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孝道的四字成语和成语故事
有关孝的成语故事

有关孝的成语故事成语一,孝敬父母。
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孝顺的孩子叫孟母。
孟母的丈夫早逝,她独自一人抚养儿子孟子。
为了让孟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孟母常常借钱给孟子读书,自己却过着艰苦的生活。
有一次,孟子问母亲,“您为什么不嫁人,让我父亲的亲戚来帮助我们呢?”孟母答道,“我宁可自己吃苦,也不愿意嫁人,因为我要全心全意地孝敬你父亲。
”孟母的言行感动了孟子,他从此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成语二,孝子贤孙。
故事,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文天祥的大臣。
文天祥的父亲年迈多病,但文天祥却孝顺至极。
每天,他都亲自为父亲梳洗、喂饭,不离父亲半步。
一次,文天祥奉命出征,他对父亲说,“儿子要去为国家尽忠,不知道能否再见到您。
”父亲听后泪如雨下,他说,“儿啊,你是我的骨肉,国家需要你,你去吧。
”文天祥在外征战多年,终于功成身退,回到家乡。
可是此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
文天祥悲痛欲绝,他在父亲的坟前痛哭了三天三夜,最终以身殉国。
成语三,孝心感天。
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孝子叫孟良。
孟良的母亲年老多病,孟良每天都亲自为母亲照料,不离母亲半步。
有一年,齐国遭受旱灾,百姓无粮可食。
孟良知道后,便将自己家中的存粮全部捐献给了灾民。
他的母亲知道后,十分感动,她对孟良说,“你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必定会有好报。
”果然,不久后,天降甘霖,齐国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成语四,孝敬老人。
故事,唐朝时期,有一位孝顺的年轻人叫张生。
张生的父亲年迈多病,他每天都亲自为父亲照料,不离父亲半步。
有一天,张生听说城外有一位老人因为家贫无法安葬,他便立刻前去帮助。
他用自己的积蓄帮助老人安葬,还在老人的坟前种下了一株树。
不久后,张生的父亲病情好转,老人也神秘地消失了。
张生后来成了一位富有的商人,但他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孝敬老人,助人为乐。
以上就是关于孝的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孝道的崇尚,更是对孝文化的生动诠释。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孝道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让孝文化在我们心中发扬光大。
四字孝的成语故事

四字孝的成语故事关于孝的四字成语有很多,比如移孝作忠、母慈子孝、孝悌力田、忠孝两全、求忠出孝、子孝父慈、忠孝节义、孝子顺孙、孝子爱日、孝子贤孙、父严子孝、孝子慈孙、孝悌忠信、披麻带孝、入孝出悌、父慈子孝、入孝出弟等。
一、移孝作忠【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同“移孝为忠”。
【用法】:并作谓语、宾语;用作行事。
【出自于】:谢觉哉《五十岁集·快乐父母》:“极好,封建社会曾把养父母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
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孝亲’的自然伦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二、母慈子孝【解释】: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原文:《尚书·康诰》:“天惟与我彝。
”孔传:“天与民五常,并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白话文:“上天给我彝。
“孔子传:“上天和百姓五常,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示例:唐·苏安恒《恳请则天皇后为丛藓科扭口藓坐落于皇子奏》:“陛下倚太子之元良,枉太子之神器,何以教导天下母慈子孝矣。
”白话文:“陛下隐太子的元良,枉太子的神器,如何教导天下母慈子孝呢。
”三、孝悌力田【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出自】:《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白话文:“他派遣使者犒赏赏赐三老、孝者帛每人五匹,敬爱的人、力田二匹……因为户口设置三老、孝悌力田常任乡官。
”四、忠孝两全【表述】:对国家君臣,对父母不孝,两样都搞得较好。
亦作“忠孝双全”。
【出处】:唐·白居易《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业传将略,名在勋籍;蕴天爵以修己,忠孝两全。
”白话文:“业传战略,名字在勋备案;蕴天爵以修己,忠和孝两全。
”五、求忠出孝【表述】:指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出自】: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关于孝敬的成语

关于孝敬的成语
关于孝顺的成语主要有彩衣娱亲、卧冰求鲤、寸草春晖、慈乌反哺、老莱娱亲、芦衣顺母、入孝出悌、孝悌力田、移孝为忠、孝子贤孙、孝悌忠信、扇枕温袭、菽水承欢、怀橘遗亲、刻木事亲、哭竹生笋、父慈子孝、王祥卧冰、伯俞泣杖等。
孝顺的成语
1、彩衣娱亲也作老莱娱亲,出自汉刘向《列女传》,意思是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
后来,该成语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2、卧冰求鲤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第11卷,讲述晋代琅琊临沂人王祥冬天为继母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奉行孝道的经典故事。
房玄龄等编撰《晋书》亦收录此事,元代郭居敬则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中。
3、寸草春晖意思是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沉重,难以报答。
该词出自唐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慈乌反哺慈乌反哺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元无名氏《薛苞认母》第二折:常言道马有垂缰,犬有那展草,踹踏街心,慈乌
反哺。
5、入孝出悌入孝出悌,亦作入孝出弟,意思是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该词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
盘点中国二十四孝成语典故

盘点中国二十四孝成语典故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
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
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
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
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
”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以前做过齐国的仓令。
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
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不过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
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
愿意替父受刑。
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有关孝的典故成语

有关孝的典故成语一、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孝顺父母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美德。
古代中国有许多关于孝顺的典故和成语流传至今,这些典故和成语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孝道的重视以及传统美德的力量。
二、孝敬父母之重要性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是个非常有教养的女性,她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
在孟子还很小的时候,她就三次搬家,目的就是为了让孟子接触到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需要家长的重视和辅助。
2. 拔苗助长这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典故。
相传有个农夫为了让庄稼更快地长大,就每天悄悄地拔掉庄稼上的苗。
结果,最后他得到的并不是更丰收的结果,反而是庄稼死亡。
这个故事寓意着孝敬父母需要得当的方法和时间,不能心急功高。
三、著名的孝道典故1. 尔雅·孝经《尔雅·孝经》是古代孔子弟子孟子所著的一部关于孝道的书籍。
这本书关于孝顺的内容非常丰富,详细地叙述了孝顺的不同层面和方面。
它对于培养后代的良好传统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孝感周公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政治家和贤人。
他非常孝顺,甚至连自己的妻子也没有得到他的特殊照顾。
他的孝心感动了神明,得到了神灵的庇佑和指引。
周公的孝心成为了后代子孙值得学习的楷模。
3. 孝敬母亲的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个文学家,他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
他在家中建造了一个茅屋,就是为了照顾和孝顺自己的母亲。
他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爱戴。
四、有关孝的成语1.孝敬父母,感恩图报;2.尊老爱幼,孝老悌幼;3.追忆先祖,不忘家训;4.父为子隐,子为父隐;5.百善孝为先,孝顺是美德。
五、结语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中国有许多关于孝顺的典故和成语。
这些典故和成语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孝道的重视以及传统美德的力量。
我们应该从这些典故中学到孝敬父母的精神,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只有通过行动来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于孝道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孝道的四字成语故事
1、孝悌忠信——《孝经·丧家章》:有一位叫做褚氏的人,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个大臣。
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宴会,在那里,他看到了一个叫孙康的年轻人,正哭着,想要找到自己失踪的父亲。
褚氏就问他:“你怎么哭呢?”孙康回答说:“我的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很担心。
”褚氏告诉他说:“你不用担心,你的父亲一定会回来的,只要你做到孝敬父母,忠诚对国家,信守约定,你的父亲一定会回来的。
”孙康理解了褚氏的话,就放心地回去了。
果然,不久他的父亲就归来了,孙康也照着褚氏的话,孝敬父母,忠诚对国家,信守约定。
2、行孝礼义——《论语·子罕》:子罕问:“有人说行孝礼义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行孝礼义,就是要孝敬父母,尊重老人,善待弱小,遵守法律,守义务,保护社会公平正义。
”子罕也明白了,就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从此开始孝敬父母,尊重老人,善待弱小,遵守法律,守义务,保护社会公平正义。
3、孝顺尊敬——《礼记·大学》:有一个名叫鲁景的年轻人,他很懂得孝道,尊敬父母,经常扶老携幼,并且给予朋友帮助和支持,以至于他在社会上得到了一种“孝顺尊敬”的美誉。
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宴会,在那里,他
的举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家都称赞他,“他孝顺尊敬,真是一个好榜样!”从此,孝顺尊敬成了一种文化。
忠孝典故成语

忠孝典故成语1、孝感动天远古帝王舜年轻时, 父亲、继母和异母之弟多次想害死他, 但舜仍然对父母孝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 于是就有大象和小鸟帮他耕种, 后来帝尧还把帝位让给了他。
2. 戏彩娱亲春秋楚国的老莱子为了让父母开心, 70多岁时仍然穿着五色彩衣, 拿着拨浪鼓戏耍, 就像小孩一样。
一次他跌了一跤, 怕父母伤心, 就躺在地上装哭,逗得父母很高兴。
3. 鹿乳奉亲周朝郯子的父母年老时想吃鹿乳, 郯子就身披鹿皮, 想混到鹿群中去取得鹿乳。
不料猎人把他当做了真鹿, 要用弓箭射杀他。
他连忙解释, 猎人才知是人,对他大加赞扬。
4. 百里负米春秋鲁国人仲由, 年轻时家贫, 自己常吃野菜, 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后来他做了大官, 但是父母死了, 他经常感叹: “现在我还想为父母亲去负米,却再不能了。
”5. 啮指痛心春秋鲁国人曾参少年时经常到山里去打柴。
一天家里忽然有客人造访, 母亲不知如何接待, 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 明白是母亲在召唤, 便赶快回家招待客人。
6. 芦衣顺母春秋鲁国的闵损常受继母虐待。
冬天继母的亲生子的棉衣里是棉花, 而他的棉衣里是芦花。
后来父亲发觉后要休掉妻子, 闵损反而为继母求情,继母从此对他十分疼爱。
7. 亲尝汤药汉文帝身为一国之君,对母亲非常孝顺。
一次母亲病重, 汉文帝日夜守护, 天天为母亲煎药, 每次煎好后, 他都要先尝一尝, 觉得合适才端给母亲。
8. 拾葚异器汉代的蔡顺生活贫困,每日拾桑葚奉养母亲。
一天遇到军士,问他为什么把红桑葚和黑桑葚分开装他说黑桑葚让母亲吃,而红桑葚自己吃。
军士们就送给他米和牛, 让他孝敬母亲。
9. 埋儿奉母晋代郭巨家道中落但妻子生了一个男孩, 郭巨怕养孩子影响供养母亲, 准备将儿子埋掉。
挖坑时, 突然挖到一坛上天所赐的黄金, 于是既可孝敬母亲,又可抚养儿子了。
10. 卖身葬父汉朝董永家贫, 父亲去世后只好问地主借钱办丧事。
描写孝心的成语及解释

描写孝心的成语及解释描写孝心的成语及解释描写孝心的成语及解释 11、移孝为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2、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
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3、孝悌力田: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4、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亦作‘入孝出弟’。
5、子孝父慈:儿女孝顺,父母慈爱。
同“父慈子孝”。
6、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7、移孝作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同“移孝为忠”。
8、老莱娱亲:表示孝顺父母。
9、孝子顺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10、乌鸟私情: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11、孝思不匮:匮:缺乏。
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12、父慈子孝:父:指父母;子:子女。
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13、孝子慈孙: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14、王祥卧冰: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
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15、孝悌忠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
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16、慈乌返哺:慈:奉养。
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
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亦作“慈乌反哺”。
17、乌鸟之情:古时传说,乌鸦有反哺之情。
因以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
18、入孝出悌: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19、伯俞泣杖:伯俞:古代孝子名。
形容对父母极为孝顺。
20、薄养厚葬:指子女在父母生前不尽心供养,父母死后却大办丧事,借以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与孝心。
描写孝心的成语及解释 21、扇枕温席: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2、孝感动天: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的故事。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3、鹿乳奉亲:讲述了作为孝子怎样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得到鹿乳来奉养亲人。
4、百里负米: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华孝道的四字成语和成语故事1,舐犊情深: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情。
(老牛舐犊、舐犊之爱)
2.椿萱并茂:比喻父母健在。
(椿荣萱茂、双亲犹健)
3.义方之道:父母以正道教导子女。
(义方教子、教子有道、义方之训、趋庭之教)
4.寸草春晖:指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恩情深重,儿女竭尽心力亦难以回报。
(罔极之恩、昊天罔极)
5.无忝所生:勉励人进德修业,以免羞辱父母。
(不辱椿萱、扬名显亲)
6.养生送死:指对父母应尽的孝道。
(晨昏定盛问安视膳、扇枕温衾)
7.彩衣娱亲:身穿彩衣逗父母开心,比喻孝顺父母。
(承欢膝下、冬温夏凊)
8.慈乌反哺:比喻子女报答亲恩。
(乌鸟私情、扇枕温被)
9.菽水承欢:指子女能克尽孝道。
(菽水之义、口体之养、承欢膝下)
1.孝感动天
舜,传说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父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顶时,从下纵火,舜持两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瞽叟与象下土填井,舜掘
地道逃脱。
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恭顺,对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
舜在厉山耕种,象替耕地,鸟代锄草。
帝尧听舜孝顺,有处理政
事才干,把两女儿娥皇和女英嫁他;经多年观察和考验,定舜做他继承人。
舜登位后,去看父亲,仍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仁孝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担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
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
亲不知所措,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柴迅速回家,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来,我咬指盼
你回来。
”曾参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
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性格直率
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
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随从车马百
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
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能够说是生时尽力,
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门生,在孔门中以德行
与颜渊并称。
孔子赞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母
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
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
出门,闵损牵车因寒打颤,绳子落地上,遭到父斥责和鞭打,芦花随
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虐。
父亲返家,要休后妻。
闵损跪求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仅仅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
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
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
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
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
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
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
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
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