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公开课用)

合集下载

《登幽州台歌》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登幽州台歌》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

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

而教师那么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基此,我把本课的教法定为:一读书指导法二点拨质疑法学法定为:一朗读法二练习法三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贯彻315教学思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1、导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案7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案7

一、教材剖析:《登幽州台歌》是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朗读中的一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异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加强民族文化认可感,加强民族凝集力和创建力,拥有不行代替的优势。

”朗读古代诗词,并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更好的提高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学生剖析:《登幽州台歌》主假如针对八年级学生,经过对本章节的学习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古诗词,三、教课目的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理解其粗心;2、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3、认识“歌”这种体裁,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

四、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本章我们将进入古诗词的学习,诗歌就像一颗绚丽的明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

而在众多诗人中间,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襟弘愿,博学多才却屡受排斥,报国无门。

他难寻知己,独上高楼;感慨万千,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

今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同走我:进诗人的心里世界,领会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后代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大方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获得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坐牢。

在26岁、36岁时两次参军边塞,对边防很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返乡,后被县令段简伤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改革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分,语言刚健朴素,对唐朝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遇到启示。

)。

我: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襟弘愿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如何的感觉呢,今日我们就经过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一同感觉一下。

1、歌:唐朝从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代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许多最主要的三类就是:“歌”、“行”、“吟”三体,属乐府,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唐人因此将这种诗歌称为古体诗。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案6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案6

1.古代诗歌五首1.登幽州台歌教课目的:体会诗的阔大凄凉的境界之美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愁闷诗人的形象教课过程:导语: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今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唐朝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知识:这是一首古诗,极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巧。

陈子昂:字伯玉,唐朝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三、释题,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脑筋和军事目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发兵抗敌,任陈子昂为从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搭理,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改过,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心里非常难过,他单独一人到达邻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先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如何的境遇?——不时角度(前、后)。

先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干,功业未成,空老一世。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襟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发挥)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心里的愁苦之情。

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何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穷辽远。

在无穷的时间与空间眼前,诗人感觉孤单,孤独,凄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世,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

登到高处面对宽阔的光景,人的气度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好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穷的时空,难免产生一种孤寂凄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经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生者怀才不遇、孤独无聊的愁苦情怀。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首创造歌,超越生命孤独教学目标初步朗读感悟诗情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孤独的原因。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生命的孤独之感。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应对孤独一、导入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上课!课前请同学们齐读《登鹳雀楼》,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师:不少古代诗人登楼(高)临远,总会留下一首诗。

王之涣登楼是如此,其他的诗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板书课题)二、初读师:请同学们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大声自由朗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怆然,涕下。

师:同学们朗读的声音洪亮,节奏分明。

有一种慷慨之气。

再读教师范读。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请同学们找一找诗歌中的两组反义词。

生:前,后。

天,地。

(板书)师: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板书(宇宙)看来这首诗有一个宇宙啊!请问诗人在宇宙的哪里?生:幽州台。

师:你从哪里获取这个信息的?三、解读题目生:诗歌的标题。

(板书:看标题)师:诗歌的标题就像夜空中的北极星,能帮助我们读懂一首诗。

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地点,幽州台是什么地方啊?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的贤士而建。

师:你这又是从哪里得知的?生:看注释。

(板书:看注释)师:还有一个字“歌"师:唱歌吗?大家看一下整体诗句,整齐吗?师:歌:一种诗歌体裁,可见《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古体诗。

既有五言也有六言。

这是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时,写的一首古体诗。

古体诗在形式上可以不整齐,也不可以不押韵。

但是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要求比较严格,就要求形式整齐。

绝句和律诗就是近体诗四、再读诗歌创设情境:若你跨越时空来到千年前的幽州台,见到了诗人。

你发现他的心情怎么样?生:独自悲伤地哭师:一个神态和动作。

(板书:找“情”语。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课件

登幽州台歌 公开课课件
登幽州台歌
R·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新课导入
千金市马骨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
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
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 见此景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 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 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 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 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 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 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 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 诗篇。
相关介绍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 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 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 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 “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 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 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 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 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
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登幽州台歌》公开课设计教案_1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登幽州台歌》公开课设计教案_1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

一、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相机划出诗的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二、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时间(前--后)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幼儿园教案登幽州台歌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幼儿园教案登幽州台歌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幼儿园教案登幽州台歌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幼儿园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以经典儿童歌曲《登幽州台歌》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帮助幼儿培养语言表达、音乐感知和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聆听和欣赏音乐。

2.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正确发音和流利表达的能力。

3.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

4.加深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和流程:1.歌曲欣赏:教师播放《登幽州台歌》音乐,让幼儿聆听并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通过有趣的游戏和问答环节,引导幼儿发表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2.歌曲学唱:教师逐句教唱《登幽州台歌》,并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通过反复练习,让幼儿熟练掌握整首歌曲,并展示出自信的表演。

3.绘画创作:教师鼓励幼儿自由发挥,用绘画来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可以以自然风景、人物形象等为题材,引导幼儿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4.表演才艺:教师分组组织幼儿进行歌曲表演,可以设置小品、舞蹈或其他形式,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才艺。

同时,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在歌曲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5.集体游戏:教师根据歌曲的内容设计相关的游戏,如模拟登台、角色扮演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歌曲所描述的情境,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和成果,以及对歌曲理解和发挥的能力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用心理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幼儿对歌曲的认知和喜爱程度。

五、教学延伸:1.可以在班级活动中组织一次音乐会,让幼儿用表演和演唱来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对音乐的理解。

2.可以组织一次亲子活动,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歌曲学唱、绘画创作等活动,增进亲子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六、教学反思:从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出发,本教案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全面参与和体验歌曲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难点: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因为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可致深思。

许多文人墨客,借登高抒发郁结于胸的种种忧思,或是兴亡之叹,或是凌云壮志,或是思乡之感,或是人生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登幽州台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他们的深沉情思。

二、教学过程【资料补充】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有《陈伯玉集》。

◎背景链接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第一学程:诵读经典,感受诗韵主问题1.诵读诗歌内容。

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懂古诗大意。

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划分节奏,读出语气。

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浩瀚的 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 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 知音难求。
登幽州台歌——总结
陈子昂压卷之作。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
情和孤独之感 。
登幽州台歌——注解
1.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 怆然——悲伤的样子。 3. 涕——眼泪。 -------------------------------------------------------------- 4. 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选自《陈伯玉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
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 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 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 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 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 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 实,语言刚健质朴,对 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 九龄、李白、杜甫、元 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 启迪。其诗风骨峥嵘, 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题 目解析
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相传是战国 时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执政后,为雪国 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议,建黄金台, 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 剧辛、邹衍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 当时属于幽州(今北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 台。今夭就只剩下京郊的一处荒野之地。
登幽州台歌——原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 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 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 愤之情。
练习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
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
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意译
直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地悠悠而广袤的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 间,我独自忧伤啊,让 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体会
1. 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 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2. 本诗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3. 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
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 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 愤的心情。
了衣襟!
登幽州台歌——鉴赏
诗的前两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前贤不见,后贤 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 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 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登幽州台歌——鉴赏
诗歌的后两句
登幽州台歌——背景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 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 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 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 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 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 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 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 了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