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四专题管仲列传练习(附答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四专题管仲列传练习(附答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第四专题管仲列传练习(附答案)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论卑.而易行卑:卑微

B.吾尝三战三走.走:逃跑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

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匡:纠正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长见其笑于大方之家

B.鲍叔知其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C.诸侯由是归齐视死忽如归

D.上服度则六亲固物换星移几度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为言鲍叔不以我为贪

B.然孔子小之夫晋,何厌之有

C.鲍叔知其贤国无主,其能久乎

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与虎谋皮

4.下列各句中含有古今异义的词的一项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B.岂以为周道衰微

C.仓廪实而知礼节

D.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管仲因而信之

B.贵轻重,慎权衡

C.然孔子小之

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6.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岂管仲之谓乎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⑤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⑦甚矣,汝之不惠⑧求人可使报秦也⑨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⑩刘备,天下枭雄A.①⑨/②④/③⑤⑦/⑥⑩/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⑩/⑦/⑧⑨

C.①③⑤⑨/②④/⑥⑩/⑦⑧

D.①③⑤/②④/⑥⑧⑩/⑦/⑨

7.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的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③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⑤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④⑤D.③④⑥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

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修:修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不以为言鲍叔不以我为贪

B.孔子小之夫晋,何厌之有

C.鲍叔知其贤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D.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管仲因而信之

B.贵轻重,慎权衡

C.然孔子小之

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B.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C.鲍叔不以我为愚

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12.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C.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D.分财利多自与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使……会集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公子纠败,召忽死之死:为……死

D.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信:相信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故论卑而.易行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

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

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

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

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

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

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

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欺负

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

C.一匡天下匡:匡正

D.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为言言:怨言B.管仲囚焉囚:被囚禁

C.吾尝三战三走走:战败逃跑D.故论卑而易行易:容易

1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①少时常与鲍叔游,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

③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④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⑤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站,齐人不以为侈

⑥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

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轻时经常和鲍叔交往,他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毫无怨言,因为鲍叔知道管

仲贤能。

B.管仲在齐国执政后,能与百姓同好恶,能处理好事情的轻重缓急,终

于使齐国富庶而军事力量强大。

C.管仲懂得给予是为了取得的道理,并以此来治理国家,所以他能够把齐国治理好。

D.管仲获得的财富可以与诸侯相比,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而作者却认为他是奢

侈的。

19.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_背诵总复习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 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

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 (默写)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

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 嗟乎!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 一、文言实词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

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二、文言虚词 1.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悲乎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7.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 ) 朝来暮去颜色故。(古义:容貌。今义:色彩。) 又闻此语重唧唧。(古义:叹息声。今义:一般指虫鸣。)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刚才。今义:朝着前面。)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古:谷物收成不好。今义:凶恶,厉害。) 弃甲曳兵而走。(古:逃跑。今义:行,走路。)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 ) ) ) ) 赢粮而景从。(古:背负,担负。今义:获得,获胜。)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吾从而师之。(古:跟随并且。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管仲列传》原文及逐字逐句翻译【全】免费_高二语文

管仲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为言(不把这种)。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霸业因此得以成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管仲之谋也.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 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自己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被君主免职),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干),知我不遭时(没有遇到好时机)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默写

臣密言:臣以险衅,。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零丁孤苦,。既无伯叔,;,晚有儿息。,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当侍东宫,。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臣欲奉诏奔驰,;,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况臣孤苦,。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听臣微志,,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谨拜表以闻。 《长亭送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西风紧,北雁南飞。?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一煞]青山隔送行,,。,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不可胜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兵法》修列;,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渔夫》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众人皆醉,?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遂去,不复与言。 《纪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 惨象,;流言,。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就在沉默中灭亡。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常

1.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代表作:《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共 120 回。小说以 “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了水泊梁山 108 名英雄好汉起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 治者的残忍与腐朽,歌颂了好汉们除暴安良的英雄行为;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传》。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 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 门外陆谦和富安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 爆发,提枪戳死两人。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 景化为泡影,走投无路,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2.契诃夫, 19 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 和著名的剧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 王”的美称。代表作: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戏剧:《樱桃园》, 《万尼亚舅舅》,《三姊妹》等。 3.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中篇《边城》 是他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 白。 4.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田园诗鼻 祖,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5.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 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 6.庄子,名周,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 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书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或称《南 华真经》,现存 33 篇。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 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高度评价庄 子散文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 要》 ) 7.李密,西晋文学家。代表作《陈情表》。表是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8.朱光潜,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代表作 有美学佳作《谈美》。有“美学老人”之称。 9.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他的学术著作有《谈艺录》, 《管锥编》 ,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 短篇小说《人.兽.鬼》, 著名长篇小说《围城》。《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

江苏省溧阳市高三语文 专项训练 《管仲列传》 苏教版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专项训练《管仲列传》 苏教版 朗读文章,解释加框字并翻译划线句子 《管仲列传》(晚练17)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句式:】。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义:】,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义:】之,不以为言【义: 】。已而【义:】鲍叔事【义:】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句式:】。鲍叔遂进【义:】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义:】诸侯,一匡【义:】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音:;义:】,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鲍叔不以我为不肖【音:;义:】,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义:】,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音:】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义:】小节而耻【义:】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句式: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义:】齐,以【义:】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义:】国强【义:】兵,与俗【义:】同好恶。故其【义:】称【义:】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义:】度【义:】则六亲固【义:】。四维【义:】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义: 】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义:】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义: 】之。 其【义:】为【义:】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义:】,慎权衡【义:】。桓公实怒少姬,南【活用类型:】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义:】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义:】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义:】贤臣,然孔子小【义:】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义:】,匡救其恶【义:】,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句式:译文:】? 李存审出镞教子 原文: (李)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梁,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1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必背篇目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滕王阁序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 ǎn)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渚(zhǔ),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lǘyán)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通:舳zh ú)。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愍同:悯)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祖母一作:祖母刘)

高中语文必修五背诵篇目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wú)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jiàn),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zhān)衡宇,载(zài)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shāng)以自酌,眄(miǎn)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ji ǎo)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huán)。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l è)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chóu)。或命巾车,或(zhào)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xìng)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胡为(wèi)乎遑遑(huáng)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yún zǐ)。登东皋(gāo)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chéng)化以归尽,乐夫(fú)天命复奚疑! 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

管子--小匡原文及翻译

管子小匡翻译 原文: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弟。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今夫农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权节具,备其械器用,比耒耜谷芨。及寒击槁除田,以待时乃耕,深耕、均种、疾耰。先雨芸耨,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野,税衣就功,别苗莠,列疏遬。首戴苎蒲,身服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力,以疾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今夫商群萃而州处,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筋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常为商。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正旅旧,则民不惰。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 翻译: 桓公说:“划定人民居处,安排人民职业,应怎么办?”管子回答说:“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安排农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使士人们居处相聚而集中,闲时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悌。朝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其父兄的教导,不严也能教好;其子弟的学问,不劳苦也能学会。所以士人的子弟常为士人。使农家居处相聚而集中,分别四季,安排用具,置备器械。搞齐全耒耜枷镰等等。在天气尚冷的时候。就铲除杂草修整土地,以待

《管仲列传》公开课教案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是管仲,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是谁?鲍叔。有一个成语就是形容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叫什么?管鲍之交,比喻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管仲,自比为管仲、乐毅。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感知文本 到底管仲有什么样的成就?请同学们课文中话来概括。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三、对话管仲 (一)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找到几个原因。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1、主观因素:卓越的才能 (1)执政思想:以民为本,“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2)经济、军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3)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4)执政原则: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客观因素: (1)鲍叔的相知、推荐:朋友知己之情。 ①重点研读第二段,学生齐读本段,体会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 ②管仲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的行为,鲍叔却能谅解,而且还向桓公推荐他作相,为什么? ——鲍叔能够谅解他,可见鲍叔对管仲才能的深度了解,也表现了鲍叔的大度。 ③“知我者鲍子也”,“知”什么? ——知其贤能、理想抱负,这里侧面表现管仲的理想、抱负、才能。 鲍叔之所以对管仲这么好,是建立在对管仲才能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而且不以个人利益追求作为交友的原则。自古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为什么?真正的知己是不掺入名利二字的,但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常常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人们很难抛开名利之心去真正发现、欣赏他人的才能或优点。 ④知己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语文必修五必背篇目

《南州荔枝丹》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枇杷)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yàng)然自足,曾(zēng)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必修五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原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译文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练习题附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练习题附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终鲜. (没有)兄弟 形影相吊. (安慰) B .躬.(亲自)亲抚养 外无期. (期望)功强近之亲 供养无主. (主持,做) C .寻.(不久)蒙国恩 则刘病日笃. (病重) 晚有儿息. (子) D .具以表闻.(使……闻) 夙婴. (缠绕)疾病 拜. (授官)臣郎中 解析 B .期,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也指穿丧服服丧。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报养刘之. 日短也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 陛下之日长 C.????? 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猥以. 微贱,当侍东宫

解析 C .都表转折;A.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B.介词,比/介词,向;D.因为/凭借。 答案 C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岁不行.. (不会走路) B .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 C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 不许 (申诉〈苦衷〉) D .臣欲奉诏奔驰.. (奔跑) 解析 D .“奔驰”文中指“赴京就职”。 答案 D 4.找出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C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解析 A .“闵”通“悯”,忧伤;B.“有”通“又”;C.“厌”通“餍”,满足。 答案 D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实所共鉴.据旧以鉴. 新 B.?????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C.?????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愿陛下矜.愍愚诚 D.????? 臣具.以表闻四美具.,二难并 解析 A .鉴:都是“明察”之意;B.不行:不能走路/不去做; C.矜:顾惜/怜悯; D.具:全部/齐备。

(完整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梳理 科学之光 字音部分: 栖(qī)息冒昧(mèi)槲(hú)寄生 瓤(ráng)肉醴酪(lǐlào)龟(jūn)裂 浸渍(zì)渣滓(zhāzǐ)赵佶(jí) 萌蘖(méng niè)逶迤(wēi yí)青睐(lài) 嗜(shì)好酋(qiú)长偏袒(tǎn) 强悍(hàn)螫(shì)针蛊(gǔ)惑 疱疹(pào zhěn)妊娠(rèn shēn)罪孽(niè) 根茬(chá)老趼(jiǎn)湮(yān )没 船坞(wù)琥珀(hǔpò)袒(tǎn)露 悄(qiǎo)无声息 词语部分: 绪论: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 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作谦词)。 龟裂:呈现出许多裂纹。 迁怒:把对甲的怒气发到乙的身上,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 萌蘖:植物长出新芽。 逶迤:弯弯曲曲的样子。 青睐:(书)比喻喜爱或重视。 船坞:在水边建筑的停泊或修造船只的地方。 无米之炊:比喻缺少必要条件无法办成的事。炊,做饭。 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耸,惊动。 防患未然: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方法狭窄。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纵,放;逝,消失。 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厚,深重;非,非议,否定。 万家灯火:家家点上了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熟视无睹: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熟视,细看;睹,看见。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 文本选萃 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系的各种事实,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经过五年工作之后,我专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写出一些简短的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充为一篇纲要,以表达当时在我看来大概是确实的结论。从那时到现在,我曾坚定不移地追求同一个目标。——【英】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第一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岭南,历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范围包括了我国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大部分以及越南北部。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云:“(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今人多把“五岭”解释为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五座山的总称。不过,历史上有人认为,五岭并非专指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五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岭南地区属于古代‘五服’之‘荒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恩维说,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岭南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历史上曾长期阻碍了该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古人的政治地理观念里,岭南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王风未被,春风不度,所以唐杜佑在《通典》中说:“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之前是为荒服。”明确指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 唐宋之际,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据统计,两《唐书》所载唐代有名有姓且有具体贬谪地者共211人,其中岭南道就有138人,约占贬谪总人数的65%,此外载有人名无具体地名或有地名无具体人名的岭南谪宦还有200人左右。而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谪宦,仅见于史籍者,即有400多人,湮没无考者,则更是不计其数。柳宗元《舍弟宗一》诗曰:“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二十年。”在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侯艳看来,“一身去国”是被社会文化主流抛弃和政治追求失败后的无限悲怨,“万死投荒”之“荒”无疑是唐宋文人对于贬所“岭南”的整体印象,此乃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 中原文人通常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份认同的感受不大一样,因此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完全不同。“瘴”是古人对岭南之地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何为“瘴”?瘴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其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 到唐以后,随着贬谪流寓至岭南的文士不断增多,关于“瘴”的描写越来越多。据相关学者统计,《全唐诗》中,“瘴”这个字共出现了288次,其中与岭南相关的超过了200次。“瘴疠”出现30次,“瘴云”出现23次,“瘴烟”出现21次,“瘴雨”出现17次,“瘴海”出现16次……宋之问、刘禹锡、苏轼等人的文作都曾对此做过大量描述,不难看出,“瘴”字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

《史记·管仲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史记·管仲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管仲夷吾 ....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 ..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 ..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B.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C.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作家作品 _《水浒》_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概括了农民起义_发生_、 _发展__至__失败___的过程。作者是施耐庵,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课文节选自原书第十回,原来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主人公是__林冲___,原是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2、①生难字注音:仓廒(áo )酒馔(zhuàn)尴尬(gāngà)髭须(zī) 央浼(měi )朔风(shuò)搠倒(shuò)迤逦(yǐlǐ)庇佑(bìyòu) ②多音字辨析:反省(xǐng )提防(dī)模样(mú)干事(gàn )赍发(jī) 省事(shěng )提高(tí)模型(mó)干涸(gān )赏赉(lài) ③形似字辨析:陪(奉陪)眷(眷恋)瑕(白璧微瑕)漱(洗漱) 赔(赔偿)券(入场券)暇(应接不暇)嗽(咳嗽) 沽(沽名钓誉)啜(啜泣)缀(点缀)撼(震撼)玷(玷污) 诂(训诂)掇(拾掇)辍(辍学)憾(遗憾)拈(拈轻怕重) ④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我因恶了高太尉恶wù:冒犯、触怒。(今义:讨厌;憎恨。) 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但:只要。(今义:转折连词。) 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下饭:菜蔬、菜肴。(今义:就着菜把主食吃下。) 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不合:不该

迤逦不想来到沧州。迤逦:颠沛流离 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权:姑且 又得林冲主张陪话。主张陪话:出头作主,为他说话 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小二。将出:拿出 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个讲了礼。讲了礼:相互致礼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生事:设计制造事端 这两个人来的不尴尬。不尴尬:不正派 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消耗:消息 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自来:从来 好歹要结果他性命。结果:结束,了结 3.重点难点探究 (1).林冲由随遇而安、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林冲来到沧州,一直抱着安度刑期、回家团聚的想法。即使他知道陆谦来沧州加害他,他仍心存幻想,求“神明庇佑”。直到草料场燃起大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百般迫害自己的真相,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绝不会给他一条生路。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激起他抗争的斗志,于是他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黑暗政治的道路。 (2).林冲的遭遇和他思想性格的变化,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意义? 当时社会政治极端黑暗、腐败,善良本分的人们生活、生命得不到保障。像林冲这样的中级军官,都被恶势力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奋起反抗,那么一般的民众受欺压、迫害,进而铤而走险,聚众起义,反抗官府,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林冲被“逼上梁山”,为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提供了一个窗口。 2.装在套子里的人 1、作家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