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常见疾病防治
大棚海参养殖常见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大棚海参养殖常见病有哪些?如何防治?大棚养殖海参,在疾病防控方面,一样不同阶段的海参其主要流行疾病也会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疾病,及其产生特点和防治措施,才能更好的做好防控。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棚海参养殖的常见病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一、刺参育苗期的重要疾病1、烂边病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产生,死亡率一样较高。
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皎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沿酒囊饭袋崛起处组织增生,色彩加深变黑,边沿酒囊饭袋变得模糊不清,逐渐溃烂,**后全部幼体解体消逝。
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觉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
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逝。
防治: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
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锐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预防时可采取3+3的情势,即用药3d停药3d的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3×10-6:而医治时,剂量升高到5×10-6,逐日施药1次,直至痊愈。
2、烂胃病此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期产生,每年6~7月高温期和幼体培养密度大时更容易发病。
该病在山东、辽宁两省都有发觉,发病率有逐年升高之势。
其死亡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形,严重时全部胃壁产生糜烂,**终可导致幼体死亡。
患病幼体摄食能力降落或不摄食,发育迟缓、形状大小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体变态率低。
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或饵料营养单一如单独投喂金藻类、扁藻等饵料。
另一方面,一些细菌感染幼体也能够导致此病产生。
笔者现已分离到致病菌2株,其分类鉴定正在进行当中。
防治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投喂新鲜适口的饵料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满足幼体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使用呋喃类抗菌素3×l0-6~5×10—6药浴有良好疗效。
封冰期海参养殖易发生的病害及防治

中国北方海参养殖 区,尤其 是大连 、营 口、锦州
等 一带 的海 参养殖 每年 都面 临着 一段 时问 的封 冰期 。 2 0 1 2 年 ,秋 季海 参下 礁 吃食 少 、体质 差 ,冬季 降温
上述三种环境 原因诱发了海参的化皮、肿嘴等病 害 ,均属于环 境不 良引起 。应对 时先 改善不 良环境 ,
可采取多打冰 眼;选用适 合低 温使用、易溶于水、刺 激性小 的消毒剂 ;用水 充分稀 释后洒入冰眼 ,连续使 用2 ~3日,会取得 良好 的效果。
防 治措施 :封 冰 前期 ,以冰 上能 否站 住人 为标
冬季封冰 期,海参处于冬眠状 态,海参只进行维
持 生存 必需 的生理 过程 ,海 参此 阶段 身体非常 虚弱 ,
对池塘溶氧变 化反应慢 ,容 易被 细菌所 侵袭 ,因此每
准 。①在此之前 ,适 当少量进排水 ,以补充海参所需 氧 气来源;②冰上能站住人后 ,经常性地开冰 眼,促 进 水体溶解氧与空气 的交换 ,同时在冰 眼处投放 “ 精
2 . 防 治措 施
在 海参体表 上导致 其运动 能力下 降,出现一些烂 刺 、 化 皮等 病症 。这类似 于 淡水 鱼在 冬季 常发 生 的气 泡 病 ,我们把海参池塘这 种病 也称 作海参池塘气泡病 。
有 害气 体过饱和:当池塘中氨 、甲烷或其他气体 过饱和后 ,也会 引起气 泡病 。 防治方法 :最好 办法就是曝气和消耗池塘 中的氧 气 。前期冰上不 能站人 时,可少量进排水来解决一定 的问题 。冰上 能站人 时,要多打冰眼,增加水面与空
( 1 ) 化冻 后切 忌短 时间 内大 量换 水 ,建 议避过完 全化冻后 的第一潮水 。
海参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新方法

海参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新方法近年来最为常见的疾病现象、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治方法综述:疾病现象一:因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症状轻者海参不落池底,生长速度缓慢,导致海参肿嘴、吐肠、化皮等疾病,重者使海参呼吸困难,甚至中毒,窒息而死亡。
疾病现象二:刺参溃烂病(腐皮综合症)是当前对刺参养殖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又称“化皮病”、“烂皮病”等。
发病特点:一是发病面广,波及到所有养殖区域;二是发病快,一旦发病很快蔓延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可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
症状:发病初期,病参活动能力和附着力变弱,摄食量减少,身体收缩、僵直,摇头,疣足尖端开始溃烂,口部肿大,不能收缩与闭合,排脏。
随着病情加重,病参溃疡处增多形成蓝白色斑点、全身溃烂、自溶,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附着物上留有一白色印痕。
溃烂病主要是细菌感染蔓延所致,日常管理中应以预防为主。
益源生技术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手段!1、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水质的调节不利,氨、亚硝酸盐超高造成。
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1mg时,海参红细胞数量的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丧失,造成海参的呼吸受阻,出现病害、呼吸困难,引起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海参不摄食,影响其正常活动能力和生长速度;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5mg/l时,海参的某些新陈代谢功能失常,体力衰退,不落池底,集结在礁石堆中,很容易引起海参腐皮综合症的发生。
水中微生物菌群平衡失调是导致海参疾病的主要原因。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通常用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水色和透明度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要确保养殖水质长期维持在良好状态,让含氮有机物进行有效的转化是养殖成功率的关键之一。
但在海参养殖或塘底净池内,由于定期使用消毒药剂等原因,容易将有害菌和有益菌全部杀灭,往往导致消化过程受阻,这是海参养殖池水,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高温季节由于有机物质丰富,富营养老化,大型藻类大量繁殖,增加了池水有机物耗氧量和水体黏度,从而造成了硝化转过程受阻;再就是多年来未改造清淤的养参池,由于池底老化,放养密度大,有害杂藻太多,水质混浊的池塘,养殖池水最容易引起氨、亚硝酸盐超高,从而诱发海参疾病。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然而疾病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掌握水产养殖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是养殖户必备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常见病害之一是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通常是由病原菌引起的,常见的病例有溶藻菌病、创伤感染等。
为预防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养殖户应该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注意水质和饲料的卫生状况,并定期进行池塘或养殖设备的消毒。
另一个常见的病害是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通常由感染了外寄生虫的病鱼引起,常见的病例有鳃蚕病、鳃膜吸虫病等。
为预防寄生虫感染,养殖户应该注意鱼苗的来源和品质,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
病原真菌的感染也是水产养殖常见的问题,常见的病害有白斑病、霉菌病等。
病原真菌的繁殖通常受到水质的影响,因此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病原真菌感染的关键。
还可以使用一些防真菌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病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也经常发生,常见的有疱疹病、水生细小病等。
由于病毒的传播很容易,所以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养殖户可以定期检查养殖水体和养殖设备,及时清理死鱼和排泄物,加强鱼体的免疫力,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养殖户还应该留意水温的变化和饵料的选择。
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免疫力的提高,而适宜的饵料可以提供养分和抗氧化物质,增加鱼体的抵抗力。
预防是水产养殖中控制疾病的关键。
养殖户应该养成定期检查水质、养殖设备和鱼体健康状况的习惯,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
定期给鱼类进行预防性的治疗,以提高其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如果发现养殖中有疾病的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避免病害扩散和经济损失。
水产养殖的常见病害包括细菌性病害、寄生虫感染、病原真菌感染和病毒性疾病等。
养殖户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治疗,以保证水产养殖的良好效益。
海参养殖之扁形动物病防治技术

海参养殖之扁形动物病防治技术海参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生物,广泛分布在中国沿海的海域中。
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欢迎。
然而,在养殖海参的过程中,扁形动物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着海参的生长和品质,给养殖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掌握扁形动物病的防治技术对海参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扁形动物病简介扁形动物病是一种由扁形动物寄生引起的海参感染病,主要病原体包括单环虫属(Myxozoa)和线形虫属(Cnidaria)。
扁形动物病主要表现为出现白斑、黑斑、溃疡、软化、脱水、变形、甚至死亡等症状,严重影响海参的生长和品质。
因此,预防和控制扁形动物病成为海参养殖的关键。
扁形动物病防治技术1. 定期检查和监测定期检查和监测是预防和控制扁形动物病的基础。
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病害,使得治疗更加有效。
在海参养殖中,为预防扁形动物病的发生,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监测:1.1 食物监测食物监测是检测扁形动物是否存在的重要方法之一。
将食物直接放入海参口中,然后静候10分钟,再取出观察有无扁形动物寄生。
1.2 望远镜检查利用望远镜进行检查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可在养殖场周边放置专业观测望远镜,定期观察海参的生长情况以及有无扁形动物寄生。
1.3 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测也可以预防和控制扁形动物病的发生。
通过监控水温、PH值、溶氧量等指标,及时发现水质异常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海参死亡,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对养殖海参的水质进行管理非常重要,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2.1 小分区养殖在实际生产中,将同样大小的海参隔离,即以小分区的形式进行养殖。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海参过度拥挤而导致的病害发生。
2.2 定期换水养殖海参时,应经常定期换水。
定期换水能够有效地保证海参养殖环境的稳定性,从而降低扁形动物病发生的概率。
2.3 清理残饵和粪便养殖海参时残饵和粪便是重要的来源之一。
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积累起来就会导致水质严重下降,进而引起扁形动物病的发生。
海参十大疾病防治技术

海参十大疾病防治技术一:养殖水体偏清、青苔生长过快原因:水体养分不平衡,缺乏微量元素和必须营养元,藻类生长失衡,水体透明度过大,导致海参应激反应。
解决方案:培肥水质,降低水体透明度,于晴天上午使用。
(1)“三效肥水精” 2—3Kg/亩米+ “复合芽孢杆菌” 250克/亩米,活化3—5小时后全池泼洒。
(2)“三效肥水精” 2—3Kg/亩米+尿素1千克/亩米,全池泼洒。
(3)如青苔过多,可使用“青苔净” 250g/亩米,青苔死亡后,使用“复合芽孢杆菌” 250克/亩米二:消除浊水,降低氨氮,稳定水质原因:雨后导致池水浑浊、藻相老化,水中悬浮物质偏多。
解决方案:于晴天上午使用为宜,可分步进行,也可同时使用。
(1)“海参池底改良活化素” 10千克/亩米+ “复合芽孢杆菌”250 克/亩米;(2)“水质净化剂” 0.8 — 1.0ppm,全池泼洒。
三:解毒、消除应激反应原因:水质、水温、气压骤变,污染物、重金属、药浴等因素导致的中毒、应激反应等。
解决方案:可消除应激反应、降解重金属毒害、消除环境变化等引起的刺激。
(1) “神草丹” 20—30ppm(2)“复合芽孢杆菌” 250克/亩米+ “水产专用Vc”0.5 —I.OKg/ 亩米,全池泼洒。
四、猛水蚤等挠足类虫害病因:猛水蚤等挠足类对海参苗猎食、损伤、争夺事物和空间,甚至导致海参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症状:猛水蚤等挠足类大量繁殖,甚至观察到其摄食海参幼苗,幼苗有解体、滑板症等。
防治:“速效灭蚤灵” 0.3 —0.6ppm, 3小时后用0.5 —1.0ppm(药浴前半小时泼洒“水质净化剂” 0.8 — 1.0ppm + “高能速氧”)五、烂胃病病因:幼体培育密度过大,饵料不佳为主因,继发细菌感染。
症状:多发于耳状幼体阶段,幼体胃壁增厚、粗糙、狭窄、萎缩变形、不膨胀、棒状,严重时整个胃发生糜烂,导致幼体死亡。
防治:(1)饵料中添加“海参专用多维” 0.5% + “食母生” 0.2% + “解毒开胃散” 0.5% + “化皮灵2#” 0.05%。
海参疾病诊断流程和常见疾病的判断及防治建议

海参疾病诊断流程和常见疾病的判断及防治建议1. 海参疾病诊断流程根据海参疾病的诊断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观察症状 - 通过观察海参的外观和行为变化,如异常颜色、溢液、虚弱等,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疾病。
步骤二:取样检测 - 从疑似患病的海参身上取样,进行病原微生物、病毒或其他有害物质的检测,以确定病因。
步骤三:实验室分析- 将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细菌学、病毒学、寄生虫学分析,以确诊患病类型。
步骤四:病理解剖- 对死亡的或严重患病的海参进行解剖观察,了解病变情况,对于未确诊的疾病起到重要作用。
步骤五:综合判断 - 综合以上结果,结合海参的生长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最终得出疾病诊断结论。
2. 常见海参疾病的判断及防治建议2.1 真菌感染- 判断:海参体表有白色或其他异常颜色的斑点、巢状菌丝等症状。
- 防治建议:改善饲养条件,保持水质清洁,隔离患病海参,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2.2 病毒感染- 判断:海参出现活动力低下、呼吸急促、溢液等症状。
- 防治建议: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养殖环境卫生,及时隔离患病海参,没有特效药物,对症支持治疗。
2.3 寄生虫感染- 判断:海参体表有异常颜色斑点,肌肉萎缩,腹部腹足肌松软等症状。
- 防治建议: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查海参身体状况,使用驱虫药物进行防治。
2.4 水质问题- 判断:海参出现虚弱、畸形生长、疤痕、水分丧失等症状。
- 防治建议:保持饲养水质清洁,监测水质参数,合理调整水质,注意饲养密度,适时更换饲养水。
2.5 养殖管理问题- 判断:海参饲养密度过高,饲料营养不均衡,养殖环境温度湿度不适等问题。
- 防治建议:合理控制饲养密度,提供均衡的饲料营养,改善养殖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手段。
以上是海参疾病诊断流程和常见疾病的判断及防治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信息,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海参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

海参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海参是一种具有高经济价值和医疗保健功能的海产品。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参的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海参养殖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为了保障海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和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法。
一、海参养殖技术1. 基础设施建设海参的养殖需要建立充足的养殖场地,选择适宜的水域或土地进行布置。
建立合适规模的养殖池塘或槽,确保海参能够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2. 规划养殖过程在进行养殖前,应制定详细的养殖计划,包括品种选择、养殖密度、饲料类型和投喂量等。
科学的养殖规划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3. 管理水质海参对水质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养殖密度较大时,更需要严格控制水质。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维持适宜的水质条件,如保持水温、pH值和溶氧量等在合适的范围内。
4. 合理投喂海参的饲料种类繁多,包括植物饲料和动物饲料。
根据养殖的阶段和品种特点,选用合适的饲料种类和投喂方式。
饲料的投喂量应适宜,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海参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海参疾病防治1. 疾病预防预防疾病是海参养殖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首先,要生态化养殖,保持水质清洁;其次,加强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定期清除废弃物和死亡海参,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同时,注意对养殖环境进行调节,避免极端气候和水质波动。
2. 疾病监测定期进行养殖水域和海参的疾病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监测包括水质监测和海参体质检查,如体色、体形、呼吸情况等。
3. 病害诊断一旦发现疑似疾病症状,需要及时进行病害诊断。
可以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测,或者将疑似患病的海参标本送至相关实验室进行确诊。
4. 疾病治疗根据疾病的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其他科学的治疗手段。
但需要注意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投药,以避免对环境和海参本身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海参养殖技术的学习和疾病防治的重视是保障海参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参常见疾病防治
发布时间:2010-4-7 阅读次数:459 字体大小: 【小】【中】【大】
1、烂胃病
病因:投喂的饵料不佳,消化不良诱发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症状:春季和夏季高温季节以及幼体培育密度大时容易发病。
发病时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萎缩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发生糜烂,导致幼体死亡。
防治:用金水宝全池泼洒,平时预防用胃肠乐、肠炎宁内服。
2、烂边病
病因:弧菌感染。
症状:每年6—7月份容易发生此症。
发病时可见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变黑,边缘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化板”消失。
防治:用金水宝、消毒菌霉净泼洒,用药后再用益泼灵+解毒护水宝泼洒。
平时常添加免疫C-E维生素、黄芪金维他、和核能生长素。
3、化板病(滑板病、脱板病、解体病)
病因:多种细菌可引发此病。
症状:此病是刺参育苗后期最严重的流行病,传染快、发病快,严重时几天内即可全军覆没。
发病时可见幼体附着力差,活力下降,逐渐沉落水底,表皮出现“锈斑”或透明的薄膜状等污物,皮肤逐渐溃烂解体、骨片脱落。
防治:用金水宝、消毒菌霉净泼洒,用药后再用益泼灵+解毒护水宝泼洒。
平时常添加免疫C-E维生素、黄芪金维他、和核能生长素。
要注意调节水质,定期使用利生素、藻草生长素。
4、腐皮综合症
病因:
感染初期以弧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两种G—菌为主,后期因表皮受细菌侵蚀腐蚀作用形成体表创伤面,易于使霉菌和寄生虫聚集造成继发性感染,加剧死亡速度。
症状:
本病是当前刺参养殖危害最严重的疾病,1-4月份是发病高发期。
发病可见感染初期常有摇头现象,然后口部局部感染、触手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出现排脏现象;感染中期先由口腹部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口部肿大不能闭合,感染晚期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防治:先用底救星改良底质,再用金水宝泼洒消毒。
注意定期使用利生素、藻草生长素维持水质良好状态。
5、霉菌病
病因: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致使霉菌大量繁殖导致感染疾病。
症状:此病一般以4—8月为高发期,一般不会引起死亡,但会造成继发性感染和外观品质下降。
防治:用净水博士+底救星泼洒后,再用消毒菌霉净泼洒。
注意经常使用生物底净改良底质。
6、越冬死亡症
病原:由于越冬前能量存储不足,多种细菌综合感染。
症状:
2-3月开春化冻后为高发期,本病发病时间迅速、蔓延较快,死亡的海参漂浮池边或直接沉底腐烂。
【防治方法】
参圈养殖一般在越冬前1-2个月(10月-12月)开始补充给海参足够的能量饲料,建议在饲料中添加“越冬宝”、“惠盈活力生”、“强参乳”,提高其自身的能量存储,同时注意保持池底清洁、防止环境恶化上冻前必须使用“水易修”、“活嫩爽”和“底质改良剂”调水和改底;同时使用“海参宝-II”全池泼洒降低水中有害菌含量;
开春后,化冻时及时全池在泼洒“化皮康-II”、“海参金碘”或“海参宝-II”配合“抗病毒口服液”效果更佳。
平时常添加“抗应激灵”、“电解维他”和“清毒舒”。
7、扁形动物寄生虫病
病原:扁形虫感染,多在体壁肌肉中大量繁殖。
症状:发病可见感染初期常有摇头现象,然后口部局部感染、触手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出现排脏现象;感染中期先由口腹部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口部肿大不能闭合,感染晚期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防治:用水虫清全池均匀泼洒,用药后及时使用益泼灵泼洒。
8、纤毛虫病
症状:
后口虫一般在低温季节寄生于海参的呼吸树上,死亡率低,但易排脏和引起继发性感染,目前没有明确的防治方法。
盾纤毛虫病在高温季节育苗期易发作,可发现虫体攻击幼体并进入体内,感染率高,传染快,短时间内可造成大规模死亡,一般先由细菌感染然后遭到纤毛虫攻击。
病原:后口虫、盾纤毛虫感染。
防治:用纤虫净或鳃壳净全池泼洒。
9、桡足类病
病原:桡足类危害。
症状:在刺参的生长过程中桡足类可能会大量繁殖生长,桡足类数量增多必然会与稚参争夺饵料,造成稚参饵料不足影响其生长。
更严重的是,桡足类可能咬伤稚参的体表,继而引发细菌和寄生虫感染造成稚参死亡,曾出现在l-2天导致培育池内的稚参全部覆灭的现象。
因此,在刺参养殖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杀灭桡足类,防止其过量繁殖。
防治:防治:用水虫清全池均匀泼洒,用药后及时使用益泼灵、解毒护水宝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