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现代物流业“ 十一五”发展规划

无锡市现代物流业“ 十一五”发展规划
无锡市现代物流业“ 十一五”发展规划

无锡市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市经贸委无锡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联动发展,加快实现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转变,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也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为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将无锡建成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呼应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使无锡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依据省、市有关总体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战略机遇

现代物流是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和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增值环节。

(一)战略意义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我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的主要途径。

现代物流业作为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迅速发展。它涵盖了采购、加工、制造、交易、装卸、运输、仓储、消费等诸多环节,以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为最高形态,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外包的重要形式。

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正在迅速成长为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市场、提升企业运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趋势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掌握、推广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做好物流发展规划、建设和协调工作,对物流经济进行战略性投资,促使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在经济

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已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业的本质特征。在国际上,信息技术与标准化两大关键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应用对物流业的资源整合与优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网络规划、优化理论与方法、自动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型包装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等科技进步也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推动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技术装备自动化、运作管理信息化、运作流程智能化及多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集成化的趋势。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迫切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适宜的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投资战略和发展定位;广泛调动、综合运用政府资源,积极引导和扶持物流经济发展,加快物流标准化进程,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和鼓励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物流业发展创造条件。近年来,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国际着名物流企业进入我国物流市场的步伐加快,全国主要经济区域、各大中心城市在物流领域中呈现出竞相发展态势,尤其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全面建设,长三角区域城市物流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市现代物流业只有在竞争中加快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服务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发展现状

我市率先在省内成立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物流规模不断扩张。2006 年,全市物流价值量达到了 7066.28亿元,比“十五”期初增长 140%;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了 320亿元以上,占全市 GDP 的 10%,占服务业的 25%。二是物流企业不断增加。全市初具规模的运输、仓储型物流企业达到了 1000多家,总资产突破了 60 亿元,从业人员接近 10 万。三是物流建设不断完善。以江阴临港新城、无锡机场和下甸桥口岸改扩建为重点的“三港”建设顺利推进,先后引进了一批投资超 1000 万美元的外资物流项目。四是物流方式不断创新。打破了一般商贸、传统运输为主的物流格局,积极构建多联式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具备了国际集装箱全程运输始发港和目的港物流功能。五是物流口岸不断提升。2006 年,全市港口完成

货物吞吐量 11616 万吨、同比增长 130%;口岸货物吞吐量完成 5794 万吨、同比增长 34%。六是物流园区量增质佳。无锡综合物流园区、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和无锡口岸物流中心已集中入驻企业 1000 多家,年物流服务总额超过了 200 亿元,还规划了江南商贸、锡澄商贸、铁路西站、无锡新港等一批重点物流集聚区。七是物流辐射不断扩大。全市有专业货运市场 38 个,仓储面积 1500 多万平方米,各种运输车船 4 万多辆(艘),物流服务的辐射半径达到了 100 公里左右。八是物流外包开始起步。全市重点企业的物流外包比例达到 20%,已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和基地 7 家、国家 4A 级物流企业 2 家。九是物流平台初具雏形。无锡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海关远程监管系统、东方百业、我要不锈钢、港口物流信息网、不锈钢天地网等一批专业物流信息服务网站全面开通,重点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使用率达到了 40%。十是物流政策发挥效应。全市已有 5 家物流企业入选国家物流企业税收试点单位,7 家物流企业享受电价政策优惠,直接受惠企业 36 家,间接受惠企业 100多家,年电价优惠额近 100 万元。

(四)发展比较

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公报资料显示,我市与长三角区域的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五个城市相比,在全社会货运总量、货物周转量、货运车辆和城市运输仓储企业的单位数量、从业人数、资产总量、主营收入、固定资产等方面都处于中下位。部分生产企业物流理念淡薄,“自有自便当”传统思维和物流行业多头管理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条块分割,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资源缺乏整合,网络体系不够完善;规模小、布局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总体上讲,我市的物流业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强,传统物流业比重还较大,高素质专业人才还短缺,物流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五)发展条件

我市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从物流业发展条件来看,我市的物流业市场化程度接近 50%;公路运输是物流服务的主要方式,公路货运比重达到了 80%左右;社会力量是物流业运行的主体,社会性物流企业货运量已占全社会货运总量的 94%;上海中转是物流的主要流向,在上海港进出口集装箱总量占到了 57%。可见,我市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是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几何中心,地处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长江航运、京杭运河、京沪铁路、新长铁路等交通干线的交汇处,历来是区域性交通枢纽。二

是具有日益繁荣的商品贸易优势。2006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 959.47 亿元,初步形成了苏锡常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区商业高地。三是具有蓬勃发展的制造产业优势。2006 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 1850 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并形成了精密机械及汽车配套业、电子信息及高档家电业、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业、特色冶金及金属制品业、高档纺织及服装加工业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具有交通便捷的基础设施优势。京沪铁路与新长铁路在锡交汇,有南门、下甸桥、石塘湾、西站、江阴站等五大货场;公路总里程 4382 公里;内河航道总里程 1674 公里,各类港口码头 630 个,泊位 2000 多个;空港无锡机场已拥有到北京、成都、大连、广州、深圳等十多条航线。五是具有不断开放的市场体系优势。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涌现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重点专业市场。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网络化发展要求,以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和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系统发展为基础,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为核心,以提高物流运作条件,改善物流信息管理为手段,推进现代物流业规模化、社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加大物流组织形式的创新力度,加快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广泛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构建组织严密、业态完整、服务优质、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增强物流业集聚和辐射功能,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无锡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形成立足苏锡常、面向长三角、连接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新格局。

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体化提升发展。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发展物流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发展物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好、实施好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本地化和引进来

并举,加强物流业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

——产业化联动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按照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规划全市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制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我市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步骤地完善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加快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创建物流业服务品牌;依托区域经济综合优势,结合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加速物流业务的外包,加快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

——市场化运行发展。坚持整合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打破行政隶属和所有制的束缚,突出系统整合理念,促进不同隶属、不同所有制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物流存量资源,通过改造、提升,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加快新型物流服务载体规划建设,优化物流增量资源,要坚持统筹规划,引导社会资本向规划区域集中,本着节约用地、节约用能、节约用水的原则,走集约式、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增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信息化带动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大力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紧跟世界物流业发展的潮流,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市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核心,加快物流业信息化步伐,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物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一批重点物流企业信息中心建设。

——网络化经营发展。坚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协调发展相结合,以重点企业和园区为载体,加快以区域物流中心为支撑的城市物流体系建设,加速物流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服务对接,提高城市物流的保障能力;同步提升城市物流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进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网络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为区域物流中心的发展提供城市化、网络化功能支撑;加强物流业与周边地区的往来与合作,拓展物流服务网络和范围,实现国内外、城际间物流的无缝对接。

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

到 2008 年,初步形成以港口、口岸和综合性物流基地为载体、生产性物流中心为主体、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配套、现代化配送中心为延伸、层次分明的现代化物流空间体系框架,实现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突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0%以上,全市物流总成本占 GDP 比重年均降低一个百分点,物

流集聚区的货物运输总量占全社会货物运输量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 10%提高到15%以上,口岸货物吞吐量年增长 20%以上,物流业务外包比例达到 30%以上。

到 2010 年,基本建成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呼应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体系中重要枢纽和国际物流节点。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0%以上,全市物流总成本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降低到 15%以下,物流集聚区处理的货物总量达到 20%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 100 万标箱,物流业务外包比例达到 35%以上。到 2020 年,把无锡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国内外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三、建设布局和发展重点

积极组织实施“1611 工程”,努力打造 1 个现代化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发展 6 大板块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即江阴市以长江港口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港口物流服务业;宜兴市以区域特色产业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生产性物流服务业;锡山区以交通道口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制造业物流服务业;惠山区以新长铁路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运输配送物流服务业;无锡新区以空港口岸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保税物流服务业;中心三城区以商业经济为载体,重点培育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业。通过努力,培育形成 10 家重点物流企业(集团),做大做强 100 家以运输、仓储、配送及物流增值服务为特色的专业性、功能性物流企业,进一步完善无锡市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空间布局。

(一)以交通网络为基础,积极构建立体化的物流枢纽

1.加快提升公路物流。加快公路路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使无锡高等级公路结构呈现以无锡为核心的向外放射状,增强无锡在苏锡常通泰地区的核心交通功能。重点发展、完善无锡新区海关直通点和无锡出口加工区,规划建设无锡口岸物流中心陆港分中心。积极改进通关技术,优化服务方式,构筑无锡公路口岸功能齐全、快捷便利的进出口物流系统平台。加强与空港、水港及其它专业物流园区的协同配合,大力开展进出口货运代理、报关、报检、订舱等业务,形成区域性国际货物集散中心和中转中心。提高无锡现代物流业对外辐射力。

2.加快发展铁路物流。在巩固沪宁铁路线货运场站的基础上,建设沪宁高速

安镇站和新长铁路无锡西站、江阴站、宜兴站。重点发展钢材、木材、建材、有色金属等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区域性市场集散中心、期货交割中心,增强无锡在生产资料领域的物流集散功能。

3.加快建设空港物流。继续扩大苏南机场规模,加快提升机场等级,重点建设空港物流,配套完善空港物流功能,引进和培育从事空运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全货运包机,开辟国际货运航线和航班,积极打造航空物流平台,发挥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补充作用,构筑较为发达完善的空运通道,提高空运物流的层次和水平。

4.加快发展长江物流。强化江阴港 35 公里长江岸线的统一规划和招商引资,重点建设江阴临港新城新港区。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建设,创新通关作业模式,扩充保税功能。积极实施江阴、靖江口岸资源共享、两岸联动开发,进一步挖掘腹地货源,以钢材等大宗件杂货、煤炭等大宗散货和液体化工为依托,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使江阴港发展成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港,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始发港和目的港。

5.加快改造内河物流。根据内陆二类口岸的特点,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改造拓展无锡二类口岸下甸桥港区口岸功能,突出货物“干”、“散”、“大”的特点,加强与上海外高桥港区和洋山港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支持船公司设立集装箱提、还箱点,开辟无锡至上海运河集装箱运输内支线航线,以 FOB 或 CIF 价提供国际海运服务,开辟宜兴港二类口岸和滨湖区运河口岸,打通我市西南片区进出口“瓶颈”,建成上海港的喂给港和内河枢纽口岸港,形成水陆运输集散地和支线型物流中心。

(二)以工业园区为骨架,继续构建综合型的物流园区

1.加大物流园区政策推进力度。按照制造加工生产企业向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集中、集聚、集合的城市规划要求,从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出发,营造推进物流园区政策环境,鼓励物流企业向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集聚,引导物流企业“退城进园、同步跟进、就近服务”,引导企业加快主辅分离的步伐,避免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支持和培育物流园区健康发展。

2.加大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力度。按“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建设集存储、转关、加式、配送、商贸、海关保税直通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物流园区。在无锡市区重点建设高新物流、藕塘物流、新港物流、

通江物流、胡埭西北物流、东方钢材城物流、锡北物流、广益综合物流等园区;在江阴重点建设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城东物流、城西物流、澄南物流、霞客物流等园区;在宜兴重点建设城西物流、环保物流、融达物流等园区。

3.加大物流园区服务引导力度。以设立和提供共性化与个性化、差异化相结合的综合性物流解决方案作为园区物流服务发展方向,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对各物流园区的相关基础设施进行有序和分步滚动式建设。以园区影响范围内不同物流需求为服务目标,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物流园区物流组织管理与服务运作系统。以园区运作管理为核心,发挥园区内各类企业间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作用,推广运用各类先进的物流运作与管理技术,提升物流运作能力。

(三)以专业市场为载体,积极构建专业型的物流中心

1.大力发展生产服务物流中心。广泛开展原材料精细加工、半成品组装和产成品包装、分装等流通加工服务,不断扩大流通加工规模,增强生产性物流服务功能,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重点支持江南商贸、中储无锡物流、东方不锈钢、东方国际轻纺城、新世界仓储、广益装饰装潢家居建材、长江港口商贸、宜兴汽车建材等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大明、金南、高新、中储、星网、港口等一批大型生产服务物流骨干企业。

2.大力发展城市配送物流中心。构建由商贸批发、连锁零售两个层次和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三类产品组成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市域共同配送,逐步增加大型物流企业配送量占全社会物流配送量的比重和连锁企业销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重点支持建设朝阳蔬菜、天鹏食品、锡澄商贸、东方家电、华地集团等商品物流中心建设,培育无锡好的、山禾医药、东方百业、朝阳集团、天鹏集团等一批生活性配送骨干企业。

3.大力发展市场配套物流中心。加快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市场档次,形成以全国性批发市场为龙头、地方性批发市场为基础的批发市场体系。重点支持超亿元交易规模的无锡生产资料、金属、机电、汽车、建材、装潢、家居、纺织、电器等市场建设,促使由实物交易型市场向综合信息、加工、配送多功能型市场的转型升级发展,扩大交易规模,增强辐射能力,实现期货和现货市场协调发展。

(四)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积极构建社会型的物流平台

1.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无锡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启动百家企业上网工程,拓展信息发布、查询、对接等服务功能。加速星网物流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体系和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体系,整合各系统的物流信息资源,构建起具有物流状态查询、物流过程跟踪、物流要素信息记录与分析、物流客户关系管理及公共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信息综合服务支撑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使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成为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的神经中枢。

2.推进企业物流信息化步伐。引导企业广泛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管理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条形码(BC)、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以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为主要内容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库管理智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查询自动化、资金结算电子化,全面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3.推进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进程。增强市域物流信息资源供给量和服务功能,主动融入长三角物流体系,实施物流信息无障碍对接,实行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市场共拓,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城际货物快速送达,推进市域间物流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高水平建设跨地区信息网络,扩大物流服务的辐射半径,提高商品在无锡的中转、分拨能力,增强无锡现代物流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无锡现代物流对外扩张、竞争能力。

四、发展举措和配套服务

(一)进一步强化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划引导。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空间布局规划相互衔接的要求,做好各物流园区的控制性详规和物流项目修建性详规,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加强规划执行的刚性和督查。加强对重点专业市场、配载市场、货运交易市场和物流企业的规划引导,进一步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大市场资源重组与整合力度,实施中心城区工业企业的“退二进三”和物流企业的“园区集聚”,提高物

流企业的集聚度、物流服务的集中度、信息服务的集约化程度,全方位推进物流资源的共享,降低社会物流运营总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继续推进物流工程建设,加快重点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研究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相关政策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和落实力度。

(二)进一步鼓励企业物流业务外包。

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强化主业竞争力,将采购、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企业集团物流业务,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物流服务。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建立与上下游供应商、分销商间的战略联盟,构建一体化供应链,实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有机结合,强化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主导作用,统筹配置各环节资源,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供应链成员单位综合效益。

(三)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

鼓励传统物流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完善自营物流设施与功能,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等业务流程,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自营物流系统,形成企业内部物流一体化,鼓励传统仓储企业加快对原有仓储设施的更新改造,提高自动化作业水平;鼓励传统运输企业加快车型结构调整,配置专用车辆,应用车辆调度系统和运输线路优化系统等先进信息技术,提高运输服务能力;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按照国家物流企业分类评估标准,积极兴办新的物流企业。

(四)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物流企业。

鼓励优势物流企业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广泛应用先进物流技术与设备,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市场开发,拓展服务领域,增加运营网点和配送客户数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物流企业与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和工商企业的全面合作,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把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五)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与合作。

积极组织实施物流业“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发展战略,紧紧依托工商业招商引资和外资企业相对集聚所形成的产业优势、资本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与

国际物流服务业的合作与交流。开放批发零售领域,吸引境内外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开放交通运输、仓储服务等物流相关领域,吸引境内外大型专业和综合物流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招商战略,鼓励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转让等方式与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合作;支持和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到国内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引导物流企业向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加快融入国际物流合作体系,增强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竞争与合作的综合能力。

(六)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技术进步。

现代物流是集先进的运输技术、信息技术、仓储技术、包装技术和高技术人才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复合产业。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研究咨询机构在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与物流企业紧密结合,加快适用型物流软件、高新物流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瞄准物流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研制能有效提高物流效率的运输、搬运装卸、仓储等物流设施,研发生产集装箱牵引车、冷藏车、叉车、吊车等专用车辆和托盘、集装箱、起重机等物流设备,以及包装、条码、标志印刷、信息管理等的技术装备。使物流设备生产行业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鼓励引导物流企业、工业及商业企业主动与物流技术标准国际接轨,为提高物流效率创造技术条件。

(七)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制定实施交通运输综合发展规划,加强以无锡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络和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改造提升干线公路和运河航道,加快无锡空港发展。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技术及装备,积极规范和发展运输服务代理,实施门到门、点对点运输,加快货物流转速度,提高货物运输和配载效率,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竞争有序、运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物流服务效率和水平。

(八)进一步拓展物流服务市场体系。

深化流通体制与流通方式的改革,打破地区分割和部门界限,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和集中采购、共同配送,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物流网络和供应链系统的构

造创造体制环境和条件。建立对工商企业资金利用水平、存货水平、物流相关资产回报水平、物流成本水平等指标的考核体系,提高利用专业物流服务的自觉性和能力,培育物流技术应用的良好环境,为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创造物流需求市场条件。大力发展各种服务业态和服务类型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

(九)进一步协调物流业与相关产业发展。

加速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以及会展业等相关产业的协调、互动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太湖博览会和各类会展场馆的作用,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培育会展主体,创新会展机制,举办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大型物流洽谈会、推介会和技术交流会,推动物流领域的招商引资和企业合作,不断提高会展质量和水平,扩大会展交易规模和效益,利用会展业产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效应,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提高无锡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十)进一步培育和引进物流业中高级人才。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办和设置与现代物流业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物流经营管理与技术开发人员。进一步鼓励多层次、多元化的物流教育,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物流急需人才的教育培训,通过开展服务管理咨询、企业内部培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现代物流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积极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引进国内外物流专家,完善现有物流企业的科学管理。加强与国际物流领域的联系和合作,促进物流发展理念、管理水平、运行技术与国际接轨。

五、发展政策和保障机制

(一)实施现代物流业促进政策。

明确在无锡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不少于 20%作为物流引导资金,采取财政贴息或补助方式,主要用于支持重大物流工程建设、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引导物流资源整合和传统物流改造提升等。市、县级政府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的重点项目的建设,实行优先用地。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交纳所得税。全面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政府性基金、罚款项目,取消不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各种收费、集资、基金和罚款项目。引导商业银行积极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鼓励担保机构为物流企

业提供信贷担保,鼓励外资、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投资物流领域。放宽市场准入,物流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时,一律取消前置性审批事项。

(二)完善物流业统计制度。

根据《江苏省物流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苏经贸交通〔2006〕937 号)精神,由市经贸委、市统计局等部门建立物流业统计范围和指标体系,通过分工负责制、统计代理制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进一步健全统计报表。从 2008 年起,将现代物流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范围,由市统计局单独进行统计和信息发布。

(三)加强物流市场监管。

发挥市有关职能部门作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等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依法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等级评定。按照国家《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标准,对全市物流企业进行综合等级评估,加强政府对企业的规范管理,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积极发展绿色物流。

倡导企业在生产和流通环节采用符合环保要求、可反复梯级利用的包装,逐步实现包装的模数化、集装化和多功能化。鼓励企业使用低污染运输车辆,建立高效的回收物流系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物流企业积极开展 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鼓励满载、治理超载、减少空载,推进物流运输的集约化、集装化和机械化。

(五)建立分级负责的发展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无锡市现代物流领导小组的作用,在市政府领导下,市物流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行动纲要的实施,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市物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将规划权、审核权、监督权“三权合一”,既体现改革创新、适度超前,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布局合理和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防止乱圈乱占耕

地、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现代物流业协调健康发展。各市(县)、区和市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根据本规划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市物流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引导区域性现代物流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新乡市现代物流业进展规划(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规划总则 (1) 一、规划目的 (2) 二、规划期限 (2) 三、规划范围 (2) 四、规划依据 (2) 第二节现代物流业进展现状 (4) 第三节现代物流业面临的形势 (5) 一、面临的机遇 (5) 二、面临的挑战 (7) 第二章进展目标和任务 (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战略定位 (9) 第三节进展原则 (10) 第四节要紧任务 (11) 第五节战略布局 (12) 第六节进展目标 (13) 一、总量进展目标 (13) 二、结构优化目标 (14)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14) 四、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目标 (14) 第三章构建主导服务产业体系 (15)

第一节主导服务产业 (15) 一、产业筛选原则 (15) 二、制造产业筛选 (16) 三、商贸产业筛选 (18) 四、主导服务产业 (20) 第二节大力进展汽车物流 (21) 一、进展重点 (21) 二、要紧任务 (21) 三、进展目标 (23) 第三节加速进展医药物流 (25) 一、进展重点 (25) 二、要紧任务 (25) 三、进展目标 (26) 第四节做大做强家电物流 (26) 一、进展重点 (26) 二、要紧任务 (27) 三、进展目标 (30) 第五节积极进展钢铁物流 (30) 一、进展重点 (30) 二、要紧任务 (30) 三、进展目标 (32) 第六节重点培育冷链物流 (32) 一、进展重点 (32) 二、要紧任务 (33)

三、进展目标 (33) 第七节强力开发煤炭物流 (35) 一、进展重点 (35) 二、要紧任务 (35) 三、进展目标 (35) 第八节全面推动粮食物流 (36) 一、进展重点 (36) 二、要紧任务 (36) 三、进展目标 (37) 第九节稳步进展化肥物流 (38) 一、进展重点 (38) 二、要紧任务 (39) 三、进展目标 (39) 第四章打造核心物流功能组团 (40) 第一节全力打造新乡国际物流区 (40) 一、明确国际物流区功能定位 (40) 二、加快专业物流园项目建设 (40) 三、推进新乡货运东站扩能升级 (42) 四、加快地点铁路专用线建设 (43) 五、积极助推综合保税仓建设 (43) 六、全力打造内陆无水港项目 (43) 七、努力拓展国际物流业务 (44) 第二节重点建设平原新区物流高地 (45) 一、明确平原新区物流区功能 (45)

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doc 52页)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 现代物流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手段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和优化,实施一体化、专业化运作,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目的。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对于改善发展环境,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重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促进重庆现代物流业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及相关规划,按照战略性、协调性、指导性、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发展形势 第一节发展机遇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加速,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企业必须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营 1 / 52

销布局,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反应速度,降低库存和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使我国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机遇。 发展现代物流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有效促进市场整合,推动区域联动和区域产业提升。近年来,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经济区。重庆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经济协作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流动更加频繁。近年来,重庆周边各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镇化步伐加快,对重庆物流的需求大幅增加。 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必然要求。国家明确在“十一五”时期继续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工商重镇,是国家承东启西的战略要点,担负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战略任务。“十一五”时期,重庆将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GDP预计达到5000亿元。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发展重庆现代物流业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同时也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重庆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调整结构,强化功能,聚集要素,拓宽市场,改造传统物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已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先进经验。现代物流业是第三利润源泉,是国家鼓励发展产业。进入21世纪,在国家引导和扶持下,我国现代物流由起步阶段开始迈向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平稳下降。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物流业增加值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物流费用占GDP比率降为18.5%。“十一五”时期,国家将统筹规划,增加投入,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并加强物流标准化、物流教育和培训等基础性工作,落实物流业发展扶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西安现代物流产业进展规划 现代物流产业是西安着力培育和进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加快进展现代物流业,关于西安实现“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安物流业进展现状 目前,西安现代物流业正处于起步进展时期,总体规模较小,进展水平较低,但进展潜力巨大。据统计,交通运输、仓储和批零商业,对西安经济的贡献(物流增加值)从1993年的16.1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1 亿元。物流业占GDP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 7.98 %提高到2002年的13.5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下,物流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和迫使企业探究降低经营成本、开发新的利润源的途径,。一些传统物流企业和商业批发零售企业都对原有的购、销网络进行改造和完善,提升和强化了服务社会的功能;特不是新兴商业业态(如连锁业、大型综合超市、货运代理企业等)发挥其信息传递快、网点分布广的优势,利

用建立配送中心拓展了服务范围。西安石油公司、西安十九粮贸公司、陕西邦家食品营销公司还被列为“全国进展物流配送重点企业”。中储等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改造差不多开始启动现代物流的营运。现代物流产业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进展动力差不多形成;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区域性物流服务体系的时机差不多成熟。 目前,西安也存在一些制约现代物流业进展的因素,诸如: 1、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传统的行业治理制约着现代物流业的规模进展。受长期打算经济的阻碍,物流被分割成多个部门治理,物流体系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分割,造成了物流资源重组和整合困难,物流设施社会服务水平不高。 2、观念陈旧、自我封闭,造成物流专业化水平较低。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愿将物流业务托付给专业性企业完成,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第三方大型龙头物流专业企业难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实力无法增强。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山东省年度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报告

独家发布: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中国物流产品网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代和信息等行业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业,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一体化运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商贸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近几年来,我省现代物流业得到较快发展,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提高,物流业已经进入了整合、推进、提升的新阶段。全省社会物流总额63950.9亿元。从事物流业的企业5000多家,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其中有22家企业先后进入全国物流100强企业,39家企业列为全国物流税收试点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有10个物流品牌被评为“服务名牌”。重点工业在不同环节、不同层次采用物流管理方式的企业占78.02%,运输、仓储等实施外包的占54.9%,可降低物流成本10%以上。信息管理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物流现代化装备利用率不断提高。商贸连锁企业476家,连锁店2.3万家,涉农服务网点8万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9700个。连锁批发零售企业统一配送商品比重达到73%,在全省农村建设标准农家店4.3万处,基本覆盖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全省现有铁路2924.2公里,铁路货运能力达到15172万吨,铁路公用专用线260余条;公路通车里程22.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民航机场8个,航线236条,其中国航线218条,国际航线18条;沿海港口23个,生产性泊位440个,货物吞吐量完成6.58亿吨,建成了至铁路轮渡,实现年货运量535万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路和覆盖全省的邮电通信网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平台。但是,现代物流服务水平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物流服务需求尚不匹配;综合交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物流园区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划;物流公共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体系尚达不到联通共享的标准;物流现代化发展还需要政策性的支持。 (二)面临的形势。从现在到2011年,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面临很多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省物流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国际、国市场需求疲软,实物量增速回落,物流需求急剧减少,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困难,效益普遍下滑,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物流企业受市场形势的影响,垫付资金回笼放慢,投资减少,发展后劲不足;外资物流企业进入国市场,物流产业竞争加剧。这种状况对物流企业发展造成了冲击,影响了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也有许多机遇。一是有利于物流业资源整合,调整产业结构。在当前市场形势下,抗拒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将主动退出市场,给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腾出了市场发展的空间。二是物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省是经济大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总量逐步增大,社会商品零售额、工农业产品、能源及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于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

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现代物流业,是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计划分配和运输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中国现代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基本建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运输组成的物流运输基础设施体系。2003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7.3万公里,比1978 年增加41%;公路里程达179.6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102%,其中高速公路3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2万公里。我国还建成了一批铁路、公路站场和货运枢纽、海运和内河港口、机场。2003年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达到近600个。运输线路和作业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大批涌现。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共用通信网的规模、技术层次、服务水平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2003年,电话用户总数达5.32亿户,其中固定电话2.63亿户,移动电话2.69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达7950万人,上网计算机达到3089万台,网站总数达到59.6万个,互联网的应用逐步普及。(二)现代物流技术逐步得到应用。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配送和运输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则加快改制重组,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的步伐。(三)专业化物流企业迅速发展。近几年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经营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物流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水平提高。 (四)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测算,2003年中国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 的比重为21.4%,比1991年下降2.6个百分点,比1997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一批采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工商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的幅度更大。总的看,中国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一是物流总成本仍然偏高。一般经济发达国家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而中国物流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年周转速度不到2次,批发、零售业周转速度不到3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公路货运空驶率高达47%。二是专业化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低。中国专业化物流服务的比重还比较低。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偏小,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三是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目前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很快,但在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仍然较慢。四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铁路建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公路运输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差,路网密度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03年中国运输网络密度仅为19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4.6公里/万人,美国分别为6869公里和254公里,德国为14680公里和66公里,印度为5404公里和22公里,巴西为1886公里和118公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统功能不强,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体制障碍。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根除。充分竞争的物流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物流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二是政策障碍。税收、工商注册、土地、收费等一些政策还不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技术标准障碍。物流的不同环节、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技术、信息标准不统一,

大庆市现代物流业年度发展规划报告

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03--2020年) 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供销服务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经济运行规模的逐步扩大,货运量不断增加,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改善全社会物流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大力促进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所谓物流,是指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

间,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目前,我市现代物流处于快速增长的起步阶段,物流基础设施具备一定规模,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建成,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业仍居主要地位,代表现代物流组织形式的第三方物流正在兴起。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国外宏观环境的新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产品覆盖全国各地。2002年全市实现国生产总值1030.7亿元,全社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42.5亿元(不含中石油销售分公司销售收入),交通运输货运量2605万吨,货物周转量33亿吨公里。全市巨大的物流量决定了对现代物流有着强大需求,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虽然地处东北陆,“不沿海、不靠边”,但距离省会较近,距离俄罗斯不远,肇源松花江大桥建成后又可与省直接相连,且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完全可以成为东承接、西辐射省西部、南连接吉辽、北呼应俄罗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几年,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区之间道路畅通,境铁路总长度305公

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定稿版

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 规划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20) 说明书 东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八月

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说明书 (2010-2020) 目录

第一章规划概况 第一节规划背景 一、东莞市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市完成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的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辉煌成就。随着东莞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进入转型期,传统的以外资外贸带动、大进大出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也难以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从城市发展功能和定位来看,东莞不是区域中心城市或交通枢纽型城市,而是货物生成型的城市,东莞的物流业以配套制造业需求为主,同时为商贸行业和城市居民生活服务。为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及东莞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大背景、大环境的变化,东莞物流业的发展定位和策略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珠三角一体化战略提出的客观要求 2008年12月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对珠三角一体化战略提出了以下要求: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与现代物流业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带动广东建设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建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进一步确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地位;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

大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大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03--2020 年) 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供销服务都 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大庆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经济运行规模的逐步扩大,货运量不断增加,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改善全社会物流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大庆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大力促进大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所谓物流,是指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目前,我市现代物流处于快速增长的起步阶段,物流基础设施具备一定规模,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建成,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业仍居主要地位,代表现代物流组织形式的第三方物流正在兴起。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新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完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产品覆盖全国各地。2002 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0.7 亿元,全社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42.5 亿元(不含中石油大庆销售分公司销售收入),交通运输货运量2605 万吨,货物周转量33 亿吨公里。全市巨大的物流量决定了对现代物流有着强大需求,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庆虽然地处东北内陆,“不沿海、不靠边” ,但大庆距离省会哈尔滨较近,距离俄罗斯不远,肇源松花江大桥建成后又可与吉林省直接相连,且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完全可以成为东承接哈尔滨、西辐射黑龙江省西部、南连接吉辽、北呼应俄罗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几年,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区之间道路畅通,境内铁路总长度305 公里,有11 个大型铁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功能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动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更好地服务X三省交界区域和支撑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X政〔X〕11号)和《X 市城市总体规划(X—X年)》等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成绩 1.物流业规模水平不断提升。我市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由X年的40.1亿元扩大到X年的66.8亿元,年均增速10.7%;全市公路完成货运量7.4亿吨、货运周转量2890.5亿吨公里。 2.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市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29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148.2公里。目前,我市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由X高铁、X铁路和X铁路组成的“二纵一横”铁路枢纽;形成了由X、X、X高

速公路与正在建设和推进的X、西北绕城高速公路构成的“二纵二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由X、X、X等组成的“三纵二横一联”国道干线和由X、X、X等组成的“五纵四横四联”省道干线路网;X通用航空机场、X机场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通用航空优势独特。 我市是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是X经济区5个区域物流枢纽之一,已被纳入X协同发展战略联动城市,成为“一带一路”、环渤海经济圈、X五大国家战略辐射带动的重要节点。X交通物流园、X 物流园、X物流园、X国际物流港、国药X物流中心、X果蔬城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加快实施,呈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态势。X年以来,全市在建占地30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8个、100亩以上的11个,其X 国际物流港被评为X年X省示范物流园区。 3.物流技术装备条件有所改善。货运车辆逐步向多元化、规模化、绿色节能方向发展。全市货车总量达到8.2万辆,重型牵引车14943辆,半挂车15962辆,大中型集装箱货车118辆,厢式货车4689辆,液化天然气货车1317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八挂来网”“X农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和“运的易”移动互联等物流智能化服务模式不断涌现。 4.产业物流发展较快。“十二五”期间,我市已初步形成了能够与工业、商贸、农业等产业相融合的物流服务体系。在工业物流方面,随着我市钢铁、煤化工、冶金建材、新能源、纺织、装备制造、医药等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生产性物流需求得到充分释放,X物流

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上)2003-4-48:48:00 现代物流产业是西安着力培育和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西安实现“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安物流业发展现状目前,西安现代物流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总体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但发展潜力巨大。据统计,交通运输.仓储和批零商业,对西安经济的贡献(物流增加值)从1993年的16.1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1 亿元。物流业占GDP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7.98 %提高到2002年的13.5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带动下,物流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和迫使企业探索降低经营成本.开辟新的利润源的途径,。一些传统物流企业和商业批发零售企业都对原有的购.销网络进行改造和完善,提升和强化了服务社会的功能;特别是新兴商业业态(如连锁业.大型综合超市.货运代理企业等)发挥其信息传递快.网点分布广的优势,利用建立配送中心拓展了服务范围。西安石油公司.西安九粮贸公司.陕西邦家食品营销公司还被列为“全国发展物流配送重点企业”。中储等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改造已经开始启动现代物流的营运。现代物流产业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发展动力已经形成;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区域性物流服务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西安也存在一些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因素,诸如:1.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传统的行业管理制约着现代物流业的规模 发展。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物流被分割成多个部门管理,物 流体系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分割,造成了物流资源重组和整合困难,物流设施社会服务水平不高。 2.观念陈旧.自我封闭,造成物流专业化水平较低。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愿将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性企业完成,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流通成本居高不 下,第三方大型龙头物流专业企业难以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主 体实力无法增强。 3.设备老化,技术落后,致使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缓慢。批 发零售业.仓储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物流主体行业现有仓库设施陈旧,设备老化,从事现代物流的技术含量不高,管理思想和信息 化管理手段落后,还不能有效地运用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进行现 代企业管理。 4.人才缺乏,难以保证现代化物流业高起点和高水平发展。 由于生产和流通企业中的相当企业领导层对现代物流业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使物流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造成西安物 流业专业人才匮乏。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西安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必然要求 (一)西安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重要意义1.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增强西安综合服务功能。现代物流业作为新世纪的重要产

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15日 山西省委、省政府9月30日颁布了《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省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实施《人才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深刻理解《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思路新理念,深刻理解我省人才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为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转型跨越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人才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制定实施了《山西省2006—2010年人才开发工作规划》,着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党管人才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人才资源规模有所扩大,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人才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新兴产业创业型领军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人才环境不优,选用人才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引进人才方面仍需加强,等等。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世界,国家、地区、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未来5-10年,是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特别需要各类人才去引领、去支撑、去奋斗。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是吸引凝聚人才的大舞台,要求我们必须在人才开发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在人才政策、环境上不断优化。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战略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开创我省人才事业新局面,尽快形成我省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二、人才发展的总体要求

最新版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解决方案(2017-2024)

最新版 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项目 解决方案(2017-2024年)

目录 1.规划总则1 1.1规划背景 (1) 1.2规划原则 (2) 1.3规划范围 (3) 1.4规划依据 (3) 2.现实基础与发展承载力分析 4 2.1**发展现代物流的现实基础 (4) 2.2区域现代物流发展格局分析 (17) 2.3各级规划对**发展现代物流的定位 (29) 2.4**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3.需求分析与预测35 3.1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5) 3.2物流需求量预测 (37) 3.3用地面积测算 (38) 4.指导思想、发展定位与目标 39 4.1指导思想 (39) 4.2总体定位 (39)

4.3发展目标 (41) 5.现代物流空间布局体系规划 43 5.1一个产业园 (44) 5.2两条发展带 (49) 5.2.1**东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带 (49) 5.2.2 320国道商贸物流发展带 (52) 5.3三个物流中心 (55) 5.3.1嘉兴出口加工区(B)区 (55) 5.3.2浙江临沪物流园区 (57) 5.3.3陶庄循环经济城 (60) 5.4多个作业节点 (62) 5.5交通集疏运体系 (63) 6.现代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66 6.1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66) 6.2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68) 6.3电商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70) 6.4国际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72) 6.5两业联动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74)

6.6多式联运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76) 6.7物流总部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77) 6.8物流金融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78) 7.政策措施建议 80

四川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四川省现代物流业 发展规划 1

四川省”十五”及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 近年,在世界范围内,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利润源泉。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专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销售效益充分提高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运输、仓储、保管等物流活动正逐步被整合、提升为现代化的物流产业。现代物流业把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加速社会再生产过程,以最快速度、最佳时间、最优组合完成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省流通费用。现代物流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竞争能力,迎接加入WTO后服务业逐步放开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四川物流业发展现状和态势 (一)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初步勾画出中国西部区域性金融、贸易、运输、信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雏形。,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2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6%,比1995年增长76.52%;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8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8%,比1995年增长79.46%,生产、生活资料摆脱了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在此期间,全省社会、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基础 2

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初步得到缓解。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省物流业迅速发展。 一是物流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及批发零售业在内的物流业增加值为630.6亿元,自1995年以来年均增长8.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4.6%提高到15.7 %,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二是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到,我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751公里,成渝、宝成、襄渝、成昆、内昆、达万等铁路干线与毗邻各省市相连;公路里程达10.9万公里,成渝、成广、成灌、成南、成乐、成雅、内宜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全省有长江、岷江、金沙江、大渡河、沱江等大小通航河道120条,通航里程达7300多公里;航空运输已开通航线140条。,全省完成的货运量为57140万吨,完成的货物周转量为636.8亿吨公里。各种交通运输装备和工具门类齐全,更新周期缩短,数量和质量基本适应需要。全省各类仓储设施先进,容量巨大。城乡商业网点密布,大中城市内新型商业经营业态不断出现,连锁化经营初具规模,各种配送机构正在兴起。 三是传统物流业开始向现代物流业转变。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以及集中配送等新的生产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