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1)

五年级科学下册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1)
五年级科学下册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1)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从而为以后探究浮力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和辅垫。本课的教学内容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从橡皮泥在水中可沉可浮入手,一步步动手研究有关沉浮的重要性质,帮助学生建构起同样质量的橡皮泥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这些科学概念。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本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探究活动。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于橡皮泥比较感兴趣,美术课上经常用到,但对于橡皮泥在水中时沉还是浮比较模糊。《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和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通过设疑激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从学的方面来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动手操作,还要用心思考,得出结论。同时能合作学习,团结协作,培养自己严谨的实验品质,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在下面我还将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谈教法学法。

3、教学器材准备:

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3个,记录表

本课所选择的器材我是经过思考的,比如说刻度杯里的水量我改为了300毫升,因为200毫升水太少,学生放橡皮泥很不方便。学生利用这些器材经过有序合理操作能够很好地认识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原因。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案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五年级科学下册2.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教科版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围绕液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两个活动三个实验,三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水的热胀,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膨胀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探究水的冷缩,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最后一个实验是探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实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不仅让学生比较饮料、醋、酱油等液体和水受热、遇冷时有什么相同的性质,还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液体受热受冷有什么不同。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热胀冷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受冷、受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了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已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 四、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说教材: 生态环境的破坏,矿物资源的枯竭,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大自然已向人类亮起了红灯。本科在了解岩石,矿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从资源枯竭的角度来认识岩石。矿物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爱惜资源的'观念,了解一些保护矿物资源的方法,并积极付之行动。 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看人类开采矿石的录像资料; ●采用手抄报等形式交流自己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对岩石的开采情况; ●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了解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的一些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交流,乐于表达; ●意识到岩石和矿物资源的重要以及滥采矿物的危害;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矿物资源作出一份努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师举起一块石英,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不认识。想不想知道呢?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日益减少的款物资源。(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快进入角色。)二,探究新知: (一)看见这个课题,你们平时都有那些了解呢?这节课你们还想学会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副板书)。师指着副板书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岩石和矿物的用途。 1、各组展示岩石、矿物广泛用途的资料。 2、小组相互参观各组“展台”,并认真听取各组“讲解员”的介绍。 3、评选最佳“展台”。 4、为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奖。 【意图】学生制作展台,集体编写“解说词”,评选最佳“展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加深了对岩石、矿物的了解,为形成“保护矿产资源”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岩石的开采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测试题

16、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一样的) 。 填空 12、一个量杯原有 200 毫升的水,把一个物体放入后,水面刻度为 230 毫升,那么这个物体 排开的水量 ( 30 ) 毫升。 13、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 我们称她为水的(浮力) 。 14、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 它受到的 (浮力) 等于它受到的 (重力),而且方向 (相 反)。 15、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1、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 空瓶,会( )在水面上,往瓶里加些沙, )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如用塞子塞好的 增加瓶的( ),它就会( )到水底了。 2、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 在水里会(下沉) ,把它压成铁片,再制成盒子,放在水里,它会(上浮) 体积 )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和浮。如一块铁放 3、 同样重量和大小的物体,放在清水里要下沉,放在盐水里要上浮,这说明用不同的(液 体)也能改变物体的沉和浮。 4、物体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 与物体的 (重量) 和物体的 (体积) 有关, 还和液体的 (性 质)有关。 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其大小等于(排开的水量 )。 6、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 ,在盐水中可能(上浮 )。盐水比清水(重) 。 7、当物体的重量一定时:比较大的物体容易(上浮) ,比较小的物体容易(下沉) 的大小一定时:比较重的物体容易(下沉) ,比较轻的物体容易(上浮) 。 。当物体 8、改变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主要方法有: (改变重量) 、(改变体积) 、(改变液体的性质)和 借助外力。 9、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将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重量变(重) (沉的),沉浮状况(没有)改变。 ,体积变(大) ,放水中是 10、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排开的水量 )。 11、原来沉的物体,想办法增大它在水中(体积 ),这个物体就可能变成浮的。 大 )。

五年级科学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五年级科学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例外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密地采集数据的严重。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严重性。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认识到认真细密地采集数据的严重。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例外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

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例外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准,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密,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三年级上册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瀛湖镇第一小学郭娟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2、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塑料玩具、塑料瓶盖、筷子、木板、木块、回形针、螺丝钉、小铁锤(必须是实心物品)泡沫、石头 2、水槽、水 3、PPT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讲《捞铁牛》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质疑引入:船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为什么它能将重重的铁牛捞起来呢?木船是利用了木头的什么特性呢?这节课,我们将纸、金属、塑料、木头这些常见材料放入水中,探究它们的沉浮情况,重点研究木头有哪些特性。我们就走进材料王国,共同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二、探究活动一:沉浮实验。 1、材料分类: 课件出示各种材料,说出物品的名称,然后分类摆放。 2、教师演示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把泡沫和小碎石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又是以什么作为判断材料沉浮的标准的呢? 教师小结并直接演示: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浮在水中, 3、分组预测: 预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利用简单符号描述我们的预测结果。如果各小组成员出现了不同预测结果可以在记录单的预测结果侧标注“?”。(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请各组组长派代表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 4、分组实验要求: ①实验要求:只有规范严格的实验活动,才能得出准确的科学结论。 ②温馨提示: a、请组长合理分工,让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然后组织探究; b、请操作员每次拿一件物品,轻轻地将物品放入水中,等大家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后再拿出来,允许多次操作(特别是与预测结果不符的材料); c、请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实事求是,如实填写; d、请卫生员将实验后的物品的水擦干,将浮上来的物品放在一起,沉下的物品放在一起。 ③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④请组长派代表汇报结果。 ⑤教师小结:金属类材料制成的实心成品一般在水中下沉,木头、塑料一类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上浮。 板书:金属↓塑料、木头↑ 5、比较实验结果和刚才的预测结果存在的分歧,明白应该以实验结果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 三、探究活动二:认识木头 1、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木头制品。 2、老师出示些木制品的图片,思考:这些木制品分别利用了木制品的哪些特性?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介绍木头的特性 3、出示气泡图,记录木头的特性。

教科版五年级小学科学说课设计教程文件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一、教材分析 《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中的第3课。本课主要有三个主要活动,分别是“学生玩气球”、“用气球驱动小车”和“拓展运用”。教材编写思路清晰,符合建构理论和儿童认知特点,能增加学生对反冲力和反冲运动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概念。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主要通过观察法、比较法来开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一)游戏导入,共玩气球。 学生玩气球的方法很多,告诉学生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玩法,让绳子自由穿过吸管,把吹起来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可以让气球沿一个方向运动。这样的新鲜玩法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产生继续探究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驱动小车。 课本上出示的小车不容易获得,所以我采用了自制的小车,不仅材料容易得到,而且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制作小车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性高,一旦成功用气球将小车驱动,学生兴趣大增,有成就感,对接下来反冲力的学习定下良好的基调。同时通过“看哪组的小车跑得最远”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三)自制教具,探究延续。 这个活动是把“动力”对小车的影响作一个小结。然后教师展示自制

教具做为引导,课后让学生利用反冲力原理自行设计玩具,把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继续满足他们科学探究的欲望,增强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玩气球、安装气球小车的活动,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感受反冲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困难的积极态度;知道飞机和火箭的发射原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会组装小车并用气球作动力推动小车。 教学难点:解释小车反冲运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有关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和“神舟十号”发射的影像资料。 2.细线、气球、吸管、自制教具2个。 分组实验:自制小车材料1副、气球1个、吸管1个、透明胶带、橡皮筋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感知反冲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源动力,因此,课前先让学生自由玩气球,然后引出老师的新玩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绳子自由穿过吸管,把吹起来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气球可以沿一个方向运动。(图一所示)看了这个游戏,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原来气球还可以这么玩啊!

材料在水中沉浮一课(教学案例)

在生活中发现科学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案例一、学情和教材分析 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课,第三单元围绕着我周围的材料这一主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有顺序、有目的的、仔细的观察,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对生活中常见物品从材料的角度进行分类,并且能够总结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凳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关沉和浮的问题,这课主要说明物体沉浮与物体的材料构成有关。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老师的引导他们会试着做出一些解释或推测,物体沉浮究竟与什么有关系?为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们适当的调整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观察和发现,通过猜测、验证和汇报交流等环节,使他们认识到有些猜测与实际实验观察结果是矛盾的,从而明白了物体的沉浮与材料的构成关系。这一课,老师引导学生从观看一则新闻开始,而且研究选择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对于人们克服苦难的帮助。在一条主线和三条支线的研究活动中,扭转学生思维中的一种错误的感性认识,使得他们学会用事实说话。这一节课教材设计了一条主线和三条支线:一开始让学生进行观看新闻,引出使用何种材料进行达到对岸,在学生进行猜测后开始进入第一条支线。实验这些材料构成物体的沉浮情况。经历推测假想→实验验证,使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材料没有关系”这样的结论产生肯定时,于是就有了第二项活动,认识木材的特性,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最后引导学生对人们利用简易木桥通行的过程思考讨论,使他们认识人们利用了木材的多种特性,才能够搭建简易木桥。最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体现感知到的是木材的特性作用。最后进入第三支线,利用回归主线的泥石流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白了木材对于我们生活有巨大的作用,要学生珍惜木材,保护环境等。原本教材中的设计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要求比较准确,但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如何使得木材特性和材料的沉浮两个教学目标之间进行连接,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所以老师对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抓住要害,才能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因此,对教材进行了改编。主要的改变就是要把实验的研究变成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解决问题中发现了生活中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3.2《太阳钟》说课稿教科版

太阳钟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利用日影计时的两种日晷――“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左图是晷针倾斜的地平日晷,晷针与晷面的夹角是当地纬度值(此外,还有晷针与晷面垂直的地平日晷)。右图是赤道式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与地面夹角为90o――当地纬度值;晷针与晷面垂直,上端指向天北极,下端指向天南极。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就发明了这种日晷。教材还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平躺式的钟表,实际上就是地平日晷的雏形,构造与日影仪相同,只是晷盘上有刻度。使用时,晷盘平放在地上,故以此得名。展示这三种太阳钟的用意在于使学生认识太阳钟的多样性,激发他们自己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太阳钟,并通过自己制作认识到太阳钟的原理。 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材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手掌日晷。它流传于民间,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枝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所有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计时工具,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计时方法,又反映了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对照当今的计时工具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的发生变化。 2、“日晷”和“圭表”是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的计时仪器。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2、能够制作简易的圭表或日晷进行计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古人研究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索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难点: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四、教学准备: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余丽丽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起始课,是一典型的实验探究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一、观察物体的沉浮;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材从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有一定的认知和解释,但还比较浮浅和模糊,甚至会出现错误。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鉴于此,教材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前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 演示实验:水槽、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1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回形针、木块、实验记录表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言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出示砖块、木块、水槽,预测木块、石块的沉浮。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要点:提醒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即为浮,从而避免出现悬浮的概念。) 3、出示塑料块,预测其沉浮。再将其轻轻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既是对沉浮的标准的复习,又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作铺垫。)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来源:]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来源:学§科§网Z§X§X§K] 【说教学方法】[来源:ZXXK]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实例,学生说出现象产生的种种可能性,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猜测,引入课堂探究。 二、课堂探究:[来源:学#科#网Z#X#X#K] 探究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一)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做出猜测→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在这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与目标: 1、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知道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2、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橡皮泥在水中沉浮条件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 【讲述】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提问】同学们发现这块橡皮泥是浮还是沉? 【讲评】好,你们观察得出的结果是沉。 【讲述】那么大家把手中的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提问】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讲评】嗯,同学们都发现橡皮泥还是沉入水中的,看来大家观察的非常认真。 【追问】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以出示有一样大小的两块橡皮泥

做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一下体积(体积是相同的)}。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提问】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提示】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实验方法,学生互评。 【讲评】好,同学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大家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做实验,看看你们的办法能不能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讲述】好,同学们都做完实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同学成功把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提问】同学们现在就要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 【讲评】同学们说了很多原因,可是都没抓住重点。 【讲述】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改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是什么发生了改变? 【提问】请同学们现在看看烧杯中水位是多少?(假设:150毫升) 【追问】把橡皮泥放入烧杯中,看看烧杯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假设:175毫升)【讲评】同学们发现水位上升了。不错,观察得很认真。 【提问】有谁知道为什么橡皮泥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呢? 【讲解】橡皮泥也有体积,放入水中就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它就要把周围的水排开,被排开的这些水也有体积,它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也就出现了水位上升的现象。我们就把这部分排开的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要求:学生重述) 【提问】刚才我们把把橡皮泥放入烧杯中水位发生了改变,大家算算橡皮泥在水中排开的水量是多少?。要怎么计算? 【讲评】对,同学们真聪明,计算方法就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烧杯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而且,同学们也计算对了,橡皮泥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就是25毫升。(提示: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讲解】我们知道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那么我们就来通过实验找出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排水量是多少。现在请同学看你们实验桌上实验记录表,拿到表后,想想该怎么完实验? 【活动】学生讨论,汇报,互评。

科学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说课稿 吉林省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说课稿 令狐采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双辽市东明镇中心小学校的徐阳。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热起来了》。 一、说教材 《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及热量转移的过程。关于冷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水加一些凉水等。这节课是热单元的起始课,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结合我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着重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本课围绕“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这个实验探究被衣服包住的书和被衣服包住的身体来进行对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热,只是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发”。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让学

生了解加穿衣服会使身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会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让学生经历了“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解释问题”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如何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我的科研课题想要达成的目标,培养他们在课堂听、说、想、做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的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老师先讲个小故事: 有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皮球, 玩得正高兴, 小明一个大脚把球踢进了一口枯井里。这口井又小又窄, 伸手也够不到球。这时啊, 聪明的小刚想出了个办法, 顺利地把球取了出来。大家猜猜小刚用了什么办法拿到球的?(生预设用水让皮球浮起来)可如果小明小刚玩的是铅球,你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让球浮起来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问题。 二、观察讨论,预测实验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玻璃的培养皿, 把它放入水中, 你们认为会怎样? (1)放水面上(浮)(2)放水底(沉) 为什么同一种物体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 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你放的方法不同。对了! 这就是老师想告诉大家的, 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首先要统一方法, 书中就给了我们两种方法。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 2、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小组分组实验课,我们先来分一下组。(分组:一排四个人为一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负责汇报,第二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记录,第 三、四位同学为实验操作员。) 3、好!请同学们看到你们实验桌上的实验物品,认识一下它们。谁来汇报一下?(生:有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胡萝卜、木头、苹果、橡皮。)我们先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去, 先请每组同学预测一下,如果这些物体放在水里的话你们认为哪些会沉, 哪些会浮, 并把你们小组认为会沉的放一堆, 会浮的放一堆, 还要把预测的结果用箭头填在表格里。不要怕,大胆的预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说过:“没有大胆的预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4、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5、实验前实验操作要求:(1)不要把水到处乱洒,保持桌面清洁。(2)小心小刀的使用。(3)切物体时要用纸片垫着,以免损坏桌面。 6、小组分工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ppt 音乐响起。)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精编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从而为以后探究浮力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和辅垫。本课的教学内容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从橡皮泥在水中可沉可浮入手,一步步动手研究有关沉浮的严重性质,帮助学生建构起同样质量的橡皮泥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这些科学概念。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本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探究活动。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例外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严重。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严重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严重。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于橡皮泥比较感兴趣,美术课上经常用到,但对于橡皮泥在水中时沉还是浮比较含混。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和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通过设疑激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从学的方面来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动手操作,还要用心思考,得出结论。同时能合作学习,结合协作,培养自己严格的实验品质,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在下面我还将结合详尽教学过程谈教法学法。 3、教学器材准备: 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3个,记录表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 我先让学生猜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再通过例外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都是沉的,那橡皮泥要怎么才能浮呢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二)初步感知橡皮泥的浮

科学教学案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沉浮实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哪些东西是沉、哪些东西是浮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本节课要使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多种物品的沉浮,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能力目标:掌握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感受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每组实验用品:量杯、金属、木头、塑料、纸、清水、实验记录表、纸巾,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4个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要求:必须是实心的、安全的。) 【设计意图】 充分的材料准备是上好一节课最根本的基础。本节课的材料准备分为老师准备的和学生准备的。通过师生、小组间合作准备材料,既可以提高师生、小组间的合作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及搜集资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1)判断“什么是沉、什么是浮”,课件出示3个物体在水中情况的图片,学生研讨判断沉浮的标准。小结并课件演示:物体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碰到容器底部是沉。齐读结论 (2)认识物体的材料 请各组组长从材料袋中取出6种物体——铁钉、回形针、木块、象棋子、塑料片,纸片。快速识别这些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 【设计意图】 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给学生挑选了一份生活中普遍、常见的物品。汇报交流:请任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由什么材料制成。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分法?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板书:(材料:金属塑料木头纸片) (3)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同学们相互交流,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为了记录方便,用简单的符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一课,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材结构: “运动和力”属于物质世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本单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了他们非常熟悉的小车作对象,研究小车的运动和所受到的力,围绕这个主题尽量充分地展开研究,以求得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直观理解。本课从朝天门的缆车入手,让学生知道有的车是用缆绳拉着运动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用提供的材料组装一个用重力作拉力的小车,再用这个装置去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小车运动起来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从而认识到力对物体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2、尝试控制实验中的条件,发现拉力与运动的关系。 3、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培养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意图:这个重点部分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上,可让学生开展更紧密地合作,培养学生更加严密的思维习惯,并学会控制实验中的变量来改变实验结果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难点: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意图:设计简单计划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保证,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因而把设计探究计划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小学课程与教学中,之所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继续开展他们在自发状态下就一直热衷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因为这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主要是考虑到: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科学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与轻重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重量越重在水中越容易下沉;重量相同的物体,大小越大在水中越容易下沉。 2、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的大小或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能力与方法:能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感受物质沉浮性质的变化,体味科学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手里有一个玻璃皿,一根铁棒放入水中。您发现了什么? 生:玻璃皿浮着,铁棒沉下去了。 揭示课题:沉与浮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的沉与浮】。 二、观察讨论,预测实验 下?(生:有小铁块、泡沫块、回形针、橡皮泥、铅笔、木头、砝码、橡皮。)。先请每组组长带领预测一下,把会沉的物体有“ד把会浮的应”√表示在记录单第一行对应格子。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师:就是否如我们同学预测的一样呢,我们来动手试试瞧。 3、小组分工实验。把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提出要求】(分组:一排四个人为一小组,第一位同学为组长负责汇报与操作实验,第二位同学为记录员负责记录,第三、四位同学为实验观察员。)【教师演示第一个,并强调一次放一个实验,完后放回原位,依次进行】 4、小组汇报结果。(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小结: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

三、逐步深入,探讨研究(一)重量与沉浮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有的物体会沉,有的则会浮。实验中,哪些物体的沉浮让您觉得比较有趣。(生:小小的回形针也会沉下去,大大的塑料块却浮着) 师:您们觉得物体的沉与浮与什么有关?(生:物体的重量、大小、形状……) 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来试一试,验证我们的猜想。 首先我们来瞧瞧重量与沉浮的关系?在我们的材料里,哪个适合用来验证重量与沉浮的关系。(水壶:可以装不同的水。)(其她的为什么不合适:改变重量的同时会改变她们的大小等其她条件。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她条件不变。) (讨论填写预测,装水多少与沉浮的关系)依次进行试验。 2、把空水瓶放入水中。发现:水瓶浮在水面上。 3、把水瓶装入1/3,1/2。这三次发现:慢慢沉下去了,教师提示:有一部分半沉在水中没 有完全沉下去, 第四次试验,装满水。(发现水瓶完全沉入水中) 4、比较4次试验,有什么不同。(水瓶表面积大小相同,重量逐渐变大) (错误可能:生:水壶半沉在水中就是改变了体积。教师引导:沉下去部分的体积水向四周排开总体积不变。)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预测与结果一样不?(生:不一样)。结果就是怎样的? 6、小结:物体体积相同时,重量越大越容易下沉。潜水艇的原理【视频】。 四、逐步深入,探讨研究(二)大小与沉浮 1、【视频】万吨轮。师:为什么能装这么多东西还能浮在水上呢?(生:船的形状能浮) 2、什么样的形状容易浮起来呢,我们来试一试。 3、讨论填写预测您觉得它会沉还就是浮。(引导学生注意,此时,物体重量不发生不变) 4、把整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怎样了?握成球形怎样了?变成平板怎样了?还有什么形状。发现什么。船型的比较容易浮起来。(错误可能“游乐场的水球也就是圆的怎么能浮。因为水球比较轻,船需要装很多货物。演示:装满水的水壶很重还就是会沉下去。) 五、小结:物体的沉浮与重量,体积的大小有关。 【拓展】 1、游泳的原理【视频】 2、盐水能让清水中沉的物体浮起来。 附录1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实验记录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