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探析
紧密结合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紧密结合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摘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二者各有其优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环境、个人的思想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靠显性教育不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因此,应充分发扬隐性教育的优势,在制度设计、环境建设等方面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道德调节的失衡、现实与理论的差距,显性的、正面的、以灌输为主导的政治思想教育,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抵触,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显著。
而隐性教育,由于其具有教育目的的隐匿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和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能够以其有效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
因此,探讨如何建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紧密协调,促进两种教育模式优缺互补。
长期以来,显性教育是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隐性教育往往被忽视,在当前形势下,应提高隐性教育比重,凸显其作用,才能更好地为主导教育服务。
(一)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进行课程渗透。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应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大道理”同“小道理”结合起来。
在教育中切不可只讲一些一般化的道理、空泛的原则,必须针对大学生经常思考而又没有正确解决的问题,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到他们的心坎上,把党的政策、治国方略同家长里短、油盐酱醋联系起来,把当前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人生追求、生活态度、人际交往方面的模糊认识澄清。
(二)结合专业课程教育进行隐性渗透。
专业教育从表面看似乎和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系,但从教育培育合格人才的角度及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二者密不可分。
在专业教育中进行的思想教育,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进行相应渗透,这种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让学生发现新视角,从而更高标准地把握和固化思想教育,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隐性教育法为例

1 隐性教 育的 特点
一
的 内容 渗 透 到学 生个 体 日 常生 活学 习的环 境 中的 过 程。 这种 教 育 方法 与 一般 的 方 法 比较 没有 那 么系统 , 但 是 这 种 方 法 的另一 个 特点 就 是潜 移 默化 的教 育达 到 “ 随 风潜 人夜, 润 物 细无 声” 的 效果 , 这 样做 更 容易达 到预 计的 效 果。 第二, 将教 育内容 与日 常 的管理 相 结合。 这 样 在对 学 生管 理过 程 中一 方面表 现了教 育管 理 的准 则和 要求 , 另一 方面 , 在 管理 的 过 程 中 可以 对学 生的思 想 进行 教育引导让 学 生接 受
创 新 教 育
S : i c i en ce e nd Tec hn ol ogy I n nov at i o n Her al d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方法①
以隐性教 育 法 为例
张学玲 ( 河套大学 内蒙古巴彦淖尔 0 1 5 0 0 0 )
摘 要: 大学 生思想政 治教育 的隐性教育法, 是指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 工作者隐藏教育目 的和主题 , 根据前期的筹划 的方案和设计标准, 将需 要教 育 的资 料通过_定的方法融合到大学 生日 常的学习 与工作中 ' 体现在其周围 的各个方面 , 让高校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 治 教育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 :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隐形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4 — 0 9 8 x ( 2 O l 3 ) 0 5 ( a ) 一 0 1 8 5 — 0 1
一
1 . 3 教育 目的 和 内容 的隐 蔽 性与 暗示 性 在 教 育 方 法 中 与 显 性 教 育相 比 较 , 隐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以人为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
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
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
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
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
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
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
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
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
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蔡敏瑜前言:改编自漫画的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由于其构思巧妙的故事情节、契合时代精神的主题和精妙的制作技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观众。
作为美国的主流卖座电影,超级英雄电影也发挥了文化价值内核宣传的功能。
它通过亦真亦幻的故事情境塑造集体记忆,奠定价值渗透的心理基础;通过大气磅薄的渲染手法激起情感共鸣,达成政治心理的自觉认同;通过多彩纷呈的角色魅力形成偶像效应,引导个体人格的积极塑造。
超级英雄电影的成功,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启示我们要在思想观念和话语体系上做出时代性的转变。
美国超级英雄漫画自诞生以来一直深受读者追捧,拥有强大的粉丝市场,俨然成为美国漫画的代名词,并深刻影响着美国文化的构成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精进和快节奏生活之下的文化需求变迁,改编自美国超级英雄漫画的电影,凭借其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似真亦幻的特效影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度成为好莱坞票房推手,抢占了世界电影市场不小的份额。
除了其故事架构、特效技术以及演员的出色演绎,蕴含在影片背后的文化内核和价值观念,同样是其取得票房与美国社会认可的重要推力。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既吸金又吸睛,不仅代表了一种新式的商业片模式的成功,也是其文化价值宣传模式的成功。
这对我国当前的思想宣传工作,尤其是对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颇有研究思考的意义。
一、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基本概述1.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内涵超级英雄,是幻想中的英雄角色,他们中大多数人天生怀有超人的能力,或是借助高科技的武装大大增强了战斗力。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贯彻爱与真实的力量,他们常常以身犯险,保护人民,战胜邪恶。
他们通常拥有一套华丽的服装以及富有个性的称号,比如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黑寡妇、蚁人等。
美国超级英雄电影本质上可以说是关于成长的寓言。
主人公从舒适的成长环境脱离,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最终脱胎换骨,发觉自己不仅要自救还应承担救世的使命。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

在西方发达 国家相 比, 在课程 教学 中渗 透伦理道德教 育的经验 还是不足的。因此 , 各高校应 该结合 自身的实际情况 以及专业 学科的特点 , 制定出完善 的课程体系。 () 1 拓展知识性课程 外延 。教师应充分 挖掘各科教材 中可 进 行 思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因 素 , 教 材 原 有 的理 论 知 识 的 基 础上 , 在 拓 展人文科学 、 自然科 学方 面的知识 , 只有 各方 面 的知 识形成 合 力, 把课程教育 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 不问断地进入学生的头脑 , 学生在增长知识 的 同时提 升道德 使 修养, 真正做 到德知并进 、 面发 展。笔者以生物知识 为例 , 全 通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经济全球化 、 信息技术化 、 价值
多元化的挑战 , 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 而且要 求思想政治教 育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 。隐性思想政 治教育方法 作 为思想政治教 育方 法的一种 , 本身具有潜隐性 、 其 渗透性 、 全 方位性 、 非强制性的特点 , 近两年来 已经受到越来越 多思想政治 工作者的共同关注 。深入发 掘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资源 , 注重探 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高校的应用成为现代思想政 治教育
精神的融合 ’‘ 、改变学生知识单一的不足’ ‘ 、使学生个性能得到 发展 ’ 等等” 。因此 大学课 程结 构 的设 置应 尽可能 贯彻学 科渗 透、 专业渗透 , 多开设综合课 程 、 交叉课程 , 开设适应学校特点的 选修课及适合专业特点 的必修课 。通过学科 的交叉与渗透 , 使 学生不但学 习到专业以内的知识 , 还能了解到专业 以外的世界 , 进而促进 学生应用知识 、 处理 问题的能力的提 高。
试论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试论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摘要: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具体包括: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确立“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培养士兵的自我教育能力;隐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表现为潜隐性、超时空性、渗透性、自主性和持久性。
研究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对进一步做好士兵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政工干部在利用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士兵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士兵为本”的思想理念,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教育目的,使士兵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教育的内容,并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一、军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1.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2008年12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士兵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规范他们的行为方式,有利于发展先进的军事文化,有利于士兵更好地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军营舆论环境,有利于政工干部对士兵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政工干部对士兵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士兵更好地接受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
对士兵进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军事训练、营区环境建设、内务管理等,努力促进环境陶冶、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等工作更加贴近部队实际、更加贴近士兵思想。
政工干部还可以利用新媒介、新技术、新手段,实现培育工作的多手段集成,以致培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士兵普遍接受并自觉践行。
浅谈隐性教育

浅谈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班090301122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
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
隐性教育的教育主体体现为“宏观性主导”,或者说隐性教育的“操作者”是“宏观性主导”。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两者范畴对应、作用互补。
那么如何实现隐性教育法的作用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1.通过渗透式教育,强化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渗透式教育既是显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它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学、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校风和班风,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学什么”和“怎么办”,使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陶冶式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最好形式。
其主要措施有:①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重视舆论导向,加强校风建设。
美的事物、美的情境可使人赏心悦目 ,身心愉快,并自觉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
相反,肮脏的自然环境、恶劣的文化氛围、单调的生活方式则易使学生懒散、放纵。
所以,道德教育要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激起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启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德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道德规范、原则和价值观,而且要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认识、领悟道德规范,达到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生产劳动、社区服务、军训及多种兴趣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模式探索

常说 “ 亲其师 , 信其 言 ” 。教 师 的育人 往往 在无 声之 中, 而 不 是华丽 的辞藻。学生往往会从教师 的学识 、 教学态度 、 处 事原则 以 及外 表言行 等举手投 足间透露 出 的信 息来 选择 信或不信 , 从或 不 从 。因此 , 如果教师 自身 具有 良好的道德修养 , 就会对学 生形成 一
了说教式 的教 育。因此 , 教师 在讲 课的过程 中, 能否也朝 这方面转 变, 从学生身边 的事情 着手 , 让其 关心周 围 的人 和事 , 发现 平凡 的 美, 让其感 同身受并 相信 善的存在 , 从而认 同我们 的价值观 。
三、 提 高教师 素质 , 优化知识结构
而 现实是 , 社会 的和谐发展离不 开公 民的素质 教育 , 无论 从 国 家 而言还是从 人 自身的发展 来看 , 都离不 开这样塑 造人素质 的课 程 。其 他国家也有类似 的课程 , 虽未 有思想 政治 教育之 名但 却少 不 了思 政教育之实 。他们 往往将 公 民教育 、 道德 教育 、 宗 教教 育 、 法律 教育 、 共 同价值观教 育等等分 列在不 同名 目之 下进行 系统 的
育之 中是我们研 究的方 向。
大学 生要 成才 , 首先要成 人。司马光在 《 资治 通鉴》 中说 , “ 才 者, 德 之 资也 ; 德者, 才之 帅也 。 ” 有 德无 才 的人也许 能力 一般 , 可 是有 才无 德的人却有可 能给社 会带来 更大 的破坏 。因此 , 在教育 的课程里 首先 要教 育 学生 成为 一个 负 责 的人 、 真实 的人 、 正 直 的
【 关键词】 思政教 育; 显性教育; 隐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