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学案全

文言特殊句式学案全
文言特殊句式学案全

教学课题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归纳积累。

课时安排5课时主备人郭春红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

活动

教学补充

第一课时

导入: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典型例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⑤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者,……也

2.典型例句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2.……,……也

3.典型例句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3.……者,……

4.典型例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者也

5.典型例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5.无标志判断句

6.典型例句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总结规律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

则”等。

7.典型例句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略讲)

8.典型例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略讲)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对接高考

1.翻译(2014.广东)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

答案: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申明冤屈,才敢告发,原来杀人的人,是姓陈的富人。

2.翻译(201

3.广东)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答案:傅先生是天下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

相关练习

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 D.此乃天也

2、“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B )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3、“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D )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4、“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C )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5、“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6、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C )

A.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B .蔺相如者,赵人也。

C .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 .其人勇士。

7、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B )

A.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B. 庭中始为篱

C. 灭六国者六国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

8、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B.宾语前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斯固百世之遇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D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0、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B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

第二课时

★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表被动的“于”字句 例: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⑥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例: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⑥暴见于王。

⑦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⑧人皆以见侮为辱。 辨析: ①慈父见背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分析:“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

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一般译为“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见谅”即“请原谅我”)

3.表被动的“为”字句或“为……所……”结构 例:

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③恐为操所先。

学生独立完成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殁。”

⑤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⑥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⑧不者,皆且为所虏。

⑨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⑩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4.表被动的“受”字句或“受……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被”表示被动,构成“被+动词”的形式。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例:

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②兵不克,执至白下。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⑥帝感其诚

⑦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⑧感斯人言。

相关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

A. 禹,汤被之矣。

B. 恐为操所先。

C.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

A. 同舍生皆被绮绣

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 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B )

A. 行将为人所并

B. 视为止,行为迟。

C.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 激于义而死焉。

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D )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激昂大义

C. 使不辱于诸侯

D. 败秦师于崤

5、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C 状语后置句)

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洎牧以谗诛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6.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C )

A.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 )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8.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B )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9.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B )

A.人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

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第三、四课时

★倒装句

导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倒装句,那在现代汉语中有没有倒装句呢?(请学生举例)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典型的谓语前置句,“奋斗吧,为了祖国的明天”是状语后

置句。在文言文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果我们不懂倒装句,往往会造成误读,闹出笑话。

二、现代汉语中语序:

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可以说,与通常顺序不一样的句子,就属于倒装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而后置的倒装句则是古人的语言习惯。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2、阅读下列句子,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

③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④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⑧沛公安在?(《鸿门宴》)

A 其中和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类似的疑问代词还有谁、奚、胡、何、曷、安、恶、焉等。

B 和是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类似的否定词还有不、未、无、莫、毋、弗等,类似的代词还有余、吾、尔、自、之、是等。

C 和是用“之”字和“是” 字以突出强调宾语。这两个字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D 和是在介宾短语中,宾语放在介词之前了。

3、小练习

下列句子属于上述情况中的哪一种,请在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填入序号。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B )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C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A )

④一言以蔽之。(《论语》)( D )

(二)介词结构后置

1、概念: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做补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做状语。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

2、阅读下列句子并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矣。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A 和是将介词结构“于……”放在谓语后面做补语,类似的例子还

有。

B 和是将介词结构“以……”放在谓语后面做补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三)定语后置

1、概念:定语是修饰限定名词的,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有时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

2、阅读下列句子然后归纳总结出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中+之+定)

B人马烧溺死者甚重。(《赤壁之战》)(中+定+者)

C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中+之/而+定+者)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中+数量词)

3、小练习

下列句子分别属于上述哪种情况,请填入序号。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D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B )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A )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AC )

(四)主谓倒置

概念:也叫谓语前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译文:“梁惠王不仁!”

四、板书

1、现代汉语正常语序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2、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用“之”“是”提宾

介词宾语中,宾语放介词前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于……”或“以……”结构放谓语之前。

“中+之+定”

定语后置“中+定+者”

“中+之/而+定+者”

“中+数量词”

谓语前置

对接高考

1.翻译(2014.广东)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

答案:(道路)非常笔直、好走,用不到几日便可抵达中京,因为什么缘故要走这条路呢?

2.翻译(201

3.广东)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答案:如果(他们)不凭借(意译为“靠”也可)贩卖私盐来救活自己,一旦(他们)蜂拥聚集在一起成为盗贼,那么祸患可就严重了。

3.翻译(2012.广东)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答案:(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4.(08.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B )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3.(06.广东)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

A 君何以知燕王

B 夫子何哂由也

C 夫晋,何厌之有

D 何故而至此

相关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A 何以知之?

B 未之有也。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弗之怠。

答案:C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见也

答案:A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A 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答案:B

4. 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

答案:A

5.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 沛公安在?

答案:B 例:宾语前置句 A C D宾语前置句B.被动句

6.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答案:D 例:判断句A.介词结构后置句B.被动句C.介词结构后置句D.判断句

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固一世之雄也。

C.非我也,岁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A A.介词结构后置句 B.判断句C.判断句 D.判断句

8.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妪,先大母婢也。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C、大王来何操?

D、余威震于殊俗

答案:B 例:判断句A、介词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D介词结构后置句

9.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渺渺兮于怀

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答案:C A.B.D介词结构后置句C、主谓倒装

10.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是社稷之臣也。

答案:C ABD判断句. C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答案:A 例:定语后置B、判断句C、省略句D、省略句

1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金城千里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答案:D 例:介词结构后置句A、判断句B、省略句C、定语后置

13.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答案:D

14.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萧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答案:A①②判断句③介词结构后置句④定语后置

第五课时

★省略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还有介词“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对接高考

翻译下列画线的句子。(2010.广东)

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3分)

答案: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相关练习

1.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

D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2.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答案: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

“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

3.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

4.下列句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 )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 D.明日朝,以告管仲

答案: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

5.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案: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

6.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答案:C.(A.“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7.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答案:A

8.从句式角度看,写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A、聚之咸阳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D、戍卒叫,函谷举。

答案:D (A.聚之(于)咸阳 B.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C.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D.被动句)

布置作业见学案

教学反思

学生版:文言特殊句式巩固训练(1)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 ——对点训练 1 .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 .斯固百世之遇也 2 .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 .洎牧以谗诛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3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4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 .此世所以不传也 C .夫水,智者乐也 D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5 .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B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戍卒叫,函谷举 C .断头置城上有碑仆道 D .而今安在哉余是以记之 6.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师不必贤于弟子尝学瑟琶于穆曹二善才 B .羸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C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秦虎狼之国 D .俯察品类之盛时有宦人密视君者 7.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③惟兄嫂是依 ④得双石于潭上⑤居则曰:不吾知也⑥竖子不足与谋 ⑦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⑧予购三百盆,皆病者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卮酒 A .①⑧/ ②⑦/ ③⑤/ ④/ ⑥⑩/ ⑨ B .①⑤/ ②⑦/ ③⑥/ ④⑨/ ⑧⑩ C .①⑧/ ②⑤/ ③⑥/ ④/ ⑦⑩/ ⑨ C .①⑧/ ②⑤/ ③⑥/ ④⑩/ ⑦⑨ 8 .将下列文言语句按不同句式归类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凌万顷之茫然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臣未之闻也⑤下流多谤议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⑦不能容于远近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⑨战于长勺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⑾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⑿何故不使知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不同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考题回顾】 (2014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彼且恶乎待哉? 4、彼且奚适也?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 "是"来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 2.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例4生,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白荐》) 例6是必射雕者也。(〈〈xx列传》) 4.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例8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例10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例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例12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例13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5.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例14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被动句 文言一部分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有相同之处,都用介词"被"来表被动, 另一部分则与现代汉语被动句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于……来表被动。 例15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6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秋水》) 2.用”?…见……来表被动。 例17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荆轲刺秦王》) 例18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3.用"受.....于"或"见.....于"来表被动。 例19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例2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xx》) 4.用”…?为来表被动。

最新文言文专题教案

文言文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课外文言文考点; 2.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3.掌握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 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导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 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 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有关文言文分析的一些技巧。 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 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四、内容:(一)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 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 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 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 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项练习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项练习 班级姓名成绩 一、句式判断 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 沛公安在? 3、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不能容于远近 D.此亡秦之续耳。 6、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萧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7、从句式角度看,写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A、聚之咸阳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D、戍卒叫,函谷举。 8、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是社稷之臣也。 9、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A、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徘徊于斗牛之间 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妪,先大母婢也。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C、大王来何操? D、余威震于殊俗 1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1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金城千里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1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渺渺兮于怀 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15、下列句式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竖子不足与谋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377 更新时间:2009-10-15 文 章录入:admin]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答案]B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 [答案]D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答案]C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答案]A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形式:……者,……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8、环滁皆山也。 [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答案]A 11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 [答案]A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 [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 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9.何以谓之文也 A.1、7/2、6/3、5/4/8/9 B.1、4/2、3/5、6/7/8/9 C.1、2/3、4/5、8/6/7/9、10 D.1/2、3、4/6/7/8/9 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 和C ,B 和D 。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2017 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 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 “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 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 ,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九年级下册 《公输》 一、倒装句 1、起于鲁 2、宋何罪之有? 3、吾既已言之王矣 4、胡不见我于王? 二、省略句 1、知而不争 2、然胡不已乎? 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4、必为有窃疾矣 5、于就是见公输盘 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 三、判断句 1、此为何若人? 2、必为有窃疾矣 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省略句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省略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被动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鱼我所欲也》 一、、省略句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二、倒装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三、判断句 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 一、省略句 1、对曰:“小惠……” 2、问:“何以战” 3、必以分人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 6、又何间焉? 7、乃入见 8、小惠未徧 9、可以一战 二、倒装句 1、何以战 2、战于长勺 三、判断句 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 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倒装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君美甚 3、吾孰与徐公美? 4、问之客曰 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 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9、皆以美于徐公 10、能谤讥于市朝 11、皆朝于齐 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省略句 1、与坐谈, 2、孰视之 3、暮寝而思之 4、于就是入朝见威王 5、皆以美于徐公 6、问之客曰 7、能谤讥于市朝 三、判断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一)形式: 1词语: (1) 连词:则即乃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充即庐江人。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副词:非皆本素……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C、臣本布衣。 D、且相如素贱人。 (3)动词:为 夫执舆者为谁?(区别) 2句式: (1)…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2)……者也例:此沛公之参乗樊哙者也。 (3)…者,……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4)……也例:戴进,锻工也。 3无标志: 1)有语音停顿: (1)刘备,天下枭雄。 (2)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2)无语音停顿: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2)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3)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甚焉?(《后汉书刘宽传》) (二)翻译: 1去掉标志,主语和宾语间加上判断动词“是”。 2则即非皆本素还要加上其自身所包含的意思。 3无标志,直接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三)特殊情况的判断句: 1形式上是判断句,实际上不是判断句: (1)实际上的比喻句——翻译为:“好比,好像,如同”等。 例: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2)实际上是推测原因的句子——翻译为“是因为是……的缘故”。 例:A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3)实际上是表凭借的句子——翻译为“是靠…是凭…”。 例:夫战,勇气也。

代词 2“是”在句中充当的词类:{ 动词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千里而见王,是予之所欲也。 (3)夫执舆者为谁?是鲁之孔丘与?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四)练习 (1)指出判断句类型,并翻译句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6人非生而知之者。 7刘豫州王室之胄。 8非死则徙尔。 9梁文即楚将项燕。 10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11环村居者皆猎户。 12予本非文人画士。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4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15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16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7夫鲁,齐晋之唇。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9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1且相如素贱人。 22臣本布衣。 2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4此为何若人也。 25视之,非字而画。 26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7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 2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3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理解文段,指出判断句的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训练1、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

文言文特殊句式学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学案 试试水深:下列各句,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D、陈胜者,阳城人也。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客何为者? 总结规律: 积累: 牛刀小试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 总结规律: 积累: 牛刀小试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故燕王欲结于君。 C、时人莫之许

D、城中皆不之觉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唯利是图。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惟命是从。总结规律: 牛刀小试3、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 实战演练: 一、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 A、何以伐为? B、君何患焉? C、恐年岁之不吾与。 D、唯兄嫂是依。 E、游于赤壁之下。 F、师不必贤于弟子。 G、具告以事。 二、选择题 1、选出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 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2、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C君何以知燕王?D寂寥而莫我知也。 3、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君何患焉! 4、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精品]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往事并不如烟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案 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2、设题方式: 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3、授课过程:指出例句的句式类型 一、判断句:甲 乙 (一)者也表判断: 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又叫提顿),也(耳)结尾表示判断语气。 1、 式。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 式。 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 式。 例: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4、 式。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5、 式。 例:刘备,天下枭雄。 (二)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 1、……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例: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练习: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被动句: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用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用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 式 例: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 式 例: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主语+ +谓语 例: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判断下面句子是否是被动句: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 式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 式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8、用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例: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2、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3、孙子膑脚。 练习: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倒装句: 三、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的宾语前置:含有不、未、毋、莫 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 ;二 。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 +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答案]B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答案]D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答案]C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答案]A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答案]A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6、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7、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A.甚矣,汝之不惠 B.请其矢,盛以锦囊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梁,吾仇也 8、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A和C,B和D。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齐人勿附于秦 16、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A)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B D)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D)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E) 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C)。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4、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C )。 A.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谁为哀者? D.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土之志哉? 2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这是考倒装句的,B没有倒装,其它都有。 A、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三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 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 ) 2、大王来何操?( C )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