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科学和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统经要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与传统经要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和传统经要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早餐吃什么中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是我们每天乐此不疲的话题,而亘古自今饮食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极大的一部分。

中国有许多流传的饮食思想。

最为熟悉的大概是“民以食为天”,它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於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古代,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有的书上说是谷类,总之是一种粮食。

古代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为谷神,进而以此指代国家。

历次的改朝换代大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或者元气大伤,常常是天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官府依然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终於揭杆而起,所以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学术点说是因为生产和生活资料,通俗些说就是因为粮食,因为“吃”引起的。

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诫统治者:“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

”他认为治国就是“牧民”,即治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饭吃,然后才会守法、懂规矩。

事关江山社稷,“民以食为天”不仅仅居於中国食文化的核心,还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

历代统治阶级都重农轻商,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饮食男女》,导演李安把中国烹调艺术带入家庭和情感的戏剧之中,不仅增加了可视性,而且展现了东方文化迷人的魅力。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即生活和性。

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的问题。

与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出自《孟子·告子上》中的那句“食色,性也”。

大家别以为这么给力的句子是孟子说的,其实是年轻的哲学家告子不满意孟子的“人性善”之说,忍了又忍,有一天实在憋不住,就噔噔噔几步找上门去与孟子辩论,唇枪舌剑当中,告子话赶话就脱口而出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中国饮食文化第二章饮食科学PPT课件

中国饮食文化第二章饮食科学PPT课件
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土做人。——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
29.09.2020
8
–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强调整体功能
中国人认为,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已不再是整 体的部分,也不再具有其在整体里的性质, 不能离开整体来谈部分、离开整体来谈结构。
对菜点的审美而言,中国人则更加重视菜点 的整体风格,崇尚五味调和,力图通过对各 种不同滋味和性味原料的烹饪调制,创造出 合乎时序与口味的新的综合性美味。
归经,是指食物的作用,常常根据食物对脏腑的作 用来划分,并以相应脏腑的名称命名。
29.09.2020
14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及表现
– 是指通过对饮食五味的烹饪调制,创造出合乎时 序与口味的新的综合性美味,达到中国人认为的 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和”,以满足人的生理与 心理双重需要。
– 表现在菜肴的组成制作上,强调菜点由主料、辅 料和调料组成并合烹制成。
– 表现为: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对人体 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并进而影响人体对饮食的需 要。
29.09.2020
12
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及表现
– 是指人的饮食必须有利于养生,以食治疾,辩证施食, 饮食有节,以此保正气、除邪气,达到健康长寿。
– 表现在食物的搭配上,是从天人合一与整体功能出发, 着重强调要辩证施食、饮食有节。
5
– 中国人认为:有与无、实体与虚空是气的两种 形态,密不可分;但无与虚又是永恒的气,是 有与实体的本原和归宿,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 因此,要认识宇宙、认识气,就不能将实体与 虚空分离、对立起来,必须将实体与虚空、有 与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和认识。
29.09.2020
6
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29.09.2020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当谈论中国饮食文化思想时,我们不仅是在谈论一种独特的烹饪艺术,而且是在谈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哲学、文化和社会的精神财富。

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更反映出中国人民在生活中的哲学理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注重饮食,认为“民以食为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饮食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对食物的尊重,对食材的珍视,对烹饪的技艺以及对食客的关怀。

具体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包含了多个方面。

首先,养生思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养生,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食材,运用恰当的烹饪方式,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到养生的目的。

例如,鸭子肉性凉,适合夏季食用;红枣、枸杞则有滋补作用,适合冬季食用。

其次,食疗思想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人认为,食物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还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因此,许多食物在中医中被视为药材,如生姜、大葱、梨等。

这些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被充分利用,既满足了口感需求,又起到了治疗作用。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还强调审美。

在中国的餐桌上,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视觉、嗅觉和触觉的享受。

精美的餐具、悦目的色彩、诱人的香气和细腻的口感,都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

最后,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式往往受到地域、季节、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这种对人的和照顾,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

看向未来,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将在不断创新中继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交流互鉴,共同丰富人类的美食文化宝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烹饪概论第七章中国饮食烹饪科学

烹饪概论第七章中国饮食烹饪科学

讲究内容与形式的调和统一,在 味道上强调貌神合一,在形态上 强调美术化,追求意境美。 味道上的貌神合一通过味的组合 和味出与味入实现。 菜肴的美化通过刀工、造型、菜 肴命名、餐具配搭等手段来实现。
第二节 中国食物结构
什么是食物结构?
食物结构又称饮食结构、膳食结构,指人们饮食 生活中食物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 可根据人们摄入的各类食物所提供的能量及各种 营养素的数量和比例来衡量食物结构的组成是否 合理。
第一节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思想体系
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
饮食有节
数量的调节 质量的调节 寒温的调节
第一节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思想体系
1 中国烹饪科学的思想观念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
指通过对饮食五味的烹饪调制,创造出合乎时序与口 味的新的综合性美味,达到中国人认为的饮食之美的 最佳境界“和”,以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双重需要。
第七章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 思想体系
中国食物结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教学要求
1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领悟中国饮食烹饪科学
2
把握不同类型饮食结构的特点
3 掌握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内容及特点
4
掌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膳食平衡宝塔
内容回顾
4 饮食民俗 3 饮食器具
1
烹饪文献
中国烹饪 文化
2
饮食思想
第一节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思想体系
1 中国烹饪科学的思想观念
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
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念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
第一节 中国饮食烹饪科学思想体系
1 中国烹饪科学的思想观念
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念
指人取自然界的食物原料烹制馔肴来维持生命、营养 身体,必须适应自然、适应环境,在宏观上加以控制, 保持阴阳平衡,使人与天相适应。

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章 饮食科学

中国饮食文化 第二章 饮食科学
占75%,动物性食物占约8%。
2013-8-7
28
蛋白质摄入量约67g/d,而动物性蛋白质仅占11%。
脂肪摄入40-60g/d,占15%-20%(以植物油脂为主); 而城市居民脂肪摄入占总能量25%(动物来源占脂肪 总量的47%,大于WHO33.3%的建议目标),农村则偏 低。
其它营养素Ca、VB2 摄入低于供给标准;
2013-8-7 9
中国人认为:人是有机体,是由精、气、神构成的。 精,由气化而生,是存在于人体之中具有生命活力的
气,虽然无形却是核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 有形物质,构成人的肌肤、骨骼、毛发、血液和脏腑
等;神,是整个生命的外在表现,包括人的面色、眼 神、言语、反映和肢体活动等。人最重要的是无形的 认识人自身的方法,不是通过解剖各部分来认识,因 为一旦解剖就将丧失气,也就失去了人的本质,而必 须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其整体功能来认 识。
归经,是指食物的作用,常常根据食物对脏腑的作 用来划分,并以相应脏腑的名称命名。
2013-8-7 14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及表现
– 是指通过对饮食五味的烹饪调制,创造出合乎时
序与口味的新的综合性美味,达到中国人认为的
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和”,以满足人的生理与 心理双重需要。 – 表现在菜肴的组成制作上,强调菜点由主料、辅 料和调料组成并合烹制成。 – 表现在菜肴的风格特色上,讲究内容与形式的调 和统一,在味道上强调貌神合一,在形态上强调
2013-8-7
6
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 我国独特的文化精神: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指人作为主体与人以外的客体是合 而为一、融为一体的,强调不把客体世界与人 分隔开,也不把客体世界当作对象化的事物看
待。现在主要指人与大自然的合一。

中国饮食思想 精品

中国饮食思想 精品

二、五味调和——和谐美的探求



第一,从“和”的思想来源上看。调味理论自然地融 进了诸子思想的成分,是“百家”归儒的趋同。儒家 思想则有更大的包容性。 第二,从“和”的内容上看。烹调之理正合于道,烹 调之道旨在于“和”。 第三.从“和”的效果上看。“五味调和”的理论将 “甘、酸、苦、辛、咸”五味加以调和,折其中而用 之,使之“甘”不过“哝”、“酸”不过“酷”、 “咸”不过“减”……真正达到至善至美的“和”之 目的。 第四,从“和”的思想之辩证关系与深刻性上看。 “五味调和”,“调”可以致“和”,“和”又没有 穷尽,烹调之道与肴馔至美之道,对于古人,可谓 “山重水复”而后“柳暗花明”了。
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
质 原料和成品的品质与营养,贯穿于饮食活动的 始终,是美食的前提、基础和目的。 原料的质美是一切其他诸美的基础与灵魂,因 而很早便作为美食要素提出,并一直是中国古 代饮食审美的基本要素。
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
香 鼓诱情绪、刺激食欲的气味 所谓未见其形,“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 颐逐逐然。” 闻香是食物美的极为重要的标 志之一,同时也是鉴别美质、预测美味的关键 审美环节和检验烹调技艺的重要感观指标。 “香”字表义,最早是源于人们对饮食美的感 觉。《说文》释云:“香,芳也。从黍,从 甘。”
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
境 优雅和谐又陶情怡性的宴饮环境。 宴饮环境有自然、人工、内、外、大、小等区 别。 饮食生活,被人们认作为一种文化审美活动之 后,“境”就自然成了其中一个美学因素
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
趣 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 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要求精神享受,最终达到二 者结合通洽的人生享乐目的和境地。 为此还要伴随整个宴饮过程安排各种丰富多彩 的唱吟、歌舞、丝竹、伎乐、博戏、雅谈、妙 谑书画活动等等,从而使宴饮过程成了活动和 伴随生理活动的心理过程,就成了充分体现文 化特征的生理和心理的谐调享受。

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

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

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我们的祖先对饮食卫生非常讲究,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认识体系。

早在夏商时期,就认识到“禽畜瘟,葬席坑,鸟兽亡,下深穴,忌入腹,如食之必恙疾……”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就告诫人们:“人之可畏者,饪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

若能尝自谨畏,疾病何由而起?寿考焉得不长?”。

据《周礼》记载,当时医学郎中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明确地规定了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差、百酱、八珍之奇”,即管理饮食卫生之差。

在那几乎还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就有这样的认识,真是难能可贵了。

我们的祖先还强调饮食有节。

他们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赖以水谷精气而生,如伤饥失饱,暴饮暴食,或饮食过寒过热,致脾胃受伤,便会影响运化功能而产生多种疾病。

《易经》上就有“节饮食”的记载。

《内经》也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唐代药王孙思邈这样告诫:“饮莫教人足,恐其过饱而伤脾胃也。

”唐代诗人陆游主张“少饱即止,不必尽器”。

宋代文学家苏轼把“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作为一种养生健身之道。

对于病人或病愈者,古人更是认为应注重饮食有节,以防食复。

如《素问·热论》中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温病条辨》也说“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宜缓慢与食……勿令饱”。

此外,古人在强调饮食有节的同时,还非常注意饮食方法,如细嚼慢咽,按时定量,温寒适宜等。

《灵枢师传篇》记载:“食当细嚼,使米脂入腹”。

古人认为饥饱市场,寒热不当,不按时定量,均会影响人的健康。

讲究烹饪洁净。

《吕氏春秋》认为“临饮食,必噣洁”。

王充的“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

孔子主张“食不语,寝不言”,提出“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

认为不仅陈腐的肉食不可吃,而且也注意到食物上的色味、烹调、洁净等。

注意食后活动。

中国饮食科学和思想.

中国饮食科学和思想.
麻花肥肠煲
三、五味调和的境界学说
• 林语堂:西方人对吃饭 采取的“是科学实用的 态度,中国人对待吃饭 则采取了艺术的态度, 特别是生活优裕、有一 定文化教养的人,特别 注重色、香、味、形、 器,其中,“味”成为 追求的核心”。
五味调和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五行学说”,源于儒 家的“中庸之道” • 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 • “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古典美学追 求的最高境界
3-1 中华饮食文化的三大理论基础
一、医食同源的辨证观:食医合一 • 定义:中国文化中,食与医,二者一而二, 二而一,相互参效、启发、补益,相得益彰 的辨证理论。(以食当药,以药当食,食药 合一的理论或传统。) • 起源:中国古代对植物食效和疗效的认识
医食同源
体现1:理论体系上——
• •
• • •
• 晋朝张华《博物志》:“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 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 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 不觉其膻也。” • 清朝钱泳《履园丛话》:“饮食一道如方言,各 处不同,只要对口味。口味不对,又如人之情性 不合者,不可以一日居也。同一菜也,而口味各 有不同。如北方人嗜浓厚,南方人嗜清淡;北方 人以肴馔丰、点食多为美,南方人以肴馔洁、果 品鲜为美。虽清奇浓淡,各有妙处,然浓厚者未 免有伤肠胃,清淡者颇能得其精华。 ”
• 四方的取材及口味 •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 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 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 •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 民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中华饮食文化的三大理论基础
一、医食同源的辨证观:食医合一 • 定义:中国文化中,食与医,二者一而二,
二而一,相互参效、启发、补益,相得益彰 的辨证理论。(以食当药,以药当食,食药 合一的理论或传统。) • 起源:中国古代对植物系上——
历史上的药书,几乎同时又是食书; • 《黄帝内经·素问》:“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 《本草纲目》:“光粳米,味甘,性平,可助胃益
寒性食物
• 1、调味品:食盐、面酱、酱油、白矾 • 2、蔬菜:藕(生)、马齿苋、莼菜、鱼腥草、芦荟、海带、菜瓜、紫菜、草
菇、黄豆芽、绿豆芽、苦瓜(生)、仙人掌、江蓠、空心菜、粉丝、石花菜、 蕨菜、蕨根粉、榆钱、黄鹌菜、睡菜、地耳、野白菜、苦菜、葵菜、竹叶菜、 车前、野韭菜、地肤苗、蒲公英、干苔、荸荠、芝麻叶、苎麻头、猪牙菜、 羊栖菜、落葵、木耳菜、慈姑(微寒)、木耳菜(西洋菜)、莼菜、发菜 (龙须菜)、竹笋(微寒)、海藻 • 3、蛋类:松花蛋、鸭蛋(性微寒) • 4、肉类:螃蟹、蛤蜊(沙蛤、海蛤、文蛤)、牡蛎肉、乌鱼、章鱼、海粉、 蚌肉、蚬(河蚬)、田螺(大寒)、泥螺、蜗牛、獭肉、螺蛳、鸭血、马肉、 蚯蚓 • 5、水果:香蕉、柿子、哈密瓜、西瓜、柚子、杨桃、桑葚、金丝瓜、杜梨、 猕猴桃、甘蔗、无花果、甜瓜(香瓜) • 6、干果:柿饼 • 7、饮品:金莲花茶、木蝴蝶茶、人参叶茶、凌霄花茶、番泻叶茶、苦丁茶、 绞股蓝茶、黄练牙茶、箬叶茶、栀子花茶、金银花、苦瓜茶 • 8、中药:麦门冬、珍珠、栀子、石斛、白茅根、芦根、夏枯草、天门冬、大 黄、柴胡、羚羊角、黄柏、犀牛角、海藻、车前子、宣黄连、熟地黄、牡丹 皮、干葛、金铃子、茅草根、白矾
精。”“黄茎籼,味甘,性平,有养容健身,健脾调和 中气,煎汤服用可以治痢疾。”
• 《千金食治》:“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 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 忽思慧《饮膳正要》:“食饮必稽于本草。” “药借 食威,食助药力。”
• 中华民族的食草性是医食同源的直接原因。
体现2:
从业特点上——
历史上的医家多是懂饮食烹饪的行家,历 代名厨又多是通晓医药的行家;
肠、羊肉、狗肉、猫肉、鹿肉
温性食物
• 1、谷物:糯米、紫米、西谷米(西米)、高梁、谷芽、黑米 • 2、调味品:葱、生姜、大蒜、芥末、孜然、莳萝、砂仁、大茴香、红糖、植物油、
醋、香花菜、草果、胡葱、小蒜、料酒、石碱、紫苏、丁香、八角、山柰、桂花 • 3、蔬菜:白萝卜(熟)、韭菜、藕(熟)、蒜苔、青蒜、洋葱、雪里红、香椿头、
• 所谓四时之序,成功者退,精华已竭,搴裳去之也。
• 四方的取材及口味
•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 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 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 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
• 8、干果:菱角、罗汉果 • 9、饮品:椰子浆、蜂蜜、蜂王浆、马奶、绿茶、菊花茶、金银花茶、木棉茶、
槐花茶、木槿花茶、百合花茶、蔷薇花茶、罗布麻茶、山茶花茶、山丹茶、 啤酒花茶、万寿菊茶、密蒙花茶、啤酒花、槐花(槐米) • 10、中药:胖大海、决明子、薄荷、鸡冠花、金钱草、地黄、白芍、沙参、 益母草、西洋参、冬瓜子
南瓜、地笋、甘薯、香薷、荆芥、魔芋、薤白、刀豆 • 4、蛋类:鹅蛋、麻雀蛋 • 5、肉类:羊肉、羊肚、羊骨、羊髓、牛肉、黄牛肉、牛肚、牛髓、金花火腿、鸡肉
(微温)、乌骨鸡、野鸡肉、狗肉、猫肉、鹿肉、獐肉(河鹿肉)、骆驼肉、熊掌、 麻雀肉、鹧鸪肉、獐肉、海虾、河虾、鳝鱼(黄鳝)、带鱼、鲩鱼、鲢鱼、鲚鱼、 鲂鱼、河豚、鳙鱼、海参、鳟鱼、海星、鲶鱼、海马、鲦鱼(白条鱼)、刀鱼、大 马哈鱼、鳊鱼、混子鱼、大头鱼、海龙、蚕蛹、蚶(毛蚶)、蛤蚧(大壁虎) • 6、水果:金橘、石榴、木瓜、大枣、黄皮果、索罗果、柠檬(微温)、杏、荔枝、 佛手柑、杨梅、龙眼(桂圆)、红毛丹、山楂、越橘果、枸橘、桃子 • 7、干果:橘饼、栗子、开心果、核桃、核桃仁、松子仁、海松子、海枣、槟榔 • 8、饮品:白酒、啤酒、红酒、黄酒、咖啡、羊奶、茉莉花茶、玫瑰花茶、月季花茶、 桂花茶、白兰花茶、辛夷花茶、杜鹃花茶、金盏花茶、迷迭香茶、百里香茶、厚朴 花茶、兰香草茶、莲花茶、紫藤华茶、雪莲花茶、留兰香茶、红茶 • 9、中药:紫河车(胎盘)、松花粉、五味子、肉苁蓉、川芎、橘核、红花、藏红花、 木香、当归、山茱萸、何首乌(微温)、紫苏、吴茱萸、橘皮、五加皮、豆蔻、丁 香、黄芪(性微温)、冬虫夏草、白术、姜黄、胡卢巴、肉豆蔻、高良姜、竹叶、 食茱萸、野胡椒、山柰、白芷、人参、竹叶椒、红豆蔻、独活、红曲、艾叶、杜仲、 太子参(微温)
3-2 中国饮食科学思想
熊四智《中国烹饪概论》:中国传统的饮食科 学思维主要包括三大观念:
• 天人相应的生态观念 • 食治养生的营养观念 •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念 具体表现: • 食物的选择 • 配搭和菜点的组成 • 制作与风格特色
时节须知
• 夏日长而热,宰杀太早,则肉败矣;冬日短而寒, 烹饪稍迟,则物生矣。
• 中国菜的制作讲“悟性”—理解发挥的程度
迷宗菜
• “迷宗菜”是与四大菜系等“正宗菜”相对而言 的。从属性上看,“迷宗菜”是依照当代人的营 养健身愿望、饮食审美观念以及餐饮市场上商品 (即菜品)必须不断更新换代的需求,根据民族 性、时尚性、群众性的三大要素,打破正宗传统 和门户帮派的壁垒,运用创造性思维,通过借鉴、 移植、嫁接、杂交、提纯、定性等方法,广集古 今中外四方各族肴馔之长,选取新食料、新炊具、 新工艺、新盛器研制而成的特异菜种。
中国烹饪调味理论 变味论、本味论
• 变味论:烹调中,通过三材、五味的作用, 不仅要清除食物原料中的恶臭腥臊之味, 而且要通过调料改变食物原料的本味,起 到增加美味、刺激食欲的作用。
• 本味论:通过三材、五味的作用,去其恶 味,以突出原料本身的美味,达到物尽天 然、反扑归真,尽现材料天然丽质,崇尚 清淡的目的。
• 冬宜食牛羊,移之于夏,非其时也。 夏宜食干腊, 移之于冬,非其时也。
• 辅佐之物,夏宜用芥末,冬宜用胡椒。 • 当三伏天而得冬腌菜,贱物也,而竟成至宝矣。 • 当秋凉时而得行鞭笋,亦贱物也,而视若珍羞矣。
• 有先时而见好者,三月食鲥鱼是也;有后时而见好 者,四月食芋艿是也。其他亦可类推。
• 有过时而不可吃者,萝卜过时则心空;山笋过时则 味苦;刀鲚过时则骨硬。
• 至于肉食与主食的配合也有适宜的方法:
• 牛肉应与粳米饭配食,羊肉应与粘黄米饭配 食,猪肉应与高粱米饭配食。狗肉应与小米饭配 食,鹅肉应与麦饭配食,鱼应与菰米饭配食。
二、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
• 中国菜肴几千年发展变化的生命力所在 • 奇正互变的创造思维:中华烹饪中正格与
奇格灵活把握、交互为用的创新思路和烹 调方法。 • 正(正格)—中国烹饪中通行的厨规 • 奇(奇格)—不拘程式的反常技法 • 奇正互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兼顾
• 性味:食物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 五味:甘、酸、苦、辛、咸 缓、收、燥、散、软
• 归经:食物的作用,常常根据食物对脏腑的作用 来划分,并以相应脏腑的名称命名
热性食物
• 1、调味品:辣椒、秦椒、花椒、胡椒、肉桂、 咖喱粉、干姜、酒醋、小茴香、香菜
• 2、水果:樱桃、榴莲 • 3、中药:荜拔、麻黄、鹿茸、乌贼骨、沉香 • 4、肉类及其他:动物脂肪、干酪、火腿、肉
• 奇正互变,既是技巧、规则,更是辩证法、方法 论、思维方式。
• 反映:中式餐饮“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 变” 的文化特质。千变万化的民族菜、林林总总的菜 系都由此衍生而来。
• “奇正互变”、“物无定味,适口者珍”
• 迷宗菜、“台风眼”和菜品流行潮,是当今中国 烹饪中最为活跃的三个因子
∴中国菜肴之难,难在: • “随心所欲不逾矩”—奇正互变的应用
• 五味同五行相对应——如何调 • “中庸之道”——调的目的,古典美学追
求的最高境界
五味调和的境界学说:
• 滋味之和、性味之和、形状之和、食与人、食 与自然、食与社会之和
• 烹饪所追求的“和”——味之和,食与人之和, 食与自然之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和。
•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黄帝内经》说:“天食人 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骨正 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食医
• 周朝医官 疡医(外科医生)

疾医(内科医生)

兽医
• 饮食的制作、烹饪是膳夫的事
• 食医主要是对食、饮、膳、羞进行调和与搭配: 对饮食寒温的确定,可以与四季的气温相比拟, 即主食应当温,羹汤应当热,酱应当凉,而饮料 与酒应当寒;
• 对饮食五味与季节的搭配也有讲究:
• 春天多吃酸味食品,夏天多吃苦味食品,秋 天多吃辛味食品,冬天多吃咸味食品。
•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 民食。
• 晋朝张华《博物志》:“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 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 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 不觉其膻也。”
• 清朝钱泳《履园丛话》:“饮食一道如方言,各 处不同,只要对口味。口味不对,又如人之情性 不合者,不可以一日居也。同一菜也,而口味各 有不同。如北方人嗜浓厚,南方人嗜清淡;北方 人以肴馔丰、点食多为美,南方人以肴馔洁、果 品鲜为美。虽清奇浓淡,各有妙处,然浓厚者未 免有伤肠胃,清淡者颇能得其精华。 ”
凉性食物
• 1、谷物:栗米(小米)、小麦、大麦、荞麦、薏苡仁 • 2、豆类:绿豆、马豆 • 3、豆制品:豆浆、豆腐皮、豆腐脑、腐竹、豆腐渣、豆腐、面筋 • 4、蔬菜:芹菜、旱芹、水芹菜、荷兰芹、茭白、苋菜、花椰菜、马兰头、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