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基础知识
抗生素基础知识ppt课件

名词浅释
化学治疗药物(chemotherapeutic agents) 抗感染药物(anti-infection agents) 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抗生素(antibiotics) 抗菌素(antibacterium)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
中重度感染和复杂性细菌感染经验性治疗首选 用药
水分控制严格,安全性非常高。水分均匀度国家 标准为不得过4%,企业内控标准为不得过 2.3%
1.0 g/瓶26Biblioteka 注射用头孢他啶(积大西帝 )
抗绿脓杆菌首选药物 严重感染首选经验治疗用药 对β-内酰胺稳定性高 1.0 g/瓶
27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消可治 )
21
第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克洛 、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西丁 常用于治疗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枸椽
酸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沙门菌属、 志贺菌属等所致的呼吸道、胆道、肠道尿路及软组织、骨 关节、妇产科感染。
22
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积大尤卡)
儿科抗感染首选口服第二代头孢菌素 抗菌谱广,不易耐药 细小颗粒、气芳香、味甜 0.125 g*6袋/盒
16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根据抗生素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划分为四代
对G+菌的 对G-菌的 对β-内酰胺酶 对肾的
效果
效果
的稳定性
毒性
一代头孢 + + +
+
+
++
二代头孢 + +
++
++
+
三代头孢 +
医学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

医学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1. 什么是医学?答: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科学。
2. 医学的主要分支有哪些?答: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精神科等。
3. 什么是解剖学?答:解剖学是研究生物体结构的科学。
4. 什么是生理学?答: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的科学。
5. 什么是病理学?答: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
6. 什么是微生物学?答: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系统的科学。
7. 什么是免疫学?答: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及免疫应答在抗感染、抗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的科学。
8. 什么是药理学?答: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9. 什么是诊断学?答: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10. 什么是治疗学?答:治疗学是研究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11. 什么是预防医学?答: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12. 什么是流行病学?答: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以及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因素的科学。
13. 什么是医学伦理学?答: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实践中的道德问题的科学。
14. 什么是医学心理学?答: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的科学。
15. 什么是医学影像学?答:医学影像学是利用各种影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和诊断的科学。
16. 什么是实验医学?答:实验医学是利用实验方法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科学。
17. 什么是临床诊断?答:临床诊断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对疾病进行判断和诊断的过程。
18. 什么是实验室检查?答: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实验室技术对患者的血液、尿液、体液等进行分析,以获取疾病诊断和治疗依据的方法。
19. 什么是心电图?答:心电图是一种记录心脏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20. 什么是X光检查?答:X光检查是一种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形成影像以观察器官结构和病变的检查方法。
【药学基础知识】青霉素的知识点梳理

【药学基础知识】青霉素的知识点梳理青霉素的知识点是卫生事业单位药学常考内容,今天整理药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青霉素。
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
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
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为皮肤反应,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对该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
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
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使用该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
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
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
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
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
干粉剂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
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
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过敏基础知识及注意事项培训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过敏基础知识及注意事项培训(100分)1、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通常发生在用药后【单选题】(6分)A.数分钟以内B.数分钟到半小时C.半小时到数小时D.数小时以上正确答案: B2、下列哪一项不是造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单选题】(6分)A.用药方法B.个体差异C.药品理化特性D.药品纯度正确答案: A3、过敏反应的关键质量因素是()杂质, 药品中含量越多, 过敏发生率就越高, 药品中含量越少过敏发生率就越低。
【单选题】(6分)A.小分子B.高分子C.以上都是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 B4、青霉素衍生物(如青霉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青霉噻唑酰基衍生物,可作为半抗原,主要引起【单选题】(6分)A. I型(速发型)B.Ⅱ型(细胞毒型)C.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D. Ⅳ型(迟发型)正确答案: A5、当人员出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时,急救措施应立即皮下注射【单选题】(6分)A.0.9%生理盐水B.0.1%盐酸肾上腺素C.5%葡萄糖液D.10%葡萄糖液正确答案: B6、青霉素皮内试验结果的判断阳性为【单选题】(6分)A.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
B.局部皮球隆起,出现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周围出现伪足,有痒感。
严重时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正确答案: B7、(多选)通常导致过敏的原因有【多选题】(7分)A.食物(小麦、花生、大豆、坚果类、牛奶、鸡蛋、鱼和甲壳类动物等)B.吸入物(花粉、屋尘、螨等)C.微生物(霉菌、细菌等)D.昆虫毒素E.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F.异种血清G.过敏体质正确答案: ABCDEFG8、(多选)根据Coombs和Gell于1963年提出的分型原则,将变态反应分为【多选题】(7分)A. I型(速发型)B.Ⅱ型(细胞毒型)C.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D. Ⅳ型(迟发型)正确答案: ABCD9、(多选)引起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是【多选题】(7分)A.合成青霉素类原料过程中产生的杂质B.青霉素类制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C.青霉素降解产物D.青霉素制剂中污染物正确答案: ABCD10、(多选)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过敏表现涵盖【多选题】(7分)A.呼吸道阻塞症状B.皮肤过敏反应C.循环衰竭症状D.中枢神经系统症状E.消化系统过敏反应正确答案: ABCDE11、(多选)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过敏反应发生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7分)A.老年人与儿童的免疫力较低,容易对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过敏B.对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过敏者无论任何给药途径、任何剂量、任何制剂均可发生过敏反应。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培训课件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 抗菌药物,如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等
给药方案:制定合理的给药计划,包括给药途径、剂量 、频次等
疗效评估:根据病情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评估 抗菌药物疗效
05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计划
培训对象与培训内容
培训对象
医务人员、药学人员、医学生和患者等
总结词: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抗菌 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选 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如碳青霉烯类、糖肽类等
详细描述
给药方案:制定合理的给药计划,包括给药途 径、剂量、频次等
诊断与病情分析:介绍病例的基本情况,包括患者 年龄、性别、症状等
疗效评估:根据病情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时评估抗菌药物疗效
06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卫生部2004年颁布,旨在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指导原则明确规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症、选用原则 、使用方法、疗效评估和合理使用监测等方面的要求。
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线水平与目标水平规定
培训内容
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给药方案、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联合用药原则、预 防用药指导等。
培训方式与培训时间
培训方式
线上+线下授课、讲座、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
培训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般不少于4小时
培训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培训效果评估
通过考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确保培训效果和质量
持续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内容,以达到更 好的效果
1微生物学和抗生素基础知识

右图示:细菌获得 了产生b-内酰胺酶 的基因,从而能够 破坏b-内酰胺抗生 素
选择性压力
1. 当抗生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大多 数细菌是不耐药的 2. 当抗生素存在时,耐药细菌生 长、繁殖,而敏感细菌死亡 3. 抗生素存在情况下,选择性压力 就促使耐药性菌株生长
基因突变
天然情况下不对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可以通过突变获得新的基因 而产生耐药性。
杀菌性 治疗目标
依赖于浓度 作用量达到最大
主要抗生素分类及代表药
分类 β -内酰胺 类 亚类
青霉素类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复方类
代表药
青霉素G、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哌拉西林 氨苄西林+舒巴坦(优力新)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力百汀)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特美汀)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特治星) (舒普深未得到SFDA批准)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作用于细菌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相似) 四环素类抗生素与A位点的结合是可逆的,氨基糖苷类药物的结合是不可逆的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联合用药
与细胞壁活性剂,如β内 酰胺类头孢菌素或万古霉 素联合使用,有助于氨基 糖苷类药物进入细菌的细 胞质,治疗肠球菌引起的 感染 与抗假单胞菌药物联合用 药,用于治疗绿脓杆菌引 起的严重医院感染性肺炎
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 中枢、过敏
儿童慎用:软骨损害 常用药物:环丙沙星、左 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 西沙星
左氧氟沙星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代表药包括庆大霉素、妥布霉 素和阿米卡星、链霉素
主要用于治疗假单胞菌等需氧 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结 核感染
易引起听力、肾脏毒性
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基础

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基础在当今医疗领域,抗菌药物的应用已经成为临床医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治疗感染疾病,还可以减少抗药性细菌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率。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包括种类、用法、不良反应等内容,对于临床医师来说至关重要。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理学作用机制以及化学结构的不同,抗菌药物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在临床应用中,医师需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来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1.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在治疗感染疾病时,应根据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2. 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频次。
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剂量和用药频次来进行给药,避免用药不足或过量。
3. 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
临床医师应遵循抗生素使用的原则,包括减少滥用、选择广谱抗生素等,以降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抗药性细菌产生。
三、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由于药物的特性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原因,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常见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肠道菌群失调等。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临床医师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减少抗生素滥用导致的抗药性细菌产生,临床医师应积极倡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包括降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以达到延缓抗药性细菌产生的目的。
总结起来,作为临床医师,掌握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包括分类、使用原则、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等内容,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抗药性细菌产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学习和理解,做到科学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与合理应用(精神科)

头孢曲松:对肠杆菌有强大作用,对酶稳定,t1/2=8, 可以qd 给药。肝肾双途 经排泄 ;可透过血脑屏障; 对铜绿、MRSA、 肠球菌、厌氧菌耐药。
头孢噻肟:对肠杆菌科、流感杆菌、淋球菌活性极强,对厌氧菌也有作用; 对铜绿活性较差。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 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这 种效应即抗生素后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是指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 应,再度接触时不再出现该强大效应,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后抗菌 效应不再明显增加,需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 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
≤5% ≤10% ≤5%
≤20% ≤20% ≤60%
我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上半年精神科抗菌药物使用率
科室 一病区
出院使用抗 生素人数
出院总人数
抗生素使用 率(%)
规定使用率 (%)
超出规定使 用率(%)
80
435
18.39
5.00
13.39
二病区
94
332
28.31
5.00
23.31
三病区
89
311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 与合理使用
药学部•临床药事科
内容摘要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分类 抗菌药物的PK/PD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使用案例分析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生素:是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 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合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基础知识总论:细菌、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细菌进入机体引起疾病,机体的康复是细菌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细菌在疾病发生上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细菌不能决定疾病的全过程,机体的抗病能力即免疫状态和反应性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也有重要作用.当机体的抗病能力强时,就能战胜细菌的致病作用达到疾病的康复和免于疾病.抗菌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而发挥作用,是机体免遭致病和促进疾病康复的外来因素,为机体最终杀灭细菌与机体痊愈创造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在某种条件下,原来对药物敏感的细菌可以变为不敏感,甚至对多种药物不敏感.表现出耐药性.使药物不能发挥其抗菌活性.在抗菌治疗中,药物可产生不良反应,严重者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除此之外我们还应了解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及毒理学,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应有的治疗作用和避免不良反应.理想的抗菌药物应具备以下特点:对细菌有高度选择性;对人体无毒或毒性很低;细菌不易产生抗药性;具有很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最好为强效、速效长效的药物,并且使用方便。
第一节细菌的基本知识一、细菌的简介(Bacterium)细菌属于原核型细胞的一种单细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在适宜条件下其形态与结构相对稳定。
观察到的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通常以微米作为测量它们的大小的单位。
细菌的结构对细菌的生存、致病性和免疫性等均有一定作用。
细菌的结构按其结构部位大致可分为:表层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荚膜;内部结构,包括细胞浆、核蛋白体、核质、质粒及芽胞等;外部附件,包括鞭毛和菌毛。
细菌细胞壁的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各部相同:革兰阳性菌:厚厚的肽聚糖组成;革兰阴性菌:薄薄的肽聚糖层及外膜组成。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浆膜之外,而人体细胞无细胞壁,这也是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对人体细胞几乎没有毒性的原因。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又称粘肽,它构成网状巨大分子包围着整个细菌。
G+菌细胞壁坚厚,肽聚糖含量大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菌体含有多种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离子及其他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高。
G-菌细胞壁较薄,肽聚糖仅占1%-10%,类脂质较多,胞浆内没有大量营养物质及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低。
且G-菌与G+不同的是,在肽聚糖层外侧具有脂多糖、外膜与脂蛋白等特殊成分。
外膜在肽聚糖层外侧,是G-菌的保护屏障,能阻止青霉素等抗生素进入胞内。
外膜含有一种叫孔蛋白的特殊蛋白质。
革兰阴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含脂类物质多而被染成粉红色,革兰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而且含脂类物质少而保持紫色不变。
其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菌体固有的外形。
细胞膜是氧气,营养物质和细胞新陈代谢产物进出细胞的通道,调控细胞的化学反应。
青霉素结合蛋白是参与细菌细胞壁结构中肽聚糖合成的最后阶段,是一种酶。
抑制一种或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可以导致细菌细胞的溶解。
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病菌,如何将这些病菌加以鉴别、分类,并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丹麦医师Gram发明了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把细菌分为两大类:采用这种染色方法,是先用龙胆紫来染病菌,所有细菌都染成了紫色,然后再涂以碘液,来加强染料与菌体的结合,再用95%的酒精来脱色20~30秒钟,有些细菌不被脱色,仍保留紫色,有些细菌被脱色变成无色,最后再用复红复染1分钟,结果已被脱色的细菌被染成红色,未脱色的细菌仍然保持紫色,不再着色,这样,凡被染成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用G+表示;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细菌的分类按照按其外形主要有三类,球菌、杆菌、螺形菌。
按革兰氏染色特征: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按照按生长是否需氧可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
种(species)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彼此间有70%或70%以上DNA同源性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
特性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genus)。
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虽特性基本相同,但在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较明显的称为亚种或变种,差异较小的的则为型细菌的命名采用拉丁双名法。
前一字为属名,用名词,大写,后一字为种名,用形容词,小写。
中文的命名次序与拉丁文相反,是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例如Sts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细菌培养临床实验室一般在使用抗生素前为确定感染的病原菌,选取病人标本如:尿、咽拭子、痰、血、组织液、体液、生殖器渗出物和病变部位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人工培养细菌,除需要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使细菌获得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外,尚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如酸碱度、渗透压、温度和必要的气体等。
根据不同标本及不同的培养目的,可选用不同的接种培养方法。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置而成,专供微生物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培养基一般PH为7.2-7.6,少数的细菌按生长要求调整PH偏酸或偏碱。
许多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分解糖产酸,故常用在培养基中加入缓冲剂,以保持稳定的PH。
培养基按照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基础培养基:如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蛋白胨水2.增菌培养基:添加合适的生长因子或微量元素,以促进某些细菌生长3.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4.鉴别培养基:加入底物和指示剂,观察细菌生长后对底物的作用如何来鉴别细菌5.厌氧培养基:这种培养基能吸收培养基中的氧,专供厌氧菌的分离培养。
三、药敏监测有三种方法:稀释法:有琼脂稀释法和液体稀释法,通过测试细菌在含不同浓度药物培养基内的生长情况,判断其最低抑菌浓度(MIC)。
自动化仪器均采用液体稀释法为药敏试验的方法。
扩散法(纸片法):手工测试的方法,通过测试药物纸片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抑菌圈的大小,判断细菌对该种药物是否敏感。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此法。
E测定法(E test):与扩散法相似,但药物包被于长塑料条上,能够精确测定MIC值。
适于一些特殊病原菌的药敏测试,但价格较为昂贵。
药敏试验结果的报告形式分两种:定性报告(即S、I和R)和定量报告(MIC值)。
Breakpoint 临界浓度或折点:由FDA 或NCCLS提供的某一抗生素对致病菌的MIC标准::敏感(S), 中敏(I), 耐药(R)。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判定折点S:MIC ≤ 4,R:MIC ≥ 16(大多数细菌)四.细菌分类球菌:葡萄球菌属(属于正常菌群的表皮葡萄球菌和对人类致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奈瑟菌属根据革兰氏染色的不同,球菌分成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G+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肠球菌G-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等。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
已有44个属,170多个种。
(其中红字的细菌在美平推广中经常遇到,希望大家能记住。
)枸橼酸菌属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科塞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属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埃希氏菌属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摩根菌属摩根摩根菌变形杆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沙门菌属肠道沙门菌沙雷菌属粘质沙雷菌志贺菌属宋内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痢疾志贺氏菌、鲍氏志贺氏菌耶尔森菌属属疫耶尔森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假结肠耶尔森氏菌弧菌属螺杆菌属幽门螺杆菌厌氧性细菌厌氧芽胞梭菌属无芽胞厌氧菌分枝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血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动物源性细菌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芽胞菌属柯克斯菌属巴通体菌属弗朗西斯菌属巴斯德菌属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p.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其他细菌棒状杆菌属鲍特菌属军团菌属假单胞菌属弯曲菌属窄食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莫拉菌属气单胞菌属李斯特菌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第二节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奎诺酮类等)。
前者是由微生物产生,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产品。
抗菌谱是抗菌药物的作用抗菌范围。
广谱抗生素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生素,如四环素、氯霉素、第三四代氟奎诺酮类,广谱青霉素及广谱头孢菌素。
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异烟肼对结核杆菌有作用,而对其他细菌无效。
抗菌药物是临床用药的基础。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是测定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抗菌活性的一个指标。
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的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MIC50和MIC90分别为在一批实验中能抑制50%或90%受试菌所需MIC值。
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
能杀灭培养基内的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
抗菌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接种效应抗生素对某一细菌的MIC随细菌的接种数量增加而明显升高的现象称为接种效应.标准接种度(105)时相当于临床中的轻中度感染,高接种度(107)时相当于临床中的重度感染。
PD参数(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剂量对药效的影响,以及药物对临床疾病的效果。
即研究药物对致病菌的作用.PK参数(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的学科。
即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过程.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即在药物浓度达到某一浓度以上时,其杀菌效能与药物和细菌接触时间成正比,即时间愈长杀菌效能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