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论文:一株梅花,两样风景—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诗词中的梅花文化文学论文

浅谈诗词中的梅花文化文学论文

浅谈诗词中的梅花文化梅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名花,在中国的园林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不仅如此,梅花还是我国历代诗歌中歌咏最多的花卉之一。

提起它,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与冰清玉洁、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等意象联系起来,成为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

不过,梅花的这种人文意义和象征意义,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古人经过漫长的挖掘和积淀,逐渐确立起来的。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这样论述到:“《离骚》遍撷香草,独不及梅。

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

自北宋林逋诸人递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树横枝’之句,作者始别立品题。

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

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梅以自重。

凡别号及斋馆之名,多带梅字,以求附于雅人”1咏梅诗的发展阶段1.1先秦为萌芽时期:在先秦诗歌中,《离骚》遍咏香草,独不及梅,《诗经》中却是有梅的,只不过梅的内容不大一样罢了。

据考察,《诗经》中有五处咏梅。

这五处除了《秦风•终南》中“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梅”,是指一种细长木材,并非开花结子的梅树以外,其它四处,即《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陈风•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曹风•鸤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都是着眼于梅子而非歌咏梅花,更谈不上发掘梅花的社会人文意义了。

可以说,这是梅花最早进入诗歌园地的情况,是梅与诗结合的最初状态。

1.2 汉魏六朝至唐为发展时期:汉乐府横吹曲辞中有《梅花落》一曲,古辞虽已不存,无由知其全貌,但从曲名中,从现存六朝诗人如鲍照写的同题诗歌当中,可以推知是专门描写梅花的。

六朝的诗人,如陆凯、鲍照、何逊、庾信等,已有不少描写梅花的诗篇。

入唐,咏梅作品逐渐多起来,王维、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有赋咏之作,李商隐、李群玉、郑谷、齐己等,都有专题描写的诗篇。

诗人们或专题赋咏,或只言片语寄情托意,虽未形成盛况,但梅花作为一种花,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歌咏对象,矗立在诗人的笔下。

简论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简论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简论中日诗歌的差异性:
中日诗歌不同的对称观中国人认为只有对称的才是完整的,完美的。

因此中国的对联、律诗、绝句都是讲究工整的对仗。

在日本却不太看重对称美,日本人不喜欢偶数喜欢奇数。

日本的俳句、短歌及长歌,格式都是不对称的,俳句由五七五3个句子、17个音节组成,短歌由五七五七七5个句子、31个音节组成,长歌也是类似的格式,只是规模更大些,既不押韵,也不对仗。

这与中国的诗歌,不管四言、五言,还是七言,都遵守严格的对偶韵律,形成一个对比。

中日文化中花意象的审美意识比较

中日文化中花意象的审美意识比较

中日文化中花意象的审美意识比较花作为一种自然植物,古往今来被人们赋予太多的意象。

本文通过对中日文化中花的意象分析比较,展现了中日两国审美意识的不同,对形成此差异的原因进行了作了初步的探讨。

标签:花文化审美意识意象从古到今天,中日两国对于花卉都怀有特殊的感情。

成为文人们争相吟咏的主题。

花被看作美的象征,阅花,品味成了两国人民生活中负有情趣的事情,也是它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透过花,我们可以了解观赏者的欣赏心理。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纵观中日两个民族对花的喜爱和不同理解,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显示出两个民族文化不同的审美差异。

下面就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花和日本文化中花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差异。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花的审美意识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花文化,是一个对于花很早就有论述的国家,花深深的渗透到中国文化之中,早在先秦时期就的中国第一部现实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多大达一百多种的,以花喻人,借花述情,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陱渊明品评菊花的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代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宋代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等等,数不胜数。

牡丹做为中国的国花,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隋朝时,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

唐代特别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

端妍富丽,美艳绝伦,被誉为“百花之王”。

唐代诗人舒元舆《牡丹赋》:“我案花品,此花第一。

脱落群类,独占春日。

” 追述了唐代洛阳牡丹的起源、来历、描绘了牡丹的千姿百态,唐文宗一日绕栏微吟,曾为之泣下。

古人对它有很多描绘和寄托。

李白“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 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无不体现对它的喜爱。

牡丹有着丰富的文化意韵,首先表现为富贵吉祥。

浅谈咏梅诗之我见

浅谈咏梅诗之我见

26FAXIAN JIAOYU 2018/09教育前沿 Jiao Yu Qian Yan …………………………………………各国文学之间会互相影响和渗透,本文主要对中日文学进行比较,且以“咏梅诗”为例,进行展开。

日本咏梅诗在词语描写和构思上借鉴了中国诗作,但联咏景象和情感抒发中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如抒发对梅花的喜爱,借梅表达自己的气质与风骨、报国无望之苦闷、对友谊乡情之珍惜的一般是中国文人墨客,日本诗人却以单纯赏梅的心态来歌颂梅花,也会表达自己的眷恋和怀旧之情。

通过比较也发现日本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以灵活自如的为己所用,这是我国文学发展需要注意和借鉴的,守住自己本土文化的同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梅属蔷薇科,花期冬春季,色有红、白两种,在中国已有了三千多年的种植史,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竹、兰、菊并为“四君子”,与松、竹并为“岁寒三友”,可见梅花以其高洁、坚强、谦逊的品格深受人们喜爱。

梅花大约是在魏晋时期被引作诗歌意象,在宋代达到了高潮。

博大精深的唐宋文化远播世界,自然对毗邻的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咏梅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一、“梅花”与“梅香”中国古代文人历来酷爱以梅为题材,歌咏梅香的更是数不胜数,如宋代朱熹《夜雨》“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明代道源《早梅》“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和元朝王庭筠《绝句》痩“竹影和诗,梅花入梦香”等。

咏梅经典之作--宋朝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傍晚”广颂全国,“暗香”二字最为销魂;北宋王安石《梅花》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清代蒋锡震《梅花》有“暗香留不住,多事是东风”的诗句。

可见文人墨客对以“暗香”一词来吟咏梅香是喜爱与推崇的。

在日本的咏梅诗里,咏梅芳香的诗句也不少。

如菅原道真《拾遗和歌集》“东风吹,梅香满人间”,纪贯之《藏部山中》“梅花春日发,处处散芬芳。

藏部山中住,夜来更觉香”。

凡河内躬恒《月夜奉命折梅》“月夜月光白,寻梅不见花。

高中咏梅议论文800字

高中咏梅议论文800字

高中咏梅议论文800字高中咏梅议论文800字1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虚心的竹子,我赞美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可我最为赞美的,还是那傲雪怒放的红梅。

寒风腊月,数九隆冬,就在这百花凋谢趺落之时,唯有梅,向大地昭示着勃勃生机。

迎着纷飞的大雪,她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就在这粉妆玉砌的世界里,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鲜丽。

花蕊间溢出的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正如古人所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啊!那梅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仿若碧玉雕刻而成,浑身散发着玉洁冰清的雅致。

有的艳若朝霞,有的白似瑞雪,好不美哉。

梅花开放或早或迟,同一棵树上的美,截然不同。

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娇羞妩媚,更像是一位清纯美少女;有的傲放已久,柔嫩的花瓣惹人喜爱;而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如今早已凋零。

风吹花落,好似下了一场“红雪”,落英缤纷,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梅花并不是娇贵的花,她仿佛受惯了寒冷一般,傲立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吹拂她的,并不是轻柔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她的,并不是缠绵的春雨,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这正让我想起了以往所学过的课文《梅花魂》:“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没错,这就是梅花,她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梅的秉性,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她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冬雪,她笑得愈发灿烂了。

她从不与百花争艳,夺取明媚的春光。

她有一副傲骨,却是“傲骨梅无仰面花”,从不骄傲自大。

每当寒冬的清晨,一丝别具神韵、清逸幽雅的暗香,就会从窗外飘进,令人心旷神怡。

梅,不仅以她清雅俊逸的气质博得古今诗画家的喜爱及赞美,更以她的凌寒留香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

她正以她那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激励,做人以榜样。

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诗歌篇)

中外文学比较与欣赏(诗歌篇)

中外文学比较与鉴赏自古以来,诗歌是表达作者情绪和艺术精神表达最好的载体。

下面我讲通过比较纳兰容若的诗词风格与雪莱最著名的《西风颂》来探寻中外抒情诗人的相同与差别。

所谓文学的审美理想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

文学创作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作家的各种知识、观念、情感、意愿都要参与其中,社会生活的各种普遍原则、规定、习惯、风俗也会通过作家的意识而参与其中。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中外文学的审美理想既是相似的,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纳兰容若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

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以《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为例【摘要】比较文学自其发展以来,在文学各个方面的比较都有广泛的运用,进行文学间的比较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文人对咏梅诗在不同国家间差异的比较也已经有了较多的专论。

本文就中日两国咏梅诗的异同这一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了解其采用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影响研究法,并分析其怎样以文化的角度比较中日咏梅诗的差异。

【关键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咏梅诗文化差异比较文学是一门将研究对象自觉地由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文学中进行“跨文化的”综合性考察和研究的学科。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陶曷因,著此文对中日咏梅诗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运用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是建立在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文学交流与影响这一事实基础之上的,事实联系是影响研究的前提,即国家民族之间存在过文化交流和作家接受外来干涉文化影响的客观事实。

陶曷因先生即在本文中清楚地指出日本咏梅诗吸收了中国唐宋文学的“营养”成分,许多和歌诗人在和歌的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中国咏梅诗。

但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等文化因素,中日两国之间的咏梅诗在意境、情趣、蕴涵的文化上又存在很大差异。

唐宋文化远播邻国,对毗邻的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咏梅诗就是很好的证明。

文章中指出,据中岛贵奈介绍,在日本人写的咏物诗中,咏梅诗占很大的分量。

在安永六年(1777年)出版的《日本咏物诗》里咏梅诗是“花”中之最。

概观《日本咏物诗》所收录的《梅花咏》就可以确认日本和歌诗人受到了中国唐、宋诗人的影响。

在二十九首咏梅诗中,其中可见“白梅”、“红梅”、“梦梅”、“照镜梅”等诗题,很明显是模仿中国的咏梅诗而作。

接着,作者从中日咏梅诗的“梅花”与“暗香”、中日咏梅诗的诗词特色、中日诗歌中“梅花”意象的文化蕴含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中日咏梅诗的“梅花”与“暗香”中国古代文人历来酷爱以梅为题材,作者从自六朝的各个朝代起,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尤推宋代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中日古代咏梅诗异同管窥

中日古代咏梅诗异同管窥

作者: 林少华
作者机构: 广州暨南大学外语系
出版物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页码: 47-51页
主题词: 梅花诗 咏梅 审美倾向 《玉台新咏》 爱国诗人陆游 咏落梅 逸韵 《万叶集》 疏影横斜 中国古诗
摘要: 梅花以其凌寒独放、先报春回的坚贞品格,以其素雅不艳、温馨不浓的幽姿逸韵,历来深受中日两国文人的喜爱和推崇,吟咏梅花的古典诗作不仅数量繁多,且不乏名篇佳制,在诗坛中独树一枝,甚至成为某一时期的“热门”话题。

因此,对两国梅花诗中抒情样式及其涵泳的审美倾向进行比较性探讨,当可从中窥见两国自然观以至文学观异同的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论文:
一株梅花,两样风景—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摘要:“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

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

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与受容,但前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见长。

关键词:咏梅;梅香;万叶集;个性;交流性;诗言志
梅,果树,蔷薇科。

早春开花,色有红白两种。

中国是梅花的原产地,梅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

在中国,梅花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最初被引为诗歌意象是在魏晋时期,在宋代时达到了咏梅诗的高潮。

日本于奈良时代作为观赏从中国引进了梅花,从此梅就在日本列岛生根开花。

在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及《日本书纪》里均无有关梅花的记载。

“梅”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被人们关注则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以及与之同时代的汉诗集《怀风藻》中。

古代日本同朝鲜、越南等国家一样,都同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

因此,有着许多共同的欣赏习惯和文化习俗。

然而,由于文学观、自然观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种事物、同样景象,表现在中日文人诗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往往又大相径庭。

就中日两国的咏梅诗来讲,亦存在着许多异同点。

一、关于“梅香”
梅花香味清幽,沁人心脾,非它花可比。

因之,不少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均是针对梅花的香味而咏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王安石《梅花》)
在这首诗中,既写了梅之色,更写了梅之香。

诗人紧紧抓住梅花凌寒开放“为有暗香来”这一特点,用以表现一种倔强的风骨精神。

梅花不仅凌寒吐艳,而且还在严寒中播送“暗香”,严寒既压不倒其色,亦挡不住其香。

诗言志,歌咏言。

在中国诗歌中,梅花的香是一种人格与风骨的暗喻,一种精神的体现。

中国历代诗人都颇为注意梅花的香。

如杨炯咏梅云:“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梅花落》);柳宗元诗说:“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更有陆游的名句:“一春花信二十四,纵有此香无此格”(《芳华楼赏梅》)等等,都有着一种深刻的寓意,体现作者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

日本咏梅诗中的“咏香”之作则与此大不同。

春の夜の闇はあやなし梅の花色こそ見えね香りやは隠るる
(《古今和歌集》卷一春歌上0041凡河内躬恒)
译诗曰:春夜亦何愚,妄图暗四隅,梅花虽不见,香气岂能无。

梅花盛开,花香弥漫。

而春天的夜色,又是何等的娇憨,企图以夜色来加以掩盖,岂不知即使夜色弥漫辨不见花色,但那扑鼻的清香岂是可挡之物?
没有高风亮节的风骨,只是单纯的描写梅花的香味。

甚至为了描写梅香,居然将梅花本身也弃掉了。

《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之间的约两百年,当时日本诗人无比讲究、偏重审美,表现在诗中的也多单纯的审美感动,与中国咏梅之作的厚重、尖锐相比,就显得轻快而单纯许多。

二、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梅花有着各种各样的别称:
疏影:吴可《探梅》“喷月清香犹吝惜,印溪疏影恣横斜。


孤根:李新《次韵任吏君咏梅二首》“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


孤芳:林逋《梅花三首》“几回山脚又江头,绕着孤芳看不休。


寒颜:张峰《梅》“一枝寒颜映窗光,蕊气侵衣断客肠。


擅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文风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露,诗词的风格就是作家个性的体现。

梅树本身是毫无灵性的植物,可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它就成了充满感情的生灵。

中国诗人们借用梅花来尽情抒发个人情感。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尊。

(宋林逋《山园小梅》)
本诗中的梅花孤高冷峻,成了淡泊出世思想的化身。

林逋是北宋颇具代表性的咏梅诗作者之一。

他长住杭州西湖的孤山,性情清静淡泊,每日以赏梅养鹤为乐,过着“梅妻鹤子”的生活,他把赏梅作为一种清高的标志,其笔下的咏梅诗境界清幽,突出了梅花清高绝尘的品格。

苏轼的咏梅诗也同样,不是重在描写,而是借助梅花抒发个人感受。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苏轼《红梅》)
他赞美梅花的耐寒与多情,把梅花当成知己,表达自己屡遭挫折亦不以为意的胸襟。

在“咏梅”这个题材诗中,无关乎科举,无关乎谄媚,无关乎交际,中国诗人们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不同的“志”,通过形形色色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充满魅力的个性风采。

于此处,日本古典和歌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如果说中国诗人在咏梅诗中尽情表现了自己的“个性”的话,那么日本古典咏梅诗则彰显了一种有别于此的“交流性”。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わが園の竹の林にうぐいす鳴くも
(《万叶集》卷五——八二四少监阿氏奥岛)
译诗曰: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

我苑竹林里,黄莺正乱鸣。

梅の花咲きたる園の青柳をつるにしつつ遊び暮らすさな
(《万叶集》卷五——八二五少监土氏百村)
译诗曰:梅花开满苑,柳色正青青,青柳犹人发,欢游且莫停。

收录在《万叶集》的一一二首咏梅和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创作于宫廷贵族举办的各式各样的“诗宴”之上的。

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在大宰府帅大伴旅人的官邸举行了史上有名的梅花诗宴,又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三十二位官员出席。

席间,人们饮酒作诗,觥筹交错间,互相抒发着对早春梅开的喜悦,以及面对梅落花散的惋惜,亦或类似于之类的情绪。

人们通过咏梅来达到一种交流,应酬的目的。

这样活泼欢快,略带寒暄性质的咏梅和歌,显然与中国咏梅诗的深刻意境有着巨大的不同。

三、小结
由一种花卉的流行而引起一类咏花诗的流行,其中花卉的生物特性及观赏活动的举行,都构成其流行的基本条件。

梅花在我国已有了三千多年的栽培史,由于梅花的成活率高,在中国古代上至皇室王宫,下至文人百姓,种植梅花非常普遍。

梅花的普及为咏梅诗的兴起提供了
最基本条件。

梅越多,赏玩之风越盛,诗作也越多。

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对象,梅被赋予了各种高尚品格,中国文人们在对梅花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了精神源泉和力量。

日本对中国文明积极而系统的吸收,始于7世纪大和王朝的飞鸟时代。

到了8世纪的奈良时代,因遣唐使的不断派遣而日见其盛。

中国诗学对日本也有影响。

《万叶集》的咏梅诗作者,大多是汉学家或遣唐使僧,汉学造诣得天独厚。

梅花以及赏梅之风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后,在宫廷士大夫之间迅速掀起一股新的风雅热潮。

但与中国的梅花庶民性相比,在日本,植梅,赏梅,咏梅作为一种流行风雅只为上层的宫廷贵族所津津乐道。

可以说,梅作为审美对象为日本人所认识也是通过汉诗中的咏梅诗而实现的。

在通过对两国咏梅诗歌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继承性。

但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不是全盘地接受而是借鉴地部分吸收,在日本人心底有一种扎根于本土的底层的文化渊源。

从万叶时代的和歌理念“まこと、ますらをぶり”(真情,男子汉气概),到古今集推崇的“みやび、たおやめぶり”(优雅、高贵的女性美),日本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文艺理念。

与此不同,“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即所谓的“诗言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理念特征。

就咏梅题材诗来说,日本文学也仅仅是从中国借鉴了“咏梅”这种“形”,歌人们没有托物言志的意识,只是习惯于欣赏自然之美,为赏花而赏花,或真实,或优美高贵,形成了与中国“诗言志”特征大不同的日本咏梅和歌。

参考文献:
[1]缪钺.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清]厉鹗辑.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杨烈.古今和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4]孙映逵.中国历代咏花诗鉴赏辞典[M].苏州: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程杰.一个咏梅模式的发展[J].文学研究, 2003,(4):113-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