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即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就是课堂,他们接受的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参与行为要受到限制,主体性难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一样,它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参与完成,老师不参与,不干涉,只做适量的指导,所以,学生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2)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的场所就局限在课堂上,而由于课堂授课条件的局限,教师往往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育方式和手段比较直接,效果确不佳。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它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是课堂,可以是家庭,可以是社会,构成一个庞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让客观的环境变成为我所用的主观事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一个环境建设很好的学校,一个环境很好的广场,遗址体现出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志趣爱好及文化素养,不仅是学生得到没的享受,而且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可以从侧面、间接的教育学生。

(3)教育过程的随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随意性”,这里的随意性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教育而言的,但其所表现的随意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多方面的,如校园、小区、家庭,还有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物质的、精神的载体,都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正是载体的多样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过程不能再遵循从前,从表面上来看随意性很大,它可以突破学校的束缚,把教育过程搬到社会,搬到家庭。但是,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计,都是规划,有目的的,这是一种看似无意的“有意教育”。(4)教育内容的渗透性。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内容浮现于形式之上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之中,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融入到个人的文化欣赏、业务工作、娱乐活动、个人成才等活动目标之中,作为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将内容慢慢渗透于环境、活动当中,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起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作用。

(5)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采用公开的形式和手段直接向教育对象公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目的开城市开诚公布,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把目的潜隐来,以种种巧妙的方式进行,让教育对象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外来的

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不会感觉自己在被教育和“改造”,进而在教育对象无反感和积极的参与中实现教育目的。

(6)教育方式的“非正规”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采用符合一般公认标准的“正规”形式进行的,如讲课、听报告等。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充分利用人们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格影响等对人们进行教育影响的形式。这些“非正规”形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愉悦性等有点,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且涉及范围广,效果好。

(7)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正面“灌输”的教育形式,带有强制性色彩,如果使用方法不当,就会让学生有种在受训导的感觉,从而拒绝教育者的观点,教育的效果就要打折。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无讲台教育,它更重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让受教育者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受到环境的浸润、活动的熏陶。这种无形的教育能够达到入耳、入眼、入脑的教育功效,让受教育者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自我教育境界。

(8)教育评价的非程序性。从一般意义上说,教育评价的本质就是对教育过程、行为及其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无疑也体现这一内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活动属于非程序化的,它注重于过程性评价,看似无始无终,一般不会出现“终审结果”。当然,它的实现过程远比显性教育评价过程复杂的多,在今天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要更多的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可以看得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个人对自己进行的监督、管理和“处分”的教育,同时体现全社会对这种教育的监督和褒奖,打破了过去一纸试卷定终身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