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

合集下载

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ks5u精品课件
3、我国滑坡形成的原因
地形复杂、地表不稳、多暴雨,有 自然因素: 软弱结构面存在
人为因素:开发山区、破坏植被;修路、
大型工程建设
ks5u精品课件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的异同点
相同点 泥 石 流
1、发生在山地 地区
不同点
关联性
1、二者可 能分布在一 个地区 2、二者其 一可能是主 灾,另一个 是诱发的 3、人类活 动可以直接 或间接的诱 发泥石流、 滑坡
思考:我国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有何关系, 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如何?
灾情发展趋势
探究问题:我国地震灾害死亡人口与经济损
失有什么变化趋势,原因是什么?
我国地震死亡人口总体 下降。原因是:科技的 进步,我国防震、抗震 设施逐步趋于完善,抗 震能力大幅度提高。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原 因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 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 失呈上升趋势.
2.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 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3、我国地震的分布: 4
1
2 3 7 5 12
13 11 10
9
6
8
图表明我国地震分布 特点是东少西多,地 质构造特点是以 105°E为界分为东 西两部分。中国西部 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 震最活跃、最强烈和 最密集的地区。环太 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 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 最大。
台湾地区地震成因:该处位于亚欧板块 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华北、新疆地震带位于大陆断裂地震带 青藏、新疆、
青藏地区地震成因:该区是印度洋板块 华北、台湾 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的东北边界,地 形陡峻,构造断裂活动强烈。 为什么?
4、我国地震灾情特点

笔记—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笔记—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殊,既位于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交界 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 撞挤压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2.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总体特点:东少西多; 多发地区:青藏、新疆、华北和 台湾。 3.我国地震的灾情特点 总体特点:东重西轻; 变化趋势:人员伤亡总体减少,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概念: 滑 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 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 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 它饱含泥砂、石块,破坏力极强。
2.成因 自然 : ( 1 )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 ( 2 )岩石破碎,土质疏松, 碎屑物质多; (3)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4)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如,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 开矿,引起植被破坏;大规模的工 程活动;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 不到位。
人为 :(1 )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 合理开矿,引起植被破坏; (2)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3.危害 ①可堵塞江河; ②摧毁城镇和村庄; ③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水利 水电设施; ④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 以及环境造成பைடு நூலகம்大的危害。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处印度洋板块 和亚欧板块碰撞挤 压地带,地 壳运动活跃,地质构造复 杂,多断裂发育,岩层疏松破碎。 ②位于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 形起伏大,地势陡峻,大斜坡多 。 ③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降 水丰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滑坡

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滑坡

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 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由 于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 进入20世纪后全球泥石流暴 发频率急剧增加,发生逾百 次
1970年 秘鲁的瓦斯卡兰山暴发泥石流, 500多万立方米的雪水夹带泥石, 以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冲向秘鲁 的容加依城,造成2.3万人死亡, 灾难景象惨不忍睹。
2005年,雅加达西南部一个村庄 遭遇泥石流袭击,造成至少140人 死亡。
二、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
我国为什么是泥石流和滑坡频发的国家?
原因:
自然因素: 多山的国家;雨量集中; 森林的覆盖率低 人为因素:
(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 建筑的不合理开挖。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试 分 析 我 国 地 震 灾 害
成因: 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交会处 又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分布:西多动少 西部:
东部: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分布范围广 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地震源浅、危害大
案例①——中国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的唐山发生了
里氏7.8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唐山市
区,即北纬 39.6°,东经118.2°。这是我国历
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北京市和天津市受
这是台湾 岛近百年来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该区有
许多活断层,导致断层沿线地区遭遇灾难性破坏。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国的地质灾害》讲义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中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2、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3、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4、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5、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1、地震分布中国的地震活动具有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的特点。

地震主要分布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 23 条地震带上。

2、滑坡和泥石流分布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这些地区地势陡峭,地质构造复杂,降水丰富,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3、崩塌分布崩塌多发生在山区的陡峭山坡、峡谷和悬崖等地,如西南地区的高山峡谷地带。

4、地面塌陷分布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采矿区、岩溶地区和地下工程建设区域。

例如,华北地区的煤矿开采区和西南地区的岩溶地区经常发生地面塌陷。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山地、高原、丘陵占比较大,地势起伏大,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各地区的特点怎样?
我国的滑坡、崩塌灾害的类型和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简述如下:
1、西南地区,含云南、四川、西藏、贵州四省(区)、为我国滑坡、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该地区滑坡、崩塌的类型多、规模大、频繁发生、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身安全的制约因素之一。

2、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面积达60余万平方公里,连续覆盖五省(区)。

以黄土滑坡、崩塌广泛分布为其显著特征。

3、东南、中南等省山地和丘陵地区、滑坡、崩塌也较多,规模较小,以堆积层滑坡、风化带破碎岩石滑坡及岩质滑坡为主。

滑坡、崩塌的形成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4、在西藏、青海、黑龙江省北部的冻土地区,分布有与冻融有关,规模较小的冻融堆积层滑坡、崩塌。

5、秦岭—大巴山地区也是我国主要滑坡、分布地区之一。

堆积层滑坡大量出现。

变质岩、页岩地区容易产生岩石顺层滑坡,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尤其是该区的宝成铁路,自通车以来沿线的滑坡、崩塌年年发生,给铁路正常运营带来很多麻烦。

其中以堆积层滑坡为主,与修建铁路时开挖坡脚有密切关系。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东部:稀疏
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少
时间分布:
表现出常发性, 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泥石流的类型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暴雨引发泥石流
华北和东北山地 黄土高原
冰川泥石流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川滇山地
降雨泥石流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农田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等
பைடு நூலகம்
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
思考我国 滑坡、泥 石流多发 的原因
2.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
时间上,爆发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山区
3、我国滑坡的分布
以大兴安岭、太 空间分布: 行山、巫山、雪 西部:密集 峰山为界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一、本文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形地貌最为复杂多样的国家之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这些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也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类型,以期为提高灾害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分类及特征。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系统梳理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理分布特点,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

我们将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深入剖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件等;人类活动则涉及土地利用、工程建设、采矿等。

文章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各成因类型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和机制。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对策和建议。

通过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完善防治体系、提高公众防灾意识等措施,以期降低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为推动中国防灾减灾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类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中国广泛分布,其成因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综合因素。

自然因素是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

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对灾害的发生有决定性影响。

例如,断裂带、褶皱带等地质构造活跃区,以及坡度陡峭、地形破碎的山地丘陵区,常常是崩塌、滑坡灾害的高发区。

强降雨、融雪、冰川活动等气象水文事件,也常诱发泥石流灾害。

人为因素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过度开垦、采矿等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增加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在山区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房屋建设等工程,常常导致山体破坏,增加了滑坡和崩塌的风险。

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ppt

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ppt
地质灾害概述(一)
滑坡、崩塌、泥石流
主讲人:赵其华
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我国是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灾情严重、分布面积广 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 加的趋势,所谓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 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崩 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 爆,坑道突水、灾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 岩土膨胀,砂图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 化及沼泽化, 土壤盐碱化,海岸带变迁以及地震,火山、 地热等。
100

四川省
2007.5.24
甘孜州九龙县乌拉溪乡 河坝村庙子沟
泥石 流
12
5
1267.75
降雨引发泥石 流
雅安市石棉县丰乐乡国
四川省 2007.5.25 道108线2545Km+700m 崩塌 10
16

自然因素
云南省
2007.7.19
腾冲县猴桥镇苏家河口 电站施工工地
滑坡 29
5
工程施工
四川省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我国仅滑坡、崩塌等 崩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在50亿元人 民币左右,并且,随着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的深度和广 度的不断增加,上述统计数字还在呈加速增长的趋势。
2004年,全国共发生中等规模以上地质灾害875起,其中滑 坡572起,崩塌181起,泥石流77起,地面塌陷25起,地裂缝13 起,造成688人死亡,172人失踪,42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20.5亿元。今年因地质灾害死亡的人数略低于往年。2003年因 地质灾害造成死亡的就有743人,12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48.7亿元。
中国东部丘陵,平 原地面变形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各区概况分述如下:1 横断山区本区指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区。

出露地层主要是古老的变质岩、碎屑岩、燕山期花岗岩和新生代喷出岩。

岩体破碎,风化强烈,风化带厚度一般都在30米以上。

沿三江发育三大活动性断裂带。

晚新生代以来,新构造活动动强烈,火山喷发频繁,地震接连不断。

自140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50余次,5级以下的小震几乎天天都有。

地形切割强烈、陡坡发育,梅里雪山主峰为6740米,而怒江谷地高程850米。

本区年总降水量1300—1800毫米,多暴雨和较长时间的持续降雨过程。

区内滑坡、崩塌点(约200余处)分布密集,呈带状沿“三江”分布,危害甚大。

如原碧江县城旁侧有两处大滑坡,使县城受到滑坡危害,经济损失近亿元,又无合适城址可迁,因此该县建制被撤销。

六库地段,面积8平方公里,有滑坡灾害点3处。

其中,贵家坟滑坡(怒江西岸)属堆积层滑坡,体积252万立方米,1976年复活滑动,已对东岸的六库镇形成潜在威胁。

整体看来,本区的滑坡、崩塌主要受构造和地震的控制,而暴雨又是直接的重要诱发因子。

因此,要特别注意研究灾害性天气(如特大暴雨)对滑坡、崩塌灾害的诱发作用。

Ⅱ黄土高原区在华北、西北黄土高原,连续地分布着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的厚层黄土。

在黄土堆积的第四纪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的干湿变化,大约从中更新世开始,曾多次出现过沉积间断,并于间断面上形成多层倾斜不一、厚度不同的古土壤层。

全新世以来,在整个黄土地区由于地壳的振荡性上升运动和频繁的地震活动,使黄土继续遭受侵蚀破坏,促使黄土沟谷进一步加深,被纵横沟谷分割的塬、梁、峁形态坦步缩小,在沟谷下游切入下伏基岩达数十米。

这样,加大了黄土边坡的天然坡度和边坡土体的临空高度,为黄土滑坡、崩塌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岩性条件。

尤其是当冲沟切割至基岩后,一遇暴雨或其它诱发作用,很容易产生滑坡、崩塌。

这类滑坡的典型实例有甘肃洒勒山滑坡(1983年3月7日)、宝鸡卧龙寺滑坡(1958年8月18日)等。

另一类滑坡是滑动面在黄土层中,或沿古土壤层、砂层顶、底板滑动。

这类滑坡颇多,其规模一般较前一类要小。

1920年12月16日海原一固原8.5级强震,一举诱发了657处滑坡、崩塌,伤亡惨重。

这些滑坡、崩塌多属后一类。

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发育有黄土滑坡23处,岩质滑坡175处。

关中盆地周缘的黄土滑坡密集成带状分布,年年发生;沿渭河修建的陇海铁路宝鸡—天水段仅滑坡、崩塌就有200余处,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铁路的安全和运营,被称为“发炎的盲肠”。

特别是在丰水年和暴雨季节,经常中断运输[4]。

属于频次较高的多发区。

Ⅲ川北陕南山区本区广泛发育分布的残、坡积层、崩积层,沿其下伏的基岩顶面(常有薄层粘土层),很容易产生滑坡,而且这种滑坡对暴雨特别敏感。

陕南、川北广大山区自1981年以来,气候异常,多降灾害性暴雨,因此近10年来滑坡、崩塌连续不断。

同时,这种堆积层的滑坡几乎都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有关。

如在坡地(25°以上的)垦荒、种植,在坡脚开挖等。

略阳发电厂建于山前,受到几个堆积层滑坡危害,就是典型的例子。

四川南江县白梅垭在暴雨中发生滑坡,后转化为泥石流,造成重大伤亡。

本区分布较广的一套志留纪—泥盆纪浅变质岩系,以灰黑色碳质千枚岩、千枚岩、碳质板岩为主。

岩石破碎,遇水易于软化,在暴雨诱发下,很容易形成滑坡、崩塌。

有大量的顺层滑坡,也有很多沿缓倾节理面发生的切层滑坡。

如陕南略阳、勉县和宁强三县地区,仅1981年8月21日由于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产生降雨型滑坡、崩塌近万起,给宝成铁路和当地人民带来的很大的灾难。

仅宝鸡—广元段,滑坡、崩塌就有100多处,而修建之前,该段只有40多处。

本区滑坡、崩塌的活动,除受断裂构造、暴雨影响之外,人为活动是个重要因素。

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滑坡、崩塌几乎年年发生,给铁路运输和人身安全带来危害。

Ⅳ川西北龙门山地区本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带,属中高山区。

地形切割强烈,山脉呈北东走向,河流多与之垂直,峡谷发育。

地质构造上属华夏系北东向龙门山褶皱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既是历史上的老地震区,又是现今地震活动区。

上述地质环境易于促使滑坡、崩塌形成。

由于地形高耸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阻挡来自东南方向的雨锋西上,容易形成雨区,多暴雨,更易诱发滑坡、崩塌。

滑坡、崩塌主要沿着岷江、嘉陵江、大渡河、青衣江、涪江两岸发育,也沿龙门山断裂带密集分布。

譬如有名的“雨城”雅安市西北7公里的陆王沟、干溪沟于1979年暴发滑坡—泥石流,使多云、七盘两乡的17个村、4个工厂和一些街道受害,冲毁农田840亩,毁坏房屋361间,死亡牲畜412头,直接损失达数百万元,并使青衣江河床淤高近3米[22]。

该区岷江上游茂汶至汶川一带,发育一套志留纪—泥盆纪浅变质岩系,以千枚岩为主,往往形成滑坡、崩塌。

1982年6月8日,暴雨诱发的岷江周仓坪滑坡再次滑动,即属此类岩质滑坡。

由于本区为龙门山强震带,因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不仅数量多,而且非常典型。

有名的迭溪地震(1933年8月25日,7级)诱发滑坡、崩塌数以百计,其中最大滑坡的体积达1.5亿立方米,使千年迭溪古城毁于一旦。

这次滑坡在岷江中筑起的三道高约百米的堆石坝,又于同年10月25日溃决,40米高的洪峰倾泻而下,两岸村落被冲毁殆尽,伤亡数百人。

近期的松潘地震(1976年8月23日,7.2级)诱发滑坡、崩塌130余处①。

可见地震对滑坡、崩塌的诱发作用在本区十分明显。

Ⅴ金沙江中下游河谷地区本区为金沙江中、下游,河谷断面呈“V”型,岸坡陡峻。

出露震旦纪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古生代和中生代碳酸盐岩与碎屑岩。

断裂发育,沿岸崩塌主要发生在坚硬的碳酸盐岩与厚层砂岩组成的斜坡地段,而滑坡主要发育在碎屑岩风化带和松软岩、土中。

另外,本区的巧家—东川、绥江—永善分属强震带,烈度Ⅵ—Ⅸ度,也常常诱发滑坡、崩塌。

如1974年5月11日发生的永善—大关7.1级地震,触发崩塌39处,滑坡28处。

攀枝花市—宜宾市江段长782公里,经调查发现有崩塌465处,滑坡212处,泥石流258处,线密度为0.33处/公里。

其形成与河流侧蚀冲刷、地震诱发密切相关。

滑坡、崩塌、泥石流堆积物入江后,多形成险滩、暗礁,已成为金沙江通航的障碍。

该段河谷右岸,滑坡、崩塌特别发育,主要集中于四个地带,即:龙川江滑坡、泥石流发育带,普渡河崩塌发育带,小江流域地带及金沙江沿岸地带。

其发生频率较高,危害也严重。

Ⅵ川滇南北向条带状地带本区活动断裂分布集中,以安宁河断裂带为典型,且活动强烈。

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烈度Ⅵ—Ⅸ度。

河谷下切强烈,谷坡50—80°,岭谷高差1500—3000米。

本区广泛分布古生代变质岩,中生代含膏盐红层及新生代松软岩类,岩体破碎,软硬不一,风化带厚数米至30余米,具备了形成滑坡、崩塌的地质条件。

特别是在暴雨诱发之下,很容易形成区域性滑坡、崩塌灾害。

比如1981年川西29县,1983年安宁河、黑水河、小江流域,1984年金沙江中下游地带,1985年大渡河、安宁河、金沙江地带,都发生了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可见应属于崩滑灾害多发区。

1985年4月18日转龙6.1级地震,造成六库至大油麦地和黑勒白一带22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密集崩塌区。

川滇南北向条带状地带(汉源、米易、攀枝花市三地),半成岩的昔格达组地层容易形成滑坡。

上述三地,发育在昔格达组中滑坡数占该地区滑坡总数的20—40% 。

其中,攀枝花市区有滑坡42处,米易附近有18处。

成昆铁路经凉山州地区时,发生在中生代红层中的滑坡就有46处,可见滑坡密集分布于该区。

该线铁西滑坡(1980年7月3日)是我国铁路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滑坡灾害,滑坡体积为220成立方米,掩埋铁路长160米,中断行车达40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6]。

1990年7月12日—17日,暴雨在汉源、天全、甘洛、盐边等县和西昌市引发滑坡、泥石流至少8处,造成数十人伤亡,说明该区属频率较高的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Ⅶ汉江河谷(安康—白河)地段本区分布一套震旦纪、志留纪—泥盆纪浅变质岩系,其岩性为片岩、千枚岩及板岩,以片岩、千枚岩为主。

这是控制滑坡形成的主导因素。

同时,降雨又直接导致滑坡发生。

安康附近的汉江近岸,1983年7月底的一次暴雨,就诱发滑坡98起。

襄渝铁路白河—安康段受汉江沿江断裂带的影响,在120公里铁路线内有30处滑坡。

该区还有分布在汉江二级阶地上的膨胀性粘土滑坡,已成为铁路主要病害之一。

Ⅷ川东丘陵区本区属川东弧形褶皱带,其北受大巴山弧形构造制约,形成NE-NEE轴向的宽缓向斜与紧闭背斜呈隔挡式排列。

地层多为中生代—古生代碎屑岩类,容易产生顺层滑坡、沿节理面的切层滑坡及陡倾或直立岩层(背斜轴部)的崩塌。

加之川东是有名的暴雨区,不仅促使滑坡崩塌形成,还导致滑坡崩塌转化为泥石流,造成更大的灾害。

如四川华蓥市溪口镇坡—泥石流(1987年7月10日),发育在背斜轴部;四川巫溪县中阳村崩塌滑坡(1988年1月10日,765万立方米)及巫溪县城山崩(1987年9月1日,0.7万立方米),也发育在褶皱轴部四川达县地区万源县、白沙工农区吊板垭崩塌(1988年5月13日,160万立方米)都发育在这类褶皱山区。

这些滑坡崩塌除受暴雨影响外,还与人为活动(如采煤、挖坡建筑、工程建设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区几乎年年都有重大滑坡、崩塌灾害发生,属于滑坡、崩塌多发区。

Ⅸ长江上游河谷(重庆—庙河)地段本区即三峡水库区干流段,系巴山弧与新华夏构造复合地带,褶皱轴线呈NE-NEE向,主要出露二叠纪—侏罗纪碳酸盐岩及碎屑岩。

地形切割强烈,岸坡陡峻,江流与构造线多近于平行。

沿江两岸,滑坡、崩塌极为发育,而且规模多在100万立方米以上。

大多数大型滑坡都发生在顺向坡岸,奉节以西江段尤其突出。

崩塌则多发生在切割强烈,岩层平缓且上部为厚层碳酸盐岩及砂岩高耸的斜坡地带。

如新滩广家崖、巫峡的作揖沱、链子崖等。

其中,链子崖危岩,体积336万立方米,距三斗坪坝区25公里,一旦失稳,地未来的三峡水利柜纽工程和现在的航运将带来一定的危害。

据三峡水库区调查,在干流库岸,有崩塌77处,滑坡198处,危险变形体5处;在支流库岸,有崩塌28处,滑坡39处。

统计结果,平均线破坏密度:全库岸为0.129个/公里,干流库岸为0.205个/公里,支流库岸为0.074个/公里。

在暴雨诱发和人为活动叠加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崩塌、滑坡,因此属于多发区。

据云阳县、忠县有关部门报导,1982年7月雨季,云阳县发生滑坡2万多处。

以堆积土滑坡为主,体积1万立方米以下的约占95%。

1982年7月17日至18日发生的鸡扒子滑坡,体积在1500万立方米,其中有180万立方米土石推入长江,严重阻碍航行[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