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突破方法: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你感到无比震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安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寓意和艺术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飞来峰》相关的艺术手法或诗句寓意。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学习了《登飞来峰》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活之深。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我发现学生对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创作类似的诗句,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透彻或缺乏自信。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可以在讨论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教案设计共2课时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教案设计共2课时作者介绍:陈子昂,字伯玉。
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被迫害冤死狱中。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庵(ān)。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7万古情怀此登临——《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知人论世,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布置任务孔子曰:“古人登高必赋”。
万里江山登临见,无限情思涌心头,诗人们抒发万千感慨使得登高成为承载多层意蕴的文化符号。
我校文学社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探寻登高的精神意义,特邀同学们以不同身份,参与“登高”主题宣传片的拍摄与制作。
情境任务: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任务二:拍摄画面,赏登临之景任务三:朗诵配音,悟登临之情任务四:剪辑排序,品登临之义二、解读标题,明登临概念观察三首诗歌标题,勾画关键字,明确登临诗歌概念。
预设:题目主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处”等就是登临诗。
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三、任务一:寻踪问迹,访登临之地1、作为总导演,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向摄影制作组介绍拍摄地及其特点。
学生代表展示,预设:①幽州台:幽州即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今北京城东南。
由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黄金台”之名正式出现于南朝,以鲍照名句“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为首见。
②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50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45米。
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高望远,遇见自我——登临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析读登临诗,悟诗人心境美。
绘读登临诗,品山川壮丽美。
诵读登临诗,寻诗歌音韵美。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登临之地,描绘所见之景的特点,结合背景资料,抓住关键性语句,体会诗歌情感和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
古人常常会在登临山、亭、楼、阁、台等地时,会因自己种种原因而情思涌动,由此赋诗兴叹,抒发自己的胸怀。
我们把这样的诗歌叫做“登临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登临诗,请大家大声朗读诗题。
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生个读,教师点评)预设:《登幽州台歌》抓住叠词“悠悠”,体会诗歌时空的阔远。
《望岳》抓住诗歌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言壮语,通过重读“凌”“众山小”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登飞来峰》抓住“不畏”两个字,读出诗人的勇气与决心。
2、齐声朗读首诗歌。
三、把握登临之地及所见之景的特点,体悟诗情。
四、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诗人登高,见景必定抒怀,请同学们通读三首诗,我们先一起了解这三首诗歌诗人所登何地?他们登高看到了什么景象?发出了怎样的感叹?1. 朗读诗歌,找到作者所登之地。
学生勾画,教师指导。
预设:《登幽州台歌》所登之地是“幽州台”,追问学生“幽州台”是什么地方?根据课下注释,我们了解到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招贤纳士,任人唯贤成为幽州台过去的颂歌,而今却只是枯草蓬生的斑驳亭台。
《望岳》所登之地是泰山。
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美称,诗中所云“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二字的意思大山的祖宗的意思,可见泰山之雄伟巍峨。
《登飞来峰》所登之地是“飞来峰”。
古代传说这座山从琅琊郡东武飞来的,因此叫飞来峰。
千寻塔,一寻大概八尺,千寻塔大概有8000尺,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高,咱没有量过,但是高是绝对的。
3、感登临所抒之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或美丽或阔远或苍凉或雄壮的景色,都引起了诗人的情思,请大家你从诗歌中的哪一句诗或者哪一个词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思?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登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6.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2重点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教学过程1.整体感知教师指导朗读,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可让学生谈初读感受。
2.作者与背景简介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他是一位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直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3.品味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供参考。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月、登飞来峰) 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本课的教学设想(一)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诵读、分析、点拨(二)本课学法的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分享四、教学过程:一、学习《登幽州台歌》(一)导读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读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活动设计1: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思考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生成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而无法施展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活动设计2: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思考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生成预设: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优秀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古诗,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结合诗歌注释,翻译诗歌内容,把握诗人不同人生境遇中自我情感的书写与表达。
3.探究古人登山,观海而赋诗的文化传统,体悟意象,把握直抒胸臆与寄情于景的表达手法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诗歌内容入手,契合文本,鉴赏诗词名句,体悟作家情感,熟读背诵。
难点:明晰古诗中“登临意”的书写传统,把握直抒胸臆与寄情于景的表达手法。
预习要求:1.诵读诗歌,预习生字词,为诗句添加注释并标注难以理解的诗句。
2.划分节奏,注意韵律,体味诗人表达的情感,尝试赏析诗中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学们对在小学四年级所学习过的苏轼的《题西林壁》还有印象吗?这首诗当时写的是什么内容呢?我们请同学们来回答······(介绍古人登山观海而作诗的背景)今天,在阔别多年小学时所学习的登山之作后,我们将要再次徜徉诗歌的海洋,诵读古诗,回味经典,一起来看看除去苏轼外,其它诗人在高山之巅,纵览天下时又有着怎样的情怀与心绪。
请大家翻开书P117页。
二、诵读诗文,整体感知1.诵读古诗,划分节奏韵律。
2.品鉴诗句,感悟诗人情感。
①.《登幽州台歌》:前三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的是什么内容?为整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是情感氛围?(时间悠长,空间萧索,时空纵横间诗人的忧愤孤寂,吊古伤今)②.《登幽州台歌》:诗歌中大都存在有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这首诗中最突出表现情感的是哪一句?哪个字最关键?(“独”,一个独字倒出诗人的孤独。
“怆然而涕下”则描绘出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痛、苦闷之情)③.《望岳》:上一首诗歌我们以找出诗眼的形式分析了全篇,那这首诗又是否有诗眼呢?围绕这个诗眼是如何书写的呢?请学生尝试作答。
(望字为全诗诗眼,整首诗四联分为:远望、近望、凝望、望感,注意从诗句间景色描绘的变化间发现诗人情绪的发展起伏)④.《望岳》:此处诗句中还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动词“钟”、“割”二字使整个诗句平中见奇,拙中生巧,简要说明“推与敲的小故事”,此处以人写山,堪称神来之笔,将泰山之神奇秀丽书写得淋漓尽致⑤.《登飞来峰》:总结前两首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借自然之景直抒胸臆(前两句写山高塔立,后两句抒诗人远大抱负,满怀雄心壮志)3.总结知识点: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
登临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资料链接
泰山:泰山位
于山东省泰安市中 部,主峰玉皇顶海 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有“五岳 之首”、“天下第 一山”的之称。在 汉族传统文化中, 泰山一直有“五岳 独尊”的美誉。自 秦始皇封禅泰山后, 历朝历代帝王不断 在泰山封禅和祭祀, 并且在泰山上下建 庙塑神,刻石题字。
资料链接
飞来峰:位
杜甫虽考场失意,但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磅礴,激起了他对祖国 山河的无限热爱,也看出他是一位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的诗人。
王安石初入官场,虽有保守势力的阻挠, 但他依然前途充满信心。他是一位有着雄心 壮志的诗人,也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改革家。
登临诗常见的主题
1.感怀身世 2.热爱山河 3.言志抒情
于浙江省绍兴市, 又名灵鹫峰,飞 来峰山高168米, 山体由石灰岩构 成。飞来峰由于 长期受地下水溶 蚀作用,飞来峰 形成了许多奇幻 多变的洞壑。
万古登临望其景
活动二: 三位诗人登临后分别望到了怎样的景 致?哪首诗的景物最打动你的心?请你发 挥联想和想象,用一段话描写出来。(100 字左右) 形式:自主思考 时间:5分钟
万古登临识其人
活动四: 登临望景,读诗识人。结合你预习中了解
到的写作背景,说说为何诗人此时生发这样的 情感?由此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形式:先自主完成,再小组交流 时间:4分钟
背景链接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 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 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 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 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 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 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 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 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七首》等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望岳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诗中是怎样写“望”岳的吗?
明确: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雄伟高大、神奇秀丽。
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诗句中可看出。
目标导学三:结合背景,把握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有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目标导学四:仔细品味,理解写法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1)炼字。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富,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3)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4)诗歌情景交融,写景有序。
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登飞来峰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明确: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明确:①本诗的哲理是借登飞来峰过程中所见所想提炼出来的。
②本诗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三、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前
后不见:时间无限
天
地悠悠:空间无穷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空老一生怆然涕下主题: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寂寞
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望岳
远望
近望
细望
俯视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写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抒情
↓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