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1
写 反应南京大屠杀一案的吹哨第一人 张纯如 老婆 我刚刚写好

写反应南京大屠杀一案的吹哨第一人张纯如老婆我刚刚写好南京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这里本来就有南京大屠杀的痛苦回忆。
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后,在全城进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杀。
据不完全统计,总共约有30万同胞惨遭杀害,超过2万名妇女被强奸,南京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这是怎么样的人间惨剧?然而,最近南京有两件事是非常让社会各界闹心的,也就是供奉战犯牌位的“吴啊萍”被拘和南京夏日祭被叫停。
有不少人留言告诉我:“日本早就道歉了,不依不饶地干嘛?”“和服和夏日祭在中国没什么不妥啊?不要一棍子打死!”甚至有人说:“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这话简直令我怒不可遏。
南京大屠杀和我们没关系吗?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怎么说?南京死难的是我们的同胞,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挥不去的痛苦和阴霾。
说这种话的人,简直是猪狗不如,妄为中国人。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柔弱的女子:张纯如。
张纯如是出生在美国的二代华人,她出生于1968年。
她的生活离中国已经非常遥远。
但她与中国的缘分却没有减少。
她的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也因为家风,她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
由于近代中国衰落的问题,中国在新闻媒体、历史层面都没有对外的话语权。
因此,西方人知道去纪念犹太大屠杀,却不愿意宣扬中国抗战的惨烈,比如南京大屠杀。
一名日军士兵拿着刚刚砍下的中国平民的头颅拍照。
他在微笑。
她决定完成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使命,揭露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
在小时候,张纯如的父母就讲过1937年日军侵略南京时候的血腥场面,也因此埋下了她对日寇的愤怒。
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
26岁的张纯如下定决心去书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她要把那些砍头、活焚、活埋、在粪池中溺淹、挖心、分尸等等日寇使用的酷刑,一字一句地写出来。
为此她用三年的时间去世界各地采访了许多幸存者,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
1997年7月,前往中国南京25天,调查南京大屠杀史料。
在种种事实的基础上,她编撰了这本令人沉痛的“回忆之书”-《南京大屠杀》。
历史上身残志坚典型人物及事迹

历史上身残志坚典型人物及事迹历史上身残志坚典型人物及事迹1、张纯如1.1 简介张纯如,中国残疾人运动员,曾获得多项国际残奥会残疾人田径比赛的金牌,以及许多国内外的记录。
他在运动生涯中展现了极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成为了身残志坚的典型人物之一。
1.2 事迹张纯如自幼罹患肢体残疾,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体育的热爱。
他开始接触田径运动,并在比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在参加国际残奥会时,多次刷新自己的纪录,成为中国田径运动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深受人们的尊敬和敬佩。
1.3 影响张纯如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在国内外赛事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他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传递正能量,鼓励更多的残疾人投身体育运动。
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成为身残志坚的楷模。
2、费尔南多·雷 \t2.1 简介费尔南多·雷,是一位墨西哥艺术家,他在事故中失去了双臂,但仍然坚持追求绘画艺术。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性和精湛技艺而闻名。
2.2 事迹费尔南多·雷在一次电击事故中失去了双臂,这一事件对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垮,反而用坚强的意志和创造力来面对挑战。
费尔南多学会了用嘴画画,并且通过细致的技巧和无限的想象力创作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2.3 影响费尔南多·雷的作品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激励了许多有类似困境的人。
他的故事被广泛传播,为残疾人争取平等的机会和尊重做出了贡献。
附件:1、张纯如获奖照片集2、费尔南多·雷的绘画作品集法律名词及注释:1、残疾人权利公约:国际残疾人权利公约是联合国制订的一项法律文书,旨在保护残疾人的权益和提升其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2、残疾人保障法:中国的法律,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包括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名人故事】张纯如:用生命照亮人类的历史

【名人故事】张纯如:用生命照亮人类的历史张纯如(1907年-1993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历史研究,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张纯如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的家族世代都以读书为业,父亲是一位乐于传道授业的老师,这也影响了张纯如的成长。
他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心将来成为一名历史学家。
1924年,张纯如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开始了他的学术求学之旅。
在大学期间,他刻苦钻研,成绩优秀。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同时也积极参与校内的学术活动。
在他的研究生导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决定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中国近代史上。
毕业后,张纯如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并积极参与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之一,曾将马克思的《资本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重要著作翻译成中文。
这些著作为中国的学者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20世纪50年代,张纯如开始系统研究中国的近代史,并在此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他创办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在中国历史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用于高校的教学,为培养更多的历史学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的历史研究领域,张纯如被誉为“学术之光”。
他的学术思想深受广大年轻学者的推崇和学习。
他一生热爱教育事业,他曾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南开大学校长等职务,在这些职位上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和学术交流,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张纯如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为人类的历史事业建立功勋。
他用自己的才智和努力,为中国的历史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充满希望和奋斗的,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学者们。
张纯如是中国历史学界的名人,也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
他以自己的学术成就和教育贡献,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影响我们至深的十大华人女作家

琼瑶——我有一帘幽梦
在琼瑶的爱情王国里,爱情永远是滋润女性自我并赋与活力的源头。没有爱情,女性的自我就会枯萎凋零。在这情况下,琼瑶的女性形象无可避免的显得被动和消极.事实上,在五四时代,"爱情"这个概念是一种公众性的意识形态,主要是对中国父权制度的反叛和挑战,但在琼瑶的言情小说里则完全属于私人领域,对爱情的描述也纯由女性的立场出发,这亦是被李敖等人批评为女主角面目苍白的理由;然而,这样一个梦幻世界推到了极致也有其意识形态上的助力,逆转了父权家庭中尊卑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使拥有资源及力量的父母或男性,在感情的道德上召唤下,对一无所有的子女,特别是女性全心全意的奉献.这亦是言情小说的精神所在。有人说,《还珠格格》是琼瑶堕落的开始,但谁都无法否认,《还珠格格》的确是华人影视圈近年来最具轰动性的电视剧。
李碧华-------天下言情第一人
李碧华擅长写情,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情的执著追求,并融入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意蕴,所以她书中的人物独具一格,故事别出心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为她赢得了“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誉。李碧华说她写作是为了自娱,如果本身不喜欢写,只是为了名利,到头来是会很伤心的,她相信自己的灵感,她创作“从来没有刻意怎么写,所有的景象、联想,见到什么,想到什么,都是在下笔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出来的。”她的《青蛇》、《霸王别姬》、《胭脂扣》、《饺子》等都成了导演们热衷的影视剧本,而这些剧本也让整整三代国人都为之心醉。
作为《紫色年华》系列杂志的金牌写手,Q点调皮以轻灵的文笔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代表作《眼泪成塔,夜微凉》被誉为“最萌、最有爱”的校园言情作品,被众多读者称为“Q言情”的创始人,开启了一个全新的90阅读时代!
第五名:顾漫 代表作:《微微一笑很倾城》
张纯如生平资料

张纯如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祖籍江苏淮安。
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 g)而闻名。
人物简介张纯如,华裔女作家。
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在伊利诺州长大。
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后来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并开始全职写作和演说。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突然在美国加州自己的轿车内用手枪自杀身亡。
有消息推测,年仅36岁的她可能因患抑郁症自杀。
[1]张纯如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后曾为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
其父当年是台大物理系“状元”,其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
张纯如的母亲一直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
张纯如之名“纯如”,出自《论语八佾第三》“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
”意为纯正和谐。
主要著作1997年,《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在美国出版。
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研讨会也因此在美国哈佛及斯坦福等大学举行,美国新闻媒介都大幅报道了南京大屠杀。
《南京暴行》在一个月内就打入美国最受重视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
在《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等著名畅销书专栏中,《南京暴行》也是榜上有名。
美国《新闻周刊》对这本书的评论是: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
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在她写的《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序言里说,它是“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公开发表声明,污蔑《南京暴行》是“非常错误的描写”。
张纯如英文简介

张纯如英文简介Iris Shun-Ru Chang (Traditional Chinese: 张纯如; Simplified Chinese: 张纯如; Pinyin: Zhāng Chúnrú; March 28, 1968 –November 9, 2004) was an American historian and journalist. She was best known for her best selling 1997 account of the Nanking Massacre, The Rape of Nanking. She committed suicide on November 9, 2004, after a depressive episode resulting from a nervous breakdown.The daughter of two mainland-born university professors who immigrated from Taiwan, Chang was born in Princeton, New Jersey and was raised in Champaign-Urbana, Illinois, where she attended University Laboratory High School of Urbana, Illinois and graduated in 1985. She earned a bachelor's degree in Journalism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 1989, a master's degree in Writing Seminars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nd later worked as a New York Times stringer from Urbana-Champaign, in which capacity she wrote six front-page articles over the course of one year.[1] After brief stints at the Associated Press and the Chicago Tribune, she began her career as a writer, and also lectured and wrote articles for various magazines.She married Bretton Douglas, whom she had met in college, and had one son, Christopher, who was 2 years old at the time of her death. She lived in San Jose, California in the final years of her life.Chang wrote three books that document the experiences of Asians and Chinese Americans in history.Her first book, titled Thread of the Silkworm (1995),[2] tells the life story of the Chinese professor, Dr. Tsien Hsue-shen during the Red Scare in the 1950s. Although Tsien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NASA'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 and helped the milita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ebrief scientists from Nazi Germany for many years, he was suddenly falsely accused of being a spy, a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USA, and placed under house arrest from 1950 to 1955. Dr. Tsien Hsue-shen left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September of 1955 aboard the merchant ship President Cleveland. Upon his return to China, Tsien developed the Dongfeng missile program, and later the Silkworm missile, which ironically would later be used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Persian Gulf War and the 2003 Invasion of Iraq.The Rape of Nanking, Chang's most famous workHer second book, The Rape of Nanking (1997),[3] was published on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Nanking Massacre, and was motivated in part by her own grandparents' stories about their escape from the massacre. It documents atrocities committed against Chinese by force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and includes interviews with victims. The book attracted both praise from some quarters for exposing the details of theatrocity, and criticism from others because of alleged inaccuracies. After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she campaigned to persuade the Government of Japan to apologise for its troops' wartime conduct and to pay compensation. The work was the first popular English language work to deal exclusively on the atrocity itself, and remained on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list for months. Based on this book, a documentary film, Nanking, will be released in 2007.Her third book, The Chinese in America (2003),[4] is a history of Chinese-Americans which argues that Chinese Americans were treated as outsiders. Consistent with the style of her earlier works, the book relies heavily on personal accounts, drawing its strong emotional content from each of their stories. She writes: "The America of today would not be the same America without the achievements of its ethnic Chinese. Scratch the surface of every American celebrity of Chinese heritage and you will find that, no matter how stellar their achievements, no matter how great their contribution to U.S. society, virtually all of them have had their identities questioned at one point or another."Success as an author propelled Iris Chang into becoming a public figure. The Rape of Nanking placed her in great demand as a speaker and as an interview subject, and, more broadly, as a spokesperson for an entire viewpoint tha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d not done enough to compensate victims of their invasion of China. This became a political issue in the United States shortly after the book was published; Chang was one of the major advocates of a Congressional resolution proposed in 1997 to hav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pologize for war crimes, and met with First Lady Hillary Clinton in 1999 to discuss the issue.[5] In one often mentioned incident (as the The Times of London reported it):she confronted the Japanese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States on television, demanded an apology and expressed her dissatisfaction with his mere acknowledgement "that really unfortunate things happened, acts of violence were committed by members of the Japanese military". "It is because of these types of wording and the vagueness of such expressions that Chinese people, I think, are infuriated," was her reaction. [6] Iris Chang's visibility as a public figure increased with her final work The Chinese in America, where she argued that Chinese Americans were treated as outsiders.After her death she became the subject of tributes from fellow writers. Mo Hayder dedicated a novel to her. Reporter Richard Rongstad eulogized her as "Iris Chang lit a flame and passed it to others and we should not allow that flame to be extinguished."Chang suffered a nervous breakdown in August 2004, which her family and doctors attribute in part to constant sleep deprivation. At the time, she was several months into research for her fourth book, about the Bataan Death March, while simultaneously promoting The Chinese in America. Whileon route to Harrodsburg, Kentucky, where she planned to gain access to a "time capsule" of audio recordings from servicemen, she suffered an extreme bout of depression that left her unable to leave her hotel room in Louisville. A local veteran who was assisting her research helped her check into Norton Psychiatric Hospital in Louisville, where she was diagnosed with reactive psychosis, placed on medication for three days and then released to her parents. After the release from the hospital, she still suffered from depression and was considered at risk for developing bipolar disorder.[7]Chang's family and doctors attribute this condition in part to constant sleep deprivation. Chang was also reportedly deeply disturbed by much of the subject matter of her research. Her work in Nanjing left her physically weak, according to one of her co-researchers.[8] On Tuesday, November 9, 2004 at about 9 a.m., Chang was found dead in her car by a county water district employee on a rural road south of Los Gatos and west of California State Route 17, in Santa Clara County. Investigators concluded that Chang had shot herself through the mouth with a revolver. At the time of her death she had been taking the medications Depakote and Risperdal to stabilize her mood.[7]She left behind three suicide notes each dated Monday, November 8, 2004. "Statement of Iris Chang" stated:I promise to get up and get out of the house every morning. I will stop by to visit my parents then go for a long walk. I will follow the doctor's orders for medications. I promise not to hurt myself. I promise not to visit Web sites that talk about suicide.[7]The next note was a draft of the third:When you believe you have a future, you think in terms of generations and years. When you do not, you live not just by the day -- but by the minute. It is far better that you remember me as I was -- in my heyday as a best-selling author -- than the wild-eyed wreck who returned from Louisville... Each breath is becoming difficult for me to take -- the anxiety can be compared to drowning in an open sea. I know that my actions will transfer some of this pain to others, indeed those who love me the most. Please forgive me. Forgive me because I cannot forgive myself.。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研究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研究南京大屠杀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首都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而日本学者则众说纷纭,但有部分人却试图抹杀事实。
日军进城兵力约50000,执行军纪维持的宪兵却仅有17人的日军除了个别地或小规模地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
大规糢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
12月15日(日军占领第3天):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3000余人被集体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多当场遇难。
负伤未死者亦与死者尸体同样遭受焚化。
夜,解往鱼雷营的中国平民及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9000余人被日军屠杀。
又在宝塔桥一带屠杀3万余人。
在中山北路防空壕附近枪杀200人。
12月16日(日军占领第4天):位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华侨招待所中躲避的中国男女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
日军用机枪射杀后,弃尸于长江以毁尸灭迹。
5000多人中仅白增荣、梁廷芳二人于中弹负伤后泅至对岸,得免于死。
日军在四条巷屠杀400余人,在阴阳营屠杀100多人。
12月17日(日军占领第5天):中国平民3000余人被日军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
在放生寺、慈幼院避难的400余中国难民被集体射杀。
12月18日(日军占领的第6天)夜,下关草鞋峡。
日军将从南京城内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的的中国难民男女老幼共57418人,除少数已被饿死或打死,全部用铅丝捆扎,驱集到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密集扫射,并对倒卧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者以乱刀砍戮。
事后将所有尸骸浇以煤油焚化,以毁尸灭迹。
此次屠杀仅有伍长德一人被焚未死,得以逃生。
张纯如故事作文

张纯如故事作文
《张纯如的故事》
哎呀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张纯如的故事。
张纯如,这个名字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她做的事情那可真是太了不起了!她呀,就像是一个勇敢的斗士。
你们知道吗,有一次张纯如为了收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那真的是下了大功夫。
她到处去寻找那些经历过那段黑暗历史的老人,听他们讲述那时候的点点滴滴。
有一个场景我记得特别清楚,她坐在一位老爷爷面前,老爷爷的眼睛里透着沧桑,张纯如就那么静静地听着,不时地问上几个问题,那认真的模样,仿佛要把老爷爷说的每一个字都刻在心里。
老爷爷说起当年的惨状,声音都有些颤抖,张纯如的眼里也泛起了泪花。
她就这样一点点地积累着素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她就是靠着这样的执着和努力,写出了那本让世界震惊的《南京大屠杀》。
她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那段惨痛的历史,让人们永远记住了那些受害者。
张纯如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真相,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
她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也想成为一个像她那样勇敢的人,为了正义和真相而努力。
这就是张纯如的故事啦,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纯
如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祖籍江苏淮安。
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
张纯如,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在伊利诺州长大。
1989年从伊利诺大学毕业后,
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后来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并开始全职写作和演说。
张纯如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后曾为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
其父当年是台大物理系‚状元‛,其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
张纯如的母亲一直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
张纯如之名‚纯如‛,出自《论语八佾第三》‚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
‛意为纯正和谐。
张纯如,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在伊利诺州长大。
张纯如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先是攻读计算机专业,20岁时,她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计算机专
业学位,转学新闻专业。
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先是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也因此赢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等的赞助。
感情
198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的一次联谊会上,明眸皓齿、身材高挑的张纯如与白人男孩布瑞特·道格拉斯一见钟情,从此坠入了爱河。
一年后,两人在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订婚。
1991年8月17日,23岁的张纯如与当时已在硅谷担任工程师的布瑞特·道格拉斯结婚,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
11年后,也就是2002年,她通过代孕的方式生下儿子克里斯托弗。
创作经过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
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
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纯如用自己无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气,直面了人类历史上那一段惨绝人寰的记忆,她告诉世人:人类同胞相残的历史是漫长而凄惨的,而没有哪几次劫难能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比。
哈佛历史系系主任、中国现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几乎被人们遗忘,所以,本书的问世尤显重要。
张小姐把它称作‘被遗忘的大
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
在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
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
张纯如相册(10张)
,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南京暴行》出版后,她对美国读者的热情反应也感到意外,她说,‚这本书虽然重要,但我以为只会得到图书馆的垂青。
‛但纯如也相信,真相是不可
毁灭的,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
辛酸历程
在‚火炉‛南京,她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
他在评价《南京暴行》一书时就说,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国家只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不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曾经疯狂地屠杀中国人,国际舆论只谴责纳粹在二战中的暴行,很少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暴行。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战胜利以来的几十年光阴中,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太少,声音太弱。
而此时有这么一个柔弱女子愿意站出来,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关于纯如的死去,朱成山非常痛惜,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曾帮助张纯如收集了大量的史实资料。
他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
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的中文水平一般,不能读懂中文资料,所以我要逐字逐句为她翻译。
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
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
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
的日记。
寻访史料
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纯如发现的不只是《拉贝日记》,还有一份珍贵的史料:《魏特琳日记》。
20世纪30年代,明妮·魏特琳女士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和教育系主任,身后留下了一部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她亲身经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以及此后数年间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
由于保护了大量南京妇女免遭日本侵略军的蹂躏,魏特琳女士一直为南京市民所铭记,也是纯如最为崇拜的人。
不过,这些日记却在美国耶鲁大学特藏室里沉睡多年。
纯如走了,但她发现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与《南京暴行》一道,成为向世界人民昭示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
始准备写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在菲律宾受日军虐待的历史,接触到的残酷史实又一次触发她的病痛,引发了她的忧郁病症,而且张纯如还患有偏头痛,这是忧郁症的表征,巨大的病痛揪割着她,她的忧郁症不断加深。
2003年7月张纯如在为她的第四本书进行研究旅行时,曾因精神崩溃而住进医院。
张纯如的先生道格拉斯(BrettDouglas)于2004年11月9日清晨5时30分向警方报案称张纯如已失踪。
道格拉斯对警方说,他最后一次见到妻子是在当天凌晨2时。
张纯如在给家人的遗
言中说,希望他们记住她患病以前的样子:全心投入生活,献身她的事业、写作和家庭。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