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融入武汉“18城市圈”中的产业发展(一)(20210207032214)

合集下载

孝感项目规划定位报告

孝感项目规划定位报告
项目用地位于董永路以东、孝 汉大道以北,与汉孝城际铁路总 站隔路相望。用地东邻华工科技 光电产业园,北接湾流汇小区。
项目距孝感市新行政中心约 1.5公里。
12
汉十高速
终点站
孝汉大道
项目用地
乾坤大道
孝武大道 1
0
汉孝 董
7
城际 永
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铁路 路

孝感项目规划定位报告
xiaoganxiangmuguihuadingweibaogao
前景无限,待开发
10
孝感项目规划定位报告
xiaoganxiangmuguihuadingweibaogao
项目现状条件
11
现状条件
城际铁 路总站
湾流汇
华工科技光 电产业园
滚子河
4S店 金东华府
市政府
孝感项目规划定位报告
xiaoganxiangmuguihuadingweibaogao
1区位分析
规划项目位于孝感市东城新区, 用地紧邻滚子河生态区(槐荫公 园二期),西、南侧为城市主干 道。
3
孝感项目规划定位报告
xiaoganxiangmuguihuadingweibaogao
2 孝感市域层面
市域空间结构调整 开放式的布局结构
《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确定城市用地发展:“以 向东跨越滚子河发展为主,合理控制向南跨老环河发展,限制向西部机场 方向发展”。确定新城中心区:7.0平方公里,以行政、商业、文化、居 住为主的综合新区,是未来城市的中心区。
项目总体定位: 与站前广场整体规划,涵盖酒店、办公 、住宅、 商业、 多功能为一体的城 市综合体打造出高品质、高品位的孝感城市客厅。

孝感市融入武汉“1 8城市圈”中的产业发展(一)

孝感市融入武汉“1 8城市圈”中的产业发展(一)

孝感市融入武汉“1+8城市圈”中的产业发展(一)摘要:在武汉”1+8城市圈”中,孝感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心城市武汉最近,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

引用经济引力公式,得出武汉城市圈内九个城市的作用强度,突出了孝感与武汉的经济作用强度最大,再进一步利用城市间GDP增长相关度来论证武汉对孝感的经济辐射作用。

最后提出了孝感发展自身的对策,以期实现孝感经济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武汉“1+8城市圈”;区域经济辐射理论;孝武同城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城市圈发展迅猛,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进程中出现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圈,成为了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风向标。

武汉城市圈作为连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与环渤海和西部经济区的中部节点,已经形成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圈,不仅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中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实现中部崛起战略不仅是与中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对于中国国民经济腾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实现中部崛起已经是刻不容缓,而壮大武汉城市圈正是举足轻重的一步。

武汉作为“1+8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发挥了关键的领导作用和经济辐射作用。

一、武汉“1+8城市圈”和孝感概况1.所谓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周边城市。

该区域土地面积5.18万km2,占湖北省国土面积(18.59万km2)的31.25%,人口占全省的50.5%2],在2008年(6684.92亿元)提供了全省59%的国内生产总值(11330.3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0.5%,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59%,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省的66%,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因此把这九个城市定义为大武汉的核心层。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2011年第1期——本刊特稿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极核”和“放大”效应,城市化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圈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趋势。

建设武汉城市圈是国家发展战略,是湖北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龙头,是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支撑。

湖北突出的省情是武汉一城独大、“一枝独秀”,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我们不能人为地抑制武汉的发展,更不能“削峰填谷”,只能是继续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辐射和带动全省共同发展。

如何对接龙头、融入武汉、加快发展、实现共赢,真正把武汉城市圈构筑成为湖北乃至我国中部经济的核心增长极,这是一篇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大文章。

最近,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吕东升带领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联合调研组,就如何融入武汉城市圈问题深入孝感进行专题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孝感市的“融入文章”做得积极主动、成效显著,值得全省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内各市学习借鉴。

一、后起勃发的鄂北现象孝感是个美丽宜居的地方,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这里“酒隐十载”,留下了一段佳话。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孝感因与武汉相邻,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它离武汉中心城区仅60公里,距武汉天河机场32公里,是武汉城市圈北部唯一与武汉相连的中等城市,所辖孝南、汉川、大悟、孝昌四个县(市、区)均与武汉接壤,有京广、汉渝、长荆三条铁路,京珠、汉十、武荆三条高速公路,107、316两条国道与武汉相通,与武汉实现了“一小时通勤圈”,在建的石武高速铁路、汉孝城际铁路、硚孝高速公路、孝汉大道三期建成后,将进一步拉近汉孝之间的空间距离。

长期以来,孝感与武汉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两地间人流、车流、物流川流不息。

正是这“近水楼台”的地缘关系,为孝感赢得了“别有天地”的融入先机。

如果说,武汉城市圈是湖北发展的第一战略,那么,融入武汉便是孝感发展的第一要务。

孝感市临空经济区空间发展规划(22-2030年)

孝感市临空经济区空间发展规划(22-2030年)

孝感市临空经济区空间发展规划(2012-2030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 规划概况1.1 规划范围孝感市临空经济区行政辖区(原孝感市孝南区闵集乡行政辖区范围),面积约85.2平方公里。

1.2 规划时限规划期限:2012-2030年。

其中近期2012-2020年,远期2020-2030年。

1.3 总体功能定位规划确定孝感临空经济区的总体发展定位是:(1) 华中临空经济高地;(2) 滨湖文化生态新城。

具体解读为以下几个内涵:(1) 汉孝“同城化”的核心区;(2) 孝感“两型”示范的先行区;(3) 高端临空产业的聚集区;(4) 文化与生态交融的新城区。

1.4 主导产业(1) 航空物流业;(2) 高技术制造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体积小、重量轻、交货期短的临空型高新技术产业;(3) 文化创意产业;(4) 商业、商务服务业;(5) 娱乐休闲业;(6) 生态农业。

1.5 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1) 总体布局策略孝感市临空经济区空间总体布局策略可概括为“北业南居、环核造心,一脉两翼、碧野盈城”。

“北业南居、环核造心”——功能形态方面,以陈天大道为界,北部用地完整,宜集中布局产业功能,形成规模化产业发展区,南部依水就势,环绕凤凰港湿地这一景观绿核,形成以生活服务为主的“群岛”,同时于城际站附近营造城市核心区,与周边生活岛屿共同构建“众星拱月”状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脉两翼、碧野盈城”——景观风貌方面,强化凤凰港湿地的生态景观功能,打造其成为临空区中心绿脉,并与两侧野猪湖、童家湖串联,形成三水联通,一体两翼、互通互联的水体空间结构。

同时以凤凰港中央绿脉为主骨架串联多条城市绿楔、水系,并打造多个绿色空间节点,形成碧水、绿野与城市交映生辉的景观风貌。

(2) 空间结构孝感市临空经济区空间结构规划为“一核两轴,三区三园”。

“一核”:站前城市核心区。

依托汉孝城际铁路站,于孝汉大道、陈天大道交汇地带,面向凤凰港湿地营造城市核心区,形成“一站一城”的中心布局模式。

孝感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公示简本(核心区)

孝感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公示简本(核心区)

孝感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简本(2016-2020年)“十二五”期间,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孝感高新区)取得跨越式发展,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一区四园”发展格局。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本次规划范围主要覆盖孝感高新区核心区,规划面积52.68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二、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按照“123”的发展思路,以推动产业高端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军民融合和产城融合为两大特色,以内生培育、精准招商、存量提升为三大路径,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集聚产业要素资源,创新产业组织方式,营造产业发展生态,培育新兴产业业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格局,将孝感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创新型特色园区。

到2020年,孝感高新区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经济规模实现跨越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表1孝感高新区核心区2020年产业发展目标三、产业选择孝感高新区产业选择上,注重根植性与前瞻性,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推动现有产业向高端发展,同时,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适度超前布局,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的新兴产业。

着重强化核心区高端产业引领地位,打造“311”产业结构,做强做大智能制造装备、光电子信息、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提升发展生物健康产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目标经济规模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5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32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166财政收入(亿元)28.5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1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4050亿元以上企业数(家)5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家)100R&D 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3%创业载体面积(万平方米)25年授权专利(件)600本科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比重≥30%产城融合居住人口(万人)2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100绿色发展万元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按照国家标准完成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100%已投产产业用地产出效率(亿元/km 2)30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

武汉1+8城市圈

武汉1+8城市圈

武汉1+8城市圈(简称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

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

总体规划“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重点是实现“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4]作用武汉1+8城市圈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即“两型社会”),以湖北省省会武汉市为城市圈中心城市,湖北省第二大城市黄石市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湖北9市(武汉、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政府部门主动拆除市场壁垒,搭建合作平台。

工商、人事、教育等部门承诺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业等方面,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框架,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洪湖市、京山县、广水市作为观察员先后加入武汉城市圈,三县市将比照城市圈成员单位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参加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会议,及武汉城市圈有关协作互动等活动。

产业分工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龙头,发挥其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础等方面比较优势,建成为中部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及产业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教、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黄石、鄂州:依托邻近武汉、沿长江和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区位及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以冶金(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建材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与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产业对接、互补,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金属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及港口物流业。

孝感及仙桃、潜江、天门:发挥连接武汉、宜昌、襄樊“金三角”的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为优势粮、棉、油、畜牧、水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纺织服装工业、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汽车零部件、医药、专用机械和生活用纸生产基地。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

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第一篇: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孝感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情况调研报告2011年第1期——本刊特稿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极核”和“放大”效应,城市化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圈形成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趋势。

建设武汉城市圈是国家发展战略,是湖北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龙头,是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支撑。

湖北突出的省情是武汉一城独大、“一枝独秀”,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我们不能人为地抑制武汉的发展,更不能“削峰填谷”,只能是继续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辐射和带动全省共同发展。

如何对接龙头、融入武汉、加快发展、实现共赢,真正把武汉城市圈构筑成为湖北乃至我国中部经济的核心增长极,这是一篇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大文章。

最近,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吕东升带领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联合调研组,就如何融入武汉城市圈问题深入孝感进行专题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孝感市的“融入文章”做得积极主动、成效显著,值得全省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内各市学习借鉴。

一、后起勃发的鄂北现象孝感是个美丽宜居的地方,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这里“酒隐十载”,留下了一段佳话。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孝感因与武汉相邻,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它离武汉中心城区仅60公里,距武汉天河机场32公里,是武汉城市圈北部唯一与武汉相连的中等城市,所辖孝南、汉川、大悟、孝昌四个县(市、区)均与武汉接壤,有京广、汉渝、长荆三条铁路,京珠、汉十、武荆三条高速公路,107、316两条国道与武汉相通,与武汉实现了“一小时通勤圈”,在建的石武高速铁路、汉孝城际铁路、硚孝高速公路、孝汉大道三期建成后,将进一步拉近汉孝之间的空间距离。

长期以来,孝感与武汉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两地间人流、车流、物流川流不息。

正是这“近水楼台”的地缘关系,为孝感赢得了“别有天地”的融入先机。

产业融合武汉城市圈

产业融合武汉城市圈

产业融合:武汉城市圈的主旋律武汉城市圈由省会城市武汉和周边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8市组成,俗称“1+8城市圈”。

从2003年3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把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作为当年的工作重点到2004年4月省政府发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从2006年4月武汉城市圈建设被中央10号文件列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首位城市群到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一道为新试验区,“1+8”的产业对接一直是热门的“关键词”。

的确,产业融合是近6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主旋律,9个城市共同探索出了一些产业一体化模式,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总—分模式。

2003年武汉市开始发展“总部经济”,与周边城市形成了“总厂—分厂”的分工格局,即一些总部在武汉的企业,将企业的加工基地或者连锁店办到周边城市,或者周边城市将企业的总部或者研究中心迁往武汉而生产基地仍留在本地武汉城市圈。

通过这种“总—分模式”整合资源,正在形成六大特色产业带:一是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和主要辐射极,形成包括葛店、鄂州、黄州、黄石的高技术产业带,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及环保产业;二是以武钢为龙头,形成包括鄂州、黄石、大冶、阳新在内的冶金-建材产业带;三是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和辐射极,形成环城市圈汽车零部件产业带;四是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龙头,形成环城市圈IT设备及电器、电子元器件产业带;五是以武汉为龙头,形成包括仙桃、潜江、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的环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带;六是以武汉为龙头,在城市圈西侧形成包括云梦、应城、天门、潜江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带。

在总—分模式下获益的不仅是总部所在的武汉,“分厂”所在地也因此形成产业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

如地处鄂州市的鄂州,以前虽然“小日子”还算过得去,但多年来总是难以做大做强,2005年初被武钢控股后生产量迅速扩大,当年鄂钢就开发新产品32个,并陆续批量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感市融入武汉“1+8城市圈”中的产业发展(一)摘要:在武汉”1+8城市圈”中,孝感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心城市武汉最近,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

引用经济引力公式,得出武汉城市圈内九个城市的作用强度,突出了孝感与武汉的经济作用强度最大,再进一步利用城市间GDP增长相关度来论证武汉对孝感的经济辐射作用。

最后提出了孝感发展自身的对策,以期实现孝感经济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武汉“1+8城市圈”;区域经济辐射理论;孝武同城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城市圈发展迅猛,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进程中出现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圈,成为了全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风向标。

武汉城市圈作为连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与环渤海和西部经济区的中部节点,已经形成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圈,不仅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中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实现中部崛起战略不仅是与中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对于中国国民经济腾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实现中部崛起已经是刻不容缓,而壮大武汉城市圈正是举足轻重的一步。

武汉作为“1+8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发挥了关键的领导作用和经济辐射作用。

一、武汉“1+8城市圈”和孝感概况
1.所谓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周边城市。

该区域土地面积5.18万km2,占湖北省国土面积(18.59万km2)的31.25%,人口占全省的50.5%2],在2008年(6684.92 亿元)提供了全省59%的国内生产总值(11330.3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0.5%,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59%,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省的66%,是湖北人口、产
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因此把这九个城市定义为大武汉的核心层。

孝感等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工业科教基础好,综合实力雄厚,具有很强的域内经济联系和域外关联带动效应。

图1 武汉城市圈坐标图武汉城市圈建设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武汉城市圈的雏形, 最早出现在陈文科的《关于发展“大武汉集团城市”的建议》的这篇论文中1];2002 年6 月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武汉城市圈这一概念;在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

湖北作为中国中部的中部, 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 起着领跑“中部崛起”的作用。

此后,两大城市群通力合作,有望打造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城市群三大经济发展区之后的中国的第四个经济增长极。

这无疑给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
遇。

如何利用好这个历史机遇,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力地弥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塌陷,明确在全国区域经济体系中的正确定位,从而必将提高整个中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

2.孝感的资源禀赋。

(1)地理区位优势。

孝感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因东汉孝子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

现辖1区3 市3 县,总人口525万,国土面积8910km2。

孝感距离武汉市中心仅60公里,距天河机场仅32 公里。

境内有京广、汉渝、长荆三条铁路,107、316 国道和京珠、孝
襄高速公路贯穿全市,省道、市县区域干线纵横其间,公路密度居全省之冠。

(2)资源状况。

孝感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素有“膏都”、“盐海”、“磷山”之称。

具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锰、重晶石、蛇纹石、芒硝、重稀土等24种,其中,膏、盐、磷被誉为孝感“三宝”。

孝感市经过资源整合和打造,初步形成了“一泉”(汤池温泉)“两山” (双峰山、白兆山)“三湖”(观音湖、龙潭湖、刁汊湖)3]等风格各异的旅游景区。

其中,双峰山、泉水寨等三个国营林场已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3)产业发展情况。

孝感的农业基础较好,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刁莲、焦湖藕、太子米、银杏、板粟和乌柏等名特优农副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已先后建成了11 个国家级商品粮、优质棉、“两高一优”示范区和名特水产品、畜禽、林果生产基地,培植了孝感麻糖米酒、安陆银杏、汉川水产、南大市场等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孝感农业正在进一步向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全市的汽车机电、盐磷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医药、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在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1.77 亿元,同比增长32.3%。

初步形成汉川市金属制品产业集群、汉川市纺织产业集群、应城市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应城市盐化工产业集群、孝南区纸制品产业集群、安陆市粮机产业集群、云梦县包装产业集群、云梦县盐化工产业集群、孝感市开发区纺织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4]。

从表1 中武汉城市圈中九个城市的产业布局来看,孝感市的三大产业发展相对均衡,工业和第三产业并重,并且第三产业明显高于其他城市(除了中心城市武汉) 。

这说明,孝感市基本上渡过了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的初级阶段,现在逐渐向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方向转型。

二、辐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武汉的辐射作用1.利用经济引力模型来计算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的经济作用强度。

城市在空间上
存在着相互作用,英国人口统计学家雷文茨坦 ( E.G.Ravenstei)n 将牛顿引力模型用于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经济引力模型5]。

该模型
将城市的经济能量看做是城市质量,城市的经济能量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经济规模,可以用城市总人口来反映;二是城市经济增量,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

经济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其公式为:
E=
其中,A和B为两个城市,E为该两城市间的经济引力,即相互作用强度,P为城市总人口,V为国内生产总值,r为城市之间的距离,K为能量折损系数。

在交通、通讯等相关条件一定的情况下,K为常数,并可以用统计数据和数学方法求出。

假设K为1,则利用以上公式可以计算出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由表2 可以看出,武汉与城市圈中各市间相互作用中,孝感与武汉作用强度最大,它们之间的强度高达389.23亿元/万人.km2,这是因为孝感离武汉的距离最近,经济联系强度最大;武汉的核心作用力很强, 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与其他8 个城市的作用强度中有5 个都大于100亿元/万人.km2,即使最小的潜江也有32.35km2亿元/万人.km2, 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圈的强度。

2.在得到以上孝感市和武汉市经济作用强度后, 本文打算进一步获得中心城市武汉的经济辐射力。

经济辐射力采用经济圈内城市之间的GDP 增长的相关度6]来综合测量。

在使用方法上,主要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选取武汉和孝感两个城
市的历年GDP,并将样本数据以1998年为基准年转化为比例指数形式,便于更加直观简明地观察。

我们首先选择GDP作为一项重要的分析指标。

尽管促进城市GDP增长的要素多种多样,但假定:在武汉城市圈内,武汉这个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将发挥巨大作用,以至其GDP的增长将不同程度拉动或减缓周边城市GDP的增长。

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回归,并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从而验证假设的合理性。

利用SPS嗽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回归,列出武汉市和孝感市的一元线性回归计算结果为:
从输出结果可得:Y =122.196+0.117X通过参数显著性检验。

回归结果表明:从1998—2008 年间,孝感市的经济增长保持在斜率为
0.117、截距为122.296的上升路径上。

即当武汉市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孝感市的GDP增长4.117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