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意义构建的概念
网络新词语形成的认知机制分析

网络新词语形成的认知机制分析尤晓刚【摘要】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Blending Theory)为理论框架对封闭语料库中的网络新词语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系统论述网络新词语形成背后的认知机制.基于语料分析发现,网络新词语主要通过隐喻、符号象似性、转喻和隐转喻等认知机制进行多域整合后形成.【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4【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网络新词语;形成;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作者】尤晓刚【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4网络新词语是人们在二十多年的互联网交流中不断创造、更新所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介的特殊语言形式。
其简洁、新奇以及时尚的表达形式深受广大网民和各路学者的偏爱,更新发展迅速。
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杂志时常引用,网络流行语已渐由线上走向线下成为人们日常交流所青睐的一种表达形式。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来系统分析网络新词语形成机制,探究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国内外各路学者对网络新词语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
从普通语言学视角,Crystal阐述了网络语言及网络交际的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互联网语言学”[1][2];Posteguillo论述了虚拟社区与网络新词语产生的多种关系[3];于根元描述了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并将网络语言和传统媒介的语言形式进行了全面、系统比较[4]。
从语用学视角,Condon和Cech比较了网络交流和传统交流的不同交际特点[5];Werry探讨了在线交际语言的语用特征[6];刘邵忠介绍了网络交际的基本原则[7]。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Paolillo分析了网络交际中说话人社会地位和他们所使用语言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 [8]。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王玲探讨了网络背景下的新型跨文化交际模式[9]。
英语新词构建的认知语义阐释

( 二 )隐喻 与 英 语 新 词 的 认 知 语 义
“ 隐 喻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认 知模 式 , 是 新 的 语 言 意 义
产 生 的根 源 。 , , E a 3 由于 客观 世界 以及事 物 的复 杂性 , 任 意 地 创 造
长久 以来 , 隐 喻 被 认 为 是 一 种 修 辞 手 段 。 隐 喻
第 ¨卷
第 l 3朗
淮 海 工学 院学 报 f 人文 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l n s t i t u t e o f l ' e c h n o l o g y (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都是 认知 的结 果 , 为 英 语 新 词 的 研 究提 供 了新 的 理 论 视 角 。
关键 词 : 英语新 词 ; 认 知 ; 隐喻 ; 概 念 整 合 中图分 类号 : H3 l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3 3 3 X( 2 0 l 3 ) 1 3 - 0 0 9 6 - 0 3
新词语 来表达 新概念 、 新思 想是不 切实 际 的, 比较 合
理 的方 法 是 赋 予 旧 词 以 新 义 , 这 既 是 一 种 经 济 、 高 效 、 多 产 的方 法 , 也 有 利 于 减 少 人 类 记 忆 和 认 知 的 负
Li v e By( 《 我们 赖 以生 存 的 隐喻 》 ) 被 看 作 是 隐 喻 研 究 领 域 具 有 里 程 碑 意 义 的著 作 。 书 中 提 及 的 很 多 观 点 使得很 多语 言学家 重新 审视 隐喻的概 念 , 由此 , 隐 喻 的 传 统 观 念 受 到 挑 战 。 La k o f f和 J o h n s o n认 为 , “ 隐 喻 的本 质 是 以 一 个 事 物 来 理 解 和 体 验 另 一 个 事 物” 口 ] , 基 于此定 义 , 隐喻不仅 是一 种语 言 现象 , 它 也 是 一种认 知 的过程 , 绘 画、 音乐、 雕 塑 和 建 筑 等 都 是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新词构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新词构建新词是英语词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词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变化,因此新词的研究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谈谈英语新词形式和意义的构建,其中隐喻、转喻、类比等认知机制在新词构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引言词汇是语言的基石,通过词汇构筑各种语篇。
一位美国语言学家预测2061年的英语与今天的英语大不相同的主要因素是众多新词的出现。
词汇同时也是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见证。
例如,20XX年”脱殴”一词(brexit)是伴随着英国脱离欧洲联盟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应运而生的。
新词伴随着社会的新现象、新事物、新技术、新观念等的产生而被创造出来,有的新词可能昙花一现,没多久就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有的新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并且最后被收录词典。
新词的构建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随意的,其构建形式和意义受到认知规律的认识,隐喻、转喻、类比等认知机制在新词的构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英语新词与隐喻隐喻,又称暗喻,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对隐喻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和认识。
由Lakoff和Johnson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认为是关于隐喻研究和认知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两位作者在此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使得众多语言学家重新认识隐喻这一概念。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个事物”;也就是说,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且基本的方式,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经验归纳,是人类思维和推理的一种过程。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产生感觉、知觉、表象,人脑把形成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和抽象,最终形成概念。
之后,用语言把概念固定下来,用于人们之间的交流,这就是有一定意义的词的产生过程。
客观世界及事物是复杂的,任意地创造新词语来表达新现象、新事物、新技术、新观念等是不现实的,于是,人们利用隐喻思维,即把熟悉的、旧的认知域向陌生的、新的认知域投射而形成了词义的变化。
“晒”词义演变的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

“晒”词义演变的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章凤花【摘要】词义的动态建构过程是多种认知因素互动的结果,词义的变迁和新义项的产生是社会的、认知的、语用的和心理的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晒”词义构建过程的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进行研究,力图解释词义变化和词的新义产生的动态过程和认知推理机制.【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5)012【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晒”;概念隐喻;概念整合【作者】章凤花【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语言的词汇部分是个开放系统,其成员数目庞大且不断扩充。
语言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词义也是如此。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新词新义每天都被创造出来。
这就造就了人类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指一种词汇形式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义项。
[1]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的意义最终都来自于人类的身体经验。
[2]人们对于周围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范畴化决定了词语所表达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结合使用。
[3]因此,从认知视角认识理解语言至关重要。
[4]一词多义引起了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关注,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概念的涌现及社会心理的变化是旧词新义产生的社会基础,语言学家们倾向于认为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不是任意的,而是在特定的语义机制引申而成的,一词多义的发生和发展是隐喻化的结果,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决定一词多义的普遍性。
[5]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作为意义动态建构的理论,具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概念整合理论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概念合成理论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隐藏于隐喻背后的在线动态心理认知机制,认为隐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理空间在概念上的合成,诸心理空间中各相关语义要素经过投射和合成,并且在合成的新的空间中产生层创结构,该过程即隐喻意义的在线构建过程。
[6]在日常交流和思维中,概念整合过程就是把隐藏于语言形式背后的潜在发生的各种语义、文化因素和语用信息等相互作用和相互整合的过程。
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语义分析20世纪90年代,Fauconnier 和Turner 创建了概念合成理论,揭示了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实时构建和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
新词的概念合成主要包括:N+N合成、Adj.+N组合以及一个单词的合成。
其中,N+N合成是最主要的形式,其语义关系可归结为五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和合成型。
本文以这五种语义关系为切入点,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支撑,以汉语新词为例,对N+N概念合成名词进行认知上的解读。
标签:概念合成新词语义分析一、引言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汉语新词涌现出来。
新词的概念合成主要包括:N+N 合成、Adj.+N组合和一个单词的合成。
其中,N+N合成是构成新词的最主要的形式。
以往研究大都将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概括为四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
刘正光(2004)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合成型的语义关系。
过往对新词的研究多聚焦于其构成方式和意义来源。
本文基于概念合成理论来探讨新词意义的认知机制。
概念合成理论是由Fauconnier 和Turner (2002)创建的。
该理论的主旨就是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王文斌,2004:7)。
Fauconnier(1994)认为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概念的复合过程,认知者通过概念在各心理空间中的相互映射和投射来建立各心理空间中的网络关系,最后在复合空间中通过概念合成而产生派生结构。
本文以五种语义关系为基点,从概念合成的角度阐释新词的语义认知机制。
二、N+N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新词大多数以组合方式构成,以合成词、缩略语、外来词等为主(王文斌,2011:233)。
N1+N2概念合成是构成新词最主要的形式,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其内部意义的建构过程极其复杂。
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主要分为五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混合型以及合成型。
(一)联合型联合型语义关系是指N1和N2两个成分合并到一起,产生新的概念。
新词意义构建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

新词意义构建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孔莹(石家庄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新词不断涌入人们的生活。
本文以Fauconr d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为指导。
分析了名词+名词组合,形容词+名词组合以夏拼缀词意义构建机制,并且讨论了合成组合后新词的语艾关系及其特征。
关键词:新词;意义构建;概念合成1.引盲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新词新语层出不穷、比比皆是。
作为语言现象中的。
新责”,新词频频出现在广告、影视、文字作品及日常生话中。
因其创新、鲜活、意味深长、时代气息浓厚。
一直以来倍受语言学家、年轻人以及一些追求时尚人士的青睐。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词。
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名词+名词组合和形容词+名词组合的新词是一种语言活力的标签。
没有新词的诞生,该语言也即将会完成她的历史使命.成为死亡语(dead l anguage)。
然而,对于新词意义的构建过程.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在认知语义框架中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合理解释。
曾经有人尝试用概念隐喻解释。
但由于概念隐喻是一种源域向目标域的单向映射.关心的是确定概念关系及对他们做出的阐释.较少关注即时语境下的自然语言认知机制。
所以阐释力较弱。
新词的意义构建过程需要的是一种理论.能够“对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出更为深入的揭示。
”(王文斌。
2004)Fauconni 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C oncept ual B l endi ng皿∞r y)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
2.概念合成理论上世纪末.由Faucon ni er为首的一批美国学者在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
该理论中的。
概念合成”是指心里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同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使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C onc eput ua l Packet)(F auconni er&Tur ner1996:113)o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由4个空间构成的:两个输入空间(I nput I,InputⅡ),一个合成空间(B l endi I|g S pa ce),以及一个类属空I司(Gene ri c Space)。
概念整合视角下解读英语新词意义的构建——以2017年Word Spy英语新词为例

2222018年02期总第390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概念整合视角下解读英语新词意义的构建——以2017年Word Spy 英语新词为例文/卢俊【摘要】英语新词的创造层出不穷,丰富了语言,也反映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
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以2017年Word Spy英语新词为考查对象,阐释英语新词的认知过程,揭示英语新词的意义构建。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英语新词;意义构建【Abstract】English neologisms enrich vocabulary, which reflect new ideas, new opinions and new concepts. Basedup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interpret cognitive process of English neologisms and reveal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neologisms, all the data derived from the 2017 English neologisms from a new wordswebsite “WordSpy” () .【Key words】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English neologisms; meaning construction【作者简介】卢俊(1985- ),女,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6年荆楚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解读英语习语”成果之一,项目编号:QN201612。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新词不断涌现。
这些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
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研究

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构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这些新词往往带有浓厚的隐喻意味,在其构词方式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隐喻手法。
一、谐音构词法谐音构词法指的是利用汉字的同音字或者近音字来构造新词,以达到有趣、生动、易记的目的。
例如,电脑中的“cpu”就是“中央处理器”的缩写,也是“糙菜批”谐音;而网络上使用的“沙发”、“踩楼”等,也是利用汉字同音字或近音字的谐音构成的。
二、借代构词法借代构词法是指用常见的事物或人名来表示一些抽象的概念,在其中融入一些隐喻色彩。
例如,网络中用于形容一些文字回复不着调的评论者,通常会将其称作“葱头”,意思就是这些评论者的心智水平等同于葱头。
三、缩词构词法缩词构词法是指按照英语或汉语词组的首字母或者中间的字母来缩写组成新词,这种方式也被称为“缩写构词法”。
例如,在网络中,“LOL”就是“League of Legends”的缩写,而“BT”则是“Bittorrent”的缩写。
拼音构词法指的是利用中文的拼音来构造新词语。
这种构词方式由于易于拼写和记忆,常常被用户广泛使用。
例如,“zhui”就是网络中常用的“追剧”的拼音缩写,而“jx”则表示“精血”。
五、俚语构词法俚语构词法是指利用网络语言中的俚语成分来构建新的词汇。
这种构词方式通常带有一定的幽默感,更易于年轻人接受。
例如,“男神”、“女神”等就是源自于网络俚语的新词汇。
总结起来,网络新词汇的构词方式,往往是在保留其原有词汇意义的同时,通过运用谐音、借代、缩词、拼音、俚语等多种隐喻手法,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新词汇,也更容易记忆和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词意义构建的概念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词新语层出不穷、比比皆是。
作为语言现象中的“新贵”,新词频频出现在广告、影视、文字作品及日常生活中。
因其创新、鲜活、意味深长、时代气息浓厚,一直以来倍受语言学家、年轻人以及一些追求时尚人士的青睐。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词,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名词+名词组合和形容词+名词组合的新词是一种语言活力的标签。
没有新词的诞生,该语言也即将会完成她的历史使命,成为死亡语(dead language)。
然而,对于新词意义的构建过程,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在认知语义框架中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合理解释。
曾经有人尝试用概念隐喻解释,但由于概念隐喻是一种源域向目标域的单向映射,关心的是确定概念关系及对他们做出的阐释,较少关注即时语境下的自然语言认知机制,所以阐释力较弱。
新词的意义构建过程需要的是一种理论,能够“对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出更为深入的揭示。
”(王文斌,2004)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
2. 概念合成理论
上世纪末,由Fauconnier 为首的一批美国学者在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
该理论中的“概念合成”是指心里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使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Conceputual Packet)(Fauconnier&Turner 1996:113)。
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由4个空间构成的:两个输入空间(InputI, Input II),一个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以及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
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
该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
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自该理论提出以来,Coulson(2001)等人就意识到该理论在阐释词义合成方面的作用,但他们的着眼点大多集中在批评概念隐喻理论和结构分析理论等解释模式的缺陷,说明用概念合成理论解释词义构建过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却未能从积极的一面较为系统地论述词义构建层面的概念合成机制。
3. 概念合成理论(CBT)对于新词意义构建的阐释
英语中新词的形成方法尽管多样,但完全由新造、外借等途径形成的新词只占极小的比例,绝大多数新词都是通过对语言中业已存在原材料进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
3.1 CBT对于“名词+名词”型新词意义构建的阐释
在新词中,“名词+名词”型的合成是最主要的形式。
大致可划分为三种构建模式:联合型、偏正型、隐喻型。
联合型的新词是指把两个成分合并在一起,产生新的概念。
这个新的概念即包含A的某种含义又包含B的某一方面,但又不仅仅是两者的简单相加。
比如:社会角色日益模糊的今天,人们常会听到这样的称呼“妈咪先生”。
不妨分析一下,这样的人首先是一位男性(InputI),但又不仅仅是一位男性,因为他还具备妈咪的一些社会特征(比如照顾家庭);另一方面,这个人又仿佛一个妈咪(Input II),做着妈咪的工作,尽管不是女人。
通过两个词各自激起的心理空间,对两个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构成概念的部分元素组合,并在层创结构中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即指在家中即当爹又当妈的男人),这种组合过程也正是一种新范畴/意义构建的过程。
偏正型是指前面的名词说明后面的名词,具有修饰作用,中心意义由后面的名词表达。
这样的例子很常见,比如,问题女孩、纳米飞机、健身俱乐部、网恋等等。
以“纳米飞机”为例,在这种构建中,两个词分别作为两个心理空间存在着部分映射关系(即纳米可用作飞机材料),然
后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组合结构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
在合成空间中由提取结构所激活的型式结构(pattern)会不断完善。
换句话说,人们会在大脑中作一个潜意识的转换——用纳米材料作的飞机,在经过合成空间的进一步加工,形成层创结构从而解读了这个新词的意义。
隐喻型指的是名词的某些特征映射到中心词N上,产生某种隐喻效果,从而产生新的合成概念,构建新词意义。
这样的组合方式往往使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比如:豆腐渣工程、蜗牛邮件、灯笼裤、铁军。
这些类型的名词同样是两个名词激活的概念作为输入空间并投射到合成空间,。
在合成空间中结构通过扩展,使得自身的层创逻辑在合成空间中得以完成认知运作。
“豆腐渣工程”通过一系列映射——合成的过程最终解读的意义是那些偷工减料、质量差的工程,好比豆腐渣不堪一击;“蜗牛邮件”指周期长,邮件延误,好比蜗牛一样慢的邮件;灯笼裤是指一种中间肥大、两端紧的裤子,穿在身上好比撑开的灯笼;铁军指那些吃苦耐劳、刚劲顽强、无坚不摧的集体。
3.2 CBT对“形容词+名词”型新词意义构建的阐释
Fauconnier(1994)认为心理空间就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
形容词和名词所构成的输入心理空间在环境信息和背景知识的影响下形成一个具有层创结构的整合空间,组合后的词有的已成为常用语词,有的可以引申其它意义,产生新的概念。
这类组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形容词不改变名词的性质。
比如: popular songs(songs liked by many people),无论怎样变化,它永远都是“歌曲”。
这种新词在概念合成框架中的意义构建类似于偏正名词的认知机制。
这里就不再赘述。
另一种类型是形容词改变名词性质,这样的例子也比较多。
比如,cold bench, black income, pink collar等。
以“cold bench”为例,形容词“cold”激活的心理空间显然要和“冷”有关,寒冷、冰冷、冷清诸如此类;而中心名词bench又使人唤起另一个心理空间:板凳、座位、位置等等。
二者共同映射到合成空间,经过进一步完善、扩展、结合百科知识,不难得
出最终的词义——冷清的接待。
当然有的时候形容词与名词搭配还会出现一词多义现象。
也就是说,在合成空间中会生成若干个合理的层创结构。
这时候就要通过各种语境信息。
比如,口气,场合,上下文甚至是说话人的手势表情来判断,找到最佳关联,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