新闻通讯分析
新闻消息 通讯 评论 特写总结

新闻消息通讯评论特写总结
新闻消息、通讯、评论和特写都是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写作方式。
下面是对这四种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结:
1.新闻消息:
新闻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的写作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
新闻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等部分,重点突出、言简意赅,让读者快速了解事件的核心内容。
2.通讯:
通讯是一种较为详细的新闻报道形式,它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和阐述。
通讯通常包括背景、事件经过、人物采访等内容,具有较长的篇幅和较为自由的写作风格。
3.评论:
评论是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评价,通常由新闻媒体或个人撰写。
评论以议论为主,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和逻辑推理,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评论需要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语言严谨、逻辑严密。
4.特写:
特写是对新闻事件的细节描写和深入剖析,通常以描写为主,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全貌。
特写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技巧,能够将新闻事件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新闻作品。
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作者:朱正君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4年第29期入乎其内通讯是一种比较详细、生动、形象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通讯作者在记述新闻事实时,往往会根据事实本身,以及报道的目的等多种要素来选择报道角度,以便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好地挖掘、显现出来。
为保持报道的客观性,通讯作者一般用事实说话,从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阅读时要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一、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报道角度是指作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一篇通讯,只有选好报道的角度,才能提炼出深刻、新颖的主题。
1.从人物角度,看报道的出发点通讯报道的对象离不开人,人物在报道中处于重要地位,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都是以人物为主要着眼点去报道的。
通讯在报道人物时会从不同角度来凸显主题,如《“探界者”钟扬》以“探索”者的形象为主线,从“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生命延续五个方面来报道钟扬,时间线清晰,人物形象重点突出。
2.从时代角度,看报道的落脚点新闻具有引导价值,对社会时代有所关注。
通讯报道的人物和事件需要放在时代中去观察和讲述。
如《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选自1977年12月24日的《北京日报》,当时正处于国家改革的前期,要加速发展第三产业。
此篇报道紧抓时代的发展关注点,将张秉贵这一服务业典范,推向社会的前沿,引发社会群众的关注。
3.从选材角度,看报道的新颖点选材也是分析报道角度的一个突破口,可以看出报道的侧重点。
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报道,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堆积袁隆平的事迹,而是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选取了袁隆平研制和推广应用杂交水稻的事迹来书写,并且还借助细节描写写出了袁隆平是在怎样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下,经历了哪些磨难,才取得这些成就的,让读者看到袁隆平巨大的成就背后崇高的理想、执着的追求和高尚的情操。
《新闻媒体报道》分析报告范本

《新闻媒体报道》分析报告范本新闻媒体报道分析报告范本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新闻媒体报道,对其内容、形式和影响进行评估与分析。
通过对新闻报道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以及新闻报道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二、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新闻报道的内容是报道的核心,在此我们将对其内容进行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新闻报道的主题、观点以及报道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信息传递的目的和手段。
以下是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分析:1. 主题分析新闻报道的主题通常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相关。
我们需要对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主题进行分析,以了解媒体对特定主题的关注程度和报道方式。
2. 观点分析新闻报道往往包含了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我们需要对报道中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了解报道者对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和看法。
3. 报道方式分析新闻报道的方式包括事实陈述、采访报道、评论等形式。
我们需要对报道的方式进行分析,以了解报道者采取何种方式来呈现事实或观点,以及不同报道方式对读者的影响。
三、新闻报道的形式分析新闻报道的形式对信息的传递和读者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在此我们将对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报道的标题、结构和语言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报道的呈现方式和效果。
以下是对新闻报道形式的分析:1. 标题分析报道的标题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重要手段。
我们需要对新闻报道的标题进行分析,以了解标题的准确性、简洁性和吸引力。
2. 结构分析新闻报道通常采用倒三角形结构,即先交代事件背景,再呈现事件发展过程,最后总结结果。
我们需要对报道的结构进行分析,以了解结构对读者理解的影响和整体呈现的效果。
3. 语言运用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运用对读者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对报道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以了解语言运用对报道效果和读者情感的影响。
四、新闻报道的影响分析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和公众意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此我们将对新闻报道的影响进行分析。
新闻报道分析

新闻报道分析为了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新闻报道经常需要进行分析。
本文将对新闻报道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介绍。
一、新闻报道分析的重要性新闻报道分析对于读者了解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原因非常关键。
通过对新闻报道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同时,分析也有助于发现报道中的疑点和不足,激发公众对于真相的追求。
二、常用的新闻报道分析方法1. 事实核实事实核实是新闻报道分析的基础。
通过查证各种信息的来源,并与其他可信的报道进行比对,读者可以判断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看重要信息在进行分析时,需要注重报道中的重要信息。
通过筛选和提炼,可以抓住核心内容,深入了解事件的本质。
3. 观点碰撞新闻报道往往存在各种观点和立场。
通过将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并进行碰撞对比,可以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
4. 调查研究对于一些复杂的事件,相关方的调查研究非常重要。
通过参考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5. 时间背景分析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对于新闻报道的理解至关重要。
通过对事件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
6. 语言解读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通过对新闻报道中语言的解读,可以深入分析报道中的隐含意义和立场。
三、新闻报道分析的注意事项1. 坚持客观公正在进行新闻报道分析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受个人立场和情绪的影响。
只有客观公正地分析报道,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结论。
2. 多方求证为了避免单一观点的局限性,应该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并参考多方的观点。
只有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3. 关注事件本质在新闻报道分析中,要注重把握事件的本质。
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深入研究事件的原因和动因,才能得到更深入的结论。
4. 慎用推测在进行新闻报道分析时,要慎用推测。
尽量依据已有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避免过度推测和主观臆断的情况。
总结:新闻报道分析是提高读者对于事件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助于发现报道中的问题和不足。
优秀新闻通讯稿

优秀新闻通讯稿作为传播媒介之一,新闻通讯稿在传递信息、宣传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优秀的新闻通讯稿能够吸引读者关注,传递信息,提高公司形象,因此,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稿需具备哪些特点呢?一、新闻性和价值性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稿应具备新闻性和价值性。
新闻是指有意义的、对读者具有吸引力的事实。
新闻通讯稿应该有这方面的特点,而且内容应该是最新、最重要的事实。
另一方面,新闻通讯稿应该具有价值性。
价值性是指通讯稿内容对读者有用和有价值。
这方面的明确应该是放在前面的,它体现在内容质量上和对读者需求的考虑上,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感到这篇通讯稿是有参考意义的。
二、简单明了一篇好的新闻稿应该简洁明了。
语言应该简单有力,不使用过于高大上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读者轻松理解,另一方面也才能够直接快速的传达新闻信息。
三、准确性和清晰度正确性和清晰度是新闻通讯稿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准确性是指在新闻通讯稿中所陈述的具体事实、资讯、数据等都应当是真实、正确、可靠的。
而且在软文当中,关键信息需要受到强调和重采集,一定不能给读者以误导。
而清晰度则是要求新闻稿中的内容、资料、数据能够清晰明了、逻辑严整,让读者能够迅速的搞清新闻通讯稿的主旨和要点。
四、简洁直白新闻通讯稿的语言应该简洁直白,让读者轻松理解和快速获取信息。
有时候把几个单词用到新闻稿的开头就足矣。
在写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冗长句型和修辞繁复的语言,以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事实。
这并不意味着语言要过于简单,而是要把信息直接明了的传递给读者。
五、有针对性和吸引力每篇新闻通讯稿都应有其特定的读者群,也就是特定的目标受众群体。
因此,它必须具有针对性,让读者自然的感到吸引。
这就要求新闻通讯稿必须了解目标读者群的喜好,或者说是要加入读者能够体现出感情的关键点。
六、高度自然和情感体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的写作方式已经变得更加注重体验,情感体验和互动等方面的表达。
因此,在新闻稿的写作中,应当注重与读者的交互体验和感情沟通。
新闻通讯的特点

新闻通讯的特点
【典型例题】
1.(贵州新高考联盟2024高三9月月考)
作为一篇通讯稿,材料二体现了新闻通讯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①真实性:文中详细描述了嫦娥六号任务的具体成果、技术突破和面临的挑战,体现了新闻通讯的真实性原则。
②文学性:文章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细节,如“六姑娘”的称呼、胡浩的神态和手势等,使报道更加生动有趣。
③评论性:通过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典型成就和航天人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中国航天探索永不止步的高度评价。
2.(江苏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高二10月月考)
这则通讯是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写作特点。
(4分)
①真实性。
以具体数据、鲜活事例材料,客观反映长征时期的具体情况,揭示其意义;引用长征将士的回忆语,给读者直观感受。
②文学性。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中融入抒情、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情感充沛。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知识储备】
新闻通讯一般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的特点。
1.真实性。
主要体现在事件真实、时间和数字的具体、引用某人的话语等。
2.文学性。
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手法的使用、文章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抒情性等。
具体来说如修辞手法、人物刻画手法、表现手法等的使用上。
3.评论性。
作者或文章中人物的态度与评价。
新闻通讯赏析

原文:“走哩走哩哟,远远地远下了,心里像刀子搅乱了。
哎嗨哟的哟,眼泪的花儿把心淹哈了……”这是六盘山下一个风沙弥漫的黄昏。
70多年前,一个孤独的青年在西北高原上踯躅前行。
突然,身后传来了略带嘶哑的“花儿”,是那么的忧伤,这是车马店女掌柜五朵梅在为他送行。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蜚声遐迩的“西部歌王”--王洛宾。
这就是西北的曲调、西北的人,有眼泪,还有饥饿和贫穷。
六盘山所处的宁夏西海固,与甘肃定西、河西,合称“三西”这里是灿烂的马家窑文化发源地,又曾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翻开一纸发黄的奏折,我们仿佛听到了13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那一声叹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直到30年前,联合国专家来此考察,丢下的还是一句绝望的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1982年,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自那时起,三西人民以“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以苦为乐,变苦为甜”的“五苦精神”,展开了一场历时30年的反贫困斗争。
2012年立夏时节,我们再次踏上三西黄土高原。
在欢快的“花儿”歌声中,勃发的生机扑面而来。
30年反贫困斗争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以浓烈的色调,绘就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小标题)山水记“家乡的山来家乡的水,家乡的花儿它最美;家乡的酒啊喝不醉,尕马儿我不想拉回。
”夕阳西下,彩霞满天,一个粗壮的汉子立于坡上,脖子一挺,一声长吼,一曲“花儿”拔地而起。
这汉子,就是定西市临洮县阳屲村党支部书记、当地著名“花儿”歌手瓦广吉。
“花儿”是三西人最喜爱的民歌。
唱“花儿”,当地人叫“漫花儿”。
一个“漫”字,道出了“花儿”满山遍野八方呼应的气势……日子再难,“花儿”不断。
30年来,三西人不知在“花儿”声中克服了多少艰难。
瓦广吉说,30年前,这儿都是荒山秃岭,别说树了,连庄稼都是“马毛庄稼”,只能长马毛那么高。
怎样做好新闻通讯工作总结

怎样做好新闻通讯工作总结
新闻通讯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职责,它涉及到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对于一个组织
或者企业来说,做好新闻通讯工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外界沟通,提升品牌形象,增加影响力。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新闻通讯工作呢?以下是一些总结和建议。
首先,要做好新闻通讯工作,就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沟通目标。
在进行新闻通讯
工作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是要提升品牌形象,还是要传递某个重要信息,还是要增加影响力。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其次,要善于挖掘新闻价值。
新闻通讯工作的核心是要传递信息,而信息的传
递需要有新闻的价值。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新闻,把它们挖掘出来,然后进行包装和传递。
只有挖掘出新闻的价值,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再次,要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
在进行新闻通讯工作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
传播渠道,比如通过媒体报道、社交媒体、公关活动等方式进行传播。
不同的信息适合不同的传播渠道,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最后,要注重反馈和调整。
在进行新闻通讯工作之后,我们需要及时关注反馈,了解受众的反馈和意见,然后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只有不断地进行反馈和调整,才能做好新闻通讯工作。
总的来说,做好新闻通讯工作需要有清晰的沟通目标,善于挖掘新闻价值,选
择合适的传播渠道,以及注重反馈和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新闻通讯工作,提升品牌形象,增加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通讯分析:《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标题:
优秀新闻作品的标题是点睛之笔。
这篇通讯采用复合型标题:正题“走向希望的春天”诉诸读者的感情,是含而不露的虚题;副题“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是实题,对正题进行补充说明。
该标题展示了通讯的记事性,并且清晰地向受众传达其主题与新闻价值,即站在全局高度、体现时代精神,起到了良好的导受与导向作用,奠定了全文昂扬向上的基调。
导语:
导语行文优美流畅,恰似绮丽的散文开头。
“油菜花开了,梨花开了,满山的青草,满坡的野花。
”通过景物描述抒情,表现地震灾区又逢春的美好光景。
“早春二月,当我们再一次踏上北川、汶川、青川,一幕幕不可触动的伤痛记忆,在满目的春光中,化为永久的珍藏。
”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抒情,春光温暖了重创的心灵、抚慰了伤痛的记忆。
以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收尾,言简意赅、巧妙点题,意犹未尽。
这段导语点明了新闻事件的提要,为全文定调、定音;集叙述、描写于一体,先声夺人。
作为正文的引子,已达到引入高潮、引人入胜的境界。
内容结构:
本篇通讯的结构为按空间顺序发展的横式结构。
选取“512”大地震一周年前夕的隆冬至初春,分别记述地震灾区北川、汶川、青川等不同空间中的人和事,最终汇集到“走向希望的春天”这一共同主题下。
5个小标题使正文结构错落有致、层次清晰:在最寒冷的季节里,总有最温暖的阳光;在最伤痛的心里,总有最坚强的力量;在最困难的地方,总有最钢硬的脊梁;在最细微的心弦中,总有最深挚的祝福;在浴火重生的大地上,总有更加明媚灿烂的春光。
小标题的撰写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标题间对仗较工整、形成排比,推动主题的层层递进。
文字细腻入微、刚柔并济,充分调动读者的感情。
“在最寒冷的季节里,总有最温暖的阳光”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的过程,按照重要程度排在正文的第一部分。
在总理与群众的交谈中,借用总理的直接引语“送你们八个字:温暖过冬、欢乐过节”。
借用直接引语是稿件的一大亮点,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
而且人物采访详略得当,有的浓墨重彩、有的寥寥数语。
例如:“生活一定要过下去,困难越大我越不怕。
但有时候也恼火得很,晚上睡不着,就一个人在本子上写,自己鼓励自己。
我要让死去的亲人在九泉之下放心……”。
这段话出自羌族妇女吴红之口,她的家庭因地震而支离破碎,但“哭过之后,她的眼睛里重新献出光彩。
”羌族歌舞和刺绣带来新生的希望,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让羌族的文化走出大山。
经过灾难的蹂躏,民族文化依然生生不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稿件多次用第一人称再现现场,例如:“记者看到,萝卜寨所有的“叉叉房”都被彩条布裹得严严实实,花花绿绿的布条在冬日单调的大山里显得格外鲜艳”。
可感性强、可信性高,使读者身临其境。
稿件注重细节的捕捉,例如在记述李培根家筹备年货时,“屋里处立着两袋救灾大米”的细节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爱,紧扣“给寒冬带来温暖”的主题。
中央财政下拨生活救助金、全国各地的支援省市提供有效就业岗位,这两处引用了大量数据,数据来源明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最伤痛的心里,
总有最坚强的力量”,这一段落的结尾插入背景资料:当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一间教室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时,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都在感受着一种召唤。
此处插叙地震突发后温总理赴灾区一所小学慰问的情景,穿插巧妙,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角度与主题:
此篇通讯为2009年中国新闻奖的特等奖作品,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
这篇稿件取材面广、主题鲜明集中,其角度既展现了宏观大局又寓大于小、细腻入微。
事例生动鲜活、语言朴素真实,平凡中见真情,深深感染了读者。
2009年初春,时值灾区重建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带来一定的经济困难。
该稿件的播发很合时宜,为全国人民送来比黄金更重要的信心与精神动力,催人奋进。
个人感想:
我非常喜欢这篇通讯,稿件的文字功力令人叹服,优美的散文结构却不失新闻的真实性。
譬如:“他的自信,就像古羌寨那棵在地震中依然挺立不倒四季常青的“神树”,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又如:“猪妈妈个大体圆,白得如雪,9个猪崽子白里透着粉红,活蹦乱跳”,尽显大白话的魅力。
这是精确、优美,富有时代感的新闻语言。
稿件涉及多个空间中的人和事,段落间发挥语言转场的作用、过渡自然,时刻有点题的意识。
“难以形容这条山路的艰难,一条碎石羊肠子小道常常是直上直下,有一半路都是拽着带路乡亲的手爬过去的”,这是记者的亲身感受。
我边阅读边记录,整篇通讯共覆盖15个乡村镇,采访普通群众20人(有直接引语)。
采写过程中,记者们勤恳的工作态度与高尚的职业操守令人感动、敬佩。
这便是真正的“三贴近”、真正的“走转改”,作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