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率_激电法勘探的装置及参数

合集下载

电法勘探 勘探 物探

电法勘探  勘探 物探

1.3电阻率测深法电阻率测深法(简称电测深)是常用来探明水平(或近似水平)层状岩石在地下分布情况的一种电阻率法。

该法是在同一测点上逐次扩大电极距,观测垂直方向由浅到深的视电阻率变化情况,通过分析电测深曲线来了解测点下部沿垂向变化的地质情况。

与电阻率剖面法相比,电阻率测深法用于了解该测点地下介质电阻率的垂向变化,而电阻率电阻率剖面法是了解沿测线方向地下介质电阻率的横向变化。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使电阻率法成为一种能够详细研究地质构造的空间分布状态的方法。

电测深法有不同的装置类型,如三电极测深、对称四极电测深、偶极电测深和五极纵轴测深等。

本节主要讨论应用最广泛的对称四极电测深法。

图1.4.7 对称四极电测深装置1.3.1水平地层上的视电阻率曲线一、水平层状大地上点电流源场的解如图所示,假定地面是水平的,在地面以下有n 层水平层状地层,各层电阻率分别为1ρ、2ρ……n ρ;厚度分别为h 1、h 2、 ……h n-1;每层到地面的距离为H 1、H 2、……H n-1、H n =∞。

在A 点有一点电流源供电,其电流为I 。

引用柱坐标系,将原点设在A 点,Z 轴垂直向下,由于问题的解对Z 轴有对称性,与Φ无关,故电位分布满足如下形式的拉普拉斯方程图1.6.1 多层水平地层012222=∂∂+∂∂+∂∂zUr U r r U (1.6.1) 及如下边界条件:(1)除源点A 外,在空间各处电位应是有限和连续的,在无穷远处电位为零; (2)在岩层分界面处,电位是连续的,即11ii ii z H z H U U ++=== (1,2,21i n =⋅⋅⋅- (1.6.2)(3)在岩层分界处,电流密度法向分量是连续的,即Hiz Hiz zU zU i i i i ==∂∂=∂∂++1111ρρ (1,2,21i n =⋅⋅⋅-(1.6.3)(4)在地表处,由于空气不导电,电流密度法向分量为零010=∂∂=z zU ii ρ (1.6.4)此种边界条件下,方程有解析解。

电法勘探基础知识以及应用

电法勘探基础知识以及应用
● 1960年以后在我国进行了大量实验,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凡是有矿的地 方都有激电异常,在我国用激电法找到一大批金属矿,被誉为“一朵花”; ●到七、八十年代,激电法广泛应用,但出现了很多假异常,黄铁矿、石墨、 碳质,都能引起激电异常,人们说“激电激电,不是黄铁就是碳”,激电遇到新的 挑战;
●如何区分矿与非矿异常,成了激电的拦路虎,为此开展了频谱激电 SIP 研究;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
时间域激电法测量参数
视极化率 s
视充电率 M s
视极化率公式
视充电率公式
视充电率是测量断电后某一时间段的积分面积
延迟时间
t2
t1
V2
.dt
Ms t2 t1 (%) V
t1
V2.dt
Ms t1
(ms)
V
时间域激电法极化率测量方式的发展
从点测到面积 从面积到全域
·
{交流激法极化法
复电阻率法(CR) Complex Resistivity
频谱激电法(SIP) spectral Induced Polarization
什么是SIP和CR?
测量装置:与常规激电法相同,但多用偶极-偶极
供电电流:超低频交流电(f=10-2~n102)
~
观测内容:交变供电电流 I ~ MN极间电位差 V (i )
•感应类的电磁法,如MT、AMT、CSAMT、WEM 、MTEM 等探测深度可达几千米,
•下面介绍感应类电磁法
感应类
利用地中涡旋感应电流的一类方法
TEM法和C
TEM (瞬变电磁法)
概述
● 1920年法国科学家C.施伦姆贝格首次发现了激发极化现象;
●奇怪的是C.施伦姆贝格的这一发现竟然15年无人过问,甚至连他本人也不打算 利用自己的这一成果;

电阻率_激电法勘探的装置及参数

电阻率_激电法勘探的装置及参数

电阻率/激电法勘探的装置一、电阻率/激电法勘探测量方法 (2)1.1 剖面测量 (2)1.2 电测深 (2)1.3 标本测量 (2)1.4 电测井 (3)二、测量装置说明 (3)2.1 中梯装置 (3)2.2 对称四极装置 (4)2.3 三极装置 (5)2.4 二极 (5)2.5 偶极 (6)2.6 温纳 (6)2.7 标本装置 (7)2.8 五极 (7)2.9 任意 (7)2.10 测井 (8)2.11 联合剖面 (8)三、测量参数输入设计 (8)3.1 测线测点参数输入设计 (9)3.2 装置参数输入设计 (9)3.2.1 中梯装置输入设计 (9)3.2.2对称四极 (11)3.2.3 三极 (11)3.2.4 二极 (12)3.2.5 偶极 (12)3.2.6 温纳 (13)3.2.7 标本 (13)3.2.8 五极 (14)3.2.9任意 (14)3.2.10测井 (15)3.2.11联合剖面 (15)四、数据绘图要求 (16)4.1 剖面数据绘图要求 (16)4.2 测深数据绘图要求 (16)一、电阻率/激电法勘探测量方法图1-1 电法勘探装置与测量方法电法勘探(电阻率法/激电法)装置与测量方法如图1-1所示。

测量方法包括剖面、测深、测井和标本测试,测量装置包括中梯、二极、三极、对称四极、偶极、温纳(对称四极的特例)、标本、任意、五极、测井等。

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测量方法离不开测量装置,任何一种测量方法,都要通过测量装置来实现,另一方面,测量装置的作用通过测量方法体现出来,离开了测量方法,测量装置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1.1 剖面测量利用同一装置在一条线上连续测量。

装置包括对称四极、中梯、二极、三极、温纳、联合剖面、偶极等。

1.2 电测深在同一测点,通过改变装置系数,获取不同深度的地电状况。

装置包括对称四极、二极、三极、温纳、偶极、五极等。

1.3 标本测量标本测量是获取物性参数的主要手段。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一、引言电法勘探是一种通过测量地下电阻率来获取地质信息的技术方法。

它基于电流通过地下岩石和土壤时的电阻特性不同,通过测量电阻率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的岩石类型、层位结构、液体含量等地质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电法勘探实验的具体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该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学习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电法勘探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3. 进行电法勘探实验,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

4. 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判断可能存在的地下水和矿产资源。

三、实验仪器与原理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电法勘探仪器包括:电源、电极、电流控制仪和电阻率测量仪。

原理基于地下岩石的电阻率与其类型、含水量和孔隙度等因素相关。

导流电极用于通过电流,而测量电极用于测量电位差。

在实验中,电流从导流电极注入地下,经过不同类型的地层,通过测量电位差,可以计算出地下岩石的电阻率。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确定实验区域,清理测量点的地表杂物,布置测量线路。

2. 确定电极布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导流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布置方式,确保电流均匀注入地下,以及获得较好的电位差测量结果。

3. 连接仪器:将电源、电流控制仪和电阻率测量仪连接好。

4. 设定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定合适的电流强度和测量时间。

5. 开始测量:将电流通过导流电极注入地下,保持电流稳定后,进行电位差测量。

记录测量数据。

6. 移动电极:根据需要,移动测量电极的位置,重复步骤5,直至完成整个测区的覆盖。

7. 数据处理:根据测量数据,计算不同测点的电阻率,并绘制电阻率剖面图。

8. 结果分析:根据电阻率剖面图,分析地下地质结构、液体含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下水和矿产资源。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根据实验采集的数据,经过计算和处理,得到如下电阻率剖面图:(在此插入电阻率剖面图)根据电阻率剖面图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地质结构特征。

例如,电阻率较低的区域可能存在水体,电阻率较高的区域可能是岩石层或矿物矿床。

“电法勘探”实验指导书

“电法勘探”实验指导书

“电法勘探”实验指导书欧东新、韦柳椰编著实验一WDDS-1数字电阻率仪测量均匀大地的电阻率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认识WDDS-1数字电阻率仪及掌握其使用方法。

2、掌握在水槽中测量均匀半空间视电阻率的方法。

3、掌握各种装置的视电阻率K值计算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准备WDDS-1数字电阻率仪一台,万用表一台,电池箱一个,带鳄鱼夹导线若干,大头针若干,水槽跑极装置一套。

记录纸一张,直尺一把,铅笔,橡皮。

三、实验步骤1. WDDS-1数字电阻率仪认识及参数设置(一)熟悉仪器的面板(图1.1)。

图1.1 WDDS-1面板图1.2水槽WDDS-1测量视电阻率装置图(二)检查仪器。

(1)开机,按“↑↓”键,调节液晶屏对比度。

(2)按“电池”键,检查仪器电池电压。

当电池电压< 9.6 V 时,更换8节2号或3号1.5V 电池。

(3)按“设置”键,设定供电时间仪器默认为0.2秒(显示数字为2),实验一般选用0.5秒,输入数值5后按“确认”键。

2. 按照 图1.2 接好实验装置。

测线布置在水槽中间,测点距10cm ,一直延伸到水槽边沿。

3. 测量(以对称四极电剖面为例)。

(1)按“电源”键开机。

(2)按“排列”键输入线号 ,如:NL=01。

按“确认”键后,显示排列方式。

(3)排列方式共有9种。

按“↑↓”选择对称四极电剖面,不用按“确认”键确认。

9种排列方式如下: 1.4P-VES 四极电测深2.3P-VES 联合电测深(含三极电测深)3.4P-PRFL 对称四极电剖面4.3P-PRRL 联合剖面(含三极动源电剖面)5.RECTGL 中间梯度装置6.DIPOLE 偶极—偶极装置7.IP-BUR 井-地电法8.INPUT K 传送K 值9.5P-VES 5极纵轴电测深 (4)按“极距”输入极距号,如:NO=01,按“确认”键,显示:AB/2=XXXX,MN/2=XXXX,输入数据(单位为m )并按“确认”键,再按“停止”键,显示:K=XXXX.利用式(1-1)验算K 值。

激电参数介绍

激电参数介绍

激电找水激发极化法基岩找水激发极化法:AB供电一次,测量视电阻率ρS、视极化率ηS、半衰时T H、偏离度、衰减度D、激发比J、综合参数ZP、金属参数G1~G7、涌水量Q等找水参数。

测量参数说明:视电阻率ρS单位:欧姆·米(Ω·m)式中:△U MN是接收电极MN接收到一次场电位。

I AB供电电流,A、B为供电电极,供电电流计算单位为A(安培),M,N为接收电极。

K 为装置系数。

视极化率ηS断电后观测激电场的电位差ΔU2,并定义视极化率式中:ΔU2断电后观测到二次电场;ΔU为一次场;通常ΔU2比ΔU小很多,故ηS常用百分数表示。

一般在每个测点可同时获得ηS和ρS两个参数,即在一条测线上可同时获得两种剖面曲线。

半衰时T H所谓半衰时,就是断电后二次场 V2第一个取样值衰减到一半时,所对应的时间,如上图所示。

这个参数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参数,目前已广泛的应用。

半衰时大,表示极化介质二次场放电慢,而半衰时小,则表示放电速度快。

在含水岩体上,其半衰时T H通常都多以高值异常形式出现。

(TH≥0.9以上可视为含水层。

)衰减度 D1002)(200500015000200∙∆∆⋅-=∑=V t t V D t MN 其中:△t = 10ms 。

设断电后延时到200ms 时,二次场子样为ΔV 2,即D 为二次场子样在5s 内均值与第一个子样之比。

仅当供电时间≥5s 时,才计算D 参数。

(该参数在水岩体上也呈现高值反映,在D ≥0.36左右,一般认为有水。

) 偏离度偏离度概念由中国地质大学李金铭教授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86-1988)《激发极化法找水基础理论研究》中首次提出。

在“含水岩石激发极化性质的实验研究”中根据在400多个样品上测得近1000条激电二次场放电曲线,给出了含水岩石的极化率和半衰时,与湿颗粘变、孔隙液变(成分)以及粘土含量等影响因素的关系,深入研究了粘土物质在砂—水体系中的作用和机制,总结出了一个能很好的描述放电二次场的数学模型(时间轴为对数的直线方程):)log()(2t K B t V -=Δ (1)式中,K 为衰减曲线斜率:为断电后单位时间(t=1)的衰减电压值。

电法勘探2-电阻率法

电法勘探2-电阻率法

S1
h1
1
红:ρ1=10, ρ2= ∞ ;h1=5 绿:ρ1=10, ρ2= ∞ ;h1=10 蓝:ρ1=20, ρ2= ∞ ;h1=10 玫红:ρ1=20, ρ2= ∞ ;h1=5
电测深曲线的中段

二层曲线较为简单,其中段是从首支向 尾支的过渡段,即随着AB/2 的加大,第 二层影响逐渐增大。
A M B M
地下电流场在供电电极附近分布极不均匀,其值趋于 无限大;而在两极中央地段,场的分布较均匀,变化 较平缓。 在AB的中点,V=0,中点左边V为正,右边为负; AB的中点上,E出现极小值。
( I A B jh = = j 2(L2 + h 2 ) M
Tn hi i
i 1
n

当电流平行岩柱体底面流过时,测得的 电导称纵向电导(S) h
S


岩柱体由多个厚度和电性不同的岩层组 成时总纵向电导
S S1 S2
Sn
i 1
n
hi
i
4.电测深曲线的等值现象


根据电场分布的唯一性定理,层参数确 定的地电断面和电测深曲线之间应是一 一对应的关系 。 即一组层参数对应唯一的一条电测深曲 线,层参数不同的地电断面对应不同的 电测深曲线。

以K型断面为例:当ρ1 、h1、ρ3一
围内增加ρ2 减小h2,或者减小ρ2 增加 h2时,只要保证中间层的横向电阻
S2
h2 2 定, 较小的情况下,在一定范 h1
不变,曲线形态不发生变化。 2
h2

红色:h1=10,h2=2,h3=∞;ρ1=10, 蓝色:h1=10,h2=1,h3=∞;ρ1=10, 玫红:h1=10,h2=2,h3=∞;ρ1=10, 绿色:h1=10,h2=1,h3=∞;ρ1=10,

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

对于埋深而言)和产状(走向、倾向、埋深)——目标地
质体属性的影响;
非均匀介质的地下电流场及视电阻率
2. 电极相对不均匀体的位置(包括装置形式),布极方向,极距大小等——观测
方式的影响;
非均匀介质的地下电流场及视电阻率
3. 地形起伏对视电阻率的影响;
1 2 3
电阻率剖面法 电测深法 高密度电法
第三节 电阻率剖面法
l
主断面内电位及电流分布
结论:
当h<AB/6时,jh/j0=85%,因此,在此范围内,可以近似认 为是均匀场; 当h=AB时,jh/j0=8.9%,此时,如果有异常体存在时,很难 识别异常;
当h<AB/2时, jh/j0>35%,如果有异常体存在时,可以识别;
因此,勘探深度h<AB/2;
主断面内电位及电流分布
jMN — 实测的MN间电流密度
r MN — MN处岩石的实际平均电阻 率
j0 — 假设地形平坦、 介质均匀情况下 ,MN 处的电流密度
因此,测定的视电阻率的变化并不一定代表有不均匀地 质体的存在。有可能是地表不平坦而引起的。
非均匀介质的地下电流场及视电阻率
电极装置——供电电极A、B与测量电极M、N的排列形式 和移动方式称为电极装置。r jMN r s MN j0 视电阻率的影响因素 1. 不均匀体的电性(地质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规模 (相
电阻率的变化;
第三节 电阻率剖面法
电阻率剖面法的应用前提:
1.被勘探对象必须与围岩在水平方向上有明显差异;
2.被勘探对象相对于埋深应具有一定规模;
3.干扰水平相对较低,即被勘探对象引起的异常能
从干扰背景中区分出来;
4.沿测线方向地形起伏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阻率/激电法勘探的装置一、电阻率/激电法勘探测量方法 (2)1.1 剖面测量 (2)1.2 电测深 (2)1.3 标本测量 (2)1.4 电测井 (3)二、测量装置说明 (3)2.1 中梯装置 (3)2.2 对称四极装置 (4)2.3 三极装置 (5)2.4 二极 (5)2.5 偶极 (6)2.6 温纳 (6)2.7 标本装置 (7)2.8 五极 (7)2.9 任意 (7)2.10 测井 (8)2.11 联合剖面 (8)三、测量参数输入设计 (8)3.1 测线测点参数输入设计 (9)3.2 装置参数输入设计 (9)3.2.1 中梯装置输入设计 (9)3.2.2对称四极 (11)3.2.3 三极 (11)3.2.4 二极 (12)3.2.5 偶极 (12)3.2.6 温纳 (13)3.2.7 标本 (13)3.2.8 五极 (14)3.2.9任意 (14)3.2.10测井 (15)3.2.11联合剖面 (15)四、数据绘图要求 (16)4.1 剖面数据绘图要求 (16)4.2 测深数据绘图要求 (16)一、电阻率/激电法勘探测量方法图1-1 电法勘探装置与测量方法电法勘探(电阻率法/激电法)装置与测量方法如图1-1所示。

测量方法包括剖面、测深、测井和标本测试,测量装置包括中梯、二极、三极、对称四极、偶极、温纳(对称四极的特例)、标本、任意、五极、测井等。

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测量方法离不开测量装置,任何一种测量方法,都要通过测量装置来实现,另一方面,测量装置的作用通过测量方法体现出来,离开了测量方法,测量装置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1.1 剖面测量利用同一装置在一条线上连续测量。

装置包括对称四极、中梯、二极、三极、温纳、联合剖面、偶极等。

1.2 电测深在同一测点,通过改变装置系数,获取不同深度的地电状况。

装置包括对称四极、二极、三极、温纳、偶极、五极等。

1.3 标本测量标本测量是获取物性参数的主要手段。

是仪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

1.4 电测井在井中开展电阻率法/激电法。

二、测量装置说明 2.1 中梯装置中梯装置图2-1 中梯装置示意图中梯装置如图2-1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B 的距离取得很大,且固定不动;测量电极在其中间三分之一地段逐点测量。

记录点取在MN 中点。

其s ρ表达式为:IU KMNs ∆=ρ 其中()BN BM AN AM MN BNBM AN AM K ⨯+⨯⨯⨯⨯⨯=π2此外,中间梯度装置还可在离开AB 连线一定距离(AB/6范围内)且平行AB 的旁侧线上进行观测(见图2-2)。

YX图2-2 旁侧中梯装置示意图其装置系数的表达式为:BN1BM 1AN 1AM 12+--=πK其中, ()222/MN x 2/AB y AM -++=()222/MN x 2/AB y AN +++=()222/MN x 2/AB y BM +-+=()222/MN -x -2/AB y BN +=2.2 对称四极装置图2-3 对称四极装置示意图对称四极装置如图2-3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AM=NB ,记录点取在MN 的中点。

其s ρ表达式为:IU KMNs ∆=ρ 其中MNANAM K ⨯⨯=π2.3 三极装置图2-4三极装置三极装置如图2-4所示,其s ρ表达式为:IU KMNs ∆=ρ 其中MNANAM K ⨯⨯=π22.4 二极图2-5 二极装置如图2-5所示,其s ρ表达式为:IU KMs ∆=ρ 其中AM 2π=K2.5 偶极偶极装置图2-6 偶极装置如图2-6所示,其s ρ表达式为:IU KMNs ∆=ρ 其中)2n ()1n (n a +⨯+⨯⨯⨯=πK2.6 温纳图2-7 温纳装置示意图如图2-7所示,是对称四极装置的特例。

这种装置的特点是AM=MN=NB=a ,记录点取在MN 的中点。

其s ρ表达式为:IU KMNs ∆=ρ 其中a K π2=2.7 标本装置对截面积为为S 的岩矿石标本,通过A 、B 两极对其供电(电流强度为I ),并在相距为L 的环形电极M 、M 处测量其间之电位差(U ∆)时,电阻率计算公式如下:LS I U ⨯∆=ρ2.8 五极图2-8 五极装置示意图如图2-8所示,其s ρ表达式为:IU KMNs ∆=ρ 其中222211AMAN AM-AN 2AN AB AMAB K +++-⨯=π2.9 任意BA图2-9 任意装置示意图如图2-9所示,其s ρ表达式为:IU KMNs ∆=ρ 其中BN1BM 1AN 1AM 12+--=πK2.10 测井暂不考虑2.11 联合剖面图2-10 联合和剖面装置如图2-10所示,装置系数计算方法和三极装置相同。

三、测量参数输入设计设计目标:有利于仪器操作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输入各种测量参数。

从而提高测量效率。

剖面测量参数输入:除了中梯装置外,其它装置在测点移动过程中参数不需要修改,解决中梯装置在测点移动过程中的参数输入是关键。

电测深参数输入:由于在测量过程中接收机不移动,主要是电极移动影响测量效率,装置改变时要求用户输入参数可以满足要求。

3.1 测线测点参数输入设计图3-1 测线测点参数输入界面示意图测线测点参数输入如图3-1所示,现说明如下:天气:可选项,晴天|阴天|小雨|大雨测区:输入项,0000~9999测线:输入项,-9999~9999测量方法:可选项,剖面|联合剖面|电测深|标本测量|测井装置类型:可选项,中梯|对称四极|联剖|三极|二极|偶极|温纳|标本|五极|任意|操作员:输入项,0000~9999当前测点号:输入项,-9999~+9999,在测量过程中可以根据测点增量自动增加起始测点号:输入项,-9999~+9000测点距:输入项,0.01~9999m测点增量:输入项,-999~9993.2 装置参数输入设计介绍各种装置的输入界面及参数设计3.2.1 中梯装置输入设计图3-2 中梯装置参数输入界面示意图中梯装置参数输入界面如图3-2所示,现说明如下: 电极A 测点号:输入项,-9999~+9999电极B 测点号:输入项,-9999~+9999,电极A 和电极B 的测点号不能相等。

MN 长度:输入项,0.01~9999.00米 侧向距:输入项,-99999~+99999米其装置系数的表达式为:BN1BM 1AN 1AM 12+--=πK其中, ()222/MN x 2/AB y AM -++=()222/MN x 2/AB y AN +++=()222/MN x 2/AB y BM +-+=()222/MN -x -2/AB y BN +=y = 侧向距()2/AB nAnB ABnA -nSt x --⨯=(nSt = 测点号,nA=电极A 测点号,nB=电极B 测点号)在一个剖面的测量过程中,由于电极A 和电极B 的位置固定不变,MN 长度和侧向距也不变,只有测点号在变化,而测点号通过测点增量实现了自动变化,从而解决了中梯剖面测量过程的参数输入问题。

上述方法还可以应用在多道测量。

由于每一道对应一个测点,而每个测点号已知,通过测点号可以计算装置系数。

3.2.2对称四极图3-3 对称四极装置参数输入界面示意图 对称四极装置参数输入界面如图3-3所示,现说明如下:AB/2:输入项,0.01~9999.00米MN/2:输入项,0.01~9000.00米其装置系数的表达式为:()2b a 22b K -=π其中,2/AB a =2/b MN =3.2.3 三极图3-4 三极装置参数输入界面示意图 三极装置参数输入界面如图3-4所示,现说明如下:AO :输入项,0.01~9999.00米,O 为MN 的中点。

MN/2:输入项,0.01~9000.00米其装置系数的表达式为:()b a 22b K -=π其中,O A a =2/b MN =3.2.4 二极图3-5 二极装置参数输入界面示意图二极装置参数输入界面如图3-5所示,现说明如下: AM :输入项,0.01~9999.00米其装置系数的表达式为:AM 2⨯=πK3.2.5 偶极图3-6 偶极装置参数输入界面示意图 偶极装置参数输入界面如图3-6所示,现说明如下:a :输入项,0.01~9999.00米n :输入项,0.01~100.00其装置系数的表达式为:)2()1(+⨯+⨯⨯⨯=n n n a K π3.2.6 温纳图3-7 温纳装置参数输入界面示意图温纳装置参数输入界面如图3-7所示,现说明如下: a :输入项,0.01~9999.00米其装置系数的表达式为:a K π2=3.2.7 标本图3-8 标本装置参数输入界面示意图 标本装置参数输入界面如图3-8所示,现说明如下:截面积S :输入项,0.01~9999.002cm长度L :输入项,0.01~100.00cm其装置系数的表达式为:01.0⨯=lS K3.2.8 五极图3-9 五极测深装置参数输入界面示意图 五极测深装置参数输入界面如图3-8所示,现说明如下:AM :输入项,0.01~9999.00米AN :输入项,0.01~9999.00米AB :输入项,0.01~9999.00米其装置系数的表达式为:222211AM AN AM -AN 2AN AB AM AB K +++-⨯=π3.2.9任意图3-10 五极测深装置参数输入界面示意图 五极测深装置参数输入界面如图3-10所示,现说明如下:AM :输入项,0.01~9999.00米AN :输入项,0.01~9999.00米BM :输入项,0.01~9999.00米BN :输入项,0.01~9999.00米其装置系数的表达式为:BN 1BM 1AN 1AM 12+--=πK3.2.10测井暂不考虑3.2.11联合剖面与三极装置相同四、数据绘图要求4.1 剖面数据绘图要求剖面数据绘图中纵坐标对应的数据有Fs、Vg、Vd和视电阻率,视电阻率数据采用对数坐标,其它数据采用线性坐标。

横坐标为测点号,采用线性坐标。

4.2 测深数据绘图要求测深数据绘图中纵坐标对应的数据有Fs、Vg、Vd和视电阻率,视电阻率数据采用对数坐标,其它数据采用线性坐标。

横坐标为极距(对称四极为AB/2,三极为AM、二极为AM、温纳为a、五极为AM,偶极不考虑),采用对数坐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