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共24页文档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历史新时期。
35年来,面对国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 35年,是综 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 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 2012年,我国国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 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 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 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 8年时间,上升 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 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 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 万亿元大关,2002— 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 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 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978年,我国经济 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 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 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 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 1978年的1.8%提高到 2012年的11.5%。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的重要 引擎,2008— 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 20% 人均国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
2024年成就辉煌新篇章

教育投入增加:政府加大对教 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 能力
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教育国际化: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医保覆盖范围扩大,更多人受 益
医疗资源分配更加均衡,缓解 看病难问题
医疗技术进步,提高医疗服务 质量
人工智能: 在医疗、金 融、交通等 领域取得重
要突破
5G技术:实 现大规模商 用,推动物 联网、自动 驾驶等领域
发展
量子计算: 取得重要进 展,有望在 特定领域超 越传统计算
机
太空探索: 实现载人登 月、火星探 测等重大突
破
生物技术: 在基因编辑、 生物制药等 领域取得重
要成果
新能源技术: 太阳能、风 能、储能等 领域取得重
区块链:探索区块 链技术的应用场景, 提高数据安全和隐 私保护
量子计算:研究量 子计算的原理和应 用,提高计算速度 和效率
生物技术:发展生 物技术和基因编辑 技术,提高医疗水 平和生活质量
新能源技术:研 发更加高效和环 保的新能源技术, 减少对化石能源 的依赖
提高教育水平: 加强教育投入,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更多优秀
积极参与国际事 务,推动全球治 理体系改革
倡导多边主义, 维护国际秩序和 公平正义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 挑战
提供援助和支持, 帮助发展中国家 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展现 大国担当
推动全球合作,促进共同 发展
加强文化交流,增进各国 友谊
展示科技创新成果,提升 国家软实力
目标设定: 明确公司 的长期和 短期目标
YOUR LOGO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

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1.引言1.1 概述近几年来,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在经济方面实现了快速增长,而且在社会进步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快速崛起为世界强国。
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积极拥抱全球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连续多年保持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家,外贸额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同时,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迅速崛起,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社会进步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领域的改善,使得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人民的健康保障得到了有效加强,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体制不断改进,教育资源不断优化配置,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
此外,我国在环境保护、扶贫攻坚、城乡一体化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总而言之,近几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仍面临着发展中的一些困难和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继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深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通过本部分的内容,读者将对文中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和目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近几年来的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
在经济发展方面,将探讨经济增长的速度、产业结构的转型、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通用7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通用7篇)【篇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一、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面临的挑战(一)我国经济正处在向“自主稳定增长”转换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实施一揽子计划后的“强劲反弹”转向“自主稳定增长”的重要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央实施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在2023年一季度进入谷底后强劲反弹,当前正处于向自主稳定增长的转换过程中。
2023年下半年是一个转换期,经济增速从一季度11.9%和二季度10.6%逐步放缓至略高于9.5%的增长平台,2023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分别增长9.6%和9.8%,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增长9.7%和9.5%。
从一些先行指标看,经济增速还有放缓的迹象。
这种向下的调整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目标,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和由此带来的需求因素的变化,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其内在合理性。
我们不能将政策刺激下两位数增长率作为一种常态。
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减缓物价上涨压力,也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从全年看,我国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下滑。
虽然一些经济指标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但经济的基本面仍处于正常状态。
当前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遏制物价过快上涨。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如果没有政策的适度收紧,物价形势会更加严峻。
(二)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减弱,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危机的剧烈动荡后进入缓慢复苏的轨道,但今年上半年以来,复苏势头有所减弱,主要经济体增速均低于年初的预测。
第一,美国经济复苏内生动力仍显不足,失业率小幅攀升。
受政策刺激效应减弱、私人需求疲弱,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慢,一季度环比折年率仅增长1.8%,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3.1%的增长率,失业率从4月份开始重新回升,6月份升至9.2%。
第二,欧元区经济出现明显分化,整体经济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统计学时间数列分析指标

43
▪ 按照几何平均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所推算最末一年的发展水平,与实际资料 最末一年的发展水平相同。
▪ 按方程按照方程式法所确定的平均发展速度,所推算全期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与全 期各年的实际发展水平的总和相同。
44
三、计算和运用速度指标注意的问题
个发展水平。
▪ 最初水平,最末水平,中间各项水平(中间水平)。
5
(二)平均发展水平
▪
平均发展水平是时间数列中各不同时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又称序时平
均数或时间平均数。
1、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2、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的序时平均数
6
1、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1)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 用符号表示为:
a1 , a2 , a3 ,, an
a0 a0 a0
a0
26
2.环比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
报告期水平 前一期水平
▪ 用符号表示为:
a1 , a2 , a3 ,, an
a0 a1 a2
an1
27
3.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a1 a2 a3 an an
a0 a1 a2
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
动 态 平 均 指 标
46
某企业产值与月初职工人数资料
a.产值(万元) b.月初职工人数(人)
7月 750 870
8月 830 910
9月 800 900
10月 … 920
18
▪ 二、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一)增长量 ▪ 也称增减量,其计算公式为:
▪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2024版经济发展ppt课件

探讨数字经济和智能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 会变革的影响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和前景 展望。
2024/1/29
34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1/29
35
2024/1/29
33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分析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包括 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变革、国际金融市场波 动等。
探讨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保要求, 以及绿色经济的发展前景和政策选择。
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与智能化发展
分析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 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政 策措施。
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发挥港澳独特优势
提升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2024/1/29
26
06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探 讨
2024/1/29
27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背景和意义
1 2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促进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产业绿色转型
推动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强绿色 技术创新,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2024/1/29
低碳交通发展
推广低碳交通方式,优化交通运 输结构,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29
政策建议和措施
完善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 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 方面的政策措施。
加强技术创新
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技术的 研发和应用支持力度,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
《城市经济学》第三章城市经济增长共35页文档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
城市经济增长(Urban Economic Growth) 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 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城市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 它与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增长在范畴内涵上 有明显的区别。
gp gp
(二)就业量指标
就业量(Employment)对城市经济来说是一 个重要的测度指标,它甚至比国民收人指标更 常用,也更有用。
在采用就业量作为测度指标时,是用一个城市 经济系统中的就业量来代表该城市的经济规模, 用就业量的变动来表示城市经济的运动。
在现实运用中,就业量指标实际上是一个系列 指标,总就业量是各部门就业量的总和。总就 业量一般被分解为两个部分:向城市域外提供 产品和劳务的部门,即“输出部门”的就业量 和向城市内部提供产品和劳务的部门即“本地 部门”的就业量。
第二节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二、供求基础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一)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把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经济划分为两类大部门,基
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 核心思想:城市外部(本国市场或国际市场)向本
市的基础部门提出需求,本市基础部门又向本市非 基础部门提出需求,城市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基础部 门和非基础部门的比例,这一比例越高则城市经济 增长率越高。
(1t)Bt
区位商
全国该行业就业量/全国总就业量
LQ
城市中某一行业就业量/城市总就业量
(二)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用Yu表示城市的总收入,CU表示城市的消费量,IU表示该
可持续发展指标

政策、计划等以及国 际关系与贸易影响
----------------制度安排
23
指标提取过程图
社会环境 经济状态
环境-经济 指标的定 量描述
多维向量 综合指标
单一标量 综合指标
24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基本类型
• 按照基本功能: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
• 描述性指标用来表明某种环境状态的趋势 • 有关环境状况的指标正在由描述性指标向行为指标(也称绩效指标)
(Performance Indicators)转变 • 绩效指标衡量的是目前的环境状况与某一阈值或者某一政策目标的差
距;其目的是对成果加以展示,一个行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制定的目标的明确性和透明度
25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基本类型
• 按照表述单位:实物指标和货币化指标 • 按照对信息的浓缩程度:单个指标、专题指标和系统性指标
Performance Indicators) • 系统性指标:
• 营养物平衡法 • 真实储蓄率
27
综合型指标的研究进展
• 菜单型 • 主题型 • 综合型
28
综合型指标的研究进展
• 货币型综合指标
• 始于70年代:1972年Nordhaus and Tobin:经济福利尺度 (经济净福 利,Net Economic Welfare)
• 增长与贫困问题的解决?南方和北方的关系? 不发达国家和发 达国家?
• 增长是否有极限或限制?增长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如何摆 脱贫困?
• 人口控制、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资源生产率的技术改进?:与资本生 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5
如何理解和定义贫困?
• 欧盟定义: 收入低于其国内人均收入60%的 人属贫困人口,但 不包括刚刚加入欧盟的原中东欧十国 按此标准,个人收入低于$8500属于欧盟的贫困人口, 德、法、 英、西班牙等国,贫困人口大约保持在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