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中的一些诡辩现象
浅析日常语言中的九种诡辩手法

浅析日常语言中的九种诡辩手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有人为自己的行为作一些似是而非的辩护,实际上是隐含着某种逻辑错误的诡辩。
下面简单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诡辩术。
(1)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在论证过程中,诡辩者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的原则,论点含混暧昧,似是而非,企图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某种目的辩护。
凡算命、相面、占卜之徒,他们骗人索财的一个法宝,就是竭力说含糊之词,双关之语,两面堵,四面围,正说也行,反说也通,随机应变,反正让你相信他的话灵验。
这是地地道道的诡辩术。
(2)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是搞诡辩的人最常用的一种诡辩术。
诡辩者偷换概念的主要手法有: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
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
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
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5,偷换论题。
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3)虚假论据。
是指故意违反论据要真实的规则,用编造的例证和错误的原理作为论据,去论证错误的论题。
(4)循环论证。
论题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题去证明,就是循环论证。
(5)以人为据。
是指在论证中,把对某人的品质的评价移到对某人提出的论断的评价上去。
换言之,用对某人品质的评价代替对论题的论证。
(6)诉诸权威。
在指对论题不作任何论证,只是拿出权威的只言片语吓人,骗人。
换句话说,是用权威人士的个别言论代替对论题的逻辑论证。
诉诸权威,是“以人为据”的一种特殊表现。
(7)人身攻击。
是指用攻击、谩骂论敌代替对具体论题的论证。
这也是一种十分恶劣的作风。
(8)机械类比。
是指故意把两个性质根本不同,或只具有某种表面相同(或相似)的对象拿来作类比,由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某种性质的论证的手法。
辩论中的一些反诡辩术

一些反诡辩术:如果可以打个比喻,即把语言交锋比作战争,那么雄辩就是明枪,而诡辩则是暗剑。
既要防遭人暗算,还要在适当时机能操戈向敌,反败为胜。
一、驳斥诡辩的基本方法(一)注解法在概念上玩弄游戏,这是诡辩者惯用的手段。
只要我们澄清概念,正确地解释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就足以堵住诡辩者的口。
例如,库诺夫在美化帝国主义时,曾推论说:“帝国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避免和进步的……所以必须跪在帝国主义面前歌功颂德!”对此,列宁就用明确概念的方法一针见血地驳斥了库诺夫所玩弄的偷换概念的伎俩,库诺夫用“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概念偷换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内涵并不一样。
通过得以这两个概念的澄清,库诺夫为帝国主义辩护的用心就昭然若揭了。
注解法可用来反驳偷换概念和偷换论题。
(二)列举反例法在论辩中,当论敌以偏概全、轻率概括,推出了某种虚假的全称命题时,只要列举出与之相反的具体事例,即可将对方驳倒。
我国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所以科举考试时,为了避免冒名顶替,考生必须填写清楚自己的外貌特征,考官才能在考堂上查对。
相传在明朝时,有个考生填写自己的面貌特征时,其中有一项写了“微须”。
考官巡堂时看到这个考生脸部有一点胡须,便怒道:“你冒名顶替,考单上明明写着没有胡须嘛!”考生十分诧异,申辩道:“我明明写着有一点点胡须,怎么就没有呢?”考官说:“…微‟即没有。
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微斯人吾谁与归‟,说的就是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我跟谁一道呢?”考生反驳说:“古书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这里微服就是不暴露官员身份的装束,如果…微‟只作…没有‟讲,难道说孔子脱得赤条条地到宋国去吗?”事实胜于雄辩。
对于那些以偏概全的诡辩,我们只要举出一个与其相反的具体例子,就可以驳倒它。
因为同素材的B判断同A判断是不能同真的。
用一个反例,就等于B真。
B真那么A(即以偏概全的结论)当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诡辩错误的类型及反驳

常见的辩论诡辩错误和套话关于辩论赛中的套话,必须强调三点:1、很多人无法理清楚辩论赛套话的意义,有的人极其鄙视坚决不用,有的人则盲目滥用,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套话的作用,在于高度概括己方的立论进行阐述,或者高度概括对方的立论进行反驳。
对于语言组织能力不济,不能以最简短的语言进行攻防的辩手,套话的学习是必须的,但必须分清场合使用。
2、以下所有的破解套话都只是举例,用来提供思路,但并不推荐使用。
因为这些套话都已经被前辈辩手用烂,盲目使用容易引起评委反感。
建议各辩手根据下面列举的辩论赛逻辑错误种类,每一种原创2-3句属于自己的套话。
3、套话只是语言组织的辅助技巧,真正的目的在于阐述内容,决不可反客为主。
如果只会空洞洞的使用套话,而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这样的辩手会遭人反感。
辩论场上常见的诡辩错误及反驳一、自相矛盾逻辑、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常见于一支队伍对立论没有统一,或者部分队员对立论没有吃透的情况。
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不需举例。
破解套话:1、对方X辩说....对方Y辩说....请对方辩友先统一一下观点吧!2、(指出错误后)对方的论述是不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二、偷换概念/偷换前提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
他有以下几种情况: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
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
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
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
5,偷换论题。
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举例:“生之恩不如养之恩”,“生”应该解释为“生育”,却被解释为了“生命”。
破解套话:1、对方辩友不要玩概念游戏/断章取义....2、对方辩友滔滔不绝,可惜的一个概念错了....3、按照对方的定义....这符合在座各位的生活感受吗?三、避实就虚、栽赃、偷换辩题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错误。
诡辩常用的十种手段

诡辩常用的十种手段来自知乎专栏小白推理1. 诉诸人身诉诸人身指避开事件本身的因果关系,为回避自己的逻辑弱点,选择将与论题无关的个人特质作为辩驳的论据。
常见的诉诸人身场景:你也一样。
A对B说:别喝酒,喝酒对身体不好。
B说:但是A你自己不也喝酒。
2. 稻草人谬误稻草人谬误指故意曲解对方的论点,再针对曲解后的论点进行攻击。
A说:谈了恋爱的人应该与其他异性保持一定距离。
B说:那还不许我跟别人讲话了?3. 滑坡谬误滑坡谬误指使用一连串连续的因果推论,却夸大每个环节之间因果关系的强度,进而得出不合理的结论。
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高中你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你就找不到好工作只能扫大街,你想一辈子扫大街吗?4. 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指利用词、句上可能出现的歧义来歪曲论据,进行诡辩。
A说:这个大米不好,煮的稀饭不够黏。
B说:502黏,你怎么不去挖一勺?5. 红鲱鱼谬误红鲱鱼谬误即转移话题,提出不相干的话题来转移原本的讨论重点。
A说:昨天我领养了一只流浪狗。
B说:这么热心肠怎么没见你去福利院照顾老人?6. 假两难悖论假两难推理指提出不全面的选择,并让人从中选择一个。
A:不公开发表声明,一定是心虚了。
B:不给你买包的男人,一定是不爱你。
7. 诉诸折衷诉诸折衷是对假两难悖论的矫枉过正,它是认为折衷观点一定是最优解的逻辑谬误。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8. 不当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的部分相同属性来推出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类比是一种或然性推理,从真前提未必能够推理出真结论。
A说:大家都是一个老师叫出来的,怎么人家能考满分,就你不行?9. 诉诸情感诉诸情感指通过操纵情感来赢得争论,而非通过有效的逻辑。
你这么有钱,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为什么不捐款?10. 轻率概括仅通过观察一个或一小部分群体,就对整个群体做出概括。
自由辩论的诡辩技巧有哪些_辩论赛_

自由辩论的诡辩技巧有哪些诡辩者在理屈词穷之时,往往引用对自己的观点、论题进行证明,“拉大旗作虎皮”,摆出自己与名人、与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式,使对方“措手不及”而自己“绝处逢生”。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自由辩论的诡辩技巧,供你参考。
自由辩论的诡辩技巧1:针锋相对法。
意即当诡辩者引用名言佐证时,反驳者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引用名方论证反驳。
这样把对方给你施加的难以辩驳的窘况,如法炮制地施加给对方。
有一次,几位男女朋友相聚,争辩起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问题,女同胞一致认为父亲作为家长应承担主要责任,男同胞多数则持相反意见,双方都言之凿凿,相持不下,无论东道主如何“调和”(阐明两者都重要)地无济于事。
忽一女同胞说:“我国古语就说了养不教,父之过而不说母之过,可见做父亲的肩负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
”言者有点得意。
男同胞们一时语塞,东道主连忙反驳:“这也不尽然。
我们知道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他在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指出:母不母,则子不子,说明母亲对教育子女也负有责任。
”这下,女同胞也语塞了。
东道主接着阐明自己观点,“我们都可以证明父亲和母亲对教育子女有重要作用与责任,但是只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责任推给另一方都是片面的。
正如鲁迅所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这样旁征博引地反驳与论证,容易使对方心服口服。
自由辩论的诡辩技巧2:词句辩析法。
诡辩者引用名言归根到底是对名言的滥用。
有时我们对名言本身词句加以辩析就可以看出名言不足以证明诡辩者的结论。
如有个人十分固执,对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始终不予承认,无论众人如何阐述,他仍持偏见,末了,他还说“不要以为你们人多就可以说服我,一个伟人不是说过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对他这一言论的驳斥就可抓住“往往”二字,“这句名言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并不是说一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有可能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诡辩的例子

诡辩的例子1. 我总是说谎话。
这就是一个诡辩的例子。
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它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论述,而如果这个说法是假的那么它同样是自相矛盾的论述。
这种说法没有意义,因为它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引起更多的疑问。
2. 你必须相信我,因为我从来没有欺骗过你。
这个诡辩的问题在于,如果这个人从来没有欺骗过你,那么他的确很可信。
但是如果他是欺骗者,他有可能撒谎说从来没有欺骗过你,而且你可能没有发现他欺骗了你。
所以,这个论述是不可靠的。
3. 只有愚蠢的人才相信这个理论。
这个诡辩的问题在于,这个说法是一个攻击性陈述,是侮辱和抨击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
这个论述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也没有说服人们换个观点。
它只是尝试通过攻击对方来获得胜利。
4. 你怎么能说我错了,你自己都不对。
这是一个转移注意力的诡辩,将争议的注意力从自己转移到别人身上。
这个说法没有解释为什么自己是正确的,只是试图让别人看起来错误。
5. 现在是关键时刻,我们必须集体行动。
这是一个诡辩的例子,因为它试图通过强调紧迫性和紧张感来说服人们采取行动,而没有提供铁clad的证据和逻辑。
这种形式的诡辩称为诱导式逻辑。
6.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
这个说法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论述,因为它本身是一个绝对性的说法。
如果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的,那么这个说法也不能成立。
这种论述被称为相对主义诡辩。
7. 不幸的是,我们无法证明我的理论。
这个说法是一种无法证伪的诡辩,因为它试图默示这个理论是无法被证明或反驳的。
这样的论述不仅无法被验证,也无法被证伪,因此是没有意义的。
8. 我不是白痴,所以我的观点肯定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诡辩的例子,因为它试图通过暗示如果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么你显然是一个白痴。
这种论述称为傲慢的诡辩。
9. 我不会相信你,因为我已经听说了你的坏名声。
这个诡辩的问题在于,这个说法没有提供任何实际证据或理由来支持他们所说的观点。
这样的论述称为流言蜚语和诽谤的诡辩。
辩论中的一些诡辩现象

诡辩:兵者,诡道也。
辩论就是唇枪舌剑的较量,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特别的战争,因此在我们已经知己知彼,收集好海量的论据,已经想好怎样破题立论,确立了毫无漏洞的逻辑框架……后,必然要想到的,就是“诡计”。
辩论中的“诡计”,就是诡辩。
也许有人会认为,辩论应该是“堂堂正正”的,是“讲道理逻辑”的,是为了“探求真理”的,混淆视听的“诡辩”应该拒之门外,避之千里。
当然,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么这篇文章可以不看下去。
但是如果你想赢,那么我建议你最好还是看一看。
其实,无论是正规的辩论赛,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诡辩”无处不在,有些我们甚至习以为常而不知道那是诡辩。
下面你会知道,其实正规的辩论赛少不了诡辩,诡辩是辩论里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些诡辩也许和你常识中的那种“诡辩”相差甚远,不过那些的的确确就是诡辩,并不因为形式和使用者的不同就改变了本质。
如果规定把这些“诡辩”完全剔除,有可能你都不知道怎样去辩论了。
退一万步说,即使你不想用诡辩,也得知道如何破解别人的诡辩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去了解辩论中的诡辩,这样才能利用诡辩或防范诡辩。
废话少说,下面开始正文。
什么是诡辩呢?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的言论就是诡辩。
其实不然。
我举个例子:《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富户家的一员。
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
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他们找邓析出主意。
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
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这就是诡辩史上著名的“赎尸诡论”。
从逻辑上说,邓析对双方说的话都没有错,后世也一直找不出他错在哪里,只能归结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不能穷尽选择支”或者“立场转换”。
所以说,诡辩不一定是“颠倒黑白”的,也有可能符合逻辑。
因此,我斗胆在这里下个不甚严密的定义:所谓诡辩,就是企图让听者的思路按照某种期望运行的一类言论。
辩论中的一些诡辩现象

诡辩:兵者,诡道也。
辩论就是唇枪舌剑的较量,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特别的战争,因此在我们已经知己知彼,收集好海量的论据,已经想好怎样破题立论,确立了毫无漏洞的逻辑框架……后,必然要想到的,就是“诡计”。
辩论中的“诡计”,就是诡辩。
也许有人会认为,辩论应该是“堂堂正正”的,是“讲道理逻辑”的,是为了“探求真理”的,混淆视听的“诡辩”应该拒之门外,避之千里。
当然,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么这篇文章可以不看下去。
但是如果你想赢,那么我建议你最好还是看一看。
其实,无论是正规的辩论赛,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诡辩”无处不在,有些我们甚至习以为常而不知道那是诡辩。
下面你会知道,其实正规的辩论赛少不了诡辩,诡辩是辩论里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些诡辩也许和你常识中的那种“诡辩”相差甚远,不过那些的的确确就是诡辩,并不因为形式和使用者的不同就改变了本质。
如果规定把这些“诡辩”完全剔除,有可能你都不知道怎样去辩论了。
退一万步说,即使你不想用诡辩,也得知道如何破解别人的诡辩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去了解辩论中的诡辩,这样才能利用诡辩或防范诡辩。
废话少说,下面开始正文。
什么是诡辩呢?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的言论就是诡辩。
其实不然。
我举个例子:《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富户家的一员。
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
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他们找邓析出主意。
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
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这就是诡辩史上著名的“赎尸诡论”。
从逻辑上说,邓析对双方说的话都没有错,后世也一直找不出他错在哪里,只能归结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不能穷尽选择支”或者“立场转换”。
所以说,诡辩不一定是“颠倒黑白”的,也有可能符合逻辑。
因此,我斗胆在这里下个不甚严密的定义:所谓诡辩,就是企图让听者的思路按照某种期望运行的一类言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诡辩:兵者,诡道也。
辩论就是唇枪舌剑的较量,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特别的战争,因此在我们已经知己知彼,收集好海量的论据,已经想好怎样破题立论,确立了毫无漏洞的逻辑框架……后,必然要想到的,就是“诡计”。
辩论中的“诡计”,就是诡辩。
也许有人会认为,辩论应该是“堂堂正正”的,是“讲道理逻辑”的,是为了“探求真理”的,混淆视听的“诡辩”应该拒之门外,避之千里。
当然,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么这篇文章可以不看下去。
但是如果你想赢,那么我建议你最好还是看一看。
其实,无论是正规的辩论赛,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诡辩”无处不在,有些我们甚至习以为常而不知道那是诡辩。
下面你会知道,其实正规的辩论赛少不了诡辩,诡辩是辩论里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些诡辩也许和你常识中的那种“诡辩”相差甚远,不过那些的的确确就是诡辩,并不因为形式和使用者的不同就改变了本质。
如果规定把这些“诡辩”完全剔除,有可能你都不知道怎样去辩论了。
退一万步说,即使你不想用诡辩,也得知道如何破解别人的诡辩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去了解辩论中的诡辩,这样才能利用诡辩或防范诡辩。
废话少说,下面开始正文。
什么是诡辩呢?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的言论就是诡辩。
其实不然。
我举个例子:《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富户家的一员。
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
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他们找邓析出主意。
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
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这就是诡辩史上著名的“赎尸诡论”。
从逻辑上说,邓析对双方说的话都没有错,后世也一直找不出他错在哪里,只能归结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不能穷尽选择支”或者“立场转换”。
所以说,诡辩不一定是“颠倒黑白”的,也有可能符合逻辑。
因此,我斗胆在这里下个不甚严密的定义:所谓诡辩,就是企图让听者的思路按照某种期望运行的一类言论。
听起来好像很抽象,其实简单地说就是“糊弄”。
为什么要定义“诡辩”,是为了下面论述的问题打下基础。
下面说到的一些技巧有些人会觉得不算是诡辩,但这里按照我的定义我把它们也归类进“诡辩”里,因为这些技巧实际上对证明己方的逻辑毫无帮助,但却能达到让人哑口无言的效果。
一、名人名言。
借用名人名言是所有的辩论中都会用到的诡辩伎俩。
之所以说那是“诡辩”,是因为名人说的话并不等于是真理,引用了名言对“证明”己方的逻辑其实毫无帮助。
注意到没有,几乎所有的辩论赛里正反双方都能找出证明己方观点的名言,这已经证明了名人们的思想是多么的混乱。
然而,我们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借用各种名人名言,甚至在辩论之外,比如写作文,写小说等都大量地引用。
下意识地,我们都以为名人说的话是一种有力的论据,一方一般也不会去辩驳另一方引用的名言,因为那可是名人说的话,除非你是更高级的名人,否则,哼哼,等着挨批吧。
不过,使用名人名言也是有限制的。
一般我们认为既然是名人名言那么应该是说出来就没有人敢反对,其实不然。
在不同的地区,因为教育状况的不同,对名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有可能你认为某个名人是支持自己的论点的,但对方却不这样认为而予以反驳,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让引用名言的一方陷入被动。
举个例子,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大决赛辩题是“人性本善”,反方复旦大学引用了荀子的话作为论据,因为在大陆的教育中,荀子是持性恶论的。
但是正方的台湾大学马上予以反驳,因为在台湾的教育中,荀子所持的是无善无恶说。
这时候,反方的引用就碰壁了,因为正方根本不卖荀子的帐。
可惜的是,因为反方对荀子做的功课比较足,辩得正方无话可说,生生憋出一句“荀子他说错了”,结果痛失机会,妙笔变为败笔。
如果台湾大学了解过大陆的教育,就能料到反方必然会引用荀子的话而做足功课,而93年的赛场是新加坡,评委对荀子的看法并不像大陆那般一边倒向性恶论,要么抛出比反方更多的,证明荀子持无善无恶论的名言,就能将场上的形势完全逆转过来,要么选择回避,即使这一点赢不了也不会丢分太多。
除了教育差异引起的问题外,有时候名言本身就有问题。
有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其实是被处理过的,简单说就是“断章取义”。
比如“以德报怨”“99%的汗水”“巨人的肩膀上”之类。
如果对这些名言的出处不甚了解,随便乱用的话可能会撞在对方早已准备好的枪口之上。
比如9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第二场,正方引用康德的话:“法律和道德都是建立在理性命令的基础之上。
”来论证反方“法律的核心是道德”是错误的,但反方随后却同样用康德的话回敬了他们:“理性就是道德性”,来了个釜底抽薪,让正方无言以对。
简单地说,引用名人名言是人们最常用也是最有力的诡辩,关键是没有人将其看做是诡辩,因此可以大量采用,但采用前必须先得对名人说名言时的语境和名言的完整版本有所了解,且要考虑到评委的教育状况和思维习惯。
二、事实论据。
我们为了论证己方的论点,一般都会列举大量的事实论据,比如故事、数据等。
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列举了事实并不等于我方的论点就得证。
另一方面,为了论证对方的论点错误,我们也喜欢罗列反面事实,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也无法证伪对方的论点。
能用事实来论证(证伪)的辩题只有两类,一类是关于某个因素是不是某事物的必要条件(比如“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种情况下反方只需举一个反例就可证明己方观点。
另一类是关于某个因素是不是某事物的充分条件(如“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只要反方举一个反例就可证明己方观点。
而这两类辩题中,正方无论举多少正面例子,都无法根本上证明己方观点是正确的,这是归纳法的本质决定的。
因此,除非是上面两类反方的情况,其他所有情况下“某某事情可以证明我方观点正确……”都属于诡辩。
不过一般人不是这样理解的,他们看到的是每举出一个正面例子,相关论点的可信度就增加一分,而每举出一个反例相关论点的可信度就降低一分。
因此,尽管罗列事实来论证这种手段,逻辑上有如此这般的漏洞,事实论据还是准备得多一点的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双方的辩论水平难分伯仲,一般来说,观众和评委会倾向于列举事实较多的一方,也就是说,双方列举的事实是会“抵消”的,即使一方无法否定另一方列举的事实,只要数量上明显多于对方,评委和观众就会自发倾向列举事实较多的一方。
当然,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光顾着列举事实就没时间论述逻辑,逻辑链条就会薄弱,要列举多少事实请自己根据实际形势衡量。
三、二难推论。
二难推论是辩论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诡辩伎俩,之所以说辩论中的二难是诡辩,是因为辩论中的二难推论总是假定某个不合理的或是有偏向性的前提是正确的,也就是说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在错误的前提下当然怎样选择都是错误的。
一般来说,说到设陷阱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也是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二难,其次是设口袋(口袋里还可以再装口袋,就是所谓的连环套),由于现在的辩手都不是傻子,一般都不会正面回答明显是诱导的问题,所以装口袋现在是比较少用了,现在来谈更为常用的二难。
前面说了,二难总是假定某个前提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这个前提太露骨就容易被人揪出来,这样二难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关键就在于如何隐藏这个前提。
最佳的隐藏方式是利用人的惯性思维,这样问题里无需提及这个前提,对手因为惯性思维的关系会自动将前提补充进问题里,光是思考问题本身是看不出问题所在的。
比如“万能的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自己都举不起来的石头”,看似回答能还是不能都将推翻上帝是万能的这个前提。
其实,这里还隐含了一个前提:逻辑高于上帝。
我们的惯性思维总是认为如果推导过程正确,而结论矛盾,那肯定是前提错误,既然上帝经不起逻辑推理的检验,那么上帝是万能的前提就是错误的。
但如果上帝真的是万能,那么他就可以不受上面的逻辑束缚,能且不能造出一块自己都举不起来的石头,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也不是每次都能利用惯性思维,因为惯性思维是有其存在合理性的,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会出现破绽。
另外一种隐藏方法是使用一些看似合理其实偏于我方的前提,用合理性(起码表面上是)来掩盖。
东方朔偷饮了汉武帝求得的据说饮了能够不死的酒,汉武帝要杀他,他说:“如果这酒真能使人不死,那么你就杀不死我;如果这酒不能使人不死(你能杀得死我),那么它就没有什么用处;这酒或者能使人不死,或者不能使人不死;所以你或者杀不死我,或者不必杀我。
”这里隐含的前提是,如果酒是假的,那么偷饮了对汉武帝没造成损失,就不必被治罪。
其实偷就是偷,与酒是否为假无关,是应该治罪的,但汉武帝被这个隐含的前提给骗了,结果原谅了东方朔。
四、偷换偷换也是辩论中常用的伎俩,而且符合一般人对“诡辩”的理解。
偷换有很多种,一般有辩题的偷换和概念的偷换。
这两种也不是界限分明,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辩题的偷换一般比较容易看出来,当然,是相对概念偷换而言,当争论的焦点不在辩题本身上而是在某个相似的问题上时,其中一方很有可能偷换了辩题。
比如,“诚信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这个辩题,很容易就会被偷换成“诚信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
通常是反方进行这样的偷换,因为将自律偷换成道德对反方比较有利。
而正方则通常偷换成“诚信主要靠内因还是外因”。
概念的偷换比较难看出来。
一般来说,概念的偷换分为扩大(缩小)外延、更改指代对象两种。
前者比如“考试是不是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的辩论中,反方不停地论述因高考落榜而埋没的诸多人才,其实就是缩小了“考试”的外延,使其单单只指高考,用一部分的外延取代了全部外延甚至偷换了考试的概念本身。
后者比如“决定幸福感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反方这样说道:“幸福感等一切主观感觉的基础是大脑客观功能的正常,因而决定幸福感的是客观因素”这里是将“客观因素”偷换成“客观物质”来理解了。
一般说来,每一场辩论中对于题眼(辩题中的关键词语),双方的定义、诠释多多少少都经过修改或选择,以利于进攻或防守。
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是以逻辑严密著称的雄辩,也不能完全摆脱诡辩常见的偷换概念a:你有烧水的水壶吗?b:有a:那借给我烧下开水b:你烧开水还用借水壶吗?水是开的用不着烧了。
a:那我烧冷水好了吧?b:不行啊,我水壶是烧开水的。
a:那我烧开水好吗?b:开水还用烧吗?a。
常见的偷换概念,不知道大家生活中遇见过没有首先分析这道题,开水冷水,烧开水不行,烧冷水也不行,那我就都不烧。
借下你水壶,我想烧下水。
b:烧开水还是冷水?a:烧水b:烧水是开水还是冷水a:你到底借不借水壶了,我说了我烧水这里a反问b了,接下来也可以展开一系列反击b的话,把握话语的主动权。
这里b把烧的概念偷换了我们找事物本质a:请问烧是不是对某一物体进行加热?b:是a:请问你水壶是拿来干什么的?五、循环循环也是很常用的诡辩手段。
辩论中的逻辑循环主要有两种形式:同义反复、循环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