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汇总

合集下载

计算机实验报告集锦优秀3篇

计算机实验报告集锦优秀3篇

计算机实验报告集锦优秀3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计算机实验报告集锦优秀3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计算机实验报告集锦篇一一、需求分析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 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在网上宣传自己和获取Internet网上的教育资源。

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满足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

系统总体设计将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冗余性。

本着为学校着想,合理使用建设资金,使系统经济可行。

具体包括下以几个方面:1、内网络能够高速访问FTP服务器现在或上传文件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实现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划分不同的权限,限制不同类型的用户只能访问特定的服务资源。

可以下载和上传资料文件,访问速度可以对指定的用户进行级别的划分。

2、建设Web服务器对外实现信息发布,对内实现教学教务管理。

网站发布学校新闻、通知、学校的活动等相关内容。

实现学生能够在网上进行成绩查询、网上报名、网上评教等功能;以及教师的信息查询、教学数据上传等。

3、建设邮件服务器以满足校园内部之间和内、外网这间的大量邮件传输的需求。

4、实现内网划分多个VLAN,实现校园内不同校区,不同楼宇,不同楼层的多客户接入。

5、内部实现PC间实现高速互访,同时可以访问互联网。

网络内同一IP段内的PC机可以通过网上邻居实现高速互访,传送资料文件等,解决不同楼宇,不同楼层之间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传送数据费时、费力的问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数字逻辑——交通灯系统设计子实验1:7 段数码管驱动电路设计(1)理解利用真值表的方式设计电路的原理;(2)利用Logisim 真值表自动生成电路的功能,设计一个 7 段数码管显示驱动。

二、实验方案设计7 段数码管显示驱动的设计方案:(1)输入:4 位二进制(2)输出:7 段数码管 7 个输出控制信号(3)电路引脚:(4)实现功能:利用 7 段数码管显示 4 位二进制的 16 进制值(5)设计方法:由于该实验若直接进行硬件设计会比较复杂,而7 段数码管显示的真值表较容易掌握,所以我们选择由真值表自动生成电路的方法完成该实验。

先分析设计 7 段数码管显示驱动的真值表,再利用Logisim 中的“分析组合逻辑电路”功能,将真值表填入,自动生成电路。

(6)真值表的设计:由于是 4输入 7输出,真值表共有 16 行。

7输出对应 7个引脚,所以需要依次对照LED 灯的引脚顺序进行设计,如下图所示(注意LED 的引脚顺序):三、实验步骤(1)在实验平台下载实验框架文件RGLED.circ;(2)在Logisim 中打开RGLED.circ 文件,选择数码管驱动子电路;(3)点击“工程”中的“分析组合逻辑电路”功能,先构建4输入和7输出,再在“真值表”中,将已设计好的真值表的所有数值仔细对照着填入表格中,确认无误后点击“生成电路”,自动生成的电路如下图所示:(4)将子电路封装为如下形式:(5)进行电路测试:·自动测试在数码管驱动测试子电路中进行测试;·平台评测自动测试结果满足实验要求后,再利用记事本打开RGLED.circ 文件,将所有文字信息复制粘贴到Educoder 平台代码区域,点击评测按钮进行测试。

四、实验结果测试与分析(1)自动测试的部分结果如下:(2)平台测试结果如下:综上,本实验测试结果为通过,无故障显示。

本实验的关键点在于:在设计时需要格外注重LED 灯的引脚顺序,保证0-9 数字显示的正确性,设计出正确的真值表。

计算机组成原理扩展实验报告总结

计算机组成原理扩展实验报告总结

计算机组成原理扩展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旨在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各个组件的工作原理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计算机的五大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实验内容包括:
1. 运算器实验:通过模拟运算器的运算过程,了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基本运算的实现原理。

2. 控制器实验:通过模拟控制器的指令执行过程,了解指令的取指、解码、执行和回写等阶段的工作原理。

3. 存储器实验:通过观察存储器的读写过程,了解存储器的组织结构和访问机制。

4. 输入设备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不同类型的输入设备,了解键盘、鼠标、触摸屏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5. 输出设备实验:通过观察打印机的打印过程,了解打印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三、实验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了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了五大部件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式。

同时,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共3篇)篇一:《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验报告11 .实验目的:1).学习和了解TEC-2000 十六位机监控命令的用法;2).学习和了解TEC-2000 十六位机的指令系统;3).学习简单的TEC-2000 十六位机汇编程序设计;2.实验内容:1).使用监控程序的R 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D 命令显示存储器内容、E 命令修改存储器内容;2).使用 A 命令写一小段汇编程序,U 命令反汇编刚输入的程序,用G 命令连续运行该程序,用T、P 命令单步运行并观察程序单步执行情况;3、实验步骤1).关闭电源,将大板上的COM1 口与PC 机的串口相连;2).接通电源,在PC 机上运行PCEC.EXE 文件,设置所用PC 机的串口为“1”或“2”, 其它的设置一般不用改动,直接回车即可;3).置控制开关为00101(连续、内存读指令、组合逻辑、16 位、联机),开关拨向上方表示“1”,拨向下方表示“0”,“X”表示任意。

其它实验相同;4).按一下“RESET”按键,再按一下“START”按键,主机上显示:TEC-2000 CRT MONITOR Version 1.0 April 2001Computer Architectur Lab.,Tsinghua University Programmed by He Jia >5).用R 命令查看寄存器内容或修改寄存器的内容a.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R↙;显示寄存器的内容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b.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R R0↙;修改寄存器R0 的内容,被修改的寄存器与所赋值之间可以无空格,也可有一个或数个空格主机显示:寄存器原值:_在该提示符下输入新的值,再用R 命令显示寄存器内容,则R0 的内容变为0036。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6).用D 命令显示存储器内容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D 2000↙会显示从2000H 地址开始的连续128 个字的内容;连续使用不带参数的 D 命令,起始地址会自动加128(即80H)。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一,逻辑门电路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逻辑门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逻辑门电路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逻辑门电路可以实现各种逻辑运算,如与门、或门、非门等。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搭建逻辑门电路并进行实际操作,深入理解了逻辑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运算的实现过程。

实验二,寄存器和计数器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原理和应用。

寄存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的重要部件,而计数器则用于实现计数功能。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了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方法。

实验三,存储器实验。

在实验三中,我们学习了存储器的原理和分类,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和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存储器的认识,掌握了存储器的读写操作和数据传输原理。

实验四,指令系统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了解了指令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掌握了指令的编写和执行方法,加深了对指令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五,CPU实验。

在实验五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学习了CPU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掌握了CPU的工作过程和运行原理。

实验六,总线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总线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了解了总线的分类和各种总线的功能,掌握了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时序控制方法。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加深了对逻辑门电路、寄存器、计数器、存储器、指令系统、CPU和总线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组成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存储系统设计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存储系统设计实验

实验四存储系统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训项目帮助大家理解计算机中重要部件—存储器,要求同学们掌握存储扩展的基本方法,能设计MIPS 寄存器堆、MIPS RAM 存储器。

能够利用所学习的cache 的基本原理设计直接相联、全相联,组相联映射的硬件cache。

二、实验原理、内容与步骤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参考:1、汉字字库存储芯片扩展设计实验1)设计原理该实验本质上是8个16K×32b 的ROM 存储系统。

现在需要把其中一个(1 号)16K×32b 的ROM 芯片用4个4K×32b 的芯片来替代,实际上就是存储器的字扩展问题。

a) 需要4 片4个4K×32b 芯片才可以扩展成16K×32b 的芯片。

b) 目标芯片16K个地址,地址线共14 条,备用芯片12 条地址线,高两位(分线器分开)用作片选,可以接到2-4 译码器的输入端。

c) 低12 位地址直接连4K×32b 的ROM 芯片的地址线。

4个芯片的32 位输出直接连到D1,因为同时只有一个芯片工作,因此不会冲突。

芯片内数据如何分配:a) 16K×32b 的ROM 的内部各自存储16K个地址,每个地址里存放4个字节数据。

地址范围都一样:0x0000~0x3FFF。

b) 4个4K×32b 的ROM,地址范围分别是也都一样:0x000~0xFFF,每个共有4K个地址,现在需要把16K×32b 的ROM 中的数据按照顺序每4个为一组分为三组,分别放到4个4K×32b 的ROM 中去。

HZK16_1 .txt 中的1~4096个数据放到0 号4K 的ROM 中,4097~8192 个数据放到 1 号4K 的ROM 中,8193~12288 个数据放到2 号4K 的ROM 中,12289~16384个数据放到3 号4K 的ROM 中。

c) 注意实际给的16K 数据,倒数第二个4K(8193~12288 个数据)中部分是0,最后4K(12289~16384 数据)全都是0。

计算机组成实训报告总结

计算机组成实训报告总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系统理解和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校组织了计算机组成实训课程。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

二、实训目的1.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和调试能力。

3. 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职业道德。

三、实训内容1. 计算机硬件系统认识(1)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CPU的组成、工作原理;存储器的分类、工作原理;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特点。

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CPU实验:观察CPU的组成,学习CPU的工作原理;进行CPU的简单调试。

(2)存储器实验:观察存储器的组成,学习存储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存储器的读写操作。

(3)输入/输出设备实验:观察输入/输出设备的组成,学习输入/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输入/输出设备的简单调试。

3. 计算机系统组成设计(1)设计计算机系统组成方案,包括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2)进行计算机系统组成方案的仿真实验,验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1. 认真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为实训做好充分准备。

2. 在实训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纪律,保持实验室整洁。

3.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

4. 遇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请教老师,与同学讨论。

5.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五、实训成果1. 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掌握了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和调试方法。

计组实验报告(共10篇)

计组实验报告(共10篇)

计组实验报告(共10篇)计组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一一、算术逻辑运算器1. 实验目的与要求:目的:①掌握算术逻辑运算器单元ALU(74LS181)的工作原理。

②掌握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输通道。

③验算由74LS181等组合逻辑电路组成的运输功能发生器运输功能。

④能够按给定数据,完成实验指定的算术/逻辑运算。

要求:完成实验接线和所有练习题操作。

实验前,要求做好实验预习,掌握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道和ALU 的特性,并熟悉本实验中所用的模拟开关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仔细思考实验有关的内容,把自己想得不太明白的问题通过实验去理解清楚,争取得到最好的实验结果,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的。

实验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2. 实验方案:1.两片74LS181(每片4位)以并/串联形式构成字长为8为的运算器。

2.8为运算器的输出经过一个输入双向三态门(74LS245)与数据总线相连,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与两个8位寄存器(74LS273)DR1和DR2的输出端相连,DR1和DR2寄存器是用于保存参加运算的数据和运算的结果。

寄存器的输入端于数据总线相连。

3.8位数据D7~D0(在“INPUT DEVICE”中)用来产生参与运算的数据,并经过一个输出三态门(74LS245)与数据总线相连。

数据显示灯(BUS UNIT)已与数据总线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上所内容。

4.S3、S2、S1、S0是运算选择控制端,由它们决定运算器执行哪一种运算(16种算术运算或16种逻辑运算)。

5.M是算术/逻辑运算选择,M=0时,执行算术运算,M=1时,执行逻辑运算。

6.Cn是算术运算的进位控制端,Cn=0(低电平),表示有进位,运算时相当于在最低位上加进位1,Cn=1(高电平),表示无进位。

逻辑运算与进位无关。

7.ALU-B是输出三态门的控制端,控制运算器的运算结果是否送到数据总线BUS上。

低电平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实验报告实验项目一一、实验目的通过了解高级语言源程序和目标机器代码的不同表示及其相互转换,深刻理解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机器语言和不同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要求:在VC6.0中创建下列源程序#include <stdio.h>void main(){int i=100;int j=-1;int k;k=i+j;printf("%d",k);}然后对该程序进行编译、链接,最终生成可执行目标代码。

三、实验报告1.给出做实验的过程.关键代码如下:2.给出源程序(文本文件)的内容(用十六进制形式表示)。

3.给出可执行目标文件(二进制文件)的内容(用十六进制形式表示)。

4.VC6.0调试环境:设置断点、单步运行、变量的值(十进制、十六进制)、变量的地址、变量的存储。

断点设置如下:变量的值十进制:变量的值十六进制:变量的地址:5.VC6.0反汇编:查看源程序对应的汇编程序、可执行目标程序的二进制编码、了解如何给变量分配内存、系统函数程序段的调用。

6.分析或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同一个源程序在不同机器上生成的可执行目标代码是否相同。

不相同。

因为不同的机器硬件的组成不同,因此同一个源程序在不同的机器上生成的目标文件不同。

(2)你能在可执行目标文件中找出函数printf()对应的机器代码段吗?能的话,请标示出来。

不能。

因为源程序中的printf函数在可执行文件中已转换为机器语言。

被翻译的机器语言中有printf函数,但是不知道是从哪一段开始翻译的。

(3)为什么源程序文件的内容和可执行目标文件的内容完全不同?源程序文件可以直接编写。

可执行文件是被言翻译过后的。

四、实验总结和体会:本次实验让我明白了通过vc6.0这个软件编写出来的高级语言源程序与目标机器代码的不同表示及其相互转换,深刻理解了内存的分配与机器码的相关知识,以及机器语言和不同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使得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验上的知识相结合。

实验项目二一、实验目的:1.通过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整数之间的相互转换来理解无符号数和补码整数的表示。

2.了解字符、汉字的机器表示。

3.了解IEE754浮点数在机器中的应用,特别是一些特殊值的处理。

二、实验要求:1.编写程序分析C语言中不同类型数据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

2.验证教材表2.2中的关系表达式的结果,并编程得出第二章习题8的表中结果。

3.通过编程得出float和double类型的精度(即十进制有效位的位数):检查“-8.0/0”、“sqrt(-4.0)”的运算结果,并将“-8.0/0”和“-8/0”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

三、实验报告:1.分析下列源程序中的变量在机器内是如何表示的,并给出程序的执行结果,要求给出分析过程。

#include<stdio.h>void main(){unsigned short i=65535;int j=-2147483648;int k=65536;char c1='\n',c2='x';float x=100.25671;double y=567.89;char *str="01as计算机\n0 1 a s\\";printf("%u\n",j);printf("%f\n",x);printf("%1d\n",y);printf("%s\n",str);printf("%d\n",i*i);}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你的机器字长多少位?int类型的位数、最小值和最大值各是多少?答:机器字长:32位;int类型位数:32位;最小值:-2147483648;最大值:2147483647(2)在你的机器上,-1用int类型和unsiged int类型表示的结果分别是多少?2.编写程序验证教材表2.2中的关系表达式的结果,并编程得出第二章习题8的表中结果。

要求给出分析过程。

验证2.2:3.通过编写程序回答下列问题(要求给出分析过程):(1)float类型和double类型的精度各是多少?(即十进制有效位的位数)float精度是8位,double精度是16位。

(2)在你的机器上,“负数开方”是如何处理的?(如“-8.0/0”、“sqrt(-4.0)”的运算结果)(3)在你的机器上,整数除0和浮点数除0的运行结果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行结果?并将“-8.0/0”和“-8/0”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

-8/0:-8.0/0:四、实验总结和体会:我了知道了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整数之间的相互转换来理解无符号数和补码整数的表示,以及一些简单的字符和汉字的机器表示,此外还了解了IEE754浮点数在机器中的应用。

实验项目三五、实验目的1.了解数据在机器中的存放方式(存放顺序、对其方式)。

2.了解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整数是如何进行扩展的。

3.不同数据类型之间是如何进行转换的。

六、实验要求:1.设计一个程序以检验你的机器是大端方式还是小端方式。

以及检查内存变量(如结构或数组)是否按边界对其。

2.通过编程得出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整数是如何进行扩展的。

3.编写程序说明不同数据类型之间进行转换时在表数范围和精度上的变化。

(1)给定一个short型数据-12345,分别转化为int、unsignedshort、unsigned int、float类型的数据;(2)给定一个int型数据2147483647,分别转化为short、unsigned short、unsigned int、float、double类型的数据;(3)给定一个float型数据123456.789e5,转化成int、double型数据;(4)给定一个double型数据123456.789e5,转化成int、float型数据。

七、实验报告1.给出源程序(文本文件)和执行结果。

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的机器是大端方式还是小端方式?大端方式(2)内存变量是否按照边界对其?2.分析下列源程序中的变量在机器内是如何表示的,以及各变量对应的十进制真值是多少,并说明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整数的扩展操作方式是否相同?各是如何进行的?要求给出分析过程。

#include <stdio.h>void main(){short si = -32768;unsigned short usi = si;int i = si;unsigned ui = usi;}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整数的扩展操作方式不相同,无符号数扩展高位补0,有符号整数扩展高位补符号位。

3.给出源程序(文本文件)和执行结果,并回答下列问题:(1)补码整数(如int型数)是否总能转换为等值的float类型数据?为什么?int型数总能转换为等值的float型数据。

因为float型数据的精度比int型数高。

(2)float型数据是否总能转换成等值的double型数据?为什么?当float型数据的范围超出了float本来可以表示的精度范围时,float型数据就不能等值的转换为double型。

因为double型数据表示的有效位数有12~14位。

而float型数据只有5~7位。

(3)长数被截断成短数后可能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当长数超出了短数的表示范围之后,若是被截断成短数,就会造成溢出。

4.分析下列源程序的执行结果,并给出分析过程。

#include <stdio.h>void main(){float x=-1.5e38;float y=1.5e38;float z=1.0;int i=(x+y)+z==z+(y+z);printf("%d\n",i);}(x+y)+z这个式子的值为1.0,而x+(y+z)的值并不是1.0而是0,因为x+(y+z)中先计算(y+z),而y=1.5e38,z=1.0浮点数相加需要先对阶,当对阶之后(y+z)就约等于y,所以x+(y+z)得值为0,所以这两个式子的结果是不相等的。

实验项目四一、实验目的:1.了解数据的校验机制。

*2.掌握海明码校验实施过程(选做)。

*3.掌握循环冗余码校验实施过程(选做)。

二、实验要求:1.设计一个程序模拟奇偶校验实施过程(提示:主函数、发送函数、传输函数、校验函数)。

2.设计一个程序模拟海明码校验实施过程(提示:主函数、发送函数、传输函数、校验函数、纠错函数)。

3.设计一个程序模拟循环冗余码校验实施过程(提示:主函数、发送函数、传输函数、校验函数、纠错函数)。

三、实验报告:1.给出源程序和执行结果。

#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clude "time.h"//校验函数int checked(int data){int x = data;int count = 0;while (x){count ++;x = x & (x-1);}if(count%2==1)return data|0x80; else return data;}//随机产生出错位int random(int data){int x,p;time_t t;srand(time(&t));x=rand()%9;printf("产生的随机数为:%d\n",x); if (x){p=data^(1<<(x-1));else{p=data;}return p;}//接收方void received(int data) {int x=data,p,r;x=x&0x7f;p=checked(x);r=p^data;if (r){printf("错误!\n"); }else{printf("正确!\n");}//主函数void main(){int data,p_checked,p_random;printf("请输入数据:");scanf("%d",&data);data=data&0x7f;printf("原始信息为:%02x\n",data);p_checked=checked(data);printf("发送方求出的校验位:%02x\n",p_checked); p_random=random(p_checked);printf("传输出的校验码:%02x\n",p_random); received(p_random);}实验项目六:cache和程序访问的局部性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际程序的执行结果,了解程序访问的局部性对带有cache的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