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沉积相

合集下载

11沉积岩沉积相第十一章碳酸盐岩概论2

11沉积岩沉积相第十一章碳酸盐岩概论2

3、藻粒(藻团块)
泥-亮晶含藻团块砂屑灰岩。照片中部为一藻团块。塔里木盆地解放 127井,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5421.3m,(—)10×2.5。
4、球粒与粪球粒
1)、球粒:通常把较细粒的(粗粉砂级或砂级)、 由灰泥组成的、不具特殊内部结构的、球形或卵形的、 分选较好的颗粒,叫做球粒(pellet)。 成因:球粒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是机械成因, 即是分选和磨圆都较好的粉砂级或砂级的内碎屑;二 是化学凝聚成因。 2)、粪球粒:生物粪便形式排出的、形状近于卵 形和椭球形的富含有机质而大小均匀的颗粒。 即粪球是典型生物成因。粪球粒中有机质含量较 高,在薄片中呈暗色,这是鉴别粪球粒的重要特征。
6、造礁生物(苔藓虫、珊瑚)
藻粘结生物砂砾屑 灰岩,变口目苔藓 虫及扭心珊瑚,藻粘 结现象,塔中16井 4242米,单片光X10
6、造礁生物(海绵)
托盘海绵骨架岩中的托盘海绵,塔中44井4923.26米, 单片光X6
6、造礁生物(群体珊瑚)
珊瑚障积岩,四方管珊瑚, 塔中161井4500.19米,单 片光X6
生物格架
一般认为,生物格架包括生物骨骼格架和生物粘结 格架等类型,而以前者为主。 1、概念:生物骨骼格架是原地生长原地保存的群体 造礁生物如珊瑚、苔薛、海绵、层孔虫等的骼所形成 的坚硬的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 2、骨骼格架的特征:群体造礁生物的骨骼;原地生 长原地保存,与层面垂直,保持原生长状态。 3、粘结格架:由蓝藻和红藻等藻类的粘液粘结灰泥、 颗粒、生物碎屑等其他碳酸盐组分形成的具有搞浪性 的格架称粘结格架。如各种叠层石。 生物格架和粘结格架均是礁碳酸盐岩的不可缺少的 结构组分,所以也称礁格架。
3、藻粒(藻灰结核)
3、藻粒(藻灰结核)
3、藻粒(藻灰结核)

海洋环境及其相模式-4 (碳酸盐海相)

海洋环境及其相模式-4 (碳酸盐海相)
第三节 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相模式
一、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 二、潮坪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三、台地边缘浅滩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四、生物礁沉积特征 五、风暴成因的浅海碳酸盐岩沉积 六、大陆斜坡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七、远洋深水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1
二、潮坪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潮坪:潮汐作用为主,波浪作用较小,宽阔、平缓 倾斜的海岸(滨海)地区。
四、生物礁沉积特征
五、风暴成因的浅海碳酸盐岩沉积
六、大陆斜坡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七、远洋深水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4
1、正常碳酸盐潮坪沉积相模式
潮上顶部:陆相沉积,如风成砂、钙结壳和淋滤构造
潮上(泥坪): 白云岩化和含石膏的泥晶—粉屑灰岩、 藻席灰岩,鸟眼、窗格、干裂,被地下水上涌或结 晶作用形成帐蓬构造,被破碎成扁平砾石状角砾。
碳酸盐潮坪也可分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按湿度和盐度可分为两类: (湿度和盐度)正常潮坪和 干旱盐化潮坪。
3
第三节 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相模式
一、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二、潮坪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1、正常潮坪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2、萨布哈碳酸盐岩潮坪沉积相模式
三、台地边缘浅滩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7
2、萨布哈碳酸盐潮坪沉积相模式
海岸萨布哈:是波 斯湾海岸的一片荒 芜低平的盐碱地。 现在用来代表干旱 气候条件下有盐壳 的盐坪、盐沼和盐 碱滩沉积环境。对 潮上带的盐坪称为 海岸萨布哈。大陆 内干旱盆地形成的 盐碱滩、干盐湖则 称为大陆萨布哈。
8
2、萨布哈碳酸盐潮坪沉积相模式
波斯湾的特鲁西尔海岸现代潮坪和萨布哈是一个最近三百年
内形成的海退序列。其底部为一套潮坪沉积的碳酸盐泥、藻泥碳

碳酸盐岩相模式

碳酸盐岩相模式
14
3.碳酸盐岩台地的斜坡脚相(或盆地斜坡相或盆 地边缘相) 碳酸盐岩台地的斜坡脚相位于碳酸盐岩台地的斜坡末 端,其沉积物由远洋浮游生物及来自相邻的碳酸盐岩 台地的细碎屑组成,水体深度与开阔陆棚相相似,一 般位于波基面以下,但高于氧化界面,由薄层、层理 完好的碳酸盐岩组成,夹少量粘土质及硅质夹层。此 岩石类似盆地相沉积物,但含泥质较少,厚度较大。 某些韵律性或类似复理石层理的薄层石灰岩可达数百 米,有滑塌现象。
10
11
12
1.盆地相 盆地时B位于浪底(或波基面)和氧化界面以下, 水深超过几十米至几百米,为静水还原环境。因水深 而光线暗淡,不适于底栖生物生长。沉积物主要依靠 从外带注入的细粒泥质物质和硅质物质,以及浮游生 物死亡后降落的生物雨。停滞缺氧的和过威化条件均 可出现。盆地相按沉积特征又可分为下列类型: 1)石灰岩浊积岩相: 2)深海瘦地槽相: 3)克拉通盆地(欠补偿和停滞缺氧的)碳酸盐岩 相:
18
7.开阔台地相 从地理位臵来看,此相带位于台地边缘之后的海 峡、调湖及海湾中,因此也可以用陆棚泻湖或台地泻 湖来命名。此环境水较浅,由数米到数十米,盐度由 基本上属于正常盐度到略为偏高,水流环境中等。这 种条件适合各种生物生长,但无狭盐性生物。沉积物 的结构变化大,但含有相当数量的灰泥。
19
8.局限台地相(半封闭一封闭的台地) 这是一个真正的泻湖,海水循环受到很大限制, 盐度显著提高。从地理位臵来看,这些泻潮可分为堤 礁(堡礁)之间或堤礁(堡礁)之后的泻湖,沿岸砂 嘴之后的泻湖以及环礁内的泻湖。此相带还包括潮间 带环境。主要沉积物为灰泥,它们堆积于天然堤、潮 汐坪、泻湖内。粗粒沉积物见于潮汐沟以及局部海滩 内。海水盐度变化较大,淡水、盐水、超盐水均有。 有的地区可暴露于水面以上,氧化和还原环境均有。 所见植物有海水沼泽植物,也有淡水沼泽植物。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三种模式的对比
Laporate模式 潮上带、潮间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Irwin模式 Z带 Y带 X带 Young et al.模式 潮上带、潮间带、局 限潮下带 开阔潮下带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四、混积型沉积相模式 阿姆斯特朗(Armstrong,1974)对北美阿 拉斯加北极地区的石炭系两种不同的沉积组合 进行系统研究后,拟定了两个沉积模式,其中 之一就是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该模式 代表一个海进组合。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七、我国的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我国对碳酸盐沉积相研究主要是20世纪70 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大量借鉴国外沉积模式来进 行研究的。 国外的碳酸盐沉积模式在我国已被广泛采 用,尤其是Wilson的模式,但在使用过程中也 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广大沉积学工作者在实践中提出了许 多模式,补充和修改了威尔逊模式不足之处, 最具代表性的是关士聪等提出的模式。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二、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及其能量带 欧文(Irwin,1965)继承了Shaw的陆表 海的水能量及沉积相的观点,提出了陆表海清 水沉积作用的概念及相带模式。 清水沉积作用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 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Irwin根据陆表海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潮 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划分出三个能量带: 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 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 靠近海岸的Z带(低能带)
(1)潮上带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岩石类型:主要是泥—粉晶白云岩、白云质 泥质石灰岩、球粒泥晶石灰岩等。 沉积构造:纹理、藻纹层、干裂、鸟眼构造 生物化石:少见。
(2)潮间带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碳酸盐岩一般沉积相模式及进展

碳酸盐岩一般沉积相模式及进展

碳酸盐岩标准相带模式——综合模式
——海底地形、潮汐、波浪、氧化界面、盐度及海水循环
X
Y
Z
威尔逊标准相带模式
基本格局:低能 — 高能 — 低能
盆地相区 浪基面之下
台地边缘相区 波基面之上 波 浪 作 用强 烈 , 均属高能带 与 Irwin 的 Y 相 带 相当
属低能带 与 Irwin 的 X 相带相当。
台地相区 台地边缘靠陆 一侧 波浪消失,潮 汐为主 属低能带 与Irwin的Z相 带相当。
–三大相区九个标准相带
–A.盆地相区(相当于陆棚+陆坡
沉积区)
1.盆地相
2.开阔陆棚相 3. 碳酸盐斜坡脚相(盆地边缘或深陆 棚边缘相)
波基面以下——X带,静水还原 环境
暗色泥晶灰岩和页岩
主要生油区 宽相带区
较深水、静、氧气 不足,藻的生长受到 限制 , 浮游生物发育。 Y带:近岸高能带 波浪、潮汐作用强烈, 阳光、氧气、养料丰富, 底栖生物及藻类大量繁 盛。
Z带:滨岸低能带
波浪作用弱。生物丰度和分异度 低,仅见兰绿藻、介形虫、腹足类 等。
岩石
粉屑、灰泥沉积为 主(粉屑灰岩、灰泥
形成生物礁、颗粒滩 (鲕粒、生物碎屑、内
岩性 和生 物 沉积 构造
细-粗晶白云岩;白云质生物颗 白云岩及石膏或硬石 粒质泥岩;泥质颗粒岩;白云质 膏 ;碎屑红层 球粒(灰岩)泥岩 鸟眼构造、叠层石 泥裂
谢谢
• (三)台地相区(相当于潮坪、泻湖沉积区)
–7.开阔台地相
–8.局限台地相 –9.台地蒸发相
基本是低能带
近岸低能带/潮坪带——Z带
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
白云岩、蒸发岩 白云岩——储集岩 蒸发岩——盖层 分布宽阔——宽相带区 按能量、盐度、暴露细分

阿曼地区早白垩纪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阿曼地区早白垩纪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阿曼Daleel地区早白垩纪Shuaiba段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摘要:上Shuaiba段(USH)是阿曼北部Daleel地区主要的含油层;在纵剖面上分为A,B,C,D,E 5层,D层和E层是主要的层面.随着Daleel含油地区勘探研究的发展,为了满足更进一步的勘探研究的需求,对于他们内部组成的沉积方式、范围分布的研究及USH的沉积模式的确定变得更加必要和重要。

我们根据地质、地震、古生物方面的资料,并运用了碳酸盐岩沉积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了USH段的岩石相组合及沉积环境。

在D层中,浅滩内低洼亚相(水深10-15m)和浅滩沉积亚相(水深不超过10M)缺失,在E1层中发现了风暴沉积和浅滩内低洼沉积亚相。

在文章中,我们分析了沉积亚相与沉积环境的特征,并确定了其沉积模式:发育于浅海的开阔地之下的碳酸岩盐浅滩内低洼相,在早白垩纪,该地区经常发生风暴事件。

关键词:碳酸岩盐,沉积模式,早白垩纪,Daleel地区。

前言:Daleel地区位于阿曼盆地的西北部,位于阿曼首都Muscat西南450KM。

(图1)该地区是块状岩储油层;它大约有15km长4km宽共60km2。

该地区发育一个西南高东北低倾角绝对值大约为2°–5°的单斜层。

发育许多断层,特别是发育在单斜层中的小断层。

普通断层的走向大多是东北-西南,由北到南分布的6个地段A,B,C,D,E和F,被这些断层分开。

因此,该地段的纵剖面显示地垒与地堑成互层的结构特征。

图1. Daleel含油盆地位置上Shuaiba段(USH)是该地区最好的储层;它在该地区分布广泛且稳定。

他的厚度大约有30-50m。

储层掩埋深度为1500-1700m;它南部埋藏浅,北部埋藏深。

根据导电性,USH可以被分为A,B,C,D,E 5层。

此外,B层可以被再分为3部分:B1,B2,B3;E层可以被再分为E1,E2。

主要的生产地层是D,E1以及B1,B3。

D层和E1层是主要的储层,其中D层是最好的,但是C层,B2层,A层基本是不渗透层。

沉积岩石学与沉积相-碳酸盐岩

沉积岩石学与沉积相-碳酸盐岩

第一节 碳酸盐岩概论 (General view of carbonate rocks)
一,概述(Summary) 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 物组成的沉积岩. 规模:占沉积岩总量的20%.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第六章 碳酸盐岩 (Carbonate Rocks)
Carbonate shelf in the Bahamas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内碎屑级别的划分:
内 碎 屑 砾屑 极粗 砂屑 2.0 1.0 粗砂 屑 0.5 砂屑 中砂 屑 细砂 屑 0.1 粉屑 极细 粗粉 砂屑 屑 0.05 细粉 屑 泥屑
mm
0.25
0.01
0.005
陆源碎屑级别的划分
陆 源 碎 屑 mm 砾 砂 粉砂 泥 粘 土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粗砂 中砂 细砂 粗粉砂 细粉砂 1000 100 10 2 0.5 0.25 0.1 0.05 0.01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School of Geo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碳酸盐岩沉积相可编辑全文

碳酸盐岩沉积相可编辑全文

1. 实际材料图 常用简化后的地质图为底图。图面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层位的露头分布情况。 (2)注明编图使用的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的位置。 (3)所有剖面点统一编号,以便查阅。
2. 沉积相柱状剖面图:是根据野外和室内的成果,综合分析后 编制而成。既是描述性的,也是解释性的。包括地层单位系统、 实际材料(层号、厚度、样品等)、相标志(岩性、成分、颜 色、层理、结构构造、生物类型、生态特征、成岩后生变化等) 和沉积相类型四个方面。
潮上带-蒸发、交代
潮间带-交代、沉积 潮下带-沉积
潮上带沉积(蒸发作用)
潮间带波状叠层石-交代、沉积作用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二、碳酸盐岩沉积过程和沉积作用 2、海滩、浅海碳酸盐岩沉积-波浪作用 在不同古地形、古物源和水动力作用下,形成 不同沉积类型的颗粒碳酸盐浅滩。
鲕滩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积特征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一、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1、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温暖气候条件的浅海环境。 S30°、 N30 °之间是碳酸盐岩沉积的有利环境
30° 30°
二叠纪古地理
特提斯多岛洋
30度
30度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第二节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一、陆表海沉积相模式
2、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Irwin,1965) 清水沉积作用是指没有或几乎没有陆源 物质流入陆表海沉积环境的碳酸盐沉积 作用。
第二节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一、陆表海沉积相模式
3、陆表海沉积相模式(Irwin,1965) 依据陆表海能量特征,划分出三个能量带。
2、相带沉积特征
1)盆地相
位于浪底(或波基面)和氧化界面以下, 水深超过几十米至几百米,为静水还原环境。 主要为深海沉积物和浊积岩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四章碳酸盐岩沉积相§ 24-1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主要形成于温暖气候条件的浅海环境。

以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机械多种机制综合形成的一类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

颗粒和灰泥(相当于杂基)的比例及其组合而成的多种岩石类型,是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

深水碳酸盐岩多起因于风暴条件,形成于大陆坡及深水盆地中。

具有叠覆递变的角砾化碳酸盐岩、具有鲍玛层序的典型浊积岩和深水超微化石及遗迹化石的组合层序是鉴别深水碳酸盐岩的重要相标志。

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制于沉积环境,也与成岩环境和成岩作用密切相关。

碳酸盐岩具有易溶性和易变性。

二、碳酸盐岩沉积过程和沉积作用• 潮坪碳酸盐岩——缺乏陆源输入物、海浪被阻止、潮汐为主的碳酸盐岩盆地环境,——古今分布最广的一类碳酸盐岩沉积。

潮汐沉积作用带主要发生在:1)潮下带环境——高能、低能沉积带。

2)潮间沉积带——具间歇能所形成的岩石类型和相标志。

3)潮上沉积带——具暴露蒸发和交代作用标志。

潮坪环境中以物理—生物作用为特征所形成的藻叠层及其形态分带是划分潮坪环境(相)的主要相标志。

• 海滩碳酸盐岩——主要处于缺乏障璧的开阔浅海(无广阔藻席);其次主要受制于波浪能量大小,在不同古地形和水动力条件作用下,形成鲕粒滩(岩)、内碎屑滩(岩)和生屑滩(岩)等,其中有发育的冲洗层理和交错层理,以及生物扰动构造。

视岩性、结构和构造特征的变化,它们可分别组合成不同类型的相层序。

• 生物礁碳酸盐岩——具格架的珊瑚礁碳酸盐岩,特定形成条件:1)造礁生物在迎浪带原地生长营造起来的。

2)具水下凸起的地貌,沉积厚度比相邻地区大。

3)具生物格架或只有造礁生物原地生长的痕迹。

4)于海面~水深200m 以下,可延伸到400~500m,取决于造礁生物所需的温度、阳光而定。

正确识别生物礁沉积体不同带的岩石学特征是划分亚相和微相的主要标志。

不同相带的礁碳酸盐岩具有不同的生储条件。

• 浅海风暴流及其沉积作用特征明显,具有良好的指相性。

在风暴流控制的浅海碳酸盐台地,分为正常天气和风暴天气,从而双向或出现由于风暴波能的巨大的风暴潮,一般风暴潮差在6m 以上。

风暴潮冲刷岸滩或浅滩产生潮水回流,变化于正常浪底之下,形成风暴沉积物。

风暴岩具有类似鲍玛层序的相层序,但底模(钵模)构造、丘状交错层理和生物逃逸是鉴别风暴沉积物(岩)的重要相标志。

• 大陆坡碳酸盐沉积——其主要由正常的远洋超微化石(翼足类、海绵骨针、放射虫等)的软泥相组成,间夹有来自大陆架浅水环境的重力流角砾岩和有递变—无递变的石灰质浊积岩相组成。

根据大陆坡上的相对位置、边缘性质(沉积的还是叠积的)以及它们的构造背景,可划分不同类型的大陆坡碳酸盐岩沉积序列。

• 深海碳酸盐岩盆地沉积指平均海水深度大于200m 的碳酸盐沉积环境。

└→包括大陆坡、陆隆、海沟、海底狭谷、海岭、洋中脊和深海平原等水深大于1500m 或2000m 的静态下深水碳酸盐沉积起决定性控制因素的主要是水体深度。

海洋水层深度分层(带)、海水柱的密度分层、滞水无氧深度、碳酸钙沉积补偿深度(CCD)以及硅质沉积物补偿深度(QCD),都是具有广泛而又有普遍控制意义的深水碳酸盐沉积作用的平衡面。

现代深海沉积物大约在超过CCD 面以下的400m 水深中巳不存在碳酸盐软泥,而残留的是100%由陆源泥组成的“红粘土相”。

在部分现代大洋QCD 界面以下的4500m 的海底沉积物中,则大量出现由硅质超微化石细成的软泥,这些深水成因的硅泥岩在许多深水碳酸盐岩序列中以形态各异(层状、纹层状、条带状、结核状)的硅质岩与深海泥晶碳酸盐岩共生。

最近发现许多深水硅质岩中具有递变纹理。

深水蒸发盐沉职作用模式已被不少实例加以证实。

巨厚的蒸发盐沉积物内部没有浅水和暴露标志,而有黑色页岩和纹层状碳酸盐岩夹层。

深水蒸发盐沉积物(岩)主要由纹层状碳酸盐岩、纹层状石盐组成,除夹黑色页岩和纹层状碳酸盐沉积物(岩)外,有时夹深水重力流泥质沉积物(岩)。

三、碳酸盐岩沉积相标志众多类型的碳酸盐岩构造是恢复岩相古地理条件的重要相标志。

正确划分层理类型是确定古水流类型、古流向的重要标志。

▲ 浅水环境——以牵引流水流机制为特征。

依据颗粒床沙形态,形成各种类型的交错层理、波状-斜波状层理和平行层理等,以及形成于低能环境的水平层理。

特殊的沉积构造特征有助于反映特定的沉积条件,如竹叶状砾屑组构是风暴流沉积的标志,丘状交错层理是风暴沉积的标志,递变和叠覆递变层理是深水重力流沉积的标志,泄水、滑动—滑塌层理是液化流、震积作用的主要沉积标志。

▲ 上、下层面的流痕及印模构造,具有良好的指向性。

如顶层面的不同形态、大小规模不一的波痕和流痕,是潮汐—波浪带浅水沉积作用的重要沉积标志;底面印模构造中的槽模和沟模,可以有效地指示碳酸盐沉积物重力流水流机制;特殊形态的铸模或口袋构造是指示风暴流沉积初期的相标志。

▲ 碳酸盐岩中丰富的生物化石和遗迹化石是碎屑岩所不能比拟的相标志。

正确区分底牺、浮游和游泳生物化石及其比例,对恢复古水深、古水动力条件十分重要。

根据生态学进一步划分种属组合类型,对划分亚相和微相至关重要。

▲ 遗迹化石或生物扰动构造的正确划分和识别,对碳酸盐沉积环境和地质历史事件的恢复具有良好效果。

▲ 碳酸盐岩中的溶解、渗滤和暴露标志以及其他化学成因的构造,也是碳酸盐岩中所特有的,它们可以有效地指示沉积一同生期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指示特定的沉积环境。

§ 24-2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三种国外常用的浅水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划分方案。

三为重点一、陆表海沉积相模式肖(Shaw,1964)首先把碳酸盐的主要沉积场所——浅海——划为陆表海和陆缘海两个类型。

• 陆表海(epeiric sea,或内陆海、陆内海、大陆海):是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海底坡度(<1ft/mile,0.3048m/1609.344m=、范围广阔(宽×00~×000mile)、很浅(仅×0m)浅海。

• 陆缘海(pericontinental ,或大陆边缘海): 是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或大洋边缘、坡度较大(约2~10ft/mile)、范围较小(宽100~300mile)、深度较大(200~350m)的浅海。

地质历史中——大都是陆表海。

但现代浅海——都是陆缘海。

肖第一次论述了陆表海的水体能量特征,——奠定了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分析的理论基础。

欧文(Irwin ,1965)在肖的陆表海能量分布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的一般原理:指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即缺少砂泥陆源物质、水体清澈——是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之一。

并潮汐、波浪能量——划出三个能量带:远离海岸的X 带(低能带)稍近海岸的Y 带(高能带)靠近海岸的Z 带(低能带)二、混积型沉积相模式阿姆斯特朗(Armstrong,1974)据北美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石炭系两种不同的沉积组合,拟定了两个沉积模式:即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图24-3 )代表一个海进组合。

1.陆相——主要为滨海的咸水至淡水沼泽沉积。

黑色碳质页岩、粉砂岩及砂岩,夹薄煤层,含大量植物化石,具冲刷-充填构造。

2.局限台地相——又分近岸和远岸亚相带。

▲ 近岸带:以陆源碎屑为主,为暗灰色页岩、粉砂岩、细砂岩和泥岩,化石少。

▲ 远岸带:以含海绵骨针的泥岩为主,含粘土质,常含棘皮类、苔藓类碎屑。

3.开阔台地相——分为向岸和向海亚相带。

▲ 向陆带:主要为含粪粒、球粒的颗粒质泥岩及泥质颗粒岩,含一些粘土及粉砂,苔藓类、腕足类、有孔虫类以及丛状珊瑚发育。

▲ 向海带:主要为棘皮类及苔藓类碎屑的泥质颗粒岩和颗粒质泥岩,含粘土很少,近岸浅滩处有大量多角状珊瑚,但丛状珊瑚较少另外,浅滩相主要为鲕粒及生物碎屑的颗粒岩,具有交错层理。

这一模式对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组成韵律地层进行相分析时颇有参考价值。

•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代表一个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陆源碎屑含量极少。

此模式的九个相带是:①停滞缺氧盆地;②潮汐陆棚;③斜坡脚;④前斜坡;⑤开阔海陆棚;⑥浅滩水;⑦开阔台地(或陆棚澙湖)相;⑧局限台地相;⑨潮间—潮上带。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碳酸盐岩台地模式。

三★、碳酸盐岩综合相模式——威尔逊(Wilson ,1975)模式目前国内外流传也比较广,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碳酸盐岩综合模式。

他归纳了陆棚上碳酸盐岩台地和边缘温暖浅水环境中碳酸盐岩沉积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把碳酸盐岩划分为:三个大沉积区、九个相带、24 个标准微相。

以横切陆棚边缘的剖面,从海至陆九个相带依次是:①盆地相;②开阔陆棚(广海陆棚)相;③碳酸盐岩台地的斜坡脚(或盆地边缘)相;④碳酸盐岩台地的前斜坡(或台地前缘斜坡)相;⑤台地边缘的生物礁相;⑤簸选的台地边缘砂(或台地边缘浅滩)相;⑦开阔台地(或陆棚澙湖)相;⑧局限台地相;⑨台地蒸发岩(或蒸发岩台地)相。

有关各相带的沉积特征如图24-5 所示。

1.盆地相静水还原环境:位于波基面和氧化界面以下,水深× 0~×00m。

▲ 不适于底栖生物生长:因水深光暗。

▲ 沉积物:从外带入的细粒泥质和硅质,及浮游生物。

▲ 停滞缺氧的和过咸化条件均可出现。

按沉积特征盆地相可分为:1)石灰岩浊积岩相:来自陆棚或陆棚斜坡带的碳酸盐角砾、微角砾及砂屑等内碎屑(异化颗粒),也常含外来岩块或漂砾,夹有深海结核和泥质岩层,厚度较大,但常有变化。

因强烈拗陷及沉积物不稳定性→具复理石结构和构造的巨厚深海沉积。

2)深海瘦地槽相:深海沉积物为主,无大量异地石灰岩堆积。

当粘土注入量很少且水深超过碳酸盐补偿深度时,常聚集硅质沉积。

常见放射虫岩、红色泥晶石灰岩及红色结核石灰岩、浅色远洋泥晶石灰岩、暗色盆地泥晶石灰岩、骨针石灰岩,以及含有菊石、放射虫、管状有孔虫、远洋瓣鳃类和棘皮类的微球粒泥晶石灰岩等。

红色是因细粒物质缓慢沉积,且缺乏有机物质,高价铁未能还原所致。

3)克拉通盆地(欠补偿和停滞缺氧的)碳酸盐岩相:▲ 位于氧化界面以下的静水沉积环境。

▲ 缺少底栖生物生长:水太深(水深>30m,多为几百米)、太暗。

▲ 底部水体停滞缺氧: 来自周围陆棚的底流可为超盐度、较大密度,不易上流所致。

▲ 主要岩石类型:薄层暗色石灰岩、暗色页岩或粉砂岩,及一些薄层石膏,色多样,纹层发育,也有波状交错层理。

陆源碎屑呈薄层,石英粉砂岩、页岩与石灰岩互层出现。

燧石也较常见。

▲ 生物群:主要为自游及浮游生物;大型生物化石有笔石、浮游瓣鳃类、菊石、海绵骨针等;微体化石有钟纤虫、钙球、硅质放射虫、硅藻等。

2.开阔陆棚相(或广海陆棚相)典型的较深的浅海沉积环境:▲ 水深× 0~l00m ,一般为氧化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