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力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念: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同时”制度概念: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自然资源的概念: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经济价值,为人类造福的自然环境的总和。具有地域性和国家属性。

水资源的概念:自然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水等。

土地资源的概念:

是指在当前和可以预见的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能源是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

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一门学科。

环境预测:根据掌握的情报资料和监测数据,对未来的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的估计和推测。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以管理科学和环境环境科学为基础,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科技手段,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工企业环境技术:通过制定技术标准、规程,对技术路线、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进行环境经济评价,使生产技术的发展既能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又能保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的过程。

城市环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的智慧,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高级形式的人工环境,是人口高度密集、经济活动频繁、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明显的区域。

农村环境:除城市建成区以外,人类集居并以农业或乡镇工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内的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总体。

环境标准定义: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环境技术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技术的具体规定。一般分为法定化的技术规范和非法定化的技术规范。

环境经济政策:是运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收费等各种有效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

环境产业政策: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专项政策。

指标: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某一方面情况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的定量化信息,具有揭示、指明、宣布或者使公众了解等含义。

数量指标:用于反应总体单位数目和标志总量的指标,也称为总量指标。

质量指标:把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可以得到一定的派生指标,以反应现象达到的平均水平或相对水平。

土地退化:由于人类利用不当或受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土地资源质量下级,表现为土地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产品质量降低的过程。

土地管理: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手段,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地的使用活动进行的管理控制过程。

太阳能:除了太阳光和热以外,太阳能还是地球上许多种能源的能量来源。

地热能: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地球上地热资源储量很大,相当于目前世界能源消耗量的400多万倍。

核能:是指核燃料在进行核反映时所释放的能量。一次能源:自然界中现存的,没有经过加工和转化的能量。、

二次能源:又一次能源加工转换后的能源产品。排污收费制度:国家环境管理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排污者征收一定费用的管理手段。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具体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综合整体,以城市生态学为代表,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控制,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排放趋向,是一项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

位及特殊保护的区域超标准排污的设施,由有关管理机构依法命令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

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

农村: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概念,它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进行农业生产,发展乡镇工业的基地。

土地是地球上的特定部分,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极其之上的江河、湖泊等水面,是由空气、土壤、水文、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

ISO: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组织,属于非政府性机构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含义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统称。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水产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

海洋能源:一般是指海水的潮汐、波浪、海流等动力能,以及海水温度差的势能和盐度差的化学能等自然能量。

海洋空间资源:海洋中可以利用的空间,包括滩涂、水面和水下空间。

同步发展方针的含义: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方针。

海洋资源的概念:

狭义概念:海水中生物、溶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海水中储存的热量、深海底的矿物资源等,既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广义概念:除上述物质和能量以外,还把海洋上空的风、、海底热、海上航运能力、景观以及各种海上设施包括在内。

环境管理体系概念

1、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管理体系是全部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达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2、组织: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5、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是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6、环境脆弱点:组织的环境脆弱点是指由组织活动、产品和消耗,给职工、社会团体造成伤害以及给局部或全部环境造成影响的风险,包括对组织本身的作用和前途造成的损害

7、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指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行为的改进,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

8、环境表现(环境行为):环境表现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结果,是组织通过建立和实践一个环境管理体系,控制自身的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实际成效。环境行为应当是可以测量和评价的

9、相关方:组织的相关方可包括供应方、合同方、顾客、社区居民、员工、投资者、执法当局、新闻媒体、科研机构等

力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念: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同时”制度概念: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自然资源的概念: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经济价值,为人类造福的自然环境的总和。具有地域性和国家属性。

水资源的概念:自然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指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水等。

土地资源的概念:

是指在当前和可以预见的未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能源是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

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一门学科。

环境预测:根据掌握的情报资料和监测数据,对未来的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的估计和推测。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以管理科学和环境环境科学为基础,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科技手段,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工企业环境技术:通过制定技术标准、规程,对技术路线、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进行环境经济评价,使生产技术的发展既能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又能保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的过程。

城市环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的智慧,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高级形式的人工环境,是人口高度密集、经济活动频繁、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明显的区域。

农村环境:除城市建成区以外,人类集居并以农业或乡镇工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内的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总体。

环境标准定义: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环境技术政策:是国家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技术的具体规定。一般分为法定化的技术规范和非法定化的技术规范。

环境经济政策:是运用税收、信贷、财政补贴、收费等各种有效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

环境产业政策: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专项政策。

指标:指标是综合反映社会某一方面情况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的定量化信息,具有揭示、指明、宣布或者使公众了解等含义。

数量指标:用于反应总体单位数目和标志总量的指标,也称为总量指标。

质量指标:把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可以得到一定的派生指标,以反应现象达到的平均水平或相对水平。

土地退化:由于人类利用不当或受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土地资源质量下级,表现为土地生物生产能力逐渐减退和产品质量降低的过程。

土地管理:国家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手段,维护土地所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地的使用活动进行的管理控制过程。

太阳能:除了太阳光和热以外,太阳能还是地球上许多种能源的能量来源。

地热能: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地球上地热资源储量很大,相当于目前世界能源消耗量的400多万倍。

核能:是指核燃料在进行核反映时所释放的能量。一次能源:自然界中现存的,没有经过加工和转化的能量。、

二次能源:又一次能源加工转换后的能源产品。排污收费制度:国家环境管理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排污者征收一定费用的管理手段。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具体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将城市作为一个综合整体,以城市生态学为代表,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控制,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排放趋向,是一项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

位及特殊保护的区域超标准排污的设施,由有关管理机构依法命令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

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的地方。

农村: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概念,它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进行农业生产,发展乡镇工业的基地。

土地是地球上的特定部分,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极其之上的江河、湖泊等水面,是由空气、土壤、水文、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

ISO: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组织,属于非政府性机构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含义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统称。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水产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

海洋能源:一般是指海水的潮汐、波浪、海流等动力能,以及海水温度差的势能和盐度差的化学能等自然能量。

海洋空间资源:海洋中可以利用的空间,包括滩涂、水面和水下空间。

同步发展方针的含义: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方针。

海洋资源的概念:

狭义概念:海水中生物、溶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海水中储存的热量、深海底的矿物资源等,既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广义概念:除上述物质和能量以外,还把海洋上空的风、、海底热、海上航运能力、景观以及各种海上设施包括在内。

环境管理体系概念

1、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管理体系是全部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达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2、组织: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团体、公营或私营。

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以把一个运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5、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是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6、环境脆弱点:组织的环境脆弱点是指由组织活动、产品和消耗,给职工、社会团体造成伤害以及给局部或全部环境造成影响的风险,包括对组织本身的作用和前途造成的损害

7、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指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行为的改进,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

8、环境表现(环境行为):环境表现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结果,是组织通过建立和实践一个环境管理体系,控制自身的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实际成效。环境行为应当是可以测量和评价的

9、相关方:组织的相关方可包括供应方、合同方、顾客、社区居民、员工、投资者、执法当局、新闻媒体、科研机构等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环境管理学考试资料

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耗竭、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简述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换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三种生产理论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简述界面活动控制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概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 简述冲突协同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

环境法学案例题

案例及答案 1.养鸡场经营者甲发现:自她所在市某公司在她鸡场附近修建预制板厂以来,小鸡纷纷死亡,产蛋鸡也不再下蛋,经济损失达数万元。同时,其住宅出现裂缝,家人住院。主要原因是各种设备产生的震动和噪声。据环保局监测,其住宅及养鸡场噪声已达80分贝和95分贝。该厂自规划以来,未履行“三同时”手续,也未安装任何消声防震措施。环保局在调解同时,对该厂罚款3万元,并要求补办“三同时”审批手续,审批通过前不得生产。 问:(1)环保局的处罚有无法律依据? 环保局的处罚是有法律依据的。首先,该厂未执行“三同时”规定,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其次,该厂排放噪声及震动等已严重超标,违反了法律规定 (2)该厂若拒不履行调解协议时,甲有何救济? 该调解属于行政调解,不具强制执行力。当该厂拒不履行时,甲可以到法院起诉该预制板厂。当然甲必须注意诉讼时效的规定。 9..四川省某县一企业建设在农村,其排放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环境噪声厂界排放标准10分贝,但其前后左右都是荒地,因而没有其他单位和居民受到该厂环境噪声的干扰,只有其本厂的职工受到不同程度的噪声危害。当地环境保护局以该企业超标排放噪声为由,责令其限期治理,并征收其环境噪声超标排污费每月1600元。该企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环保局的行政决定。其理由是,《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16条规定:“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按照该法第2条规定,环境噪声污染必须有超标和扰民两个条件。我企业只满足噪声超标一个条件,不属于限期治理和缴纳超标排污费的对象。结果,法院采纳了原告企业的意见,判决撤销环保局的决定。 请问: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为什么? 该法院对本案的判决是正确的。(2分)因为: (1)依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条规定,构成环境噪声污染必须具备排放噪声超标和扰民两个条件,只超标不扰民的噪声不构成环境噪声污染。(2分) (2)责令限期治理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权限,环保局责令限期治理属于越权行政。(2分) (3)对不扰民的超标噪声,不应征收排污费。(2分) (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用本法。因此噪声对该厂工人造成的危害,不属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2.2008年,辽宁省某乡岗村群众向市环保局投诉,称自2007年以来,该市矿务局设在该村的排矸场,由矸石自燃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使附近农田果园受到污染损害,要求赔偿损失。市环保局受理了此案。经调查化验发现,排矸场矸石自燃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持续时间长,是造成附近农作物、果木损害的主要原因。排矸场认为,国家对排矸污染问题没有具体规定,拒不承担责任。同时主张在煤矿生产中必然环节是排放煤矸石。限于我国煤矸石及煤炭技术水平,可燃物品不可避免地进入矸石,这才导致自燃。它认为属于不可抗力,因此不必承担责任。 (1)该场应否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该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虽然国家对排矸污染没有具体规定,但是这不妨碍该场因其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化验结果已经证明该排污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该场的主张能否成立?这是否属于不可抗而构成免责理由。 该场主张矸石自燃属于不可抗力不能成立,因此不能成为免责事由。我国法律规定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矸石自燃虽然无法避免、无法克服,但是可以预见到的;而且自燃造成的损害也是可以采取一定措施防止 4.甲厂新建投入生产,同时投入运营的还有该厂的污染物处理设施。厂运营三个月后,认为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运营增加了企业成本,遂私自决定不再运营该设施。当地有一农民乙在甲厂投产后,就从甲厂的排污渠中抽水养鱼,以利用污水中的养分。但自从甲厂停止运行污染处理设施后,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大大增加,乙 鱼塘中的鱼因为养分过多开始大量死亡。乙遂向法院起诉,要求甲厂赔偿损失。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 《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下面是由分享的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希望对你有用。 ???点击此处下载???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环境管理学以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环境管理学认为,环境管理的本质是“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管理学包括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环境计划管理等各部分内容。 书名:环境管理学 作者:沈洪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xx年11月1日 ISBN:9787302234487 开本:16开 定价:38.00元 《环境管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 科书,或作为非环境类专业选修、培训教材,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

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及相关人员也有参考价值。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作者从兼顾环境管理学教学需要和满足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安排全书的体系和内容。《环境管理学》对我国环境管理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管理制度、区域和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与清洁生产、环境监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作者在多年从事环境管理学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环境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兼顾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核心课程的要求,编著了此书。全书包括绪论、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中国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管理制度、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环境监察10章内容。全书的体系和内容安排注重环境管理学理论与环境保护实践相结合,突出科学性与实用性,并注意全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以便读者把握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和行政方略。 《环境管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科技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1.管理学答案 2.《信息管理系统》试题及答案 3.《管理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 一、选择 1、环境日:6月5日 2、BOD:生化需氧量 3、COD:化学需氧量 二、填空 1、环境管理的分类: (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 3)专业环境管理 (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4、“三同时”制度 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 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 8、限期治理对象: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9、环境保护法概念 三、名词解释 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 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 行为。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 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 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 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 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 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 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

《环境管理学》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著名国际公约是( B ) 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B《京都议定书》 C《维也纳公约》D《蒙特利尔议定书》 2. 下面哪一项不是ISO14000的审核准则?( D ) A.ISO14001标准 B.适用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C.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3. 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 C )的降水 A、5.0 B、3.6 C、5.6 D、4.5 4.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考核对象( B ) A.地方环保部门 B.城市政府 C.城市环境质量 D.城市污染防治水平 5. 下面哪一项( B )不属于三同时制度中的规定。 A. 同时设计 B. 同时规划 C.同时施工 D. 同时投产使用 6.下面不是评价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是( D ) A、环境管理体系 B、环境审核 C、环境表现评价 D、环境标志 7. 发布限制治理企业名单的部门是( A ) A、城市政府 B、发改委 C、环保局 D、环境监察部门 8.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环境计划管理 B、环境质量管理 C、环境技术管理 D、环境设备生产 9.国家环保局成立于( B )年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4年 D、 1985年 10.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C ) A、污染物量大但种类单一 B、海水容量大容易治理 C、污染危害大但即时性强 D、海水流动性强污染容易扩散 11.现行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 C ) 级

案例分析题库(环境类6例)

案例1:绿化剪草伤人案例 案例描述6月15日,某项目二名绿化员在欢乐谷修剪草坪,当时赵某操作一台剪草机在作业区域的上方坡地修剪,另一台由富某在下方的平地修剪,两台剪草机 相距约7米远。当修剪到欢乐谷小溪上面的草坪时候,从赵某操作的剪草机里 飞出一个石粒打在了正在下面修剪的绿化员富某的右眼上。经医院诊断,富某 右眼内积血,眼角膜划伤,瞳孔断裂,经过几天的治疗,1米之内能够模糊的 看到物体,伤者眼前积血基本被吸收,眼角膜已经愈合,但瞳孔无法修复,且 玻璃体处于浑浊状态,需做进一步治疗。现场状况:(以下图片为模拟现场人 员操作实景) 案例分析据现场情况分析判断看,事件的发生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1、剪草机沿坡脊横向修剪,机器在坡脊与斜坡的接触界面上运行时,剪草 机底座面与坡谷方向呈现约10度的放射形外露夹角。人员在坡谷作业时其上身 及脸部位置正处在夹角范围内。 2、现场坡脊草地表面不平整,剪草机叶片扬起草地表面砂石从外露夹角往 外抛,对坡谷作业人员形成直接威胁。 3、现场作业人员“平行”作业方式,且在作业过程中未采取防护措施。 经验或教训(含预防措施) 绿化作业人员对草木的修剪、打药及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上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以上案例再次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绿化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切实消除隐患。做到: 一、建立和落实对园林绿化器械定期的检查、保养工作程序,以保证器械的完好性。 二、加强对绿化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器械操作技能的培训,新入职绿化人员必需经过实操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高差 坡 距离 机器底座外露夹角 约10。度

三、加强对绿化作业人员的安全保护工作; 1、为一线绿化作业人员配置防护目镜、手套和口罩等职业安全防护用具。 2、将绿化作业人员作业时应配戴防护目镜、手套和口罩作业的工作要求纳 入到工作流程,并实施检查。 四、加强对绿化作业现场的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安全提示、警示标识配备 (如:服务提示、警戒带等)是否到位,及时提醒客户注意安全。 五、对各管理项目内坡地绿化修剪作业进行一次全面的风险评估工作,评 估坡地绿化修剪作业的合理安全作业和警示范围。 案例2:泳池配套设施伤人案例 案例描述2005年7月,某项目业主孙女士在从更衣室进入泳池过程中,当走到淋浴间通往泳池的入口时不小心滑倒,情急之下,下意识的用手去扶旁边的镜子, 结果被镜子的不锈钢框边缘划伤了拇指。现场流血很多,会所主办立即为其进 行了简单的包扎,同时找到了她的家人将其送到医院。 经医院诊断,该业主拇指表面肌肉被划开3/4。为防止肌肉坏死,需住院治疗。 现场状况:(以下图片为模拟现场人员操作实景) 摔倒地 案例分析据现场情况分析判断,事件的发生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1、现场标识安装位置不适当,未能满足醒目,清晰、完整的要求。 2、出事地点位于浸脚池旁,地面较湿滑,现场未设置防滑垫。 3、现场仪容镜不锈钢包边工艺粗糙,镜框两边存在较大范围的“利边”和“利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环境管理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a远古时代:基本上不存在环境问题b农业文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问题c工业文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d当代文明:环境文明全球化、多样化、复杂化。 3、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包括哪些?简单介绍一下。 a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们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严重。b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水蒸气、氟利昂等,温室气体能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c臭氧层破坏: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损害人类健康和破坏生态平衡,控制臭氧层破坏的方法是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d酸雨:引起酸雨的物质是SO2和氮氧化物,酸雨的危害包括1.形成酸湖,鱼虾难存2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3危害动植物4腐蚀建筑材料5影响人类健康。e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f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g固体废弃物堆弃 4.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a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b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都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第二章 1.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和任务。概念 :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目的:通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协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具体说来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和新的发展方式。 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基本观念;调整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2.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什么?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个人(公众)行为企业行为,政府行为 3.环境管理包括哪些内容?a 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资源(生态系统)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专业环境管理b 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环境计(规)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c按环境物质流划分: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的起点和首要环节)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4.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综合运用管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间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特点:综合性:内容与对象的综合复杂性发展性 5.我国环境教育的种类?a基础环境教育b专业环境教育c成人环境教育d公众环境教育 6.环境管理包括哪些政策和方法?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管理 7.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分类、特点、基本原则、质量保证和技术进展。定义: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目的:a、测定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b追寻污染源--监督管理控污染c收集、积累数据-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d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分类:按监测目的分类a、监视性检测(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b特定目的性监测(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c研究性监测(标准方法标准样品研制监测、污染规律研究监测、背景调查监测、综合研究监测)按监测介质分类a大气污染监测b水质污染监测c土壤和固废监测d生物污染监测e生态监测f物理污染监测(噪声振动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电磁辐射监测、其它) 特点:a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监测对象: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监测数据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b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时序性);c. 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基本原则:环境监测的原则——优先监测 质量保证:(1)准确性: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2)精确性: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3)完整性:测量数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 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 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 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 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 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 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 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 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 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行政环境 1、上面的案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上面的案例说明由于新要素介入到收入分配中,导致我国近20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需要引起行政系统注意并深思的问题。 通过记者聚焦农民工工资和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上时,才发现有那么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权利。中央政府一系列文件的发布,体现出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 2、行政管理为什么要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 因为行政系统具有开放性,行政环境制约和影响行政管理系统及其活动。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需要而产生,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全面考察行政环境,研究外部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并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系统的运行方式、功能范围,掌握优化行政环境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提高行政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3、通过案例简述行政管理与环境的关系? 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综合,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且行政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具有互依性。 行政系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需要制约着行政系统及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如:农民工工资拖欠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都是外部环境的需要,行政系统就要根据这一需要制定相应的目标,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满足农民工的需要。 行政管理反作用于行政环境,它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改善,使之优化,并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控制,使之按照行政系统的希望和要求发展。如:针对农民工工资问题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发出一系列文件和修订一个条令,改善了外部环境,维护和保障了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利和利益。

第三章:顺德经验 1、从顺德市政府的职能转化,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行政职能具有动态性,它要随着行政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今的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都与以前大不相同,适应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转变行政职能,是搞好行政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所以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范围、内容、主次关系、作用都要发生变化。 政府在管理国有企业的时候,要理顺政企关系,明确自己应管什么。要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即让政府掌握所有权,国有企业掌握经营权。政府通过“承包制”、“股份制”等形式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使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有企业经营者“以公谋私,公款消费恶性膨胀,有的企业领导用公款购买小汽车,请家送礼,任意挥霍”的行为,同时也可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他们有没有做不该做的事? 我认为他们没有做自己不该做的事。 3、还有什么该做的事没做? 政府没有制定一定的监督政策,以了解顺德企业的运行状况。他们应该向顺德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监督企业资产营运和盈亏状况,负责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并且不直接敢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还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和制约顺德企业。4、论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经济运行不能无政府干预,也不能无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指导性作用有机结合。 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或做不了的事。比如顺德企业“厂外有厂,账外有账,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就应该由政府调查具体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2)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有三方面的关系:一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二是社会对政府的支持和监督;三是政府与社会通过精诚合作作用于市场机制,共同治理宏观社会,增进社会福利。 在对待顺德的改革中,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全社会的人道发展,体现出政府职能的转变。 而且为了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必须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确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作业及答案

1-4章 1. 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当前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答: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或: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2)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最终使自然界走向退化毁灭。所以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思想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在这些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消费观等无不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这些观念最终导致了人类行为的失当。 3) a. 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 b.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的变暖; c. 臭氧层的破坏; d. 酸雨区的扩展; e. 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f. 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g. 森林面积减少; h. 有毒化学品污染及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 i.土地荒漠化 j. 海洋污染和海洋的过度开发 2.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什么? 答:1)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2)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象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3.什么是环境管理学?它的特点有哪些? 答:1)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它着重研究管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社会行为的理论和方法,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或:环境管理学是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技术依据的科学。 2)特点:a.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b.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的科学; c.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4.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什么?它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2)主要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