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基本知识
抗生素的原理和应用知识点

抗生素的原理和应用知识点1. 简介抗生素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化学物质,是治疗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的原理和应用的基本知识点。
2.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来源进行分类。
2.1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细菌静态抗生素: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起到治疗作用。
例如,静菌抑制剂可以阻止DNA的复制,细菌因此无法增殖。
•细菌杀灭抗生素:抗生素通过杀灭细菌来治疗感染。
这些抗生素一般会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或抑制其蛋白质合成等。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2.2 根据来源分类•天然抗生素:来自天然来源,如真菌和细菌的代谢产物。
例如,青霉素就是由霉菌产生的。
•半合成抗生素:人工对天然抗生素进行改造和修饰得到的。
例如,氨苄西林是对青霉素的改造。
•合成抗生素:完全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的。
例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就是合成的。
3. 抗生素的原理抗生素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来起到治疗作用。
3.1 静态抗生素的原理静态抗生素抑制了细菌的生长,使其处于休眠状态。
静菌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DNA的复制来实现这一效果。
细菌在没有足够的DNA复制的情况下,无法分裂和繁殖,从而减少或停止了细菌感染的进程。
3.2 杀灭抗生素的原理杀灭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或抑制其蛋白质合成来杀灭细菌。
这些抗生素可以引起细菌的死亡,从而治疗感染。
4. 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在各种医疗场景中广泛使用。
4.1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它们可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4.2 手术前和手术后的预防性应用在某些手术前或手术后,医生会使用抗生素来防止感染。
这是因为手术可能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
4.3 动物养殖业中的应用抗生素也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养殖业中,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的细菌感染。
然而,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抗生素专业知识

HOOC
N
S CH3
N
CH3
R
COOH
青霉二酸
RN
O
H2O
O
HS CH3
N
CH3
COOH
RN
HS CH3
O
HN
O
CH3
COOH
抗生素专业知识
第22页
碱性条件下
HH H
RN
S CH3
O
N
O
CH3
COOH
HH H
RN
S
O O HN
HO
CH3 CH3
COOH
青霉酸
OHβ-lactamase
HH H
RN
S CH3
O
N
O
CH3
COOH
H3CO
OCH3
HH H
N
S
H3CO CH3
O
N
O
CH3
COOH
HH H
N
S CH3
O
N
OCH3 O
COOH
β -lactamase sensitive
OCH3
HH H
N
S CH3
O
N
O COOH
抗生素专业知识
第31页
苯唑西林系列
O R1 N
R2
CH3
HH H
N
S CH3
O
N
O
合成时带入残留量蛋白多肽类杂质;
内源性过敏原可能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 中β-内酰胺环开环本身聚合,生成包含青霉噻唑 蛋白,青霉噻唑多肽,青霉噻唑聚合物高分子聚 合物。
抗生素专业知识
第17页
抗生素专业知识
常见抗生素记忆口诀

常见抗生素记忆口诀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在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抗生素种类繁多,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各不相同,对于医学生、医务人员以及普通大众来说,记住这些抗生素的相关知识并非易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常见的抗生素,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记忆口诀。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青霉素类“窄谱天然青霉素,溶链葡球最灵敏。
氨苄阿莫是广谱,产酶耐药加棒酸。
”这句口诀中,“窄谱天然青霉素”指的是青霉素 G 等天然青霉素,它们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作用较强。
“氨苄阿莫是广谱”则说的是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它们的抗菌谱较广。
“产酶耐药加棒酸”意思是如果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导致耐药,可以加用克拉维酸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二)头孢菌素类“一拉二呋三克肟,四代吡肟五代罗。
”“一拉”指的是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拉定;“二呋”是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三克肟”代表第三代头孢菌素,像头孢克肟;“四代吡肟”说的是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五代罗”指的是第五代头孢菌素头孢洛林。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红霉素,支衣军团百日咳。
”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这类药物对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以及军团菌感染、百日咳等有较好的疗效。
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链卡庆,耳毒肾毒要记清。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使用这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其耳毒性和肾毒性。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治四体,衣支螺立最好记。
”四环素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和立克次体感染。
五、氯霉素类抗生素“老眼昏花,儿女厌养。
”“老眼昏花”指的是氯霉素可能导致的视神经炎等眼部不良反应;“儿女厌养”意思是氯霉素可能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六、喹诺酮类抗生素“沙星家族喹诺酮,泌尿呼吸和肠道。
抗菌谱广活性强,儿童孕妇莫用它。
”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常用于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肠道感染的治疗。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与合理配比

避免滥用: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以免导致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采取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
避免自行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与合理配比
汇报人:XX
目录
01
抗生素的基本知识
02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
03
抗生素的合理配比原则
04
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5
抗生素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抗生素的基本知识
1
抗生素的定义和作用机制
定义: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药物。
作用机制: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蛋白质合成、核酸复制等过程,达到抑制或杀死细菌的效果。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的原则,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抗生素的分类和适应症
抗生素的分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
适应症: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有不同的适应症,如青霉素类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头孢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等
肝肾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血肌酐升高等
二重感染:导致正常菌群失调,引起其他感染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
2
遵医嘱用药,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抗生素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应根据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确定,不可随意增减。
常用抗生素的应用范围及科普知识

常用抗生素的应用范围及科普知识常用抗生素的应用范围及科普知识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医疗中。
本文旨在介绍常用抗生素的应用范围及相关科普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药物。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类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包括青霉素G和青霉素V,应用范围广泛。
青霉素适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然而,由于许多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细菌敏感性进行选择。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鞍形菌素的一类衍生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适用于治疗青霉素不敏感菌株引起的感染。
常见的头孢菌素包括头孢菌素C、头孢菌素M等。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治疗,但也存在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三、庆大霉素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是一类广谱、强效的抗生素。
这类抗生素广泛用于重症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情况,特别是对于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有很好的疗效。
然而,庆大霉素类抗生素也具有一定的耐药性风险和毒副作用,因此需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四、喹诺酮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这类抗生素的特点是在体内蓄积时间长,药效持久,对一些耐药菌有很好的疗效。
然而,长期、滥用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菌株增多,因此在应用时需要谨慎使用。
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这类抗生素适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病情。
然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等。
六、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适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磺胺类抗生素对于敏感的细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也要注意药物的耐受性和副作用。
七、其他抗生素除了上述常用的抗生素类别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抗生素,如利福平、万古霉素等。
常用抗生素药物的治疗范围及科普知识

常用抗生素药物的治疗范围及科普知识常用抗生素药物的治疗范围及科普知识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它们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本文将介绍常用抗生素药物的治疗范围以及一些科普知识,让我们对这些药物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最早被发现并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药物。
它们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感染,如肺炎球菌、链球菌等。
青霉素类抗生素有很多种药物,常见的包括青霉素盐酸盐、阿莫西林等。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在青霉素基础上改良而来的药物。
它们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较好的疗效。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感染治疗中。
常见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
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如肺炎、腹腔感染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四、喹诺酮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菌和某些革兰氏阳性菌效果显著。
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有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
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效果显著。
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六、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是一类天然来源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和结核病。
糖肽类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如肺炎、腹腔感染等。
常见的糖肽类抗生素有万古霉素、链霉素等。
七、其他抗生素除了上述介绍的常见抗生素,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生素、利福霉素等。
这些抗生素在特定的感染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抗生素的作用范围及科普知识

抗生素的作用范围及科普知识抗生素的作用范围及科普知识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它们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然而,并非所有的感染都适合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能对抗细菌感染,对病毒等其他类型的感染无效。
本文就抗生素的作用范围及一些科普知识进行阐述。
一、抗生素的作用范围1. 治疗细菌感染: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对于患有敏感菌株引起的感染,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或阻止其生长繁殖,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 预防性使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措施。
例如,在一些手术操作前,医生会给患者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手术过程中的感染。
此外,抗生素也常用于免疫缺陷患者,以预防细菌感染。
3. 农业领域的应用:抗生素的应用不仅限于医药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农业。
在畜牧业中,抗生素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的细菌感染疾病,提高养殖效益。
然而,滥用抗生素在农业中也存在问题,如导致抗药性细菌的产生和传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二、抗生素的类别及作用机制抗生素可分为多个类别,每类抗生素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并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以下是常见的几类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介绍: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它们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结构,使得细菌无法存活和繁殖。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
它们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细菌的正常生存功能。
3.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多西环素等。
它们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干扰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4. 磺胺类抗生素:如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等。
它们通过阻断细菌对辅酶的合成,干扰细菌进行必要的代谢过程。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尽管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但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以下是一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1. 防止耐药性产生:滥用抗生素易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使得正常剂量的抗生素无法对抗感染。
抗生素知识点

抗生素知识点
抗生素,即抗菌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它们在医
学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以下是关
于抗生素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1.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特
定类型的细菌有不同的作用。
2.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根据医生的嘱托按时按量服用,不可随意
更改药物剂量或停止用药。
同时,应该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导致细
菌耐药性的增加。
3. 抗生素的副作用
抗生素在治疗感染疾病时,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皮疹等。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该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4.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
由于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原本
有效的抗生素失去了疗效。
因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抗生素,不可随意滥用。
5. 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患者的年龄、病情
的轻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以确保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总之,了解抗生素的基本知识,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耐药
性问题的发生,对于维护个人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希
望大家在使用抗生素时能够谨慎对待,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选择题1.根据国家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40%,重症患者送检率100%。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3.医院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 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4.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5.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6.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7.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8.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9.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1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11.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的监测工作,对主要目标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预警本医疗机构。
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审慎经验用药。
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12.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13.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
除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14.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关于预防用药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表)选择抗菌药物。
15.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16.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中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常用于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17.氯霉素具有酶抑作用,当其与双香豆素(华法林)同时应用时,会延缓药物代谢、灭活,造成血药浓度增高,出现毒性反应,在肝功能不全时更甚。
18.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不适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所致的感染。
19.明确诊断的急性细菌感染,在使用某种抗菌药物72小时后,如果效果不明显或出现病情加重者,应按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改用敏感的药物,不能自行随便换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20.为测定任一微生物对某一抗感染药的敏感性,通常应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有时也采用最低杀菌浓度(MBC),均以mg/L表示。
21.氟喹诺酮类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的每次静滴时间也宜为1-2小时,否则可因脑内药物浓度过高而导致包括癫痫在内的一些中枢神经系症状。
22.痰液及支气管分泌液中的药物浓度大多低于同时期血药浓度,以红霉素、喹诺酮类、氯霉素、利福平、甲氧苄啶等的浓度较高。
23.有些抗菌药物的静滴速度过快常可因静脉炎和某些严重反应(癫痫等)而影响治疗效果,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和多粘菌素类等药物每次静滴时间不宜少于1小时,以免产生对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24红霉素具有酶抑作用,可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
25喹诺酮类药物分为四代,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为第三代,常用药物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等。
此类药物对多种革兰阴性菌有杀菌作用,广泛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胃肠疾病、以及呼吸道、皮肤组织的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26含铝、钙、铁等多价阳离子制剂(如氢氧化铝、乳酸钙等)由于阳离子与喹诺酮类药的4-酮氧基-3羟基发生络合反应,因此减少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药---时曲线下面积可减少98%,生物利用度降低,所以两药应避免同时使用,若需要连用时,可先服用喹诺酮类药物,2小时后再服用阳离子制剂。
27.喹诺酮类药物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杀菌力最强,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在偏酸性时抗菌作用最弱,因此不宜与酸性药物合用。
28.利福平及伊曲康唑部分结核患者因多种原因可能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因此需要同时进行抗结核和抗真菌感染治疗。
利福平是肝药酶促剂,能增强肝药酶的活性,拮抗喹诺酮药物的活性,因此两药不宜合用。
29.万古霉素对喹诺酮类药物有拮抗作用,同时使用可降低喹诺酮类药物的疗效。
30.红霉素、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甲嗯唑等应用后有一定量进人前列腺中;林可霉素类、磷霉素、复方磺胺甲嗯唑在骨组织中有较高的浓度或可达治疗水平。
31.喹诺酮类药物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杀菌力最强,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因此不宜与酸性药物合用。
32.抗酸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及奥美拉唑等抗酸剂,对喹诺酮类有不利影响,特别是对环丙沙星,合用既影响其吸收又使其在肾小管中的溶解度下降,易析出结晶损伤肾脏。
33氯霉素具有酶抑作用,当其与双香豆素(华法林)、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苯妥英钠等同时应用时,会延缓这些药物代谢、灭活,造成血药浓度增高,出现毒性反应,在肝功能不全时更甚。
34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35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和喹诺酮类(依诺沙星)对肝药酶有抑制作用,可干扰氨茶碱的代谢而产生中毒症状。
36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37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38 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感染药,因易引起过敏反应,也易导致耐药菌产生。
39抗感染药通常应持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不在此例。
如用药后效果不著,急性感染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药或调整剂量。
40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可称为杀菌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可称为抑菌剂。
二、问答题序贯疗法序贯疗法通常是指抗菌药物治疗中重度感染性疾病时,初期采用胃肠外给药(一般为静脉内给药),当病人的病情一但改善(通常在用药后3~7天),迅速转换为口服抗菌药物的一种给药方法。
例如序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当咳嗽和呼吸困难减轻、白细胞计数下降、胃肠道功能正常,可经口摄入足够食物或如果其它临床指标较好,即使患者发热,仍可改用口服抗菌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抗感染药物系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口服、肌注、静注等全身应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以及其他化学合成药(异烟肼、甲硝唑、呋喃妥因、吡哌酸等)。
抗生素抗生素系指在高稀释度下对一些特异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等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次级代谢物)。
此后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仿制品”,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微生物产物,抗生素母核加人不同侧链(半合成抗生素)等,也均称为抗生素。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应熟悉选用药物抗病原微生物的活性、药动学、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2.要及早确立病原学的诊断。
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后应尽可能作细菌的药物敏感度(药敏)测定,必要时并进行联合药敏试验,供选用药物参考,这在处理严重全身性感染时尤为重要。
3.应按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
新生儿体内酶系发育不全、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弱、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大多减少、肾功能也减退,应用常规剂量后血药浓度和半衰期常有增高和延长,故用量以偏小为宜,有条件时宜定期监测血药峰、谷浓度。
4.预防或局部应用抗感染药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应当用于少数有明确指征者;如用于预防昏迷、休克等患者并发感染,或清洁手术预防术后感染则往往徒劳无益。
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感染药,因易引起过敏反应,也易导致耐药菌产生。
5.联合应用抗感染药需有明确的指征。
临床多数感染用一种抗感染药即可控制,联合用药徒然增加不良反应和治疗费用。
6.应选用适宜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静脉给药不宜用于轻、中度感染。
宜按药动学参数制订给药方案。
剂量过大或过小均不相宜,过小起不了治疗作用,反可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抗感染药通常应持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不在此例。
如用药后效果不著,急性感染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药或调整剂量。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