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及中医综合治疗

合集下载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方案一.诊断:(1)疾病的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GB/T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肾脏病》(王海燕主编,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和美国肾脏基金会2002年制定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王海燕,王美,译。

慢性肾脏病与透析临床实践指南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症状:有慢性肾脏疾病史,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

体征:当一个病人的系统受损时,就有系统的体征。

如水肿、贫血、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

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贫血等。

,应考虑这种疾病的可能性;经肾活检或损伤标志物检测证实的肾损伤或910微滤过率(GFR)持续< 60m1/min/1.73m2 ≥ 3个月。

肾损伤的标志包括蛋白尿、尿试纸或尿沉渣异常或肾影像学检查异常。

(2)疾病阶段的诊断1.代偿期:肾单位受损50%以上(gfr50-80ml/min),血肌酐维持在133-177umol/l,无临床症状。

2.失代偿期: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低于正常50% (GFR50—20ml/min),血肌酐186—442UMOI/L,出现乏力、轻度贫血、厌食等临床症状。

3.力竭期:血肌酐升至451-707 umoi/L,患者出现贫血和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等。

4.尿毒症期:血肌酐达到707 umoi/L,肌酐清除率在10 ml/min 以下,酸中毒症状明显,全身症状严重。

(3)证候诊断本病可分为正虚证和邪实证。

临床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

1.实证和虚证:①脾肾气虚证:症状:乏力、气短、懒言、厌食、腰酸膝软。

症状:腹胀,大便溏烂,口淡,不渴,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②脾肾阳虚证:症状:畏寒、肢冷、乏力、气短、懒言、厌食、腰酸膝软。

症状:腰部冷痛,腹胀,大便腐烂,夜尿多,舌淡有齿痕。

脉搏微弱。

③气阴两虚:主要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心烦发热。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医治疗标签:慢性肾功不全;肾衰汤;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发病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CRF的病因非常多,不是一种疾病导致,同时病情复杂,症状也呈多样性,所以治疗难度大,预后不好,笔者采用肾衰Ⅰ号、Ⅱ号汤治疗40例CRF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诊断标准均参照全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拟定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1],选择处于慢性肾衰竭早期即氮质血症期并排除严重并发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8,平均病程6.28年,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24h尿蛋白定量3g/24h,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Scr>442μmol/L;6個月内有恶性高血压或合并心肺肝脑和造血系统疾病及精神病者。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低盐(每日食盐摄入量3~5g)、优质低蛋白(蛋白摄入量0.5~0.6g/(kg?d),低磷、低脂,高热量(热量摄入量30~35kcal/(kg?d))饮食。

合并高血钾者予低钾饮食。

伴有高血压、贫血、感染、脱水、酸中毒等症者,应予对症处理。

治疗组给予肾衰Ⅰ号汤,药用:生芪15g,太子参12g,当归15g,赤白芍各12g,川芎9g,茯苓12g,白术10g,泽泻15g,陈皮10g,半夏10g,柴胡10g,黄芩12g,丹参12g,牛膝15g,大黄9g,1剂/d,水煎服。

肾衰Ⅱ号汤药用生大黄30g,白花蛇舌草30g,煅牡蛎30g,附子2g,桃仁10g,浓煎150ml保留灌肠,1次/d。

对照组口服包醛氧淀粉,5g/次,3次/d。

1.4疗效观察临床常见症状积分变化参照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第三次老年医学研究会议通过的标准[2]主要观察恶心、呕吐、纳呆、水肿、胸闷、喘憋、肌肉无力、腹胀、高血压、皮肤瘙痒、面色晦暗、腰痛、身体困倦、舌暗淤斑、苔黄腻或无苔,脉滑细或沉弱。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肾脏病持续发展,造成肾脏组织和功能的损害。

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多脏腑的损害。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辨证分型后对症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慢性肾衰竭是一切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其临床表现多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毒性的代谢产物潴留以及全身各系统的损害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溺毒”“水肿”“关格”等。

慢性肾衰竭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西医多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方法,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治疗方法不能普及,而且这三种方法不适合早、中期患者的治疗,所以许多患者更愿意用中医方法治疗该病。

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对延缓病情变化、改善替代疗法的副作用有显著疗效。

本文就中医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治疗进行如下探讨。

1 中医辨证1.1 病因病机(1)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为内因。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依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因此肾虚日久必导致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

(2)外邪、劳伤、情志失常等诱发为外因。

肾气亏虚则阴阳俱虚,卫气功能低下,外邪侵袭肾体,可使病情迅速发展。

劳倦虽伤心脾,久则伤肾。

情志失节使全身气机逆乱,伤及肝脏,久则伤肾[1]。

1.2 辨证分型根据慢性肾衰竭的病因进行分型,分为瘀血阻滞、湿热壅滞、水湿内阻等[2];根据正虚进行分型,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俱虚等[3];根据正虚为本,夹杂实邪进行分型,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之外夹杂风热、瘀血、水湿等实邪[4]。

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无论哪种证型,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都是阴阳俱虚。

2 中医治疗2.1 中医辨证治疗聂莉芳[5]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寒湿中阻型;用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治疗尿毒症性脑病;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手足抽搐者;有兼症者适当加减药物,便秘严重者加生大黄,轻者加制大黄;浮肿严重者加车前子。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成功案例:中医治疗肾衰竭引言: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的肾脏功能逐渐丧失,导致身体无法正常排泄废物和液体。

传统中医学在治疗肾衰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并分享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中药治疗的成功案例1. 案例1:王先生是一位患有慢性肾衰竭的患者,经过长期的中药治疗,他的肾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中医师根据他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了复方中药,包括山药、玄参、当归等。

这些药物有温补肾阳、滋阴补肾的作用,可以减轻症状、促进尿量增加。

中药还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肾脏的负担。

2. 案例2:李女士患有急性肾衰竭,病情严重,医生建议进行透析治疗。

然而,她选择了中医治疗,希望能够避免透析的副作用。

中医师给她开出了一副由腺苷、雷公藤、桃仁等中药组成的方剂,用于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和促进毒素的排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女士的尿液排出量逐渐增加,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也有所下降,肾功能有了明显的好转。

二、针灸疗法的成功案例1. 案例3:张先生在接受化疗治疗后,出现了药物导致的肾衰竭。

他选择针灸治疗来缓解症状,并恢复肾功能。

中医师为他进行了经络调理和针灸,选择了足三里、肾俞、关元等穴位进行刺激。

针灸能够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肾脏的供血,同时还有一定的抗炎和保护肾脏的作用。

经过连续几次的治疗,张先生的肾功能逐渐恢复,症状明显减轻。

三、饮食调理的成功案例1. 案例4:赵女士是一位患有糖尿病引起的肾衰竭的患者。

中医师根据她的体质和病情,为她制定了一套针对肾脏的饮食调理方案。

这个方案包括限制高蛋白、高盐和高糖的食物,增加摄入一些温补肾阳、滋阴补肾的食材,如黑豆、黑木耳、山药等。

赵女士在坚持这个饮食方案的还定期进行中医药治疗。

几个月后,她的肾功能有了显著改善,血液检查数据也逐渐趋于正常。

总结和回顾: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这些案例反映了中医在肾衰竭治疗方面的长期积累和独特优势。

慢性肾衰治疗方法

慢性肾衰治疗方法

慢性肾衰治疗方法
一、慢性肾衰治疗方法二、慢性肾衰竭的护理三、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
慢性肾衰治疗方法1、慢性肾衰治疗方法
1.1、中药辨证施治,中医的治疗慢性的肾衰竭它是最好的方法,是可有效缓的解症状和延缓CRF的进展的,部分的患者是有用中药的导泻、洗剂能减少透析的次数的,是为患者减轻了很多的痛苦的。

1.2、原发病的治疗,原发病的治疗也是治疗慢性的肾衰竭的方法,它的效果是较好的,只要坚持长期对原发或是继发性的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的肾病等合理的治疗,避免或是消除了使CRF恶化的因素,这样就是会取得较好的治疗的效果的。

1.3、清除毒素的治疗,一些的患者是在得病以后,体内的毒素的累积的过多,是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的。

对于轻症的患者是可口服包醛氧淀粉的、口服透析盐的、尿毒清或是肾衰宁等药物的,部分的患者是利用甘露醇盐水制剂或是中药的灌肠的。

2、什么是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指先天性或后天原因所致肾功能持续严重损害引起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一般认为当肾小球滤过率(GFR)降至正常50%以下,由肾排出的代谢产物就可在体内蓄积,降至30%以下临床上即可出现一系列尿毒症表现。

低于10%即为终末期肾(endstagerenaldisease)。

3、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慢性肾衰竭则可由高血压、尿路梗阻、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疾病。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研究

慢性肾衰竭中医证治研究
热 , 和 “ 而 化 火 ” 论 是 相 互 贯 通 的 。 因 此 , 假 说 和 传 这 郁 理 本 统 中 医理 论 并 不 矛 盾 , 够 互 通 互 融 。 当然 , 假 说 尚 需 要 进 能 本

4 2 关于 阳明经证 的发热 .
《 寒论》 16条 : 伤寒 脉浮 伤 第 7 “
l7 8
采 用 取类 比象 法 可 以 比较 直 观 和 形 象 地 解 释 人 体 的某 些 生 理 和病 理 现 象 , 合 中 医 学 的 学 术 传 统 。虽 然 这 一 方 法 在 符
[ 稿 日期 】 2 1 O 收 0 1一 l一1 8
慢 性 肾衰竭 中 医证治 研 究
傅 毅 ( 庆 市开县人 民 医院 , 庆 450 ) 重 重 040
此 外 , 冗 热 ” 病 假 说 与 “ 而 化 火 ” 论 也 有 互 通 之 “ 致 郁 理
久, 必然 引起 “ 冗热” 不得散 发 , 蓄积 体 内 , 造成 发热 。使 用麻
黄 汤 宣 散 风 寒 , 汗解 表 , 出则 排 热 途 径 通 畅 , 热 乃 解 。 发 汗 发

处 。每 当人 体 排 热 渠 道 不 畅 , 冗 热 ” 滞 体 内 , 会 化 生 火 “ 郁 就
步 的理 论 检 验 和 临 床 实 践 验 证 , 不 断加 以 补 充完 善 。 并
[ 参 考 文 献 】
[ ] 黄 帝 内 经 素 问 ・至真 要 大 论 七 十 四 [ .北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1 M] 人
社 ,9 6 1 0 1 5 :9
[ ]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 论 [ .5版.上 海 : 2 M] 上海科学 技 术 出版
推 理 的适 用 性 和 可 靠 性 上 存 在 不 少 问 题 , 却 极 富 启 发 性 。 但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探讨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探讨

具有 中医特 色的慢性 肾脏病 管理等 3个方面着手对 C R F进行 一体化 治疗 , 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关键 词 : 慢 性 肾衰竭 一 体 化 治 疗
中图分 类 号 : R 6 9 2 .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d o i : 1 0 . 1 1 8 4 2 / w s t . 2 0 1 3 . 0 5 . 0 3 8
性 肾 衰竭 ( C h r o n i c R e n a l F a i l u r e , C R F) 是 各 种 原 发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5 — 0 6
我们 根据 C R F非透 析期 脾 肾气 虚 、浊 毒瘀 血 内停 的核心 病机 制定 了益气 活血 ,降浊 蠲毒 的基 本 治 疗原 则 , 并 在此 基础 上制 定 了一 系列 治疗 方法 , 包
C R F非 透 析 期 主 要 以延 缓 C R F进 展 为 主 要 目标 ,
缓慢 性 肾脏病 的进展 、降低终 末 期 肾脏病 ( E n d — S t a g e R e n a l D i s e a s e , E S R D)的发生率并 改善患者 临 床 预 后 的最 终 目标 。 据 流行病 学调查 显示 , 肾脏疾病 业 已成 为我 国 的 常 见 病 。每 年 约 有 0 . 0 3 %人 死 于 。 肾功 能 衰 竭 。慢
行综合 治疗 , 且 需终身 治疗与调 理。本 文提 出 C R F在 治疗上应根 据病情的不 同发展阶段 , 采 用相应 的 治疗措施 , 早、 中期 以延缓 C R F进展 为 目的 , 采用 中医综合治疗 ; 尿毒症期 需在 肾替代 治疗 的基础上 ,
降 低 透 析 或 减 少 肾移 植 并发 症 的 产 生 , 提 高 生存 质 量 。从 中 医汤 剂 的 辨 证 论 治 的 角度 、 中 医外 治 以及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辨治进展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辨治进展


4 2 4 穴位 注射 ..
穴 位 注射 即根
据 所患 疾病 , 按照 穴位 的治疗 作 用 和药物 的药 理性 能 , 用 相应 的穴 选

明益 肾 降浊 汤对 慢 性 肾功 能 衰 竭 辨证属 脾 肾气 虚证 为主 者 , 显著 能
改善症 状 并 能有 效 延 缓 肾 功 能 衰
中医药通报 ・ 综

临 床 观 察 表 明 益 肾 降 浊 冲 剂 对 C F起到 改善症 状 , R 改善 肾功 能并
4 中医外治治疗
的辅 助 治 疗 方 法 。清 代 徐 灵 胎 曾
. 能延 缓 C F进 展 ; R 临床 疗 效 优 于 4 1 理论 依据 中 医外 治法 分 为 广义 外 治 法 和 狭 义 外 治 法 。广 义 单 味 大 黄 , 肾 降 浊 冲 剂 能 降 低 益
竭 的进 展 ; 肾降浊 汤能 够 提 高 肾 益 小球 滤 过 率 , 低 Hc , 而 可 能 降 y从
减 少慢 肾衰 患者 的心 血 管并 发 症 , 改善患 者预后 , 种剂 型 的 中成 药 各
张 氏等 在治疗 原发 病 的 基础 上 , 治 疗 组加 用 黄 芪 注 射 液 穴 位 注射 双
或从体 外进 行治 疗 的方法 。 肾降浊 汤 每 日一 剂 加 现代 医 学 常 膜 ) . 规 治疗 , 照 组 ( 0例 ) 纯 用 现 4 2 临床 应用 对 3 单 .. 代 医学 常规疗 法 , 两组 均 以 2个 月 4 2 1 保 留灌肠 中药 保 留灌 肠 是 在张 仲 景 蜜 煎 导 法 基 础 上 不 断 为1 疗程 , 察 2组 治疗 后 肾 功能 观 发 展和 完 善 起 来 的 中 医 外 治 法 之 以及各 项 中医症状 改 善情 况 , 对 相 符 合 “ 阳 出 上 窍 , 阴 出 下 清 浊 治疗组 、 照组 , 常组 的 H Y水 对 正 C 窍 ” 中 医理 论 。慢 性 肾 衰 患 者 , 的 平与其 余 各 项 指 标 进 行 相 关 性 分 氮 质大量 潴 留 , 以致 下关 、 格 、 上 尿 析, 治疗 后发 现慢 性 肾功 能衰 竭 时 少 、 吐 , 时 药 不 易 入 , 不 易 呕 此 邪 H y较 正 常 组 ( <0 0 ) 显 升 c P .1 明 出。 中药 保 留灌肠 可 析 泄浊 邪 、 疏 高 , 疗 组 及 对 照 组 在 治 疗 前 后 治 通 三焦 , 使水 毒下 利 、 阳上 升 , 清 加 H y降低 ( < . 1 , 治 疗 组 与 c P 00 ) 但 速 湿 浊瘀 毒 由肠 道 外 排 。刘 氏用 对 照组 比较疗 效 更 佳 ( P<0 0 ) .5 , 大 黄 复 方 煎 保 留灌 肠 治 疗 C F 0 R 2 两 组治疗 后 症 状 均较 前 改善 ( < P 例 , 效 9例 , 转 7例 , 效 4 显 好 无 0 0 ) 但 治 疗 组 与对 照 组 相 比改 .5 , 例 , 效 率 为 4 % , 有 效 率 为 显 5 总 善更 明显 ( 0 0 ) 临床 观 察 表 8 P< .5 , 0% [ ] 2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 仃 卫 生 ・
为“ 观 的证 ”结合 四诊收集 的症状和 舌 、 微 , 脉象 即“ 宏
观 的证” 应用 脏腑辩证 的方法 辩证 治疗 , , 正所 谓 中医
留3 0分钟 至 2小时 , 量 多保 留些 时 间排 便 , 天 尽 每 1次 ,—0 为 1 程 。现 在 我 们 改进 了 灌肠 的方 71 天 疗 法 , 用肛管灌肠 , 不 改用 一 次 性 的 输 液 器 , 作 方 操
脏 , 阴损 及 阳 , 损及 阴, 甚 阳 阴阳 两虚 ; 实 是瘀 血 、 标 水湿 、 毒 、 滞 、 热 等 , 既是 本病 的病 理 结果 , 浊 气 风 它 在某 种 情 况下 又 可 成 为致病 的 因素 , 促进 疾 病 的发
展, 重病情 。 加
竭 的 中医 辨 证 新 思路 及 中 医 综合 疗 法 。
花活 血化瘀 , 且能调 节免 疫 、 谢和 神经 系统等 方面 代
的功 能 , 进 组织修 复和 再生 , 肾脏之 损害有 补益 促 对 作用 ; 金银 花 、 公英清热 解毒 , 蒲 使毒 消湿 除 , 毒之 瘀
肺 属上 焦 , 上焦 如羽 , 故宣肺 当选 轻浮 之 品 , 苏 叶、 如
在病 因病 机 方 面 , 学者 认 为 该疾 是 以脏 腑 功 有 能 虚 损 , 其 是 脾 肾虚 损 为 主 , 为六 淫所 伤 , 尤 复 加 上 情 志 、 累 因 素 , 致 正 气虚 衰 , 邪 壅 滞 引 发 劳 而 浊 诸 证 ; 学 者 认 为 正虚 邪 实 是主 要 病 理 机 制 , 有 正虚 是 发 病 的 根 本 , 肾虚 弱 是病 机 关 键 ; 学 者认 为 脾 有 本病 表 里 同 病 , 实 相 杂 , 脾 肾三 者 俱 损 ; 虚 肺 也有 学 者 认 为 , 病 应 以脾 胃为 中心 , 本 因脾 虚 在 先 ,日 久 及 肾 , 损及 阳 , 终 致 气 阴两 亏 或 阴 阳 两虚 的 阴 最
结 果 。我 们 认 为 本 病 的 病 机 关 键 就 是 本 虚标 实 。 本 虚 主要 是 脾 肾 虚损 ,因为 “ 脏 相 关 ”可 影 响它 五
各 种 血 液 净 化 疗 法 和 肾脏 移 植 手 术 作 为 目前 治疗 该 病 的主 要 手 段 限于 条 件 不 能 普 及 。 中 医药 治疗 (R ) 缓 解 症状 , 护残 余 肾功 能 , C F可 保 延缓 透 析 和 肾 移 植 的 时 间 。 们 从 20 我 04年 6月至 2 1 00年 9月采 用 以 自拟 “ 肾康 汤 ” 主 的 中 医综 合 疗 法 共 治疗 该 为 类 患者 共 6 0例 , 获得 很 好疗 效 。我 们 于 2 1 年 以 01
状 肾小球 硬化 , 中医 “ 属 无形 之痰 ” 。按 中医 “ 久病 必
虚 ” “ 病必瘀 ” “ 、久 、 痰瘀 互结 ” 之理 论 , 瘀互 阻 于 肾 痰 络 是晚 期 肾衰 竭 的主要 病理 变化 。从 多尿 到少尿 直 到无尿 , 是从痰 瘀阻络 , 到瘀 闭肾脉 , 从气虚 、 阴虚 、 阳
血、 水湿 、 浊毒 这 些病 理产 物 , 为 它们 贯 穿病 变 的 认 始 终 , 论 哪一 证 型 或 病变 的哪 一 阶 段均 存 在 , 无 而
且疾 病 发 展 的最 终 结果 为 气 阴 两虚 或 阴阳 两 亏 。
虚 到 阴阳俱虚 , 毒潴 留的漫 长过程 。 浊 是一 组因 实致 虚、 由虚 致实 的复 杂症候 。 证 的过程 就是辨 别痰 瘀 辩 的轻重 , 及脾 肾 、 血 、 气 阴阳虚 损 的程 度 。 故辩 证遵 循
皮 1 g猪苓 2 g丹参 3 g红花 1g金 银花 3 g蒲公 5 0 0 5 0 英 3 g苏 叶 2 g 以上 中药 水煎 服 ,每 次煎 取药 汁 0 0
益 母草 、 泽兰 、 桃仁 、 红花 、 芍 、 参等 , 赤 丹 黄连 、 黄 、 大
金 银花 、 公英 、 蒲 半枝 莲 、 枯草 、 夏 败酱 草等 解毒 泻热
虚损” 中心 , 为 拟定 以 “ 肾康 汤” 为主的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 进一 步探讨慢性 肾衰竭 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新
关键 词 慢 性 肾衰竭 中医辨证
五脏相 关 肾康 汤 综合治疗
慢 性 肾衰竭 ( R ) C F 的发 病 率 高 , 治疗 比较 困难 ,
预 后 极 差 , 仅 给 患者 带来 严 重 的 经 济 负 担 而 且 不
枇 杷 叶、 芥 、 荆 桔梗 、 防风 、 胡 等 , 法运用 得 当 , 前 此 临 床可 见奇效 。
邪得 以疏泄 ; 叶宣肺 、 苏 通调 水道 , 利用“ 壶揭盖法 ” 提
使水 湿得 以疏 泄 , 水肿 消 除 。
21 “ 观 的证 与 微 观 的证 ” 结合 辨 证 笔 者 曾在 .5 宏 . 20 年《 0 0 陕西中医》 l 期 发表 过用“ 第 1 微观 的证” 和通 过望 闻 问切 收集 “ 观 的证 ” 结合 治疗视 网膜静 脉 宏 相 阻塞 。对 C F也应用 该辩证 方法 ,把 临床上 肾脏 的 R 病理改变 、 实验室检 查 ( 肾功 能检查 中的尿素氮 、 如 肌 酐、 尿酸及 尿常 规 中的红细胞 、 白细胞 、 白质 ) 作 蛋 等
22 肠 道 清除 法 .
的刺 激 , 药物 在 肠 道停 留的 时 间更 长 , 使 疗效 更好 。
23 敷脐 疗 法的应 用 .
敷 脐 疗 法 简 称 “ 疗 ” 是 将 药物 放在 脐 中 ( 脐 , 神
阙穴 ) ,上面 用 胶 布 或纱 布 等 覆 盖 固定 ,以 防治 疾
221 西 医理论依据 正常人每 日摄入 蛋 白质后 , .. 代谢
察 应 用 ,临床 疗 效 显 著 ,尤 其 是 治疗 肝 硬 化腹 水 、
和透 析疗 法 尚难普 及 的情 况下 , 我们 寻 求简 便 易行 、 有效 的 内科救 治措 施 , 具有 十分积 极 的意 义 。 应用 中
法 一 样 , 改 进 后 的方 法 可 以调速 , 减 轻 对 肠 道 但 且
“ 有诸 内必 形见 于外” 《 寒论》 观 其脉 证 , 犯何 及 伤 “ 知
道, 随证 治之” 其 中的“ 和“ , 形” 脉证 ” 的就是症状 和 指 体征 , 充分体现 了中医辨 证论 治思想和 中医“ ” 证 的概 念 , 深 了辨证 论治 治疗 慢性 肾衰 竭 的进 一步 认识 。 加
产 物 尿素 7 %从 肾脏排 泄 ,5 5 2%进 入 结肠 , 慢性 肾 在 衰竭 时 , 道 是肠 外清 除毒 性物质 的重要途 径 。 肠 慢性
肾衰竭 是 内科 常见 的危 重综合 征之一 , 肾移植 技术 在
病 的一 种 方 法 。 们 拟 定 商 陆 、 遂 、 片 制成 “ 我 甘 冰 见 肿 消 贴 剂 ” 本 品 具 有逐 水 消肿 、 利 二 便 、 毒 散 , 通 解 结 功效 。依 据 传 统 的 “ 脐疗 法 ” 《 草 纲 目》 敷 和 本 中 方家利用 商陆 “ 以赤 根 捣 烂 , 麝 香 三 分 , 于 脐 入 贴 心 ,以 帛束 之 , 小 便 利 则 肿 消 ”并经 长 期 临床 观 得
其治则、 处方 固 定 , 随证加减 。基 本方 为 : 附子 可 炙
参 、 丝子 、 菟 淫羊 藿等 健脾补 肾养 血 。二是 活血 解毒
泄 湿浊 , 中药 选用 商 陆、 大腹 皮 、 薏苡仁 、 茯苓 、 苓 、 猪
1g先 煎) 丝子 1g 5( 菟 5 淫羊 藿 1g 仲 2 g 芪 3g 5杜 0黄 0 党参 2g茯 苓 2g白术 1g山药 2 g商 陆 1g大腹 0 0 5 0 5
21 早 期慢 性 肾衰竭 的辨证 治疗 除法 宗此 辩证 论 .. 2 治外 , 针对 其特 点 , 意 二大方 面 。 注 一是 收敛 固涩 : 脾
肾两虚, 肾虚不藏, 脾虚不摄, 精微流失而见蛋白尿 ,
多伴 夜尿频 繁 , 治疗选 芡实、 覆盆子 、 五味子 、 菟丝 子 、
2 | o2
・l
卫生 ・
慢 性 肾衰 竭 的 中 医辨 证 及 中医综 合 治 疗
刘 莉 余家奇 ’ 曹文富 蒋发群 刘培洪 李 颖 罗美玉
: j 稚
( 州省遵 义市第一人 民 医院 贵
530 ) 6 0 0
摘 要
思路 。
从慢性 肾衰竭 的中医辨证着手 , 分析 其病机 关键是 本虚标 实, “ 脏相 关” 用 五 理论 , “ 肾 以 脾
2 中医综合 疗 法及应 用机理
2 1 辨 证 论 治 .
补 肾泻 浊 的原则 , 治疗注 意两方面 : 是补益脾 。 针 一 肾( 对 大量 的蛋 白尿 、 蛋 白血症 、水肿 ) 低 。药物 选 用芡 实、 五味 子 、 盆子 、 覆 金樱 子 , 同时选 用茯 苓 、 白术 、 党
211 “ .. 肾康汤” 的组成我们 以“ 虚标实 、 本 五脏 相关” 之 法辩证 , 脾 肾虚 损” 以“ 为病变 中心 , 自拟 “ 肾康汤 ” ,
1 中 医辨证 方面
1 病 因病机 方 面的认 识 . 1
1 对辨 证分 型方 面 的认 识 - 2
由于 C F病情复杂 、 R 病机多变 , 且辨证分型各
21 o 2年第| 期
。医 疗 卫 生 。
家 观 点不 一 。从 病 因分 型 , 证 型分 为风 热 郁 表 、 将
水 湿 停 滞 、 热 内阻 、 血 阻 滞 、 浊 壅 滞 等 ; 正 湿 瘀 湿 从 虚 分 型 , 为 脾肺 气虚 、 肾 阴虚 、 肾 阳虚 、 阴 分 肝 脾 肾
之品。
21 组方 中“ 壶揭 盖” 的应 用“ 壶揭 盖” .. 4 提 法 提 法是
4 0 , 日三 次温 服 。本 方炙 附子 、 5ml每 淫羊 藿 、 丝子 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