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卢沟桥烽火说课稿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能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概况和历史背景;•了解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了解烽火台的作用;•掌握一些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意识。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1.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珍爱和维护和平,弘扬优良传统,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了解卢沟桥事变的概况和历史背景;•掌握一些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意识。

2.2 教学难点•理解烽火台的作用;•掌握复杂句型的读、写能力。

3. 教学策略采用导入、讲授、训练、体验、提升等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学会分析归纳文章结构,自学新知识,发现思路和思路之间的联系。

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分享他们的想法和信息,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4.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并准备好学生之前学习的知识。

4.2 讲授4.2.1 卢沟桥事变卢沟桥是连接北京和保定的一条交通要道,是北京的南门户。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派出一支由千余人组成的部队过境卢沟桥,对过境中国军队进行了无端袭击,从而引起中日全面战争。

4.2.2 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日本在侵华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不可思议的侵略行为,中国政府在不断进行抗议,但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此时,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如火如荼,渴望报复日本侵略者。

此时,抗日战争就正式爆发了。

4.2.3 烽火台的作用烽火台是古代战争时期中国的一种成熟的通信设备,通常被安置在山顶,使用烟、火等方式发送信号。

在抗日战争时期,烽火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一些简单的办法,当军队有警报时,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北京等地,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率。

4.3 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应内容,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课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为大家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供大家参阅学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1、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解决问题:1/ 9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2/ 9三、指导写字四、作业(1)抄写词语(2)解释加点字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2[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六年级语文教案)卢沟桥烽火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教案)卢沟桥烽火说课稿

卢沟桥战火讲课稿六年级语文教课设计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卢沟桥战火》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久不可以忘却的历史,表达了____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穿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举事端、野蛮侵犯我国国土的滔天罪状,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家忾抗击侵略者的坚强精神。

(二)教课目的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过去的教课经验,我以为,六年级的学生一定知道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垮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战争有什么联系,它详细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其实不认识。

毕竟此刻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期间已很长远。

所以,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依据教材特色和学生实质认知水平,我确立了以下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2 、能力目标: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依据时间次序叙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 、感情目标:经过认识“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状的仇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家忾攻击侵略者的勇敢行为的崇拜之情。

(三)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依据教材写法的特色——条理清楚,依据时间和事情发展的次序,生动详细地描绘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同时也为了训练学生听闻读写能力,落实课后习题,我确立本课的教课要点是:训练学生依据时间次序叙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教课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育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质量,逐渐形成踊跃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味。

加上本单元的主题是“正义必胜”,所以,我以为本课的教课难点是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状的仇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家忾攻击侵略者的勇敢行为的崇拜之情。

二、教课理念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讲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和促使者。

在教课中,要积极创造亲近和睦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引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鼓舞”“指引”留给自己,把“阅读”“领悟”“品尝”“感悟”还给学生。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卢沟桥烽火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卢沟桥烽火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卢沟桥烽火一、教材分析本次教案所涉及的教材为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其中,本节课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卢沟桥事变》,属于“现代文学”模块。

《卢沟桥事变》是一篇描写中国民族英雄抗击日本侵略的著名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归属感,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综合运用语言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和事件经过;•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概括和扩展。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含义,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能够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写好自己的作文。

3. 情感目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归属感;•学习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理解文章的含义,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归属感。

2. 教学难点•分析历史背景和文中人物形象的关系;•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写好自己的作文。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确定教材,准备教案;•提前准备好文本资料和教学辅助材料。

2. 导入(1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和情境描述,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卢沟桥事变的重要性和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3. 正文(45分钟)阅读课文•教师先朗读课文,让学生先听一遍;•然后,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文章;分析文章•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中的事件经过和人物形象;•通过学生分享和展示,检查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散文写作•教师讲解散文写作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散文写作,帮助学生掌握技巧。

4. 课后巩固(15分钟)•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写作的优劣,并互相交流学习;•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课堂教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方法•通过学生的小组成果和写作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分析;•教师进行课堂评估,并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卢沟桥烽火教案
六、布置作业:
1、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五、采用引读法学习6---7小节:
1、师引:日寇……,就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中国共产党敏锐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浪子野心。侵占平津就必然侵占华北,控制了华北就必然妄想吞灭整个中国。)
2、共产党的大声疾呼让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学生接龙读
3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2、交流自学心得,进行“友情提醒”。
伪、控、津、忾:左窄右宽。
亡:第二笔“一”要写长一点,写在横中线上方。
妄:“女”中的“一”最长。
籁:右下角是“负”。学生练写。
3完成书后钢笔描红,记住书写要领。
六、课堂测试
1、组内解决疑难,组长报默生字,轮流批阅。(批阅完及时订正,组长把关。)
2、.全班交流。(各组书写员将容易写错或读错的生字展示,介绍记忆方法。)
个人初案书写(黑色笔书写)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标画出疑难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读准生字字音。比赛朗读词语。
b交流疑难词语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1. 教学背景本课为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卢沟桥烽火》一课,是阅读理解中的一篇文章。

此篇文章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生必读的优秀课文之一,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其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过程;•理解文章中的一些较为复杂的词语;•掌握文中的主要思想和写作手法;•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教学内容•课文导读•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过程•文章中的主要词语解释•课文学习•课文理解与解析•思考与讨论•作业布置2. 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根据标题推断文章内容,通过与同学讨论,共同猜测文章的含义。

2.课文导读通过朗读教材中的导读,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卢沟桥事变的背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相关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本文的文化背景的认识。

4.文章中的主要词语解释对文章中的较为复杂的词语进行解释和讲解。

5.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用口语化的方式进行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的含义。

6.课文理解与解析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及文笔技巧,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7.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并进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力量。

8.作业布置为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布置相关的作业。

三、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书写作业、口头表达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活动所做的反思和总结,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率。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卢沟桥烽火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卢沟桥烽火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卢沟桥烽火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记忆本单元生词、词组及句型;2. 能够正确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描述卢沟桥事变的过程;3. 能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和国家的重要事件。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本单元生词、词组及句型;2.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描述卢沟桥事变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在教室内挂上一幅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预备一个视频或音频作为课程结束时的总结。

【导入】教师首先抛出一些问题来导入课程内容:1. 你们知道卢沟桥吗?2. 你们知道卢沟桥事变吗?3. 你们知道这是中国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吗?4. 你们想知道更多的信息吗?【讲解】1. 请学生们跟随教师一起读本单元的课文,注意关注生词、词组及重点句子。

2. 教师介绍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并引导学生理解。

3.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描述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并汇报成果。

【练习】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并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小组需要用15~20分钟进行讨论。

2.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总结】1. 教师播放一个视频或音频,总结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检查一下学生对这个话题的掌握情况。

3. 教师可以结合这个话题,对学生进行知识问答活动,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作业】请学生们回到家中,通过网络搜索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有关抗日战争和它所带来的影响。

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语文教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3.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4.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强化有感情朗读,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以及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行为。

5.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在血雨腥风的年代所经历的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2.卢沟桥事变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教学评价设计:1.通过检查关键生字的书写以及结合生活体验理解词语、评议读书,检查预习的落实情况。

让学生读熟练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默读、圈画、简单写感受、合作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自主学习与合作态度。

3.抓住描述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用心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收集抗战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和七十年前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那段震惊世界的历史有关,边板书边说:卢沟桥烽火齐读课题2、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解决问题: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

3、师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这是一段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可惜不幸的是近年来,日本有一部分人却在歪曲历史事实,不承认他们的先辈曾经在我国犯下的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甚至还美化他们的侵略战争,把他们无耻的侵略行为说成是正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卢沟桥烽火说课稿苏教版
一、说教材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这是一篇学生感悟祖国优秀语言文字,受到精神陶冶的佳作,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以及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共有3个。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的罪行,激发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为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自主朗读感悟法: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提供相应图片,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时一分为3个环节:
环节一:揭题导入,质疑问难
上课伊始,我会出示诗歌《卢沟桥怀古》,出示相关图片,使学生犹如回到了当日的
枪林弹雨的激战情景。

组织学生交流“卢沟桥事变”的相关资料。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

揭题质疑,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放声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凌”是后鼻音。

2. 指名分节读。

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节再读课文。

帮助学生读通全文。

3. 快速浏览读。

在读通顺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带着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主要内容,相机理清文章脉络。

【理念】“不读通课文不开讲”,我力求学生对课文有全面、清晰的了解,读通课文是下文开讲的铺垫,根据语文学习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先行与文本对话,同时重视训练,扎实打好语文基础。

环节三:感悟“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抓住“侵占,蚕食,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引导学生了解日寇急于吞灭我国的狼子野心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扣住“咽喉要道”引导学生体会卢沟桥的重要地位,为感悟后文所描写的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力守桥的英勇精神做好铺垫。

3.指导学生感情读好这段话。

环节四:布置作业,指导书写
根据先正字音、教师示范、学生描红、仿写的步骤指导书写。

注意“妄”字的写法。

下面,我着重说一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课时二分为4个环节:
环节一:复习导入,再现情景
1.教师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2. 通过桥面的坑坑洼洼,引导学生想象当年战斗的激烈和守桥士兵的英勇顽强。

以此再现文章的主要情景,让学生回忆起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环节二: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感悟“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1.学生默读2~5自然段,请学生用笔圈画出描述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并说说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描述来表现日军的险恶用心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的?做好旁注。

2.在引导学生通过敌我双方言行的对比的基础上重点品味日本侵略军:抓住“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偷偷地、摸、蓄谋已久”等词句引导学生理解事件的发生是日本侵略者早就预谋的,感悟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和卑鄙行径。

抓住“全副武装、恼羞成怒,首先,开起火来”等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日本侵略军蛮横无理、不可一世的狰狞面目,从而感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抓住“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全部被歼”等词句引导学生体会在威武不屈的正义面前,侵略者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

重点品味我国守军:抓住“严词拒绝、开枪还击、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扣住“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请学生模仿这一呐喊,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守军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

关注“悄悄地,进发”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2.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国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3.教师播放一段“卢沟桥事变”的纪录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愤慨之情。

4.指导学生读好2~5自然段。

【理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这部分我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进行个性阅读,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卢沟桥事变”的结果。

1.教师引读7~8自然段,扣住“生死存亡”,结合“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危急!”,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引导学生具体理解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进而感受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2.教师引发质疑:人们是怎么来保卫国家的呢?抓住“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3.感情读好6~8自然段。

感悟“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学生齐读第9自然段,抓住“拉开了,序幕”结合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卢沟桥事变”的
重大历史意义。

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时间的词:“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环节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交流课前搜集的抗战中的感人事迹。

环节四: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将“卢沟桥事变”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
【理念】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迁移运用知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五、说板书设计
5、卢沟桥烽火
日本侵略者蛮横无理
我国守军同仇敌忾
【理念】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力求我的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