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卫星的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和欧洲的Galileo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全球性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完善度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建设了一颗全球星座,包括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30颗倾斜轨道卫星,覆盖全球范围。
系统的基础设施完成度较高,具备提供定位、导航、时间服务等功能的能力。
2. 数据安全性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所有信号的加密,并为政府及重要公共服务用户提供特定服务,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北斗系统还实现了自主的人造卫星定位增强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导航定位服务。
3. 应用广泛性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渔业、农业、地震监测、测绘等领域。
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已经基于北斗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4. 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进行了合作交流,并加入了联合国外属国际电信卫星组织。
与巴基斯坦、泰国、老挝等国家签署了卫星导航合作协议,为进一步拓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应用和推广做出了积极努力。
1. 市场需求大:随着全球定位导航服务在交通运输、农业、渔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市场对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导航定位服务需求将不断增长。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提供这样的服务能力,有望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和采用。
2. 技术优势明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自主可控的特点,可以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导航定位服务。
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系统在信号完善度、定位精度和覆盖范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有望在一些特定领域取得较大市场份额。
3. 国际合作空间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中国的“国家名片”,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政府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与相关国家的卫星导航系统合作,将为北斗系统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提供机遇。
北斗三号与北斗二号卫星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北斗三号与北斗二号卫星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北斗三号与北斗二号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也是全球最大的第三代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是在北斗二号的基础上进行的升级改造,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对北斗三号与北斗二号卫星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北斗三号卫星相对北斗二号卫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首先,北斗三号卫星的导航信号更加稳定,精度更高。
在精密定位方面,北斗三号卫星的定位精度达到了厘米级别,较北斗二号卫星有了质的飞跃。
其次,北斗三号卫星的覆盖范围更广。
北斗三号卫星的覆盖范围延伸到全球,具备了全球导航服务能力,而北斗二号卫星主要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
再次,北斗三号卫星的系统容量更大。
北斗三号卫星在导航信号、导航消息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改进,系统容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同时为更多用户提供导航服务。
接下来,我们将对北斗三号与北斗二号卫星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由于数据量庞大,我们以北斗卫星服务中心提供的部分示例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比较北斗三号与北斗二号卫星的定位精度。
以一些固定点的定位结果为例,北斗三号卫星的定位精度通常能达到厘米级别,而北斗二号卫星的定位精度一般在米级别。
这意味着北斗三号卫星在精确定位方面更加出色,适用于需要高精度定位的应用领域,如测量、导航、精准农业等。
其次,我们可以比较北斗三号与北斗二号卫星的导航信号强度。
导航信号强度影响着用户接收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根据统计数据,北斗三号卫星相对北斗二号卫星在不同地区的信号强度都有所提升。
这意味着北斗三号卫星在信号覆盖方面更加可靠,用户在不同地区都能获得较好的导航体验。
此外,我们还可以比较北斗三号与北斗二号卫星的导航消息传输速度。
导航消息包括卫星健康、星历数据等信息,是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基础数据。
据北斗卫星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北斗三号卫星的消息传输速度相对北斗二号卫星有了明显提升,用户可以更快地获取到最新的导航消息,从而提升定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4年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分析现状引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渔业、测绘、气象、农业等领域,也在国际合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北斗卫星导航市场进行分析,总结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基于卫星和地面系统共同构成的导航系统,通过北斗卫星提供定位、导航、授时、短报文等服务。
北斗系统由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W、全球通信卫星系统GCS和全球广域增强系统GEOS等组成,为用户提供全球覆盖的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市场现状1.市场规模: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在中国持续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年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注册用户已超过5000万,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2.应用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渔业、测绘、气象、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
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被应用于车辆定位、行车导航、交通管控等方面;在渔业领域,北斗系统被用于渔船定位、渔货追溯等方面;在农业领域,北斗系统被用于农机智能化、农田管理等方面;在气象领域,北斗系统被用于气象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方面。
3.国际合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国际合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截至2021年,北斗系统已与巴基斯坦、泰国、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为这些国家提供导航服务。
此外,北斗系统也积极参与国际卫星导航系统之间的合作,与GPS、GLONASS、Galileo等系统共同推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
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发展趋势1.技术升级: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系统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未来,北斗系统将进一步提高导航精度、增加导航信号覆盖范围,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导航服务。
2.应用拓展: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其在智能交通、智慧农业、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未来,北斗系统将继续拓展应用领域,提供更多基于北斗技术的解决方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定位、测量、通信等服务。
截至2021年,北斗系统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卫星导航系统之一,覆盖全球的陆地和海洋,拥有超过400颗卫星和地面站点。
与此同时,北斗系统也已成为世界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
北斗系统的现状:1. 产品应用广泛,包括民用和军用。
北斗系统的民用产品应用广泛,涉及交通、地震、气象、水资源、农业、渔业、金融等多个领域。
在交通领域,北斗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
北斗导航系统还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环保等领域。
北斗系统的军用产品也在国内外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军队在使用北斗系统方面经验丰富,包括对地导弹和无人驾驶飞机等技术的应用。
2. 高精度、高可靠。
北斗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已经得到国际认可。
此外,北斗系统还拥有自主的安全保障技术,可以保证其在安全性、保密性方面的能力。
3.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北斗系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
北斗系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成了106个国际共建站点,与全球主要卫星导航系统保持着网络互联,为世界各国提供服务。
北斗的发展前景:1. 未来将继续发力建设。
在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北斗系统建设的投入,并推出更多的应用场景。
这将进一步增强北斗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满足更广泛的用户需求。
2. 全球应用无限可能。
随着北斗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高精度、高可靠的服务。
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包括农业、乡村旅游、全球精准定位等领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与合作。
总之,随着北斗系统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加强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同时加强与国际卫星导航系统的合作,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导航服务。
我国卫星应用领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卫星应用领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综合分析了我国卫星通信、遥感和导航定位应用领域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卫星通信领域转发器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我国的卫星通信事业起步于70年代初,从1984年起,随着我国首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我国的卫星通信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1985年国家为国内通信卫星空间段建设和发展提出的原则是:“租星过渡,C频段起步和适度满足需要”。
1985年,邮电部租用国际通信卫星上18MHz 带宽转发器,陆续建成北京、拉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和广州5座12m~16m的大型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形成了初期国内干线卫星通信网。
同期租用一个72MHz转发器,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CCTV-1),当年建成53 座6m电视单收站,以解决边远、贫困地区收看电视问题,从而开始了卫星电视业务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到1990年,我国从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租(购)的转发器达到9个等效36MHz的转发器。
在租星过渡的同时,国内卫星制造部门也在抓紧研制“东方红2号”甲和“东方红3号”卫星,并分别于1988年3月和1988年12月成功发射了两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共有8个C频段转发器,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进入实用阶段。
1992年底,“东方红2号甲”第三颗卫星发射失利。
除“亚星1号”外,其余租用的卫星转发器1992年均已到期,两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也分别于1992年9月和1993年6月结束设计寿命,因此,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节目传送面临中断的危险,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国务院批准,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急从美国GTE公司采购了一颗在轨通信卫星SPACENET-1(后定名中星五号),于1993年7月中旬在我国投入使用,避免了电视传输和通信中断局面的出现。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国内对卫星通信的需求猛增,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在等待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发射的同时,又分别租用了“亚太1号”卫星9个等效36MHz转发器和“亚洲2号”5个转发器,以弥补国内空间段资源的严重不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前景与挑战分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前景与挑战分析引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全球覆盖能力以及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地质勘探、农林渔业、电力通信等领域。
本文将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前景和挑战进行分析,以期展望其未来发展。
一、应用前景1. 交通运输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通过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实现车辆、船舶、航空器的精确定位和导航,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特别是在物流运输领域,北斗系统能够实现全程监控和定位,提升物流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此外,北斗系统还可以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中,实现交通拥堵监测和交通信号优化,促进交通系统智能化发展。
2. 地质勘探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地质勘探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姿态信息,有助于地质勘探人员快速准确地定位目标区域,提高勘探效果。
北斗系统还可以用于勘探设备的导航、定位和遥感数据的收集,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精准可靠的支持。
3. 农林渔业领域农林渔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通过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各种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水质监测数据,帮助农民和农业专家做出科学决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北斗系统还可以用于渔业资源调查和渔船监控,加强渔业管理和保护。
4. 电力通信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电力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电力通信设备需要精确定位和定时同步,北斗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的时间和空间参考,为电力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北斗系统还可以应用于电网设备巡检和故障定位,提高电网设备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二、挑战分析尽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技术挑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研发和更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提高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
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卫星导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应对恶劣环境下的信号干扰和雷电等天气灾害。
常识判断三十六:中国的卫星发展的相关常识

常识判断三十六:中国的卫星发展的相关常识中国的卫星事业呈现出异常飞速的发展趋势,科技领先优势愈发明显。
整理出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相关常识,供大家参阅。
1、“东方红”系列通讯卫星①东方红一号:我国首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进入航天时代,4月24日因此也被定位“中国航天日”。
②目前在轨6颗,是一系列地球静止轨道通讯卫星。
③“中星”系列和“鑫诺”系列也是通信卫星。
2、“风云”系列气象卫星1988年成功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目前已经建成了包含极轨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两种气象卫星的气象观测网络,使我国成为了继美俄两国后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
3、“遥感”系列卫星遥感卫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对地表覆盖和自然现象进行观测的人造卫星,主要用于国土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等方面。
4、“北斗”导航卫星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中国“北斗”系统。
5、其他科学实验卫星①悟空号:2015年发射,我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
②墨子号:2016年发射,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是潘建伟。
③慧眼号:2017年发射,我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④羲和号:2021年发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羲和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和制定时历的女神。
⑤夸父一号:2022年发射,实现了我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的跨越式突破⑥张衡一号:2018年发射,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⑦太极一号:2019年发射,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
⑧天琴一号:2022年3月,“天琴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获得全球重力场数据。
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的全球重力场数据,“天琴一号”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⑨怀柔一号:2020年,怀柔一号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怀柔一号”全称叫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旨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双致密星并合之谜。
中国航天卫星的卫星导航应用

目录
CONTENTS
• 中国航天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 卫星导航在各领域的应用 • 中国航天卫星导航系统的优势与挑战 • 中国航天卫星导航系统的未来发展 • 案例分析
01 中国航天卫星导航系统概 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国航天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 发的卫星导航系统,通过卫星轨道、 信号传输和地面控制等手段,为全球 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总结词
农业是中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卫星导航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 。
详细描述
通过卫星导航技术,农业机械可以在农田中精确地进行耕作、播种、施肥和喷药等作业。这不仅提高 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卫星导航技术还 可以对农田进行精准灌溉和土地资源调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存在多个系统和不同标准,中国航天卫星导航系统需要与其他系统实 现兼容和互操作。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和标准化工作,促进不同系统 间的协同发展。
安全与隐私保护
卫星导航系统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等问题。中国航天卫星导航系统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来保障安全和隐私,包括加密通信、访问控制等手段。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规范系统的使用和管理。
02 卫星导航在各领域的应用
交通导航
车辆导航
通过卫星导航系统,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路线规 划和导航服务,避免迷路和拥堵。
公共交通调度
卫星导航有助于公共交通系统实现高效调度,提 高车辆运行效率和准点率。
智能交通系统
结合卫星导航和传感器技术,实现交通信号灯智 能控制、交通监控和事故预警等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报告中国卫星股票代号600118 A股军工类课程:投资分析教师姓名:茅擎天姓名;杨文健学号:1034222010-2011学年度基本分析❖宏观分析虽然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的影响还在,但是世界各大经济体都在复苏当中,中国经济也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发展,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预计GDP(国内生产总值)还将保持10%的速率快速增长。
虽然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指数10月份达到%,11月份达到%,物价上涨较快,通货膨胀压力比较大,但对于一个新兴市场来说,目前的通胀水平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国家也在努力出台措施抑制通货过度膨胀。
从先行指标货币供应量来看,货币是比较充足的。
即使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对资本市场也不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上证指数达到了2900点左右,沪深300指数3200点左右,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上涨或下跌,估计春节过后,各个指数会进行新一轮的上涨。
国家财政收入也是在不断增长之中,前9月全国财政收入逾万亿同比增%。
今年我国财政收入可能超八万亿,有望成全球第二。
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10年前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相对保持稳定。
明年国家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避免剧烈波动。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放在了重要位置,其第七条建议就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性能力。
❖中观分析空间技术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的政策是支持空间技术发展的,而卫星技术作为空间技术的一部分,也是国家重点关注和支持的。
国家未来卫星实业发展规划主要有:——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
积极支持商用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展,开发长寿命、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初步建成中国卫星通信产业。
——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分步建立导航定位卫星系列,开发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系统,初步建成中国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
——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
统一规划和建设各种卫星遥感地面应用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面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处理和分发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在对地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形成较完整的业务化应用体系。
——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
建立新型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加强空间微重力、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文研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地观测体系,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等是国家的发展目标。
另外卫星数字电视产业在未来会有快速发展。
2010年,仅卫星电视直播事业的发展就会为我国开辟一个不亚于彩电、录像机和电冰箱工业规模的新兴产业,每年至少可为国民经济新增250亿元的产值,增加就业人数几十万人。
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令许多西方工业国家垂涎欲滴,中国也不会袖手旁观,随着技术和条件的发展,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卫星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为打破美国一国垄断全球卫星导航的局面,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国也在有计划地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事业。
08年整个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应用规模保持了50%的高速增长。
2009年,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市场产值规模高达580亿,成为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这也显示了中国国内市场的强劲需求,而这也预示着中国卫星在未来股票市场仍然会有不俗的表现。
随着中国海洋权益意识的增强,国家对海洋开发的重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对卫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会促进卫星事业的发展。
卫星行业处在增长期,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其产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向好的,属于朝阳产业。
除此之外,中国科技的发展使中国承担国际卫星发射任务的机会增多,发展空间变大。
但是,作为高科技军工企业,其产品技术要求高,参与人员多,一旦出现意外,损失严重,投资也是有一定风险的的。
❖微观分析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是卫星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卫星研制业务增长稳定,隶属于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
其主营业务为卫星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卫星应用技术综合信息服务;计算机系统集成、软件产品开发;旅游项目投资、经营。
同行业的其他上市公司有TCL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比特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太光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奥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烽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但都没有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这么强大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该公司在在小卫星研制领域处于垄断地位,今年一共成功发射了6颗卫星,新型小卫星平台研发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将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
卫星应用产业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公司的卫星应用业务主要是面向特种用户和行业大用户,将受益于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在新技术方面,公司公告将与航天513所(与公司同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烟台蓝天控股共同出资设立东方蓝天钛金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商用飞机钛合金紧固件项目。
依托航天513所在航天器钛合金标准紧固件研制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生产经验,以及烟台蓝天控股与中国商飞既有的业务合作关系,对公司进军大飞机重大科技专项的配套供应市场应可持谨慎乐。
“十二·五”期间我国航天卫星发射活动较“十一·五”将更为密集,公司的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的订单有望继续小幅增长,卫星研制业务收入将稳健成长,增速预计在10%~15%左右。
公司未来的主要增长点在卫星应用业务。
卫星综合应用领域,公司成功中标“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项目。
卫星导航领域,导航芯片方面公司的北斗射频芯片已通过总装测试;地面导航终端方面,“北斗一代”用户机已顺利交付,“北斗二代”用户机则处于研制之中;此外用于星、船、机、弹、车载的高动态多模导航接收机的研制工作也在正常进度之中。
卫星通信领域,VSAT通信系统成功中标行业示范工程,为后续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动中通”产品则实现了向行业用户的销售。
卫星遥感领域,公司与行业客户签订多项合作协议,各领域重点项目按计划节点稳步推进。
卫星运营服务领域,公司云岗地面站卫星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圆满完成多个重要播出任务,安全播出38万小时。
卫星信息传输领域,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完成弹载数字图像传输系统设计定型的单位,目前正着力发展高清传输业务。
随着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组网进程的加快,预计公司的卫星应用业务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对于公司管理方面来说,管理效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都是很高的,近些年来中国承担国际卫星发射任务的数量也越拉越多,这也反映了中国技术的发展,其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
而且在卫星研发,运用方面,公司也有明确的规划,包括未来卫星技术的发展和业务拓展方向,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也制定了确切的计划。
另外公司有严格的人才选拨机制,而且属于国家重点行业,国家重点扶植。
财务报表分析以下数据来自新浪网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注:有横线的单元格代表没数据(新浪上没有)该企业的流动比率在2009年12月到2010年9月大体在~左右,偿债能力比较强,速动比率在1以上,现金比率大于,达到100左右,可能是企业有大量资金未被利用,总体来说,该企业的偿债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长期筹资能力该企业资产负债比率达到50%左右,较高,说明利用较少量的自有资金投资,通过适度举债形成较多的生产经营资产,不仅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如果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得到较多的投资利润。
产权比率在110左右,所有者权益比率也在110左右,可见该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
经营能力分析该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在20%~30%左右,虽然2010年9月份有降低,但总体上处于成长期,营销重点是大力组织生产,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从表中可以看到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多数情况大于1。
一般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表明企业的销售成本数额增多,产品销售数量增长,该企业存货周转量比较高,说明经营能力可以。
流动资产周转率除了一个季度很小外,其他几个季度还可以。
固定资产周转率比较大,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充分,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效率。
获利能力分析销售毛利率在15%左右,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较强,销售利润率在10%左右,表示企业为社会新创造价值多,贡献大,销售净利率在7%左右,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可以看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较高,资产净利率代表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表中看出个别季度该值低于1%,其他各季度都大于2%,其中有一个下降又慢慢上升达到稳定水平的过程,净资产收益率除了一个季度为%,其他季度都较高,而且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说明投资带来的净利润比较高。
总资产收益率高表明企业总资产利用效益好,盈利能力强,该企业的此指标除了一个季度不过1%,其他较高,获益能力强。
技术分析注:以下各种数据和图线来自新浪网财经版块,图形来自截屏。
K线和MA线分析K线:从2010年9月7日后基本形成一个近似的头肩顶或者复合头肩顶形态,头已经存在,接下来要看右肩能不能形成,如果右肩形成且股价没突破右肩,则股价大跌;但如果股价突破右肩向上,则股价有一个不小的涨幅。
所以还需观望。
MA:在2010年10月21日之前移动平均线(30日)基本在股价线下方,这阶段虽有小跌,但总体是上涨的,过了2010年10月21日之后,股价在达到最高后,开始下跌,此后股价线和平均移动线(5日,10日,30日)交替在上,但以后者为主,所以股价下跌后在一定水平震荡。
但现在的趋势是股价线要突破平均移动线,至于能不能突破,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MACD曲线分析在2004年4月13日到2007年9月6日期间,DIF线先突破DEA线,股价有一个上涨期,此后DIF又跌破DEA,股价有一个下跌,在2010年12月DIF又突破DEA,但是已到年关,估计涨幅不大,基本是震荡趋势,上涨应该在春节过后。
KDJ指标分析KD取值:K线、D线整体上是以50为基准线上下波动,在2010年12月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基本未超过80,此后KD线应该会缓慢下落,至于是买入还是卖出,最好再看一看其发展情况,KD指标形态:现阶段KD指标较高,但K线中一个近似的头肩顶(至于会不会成为头肩顶还需要进一步观看)还未形成,故不好分析是不是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