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交通变革

合集下载

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侯志勇 100321037 10艺术设计(单)环境艺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风景优美。

古称金陵,简称宁。

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皖两省交界处,省西南部。

东距市300余公里。

东接省市、句容市,西邻省市(来安县、南谯区、全椒县)、市(和县)、马市(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南接市(宣州区、郎溪县)、省市,北连省仪征市、省天长市。

地跨长江两岸,南北最大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余公里,辖区总面积6598平方千米。

市区东接省仪征市、市、句容市,西连省市来安县、南谯区、全椒县,市和县,马市金家庄区、花山区、雨山区、当涂县,北邻省天长市。

市区面积484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

2004-2005年我市在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指导下,加快了城市交通发展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地铁一号线、二号线正式运营,长江四桥很快通车,城市“井”字形快速环形成等一系列交通建设的完成,为我市的交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与此同时,道路交通建设的问题也同样突出。

一、城市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1.城市交通现状(1)居民出行:居民出行方式变化明显,表现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与前两年相比有所下降。

所有机动车出行方式比例均明显上升,其中出租车的出行比例逐渐上升,私家车的出行比例急剧上升。

(2)机动车拥有量:自行车居首,电动车次之,私家车最后,对外交通客货运输总量平稳增长,客、货运结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客运仍然以公路为主,而货运以公路、水运为主。

(3)交通建设:围绕“一城三区”、重大基础设施、老城环境整治等,完成了以下主要建设项目:玄武湖隧道、赛虹桥立交桥等重点工程竣工;火车站站前广场竣工;地铁一号南延线;长江四桥工程进展顺利;宁杭高速公路段一期工程27.5公里竣工。

以上项目的建设和完成,优化了市的空间布局和路网等级结构,减少了人流与车流相互冲突和干扰,促进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南京交通发展简介

南京交通发展简介

南京交通发展简介
南京,古称金陵,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在交通发展方面,南京始终致力于打造高效、便捷、安全的交通网络,以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一、铁路交通
南京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有多条国家级和区域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

近年来,南京铁路枢纽的地位愈发凸显,不仅有京沪高铁、宁杭高铁等高速铁路线路,还有京沪铁路、宁芜铁路等普速铁路线路。

这些铁路线路使南京与全国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提供了便利。

二、城市交通
在城市交通方面,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优化交通结构、缓解交通拥堵。

首先,南京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包括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等。

其中,地铁网络日益完善,覆盖了城市的主要区域,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

其次,南京还鼓励市民使用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三、航空交通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是南京的航空交通枢纽,也是华东地区的重要航空枢纽之一。

近年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客货运吞吐量不断增长,国内外航线网络日益完善。

此外,南京还拥有溧水机场和马鞍机场等支线机场,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观光提供了便利。

四、水路交通
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长江黄金水道和丰富的内河航运资源。

长江航道使南京与长江沿岸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

同时,南京还开发了秦淮河、玄武湖等内河航运资源,为城市物流运输和旅游观光提供了便利。

总之,南京在交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未来,南京将继续致力于打造高效、便捷、安全的交通网络,以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南京地铁发展史

南京地铁发展史

南京地铁发展史
南京地铁,被誉为“万里赤子心”的南京,自古就是文明之城。

早在1905年,
有念头要在南京建设铁路交通系统,但当时只是开展概念性调研,未能实施。

后来,到了1923年,南京铁路总公司确立,以南京而新开的,从安徽省以南到江苏省以
北的海河沿线,把25座城市纳入了这条地铁的网络之中。

1935年,南京市首次提出解决南京城市化交通问题的计划,并企图在整个城
市规划中提出了“火车-地铁”的节点网络构想,但由于当时民众的反对而未实施,
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大反对”的共和国火车时代。

二战后,1953年,中国第一条南京轨道交通获批,但因技术、资金、物资受限,1980年初正式建成运营还要等到1985年3月份,正式开通运营。

自此以后,
南京路网系统一直在扩充完善,至今为止,南京有9条路线,总长度达333公里,几乎覆盖了南京市面积,实现了南京城市交通的极大改善。

此外,如今南京地铁旅客出行安全已经得到有效理窖和保障,它不仅满足公众对高效便捷出行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人们旅途中的安全感和安心感,为地铁出行打造出了安全、高效、舒适、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出行标准,让南京的交通变得更加轻便、便捷和安全。

今天,南京地铁已经完善为一个地铁城网, 2020 年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此
时此刻,南京地铁可谓不断进行着更为快捷、更加连接的新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南京的地铁已经帮助南京成为一个产业聚集、商业和文化中心,对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机遇,为南京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京交通发展史

南京交通发展史

南京交通发展史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交通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从古代的水陆交通到现代的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系统,南京的交通网络不断发展壮大,为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和机遇。

南京的交通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当时主要依靠水路运输。

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水运通道之一,为南京提供了连接内外的便捷渠道。

古代南京城内的运河和河道亦十分发达,成为交通枢纽,促进了南京的经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京的交通方式逐渐多样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铁路和公路的发展成为主导。

第一条铁路线于1906年在南京开通,连接上海和武汉,为南京带来了新的经济机遇。

此后,铁路网逐渐扩展,与其他城市相连接,进一步促进了南京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南京的交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城市的道路网不断完善,各类交通设施得到了改善和扩建。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南京的道路交通压力也逐渐增加,因此,城市开始建设地铁系统,以缓解交通拥堵。

自2005年南京地铁1号线开通以来,南京地铁系统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近年来,南京的交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的建设不断加速,大大缩短了南京与周边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此外,南京还利用现代科技,积极推动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更智能、高效的交通服务。

总结起来,南京的交通发展史见证了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从古代水陆交通到现代多元化的交通网络,南京交通的发展为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的推进,南京的交通将继续迈向更高水平,为人民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机遇。

2023年南京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年度年报项目

2023年南京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年度年报项目

2023年南京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年度年报项目一、引言南京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化都市,道路交通管理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障交通安全、优化道路交通状况,并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南京市进行了一系列有力的道路交通管理措施。

二、交通设施建设2023年,南京市投资大量资金进行交通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公共交通停靠点的建设,以及非机动车道等。

在道路建设方面,全市新建了100公里的主干道和支线道路,同时对500公里的道路进行了改造和升级。

公共交通停靠点的建设也得到了重视,新增了200个公交站点和100个地铁站点,方便市民出行。

此外,南京市还加大了对非机动车道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减少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

三、交通信息化建设为了提升交通管理的效率和科技含量,南京市加快了交通信息化建设。

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了交通信号的智能控制和配时优化,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南京市还推出了移动应用软件,提供实时交通信息和出行建议,方便市民随时了解交通状况并选择合适的出行方案。

四、交通事故防控南京市在交通事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提升交通设施的安全性、严格执法、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下降了10%,严重事故数量下降了15%。

同时,南京市还优化了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机制,加快了事故处理的速度,提高了事故赔付的效率。

五、公共交通发展南京市致力于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

2023年,南京市新开通了10条公交线路和3条地铁线路,并增加了100辆新能源公交车。

通过扩大公共交通网络,南京市进一步提高了市民出行的便利性和效率,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需求。

六、非机动车管理为了提倡绿色出行,南京市加大了非机动车管理力度。

通过建设运营维护管理中心,加强非机动车停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市民的停车便利性。

同时,南京市还加强了对非机动车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引导市民文明出行。

简办动态演示南京地铁发展史

简办动态演示南京地铁发展史

简办动态演示南京地铁发展史南京地铁是南京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是中国江苏省第二个投入运营的地铁系统。

南京地铁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建设和扩张。

1995年,南京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成为南京市第一条地铁线路。

该线路全长21.7公里,设有16个车站,连接了南京市的南部和北部地区。

南京地铁1号线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南京市的交通状况,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随着南京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南京地铁的建设也逐渐加速。

2005年,南京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该线路东起河海大学,西至南京站,全长40.7公里,设有29个车站。

南京地铁2号线的开通进一步完善了南京地铁网络,方便了市民的跨区域出行。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南京地铁的建设进一步扩大。

2010年,南京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该线路东起南京南站,西至林场站,全长46.7公里,设有30个车站。

南京地铁3号线的开通极大地缓解了南京市中心地区的交通压力,方便了市民的通勤和出行。

除了城市中心地区,南京地铁还向外围地区延伸。

2014年,南京地铁10号线开通,该线路东起河西万达,西至仙林大学城,全长43.9公里,设有27个车站。

南京地铁10号线的开通使得南京市郊区的居民也能够方便地乘坐地铁进入市区。

为了进一步完善南京地铁网络,南京市政府还计划了多条新的地铁线路。

其中,南京地铁4号线、南京地铁5号线和南京地铁7号线已经开始建设,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相继开通。

这些新的地铁线路将进一步方便南京市民的出行,促进城市的发展。

南京地铁的发展不仅为南京市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工具,也为南京的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南京地铁的不断扩张,南京市的交通状况将进一步改善,市民的出行将更加便利。

同时,南京地铁的建设也为南京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南京地铁的发展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1号线到现在的多条线路,每一条地铁线路的开通都为南京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南京城市交通现状

南京城市交通现状

南京城市交通现状南京城市交通现状1.城市交通现状(1)机动车拥有量:2003年南京市机动车拥有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机动车拥有量49.5 5万辆,较2002年增长了15.29%;私家车拥有量已达8.8万辆,增长率⾼达55.87%。

⾃⾏车拥有量235.9万辆,增长平缓;电动⾃⾏车拥有量为10.9万辆,增长率达162.67%。

对外交通客货运输总量平稳增长,客、货运结构⽐例没有明显变化,客运仍然以公路为主,⽽货运以公路、⽔运为主。

(2)居民出⾏:居民出⾏⽅式变化明显,表现为步⾏和⾃⾏车出⾏⽐例与2003年相⽐有所下降,分别为19.85%和38.66%。

所有机动车出⾏⽅式⽐例均明显上升,其中出租车的出⾏⽐例是2003年的2.3倍,私家车的出⾏⽐例是2003年的3.2倍。

公交整体服务⽔平有所提⾼,如在公交平均换乘次数、平均换乘时间、公交出⾏的两端步⾏时间和乘坐公交的平均候车时间等⽅⾯均⽐2003年有所下降。

(3)道路交通:南京市主要出⼊⼝机动车交通量增幅较⼤,被调查的50%道路平均增长率50%以上;旧城⼀新区通道机动车交通量平均增长率达26.91%,主城⼤部分⼲道机动车交通量也有较⼤幅度增长。

2.交通质量评价(1)道路车速对⽐分析。

根据2003年下半年对南京市市区主要道路的车速调查结果,市区道路⾼峰⼩时⾏程车速与上年相⽐变化不⼤,为25.47 km/h。

随着机动车拥有量的⼤幅度增加和私⼈⼩汽车使⽤率的成倍增长,⾼峰⼩时的⾏程车速仍然没有明显下降,这反映了城市交通管理的较⾼⽔平。

其中龙蟠中路、虎踞路⾼架、北京东路、北京西路、⼤光路等路段车速均有所下降;⽞武湖隧道、新模范马路、⾬花南路等路段车速有所上升。

⾏程车速较低的路段仍然主要集中在新街⼝中⼼区附近,车速低于15km/h的瓶颈路段有洪武北路、中⼭路、中⼭南路、中⼭东路、建康路等。

(2)道路饱和度分析。

2004年南京市主要道路饱和度绝⼤部分较2003年明显增加。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8.14•【字号】•【施行日期】2022.08.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发展规划正文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力推进南京交通运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省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展现新作为,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支撑和保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聚焦“国际化”“一体化”“现代化”,提高国际扇面联通水平,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增强国内扇面辐射能力,构建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链接枢纽;提升交通发展软实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支撑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打造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化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国际视野。

聚力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联动上海、杭州共建长三角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全面提升链接全球能力,保障资源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

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全面提升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坚持系统观念。

聚力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国内扇面辐射能力,全方位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统筹港口、高铁、机场、高速公路和城市内部交通等建设,更好发挥在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100426 朱雅薇南京审计学院课程论文点击南京——从城市交通发展看改革开放30年的变迁班级: 08级汉语4班学号: **********: ***专业: 对外汉语二零一零年六月第1页共11页前言曾几何时,“三转一响”流行于大街小巷,所谓“三转一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大凡一个家庭备齐了这三样,便可以称为“小康”(当时并没有这个词),便会被人投以羡慕的眼光。

细数这四大件:手表通常是姑娘结婚时的嫁妆,和现在人戴手表一样,既可告诉时间更是高品生活的体现;南京人挎一只“钟山牌”机械表,显摆劲儿应该不亚于现在着一只“劳力士”;缝纫机来源于传统男耕女织思想,家里的缝纫机让女人做裁缝供家里人穿得暖、穿得“潮”,尤其是孩子成群的家庭,“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的工作为家庭省出很大一部分资源;收音机丰富了娱乐方式,相当于现在的小资生活了。

自行车是中上层人结婚必备的物件,不过名牌自行车是很少见的,据说,能骑一辆“凤凰”或“永久”在大街上闲逛,和现在开辆奔驰去菜场的心情是一样的。

自行车成为人们节省体力,提高效率的重要一步,计划放开后也逐渐兴盛,勘称南京交通发展第一步。

70年代南京交通:交通地图:这是一张南京市70年代的打通南北,联系东西,外加一环的城市道路系统已基本形成。

其中城西干道(虎踞路)已经建成,城东干道(龙蟠路)已建成了中央门至太平门段,这两条道路成了分担市区南北交通的辅助干线。

建宁路连接龙蟠路,北京西路连接北京东路,汉中路连接中山东路,以及集庆门大街四条大道构成了当时南京城市道路系统的纬线框架。

在图中右下角附图中可见当时的南京对外交通也有较大发展,主要完成了宁芜铁路市内线的技术改造,路线外绕到了南岔路口、板桥一带。

过江大桥:1978年末,南京长江大桥投入使用10年,铁路公路两用的特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8米,桥下可通行万吨轮船。

公交:1978年末,南京市公交淘汰了所有的进口旧车,将新产的“解放”牌车投入运营车,共523辆,线路48条,年行驶总里程4095万公里,年客运总量44123万人次。

无轨电车:无轨电车103辆,行31路、32路、33路、35路四条线路,在新街口、山西路、中山路、中央门这些繁华地段承担重要运输任务。

80年代南京交通:交通地图:1983年,南京市规划部门编制了南京市的第一部《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并报经国务院批准。

从此,南京的城市建设走上了以规划为引导的科学发展道路。

当时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南京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

为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扩大区域影响,南京首先加强了对外交通建设。

从1987年由南京市测绘院编制的《南京市地图》上,我们已经能发现初见成效的、呈放射状的南京对外交通格局。

城市的建成区范围也有所扩大,市区用地范围已包括了六城区及栖霞、雨花台两个近郊区与城区相接的西北部地区。

城市形态总体上呈现出了圈层式的城镇群体结构,从市区到农村可见市—郊—城—乡—镇的组合形式。

公交:1980年至1987年,南京市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兴建多座公交停车场,车辆年增长率达10%,至1987年末车辆增至1117辆。

无轨电车:由于使用年限长,无轨电车质量下降,经常会出现电线下坠,造成无轨电车无法运营、耽误人生活拥堵交通的现象,使用率逐渐降低。

90年代南京交通交通地图:南京老城的改造已初见成效。

以鼓楼—新街口为轴心,约2公里半径的椭圆形核心地带已基本建成。

核心区内路网清晰,城市功能齐全,主要由党、政、军机关,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商业设施和高档居住区组成。

中山路成为全市的文化、金融、贸易、商业中心大街。

核心区外围3至4公里半径的环带地区,则主要形成了以机械加工、纺织等为主的工业区和新型居住区。

再往外,则形成了以铁路、仓库、港口等重要的客、货运输集散地,是市区对外的交通枢纽。

中央门、太平门、中山门、光华门、江东门等九个城门外地区则主要以充实配套建设为主。

从图中我们可知这些地区主要采用了成街、成坊的分片配套方式建设,而对绿地、庭园、操场和滨河空地等则尽量保持了不变。

市内交通已基本建成了经三纬八的主要干道网,网间设置若干次干道,共同组成市区道路骨架,这使城市的内部通行能力和对外交通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1995年,南京市将六城区的面积由148平方公里调整到243平方公里,大大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

从1995年编制的《南京市区图》上,城市建成区已突破了明城墙,城东孝陵卫地区、城南雨花台地区、河西北部地区和城北迈皋桥和燕子矶地区都出现了大片建成区。

东山、浦口、新饶等外围城镇快速发展,南京城镇发展的空间框架初步拉开。

城市道路交通条件也得到显著改善,沪宁高速、宁合高速、机场高速等已先后开建,城内经四纬八的主干道系统也已形成。

公交:1990年8月,共青团路汽车四场建成,是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公交停车场。

1995年2月28日,南京市第一条公交车无人售票线路——9路车开通运行,至1998年9月18日,南京市区结束持续70年之久的有人售票车历史,淘汰所有铰接式公共汽车,改用单机无人售票车,成为继广州、贵阳之后全国第三个实现市区公交无人售票化的省会城市。

1998年5月17日,中北巴士公司成立,香港雅高集团与公交总公司合作的南京公交雅高巴士公司也随之成立。

当年,南京形成公交总公司、中北巴士公司、雅高巴士公司三家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的新局面,结束了国有公交企业独家经营长达50年的历史。

无轨电车:1996年1月9日,全市无轨电车全部停运,运营35年的无轨电车成为历史。

其他公共交通:1990年后,南京市公交行业继续发展,出租汽车、小公共汽车参与公交客运。

过江大桥:随着私家车数量激增,大桥的运输负担严重增加,不仅桥面出现问题而且长期拥堵,严重制约了南京南北两边的沟通平衡;同时,越来越多人把大桥作为自杀的地方,每年都会有多起跳桥事件发生。

21世纪南京交通根据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适时提出一城三区及一疏散、三集中的发展战略,明确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空间格局。

这种格局经过6年时间的建设已经形成,在《南京市区图》上已经得到展现。

多中心指除主城外,将江北、东山、仙林三个新市区培育成次区域中心,使城市形成多核区域中心格局。

开敞式指南京的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将城镇发展空间融入绿色自然山水之中,在更大的都市发展范围内延续南京城市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空间特色。

在图上,我们还可见到在都市发展区内,已经形成了适应都市发展区城镇空间布局的,以公共交通为主,以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道路交通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

公交:2000年5月8日,填补街巷公交线网空白的首条“支路巴士”——301路公交车正式上路运营,突破了公交车只上主干道的营运模式,开了全国先河。

2001年1月1日,正式启用IC卡电子月票,结束了44年公交纸质月票的历史。

2007年,南京市公交线网总长3036公里,运营线路403条,公交专用道24条,总长51公里,运营车数5 589辆,年客运总量98465万人次。

长江二桥:2001年3月竣工通车,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下游11公里处,全长21.337公里,由南、北汊大桥和南岸、八卦洲及北岸引线组成。

其中,南汊大桥为钢箱梁斜拉桥,桥长2938米,主跨为628米。

但由于收费较高、路线不佳等原因,并未能有效缓解大桥运输压力。

长江三桥:位于现南京长江大桥上游约19公里处的大胜关附近,横跨长江两岸,南与南京绕城公路相接,北与宁合高速公路相连,全长约15.6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4.744公里,主桥采用主跨648米的双塔钢箱梁斜拉桥,桥塔采用钢结构,为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

对于完善大交通格局,带动江南、江北共同发展,呼应沿江开发战略,促进都市圈共同繁荣和长三角一体化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桥充分发挥着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收费与二桥相同,但开通了多趟公交,十分便民。

地铁一号:2005年5月15日开通运营,主线全长21.72公里,沟通主城区从南到北,缓解交通运输压力,在巩固新街口商圈功能地位的同时,提升夫子庙、湖南路等地区、旅游景点的交通功能。

共编组成20列车。

列车全长不超过140米,最大载客量为1860人。

列车第一列在法国生产,其余十九辆在南京生产。

21世纪第二个十年2010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伊始,我从埋头学习的高中生变成了关注生活的大学生,我从未如此深切地感受到城市交通变革对生活水平的巨大推进作用。

因此,我把2010年单独列出来,相信这是一个十年好的开端,我们期待更发达便捷的交通。

地铁二号:2010年5月28日开通运营,由油坊桥开往经天路,全长37.8公里,沟通新城区东西方向。

全部有由镇车辆厂生产,经过技术革新,单节车厢的载客量为318人(超员421人),整列车载客量1886人(超员2496人),比一般国内地铁车辆增加38%过江隧道:采取了“桥+隧”方式:南端从江南滨江大道和纬七路互通立交起步,通过长910米的右汊夹江大桥到江心洲中部落地,然后钻入地下穿江而过,至浦口接规划中的江北滨江大道和浦珠路。

南京长江隧道的隧道段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时速每小时80公里。

预计可承担3.7万辆跨江车辆随着南京主城的扩容,据测算,过江隧道将分担每天过江车辆的1/3以上。

为方便市民过江,还开通两条过江公交线路,分别为“浦集线”和“浦赛线”,价格均为1元起步,10公里内仍为1元,超过之后按固定费率进级,每级0.5元,全程票价3元封顶。

如果是空调车则在此基础上再加收1元。

“两条线路从江北起点站开始,10站之内均为1元钱。

”物价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具体票价在车上都有公示,但IC卡暂时还不能在这两条线路上使用,而是实行人工售票。

我妈妈说,这三十年过得很快,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是蒸蒸日上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在大多数人享受着交通成果的同时,有一些人坚守在自己建设、保卫的岗位上,制造者一个个奇迹。

40年更替的守桥官兵不辱使命地排除各类重大险情229起、查获危险品1327件、抓获违法犯罪分子1120多名。

其中有平息群殴的李伟伟,有挽救轻生少女的中队长汪平安,英雄的守桥官兵用他们的忠诚和爱心树立起“忠诚守大桥,奉献为人民”的光辉形象。

南京新闻也曾报道过,南京一对很特殊的夫妻赵兴运夫妇,他们同开的一辆10路公交,两个人一般是丈夫上早班时,妻子在家做家务。

中午换班后,丈夫回家正好吃上妻子已经准备好的饭菜,而这个时候妻子则正开着自己上午开着的公交车上班。

有意思的是,在他们家,孩子的教育任务由丈夫负责。

结婚10年来仅用每天见面的一两分钟相互关心,却维系了这一份艰难却意义深远的感情。

交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军,市委市政府和南京市民给予交通很高的期待和要求,这充分体现着共产党领导中国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