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结构横截面地震反应拟静力计算方法对比研究
对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

对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摘要:在建筑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地上建筑结构的抗震理论日益成熟,相比之下地下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相对滞后,也逐渐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地下建筑结构的地震效应,对此领域也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百家争鸣之态,每种理论都有各自的立足点,当然也不乏不足之处待以完善。
本文就当下几种地下建筑结构抗震的分析办法进行阐述和总结,希望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对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引发更深的思考。
关键词:抗震;地下建筑;周围土体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地下结构工程也逐渐步入正轨,形成一套严密的体系。
一般来说,地下建筑结构能避开地面结构的一些缺陷,例如外界环境影响减弱,建筑的刚度也较大,这并不意味着地下结构工程可以永远避免地震等意外的发生,并且由于目前国内对于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策略研究的层次较浅或者说研究成果较少,一旦发生地震,那么地下建筑将会受到巨大破坏,并且在灾后也不能给出及时的补救办法,造成更大的财力人力损失。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使地下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速度能够跟上地下建筑工程的发展速度。
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抗震分析办法的发展并对具体的方法做出阐释,同时研究了地下结构工程抗震反应的特点,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以期推进我国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研究进程献。
1.地下建筑结构工程地震特性地震发生时,地下结构显示出来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地下建筑结构的振动应变和地震的加速度联系较小;其二,周围地基的约束会对结构的振动产生很大影响,反之,地下建筑的振动对周围地基的影响较小;其三,地震发生时,地面建筑结构的各点相位差别不大,但是地下建筑结构的各点相位差别就会比较明显;其四,虽然地下建筑结构和地面建筑结构和周围地基的相互作用都会严重影响其动力反应,但是具体程度和方式都是不尽相同的;最后,地震波的入射方向也会影响结构的变化,即使入射方向只改变一点,但对于地下建筑结构来说,其应力会有很大改变,变形严重。
探究地下结构横截面抗震设计

探究地下结构横截面抗震设计摘要:本文针对在工程设计中地下结构的横截面抗震设计进行概述,并作出了地下结构横截面抗震设计的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抗震设计;地下结构;抗震方法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engineering design of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of cross section are summarized, and make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of cross section of several methods for reference.keywords: seismic design; underground structure; seismic method中图分类号: tu5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前言:近年来的几次大地震中均有地下结构发生明显破坏的记录。
随着地下结构数量的增多和地下结构震害的频繁出现,地下结构抗震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地震工作者的重视。
世界各国学者对地下结构遭受震害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研究了地震中导致区间隧道和地铁车站震害的原因,并据此建立分析理论、提出设计方法,使地下结构抗震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热潮,成为地震工程界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在地下结构横截面抗震分析领域出现了多种简化分析方法,由于工程实践的需要,采用简化方法进行设计分析是必要的。
一、地下结构横截面抗震设计分析方法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分析方法,从力学特性上可以分为拟静力计算方法和动力反应分析方法两类。
动力反应分析方法能够计算地震反应过程中各时刻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状态,给出结构开裂和屈服的顺序,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薄弱环节及可能的破坏类型,结果也较为准确、精度较高;但是动力分析尤其是非线性动力分析不可避免地会在地震动输入、人工边界的设置以及土动力非线性参数等方面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与引入不确定性,同时它的计算工作量较大、耗时多,计算结果易受地震波选取的影响,用于常规的抗震分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一般的工程设计中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地下结构震害及抗震分析方法综述

地下结构震害及抗震分析方法综述安腾【摘要】At present, China has begun to develop underground space, especially the subway projects. Usually,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 has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relatively few earthquake disasters. But if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 is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 it will cause serious damage and cannot be repaire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eismic hazard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and compared the methods of seismic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such as the reaction displacement method, free field deformation method and so on.%目前,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地下空间,尤其是地铁工程.通常情况下,地下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地震灾害相对较少.但是地下结构一旦遭受地震破坏,将会带来严重损失并且难以修复.本文主要介绍了地下结构的地震灾害特征以及常用的地下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并且对比分析了反应位移法、自由场变形法和地震系数法等的特点以及不足.【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8(037)011【总页数】2页(P244-245)【关键词】地下结构;地震灾害;抗震性能;反应位移法【作者】安腾【作者单位】榆林学院,榆林71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30 引言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与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对生活空间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地下结构的不断发展便是其真实写照。
地下结构横断面地震反应简化计算方法探讨

地下结构横断面地震反应简化计算方法探讨
龚成林;宋二祥;刘光磊
【期刊名称】《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9(5)4
【摘要】针对矩形断面地下结构断面内地震变形及内力分析的相互作用系数法进行研究。
首先分析了柔度比、结构埋深及尺寸等对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系数的影响,提出在考虑这些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相互作用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而针对目前文献中多考虑地下结构变形的计算,对相应内力的计算研究较少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加载方法。
利用该方法,可由已计算的结构变形算出较准确的结构内力;最后,对所提出的加载方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6页(P724-729)
【关键词】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动力有限元法;土-结构相互作用系数;简化加载方法【作者】龚成林;宋二祥;刘光磊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土木系地下工程研究所,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52.11
【相关文献】
1.某错层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J], 许良梅
2.圆形地下连续墙场地地震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 [J], 张如林;楼梦麟;赵昕
3.地铁地下结构在轴向传播剪切波作用下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 [J], 付鹏程;王刚;张建民
4.一种耗能剪力墙结构地震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 [J], 蒋欢军;吕西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种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简化分析方法对比

四种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简化分析方法对比徐琨鹏; 景立平; 宾佳【期刊名称】《《震灾防御技术》》【年(卷),期】2019(014)002【总页数】12页(P281-292)【关键词】地下结构; 拟静力; 简化分析方法; 侧边距; 计算精度【作者】徐琨鹏; 景立平; 宾佳【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0; 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0【正文语种】中文21世纪初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可以使用的空间越来越少,通过建设和开发地下空间工程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地下工程包括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停车场、轨道交通、地下污水处理厂、地下商业综合体等(钱七虎,2017),其对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能源浪费等问题都发挥着积极作用(陈晓强等,2010)。
然而,地下结构的地震安全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以往学者们普遍认为地下结构完全被土体所包围,地震时地下结构比地面结构安全(陈国兴等,2016),因而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这也导致地下结构抗震研究一直停滞不前。
在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地下结构发生了严重破坏(Iida等,1996),科研人员才开始真正重视地下结构的抗震问题。
一直以来,中国缺乏专门针对地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统一规范,各种规范中所考虑的方法与参数各不相同。
早期,大部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沿用地面结构的静力设计方法,比如《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就是用地面结构抗震的思想进行地下结构设计,但地下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受地基土约束,变形也受土体控制(林皋,1990a,1990b),在抗震原理上与地面结构大不相同(Hashash等,2001)。
美国和日本对地下结构抗震开展研究较早,基于结构变形受土体变形控制这一核心思想,率先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关于地下结构抗震简化设计方法(权登州等,2015),包括自由场变形法(Wang,1993)、反应位移法(川岛一彦,1994)和柔度系数法(Penzien,2000)。
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

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一、几种主要的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1、静力法。
把地震作用当作等效的静力荷载进行抗震计算。
它通常应用于地下管线、洞道的横截面抗震设计,它把地震时的土压力和结构物以及结构物以上覆土层作为外力考虑。
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土层与结构各自的振动特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反应位移法。
70年代,日本学者从地震观测入手,提出了地下线状结构抗震设计的反应位移法。
其基本原理就是用弹性地基上的梁来模拟地下现状结构,把地震时地基的位移当作已知条件作用在弹性地基上,以求解在梁上产生的应力和变形,从而计算地下结构(隧洞、管道、竖井等)地震反应,公式可以简化为拟静力计算公式,K{U}=Ks{Ug}。
式中的矩阵K包括地下结构的刚度Kt和地基抗力Ks。
本方法的关键是确定地基变位{Ug}和抗力系数Ks,通常将Ks取为对角阵,则Ks相当于文科尔弹簧常数或地基土介质的弹簧常数。
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地震时支配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地基变形而不是结构物的惯性力。
近年来,大多数地下结构,尤其是地下管线都把这种方法作为其抗震设计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把不规则地震波的传播看作为同一周期和同一方向的地震波,从而与实际相去甚远;另外该法只适用于线形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用于大断面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时需要进一步探讨、完善和修改。
3、动力反应分析法。
主要适用于结构物形状和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时的地下结构抗震反应分析。
它是采用有限元理论,将地震记录直接输入结构模型求得结构的动力反应。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求得结构受地震作用时反应的最大值,而且也可以观察到结构反应的全过程,同时也使结构的弹塑性反应分析成为可能。
动力反应分析法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虑土和结构的相互作用;另一种是不考虑土和结构的相互作用。
前者将土与结构当作由一定的边界条件联系起来的整体系统来考虑,后者即不考虑结构的存在,把自由场的地震位移反应当作相应的结构地震位移反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任意的地下结构类型,同时考虑地基土的具体性质和结构的非线性,缺点是应用不便,难以得到规律性的结论,且其结果需要得到实验或理论解析的验证。
建筑地下结构工程的抗震分析方法

不仅具有一定的承载力,而且抗震能力十分优越,加之施
工简易、生产方便,被较大范围地应用于我国的建筑行
业。比如,在我国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工程中,应该优先
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其建筑结构,以提高建筑自身
的抗震等级(表 1)。
表 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烈度
6
7
8
9
高度(m) ≤30 >30 ≤30 >30 ≤30 >30 ≤25
境深度的差异而产生明显变化。 第七,无论是地面结构工程还是地下结构工程,其与
地基部分之间形成的作用力均会对其本身的动力响应产 生较大影响。
3 建筑地下结构工程的抗震分析方法
3.1 地下结构工程地震原型观测分析法 对于此方法的使用,首先应该根据地下结构本身动力
响应的构建特点进行检测,通过这种形式了解和掌握结构 的振动响应情况,并且要进行较长周期的观测,利用机构 的各项动力响应参数划分结构中各部分的地震烈度,再对 其进行反复核对和校正,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以此 为基础构建与结构配套的数据库。通过应用该分析方法, 能够以相关数据信息为基础进行机构主体动力响应规律 的分析,从而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在进行结构减震设计 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震动场地、震动参数以及具 体震级等相关因素,实现减震的目标。但是,由于目前的观 测技术水平还有待提升,大多数的观测信息都源自地面观 测,此外,在地下深埋区域的观测中,可以获得的资料非常 少,再加上目前对于地震预测的准确度不足,尤其是对于 强震的预测,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以及观测周期,这就进 一步增加了采集信息的难度。 3.2 地下结构工程模拟实验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院TU352
文献标志码院A
文章编号院1671-9344(2019)04-0069-02
地下结构抗震计算中拟静力法的地震荷载施加方法研究

地下结构抗震计算中拟静力法的地震荷载施加方法研究刘如山;胡少卿;石宏彬
【期刊名称】《岩土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7(29)2
【摘要】分析了地下结构横截面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拟静力计算方法的误差来源。
从地震时一维土层反应应力入手,对拟静力法中有限元反应加速度法的地震荷载加载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有限元反应应力法。
对某给定地质条件下的浅埋箱型地铁车站结构,用有限元反应应力法﹑反应位移法﹑有限元反应加速度法和有限元动力反应分析进行了对比计算。
结果表明:有限元反应应力法最接近有限元动力分析结果,是一个精度较高的实用性很强的拟静力计算方法。
【总页数】6页(P237-242)
【关键词】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拟静力计算方法;有限元法;动力反应分析
【作者】刘如山;胡少卿;石宏彬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11.4
【相关文献】
1.地下矩形管道横截面抗震计算中拟静力方法的应用 [J], 王雪彦;姜天华;曹文龙
2.地下结构横切面抗震计算中拟静力计算方法的研究 [J], 刘如山;石宏彬
3.基于拟静力法分析库水变化条件下地震荷载对某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J], 曹千
红;伍岳;李耀;邓永华
4.地下结构抗震性能土工模型箱拟静力试验中土体尺寸的影响研究 [J], 刘晶波;安志尧;宝鑫
5.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拟静力法与动力非线性时程法的比较 [J], 洑旭江;常素萍;陈国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 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1]。目前,地下结构广泛 应用于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2]。在近几年的 大地震中,地下结构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3―6],
这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地下结构抗震的重视,
出了多种地下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方法[7―14]。
表明该方法在常见地下结构环境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与计算精度,可以用于地下结构的抗震反应分析。
关键词:地下结构;拟静力方法;抗震分析;反应加速度法;反应位移法
中图分类号:TU311; P315.9 文献标志码:A
doi: 10.6052/j.issn.1000-4750.2011.05.0316
COMPARISON OF THE PSEUDO-STATIC METHODS FOR SEISMIC ANALYSIS OF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S
层土单元顶部与底部的剪应力;ρi 为第 i 层土单元
的密度;hi 为第 i 层土单元的厚度;ci 为介质阻尼 系数; u&&i 、 u&i 分别为第 i 层土单元加速度和速度。
通过式(1)中的应力项计算有效反应加速度:
ai
=
t i -t i-1 ri hi
(2)
式中,ai 为第 i 层土单元水平有效反应加速度。
土-结构相互作用系数法在自由场变形法的基 础上,考虑了土-结构间因刚度不同引起的相互协调 作用,将自由土层变形乘以相互作用系数作为地下 结构变形[9],计算结构地震反应。
反应位移法采用地基弹簧以反映土-结构间因 刚度不同而引起的相互作用[10]。该方法假设地下结 构在地震中受到土层相对位移、结构惯性力和结构 周围剪力三种地震作用[13]。 1.2 反应加速度法
1.3 理论分析
由于上述各方法均采用了一定的假设条 件[12―13],因此对计算精度有一定影响。其中,地震
系数法在计算结构地震反应时加速度的取值过于
粗糙,且不考虑土层刚度对结构反应的影响,会引
起较大误差;自由场变形法、土-结构相互作用系数
法和反应位移法都体现了周围土层变形对地下结
构地震反应的主导作用,但自由场变形法未考虑
标准工况的比例。
2.2 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发现: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中柱 AB
与侧墙 CD 的变形相差不大,结构中柱底部 B 处弯 矩相对较小,但最先破坏,而结构侧墙底部 D 处弯 矩较大。因此,下文以结构侧墙 CD 的变形、中柱 底部 B 的弯矩、侧墙底部 D 的弯矩来比较各种方法 的计算精度。下文给出的结果图中,各方法对应的 名称如表 2 所示。各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见文 献[12―13]。
表 1 各算例计算参数 Table 1 Calculation conditions
算例 标准算例 结构刚度影响 土层刚度影响 结构埋深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PGA/g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Kstr/倍
1 0.5 2 2.72 5 1 1 1 1 1 1 1 1 1
Ksoil/倍
1
1 1 1 1 1/5 1/2.72 1/2 2 1 1 1 1 1
H/m
5.2 5.2 5.2 5.2 5.2 5.2 5.2 5.2 5.2 2 10 15 20 25
注:PGA、Kstr、Ksoil、H 分别代表峰值加速度、结构刚度、土层刚 度、结构埋深。其中结构刚度、土层刚度为各工况中刚度值与
采用有限元软件 MSC.Marc 进行计算,建立二 维有限元模型,其中结构采用梁单元模拟,周围土
层采用实体单元模拟,反应位移法中地基弹簧采用
弹簧单元(Link)模拟。假定地震作用时结构与周围 土层间不发生滑移,在土-结构界面采用节点耦合连 接处理[12,15]。
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后,施加各拟静力方法计 算得到的地震荷载(力或位移,其中反应加速度法中 通过施加水平惯性加速度来实现水平体积力的施
图 2 水平有效反应加速度求解方法 Fig.2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effective response
acceleration
该时刻,第 i 层土单元的运动方程为:
ti -ti-1 + rihiu&&i + ciu&i = 0
(1)
式中:τi-1、τi 分别为地下结构发生最大变形时第 i
第 30 卷第 1 期 Vol.30 No.1
工程力学
2013 年 1 月 Jan. 2013
ENGINEERING MECHANICS
105
文章编号:1000-4750(2013)01-0105-07
地下结构横截面地震反应拟静力计算方法 对比研究
刘晶波,王文晖,赵冬冬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 要:对目前地下结构横截面地震反应计算中广泛采用的地震系数法、自由场变形法、土-结构相互作用系数法、
反应位移法、反应加速度法等多种拟静力方法进行介绍及分析。以大开地铁车站地震反应为例进行数值模拟,通
过改变输入地震波、结构刚度、土层刚度以及结构埋深对各种拟静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将不同方法
的计算结果与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加速度法与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符合较好,
收稿日期:2011-05-18;修改日期:2011-09-13 基金项目:国家 973 项目(2011CB01360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11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0715035) 通讯作者:王文晖(1986―),男,福建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地下结构抗震研究(E-mail: wangwh07@). 作者简介:刘晶波(1956―),男,辽宁人,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结构抗震和防灾减灾研究(E-mail: liujb@);
赵冬冬(1985―),男,江苏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地下结构抗震研究(E-mail: zhaodd07@).
106
工程力学
般工程设计中推广应用。相对而言,拟静力方法计 算简单、计算量小,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由于拟静力法进行了简化,无法精确考虑材料非 线性、边界条件等因素,计算精度受到影响。本文 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对常见拟静力计算方 法进行对比研究。
加),最后进行静力计算,得到结构地震反应。 本文采用 El Centro 波、Kobe 波和 Loma Prieta
波作为输入地震波,并改变地面峰值加速度、结构
刚度、土层刚度以及结构埋深等参数进行对比,如 表 1 所示。分析中以动力时程分析方法作为精确方 法进行比较,动力分析时采用二维粘弹性人工边 界[15],采用辅助程序 VSBC[15]进行计算。
图 1 反应加速度法计算模型 Fig.1 Numerical model of the response acceleration method
对于地下结构而言,结构最不利状态为结构顶 板、底板发生最大相对变形,利用该时刻自由土层 剪应力分布计算有效反应加速度,如图 2 所示。
cu&i
ri hi u&&i
反应加速度法借鉴地上结构静力弹塑性方法 的思路,结合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特点,在土-结构相 互作用模型中施加水平体积力进行分析。具体实施 中,对地下结构和周围土层按其位置施加对应的水 平有效反应加速度,即在模型中施加水平有效惯性 力,以此来模拟地震作用,并反映土-结构间的相互 作用[11―14],如图 1 所示。
土-结构间的刚度差,误差相对较大,土-结构相互 作用系数法在计算土-结构相互作用系数时过于简
单,而反应位移法中土弹簧系数不易确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且存在
较大误差;反应加速度法建立了土-结构相互作用模 型,能直接反映土-结构间相互作用,且有效反应加
速度能反映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与各土层惯性力
分布特征,理论上与实际较为吻合。
LIU Jing-bo , WANG Wen-hui , ZHAO Dong-do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widely used pseudo-static methods for the seismic analysis of an underground structure are introduced, such as the seismic coefficient method, the free-field racking deformation method, th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coefficient method, the response deformation method and the response acceler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Daikai subway station, a study on applicability of the methods is carried out by changing the input earthquake waves, the stiffness of a structure, the stiffness of soil and the burial depth of a structure.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through the method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through the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results obtained through the response acceleration method and the dynamic analysis method are in a good agreement. Thusly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response acceleration method has a high applicability and good computational accuracy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seismic analysis and desig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s. Key words: underground structure; pseudo-static method; seismic analysis; response acceleration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