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人教版七下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望月 登飞来峰

合集下载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7万古情怀此登临——《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布置任务孔子曰:“古人登高必赋”。

万里江山登临见,无限情思涌心头,诗人们抒发万千感慨使得登高成为承载多层意蕴的文化符号。

我校文学社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探寻登高的精神意义,特邀同学们以不同身份,参与“登高”主题宣传片的拍摄与制作。

情境任务: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任务二:拍摄画面,赏登临之景任务三:朗诵配音,悟登临之情任务四:剪辑排序,品登临之义二、解读标题,明登临概念观察三首诗歌标题,勾画关键字,明确登临诗歌概念。

预设:题目主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处”等就是登临诗。

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三、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1、作为总导演,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向摄影制作组介绍拍摄地及其特点。

学生代表展示,预设:①幽州台:幽州即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今北京城东南。

由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黄金台”之名正式出现于南朝,以鲍照名句“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为首见。

②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50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45米。

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高望远,遇见自我——登临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析读登临诗,悟诗人心境美。

绘读登临诗,品山川壮丽美。

诵读登临诗,寻诗歌音韵美。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登临之地,描绘所见之景的特点,结合背景资料,抓住关键性语句,体会诗歌情感和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

古人常常会在登临山、亭、楼、阁、台等地时,会因自己种种原因而情思涌动,由此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

我们把这样的诗歌叫做“登临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登临诗,请大家大声朗读诗题。

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生个读,教师点评)预设:《登幽州台歌》抓住叠词“悠悠”,体会诗歌时空的阔远。

《望岳》抓住诗歌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言壮语,通过重读“凌”“众山小”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登飞来峰》抓住“不畏”两个字,读出诗人的勇气与决心。

2、齐声朗读首诗歌。

三、把握登临之地及所见之景的特点,体悟诗情。

四、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诗人登高,见景必定抒怀,请同学们通读三首诗,我们先一起了解这三首诗歌诗人所登何地?他们登高看到了什么景象?发出了怎样的感叹?1. 朗读诗歌,找到作者所登之地。

学生勾画,教师指导。

预设:《登幽州台歌》所登之地是“幽州台”,追问学生“幽州台”是什么地方?根据课下注释,我们了解到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招贤纳士,任人唯贤成为幽州台过去的颂歌,而今却只是枯草蓬生的斑驳亭台。

《望岳》所登之地是泰山。

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称,诗中所云“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二字的意思大山的祖宗的意思,可见泰山之雄伟巍峨。

《登飞来峰》所登之地是“飞来峰”。

古代传说这座山从琅琊郡东武飞来的,因此叫飞来峰。

千寻塔,一寻大概八尺,千寻塔大概有8000尺,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高,咱没有量过,但是高是绝对的。

3、感登临所抒之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或美丽或阔远或苍凉或雄壮的景色,都引起了诗人的情思,请大家你从诗歌中的哪一句诗或者哪一个词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思?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微雨登城二首》课件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微雨登城二首》课件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
玉,唐代文学家。他反对浮艳颓 靡文风,重视散体,其诗风骨铮 铮、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代表作:《感遇》诗三十八首, 有《陈子昂集》传世。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 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 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 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 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 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敢不 于畏 攀艰 登难
主题概括 这首诗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
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 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写法借鉴
1.构思巧妙,层次分明。全诗没有一个“望” 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的登“岳”,构思巧妙, 层次分明。
字词清单 字音识记: 岱宗( dài ) 眦( zì ) 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 同“层”,重叠
古今异义: 会当凌绝顶 古义:登上
今义:侵犯,逼近
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诗歌朗诵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 奏和韵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文体知识
律诗 中国旧诗体裁之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 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十句及以上的,则称排律或 长律。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 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 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 对仗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七下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登临诗”教学PPT

七下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登临诗”教学PPT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高
“登临诗”
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望远
抒怀
苍茫广阔 雄奇壮丽 气势恢宏
1.感怀身世 2.胸怀抱负 3.人生哲思 4.思乡怀人
5.隐喻现实
《 前不见古人,

幽 陈 后不见来者。
州子
台 昂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 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 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情感: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可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情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 望岳 》 《 登飞来峰 》
“登临诗”
《 前不见古人,

幽 陈 后不见来者。
州子
台 昂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 的客观物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情感: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飞来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月、登飞来峰)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月、登飞来峰) 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本课的教学设想(一)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诵读、分析、点拨(二)本课学法的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分享四、教学过程:一、学习《登幽州台歌》(一)导读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读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活动设计1: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思考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生成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而无法施展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活动设计2: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思考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生成预设: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共64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共64张PPT)

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 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 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 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形式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 登幽州台歌 •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白话译文
• • • •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 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 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思路解析
•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 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 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 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 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 音缭绕。
知识链接——千金买马骨
从前,有个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 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 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 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 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儿,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 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 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 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 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 君,而且识货,说话算话。这样,一定有人自己 上门献马。”后来,不 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战国策》当时燕昭王想要招纳贤才,他身边的 一个谋士郭隗就给他讲了这个故事。郭隗很自谦地把自己比喻成死马, 告诉燕昭王如果太子能对自己这样水平一般的人都加以礼遇,那么很 快就会有贤才来投奔。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1课时教案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1课时教案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1课时教案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古代诗歌五首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千百次回眸,有幸遇到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两首登临诗。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登高望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

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是每一个字却都有千斤之重。

读之似有厚重水泥板层压之感,然后能明白陈子昂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以及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那份孤寂。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设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对《登幽州台歌》这篇苍凉沉郁且富有感染力的经典诗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学生初次接触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感知诗中意象特点,通过想象诗歌意境,品味作者情感。

2.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3.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感知诗中意象特点,通过想象诗歌意境,品味作者情感。

2.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给每位同学提供一个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的平台,我们班级“博览”微信公众号决定开设“千百次回眸,有幸遇见您——诗词鉴赏·创作"板块,今天我们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来参与设计板块的下设栏目。

任务清单:任务一:【画一画】任选其中的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展示诗文内容任务二:【诵一诵】任选其中的一首,有感情朗诵,并将朗诵音频发送至班级“荔枝FM”账号参加读诗活动优秀作品评选任务三:【写一写】假如你是王安石,你会对陈子昂说些什么?二、讲授新课任务一:【画一画】任选其中的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展示诗文内容资料链接(一)黄金台,亦称招贤台,幽州台,蓟北楼、或者燕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 抒胸臆,表达壮阔情怀, 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28
结合创作背景,借助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王安石,字__,号__,(朝代) __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 学家。谥号“__”,故世称__。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 称,使 他成为“__”之一。
2.解释红色字词,并翻译句子。
21
2. 杜甫在《望岳》中,虚 实结合,在近望中描写泰山 神奇秀丽,亮暗分明,高俊 奇险的诗句是: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22
3. 杜甫在《望岳》中, 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 而起,高拔绵延的两句是: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23
4.杜甫在《望岳》中通 过细望写泰山幽深缥缈, 表现诗人心情激荡和眼界 空阔的两句: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5
5
创作背景 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 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 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 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 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 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
6
创作背景 击敌,武不允许。随后,陈子昂 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 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 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 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名 垂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29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 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 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闻说”句虚写旭日东 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 人怎样的精神境界。
30
4.“浮云”的实含义是 什么?“不畏”二字表现 了诗人什么样的勇气和决 心。
31
文章简析(见译文62页)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 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实写还是虚写) 虚写 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 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
主旨:《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
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 生不逢时,难以施展,不 被赏识任用。) 壮志难酬(酬:实现。) 的思想感情。
10
理解性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 间,孤独悲伤之情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1
理解性默写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7
结合创作背景,借助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陈子昂,字__,朝代__诗人, 因曾任右拾遗(讽谏朝政,荐 举人才),后世称__。
2.解释红色字词,并翻译句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
3.战国时期燕昭王因为 什么而建设幽州台? 4.你认为诗人为什么会 “怆然而涕下”?
9
20 古代诗歌五首
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创作 背景。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 诵诗歌。 3.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登幽州台歌
3
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4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执政)696 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 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 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 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 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诗人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英雄 气概与豪情壮志?
18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 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 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 情,表达了诗人
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12
望岳
13
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céng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líng绝顶,一览众山小。
14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 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 (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 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15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 河北、山东等地),这首 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16
结合创作背景,借助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杜甫,字__,自号__,(朝代) __伟大的(现实还是浪漫)__主 义诗人,其诗被称为__。 2.解释红色字词,并翻译句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 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7
24
登飞来峰
25
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6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
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 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 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 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 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
19
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以及
卓然独立、(成就或品格等高出 其他的人) 兼济天下(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 恩惠和帮助。济: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
的豪情壮志。
20
1.杜甫在《望岳》中想象自 己将来登山所见之景,表达 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是: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2
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的精神境界,诗的后两句承接 前两句(表达方式) 描写(写景) 转而 议论抒情, 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
33
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 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 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 在政治上 高瞻远瞩, 不畏奸邪 的勇气和决心。
34
理解性默写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 哲理,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锐 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 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