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实验报告汇总

电法实验报告汇总
电法实验报告汇总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姓名:邱乐稳

◆学号:0145110130

◆专业:地球科学信息与物理学院◆班级:1101班

◆指导老师:龚安栋严家斌

◆实验名称:直流电法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实验(电阻率法)

◆实验仪器:

1.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

2.12V直流蓄电池

3.带有标尺的水槽

4.水平铜板或者高阻砖块

5.连接线若干,点电极面电极各若干

◆实验目的:

1、熟悉了解DDC-5电子自动补偿(电阻率)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验证一些疑问及教材上的理论曲线,尝试调节一起参数,如观察工

作模式的变化,进一步体会生产操作中电法勘探的利弊。

3、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工作模式,熟悉电阻率法各种装置的具体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对其的认识。

◆实验装置:

1.中间梯度装置

中间梯度法工作示意图

工作方法:供电电极AB固定,测量电极MN在AB中部1/3范围内移动,MN极还可以在离开AB连线一定距离(AB/6范围内)且与之平行的旁测线上进行观测,原点O 为AB的中点,记录点号位置为MN中点。反映一定深度内电阻率水平横向变化情况。实验装置系数K=2π/|1/AM-1/AN-1/BM+1/BN|。

2.偶极偶极剖面装置

偶极偶极装置工作示意图

工作方法:如图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均采用偶极子,并分开有一定距离。由于四个电极都在一条线上,故又称轴向偶极。其中,原点取OO’中点(O为AB中点,O’为MN中点),它适用于研究沿着剖面不同深度电阻率的变化。剖面的延伸是通过同时移动AB和MN(通常移动距离为d)来实现的。取AB=MN=d(d为偶极子长度),OO’=nd(n为正整数),n为电极的间隔系数,则K=π*n*(n^2-1)*d(DDC-5仪器中间隔系数n 与书上理论中提到的间隔系数n不同,前者是AB中点与MN中点的间距,后者是BM的间距)。

3.联合剖面装置

联合剖面工作示意图

工作方法:电极B放在无穷远处,AMN沿测线同时移动,各电极间相对距离保持不变。且K始终为K=π*(a^2-b^2)/b。

4.对称四级剖面装置

对称四级装置工作示意图

工作方法:四个电极沿X移动的动源电剖面测量,用来研究电阻率的横向变

化,电极相对位置保持恒定,K 值是常数。原点O 是X 轴上的固定点(通常选为MN 最初的中点)。

5. 四级测深装置与对称四级剖面装置相同,只是测量时移动方式不同。

◆ 实验原理:

电阻率法包括电阻率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电阻率剖面法:电极距保持一致,探测深度大致一致,反映一定深度内横向变化,电测深法:MN 不动或有变化,AB 逐渐增大以加大探测深度,反映纵向变化。电阻率法是用直流电源通过导线经供电电极(A 、B )向地下供电建立电场,经测量电极(M 、N )将该电场引起的电位差△U 引入仪器进行测量。随电极不同的布置方法与地下情况的复杂,使供电电极产生的地下电流场分布不同,高阻体具有排斥电流的能力,电阻率越高,排斥能力超强,低阻体具有吸引电流的能力,电阻率越低,吸引能力越强,电流从A 极经过避开高阻岩体和通过低阻岩体到达B 极,每条电流线的路径都按所受阻力最小运行,服从最小能量原理。实际应用地表不是水平,地下也不是均匀各向同性的,通过同样的装置得到的电阻率是就不是岩体或矿体的真实电阻率,我们把它称为视电阻率s ρ,中梯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级装置、偶极偶极装置等装置只是装置系数不同,对称四级与四级测深则只是装置系数表达式里面的极距不同而已。

BN

AN BM AM K I

U K

I

U BN

AN

BM

AM MN

MN

s 1

1

1

1

11

1

1

2+

-

-

=

?=?+--=

π

ρ

视电阻率公式的微分形式:

MN MN

s j j ρρ0

=

视电阻率的微分公式可以看出视电阻率与电流大小是无关,实际上由于E 或J 均与电流强度成正比,故所有的视电阻率公式中视电阻率值均与电流大小无关,只与不均匀体的分布及电极排列方式相关,但电流的大小会影响我们的观测精度。

◆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的准备

(A )检查仪器是否正常,仪器本身所带的附件是否完整。 (B )据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所需的供电线,测量线,仪器供电线,夹子是否齐全。为了实验安全,供电线与测量线、A 极线与B 极线,M 极线与N 极线最好在颜色上要有区分或做上记号。

2.把观测体放在水槽中间,水下2-5CM 。 3.按不同装置要求布置电极A 、B 、M 、N 。

4.把仪器接入高压12V ,检查所有的接线柱是否正确。

5.按仪器开关键,仪器显示DDC-5。

6.按电池键,检查电池电压,应不低于10V。

7.选择不同装置,.按排列键,按前进键选择排列如RECTCL、3P/PRFL、4 P/PRFL、OIPOLE、4P/VES等。

8.按各装置要求设置极距等各参数。

9.按测量键,显示INJECTION,测量结果显示R0=XXXX,V/I=XXXMV,XXXMA。

10.记录下测点号和测量的视电阻率,按存储键,显示存储号,第一次输入1,以后按前进键即可。

11.移动测量至下一个测点。重复第8步。

安全注意事项:开始接线时先连接仪器一端再连电源一端,测量完毕先收电源线再断其他的线;对于不同的电极布置方式,实验室有可选的不同种类的电极如点电极、面电极等,电极间相差较远时供电电极选择面电极,以增大接触面积减少输出电阻增大供电电流。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①中间梯度剖面

背景场含异常物体背景场含异常物体x(m) ρs(Ω.m) ρs(Ω.m) x(m) ρs(Ω.m) ρs(Ω.m) -0.3 55.61 64.11

-0.28 57.75 66.78 0.02 46.43 89.79

-0.26 60.11 68.68 0.04 47.94 88.78

-0.24 62.78 71.89 0.06 49.11 87.89

-0.22 66.49 74.04 0.08 56.9 86.99

-0.2 72.48 76.42 0.1 66.03 85.48

-0.18 74.14 78.55 0.12 78.62 83.54

-0.16 79.83 80.59 0.14 83.83 87.44

-0.14 80.67 82.38 0.16 89.6 79.09

-0.12 77.32 85.07 0.18 87.15 76.84

-0.1 70.84 85.84 0.2 82.25 74.36

-0.08 62.82 87.07 0.22 78.12 71.99

-0.06 57.33 88.52 0.24 74.5 69.35

-0.04 52.44 89.05 0.26 71.15 64.77

-0.02 48.63 89.59 0.28 68.99 61.08

0.00E+00 46.58 89.53 0.3 66.36 55.51

水槽中的铜板水平横放,铜板尺寸为:29cm*17cm*0.25cm,AB=100m,MN=2cm,以下相关图形:

-0.4

-0.3-0.2-0.1

00.10.20.3

-500

50

100

水平产状铜块上中梯装置的ρs 实验曲线

x/m

ρs (Ω?m )

总体测量ρs 曲线背景场ρs 曲线

减去背景场ρs 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总体测量视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中间往下凹,两边出现双峰,与理论曲线较吻合,下凹反映了底下水平铜块异常,曲线极小值所在测线位置,也是铜板中心所在测线位置,

曲线出现双峰这是由于水平铜块的激化极化效应产生的;背景场曲线呈现上凸现象是由于受到水槽壁的影响,曲线在个别点上并不平滑可能是操作人员的失误;减去背景场后的视电阻率曲线异常更加明显,在纯异常曲线的两侧出现负值及纯异常曲线双峰出现负值,而理论模型的双峰值是大于0且理论曲线的两侧均大于并趋于0,这是由于水槽壁的影响使得测量的背景值较大,使得减去背景场的异常曲线偏低,从而得到双峰小于0的错误。埋深估计:利用第一种经验公式估计水平低阻板埋深:?x=(15?(?15))cm=30cm ,h0=

√221.4cm 利用第二种经验公式估计水平低阻板埋深:

q=18cm , h0=1.3×q=23.4cm ,由此可见误差较大。

② 偶极偶极剖面

n=4 n=6 n=8

x/m ρs(Ω.m) x/m ρs(Ω.m) x/m ρs(Ω.m) 0.04 49.4 0.06 52.81 0.08 54.98 0.08 47.5 0.1 51.87 0.12 54.73 0.12 48.98 0.14 53.21 0.16 54.7 0.16 47.55 0.18 52.68 0.2 53.93 0.2 45.78 0.22 53.51 0.24 52.86 0.24 47.43 0.26 52 0.28 51.19 0.28 45.35 0.3 49.99 0.32 56.76

0.32 45.53 0.34 53.79 0.36 66.1 0.36 44.29 0.38 64.91 0.4 80.55 0.4 56.6 0.42 105.21 0.44 108.71 0.44 70.3 0.46 101.34 0.48 139.79 0.48 65.84 0.5 105.5 0.52 141.21 0.52 66.93 0.54 106.94 0.56 115.7 0.56 69.02 0.58 111.64 0.6 79.87 0.6 63.11 0.62 65.85 0.64 67.94 0.64 46.93 0.66 54.46 0.68 57.58 0.68 39.73 0.7 50.67 0.72 52.65 0.72 46.25 0.74 52.21 0.76 52.81 0.76 45.24 0.78 49.53 0.8 53.85 0.8 45.64 0.82 52.06 0.84 54.03 0.84 44.85 0.86 49.99 0.88 51.64 0.88 44.57 0.92 42.34

水平横放砖块:23*11*5cm ,AB=MN=2cm ,以下为相关图形:

00.10.20.30.4

0.50.60.70.80.91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水平产状砖块上偶极偶极装置的ρs 实验曲线

x/m

ρs (Ω?m )

n=4n=6n=8

水平产状砖块上偶极偶极装置的ρs 等值断面图

x/m

z /m

0.1

0.2

0.3

0.40.5

0.6

0.7

0.8

3

3.23.43.63.84

4.2

4.44.64.8560

708090

100110

120130

由ρS 曲线图可知,随着电极距n 的增大,视电阻率的异常幅度逐渐增大,水平高阻板上偶极装置理论曲线随着n 的增大异常先变大后变小,此处并无现象可能是因为最佳极距n≥8;在三条曲线的中间均出现相对于理论曲线的下凹现象推测可能是激化极化影响,可以等同一个地下电流偶极子,但是与球体异常等效偶极子方向相反,因而削弱了板中间部分的电流密度场,最终使曲线下凹。由三条曲线共同的转折点可以推测出铜板宽度为20cm 左右。 ③ 联合剖面 x(m) ρA s (Ω.m) ρB s(Ω.m) x(m) ρA s (Ω.m) ρB s(Ω.m) 0.1 68.56 44.64 0.12 68.53 45.91 0.52 72.22 50.46 0.14 65.52 47.49 0.54 73.62 50.72 0.16 69.59 45.89 0.56 77.35 46.72 0.18 66.81 46.75 0.58 78.16 45.12 0.2 65.51 46.14 0.6 83.58 46.13 0.22 65.01 50.05 0.62 87.38 48.05 0.24 68.2 49.16 0.64 82.04 50.1 0.26 64.62 51.31 0.66 79.72 51.27 0.28 66.06 51.86 0.68 69.8 51.44 0.3 64.42 54.4 0.7 64.82 51.36 0.32 63.32 57.67 0.72 63.65 51.09 0.34 63.61 63.77 0.74 65.17 52.54 0.36 61.49 66.19 0.76 64.24 51.83

0.38 61.09 63.9 0.78 66.87 53.01 0.4 60.64 62.66 0.8 61.8 51.51 0.42 62.58 60.88 0.82 61.42 53.81 0.44 64.63 57.37 0.84 61.72 52.64 0.46 66.16 56.28 0.86 61.72 55.64 0.48 69.89 53.47 0.88 61.71 56.57 0.5 70.17 54.61 0.9 61.83 58.4 水平铜板尺寸:29*17*0.25cm ,OB=10cm ,MN=2cm ,以下为相关图形:

0.1

0.2

0.3

0.4

0.50.6

0.7

0.8

0.9

40455055606570

75808590水平产状铜块上联剖装置的ρs 实验曲线

x/m

ρs (Ω?m )

ρs(A)曲线ρs(B)曲线

图中曲线十分不光滑,说明工作人员做该实验时随机误差较大;曲线大致形状与理论曲线相同,但ρs (B )曲线偏低,整体下移,推测可能是供电电极扭曲生锈使得供电电极在测量电极两侧时极距不同进而造成曲线下移。校正错误后可以通过ρs (A )曲线与ρs (B )曲线极值点间距近似估计出板的水平宽度为20cm 。

④ 对称四级剖面

AB/2=0.09m AB/2=0.15m

x (m) ρs (Ω.m ) x (m) ρs (Ω.m ) 0.06 38.85 0.1 42.21 0.08 38.59 0.12 40.65 0.1 38.64 0.14 40.59 0.12 38.19 0.16 39.79 0.14 38.06 0.18 39.46 0.16 38.2

0.2 39

0.18 37.91 0.22 38.74

0.2 37.47 0.24 38.82

0.22 37.78 0.26 39.25

0.24 37.57 0.28 41.37

0.26 37.56 0.3 44.03

0.28 38.03 0.32 50.36

0.3 39.29 0.34 55.63

0.32 40.96 0.36 57.22

0.34 43 0.38 50.63

0.36 43.26 0.4 37.38

0.38 41.37 0.42 34.25

0.4 38.44 0.44 31.99

0.42 36.15 0.46 29

0.44 35.18 0.48 27.27

0.46 35.29 0.5 30.07

0.48 35.75 0.52 32.24

0.5 36.26 0.54 32.24

0.52 36.56 0.56 34.89

0.54 36.98 0.58 38.27

0.56 37.76 0.6 47.83

0.58 39.52 0.62 56.15

0.6 42.38 0.64 58.5

0.62 45.25 0.66 48.5

0.64 45.05 0.68 47.26

0.66 42.26 0.7 40.96

0.68 39.81 0.72 39.45

0.7 38.34 0.74 38.05

0.72 37.68 0.76 37.02

0.74 37.88 0.78 38.07

0.76 38.08 0.8 39.57

0.78 38.25 0.82 40.9

0.8 38.36 0.84 41.42

0.82 38.41 0.86 43.11

0.84 38.65 0.88 44.76

0.86 38.8

0.88 39.09

0.9 39.51

0.92 40.19

0.94 41.23

水平铜板尺寸:29*17*0.25cm,MN=2cm,以下为相关图形:

,

00.10.20.30.4

0.50.60.70.80.91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x/m

ρs (Ω?m )

AB/2=9cm AB/2=15cm

由图可知:两条对称四级剖面曲线的基本形状相同,中间下凹反映了水下低阻铜板的存在,两侧双峰体现了激化极化效应。随着极距AB/2的变大,视电阻率异常幅值变大,因为随着极距变大测到的深度越大直至铜板得到充分感应,即开始只是测到铜板上方的视电阻率,而增大极距之后,测量深度加大,于是测到整个铜板的视电阻率。根据理论分析,异常幅值最后会趋于某一渐进值,此时即与用中梯装置测量的异常相同了。利用两条曲线中间的变化转折点可以近似估计铜板的水平宽度为20cm 。

⑤ 对称四级测深

X(m) ρs(Ω.m) X(m) ρs(Ω.m) 0.05 46.72 0.25 36.29 0.07 47.34 0.27 36.75 0.09 49.14 0.29 37.2 0.11 48.01 0.31 38.06 0.13 45.69 0.33 39.08 0.15 41.47 0.35 40.17 0.17 38.86 0.37 41.44 0.19 37.29 0.39 42.51 0.21 36.06 0.41 44.62 0.23 36.19

水槽中的铜板水平横放,铜板尺寸为:29cm*17cm*0.25cm ,测向距为0,MN=2cm ,以下相关图形:

0.05

0.10.150.2

0.250.30.350.40.45

3638

40

42

44

46

48

50

x/m

ρs (Ω?m )

曲线整体为H 型曲线,通过水槽壁模拟分析知:随着AB 极距的变大,会增强水槽壁的影响,即使背景场视电阻率曲线上凸程度更大,所以在上图的左侧会出现上升的趋势,随后曲线呈下降趋势是因为水下低阻铜板的存在,曲线最后上升反映了由铜板到更深层水的过渡。

◆ 实验结论:

1. 由于水池壁的反射作用,使背景场呈上凸弧线曲线。

2. 对于水平低阻铜板的中间梯度,联合剖面,对称四极几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基本与课本中理论曲线无异,皆能得到较明显异常。

3. 用中梯装置测量的低阻板状体异常幅值比联剖装置和对称四级剖面测量到的大且异常位置更明显,所以用中间梯度法寻找水平的良导脉状时最有利,对称四极效果次之。

4. 中间梯度法较为简单高效,偶极偶极法综合效率偏低,只能做定性分析,偶极偶极法、联合剖面法与对称四极法受极距影响大。

◆ 实验不足及误差分析:

① 水质的影响。

② 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位置误差。 ③ 标尺和测量仪器的误差和精度。

④ 供电电源电压的微动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⑤ 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操作习惯等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⑥ 仪器的精度有限。

◆ 电测深曲线模拟(一维直流电测深):

采用四级测深,当MN →0时的四极装置视电阻率表达式:

地下一层测量直流电测深响应曲线模拟

先求出转换函数T,下面程序会用到:

【syms m I A22 A1 B1 A2 B2 A3;

rho=sym('[rho22,rho1,rho2,rho3]');

h=sym('[h1,h2]');

[A22 A1 B1 A2 B2 A3]=solve('-exp(2*m*h(1))*A22+exp(2*m*h(1))*A1+B1=0','rho(2)*exp(2*m*h(1)) *A22-rho(1)*exp(2*m*h(1))*A1+rho(1)*B1=0','exp((-2)*m*h(1))*A1+B1-exp((-2)* m*h(1))*A2-B2=-rho(2)*I*exp(-2*m*h(1))/(4*pi)','-rho(3)*exp((-2)*m*h(1))*A1+rh o(3)*B1+rho(2)*exp((-2)*m*h(1))*A2-rho(2)*B2=rho(2)*rho(3)*I*exp(-2*m*h(1))/( 4*pi)','exp((-2)*m*(h(1)+h(2)))*A2+B2-exp((-2)*m*(h(1)+h(2)))*A3=0','-rho(4)*exp ((-2)*m*(h(1)+h(2)))*A2+rho(4)*B2+rho(3)*exp((-2)*m*(h(1)+h(2)))*A3=0','A22,A 1,B1,A2,B2,A3');

T=2*pi*(A1+B1)/I;

simplify(T)】

模拟程序:

function z1=hankel1_47(fun,B)

a=-3.05078187595e+00;

s=1.10599010095e-01;

wt1=[3.17926147465e-06

1.64866227408e-05 -1.81501261160e-05 1.87556556369e-05 -1.46550406038e-05 1.53799733803e-05 -6.9562827393e-05 1.41881555665e-05 3.41445665537e-06

2.139********e-05 2.34962369042e-05 4.84340283290e-05 7.33732978590e-5

1.27703784430e-04

2.0812*******e-04

3.49803898913e-04 5.79107814687e-04 9.65887918451e-04

1.60401273703e-03

2.66903777685e-03 4.43111590040e-03 7.35631696247e-03

1.21782796293e-02

2.010********e-02

3.30096953061e-02 5.37143591532e-02 8.60516613299e-02

1.34267607144e-01

2.00125033067e-01

2.94027505792e-01

3.181********e-01 2.41655667461e-01 -5.40549161658e-02 -

4.46912952135e-01 -1.92231885629e-01

5.52376753950e-01 -3.57429049025e-01 1.41510519002e-01 -4.61421935309e-02 1.48273761923e-02 -5.07479209193e-03 1.83829713749e-03 -

6.67742804324e-04 2.21277518118e-04

7.88229202853e-06];

z1=0;

for i=1:size(wt1,1)

lamda=(1/B)*10^(a+(i-1)*s);

z1=z1+feval(fun,lamda)*wt1(i);

end

z1=z1/B;

function T=Transfer_Fun1(m)

global rho

global h

T=-rho(2)*(-rho(3)*rho(2)*rho(4)*exp(2*m*(3*h(1)+h(2)))-rho(2)*rho(3)^2*exp(2* m*(3*h(1)+h(2)))+rho(3)*rho(4)*rho(1)*exp(2*m*(3*h(1)+h(2)))+rho(1)*rho(3)^2* exp(2*m*(3*h(1)+h(2)))-exp(2*m*h(1))*rho(3)^2*rho(1)-rho(2)*exp(2*m*h(1))*rho (3)*rho(1)+rho(3)*exp(2*m*h(1))*rho(4)*rho(1)+rho(2)*exp(2*m*h(1))*rho(4)*rho( 1)-rho(2)*exp(2*m*(h(1)+h(2)))*rho(4)*rho(1)+exp(2*m*(h(1)+h(2)))*rho(3)^2*rho (1)+rho(3)*exp(2*m*(h(1)+h(2)))*rho(4)*rho(1)-rho(2)*rho(3)*exp(2*m*(h(1)+h(2) ))*rho(1))/(-rho(2)*exp(2*m*h(1))*rho(3)^2+exp(2*m*(h(1)+h(2)))*rho(3)^2*rho(1) -rho(3)*exp(6*m*h(1))*rho(1)*rho(4)+rho(3)*exp(6*m*h(1))*rho(2)*rho(4)-rho(2)^ 2*exp(6*m*h(1))*rho(4)+rho(3)*rho(2)*rho(4)*exp(2*m*(3*h(1)+h(2)))-rho(3)*rho( 4)*rho(1)*exp(2*m*(3*h(1)+h(2)))+rho(3)*exp(2*m*(h(1)+h(2)))*rho(4)*rho(1)-rho (2)*exp(2*m*(h(1)+h(2)))*rho(4)*rho(1)+rho(3)*exp(2*m*(h(1)+h(2)))*rho(4)*rho( 2)-rho(2)*rho(3)*exp(2*m*(h(1)+h(2)))*rho(1)-exp(6*m*h(1))*rho(2)*rho(3)^2+rho (2)*rho(3)^2*exp(2*m*(h(1)+h(2)))-rho(2)^2*exp(2*m*(h(1)+h(2)))*rho(4)+rho(2)* exp(6*m*h(1))*rho(4)*rho(1)-rho(2)*exp(6*m*h(1))*rho(3)*rho(1)-rho(2)*rho(3)*rh o(1)*exp(2*m*(3*h(1)+h(2)))-rho(2)*rho(4)*rho(1)*exp(2*m*(3*h(1)+h(2)))+rho(2) ^2*rho(3)*exp(2*m*(3*h(1)+h(2)))+rho(2)*rho(3)^2*exp(2*m*(3*h(1)+h(2)))+rho( 2)^2*rho(4)*exp(2*m*(3*h(1)+h(2)))-rho(1)*rho(3)^2*exp(2*m*(3*h(1)+h(2)))-rho( 2)^2*rho(3)*exp(2*m*(h(1)+h(2)))-exp(2*m*h(1))*rho(3)^2*rho(1)-rho(2)^2*exp(2 *m*h(1))*rho(3)+rho(2)^2*exp(2*m*h(1))*rho(4)+rho(2)*exp(2*m*h(1))*rho(4)*rh o(1)-rho(2)*exp(2*m*h(1))*rho(3)*rho(1)+rho(3)*rho(2)*exp(2*m*h(1))*rho(4)+rho (3)*exp(2*m*h(1))*rho(4)*rho(1)+exp(6*m*h(1))*rho(1)*rho(3)^2+rho(2)^2*exp(6 *m*h(1))*rho(3));

T=rho(2)/2*(1+T/rho(2));

T=T*m;

function [r,rho_s]=DC1D_Forward1(rho1,h1)

global rho;

global h;

rho=rho1;

h=h1;

r1=logspace(3,6,40);

r=r1/h(1);

for i=1:size(r,2)

z(i)=hankel1_47('Transfer_Fun1',r(i));

rho_s(i)=r(i)*r(i)*z(i)/rho(2);

end

P1=10000;

P2=20:20:200;

P3=60;

P4=100;

x1=20;

x2=20;

for i=1:10

[r,rho_s]=DC1D_Forward1([P1 P2(i) P3 P4],[x1 x2]);

loglog(r,rho_s,'-*');

title('地下一层测量直流电测深响应曲线');

xlabel('AB/(2h_1)');

ylabel('\rho_s/\rho_1');

hold on

end

地下一层模型示意图

取参数:ρ1=10000;ρ2=20:20:200;ρ3=60;ρ4=100;h1=20;h2=20; 用matlab画图如下:

由图所示,第一层电阻率视为无穷大,当ρ

2 /ρ

3

=1/3,ρ

2

4

=1/5时,曲线

呈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出第三层向第四层的过度,当ρ

2 /ρ

3

=1,ρ

2

4

=3/5

时,曲线依旧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减少,最后趋向于1,即ρ

2=ρ

1

,随着ρ

2

的增加,第二层与第三层的综合作用值逐渐超过第四层电阻率,所以最后当ρ

2

/ρ4=2时,曲线呈下降趋势。

垂直接触面电测深曲线模拟(测线平行接触面)

模拟程序:

figure(2)

t1=10000;

t2=20:20:200;

t3=60;

t4=100;

x1=20;

x2=20;

for i=1:10

[r,rho_s]=DC1D_Forward1([t1 t2(i) t3 t4],[x1 x2]); loglog(r,rho_s,'-*');

title('地下一层测量直流电测深响应曲线');

xlabel('AB/(2h_1) ');

ylabel('\rho_s/\rho_1');

hold on

end

垂直接触面电测深曲线模拟(测线垂直接触面)

模拟程序:

figure(3)

t1=20:20:200;

t2=100;

t3=100;

t4=20:20:200;

x1=20;

x2=20;

for i=1:10

[r,rho_s]=DC1D_Forward1([t1(i) t2 t3 t4(i)],[x1 x2]); loglog(r,rho_s,'-*');

title('地下对称测量直流电测深响应曲线');

xlabel('AB/(2h_1)');

ylabel('\rho_s/\rho_1');

hold on

end

实验总结:

该学期共做了四次以上实验,通过动手做这些实验我收获良多。一方面我熟悉了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的操作与使用方法,熟悉了各种电阻率法的各种测量装置,对直流电法的工作方法也有了较深的认识。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不断地实验操作中摸索才能使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站住脚,通过实验,我在课堂上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实践,加深了我对本课程的相关认识,平时上课或者看书的一些疑问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与印证。实验过程中尤其感谢龚老师对我们的详细耐心的指导,同学们较默契的合作也让我受益匪浅。

课外的电测深模拟实践过程中虽然遇到了许多问题,最后大多都解决了,犯过错误的地方印象尤其深刻,所以通过解决理论推导及写程序模拟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深了我对电测深及一些电法基础公式的认识。

通过本次专业实验,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专业所涉及到的某些研究领域,对今后的工作概况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老师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具体操作的机会,更能在其他多种地球物理研究方法中给予我们动手操作的机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实验报告总结

实验报告书 姓名: 学号: 专业: 系部: 指导教师:

2012年5月25日 一、实验时间: 2012年3月—5月 二、实验地点: 三、实验目的: 1、通过本次模拟实验提高我们现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缩短理论知识与 实际工作的差距,为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作好准备。 2、通过本次模拟实验巩固我们在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书本 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发现自身学识方面的欠缺。 3、通过本实模拟实验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 于培养我们成为高素质的会计专门人才。 4、通过本次模拟实验充分发挥我们的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使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在实验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 5、通过本次模拟实验为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缩短“适应期” 并胜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实验内容: 1.会计基本书写规范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2.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3.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4.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方法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5.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方法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6.对账和结账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7.对账和结账的演示及模拟实验 8.会计报表填制演示及模拟实验 9.凭证之间传递的演示 10.凭证、账簿的装订的演示 五、实验效果 如今我们身处在大三下半学期意味着什么?大四就可以出去找工作单位实习了。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会计,虽然课程先后学习了基础会计、中级会计还有高级会计,但你真要让我们去现实生活中做账的话,我们的统一感觉应该是好像在学校没学到多少。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不能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目的无非是想在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如。实践课可使纸上谈兵、抽象空洞的凭证、帐簿、帐务处理程序、报表等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本学期我们开设会计模块课程是将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具体实务相结合的过程。从这门课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很庆幸我们的代课老师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与其他班不同的是:我们的模块课没有下课时间,没有时间上网,更没有时间聊天,每节课去的目标就是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做完。通常上完这节课的感觉是时间好紧迫,大家都在停蹄的做账压力好大啊!起初我们难免有抱怨但到期末时看到我们比别的班多做那么多帐页,顿时为自己感到自豪。 模块课程通过对原始凭证的识别、审核到填制记帐凭证、登帐、算帐、结帐、对帐、编制报表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来印证理论教学课的相关知识,将书本知识溶于实践中,它还可以纠正账务中的错误,如果你不把帐做的百分之百正确它是不会保存的。我觉得这个会计基础模块是我以后工作的第一位老师,因为我做账时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报告

工程物探实验报告 实验一: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6年11月

1实验目的 了解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方法原理、野外工作布置及装置形式;掌握高密度 电阻率法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高密度电阻率法软件。 2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属于直流电阻率法的范畴,它是在常规电法勘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勘探方法,仍然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 流的变化分布规律。相对于传统电法而言,高密度电阻率法其特点是信息量大。利用程控 电极转换器,由微机控制选择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实现了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可以快速 采集到大量原始数 据。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特 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 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映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 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 地层岩性沿纵向的电性变化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两 种方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该观测系统包括数据的采集和资料处理两部分,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设置在 一定间隔的 测点上,测点密度远较常规电阻率法大,一般从 1m~10m 。然后用多芯电缆将 其连接到程控式多路电 极转换开关上,电极转换开关是一种由单片机控制的电极自动换接 装置,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进行电 极装置形式、极距及测点的转换。测量信号 由电极转换 开关送入微机工程电测仪, 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存入随 机存储器。将数据回放 送 入微机,便可按给定程序 对数据进行处理。高密度电 阻率法现场工作时是在 预先选定的测线和测点 上,同时布置几十乃至上 百个电极,然后用多芯电缆 将它们连 接到特制的电极转换装置,电极转换装置将这些电极组合成指定的电极装置和 电极距,进而用自动电测仪,快速完成多种电极装置和多电极距在观测剖面的多个测点上 的电阻率法观测。再配上相应的数据处理、成图和解释软件,便可及时完成给定的地质勘 | 説据处返邮分 説孫輕野汨分

汇编实验报告(详细版)

计算机组成与汇编语言(实验报告) 内容: 实验一、六、七、八 院系专业: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xxxxxxxxx 学号: 2011004xxxxx 完成时间:2012年12月1日

计算机组成与汇编语言实验报告 姓名xxxx 学号2011004xxxxx 计分 专业软件工程班级xxxx 实验日期2012年 12 月 1日实验名称实验一数制转换 实验目的 ●熟悉各种进制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 ●掌握二-十进制数据的相互转换程序设计。 实验内容 1.将编写好的程序1输入、编译、连接并运行。 程序1清单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 int i,l,s0=0,s=0; char a[17]; while(l!=16) { printf("请输入一个16位的二进制数:\n"); gets(a); l=strlen(a); for(i=0;i<16;i++) { if(a[i]!='0'&&a[i]!='1') {

printf("输入的二进制数不正确!!"); break; } } } if(a[15]=='1') s++; for(i=1;i<16;i++) { if(a[15-i]=='1') s+=(1<

说明:如果不是16位二进制则会提示错误。 2.将编写好的程序2输入、编译、连接并运行。 程序2清单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 int t0,t1,t2,t3,i,j; int a[16]; printf("请输入一个十进制数:"); scanf("%d",&t0); t1=t0; for(i=0;i<16;i++) { t2=t1/2; if(t2>1) a[i]=t1%2; else if(t1==1) { a[0]=1; for(i=1;i<16;i++) a[i]=0; } else if(t1==2) { a[i]=0; a[i+1]=1; for(j=i+2;j<16;j++)

实验报告一

一、实验目的 1、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各种数据类型声明局部变量的方法。 (2)、掌握为局部变量赋值的俩中方法。 (3)、掌握常用系统函数、运算符和表达式的功能和应用。 (4)、掌握Transact-SQL控制流语言的基本功能和分类。 (5)、掌握利用控制流语句实现基本的分支选择和循环处理功能。 (6)、了解其他控制流语句的功能和应用。 (7)、掌握SELECT各个字句的功能和检索数据的方法。 (8)、掌握WHERE字句中LIKE、IN、BETEEN、IS等逻辑运算符的使用。 (9)、掌握COMPUTE语句和聚合函数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 1、变量的应用 declare @sno char(8),@name varchar(10),@sex nchar(12),@birthday datetime,@usually int, @final numeric(4,1) set @sno='32145467'; set @name='哈哈'; set @sex='男'; select @birthday ='1989-03-09',@usually=90,@final=80 print @sno+@name+@sex print @birthday print @usually print @final 2、运算符的应用 A、比较运算符 use teaching go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birthday>'1989-01-01' select * from teacher where department<>'计算机学院' B、逻辑运算符

汇编实验报告

南华大学 实验名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班级:本2010 电气信息类03班 学号:20104030342 姓名:谢志兴 指导教师:刘芳菊 日期:2012 年 6 月10 日

实验一DEBUG的熟悉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DEBUG的命令; (2)使用DEBUG命令在数据段中查看程序运行的结果; (3)利用DEBUG运行简单的程序段。 二、实验内容 1)输入程序观察寄存器变化 使用DEBUG命令,将下面的程序段写入内存,逐条执行,观察每条指令执行后,CPU中相关寄存器的内容变化。注意用T命令执行时,CS: IP寄存器的内容。 MOV AX, 4E20 ADD AX, 1416 MOV BX, 2000 ADD AX, BX MOV BX, AX ADD AX, BX MOV AX, 001A MOV BX, 0026 ADD AL, BL ADD AH, BL ADD BH, AL MOV AH, 0 ADD AL, BL ADD AL, 9C 2)输入下面的程序,这是一个两个数相与的程序。结果存放在MSG2单元中,偏移地址为?值为多少? DSEG SEGMENT MSG1 DW 7856H, 2038H MSG2 DW? DSEG ENDS CSEG SEGMENT ASSUME CS: CSEG, DS: DSEG

START: MOV AX, DSEG MOV DS, AX MOV AX, MSG1 AND AX, MSG1+2 MOV MSG2, AX MOV AL, 0 MOV AH, 4CH INT 21H CSEG ENDS END START 程序的跟踪执行操作 在DOS下直接输入文件主名就可以执行文件了,有的程序会显示结果,可能执行后什么结果都没有,是因为程序中没有显示命令。那么如何查看程序的运行结果呢? 程序执行过程的跟踪操作步骤如下: (1)在DOS下输入:DEBUG 文件名.EXE (2)在DEBUG提示符下输入U命令 如果程序中有数据段,可以看到反汇编后第一句可执行语句为: A地址:B地址MOV AX, K地址如:1261:0000 MOV AX, 1260 其中:K地址就是数据段的段寄存器内容,A地址为代码段段寄存器地址,B地址为程序第一条指令的偏移地址。 (3)可以用T命令单步执行指令,执行到MOV AH, 4CH时结束,也可以用G命令执行整个程序,输入:G=B地址(如:G=0000) (4)用D命令查看程序执行后数据段的变化 输入:D K地址:0 (如:D1260:0)

学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成都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考试试卷 注意:所有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 、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2分,总10分) 1、接地电阻 2、电磁波波数 3、正交点 4、视极化率 5、静态位移 二 不定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 1分,总20分) 1、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有( ) A 地形 B 装置 C 测点位置 2、利用自然电位法勘探某金属矿,在其上方中心处通常能观测到( ) A 明显的正异常 B 明显的负异常 C 正负异常伴生 3、激发极化法可解决下列地质问题( ) A 寻找浸染矿体 B 寻找水 C 寻找碳质、石墨化岩层 4 、电磁偶极剖面法中,哪些装置能观测纯异常(二次场)( ) A (X ,X ) B (X ,Z ) C (Z ,Z ) 5、下列方法中受地形影响最小的方法是( ) A 电阻率法 B 激发极化法 C 电磁感应法 得分 得分

6、本学期《地电学》课程实习“电阻率测深仪器及装置认识实习”过程中,采用电源电瓶最高供电压档位为() A 63伏 B 90伏 C 120伏 7、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电偶极子场特征认识”过程中,实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完成的图件有() A 电位图 B 电阻率图 C 电场强度图 8、本学期《地电学》课程实习“电测深正演模拟”实习过程中, 给出地电模型是() A 二层模型 B 三层模型 C 四层模型 9、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过程中,学习了绘制二维电阻率异常剖面图的软件是() A SURFER软件 B GRAPHER 软件 C GEOPRO 软件 10、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仪器及装置认识实习”过程中,采用的装置有() A 中间梯度装置 B 对称四极装置 C 偶极装置 11、中间梯度法理论上在勘探哪些电性和产状的矿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A 陡立低阻矿体 B 陡立高阻矿体 C 水平的高阻矿体 12、联合剖面法理论上在勘探哪些电性和产状的矿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A 直立的低阻矿体 B 直立的高阻矿体 C 水平的低阻矿体 13、下列方法能有效勘探产状较陡的良导矿体的有() A中梯法 B联剖法 C 回线法 14、用联合剖面法工作时电阻率异常曲线能看到高阻正交点的有()

用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项目名称:用友财务链与供应链实训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训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在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财务会计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理解用友财务软件的设计理念,熟练应用友软件的财务链和供应链的各模块,借助于用友财务软件的操作说明,能独立完成财务核算工作和供应链的处理流程。 实训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同学们熟练完成财务链和供应链的处理流程操作并与财务链连接起来,为同学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ERP基本知识 ERP系统实质上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固化在系统中。简单的讲,它首先是将原本大量的手工操作实现自动化,将业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如交易数据、生产数据、财务数据等)规范化、标准化,并完整、及时、准确的记录在系统中;其次ERP系统为员工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管理工具,可以通过系统随时查询以往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等工作,ERP使企业的数据不再封闭,而是在权限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共享;最后ERP系统将各类统计报表、分析数据以规范的格式展现出来,为决策提供依据。 本实验选择的是用友ERP-U8管理系统作为实训平台。用友ERP-U8管理系统以全面会计核算和企业级财务管理为基础,实现购销存业务处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监控的一体化管理,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预测、控制和分析的手段,并能有效控制企业成本和经营风险。

三、实验主要设备 机房电脑,单机环境 操作系统:WINXP 数据库系统:SQLSERVER ERP软件:用友U8.5 涉及模块:基本设置,总账模块、工资、固定资产、UFO报表应收管理模块、应付模块、采购模块、销售模块、库存模块、存货核算。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实验内容:第九章销售管理 现结业务: (1)12月17日,销售部向昌新贸易公司销售计算机10台,报价为6400元,货物从成品库发出。 (2)12月17日,根据上述发货单开具专用发票一张。同时收到客户用转账支票所支付的全部货款。票据号ZZ001188。 (二)实验步骤 (1)在销售管理系统中填制并审核发货单:执行“业务”—“发货”—“发货单”,进入“发货单”窗口,单击“增加”,录入资料,单击保存,并审核发货单。如下图所示: (2)在销售管理系统中,根据发货单生成销售专用发票:单击“增加”,显示“选择订单”窗口,单击“显示”,选择订单后,单击“确定”,并保

测控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湖南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成绩 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二0—三年 ^一月 ^一日目录 一、液压泵站综合控制实验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内容 3 二、液压实验台PLC控制实验 4 (一)实验目的 4 (二)实验内容 4 —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综合实验( 一) 一)实验目的 5 二)实验内容 5 四.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综合实验(二)(一)实验目的 6 (二)实验内容 6 五.基于虚拟仪器的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7 (二)实验内容7 六.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综合实验8 (一)实验目的8 (二)实验内容8 七.地震仪器综合设计9 (一)实验目的9 (二)实验内容9 八.电法仪器综合设计10 (一)实验目的10 (二)实验内容10 九、实验心得11 一、液压泵站综合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液压控制的装置,熟悉PLC编程,并且了解 置的原理并且用于实践生活中去。(二)实验内容 此实验是液压的测量实验用PLC处理器控制来实现,液压PLC综合控制实验室是我公 司根据高校机电一体化对气、电、液控制的教学大纲要求,在我公司专利产品YY-18透明 液压传动演示系统的基础上,综合了我公司气动PLC与液压PLC控制实验设备的优点,采 用了开放型综合实验台结构,广泛征求专家教授与老师的意见,经不断创新改进研制而成的。是目前集气动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控制技术以及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技术于一体 的理想的综合性实验设备。实验时,它们可以相互辅成,交叉控制。可以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对比、了解气、电、液各自具有的特点、特色、及优缺点等。 信号采集电路原理设计: (1)前置放大电路要求有阻抗匹配设计(前置放大器采用集成运放OP07、 采用电压负反馈设计、增益为10、50 两档手动设计) (2)主放大器采用级联组合程控放大、增益动态范围为10 至1500 倍之内。 (增益程档位要求有30 至40 梯度之内,具体每档增益值不做具体要求但要求梯度 增益呈线性) (3)主放大器末端输出值(Up-p)设计为5v,如有溢出则在设计说明中明。 PLC控制在工业领域的发展。理解液压装

汇编实验报告

XXXX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成 绩 实验学时 评语: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班级: 学号: 姓名: 地点: 时间:

实验一汇编语言编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汇编语言的编程方法 (2)掌握DOS功能调用的使用方法 (3)掌握汇编语言程序的调试运行过程 二、实验内容 1. 将指定数据区的字符串数据以ASCII码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并通过DOS功能调用完 成必要提示信息的显示。 2. 在屏幕上显示自己的学号姓名信息。 3. 循环从键盘读入字符并回显在屏幕上,然后显示出对应字符的ASCII码,直到输 入”Q”或“q”时结束。 4. 实验中使用的DOS功能调用: INT 21H AH 值功能调用参数结果 1 键盘输入并回显AL=输出字符 2 显示单个字符(带Ctrl+Break检查) DL=输出字符光标在字符后面 6 显示单个字符(无Ctrl+Break检查) DL=输出字符光标在字符后面 8 从键盘上读一个字符AL=字符的ASCII码 光标跟在串后面 9 显示字符串DS:DX=串地址, ‘$’为结束字符 4CH 返回DOS系统AL=返回码 例如,实现键盘输入并回显的完整代码: MOV AH 01H INT 21H 三、实验结果 1. 将指定数据区的字符串数据”Let us go !”以ASCII码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并通过 DOS功能调用完成必要提示信息的显示: 2. 在屏幕上显示自己的学号姓名信息 3.循环从键盘读入字符并回显在屏幕上,然后显示出对应字符的ASCII码,直到输 入”Q”或“q”时结束。

四、实验原理 DATA SEGMENT MES DB 'NUMBER: 03099018 ',0AH,0DH,'NAME: Feng Xiaokang',0AH,0DH,'$' CENT DB 'Let us go !','$' ENTE DB 0AH,0DH,'$' INFO DB 'Origin: ','$' ASCI DB 'ASCII : ','$' MSG1 DB 'If you want to quit please press...q/Q...',0AH,0DH,'$' MSG2 DB 0AH,0DH,'Char: $' RS DB ' ASCII: $' SD DB ''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存储数据 MOV DS,AX MOV DX,OFFSET MES ;显示数据 MOV AH,09H INT 21H MOV DX,OFFSET MSG1 MOV AH,09H INT 21H MOV DX, OFFSET CENT MOV SI, DX T: MOV AL,[SI] CMP AL,'$' JZ C1 AND AL,0F0H ;取高4位 MOV CL,4 SHR AL,CL CMP AL,0AH ;是否是A以上的数 JB A ADD AL,07H A: ADD AL,30H MOV DL,AL ;show character MOV AH,02H INT 21H

Excel实验报告

一、课程感想 四周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眼看着旧同学们都放假回家了,我还留在学校上着万恶的小学期,说实话,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好在我也没有浪费这一个月的时光。 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事实——每天面对各式各样的数据,因此,掌握对数据整理、归类、分析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而excel就是其中之一。 小学期选修了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excel 是微软办公套装软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广泛地应用于管理、统计财经、金融等众多领域。老师选了三个专题对excel之于数据的管理进行了讲解,分别是成绩统计和分析、工资的核定和整理、销售汇总。这三个专题涉及到excel应用的三个基本方面。 下面简单谈谈我从每个case中学到的东西。 Case 1: 制作基本信息的时候,有三个知识点。 首先是由身份证号生成个人的出生日期。使用了一个复合函数,即:=MID(C2,7,4)&"-"&MID(C2,11,2)&"-"&MID(C2,13,2)。它的意义是从C2的第7个数字开始取,取4个数字,形成“年份”,从C2的第11个数字开始取,取2个数字,形成“月份”,从C2的第13个数字开始取,取2个数字,形成“日期”。 此外还有由身份证信息生成性别信息。函数表示为=IF(MOD(MID(C2,17,1),2)=0,"女","男")。它的意义是:从C2的第17位开始取值,取1位,用这个数字除以2,若余数为0,则显示为“女”,否则显示为“男”。 最后是由身份证信息自动计算年龄。函数为=YEAR(TODAY())-MID(C2,7,4),它的意义是:今天日期代表的年份,减去身份证号码从第7位开始取4位(即出生年份)所得的差值。 以上三个看似简单的常识,要用计算机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不是键容易的事,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而这些方法和函数可以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HR)管理中。键入身份证的基本资料就可以通过函数取得其他的基本资料,省去了认为换算和计量的麻烦和误差。 其后的成绩排名最基本的是rank函数,但要以文字信息“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来表述会更加直观,也更有实际意义。在书写评级时应用到Lookup函数,这是excel 中最基本的函数类型,在小学期学到的各个case里面也得以体现。 成绩分析是case 1最精髓的部分,因为应用到了数理统计的部分。统计部分用了三种方法,分别是Lookup函数、Frequency函数、直方图,而在统计人数时用到了Countif函数,这也是人力资源(HR)中常常会用到的。 Case 2: Case 2将在之后做详细叙述,在此不赘言。 Case 3: Case 3是一个销售情况的统计,主要从记录、排序、数据筛选、分类汇总、数据透视

AMT音频大地电磁法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习报告 实习类型生产实习 题目AMT生产实习 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生姓名ZRY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习地点东苑及5417 实习成绩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〇一二年十一月

目录 AMT音频大地电磁法 摘要 学会使用V8仪器以及野外音频大地电磁法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进行数据资料的采集;此外也需要学会使用SSMT2000软件对所采集的电磁信号进行处理,最终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到最终的成果,这是要求学会AMT数据资料的处理与解释。 关键字:V8;SMT;SSMT2000 第1章AMT数据资料的采集 1.1数据采集仪器 V8主机,AMTC-30磁棒,不极化电极,GPS,电线及屏蔽电缆,CF卡以及读卡器,蓄电池等,参数设计工具软件TBLEDIT.exe,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 其中V8多功能电法仪具备时间域的常规电剖面、电测深、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测量功能;具备频率域的MT(大地电磁法)AMT(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SIP(频谱激电)勘探测量功能. 1.2实习内容 1.学习使用V8仪器,会熟练操作V8仪器; 2.学会AMT数据资料采集的野外布线方式; 3.掌握音频大地电磁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方式。

1.3V8布线方式 1.3.1“十”字布极法 图 1“十”字布极法 工作特点:AMT/MT单点测;张量观测:五分量测量;为适应不同地形条件。 1.3.2“L”型布极法 图 2 “L”型布极法 工作特点:AMT/MT单点测;张量观测:五分量测量;为适应不同地形条件。

1.3.3“T”字型布极法 图 3 “T”字型布极法 工作特点:AMT/MT单点测;张量观测:五分量测量;为适应不同地形条件。 1.3.4 RXU-3ER连接方法 图 44 RXU-3ER连接方法 工作特点:AMT/MT单点测深;张量观测:2电道观测;也有三种布极方法;只测量两个电道与V8主机共用磁道;提高工作效率 本次实习采用的是“十”字布极法。

汇编实验报告

实验一 DOS常用命令及8088/86指令使用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下列知识: 1、DOS命令: CD,DIR,DEL,RENAME,COPY。 2、8088指令: MOV,ADD,ADC,SUB,SBB,DAA,XCHG 3、DEBUG命令: A,D,E,F,H,R,T,U。 4、BCD码,ASCII码及用十六进制数表示二进制码的方法。 5、8088寄存器: AX,BX,CX,DX,F,IP。 实验类型:验证 内容及步骤 一、DOS常用命令练习 1、开机后,切换到命令提示符窗口下,出现提示符后键入命令DIR, 查看此目录下所有文件。 2、键入命令CD..进入上级目录,再查看此目录下所有文件。 3、将一张3.5寸软盘插到 A驱动器中,用DIR命令查看盘上文件。 4、用命令 COPY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3611688.html, BUG 复制一个文件。 5、用命令 RENAME BUG BG 将BUG 文件改为BG。 6、用命令 DEL BG 将文件BG删除。 在操作时要注意提示信息,并按提示操作。 二、DEBUG 命令使用 1、键入 DEBUG 进入 DEBUG 控制状态,显示提示符 '- '。 2、用命令 F100 10F 'A' 将'A'的ASCII码填入内存。 3、用命令 D100 10F 观察内存中的十六进制码及屏幕右边的ASCII字符。 4、用命令 F110 11F 41 重复上二项实验,观察结果并比较。 5、用命令 E100 30 31 32 …… 3F将30H-3FH写入地址为100开始的内存单元中,再用D命令观察结果,看键入的十六进制数是什么字符的ASCII码? 6、用H命令检查下列各组十六进制数加减结果并和你的手算结果比较: (1)34H,22H (2)56H,78H (3)A5,79H (4)1284H,5678H (5)A758H,347FH 7、用R命令检查各寄存器内容,特别注意AX,BX,CX,DX,IP及标志位中ZF,CF和AF的内容。 8、用R命令将AX,BX内容改写为1050H及23A8H。 三、8088常用指令练习 1、传送指令 用A命令在内存100H处键入下列内容: -A 0100↙ ****:0100 MOV AX,1234↙ ****:0103 MOV BX,5678↙ ****:0106 XCHG AX,BX↙ ****:0108 MOV AH,35↙ ****:010A MOV AL,48↙

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

高密度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一、基本原理 高密度电法指的是直流高密度电阻率法,但由于从中发展出直流激发极化法,所以统称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当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物理解释的结果。显然,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由于高密度电阻率法所具备的上述优势,因此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它具有以下特点: (1) 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2) 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3) 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大约每一测点需2~5 s) ,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4) 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脱机处理后还可以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5) 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勘探能力显著提高。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由于使用电极数量多,而且电极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地电信息,使电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一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由此带来的测量误差;(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结构状态的地质信息;(3)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和错误;(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 按布线方式分类。一、集中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3 WGMD-4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JD系列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测控主机,再配以WDZJ系列多路电极转换器。二、分布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A系列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主机,在配以分布式开关电缆,即可完成测量工作。

汇编实验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一Debug程序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DEBUG程序中的命令,学会在DEBUG下调试运行汇编语言源程序。 2、掌握8086/8088的寻址方式及多字节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利用DEBUG程序中的“E”命令,将两个多字节数“003F1AE7H”和“006BE5C4H”分别送入起始地址为DS:0200H和DS:0204H两个单元中。 2、分别用直接寻址方式和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编写程序段,实现将DS:0200H 单元和DS:0204H单元中的数据相加,并将运算结果存放在DS:0208H单元中。要求: 本次实验的内容均在DEBUG下完成,实现数据的装入、修改、显示;汇编语言程序段的编辑、汇编和反汇编;程序的运行和结果检查。 三.实验过程和程序 1、启动DOS操作系统 2、运行https://www.360docs.net/doc/7713611688.html,程序(若当前盘为C) C:>DEBUG↙ – ;(“–”为DEBUG提示符,仅当屏幕出现该提示符后,才可输入DEBUG命令) 3、用“A”命令编辑和汇编源程序 –A ↙ 186E:0100 MOV AX,[0200]↙ 186E:0103 MOV BX,[0202]↙ 186E:0107 ADD AX,[0204]↙ 186E:010B ADC BX,[0206]↙ 186E:010F MOV [0208],AX↙ 186E:0112 MOV [020A],BX↙ 186E:0116 ↙ 4、用“U”命令反汇编验证源程序 –U CS:0100↙ 186E:0100 A10002 MOV AX,[0200] 186E:0103 8B1E0202 MOV BX,[0202] 186E:0107 03060402 ADD AX,[0204] 186E:010B 131E0602 ADC BX,[0206] 186E:010F A30802 MOV [0208],AX 186E:0112 891E0A02 MOV [020A],BX 186E:0116 – 注意:

多道瞬态面波探测实验报告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文远楼前防空洞多道瞬态面波探测实验报告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 指导老师:吴健生赵永辉 小组成员:刘佳叶何文俊马驰 2011年6月

目录 1. 目的 2. 原理 3. 仪器介绍 4. 野外实施 5. 数据处理 6. 保证质量措施 7. 问题对策 8. 结论分析 9. 体会展望 10. 参考文献

摘要:利用多道瞬态面波探测方法,测定不同频率的面波速度VR,达到了解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黑松林斜坡地下的情况。 关键词:面波探测黑松林斜坡 1.实验目的 通过人工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的方法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黑松林斜坡进行勘察。要求勘探出黑松林斜坡地下的情况。 2. 实验原理 面波分为拉夫波和瑞利波。本实验主要应用的是瑞利波。同一频率的面波的相速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反映出地质条件的横向不均匀性;不同频率的面波的相速度的变化则反映了地下介质在深度方向上的不均匀性。 通过测定不同频率的面波速度VR ,即可达到了解地下地质构造的目的。 3. 仪器介绍 4. 野外实施 4.1 实验区概况 试验区域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文远楼前,入口朝北,由于无法进入内部,初步估测

该防空洞在平面上呈长方形。实验区上部覆盖种有草皮的土壤层,堪探时土壤较湿润。 4.2 野外布线 此次实验本小组总布线条数为 2条,布线方向为南北向。我们根据实验场地具体情况,在防空洞入口边缘布下了第一条线,在第一条线西侧距离为3米处布下第二条线。在实验过程中,炮点距为1米,检波器间距为1米,检波器每次向北移动距离也为1米。进行人工激发时,我们在每点处各激发两次并采集数据,总共得到数据14组。 4.3 野外操作 1. 排线,布检波器 第一道测线 第二道测线

高密度电法(1)

实验二高密度电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采集工作方法;了解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二、高密度电法的勘探原理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常规电阻率法大体相同。它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电探方法,根据在施加电场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的分布规律,推断地下具有不同电阻率的地质体的赋存情况。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系统由主机、多路电极转换器、电极系 3 部分组成。多路电极转换器通过电缆控制电极系各电极的供电与测量状态。主机通过通讯电缆、供电电缆向多路电极转换器发出工作指令、向电极供电并接收、存贮测量数据。数据采集结果自动存入主机,主机通过通讯软件把原始数据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将数据转换成处理软件要求的数据格式,经相应处理模块进行畸变点剔除、地形校正等预处理后,做视电阻率等值线图。在等值线图上根据视电阻率的变化特征结合钻探、地质调查资料作地质解释,并绘制出物探成果解释图。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实验内容 本实验在室外采用温纳装置做剖面观测,学习电法勘探的野外工作过程和仪器操作,对观测的数据进行整理,编写实验报告。 (二)仪器 高密度电阻率勘探工作仪器包括测量系统和反演软件系统。测量系统包括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测控主机)和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该系统具有存储量大、测量准确快速、操作方便等特点,并且可方便地与国内常用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配合使用。(三)装置形式 采用的装置形式为:固定断面扫描装置α排列(温纳装置AMNB)见图1-1。测量时,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一条剖面线;接着AM、MN、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依此不断扫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由于供电电极AB和MN均按一定比例增大,所以在反映深部信息是

汇编实验报告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实验报告

西安工业大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利用TD-TIPE连机软件调试汇编程序。 2、了解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的内部结构、工作方式、初始化编程及应用。 二、实验原理 基本输入输出实验。编写程序,使8255的A口为输出,B口为输入,完成拨动开关到数据灯的数据传输。要求只要开关拨动,数据灯的显示就改变。 三、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及处理 1.步骤: (1)硬件测试; (2)获得端口地址; (3)写出源程序, 2.源代码 (1)程序一 SSTACK SEGMENT STACK DW 32 DUP(?) SSTACK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START: MOV DX, 0646H MOV AL, 90H OUT DX, AL AA1: MOV DX, 0640H IN AL, DX CALL DELAY MOV DX, 0642H OUT DX, AL JMP AA1 DELAY: PUSH CX MOV CX, 0F00H AA2: PUSH AX POP AX LOOP AA2 POP CX RET CODE ENDS END START (2)程序二 SSTACK SEGMENT STACK DW 32 DUP(?) SSTACK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 START: MOV DX, 0646H MOV AL, 90H OUT DX, AL AA1: MOV DX, 0640H IN AL, DX

实验报告实验心得

实验心得体会 在做测试技术的实验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物理实验一样,做完实验,然后两下 子就将实验报告做完.直到做完测试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但学到的知识与难度 成正比,使我受益匪浅.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否则,在老师讲解时就 会听不懂,这将使你在做实验时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比如做光伏的实验,你要 清楚光伏的各种接法,如果你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使你事 倍功半.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 要复习,思考,这样,你的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 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还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我们,拓宽 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 通过这次测试技术的实验,使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做实验的过程,思考 问题的方法,这与做其他的实验是通用的,真正使我们受益匪浅. 实验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测试技术这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内容来解 决科研、生产、国防建设乃至人类生活所面临的测试问题的课程。测试技术是测量和实验的 技术,涉及到测试方法的分类和选择,传感器的选择、标定、安装及信号获取,信号调理、 变换、信号分析和特征识别、诊断等,涉及到测试系统静动态性能、测试动力学方面的考虑 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基于labview的虚拟测试技术的运用等。 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做了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 半桥、全桥比较, 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 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三个实 验。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 也使我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并没有气垒,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 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我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实验中我学会了单臂单桥、半桥、全桥的性能的验证;用振动测试的方法,识别一小阻 尼结构的(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掌握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 了解并掌握机械振动信号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测试信号的频率域分析方法;还有了解虚拟 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实验过程中培养了我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了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科学道德,例如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独立思考、 测试前沿信息的捕获能力等;提高了自己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增强创新意 识。 实验体会 这次的实验一共做了三个,包括: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回转机构 振动测量及谱分析;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各有特点。 通过这次实验,我大开眼界,因为这次实验特别是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和悬臂梁 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需要用软件编程,并且用电脑显示输出。可以说是半自动化。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受易非浅: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实验前的理论知识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 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质料,如: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什么 数据和怎样做数据处理,等等。虽然做实验时,指导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和怎样记录数 据,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 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 在这次实验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并且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 特别是在做实验报告时,因为在做数据处理时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 继续下去。例如:数据处理时,遇到要进行数据获取,这就要求懂得labview软件一些基本

汇编实验报告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报告 学号:100511530 班级:电气信息类1005 姓名:陆淑琴 指导老师:李诗高

实验一、汇编语言上机的基本过程及环境 【实验目的】 (1)熟悉汇编语言的编辑、汇编、连接及调试的全过程,重点掌握使用DEBUG调试程序的方法。 (2)了解汇编语言的程序结构。 【实验内容】 (1)在数据段中定义两个数(数据自拟,包含有正数和负数),要求编写程序分别计算出这两个数的和、差、积、商,并用Debug的相关命令查询计算结果(包括对CF,OF,SF,ZF的影响)。 (2)首先对AX,BX,CX寄存器赋初值(数据自拟),再将AX寄存器的中间八位,BX的低四位和CX的高四位拼接成一个新的字,并把结果存入偏移地址为0000H的存储单元。其中BX的低四位作为结果字的高四位,CX的高四位作为结果字的低四位。并用Debug的相关命令查询内存单元的结果字。 源代码: DA TA SEGMENT val1 DW 1000h val2 DW 2000h maxv DW ? DA TA ENDS STACK SEGMENT STACK 'STACK'

DB 100H DUP(?) STACK ENDS CODE SEGMENT 'CODE' ASSUME CS:CODE, DS:DATA,SS:STACK .386 MAIN: MOV AX, DATA; MOV DS, AX PUSH val1 PUSH val2 CALL MAX ; POP maxv ;栈顶返回值出栈 MOV AX, 4c00H INT 21H MAX PROC PUSH BP ;执行该指令前堆栈情况 MOV BP, SP ;执行后堆栈情况 MOV AX, [BP+4] CMP AX, [BP+6] JA EXIT MOV AX, [BP+6] EXIT: MOV [BP+6], AX ;用栈顶返回值 POP BP RET 2 ;执行后堆栈情况 MAX ENDP CODE ENDS END MAIN 【实验步骤】 (1)用编辑软件(记事本、UltraEdit等)编辑一个扩展文件名为ASM的汇编语言源程序。 (2)用汇编程序MASM汇编上述的汇编语言源程序,形成目标代码文件。(扩展名为OBJ) (3)用连接程序LINK连接目标代码文件,形成可执行文件。(扩展名为EXE)(4)用DEBUG32调试可执行文件,观察执行结果,以验证其正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