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范畴定位与内涵辨析

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范畴定位与内涵辨析
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范畴定位与内涵辨析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最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词,我们不仅需要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内涵式发展”这一问题,更要探索“怎样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办法。 满足高校实践之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在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上进行了艰难的探路摸索,呈现出移植借鉴、数量增长、重点提升、质量发展等四大阶段性特征,可称之为以学习借鉴欧美高等教育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模仿式发展”、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 从历史溯源上来看,“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意境的“本土”政策语汇,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双重发展历程而出现的一个概念。25年来,尽管“内涵式发展”的议程时有时无、目标时重时轻、含义时大时小,但政府和高校对内涵式发展的追求“一直在路上”,对高等教育根本属性及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既是高校实践之需要,也是教育规律之诉求。 适应高校需求之变 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高校要走出“象牙塔”,主动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重心转移、发展动能转换形成历史性交汇,必将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重塑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颠覆传统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也将重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确定发展方向、制定教育政策、深化综合改革的根本依据。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复杂、非线性的社会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美国的“硅谷”,法国的索非亚科技园,日本的“筑波”和我国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台湾的“新竹”等,都是高等教育为全球产

【初三作文】发展与发展的代价

【初三作文】发展与发展的代价 近年来,广场舞与空气污染已成为困扰大多数中国人的民生问题,给大多数人民的身 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但同时广场舞与空气污染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经济与综合国力 的快速发展。 广场舞本身并不会给他人造成困扰,相反,广场舞本身也可以强身健体,锻炼出健康 的体魄,广场舞问题的产生正是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健全与完善的结果。养老保障体系 具体制度的完善使大量退休老人获得了足以支撑生活的退休金,所以他们不再需要劳作, 他们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来培养兴趣,所以简单易学的广场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中 华大地兴起。 与此同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需要国家大量的资金支持。空气污染正是企业在 为国家提供资金的过程中产生的。中国的工业发达,大大小小的国企与私企遍地开花,大 量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仍然比较落后,基本上使用燃煤发电,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二 氧化硫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此外,中国日益发达的经济使私家车成为家家拥有, 不可缺少的事物,普通三口之家就拥有1~2辆车,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原 因之一,空气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由于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 义具体制度封不完善,所以在各个方面仍不能很好的制约公民行为,同时公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仍偏低。所以,广场舞扰民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必须 要付出的代价。而且,环保局的监管不严,环保法的不完善也使废气的随意排放导致环境 污染成为了让人痛苦的代价。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反观历史,英国在工业革命时的经济腾飞是伦敦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雾都,美国二战后 的迅速发展也使它成为了沙尘暴重灾区:但是,现在的英国天空湛蓝,乌鸦在河畔尽情飞翔,丝毫没有工业污染的痕迹;美国,更是山清水秀,秀丽壮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游人 的目光,早已完成了治污工作。所以,中国一定也可以早日完成治理污染的工作。同时, 广场舞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在不久的将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让中国变得更 美好。 你是否想来中国游一番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教育科研的内涵与意义

教育科研的内涵与意义 一、教育科研的内涵 1、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 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研究活动过程。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服务。 2、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领域的对象、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地认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性、进一步探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取最佳的教育效益。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认识和把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基础,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全面正确地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教育科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教育性 教育科研的教育性,是由学校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所决定的。教育科研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的,以一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为导向。它是根据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研究和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科研必须 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教育性贯穿于教育科研的全过 程,体现在教育科研的各个环节中。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教育科研从本性上说,是按着教育科研方法的规定进行的,而这些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有效的,是教育科研规律的反映。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从而使教育科研成为一种理论的科学探索。第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教育科研的本质在于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以便更深刻地认识教育事物,运用教育规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而获 得科学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或观点,是教育科研的首要目的。 3、探索性 教育科研是在已知的基础之上,探索未知的认识过程。其具体表现在:第一,教育科研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实践经验。原有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越高,就越容易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为此,教师搞教育科研最好是选择那些自己非常熟悉并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第二,教育科研的计划需要不断完善,不断修改。搞教育科研都要制定研究计划,但这种计划是凭着过去的经验制定的,在教育科研过程中,要坚持主观计划服从于客观实 际的原则,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对计划进行补充与修改。 4、创新性 教育科研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复述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要进入前人没有进入或者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育科研的创新性主要体现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江苏科技大学王彬 非常感谢省教育厅给予我们广大师生这个机会,让我们能为《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我的建议就是希望《规划纲要》能够更加注重我省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是相对于其外延建设而言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其质和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事物本身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事物品质的规定性。所谓外延,就是事物所属的范围、规模、类别等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就高等学校而言,其外延建设就是指教育的各种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等等,而其内涵建设则是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等等。 之所以建议要加强省内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内涵建设能够推进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帮助高校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升格”就一直是许多高校为之努力的目标和相当一段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学校之间不分类型、不分层次,互相攀比,都向综合型大学发展,千篇一律。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各高校减少盲目的扩张行为,转而

注重发展自己原有的基础与特色; 第二,内涵建设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等优质教育的需求。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一直居于全国前列,省内居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凸显,择校的社会心态剧增。面对这种情况,我省高校应作出内涵发展的应对,追求有品质的教育,发挥出我省先进的高校文化与特色; 第三,内涵建设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出各高等院校自己的校园文化和主体精神。大学作为教育领域中层次最高的教育机构,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层次、智慧层次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还要使学生的道德思想、社会责任等方面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而内涵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高校教育思想新、道德面貌好、主体精神强等校园文化内功的积淀,这就意味着高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各高校主体精神的过程。 对于如何加强省内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和措施: 首先,就是在《纲要》中引导各高校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出学校自己的发展规划,努力发展自己的专业特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项目、策略、措施等都是各高校首先要明确的,绝不能不从实际出发,而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校发展规划,并与全校的师生员工进行论证,形成上下一致的共同愿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同时《纲要》还要从省内全局的角度出发,结合各高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 本文简单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概况,主要探讨了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高等教育危机:(1)质量危机,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学基本条件的恶化与民办高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2)资金短缺危机,主要表现为国家财政教育支出逐年下降。(3)教育公平危机,主要表现为由居民个人与地区收入的差距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的不公平。 [标签]高等教育质量危机资金短缺公平危机 在其后的两年,2000年招生220万,2001年招生250万。1999年的毛入学率为10.5%,200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1%,距离15%仅一步之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准备迈入大众化的行列。按照“十五”教育规划,2005年后高等教育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以期实现2010年毛入学率20%的指标,从而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沿着“精英教育一大众化教育一普及化教育”这一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路线向前挺进,这一趋势从表1所提供的数据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规模急剧扩张的时期,从以精英培养著称、以远离世俗为荣的象牙塔中走出,贴近大众,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参与竞争,在社会经济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高等教育的扩张是中国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一种选择。 但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局面下,我们也应冷静地对待其繁荣背后的危机,理性地分析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之下所隐藏的潜在威胁,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防范未然。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 (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质量危机 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主要是采用了两种战略,一是在80年代末开始推行的“内涵型发展”为主的改革思路,即指在原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以挖掘高校内部潜力为主,来扩大高等教育的容量,不增加或少增加高校数量便可达到扩大受教育人数的目的。二是9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行的“外延型发展”的办学思路,进行高等教育体制上的创新突破,最核心的就是办学体制的突破。这样,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并发展为多种形式,如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国内外合作办学、大学园区、大学城、教育集团等新的外延发展的办学模式。 如同任何一个产业一样,高等教育真正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外在规模上,而且体现在内在质量上。毫无疑问,这种“内涵+外延”式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对原有的单靠政府自己“穷国办大教育”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但与此同时“内涵”与“外延”的发展模式也出现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危机。

《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讲话》

《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模式讲话》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校长、老师,亲爱的 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探索新时代的临川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让每一位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我们临川教育人的责任和理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致力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打造优质特色校的发展之路。 十二小开放日五所北师大项目基地校。一小、二小、七小、十一小、十二小。在北师大项目组北京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三年教育实践,已探索出各自特色化的办学新路,文化兴校办学理念对五个基地校的校长来说可以说已入脑入心田。 今天我想谈三层意思: 一是感谢。(1)感谢北师大教育专家组。您们为五所基地学校量身打造了一条学校科学发展的特色之路,一小的幸福教育、二小的生命教育、七小的责任教育、十一小的扬长教育、十二小的和美教育各有千秋,独具风采。(2)感谢基地校与非基地校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在三年教育实践活动中付出的辛劳与汗水。(3)感谢亲爱的同学们在参加项目中的热情与配合。 二是祝贺。(1)祝贺北师大-临川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区域基础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高峰论坛临川十二小分论坛开放日活动圆满成功。(2)祝贺各位校长、老师收获成长与提升,管理水平与专业

发展更上一层楼。(3)祝贺亲爱的同学们成长与进步。 三是希望。(1)办特色学校,走文化兴校之路,永远在路上。北师大项目虽然结束了,但各校走特色办学文化兴校之路不能停,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2)要充分发挥五所基地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助力发展优质特色学校。(3)继续与北师大项目专家保持联系,增进情谊,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成为教育教学中的良师益友。 内容仅供参考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研究 论文通过介绍高校教育成本的含义,提出目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最后提出完善会计科目的设置,规范会计成本核算的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the cost of college education,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st account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finally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setting of accounting subjects and standardize accounting costs. 标签: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科目 1 引言 为了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配合财政预算改革和满足高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调整了部分会计核算科目,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对高校的会计核算进一步做了规范,但依然没有明确设置教育成本核算科目,没有实现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因此,如何通过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反映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成本,是高校管理者以及每个财务人员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及特征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一定時期内为培养本校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是指高校教育的实际支出,不含学生的个人教育成本或机会成本,简而言之与高校教育学生相关的、由高校支付的费用均应计入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1] 高校教育成本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高等学校及其下属单位是成本核算的主体;②学生是其核算对象,学生的在校期间是成本核算的核算周期;③有明确的成本核算范围,只对与学生有关的资源实际耗费进行计算,不包含机会成本。 3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有了较大改变,进一步细化了对支出类的会计科目,区分了资金来源和性质,以及使用范围等,新制度将原来的“事业支出”细化为现在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等主要的五大类,再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作为经济分类,更加细化了核算管理。新制度虽没有明确提出成本核算的科目,但是完善了会计核算基础,扩大了权责发生制的使用范围,这些对完善成本核算科目设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精确性提供了保障。另外高校基建并入学校的“大账”,保

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影响和对策 作者:转载添 加时间: 2009-11-26 访 问量:122 经济全球化步 伐的加快,知识经 济的蓬勃发展,特 别是信息高速公路 的建设,高等教育 被WTO纳人服务贸 易总协定GATS,跨 国办学和大规模留 学潮以及国际间高 等教育的合作与交 流日益扩大,这一 切使高等教育国际 化的趋势不可阻 挡。研究高等教育 国际化的内涵和它 对发展中国家的双 重影响,因势利导 地制订符合本国高 等教育水平的正确 策略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 化的丰富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UNESCO)所 属的国际大学联合 会(IAU)对高等教 育国际化给予了以 下定义:“高等教 育国际化是把跨国 界和跨文化的观点 和氛围与大学的教 学、科研和社会服 务等主要功能相结 合的过程,这是一 个包罗万象的变化 过程,既有学校内

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各国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它同时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要求各国都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既能在国外办学又能容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它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要求各国能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它还强调各国的高等教育要不断改革,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正如UNESCO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所宣示的:各国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共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具有双重性,它既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使其面临冲击和挑战。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

《大学教育科学》投稿格式样本

《大学教育科学》编辑部投稿格式样本 《大学教育科学》编辑部投稿格式样本 (首页行文格式项目) ↓ 1高等教育发展xxx 2作者姓名………………………………→卢xx 汤xx 3论文摘要………→[摘要]高等教育发展xxxxxxxx 4论文关键词……→[关键词] 5文章编号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6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现代高等教育发展xxxx”(DI-A080109) 7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卢xx(1962-),江西余干人,教育学博士,华南师 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研究。 8 中文内文……→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 何,高等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必然伴随着代价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对高等教育发展与代价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寻求一个正确的认识。 “虽然发展与代价分别揭示的是人活动的两个基本的内在规定,且彼此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但是,任何发展都基于一定的代价,而任何代价的目的(虽然不一定能够推动发展)都是为了获得发展,或都是指向发展的,这构成了发展与代价之间不可剥离、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高等教育实践的结果同样表明,高等教育代价与发展共存于高等教育实践结果矛盾统一体之中。 9(尾页行文格式如下) 内文结束……→综上,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与代价的关系,xxxxxxxx。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阎亚军.论教育研究中的代价意识[J].江苏高教,2004(6):21-23. [2] 孙云.代价与发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139. [3] [法]F·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 11英文标题…………→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ost in Higher Education 12作者姓名拼音……………………→LU Xiao-zhong TANG Xiao-meng 13英文摘要……→Abstract: 14英文关键词…→Key words: 15全文字数……→[全文字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困扰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用人机制的瓶颈性因素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被提上教育综合改革的日程。 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转发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的署名文章《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推进策略》,让我们共同学习、把握大势,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渐进式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过了20多年风雨历程。梳理改革的脉络和进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简政放权,高校自主管理,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改革的策略和路径是自下而上,发展到政府部门与高校共同推进;由点到面,从少数学校、个别领域的探索发展到全方位改革,形成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次高潮。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陆续向学校下放多项人事管理权限,从具体事务的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直属高校内部积极探索校院系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管理模式,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扩大校内薪酬分配自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部属高校和北京市所属高校率先推进以人事分配改革为重点的高校内部管理改革。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成效是开始落

实高校人事分配自主权,推动从政府直接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政府间接管理、学校自主管理的转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10年左右时间。这一阶段改革重点是高校用人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深刻转变。这个阶段国家层面具有标志意义的举措:一是1998年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一革命性的改革举措,不仅在高校人才引进领域具有开创性,而且在“象牙塔”内再次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带动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二是教育部及时召开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并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两个关于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有力地促进改革在更大的广度深度上展开。之后,随着“985”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校大力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五所高校部署职员改革试点。高校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第三阶段:自2006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改革强调完善机制制度,强调高校岗位管理与聘用制改革结合,与转换用人机制结合,与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高校进一步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加强合同管理,探索多种分配激励方式,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推进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一是浙江大学等高校率先探索教师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二是高层次人才计划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带动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年薪制探索、协议用工和合同管理等一系列用人机制改革举措。高校普遍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办学特色,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与培养体系。

什么是高校内涵

什么是高校内涵? 高校怎样做才是内涵发展?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并不奇怪,因为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多只是提出了内涵发展的要求,但没有阐明什么是内涵,也没有指出内涵发展应当做什么。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只是总结了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规模扩张、学科专业数量增长、校园扩大、基本建设扩建、师资队伍数量增加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高校应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之路,但如何才能实现内涵发展却语焉不详。内涵发展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需要理论研究做出明确的回答,更需要改革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 内涵是逻辑学的一个概念,主要用于解释概念。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和阐释,内涵是内在的,外延是外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事物的性征和形态。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两层含意:第一,指事物的本质;第二,指事物的内容。就事物的概念而言,内涵既涉及事物的本质,又包含事物的内容。人们在概念解释的时候,有时分别从两方面去解释内涵,有时又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解释事物内涵。具体选取什么方式,可根据要解释的概念及相关条件进行取舍。 高校发展有外延和内涵之别。实际上,在讨论高校发展时,除了外延发展、内涵发展两个概念外,经常使用的还有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转型发展等。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纵横交织,弄清楚这些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的含义。 (一)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 高校内涵发展在我国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它是从高校办学实践提出来的,从与内涵相关的外延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主要针对高校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要求的差异而言。简单地讲,外延发展主要指高校在数量上的增长,表现在招生规模、学科专业数量、校园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教职工人数等的增长上。数量的增长会不会带来内涵发展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说,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内涵发展,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短缺,规模越扩大,不管是学校数量增加还是办学规模扩大,都会稀释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资源不增加的情况下,办学规模扩大将稀释高校的办学资源。由于学科专业的容量是有限的,扩大规模必须相应地增加学科专业数量。而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积累的,新开办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往往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因此,新的学科专业数量越多,高校的办学资源,尤其是优质办学资源就越稀薄。所以,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不一定成正比,从这个角度讲,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具有一定的矛盾性。1999年“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了外延发展的方式,增加高校数量,扩大办学规模,新建学科专业,扩大校园面积,扩建基础设施,引进新的教职员工,带来了高等教育井喷式的快速扩张,满足了数以千万计的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在规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校发展必须发生转变。所以,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世界银行对非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影响

世界银行对非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影响 牛长松,殷敏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 对援助的依赖是非洲高等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世界银行作为非洲最大的多边教育援助机构,其教育政策影响了非洲高等教育的兴衰。非洲高等教育的衰退与世界银行不断变化的政策密切相关,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影响路径多样,包括附加贷款条件、提供发展建议、影响其他援助机构、参与决策、召开国际会议、招募非洲专业人员等。21世纪非洲高等教育的复兴需要在外部依赖与自主发展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 [关键词] 世界银行;非洲高等教育;援助 世界银行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贷款,直到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多边教育援助机构,其援助政策对非洲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银行对非洲高等教育的衰退负有责任。世界银行利用回报率分析(rate of return analysis),将非洲大学描述为低效而昂贵,要求将资源转向基础教育。世界银行近20年的时间里所持有的这种观点以各种途径直接和间接地对非洲高等教育造成了影响。这种影响的复杂性,与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广泛传播相关,与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相关。世界银行所提供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指向在与非洲政府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不自觉中内化为非洲国家的教育政策。独立以来的非洲高等教育经历了“黄金期”到“衰退期”再到“复兴期”几个阶段,这些转变与世界银行高等教育政策密切相关,而外部依赖(external dependence)始终是非洲教育发展的持续性特征。 一、世界银行对非高等教育政策的背景 从整个近代史来看,非洲高等教育严重受到外部力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尽管西方殖民化之前,非洲拥有传统土著和伊斯兰高等教育机构,但非洲近现代高等教育源于殖民时期,主要由教会和殖民政府依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是殖民政府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20世纪60、70年代,非洲国家纷纷获得独立,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作用得到认同,非洲大学迎来了短暂的黄金期。 紧接着独立时的乐观状态是20世纪70、80年代非洲社会政治动荡、内战和艾滋病蔓延。非洲大学财政拮据、基础设施破损、优秀教职员流失,高等教育机构趋向衰退。很多非洲国家政府认为大学是对政治威胁而不是发展的引擎。政府拨给撒哈拉以南非洲大专院校的生均经常支出从1975年的6 461美元下降到1983年的2 365美元。[1]正是这一时期,世界银行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期间发布的一份有关高等教育的文件,批评高等教育在非洲贫困国家过度扩张(over expansion),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的召开使得对基础教育的外部援助制度化。在国际和非洲政府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往往是以牺牲高等教育为代价。接着,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支持了教育资源流向金字塔底部的观点,研究表明,投资于基础教育会有较高的社会回报率;投资于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私人利益,因此资源重新定向被认为是必要健全的财政政策,并且突出了公平原则。 作者简介:牛长松(1970-),女,黑龙江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殷敏(1986-),女,浙江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汇总

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 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有应用性。区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它隐含着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学术价值取向。定位在“基础学科”,要关注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追求理论化和学术性;定位在“应用学科”,则要关注现实问题,追求研究的应用价值。从学科发展上讲,基础与应用是可以转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相互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高等研究的真谛在于解决高等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各种理论

大学生个人教育成本分析

大学生个人教育成本分析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五所大学生的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性别、家庭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个人直接教育成本、个人机会成本以及心理成本,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父母应努力提高自己文化水平;家庭应提高收入,理性投资;大学生应理性消费,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大学生珍惜时间,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政府和社会应提高对教育的扶持力度。 标签:大学生教育成本;大学生机会成本;大学生心理成本;对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现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使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成为必然。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作为世纪之交的战略性选择,这就意味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近一步扩大。这说明家庭作为教育的第二大投资者要负担不断上升的高等教育成本。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大学生个人教育成本的调查分析,提高大学生的警惕,担负自己应有的责任。 二、大学生个人教育成本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得出男生232人,女生384人,占样本总额分别为45.96%和54.31%,从中看出性别对家庭投资高等教育几乎没有影响。 2、调查对象的家庭情况 (1)父母的年龄与教育投入能力。据调查父母的年龄主要以45到50为主,父母有能力为高等教育投入。(2)父母受教育程度与教育投入能力。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教育的投资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对教育的投资越高。在调查中父母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初中最多的。对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他们受教育所带来的效益高于未受教育者,因此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性高。(3)家庭收入与教育投入能力。收入决定了父母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收入又受经济来源的影响,此次调查中,主要的经济来源是都在家务农和一方在外打工一方在家务农占多数,可以看出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对家庭收入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家庭年平均收入为15000元左右。 三、对大学生个人教育成本分析 1、大学生个人直接教育成本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的内涵建设——兼论高校教师素养及其建设

高校教师的内涵建设 ——兼论高校教师素养及其建设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卢磊)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会,教育也应顺潮流实现教师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这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根本。教师发展的方向性体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上。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当代主流教师观是复合性的,这对高等教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既可以说是社会对教师的重新发现,也可以成为教师成长阶段的一种自醒和自我发现。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而高校教师内涵建设尤其是素养建设是核心中的核心,其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高等教师的素养建设进行简要论述。 一、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功。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高校教师更应如此。教师应自觉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团结、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教育;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观点的教育;进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二、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素质 1、高校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在一起。 2、高校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3、高校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实事不能再现,需要教师依靠语言表达,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晰,具有学科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2、较高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要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

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内涵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周成海 zhouchenghai@https://www.360docs.net/doc/6d17293889.html, 引言 一、校长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表率 二、校长不应忽略教育理论学习的价值 拒斥抽象理论,会减少心智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空间,导致“心智简单性”,把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进行简单化的理解,使教育实践诉诸经验、直觉和浅层次思考。 第一节有关教育内涵的若干命题 一、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教育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比如,一只鸟儿并不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让它们快些孵化,而让它们在更加自然的状态下慢慢地发展”。 ◆卢梭指出:“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地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地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地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地慢慢形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张文质、肖川等学者倡导“教育是慢的艺术”,创办《慢教育》杂志,认为教育需要“等待”,知识的获得通常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 ◆一位美国教育专家曾非常感慨地说:“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使我感到可怕。”原因是他在参观中发现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在上课时从不让幼儿随便动,背着小手,比看谁坐得稳;二是内容小学化,甚至有的幼儿园在让孩子们学习小学二年级才该学的数学内容。 ◆“早熟者既没有真正的力量,也没有深厚的根基,他们不过是撒在地表面而早萌芽的种子,未到收获季节就变黄而结出干瘪的种子,就他们的年龄来说,他们的成就令人高兴,但他们的进步已到此为止,而我们的惊奇就随之减退。” 讨论问题一: 教育是有节奏的,这个节奏就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多年来,我国“减负”呼声高涨,而学生课业之重又令人心痛。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标准三十年前强于日本,而今近视率、身高、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等各项指标均落后于日本。虽然我们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能轻松做出美国初中生才会的数学题,虽然我们拿到了很多奥赛金牌,然而“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学校管理者,请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负担不太重的情况下还能学得很好?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在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摧残”? 二、斯宾塞、凯兴斯坦纳:“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一种职业训练。” ◆斯宾塞批评以往的教育只具有“装饰功能”,是空疏无用的,他强调教育的实用功能,要求通过教育来训练人谋生的技能,将教育与技能、教育与就业、教育与财富紧密联系起来。 ◆在当代,谋生技能越来越专门化,“生存恐慌”日渐加剧,从“平民”的视角考虑,追求生存权,免于贫困的恐惧使人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理解教育,在接受教育时权衡收益,有其必然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种民众心态的写照。 ◆仅仅关注实用的教育是短视的教育。教育更为重要的功能是心智的发展和人格的养成,普通知识(不是专业知识)赋予心灵以理智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据以思维、想象的概念仓库,一个缺乏普通知识训练的人,他的想象力必然贫乏,他的思考必然单维而肤浅,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意义缺乏更深的解释力。有用技能的用途早已被规定;而无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