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分析八大常见逻辑错误Word版
MBA论说文论证有效性分析(XXXX掌中宝)

历年论证有效性分析考题中常见的逻辑推理问题一.类比不当(或类推不当)类比结论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可能是假的。
因为事物之间固然有相似之处,但也与所差别。
于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的某些地方的相似,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地方仍相似的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
类比结论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已知相同属性与推出的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序,其相关程度越高,类比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
相反,类比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小。
人们通常把违背常识、结论明显为假的类比称为“机械类比”“荒唐类比”。
类比不当是试题题干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出题者经常将一些不具有或缺少可比性的事物,简单地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并据此进行较为荒唐的推理。
例如:(1)03年1月考题:蜜蜂实验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生物行为实验,不能简单地将生物行为类推到企业行为,更不能把生物行为实验的结果一般化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普遍性原则。
(2)04年10月考题:两个猎人遇到一只老虎。
用跑过同伴而脱险类比市场竞争中只要比竞争者领先一步就行了。
简单的故事不能推出复杂的市场竞争结果。
(3)05年1月考题:“试图向某个未曾从事过管理工作的人传授管理学,不啻于试图向一个从来没见过其他人类的人传授哲学”这个类比是荒唐的,因世界上根本没有见过其它人类的人。
(4)09年1月考题:用“分子”、“分母”类比“知识的尺度”属于“不当类比”(或“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前者有明确数量关系,知识却没有,二者虽都可以说多少,但属于不同性质,在逻辑上不能类推。
(先秦墨家有“智与粟孰多?”一说)二.数字陷阱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数字陷阱,考生应当特别注意平均数、百分比以及不同条件下数字的比较,还有数字与结论的关系等。
例如:(1)04年1月考题:“目前,国内约有一千家专业公关公司。
去年,规模最大的十家本土公关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30%,而规模最大的十家外资公关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15%;本土公关公司的利润率平均为20%,外资公司为15%。
寻找论证有效性分析中的逻辑错误(1)

寻找论证有效性分析中的逻辑错误(1)
寻找论证有效性分析中的逻辑错误(1)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论证有效性分析较之于论说文来说,比较容易:
一是行文规范,容易寻找规律;
二是读题规范,只能要找到逻辑错误,阅卷的过程中“踩点给分”。
一般来讲,行文规范对于同学来说,通过培训都能熟练掌握。
但如何寻找“逻辑错误”,是让大家头疼的大问题。
从本期开始,“崔瑞”逻辑将用20-30个专题,
给大家分享如何寻找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题干中的逻辑错误,及如何开展写作。
尽管只有短短4个月的时间应考,只要大家进入系统学习阶段,还是很有希望的啊!
加油!
一般来说,论文有效性分析的日常训练,要逐渐形成“读、找、析、文”四个步骤。
一是,读。
读题。
读题干、找论点,并且注意一些关键信息,比如数据、采样、百分比、类比、表示结论或转折的词汇等。
这些都是读题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的。
二是,找。
找逻辑错误。
根据关键词汇,寻找逻辑错误。
三是,析。
就是分析错误。
想好具体的“逻辑词汇”,要慢慢学会“套用逻辑术语”,比如不当类比、不能有效推出等。
四是,文。
就是成文。
学会用基本段落,形成逻辑分析的层次。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大家使用真题进行模拟训练。
比如,每周1套,刚好考前能把历年真题都做一遍。
通过强化训练,实现规范写作。
“
我们坚信“逻辑改变生活,理性铸造梦想”的初心;
我们秉持“公益知识传播,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
论证有效性分析解题常见的逻辑错误(2014)

了解论证有效性分析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见上面的内容。
在所给材料中找出有问题的三至四个点,再对这三四个点进行引用、评论、 分析,即“引、评、析”。
格式为:题目+第一段为总评,找出材料所给的结论+()吗?
题目: 材料所给的结论+可行吗(行得通吗?/对。。。。。。的质疑/?)
或不可行的。。。。。。/值得怀疑的。。。。。。
(2)非黑即白 为多于一个答案的总是提供不足(通常两个)的选择,即隐藏了 一些选择,最典型的表现是非黑即白的观点,也称非此即彼,其实还有更多的选 择。
例如:萨达姆是邪恶的,所以美军是正义之师。
分析:除正邪之争外,还有邪邪之争及许多难分正邪的纷争,所以不能单以 萨达姆邪恶便认定美军正义。
(3)类比(或类推)不当 类比涉及两种事物的对比或两个时段(事物的动态发 展)的比较,但下面这种对比或类推存在逻辑问题。
2 / 16
分析:该论述不合理地使用了连串因果关系。论述者假定了连串“可能性” 为“必然性”。比方说,迟到是否“必然”是不用功的表现?将来工作又是否“必 然”不勤奋?
(5)条件关系使用不当 条件关系使用不当,是指论证没有按照充分、必要、 充要等条件关系的准则而错误地使用了条件关系从而导致论证的错误。
最后,( )只是( )总集合中的一例,( )不足以代表整个( )的现状,上述论 述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综上所述,这段论述材料存在诸多的缺陷与不足之处,此论证过程无法有效 地证明其结论是有理有据的。因此,基于上述材料论证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不足信 的。要想更有效地证明此结论,还必须要更加有效的论证方法、更加充分的论剧。
例如:我问了十个美国人,有九个说反对民主党。结论:原来九成美国人反 对民主党。
【最新文档】辩论场上常见的逻辑错误分析-易修改word版 (3页)

【最新文档】辩论场上常见的逻辑错误分析-易修改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辩论场上常见的逻辑错误分析
逻辑错误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
产生的错误,下文为大家介绍辩论场上常见的逻辑错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自相矛盾
逻辑、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常见于一支队伍对立论没有统一,或者部分队员对立论没有吃透的情况。
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不需举例。
二、偷换概念/偷换前提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
他有以下几种情况: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
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
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
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5,偷换论题。
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举例:“生之恩不如养之恩”,“生”应该解释为“生育”,却被解释为了“生命”。
三、攻击辩题、避实就虚、栽赃、偷换辩题。
会计专硕:从逻辑角度谈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错误类型

会计专硕:从逻辑角度谈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错误类型一、论据部分1-1. 论据—违反同一律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
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
统计显示,在汽车事故中,装有安全气囊汽车的比例高于未装安全气囊的汽车。
因此,在汽车中装有安全气囊,并不能使车主更安全。
攻击套路示例上述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A这个词的理解。
但是A这个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到底是……还是……?/但是A概念第一次出现时的内涵/外延是……,第二次出现时变成了……。
所以论证中存在概念模糊/偷换概念的谬误,该论证的合理性值得怀疑。
1-2. 论据—调查失败一般认为,一个人80岁和他在30岁相比,理解和记忆能力都显著减退。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80岁的老人和30岁的年轻人在玩麻将时所表现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没有明显差别。
因此,认为一个人到了80岁理解和记忆能力会显著减退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攻击套路示例材料调查结论的得出,是基于数据A的,但是由于得出数据A的调查方在得出结论时有自身利益存在,所以其公正性值得怀疑。
材料调查结论的得出,是基于数据A的,但是由于调查时效性不足,不能说明现在的情况,所以原论证的结论值得商榷。
攻击套路示例引申:对于“忽略发展”的攻击材料用现在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情况/为将来提出相关的建议,但是,由于没有证明关键的环境因素会保持不变,而且这些因素往往也是容易变化的,例如……,所以这个预测值的怀疑。
1-3. 论据—样本问题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在托儿所度过,会引发孩子的紧张不安。
在我们的研究中,有464名12~13岁的儿童接受了特异情景测试法的测验,该项测验意在测试儿童1岁时的状况与对母亲的依附心理之间的关系。
其结果是:有41.5%曾在托儿所看护的儿童和25.7%曾在家看护的儿童被认为紧张不安,过于依附母亲。
1-4. 论据—比例问题人们对于搭乘航班的恐惧其实是毫无道理的。
论效八大考点-推理类错误-强加因果

论效八大考点-强加因果强加因果错误的逻辑本质强加因果的错误本质是错误的建立了两件事情(两个行为)的因果关系。
同时或者先后发生的事情,不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影响我们做正确逻辑判断的最大敌人叫做“巧合”。
两件事情到底是因为“巧合”联系在了一起,还是因为两者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验证,而不能武断的下结论。
在逻辑上,错误的建立两个事情的因果关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
(1)时间上先后或同时发生的事情,逻辑上不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因果倒置,错误的判断了因果关系,把原因当成了结果。
(3)统计数据上看似有相关性,但逻辑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4)由果推因,忽略了导致结果的其他原因。
(5)两个并没有必然相关性的论述,建立起因果关系1.时间上同时或先后发生的事情,逻辑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1)某明星一去某城市开演唱会,该城市就会下雨。
很多粉丝起了一个绰号叫做“雨神”。
(2)某甲去朋友家做客,刚进门没几分钟就停电了。
该朋友笑称,你怎么这么大能量,一来把我家的电都搞没了。
(3)1978年利物浦队夺冠,英国王子结婚,教皇不幸去世;2005年利物浦队夺冠,英国王子结婚,教皇不幸去世;2018年,英国王子已经结婚了,利物浦打进了决赛,教皇老人家瑟瑟发抖。
(4)所有的“阴谋论”,在没有足够多确凿的证据之前,一切的猜测和联想都是有可能严重偏离事实的。
2.因果倒置,错误的判断了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情的因果关系。
【范例】拥有宠物的人有较强的自我依靠能力,明显增强的忍耐力以及良好的社交技能,所以,养宠物是主人社会生存能力明显改善的原因。
上述论述的逻辑推理结构为:论据:养宠物的人同时生存能力强(A和B共存)结论:养宠物为因,能力强为果(A为因,B为果)即使在论据中的“养宠物”和“社会生存能力强”有因果关系,也有两种可能性。
(1)A为因,B为果,因为养宠物,所以社会生存能力强。
(2)B为因,A为果,社会生存能力强,所以愿意养宠物。
论证有效性分析常见错误分析1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论证有效性分析常见错误分析1考点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里面常考的逻辑缺陷主要由如下几类:概念类缺陷,数字类缺陷,推理错误类缺陷,因果类缺陷,矛盾类缺陷以及其他的缺陷。
一、概念类缺陷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
内涵涉及本质,是一类事物和另一类事物的本质差别。
比如人和动物的差别。
但男人和女人的差别,则是外延的差别。
我们基本不动内涵问题。
也就是我们不去发现材料中的概念存在定义上的问题,从而去定义一个你认为新的和更正确的。
但我们可以比较几个前后文讨论的概念,是否一致。
比如上文中的:终生制和大锅饭。
很相似,但边界不一致。
有交集,并非完全一样。
如果必须要去定义,我们就尝试定义个大概,用极其白话的语言去利用常识撑腰。
比如定义大锅饭,我们就说:大锅饭一般指中国政府和国企中的雇员关系。
概念界定不明:指的是,材料弄出一个概念,但那概念并非是不言自明的大众常识,那么我们可以说材料没有说清楚。
比如:13年真题,软文化。
我们常听闻,但这概念不是常识,需要界定清楚。
但我们还是不尝试自己去定义。
更多的情况是:从限定词上去看出来。
【例1】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小说所以,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推理就犯了“偷换概念”的缺陷。
第一个鲁迅的小说是集合概念,代表所有的鲁迅的小说,第二个鲁迅的小说是非集合概念,代指《孔乙己》。
二、数字类缺陷在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数字陷阱,考生应当特别注意平均数、百分比以及不同条件下数字的比较,还有数字与结论的关系等。
1、平均数字【例2】全国应届毕业生就业成功签约率平均为80%,我们学校是名校,所以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成功人数一定超过总毕业生的80%。
【解析】平均整体的升降与个体无直接关系。
2、百分数【例3】青岛市所有高中高考录取率比去年提高30%以上,而济南市所有高中的高考录取率只提高了20%。
会计专硕从逻辑角度谈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错误类型

会计专硕:从逻辑角度谈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错误类型一、论据部分1-1. 论据—违反同一律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
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
统计显示,在汽车事故中,装有安全气囊汽车的比例高于未装安全气囊的汽车。
因此,在汽车中装有安全气囊,并不能使车主更安全。
攻击套路示例上述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A这个词的理解。
但是A这个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到底是……还是……?/但是A概念第一次出现时的内涵/外延是……,第二次出现时变成了……。
所以论证中存在概念模糊/偷换概念的谬误,该论证的合理性值得怀疑。
1-2. 论据—调查失败一般认为,一个人80岁和他在30岁相比,理解和记忆能力都显著减退。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80岁的老人和30岁的年轻人在玩麻将时所表现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没有明显差别。
因此,认为一个人到了80岁理解和记忆能力会显著减退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攻击套路示例材料调查结论的得出,是基于数据A的,但是由于得出数据A的调查方在得出结论时有自身利益存在,所以其公正性值得怀疑。
材料调查结论的得出,是基于数据A的,但是由于调查时效性不足,不能说明现在的情况,所以原论证的结论值得商榷。
攻击套路示例引申:对于“忽略发展”的攻击材料用现在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情况/为将来提出相关的建议,但是,由于没有证明关键的环境因素会保持不变,而且这些因素往往也是容易变化的,例如……,所以这个预测值的怀疑。
1-3. 论据—样本问题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在托儿所度过,会引发孩子的紧X不安。
在我们的研究中,有464名12~13岁的儿童接受了特异情景测试法的测验,该项测验意在测试儿童1岁时的状况与对母亲的依附心理之间的关系。
其结果是:有41.5%曾在托儿所看护的儿童和25.7%曾在家看护的儿童被认为紧X不安,过于依附母亲。
1-4. 论据—比例问题人们对于搭乘航班的恐惧其实是毫无道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证有效性分析八大常见逻辑错误
在职研究生:MBA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经常是困扰MBA考生的一个障碍,且是他们容易丢分的一个项目。
中公管理人从历年英文考试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八大论证有效性分析常见错误,供参加在职硕士研究生考生们学习。
一、以偏概全
简单枚举法的结论是或然而非必然的,可靠的结论往往建立在,数目,范围充足的,取样对象之间的差距要够大。
通常把样本过少、结论明显过假,或者过于简单的方法称为“以偏概全”。
常见问题有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情况;有论证条件过于单薄无法支持论证的情况;也有对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不够清楚、准确的情况。
例:在针对巴黎市民对垃圾食品偏好度的调查中,调查人员在巴黎的各大麦当劳餐厅随机抽取了 300人做调查,发现巴黎市民更喜欢程度高达75%。
分析:该调查的样本仅仅来自于巴黎的快餐厅,在巴黎快餐厅吃饭的人就餐偏好不能代表巴黎市民的就餐偏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类比不当
作类比的两个事物之间固然有相似之处,但也与所差别。
于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的某些地方的相似,推出它们在另外的地方仍相似的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
类比结论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已知相同属性与推出的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其相关程度越高,类比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
相反,类比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小。
例:熊猫和棕熊是近亲,他们都具有相似的牙齿额肠道结构,适应于肉食,所以,熊猫常用的食物是肉类。
分析:该例中就用到了类比不当的错误,熊猫和棕熊虽然在很多地方具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大不相同,这些是构成两者食物结构不同的原因。
类比除了两个物体之间的类比还有同一个物体不同时间的类比,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类比都是有问题的,因为当时间发生了变化,物体所处的环境也可能发生了变化,而且不能排除偶然性。
例:上次我打得赢他,我这次一定也打得赢分析:世上没有常胜将军。
三、因果倒置
因果关系具有共存性。
指原因和结果是在时空上相互接近的,并且总是共同变化的:原因的变化将引起结果的相应变化,结果的改变总是由原因的改变所引起。
但因果之间的共存性也容易引起人们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犯“倒置因果”的错误。
例:为了加快我国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发展私人轿车工业,因为在发达国家中,大部分人都有私家轿车。
分析:这一论证就是倒置了因果关系。
应该说私人拥有轿车是发达国家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四、无关因果
指论证者将毫无因果关系的论据与结论生拉硬拽在一起的一种表现。
例:我在学校都很受人欢迎,因为我每天穿的都很漂亮
分析:穿的漂亮和受人欢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成为直接的因果关系。
很多时候人们会用先后顺序来判断因果关系,这也是无关因果。
例:我一坐到我的座位上,电脑就死机了,所以我一定是做错了什么。
分析:电脑死机和我坐到座位上两者虽然有先后的关系,但这两个关系并不具有因果联系。
五、单一因果
在科学实验中,判断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中往往要求使用单一变量法,来保验证某个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发生的的很多事情是有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在没有办法将其他因素一一排除的前提下,不能断然决定是某一个或两个因素导致了结果的产生。
例:张明很胖,他一定很少做运动。
分析:张明的胖是多种原因一起构成的,不能断定是很少运动造成的。
六、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常见手段:
1、把对方言论作出曲解,把它推翻,再假装已经推翻了对方真正的言论;
2、断章取义──从对方真正的言论中选取有误导性的段落;
3、选取其他与对方拥有相同立场的人,把他们支持该立场的软弱论据推翻,再假装已经辩倒“ 所有”拥有该立场的人,从以推翻该立场;
4、虚构一个行为和信念遭受批评的人物,再声称该人物为对方言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例:小明:“我不认为孩子们应该往大街上乱跑。
”
大文:“我反对,把孩子们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那真是太愚蠢了。
”
分析:大文把不让孩子们在大街上跑,曲解为把孩子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这就是典型的偷换概念。
七、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在逻辑上是违反了排中律,排中律的内容是: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 及其否定(并非A),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这个就是典型的自相矛盾
例:“提高邮票价格,可以产生更多的收益,减少邮件流量”。
分析:论证者提高邮票价格的目的是为了使邮政业景气起来,而这样做的结果又会减少邮件流量,就出现了目的与结果之间的矛盾。
八、主观代替客观
这个问题在MBA写作中出现相对较少,但是常出现在GRE、GMAT的分析性写作中。
顾名思义,就是用主观的看法来代替客观的内容。
例:一群孩子在谈论一只蛤蟆的雌雄,相持不下时一个人突然说:“我知道怎么辨认了”老师很高兴,说:“请讲”。
孩子说:“投票表决”。
分析:这个例子不需要再解释什么了。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
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
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