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歌剧《奥赛罗》中黛丝德蒙娜的人物及其唱段分析

威尔第歌剧《奥赛罗》中黛丝德蒙娜的人物及其唱段分析

威尔第歌剧《奥赛罗》中黛丝德蒙娜的人物及其唱段分析

歌剧《奥赛罗》是威尔第晚年的一部力作,继歌剧《阿依达》的辉煌成功之后,威尔第沉寂十六年之久没有歌剧作品问世,歌剧《奥赛罗》不但是倍受世人瞩目,而且也是威尔第本人非常器重的一部作品,他称《奥赛岁》是他“射出的最后一颗子弹”。本文所关注的是剧中女主人公黛丝德蒙娜。从表面看来黛丝德梦娜是一位出身高贵、美丽、温柔、善良而单纯的女性,但在她的身上却同时存在着坚强和反叛的一面,既然在争取自主的婚姻爱情时表现出了一个新时代女性敢于挑战家族父权的反叛精神,而在婚后面对丈夫的冤枉、侮辱甚至是杀害,黛丝德梦娜却表现得十分懦弱和手足无措。这种矛盾的性格为何能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出来呢?这是本文所要极力寻找的一个答案。随着对人物的深入分析,本文必然要探寻黛丝德梦娜这一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她的价值在于告诉我们什么是完美的人性,什么是高尚和伟大;告诉我们美的实质是什么,爱情的真谛是什么;她的悲剧价值在于如此完美的东西被摧毁后所引发的深刻思考……

如此丰富、鲜活的艺术形象带给威尔第怎样的创作灵感昵?我们只能在他的音乐中去探寻威尔第心中的黛丝德梦娜,威尔第为女主人公设计的声音类型是具有一定戏剧张力的抒情女高音,塑造了一个充满柔情和悲情的黛丝德梦娜。本文按照女主人公的情感状态和剧情进展情况把黛丝德梦娜的音乐进行分析,探析威尔第是如何刻画黛丝德梦娜在不同剧情下的心理状态。第四幕的唱段《杨柳之歌》和《圣母玛利亚》是黛丝德梦娜的最后的哀歌与晚祷,这两个唱段表现了人物

多方面的复杂心境,是集中体现其人物性格的重要唱段。本文对这两个唱段也做了详尽的分析。人物的戏剧形象是音乐家创作的基础和源泉,反之,音乐家的音乐创作又丰富、鲜活地塑造了人物,所以本文是按照从人物到音乐,又从音乐回到人物的脉络进行分析和论述的。

歌剧欣赏结课论文

歌剧欣赏之我见 (电信学院xxx xxx) 摘要:本文将结合本学期所选课程《歌剧欣赏》,并以课上所展示过且印象深刻的歌剧为例子,具体阐述本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以来,对歌剧的认识,对歌剧欣赏方面的感悟以及歌剧带来的收获。 关键词:歌剧、欣赏 一、引言 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对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简单来说,歌剧,就是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将戏剧、诗歌、音乐、朗诵、舞蹈和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高雅、古典、浪漫的情调,精美的舞台场景,优雅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情节等因素。使之成为音乐艺术中的瑰宝。柴可夫斯基曾说:“歌剧将许多为一个目的服务的不同因素(音乐、诗、画、雕塑、舞蹈、哑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集中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最丰富的音乐形式”。莫扎特说:“各种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我的歌剧中都应有尽有。”可见,歌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体裁,一种诗、乐、剧、画、舞交融的新结合体。 十九世纪的欧洲是璀璨辉煌的歌剧年代,产生了罗西尼、威尔第、韦伯、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等众多以新技术与新精神相结合的歌剧作曲家,写出大量充满戏剧之力和音乐之美的歌剧作品今仍是世界各地歌剧舞台上不断上演的剧目。 二、歌剧欣赏 本门课上课形式轻松愉快,以欣赏歌剧为主。在老师的指点以及自我的理解下,我感悟到欣赏歌剧,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欣赏歌剧的前提是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的结合。 在第一节课上,赵老师就说过,对于刚刚开始接触歌剧的人来说,起初简直听不下去。因为四个字——不知所云。歌剧采用的大多是意大利语,法语等难懂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听懂很困难。但是,歌剧中的音乐与旋律往往能和故事情节联系到一块,因此,了解故事情节对歌剧的整体把握很有帮助。 比如普契尼久负盛名的经典歌剧之一《蝴蝶夫人》。故事发生在1900年前后的日本长崎。美国海军上尉平克顿娶了一位日本新娘巧巧桑(蝴蝶),可平克顿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婚后不久,平克顿应召归国。三年后他携美国妻子再次来到日本。平克顿得知巧巧桑给他生了个儿子,遂决定认养他。忠于平克顿的巧巧桑悲痛欲绝,她让平克顿半小时后再回来要孩子。她把一面美国国旗放在儿子手中,蒙住他的双眼,自尽身亡。 当唱到著名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时,抒情的曲调唱出了蝴蝶夫人坚信平克顿会归来与期待幸福重逢的心情。就知道剧情发展到第二幕中蝴蝶斥责铃木,独自沉醉在美国军舰进港平克尔顿归来的情景。 (二)用自己的情感去与歌剧连接在一起才能欣赏歌剧。 起初,我还不相信歌剧的神奇魅力,不相信它的旋律能够穿过历史的幕帷,吸引着一代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作者: ————————————————————————————————日期: ?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 ——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选题意义 蒙特威尔第是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伟大作家,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是欧洲歌剧的奠定人。他的歌剧创作不仅带来新的变革与风格特征,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他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以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手法,试图探究欧洲早期歌剧体裁发展和变化之内在联系与演变轨迹。追寻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交替之时,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所运用音乐手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客观原因,以及对后世歌剧的影响。了解蒙特威尔第牧歌音乐中的多样性,对我们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综述 对于蒙特威尔第的研究,国内的资料不少。但是已出版的著作,包括翻译的著作在内,大多是对蒙特威尔第做大概的介绍,国内对于蒙特维尔第牧歌的研究,就目前所知,除了王次炤等翻译的约翰·阿诺德的《蒙特维尔第牧歌》外,几乎没有一本有关蒙特威尔第本人及其牧歌研究的专著,其他对其牧歌的研究也只是散见于各类相关论文中或有关蒙特威尔第的传记、作曲技法研究中的简略介绍,多数是普及型读物;与之相关的音像作品的匮乏,也让研究陷于停滞,因此还留有

格里高利圣歌的特点

格里高利圣歌的特点(源起古希腊) 1,吸收了古代东方,古希腊以及民间音乐的特点,没有固定的节拍。没有乐器伴奏。 2.唱词一律用拉丁文。 3.旋律崇高,超脱。不是用来欣赏的音乐。而是实用性的音乐。格里高利圣歌在音乐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是欧洲万代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复调音乐的萌芽。(公元9世纪) 1.奥尔加农无节制体裁弥撒套曲,经文歌 2.迪斯康特有节奏 3.福布尔东三声部 小结。 1.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在音乐方面,宗教音乐有统治地位。 2.中世纪的教会音乐是单音音乐发展的高峰,成为历代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3.音乐开始有了复杂的节奏,多声部音乐逐渐代替了单声部音乐产生了最初的对位法。 4.乐器种类的增加预示着乐器的产生。 14世纪的法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 新艺术(14世纪) 14师姐产生于法国和意大利,法国作曲家兼音乐理论家维特利在其著作《新艺术》中提出新的作曲法,歌词自由创作,少用固定掉。节拍的结构要规范,力求节奏简明匀称。禁止用平行5,8度。提出了对位法复调写作的理论。 代表人物:法国马肖,意大利兰迪尼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约1450 1600年) 1.勃垦第乐派 代表人物: 杜费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 本舒瓦其宗教作品为三个声部构成的和声式织体,世俗作品(尚松)多为回旋歌。 2.弗兰德乐派 拉索运用了主调和声与复调模仿手法的结合 3.威尼斯乐派 A.加布里埃利G。加布里埃利 风格特征:分组合唱的原则,形成富有四声效果的‘威尼斯风格’ 4.罗马乐派 帕莱斯特里娜无伴奏合唱风格,后期作品有清日析的主调化倾向,被誉为‘教会音乐的救星’

第二章 16世纪的新趋势 世俗音乐: (声)法国的尚松,产生于15世纪,法语演唱的世俗多声部歌曲 意大利的牧歌:原意为用母语写的诗或田园诗,14世纪,直接启示意大利抒情歌曲的产生。 德国的利德:用德语演唱的艺术歌曲。 器乐曲:利车卡尔,康佐涅,舞曲,幻想曲,托卡塔 通俗低音(也叫数字低音):在乐谱低声部下方加注数字,意标记和弦性质,位置与进行,演奏者可以依据数字低音即兴增加或者变化,通常两种乐器同时:大提琴,大键琴。管风琴。 第三章 奏鸣曲:泛指各种结构的器乐曲,17世纪后期,科雷利对套曲形式的奠定起了重大作用,他的奏鸣曲通常由慢→快→慢→快四个乐章组成。 现奏通常3到5个乐章,由乐器独奏或者加钢琴来演奏。 奏鸣曲的形式; 三重奏鸣曲:两件小提琴和通俗低音 独奏奏鸣曲:一件小提琴和通俗低音 键盘乐器 1.克拉维克德:击弦古钢琴 2.哈普西科德:羽管键盘,拨弦古钢琴,管风琴,现代钢琴 协奏曲的代表人物,(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 亨德尔:英籍德国伟大作曲家 主要作品:歌剧《塞尔斯》(1738年)题材:历史题材,神话题材和浪漫题材。 艺术成就:亨德尔音乐简洁明朗,结构宏大,旋律庄严,宽广,悠长,合唱有壮丽的气魄。他重视纵向的和声关系,常用简洁的手法,创造出感人的作品。 巴赫:欧洲近代音乐之父(1685--1750) 声乐作品:200多部康塔塔,5部受难乐 器乐作品:键盘作品《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 艺术成就:巴赫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博大精深,他使发展了几个世纪的复调音乐达到了最后的高峰,并将高度的复调思维和新颖的主调手法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成为音乐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

南京理工大学 《西洋歌剧名作赏析》选修课结课论文 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 品异同之比较 班级:10042203 姓名:马若飞 学号:1004220334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 2011-12-10

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 世界歌剧的历史,是从意大利开始谱写的,歌剧于1600年左右在佛罗伦萨诞生以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经过几代作曲家创作、积淀,终于在威尔第、普契尼的创作中达到了又一个顶峰。 不可避免地,全世界的歌剧发展几乎都是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进行的。威尔第与普契尼的歌剧创作有着极其相近的共同点,他们都十分敏感、十分准确地观察、审视着他们身边的社会情况,用符合社会心理的思想指导歌剧创作; 因此所创作出的作品风格迥异。但是,他们之间又具有显而易见的差异,两位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个人审美观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影响了他们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方式和程度,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因而使得他们作品的社会价值有所区别。虽然他们的歌剧都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但如果我们把他们的歌剧与他们的社会、思想联系起来,再把他们之间由于所处的环境差异而导致作品的不同来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学习研究两位作曲家的作品,进而更好地诠释两人的作品。 一、作品整体风格方面 刚刚已经提到,两人作品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以为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威尔第的歌剧中那种胸怀宽广的气度,包含着对祖国对家庭的爱,普契尼的歌剧则更多地描写人间感情;威尔第的歌剧更具有戏剧性,普契尼的歌剧则具有抒情性;威尔第的歌剧创作风格为浪漫主义,而普契尼的歌剧创作风格则属真实主义。” 浪漫主义是继古典主义之后风靡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其特点是理想性强,感情炙烈,喜欢描写和赞美自然,艺术手法夸张。而真实主义的思潮还在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进行激烈斗争的年代里就开始萌动了,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真实主义才兴旺发达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认为“优秀的创作有如一面照路的镜子,既映出美丽的蓝天,也照出路上的泥塘。(司汤达)” 威尔第是一位把浪漫主义歌剧发挥到极致的作曲家,威尔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戏剧性的力量和热情。他具有通晓情节和冲突方面——也就是戏剧方面的全部情感的想象力,因而能使戏剧性场面充满令人激动的表现力。他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他的脚本作家:“短小的戏剧、迅速的发展、饱满的热情……热情至上!”威尔第是真正的意大利人,他的艺术以旋律为基础,对他来说,旋律是人类情感的最直接的表达。他坚持说:“缺乏自发、自然和简明的艺术不是艺术。”威尔第继承了丰富的传统,又具有惊人的创造力,是浪漫主义歌剧的杰出代表。 如果说威尔第的歌剧能够震撼人心的话,普契尼的歌剧则能够感化人心。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洋溢着不同于威尔第的清新风格,虽然没有威尔第歌剧那样大气磅礴、那样深刻,他的抒情性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听众,无论他们来自哪一个阶层,都感受到了普契尼歌剧所特有的真诚、自然和亲切。”因为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描绘的人和事,往往就像发生在他们身边故事。普契尼的作品虽然没有威尔第那么多,他一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却几乎每一部都代表了他的水平,都是他充分构思之后的精心之作。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戏剧化的矛盾冲突、热烈而紧张的舞台气氛、抒情而伤感的音乐风格,寻常百姓的心理和身边琐事的悲剧,以及他对平凡生活中小人物的同情心,无不打动人心。无论是歌剧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还是音乐中的异国风韵,全都会在戏剧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渗入到每一位听众的心灵深处。 比如《托斯卡》,话剧《托斯卡》是一部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把性、虐待狂、宗教和艺术各种成分融为一体的一部作品。他以真实主义的手法体现了激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强暴、凶杀和历史事件等因素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这里不仅有善良的爱,正义的爱,也有像斯卡尔皮亚、斯波莱塔那样险恶的坏人。《绣花女》是以博得人们同情的眼泪而获得成功的,《托斯卡》则是能唤起人

对歌剧《一抹夕阳》的认识

引言 咏叹调《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的主要曲目之一,《一抹夕阳》是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写作的,它选自歌剧《伤逝》,是8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由王泉、韩伟两位作家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作曲而成。它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是他在歌剧领域里的一次探险,也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施光南将西洋正歌剧的创作手法应用于歌剧《伤逝》中,他采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来塑造重要人物的形象。同时还加入重唱与合唱一起来抒发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这篇文章通过对咏叹调《一抹夕阳》的剧情背景与曲式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对于歌曲和感情表达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一抹夕阳》剧情及背景 《一抹夕阳》是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写作的,它选自歌剧《伤逝》,是8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由王泉、韩伟两位作家根据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作曲而成。它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是他在歌剧领域里的一次探险,也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施光南将西洋正歌剧的创作手法应用于歌剧《伤逝》中,他采用宣叙调和咏叹调来塑造重要人物的形象。同时还加入重唱与合唱一起来抒发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 鲁迅先生唯一写过的爱情作品---《伤逝》,这部作品像一首抒情诗歌,它歌颂了20年代的青年子君和涓生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数的一种大无畏精神;可是,他们最终以悲剧而告终,因为,自身的软弱使子君和涓生无法摆脱封建旧势力的压力和生活的贫困境。这篇小说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不过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这就是施光南之所以创作这类小说的原因,施光南先生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人物内心丰富的世界。小说简单与凝练的笔调在歌剧《伤逝》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故事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以季节的变化作为歌剧的场序结构,这场歌剧在人物设置方面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季节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变化,在最终结束的时候再现“春”,这种艺术手法带给了人美好的享受。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中女主角子君演唱的一段特别抒情的咏叹调。曲子主要描写的是子君虽然已经走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得到了与所爱的人共同生活的机会,但周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摘要: 威尔第是着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举世公认的歌剧大师,他的歌剧将人们内心的激情戏剧化,给人一种悲欢交织中的美感。本文以威尔第的歌剧为切入点,通过威尔第的阶级立场论述威尔第的思想及创作,并探讨其对意大利以及对整个世界歌剧史的影响。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特点 一、前言 歌剧是一种有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最杰出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为自己民族的歌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威尔第一生创作了三十部歌剧作品,他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从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的革命性出发,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歌剧创作上的创造性的伟大艺术成就。 二、威尔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威尔第,l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小镇隆科莱,他从小热爱音乐,参加教堂的合唱团,随教堂的管风琴师学习音乐,并在乡村当管风琴手,显露了卓越的音乐才华。 他是世界最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从18年的开始创作第一部歌剧,他的歌剧创作生涯长达54年之久,在他的音乐中,沿用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传统,并且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使管弦乐的戏剧发展和声乐的鲜明旋律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主要歌剧代表有《弄臣》、《游吟诗人》等,在晚期意大利歌剧史上留下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威尔第歌剧的创作时期及其风格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创作历程犹如他坎坷不平的生命成长历程,他的作品在年代和创作思想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四十年代是威尔第歌剧的早期创作, 19世纪的五十到七十年代是他歌剧的成熟时期,内容触及一定的社会问题,使他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作曲家;19世纪的八十年代是其晚期的歌剧的创作时期,下面从三个时期来论述威尔第歌剧特点。 1、处于萌芽时期的早期创作 19世纪四十年代是意大利人民努力推翻法国和奥地利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时期。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威尔第从小就有反侵略,反分裂的民

浅谈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中国当代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论文--浅论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姓名:文国靖 学号:20081604B023 指导老师:刘峰

浅论对中国当代音乐的认识与感想 中国当代音乐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60年代的音乐。第二阶段。80.90年代的流行音乐。第三阶段。二十一世纪的个性化音乐。 50.60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的音乐风格是以歌颂红军为主,以抗战题材为主要的创作。歌曲的特点是高昂激情.鼓舞斗志,爱憎分明.唱古颂今。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优美动听。还有,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些模式的创建。像《敖包相会》这样以民歌为素材的创作模式,像《让我们荡起双桨》中最早对儿童歌曲寓教于乐的创作模式,还有《白毛女》这种民族与歌剧结合的创作模式,以及《我的祖国》这样的爱国歌曲写作模式,都对今后二十年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奠基作用。其中的许多模式,甚至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依然颇具影响力。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敖包相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作品。 《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日战争到国内革命战争,从改革开放到奥运赛场,以民族救亡为主题的《义勇军进行曲》,却在长达七十多年的历史中,以振奋、鼓舞、警醒和自豪等音乐语言,不断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而它在成为《国歌》后,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上普及程度最高的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除了脱胎于民歌的旋律外,作品更通过“谁给我们安排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提问,将儿童幸福的生活和英雄先烈的付出得以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在音乐审美的功能之外,起到了另一种教育的作用。

欧洲歌剧

欧洲歌剧 1.歌剧在意大利的起源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最初是由意大利佛洛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音乐形式,其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仍带有文艺复兴后期牧歌剧的人文主义气息,总体看来并不成熟。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意义上的近代歌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在他的歌剧里,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情感,并且要与歌词意义相吻合。鉴于他对歌剧这种体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迎接一个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剧作家为之谱曲、写脚本,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有时奢华到了夸张的地步,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17世纪中期,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点性对的单旋律风格)。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选择不同的咏叹调表现不同的情绪。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他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剧情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又称辛孚尼亚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正歌剧注重人声的特色导致了阉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而具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运用,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听众只听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宣叙调一概不听)。 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封闭并拆毁了罗马最大的一家歌剧院托尔·德·诺那(Tor di Nona)并宣布此后在教皇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 2.法国早期歌剧的发展 法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无疑是让·巴蒂斯特·吕利(1632-1687)。此人原籍意大利后被贵族带到巴黎。他从宫廷乐手起家,几年之内就掌握了宫廷的歌剧上演的审批权,成了法国音乐界的国王。他很好的把意大利歌剧移植成为适应法国国情艺术形式,把当时法国宫廷崇尚的舞蹈(芭蕾)艺术融入歌剧,同时把法语诗优雅独特的韵味充分的用歌词表达出来,布景服装

威尔第及曲目

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13岁开始学音乐,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7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共写了28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 创作生涯 威尔第雕塑 第一时期 第一时期,40年代前后。这一时期是威尔第的成名期。威尔第在米兰开始了歌剧创作活动,参与了意大利人民反抗法、奥占领的爱国运动,创作了包括爱国英雄歌剧及爱国歌曲在内的一生中一半以上的歌剧。1839年初,威尔第夫妇移居米兰。同年11月,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贝托》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观众和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奥贝托》虽然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在威尔第的创作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奥贝托》打开了威尔第闯进意大利歌剧界的大门。此后,他与斯卡拉歌剧院经理莫雷利签订了创作合同。斯卡拉歌剧院领导梅雷利邀请他写的三部歌剧1840年,其中第一部《王国的一天》一败涂地,又值他妻子和两个孩子相继病亡,曾经一度情绪低落。梅雷利又劝说他,给他看《纳布科》的台本,剧中的爱国主义热忱打动了威尔第的心。1842年3月9日,威尔第创作的以反映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为主题的歌剧《纳布科》,在首演后大获成功,其中希伯来人合唱《飞吧思想,插上金色翅膀》令人热血沸腾,是威尔第艺术生涯中的第一块里程碑。并在威尔第逝世后的葬礼上被成千上万的人们吟唱。《纳布科》的成功,把威尔第引上了意大利歌剧之王的宝座。 第二时期

歌剧欣赏考试试卷

《歌剧欣赏》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威尔第是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他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被誉为”乐圣”。 2. 歌剧《卡门》根据法国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写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是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3.歌剧《弄臣》是意大利真实主义作曲家普契尼的代表作品。() 4.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追求异国情调,采用了我国民歌《茉莉花》作为音乐素材,贯穿全剧。() 5.歌剧《茶花女》的故事取自希腊神话。() 6.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代表人物,其代表歌剧有《霍夫曼的故事》、《地狱中的奥菲欧》等等。() 7.歌剧《卡门》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女主角卡门是个女仆人。() 8.《图兰朵》中最著名的唱段是卡拉夫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是卡拉夫在要求图兰朵猜其身份的那一夜所唱。() 9.“木偶之歌”是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经典咏叹调。() 10.莫扎特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被称为“音乐神童”,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以下哪个不是莫扎特的歌剧:( ) a.《女人心》 b.《唐璜》 c.《费加罗的婚礼》 d.《霍夫曼的故事》 2.以下哪部作品是由法国歌剧的代表人物比才所写:() a.《玛侬》 b.《蝴蝶夫人》 c.《霍夫曼的故事》 d.《卡门》 3.以下哪部作品是“乐圣“贝多芬所写:() a.《塞维利亚理发师》 b.《威廉·退尔》 c.《灰姑娘》 d《费德里奥》、

4.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最富盛名的圆舞曲作品。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a.老约翰·施特劳斯 b.小约翰·施特劳斯 c.瓦格纳 d.格鲁克 5.以下哪位不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d a.威尔第 b.罗西尼 c.比才 d.巴赫 6.歌剧诞生于() a.德国 b.法国 c.意大利 c.西班牙 7.进行歌剧改革的是() a.格鲁克 b.亨德尔 c.威尔第 d.蒙特威尔第 8.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茜》的故事情节取自() a.希腊神话 b.罗马神话 c.民间故事 d.童话 9.莫扎特的《唐璜》又称为() a.《女人心》 b.《茶花女》 c.《弄臣》 d.《唐·乔瓦尼》 10歌剧《自由射手》是德国作曲家()的代表作。 a.舒伯特 b.舒曼 c.比才 d.韦伯 11.中国歌剧第一个里程碑()的创作标志着中国歌剧走向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a 《白毛女》 b《江姐》 c 《小二黑结婚》 d《洪湖赤卫队》 12.《万里春色满家园》和《生死与党心相连》是哪部歌剧中的著名唱段。 a《江姐》 b《洪湖赤卫队》

从歌剧_唐_璜_看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 歌剧《唐.璜》是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的代表作品之一 ,歌剧中很多咏叹调已经成为人类歌唱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也是世界各国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文作者通过自身演出歌剧《唐.蟥》的经历以及对作品的分析,对莫扎特的歌剧思想、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艺术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能对演绎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莫扎特 歌剧思想 艺术特点 音乐表现 深远影响绪言 笔者在意大利威尼斯音乐学院读研期间,参加了意大利威尼斯凤凰歌剧院监制排演的歌剧《唐.蟥》的演出,在剧中饰演了主要角色。剧组分别在凤凰歌剧院、玛里布兰(MALIBRAN)和阿尔斯纳勒(ARSENALE)歌剧院进行了四场演出。为了塑造好角色,在半年多的排演过程中,笔者对歌剧《唐.璜》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这部歌剧的音乐形式、人物表现等都提升了认识高度,了解了莫扎特对《唐.璜》歌剧创作的音乐运用手法和艺术特点。 莫扎特是欧洲音乐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可以说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年轻而卓越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 其中22部歌剧作品是莫扎特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说他是音乐天才、是神童,是因为他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敏锐和灵感。他为生活创作了大量优美和欢乐的音乐,但也不难看出其中伤感和悲伤的影子,是那个时代给了音乐家坎坷多舜的命运。代表作歌剧《唐.璜》首演于1787年,它取材于西班牙的民间传说。剧中的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专爱寻花问柳的胆大妄为的典型人物,他既厚颜无耻,但又机智勇敢、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了许多妇女,但最终进了地狱。他虽然是反面人物,但又具有一些正面人物的特点。所有剧情都是围绕唐·璜和被唐.璜杀死的司令官而发展的。剧中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烂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莫扎特以细腻的音乐表现,赋予每个剧中角色栩栩如生的形象是这部歌剧成功的必然结果。 一、莫扎特的歌剧思想 通过歌剧《唐.璜》可以看出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中是发挥音乐主导作用的。在刻画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方面用音乐赋予剧中每个角色以强烈的个性,并随着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所处环境的变迁又赋予其不同的音乐表现,把人物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莫扎特在创作中是本着一切服从音乐,以音乐为主的思想。他对歌剧音乐的主导思想通过他与许多与朋友的通信中就可以了解到:“在一出歌剧中间,诗必须绝对服从音乐。”又说:“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叫人把旁的东西都忘了。”在他看来,歌词只是用来借题发挥音乐的材料,歌剧中所有人物的真实情感表现及性格特点,都是用来表现音乐的。这是音乐家对音乐特殊的理解,他说:“我不能用诗句或色彩表现我的感情和思想,因为我既非诗人,亦非画家。但我能用声音来表现,因为我是音乐家。”说的真好。他认为作曲家要运用一切尽可能运用的语言,完全通过音乐的表现,把剧情推向各个规定情节。他认为在音乐写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可以“一个狂怒的人是越出一切界限的,他连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所以音乐也应当变得面目全非。”是的,莫扎特是音乐家,他不是用诗歌来指挥音乐,而是要诗歌服从音乐。莫扎特的人生是真正的音乐人生,是纯粹的音 乐人生。他用音乐表现出来生命的音符,都是活灵活现且有血有肉的。他的任何一种用音乐表现出来的情感,都来自于心灵的诉说,这就是莫扎特的歌剧思想。 二、歌剧《唐.璜》的艺术特点 歌剧《唐.璜》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层面上分析,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剧中音乐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及塑造人物形象上发挥着主导作用。正像上边所讲的,莫扎特在音乐的处理上,针对每个人的个性用不同的音乐来塑造,用音乐的表现形式使每个人都具有灵性,如同就在我们身边。 2、歌剧克服了和改变了意大利以往喜歌剧音乐中的那些卖弄、夸饰的滑音风格,以自己独有的气质和音乐风格,恰倒好处的音乐表现提高了歌剧的艺术品位。 3、利用大量的重唱形式加强了歌剧《唐.璜》的戏剧性。使剧情增强了矛盾的色彩,浓重地突出和渲染了剧情,使重唱这一有着高超技巧和非凡表现力的表演形式,细腻而深刻地刻画了在同一环境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 4、成功地使用中、低声部担任歌剧的主角。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中非常善于使用中、低声部担任主角,例如功勋骑士司令官、滑稽的仆人莱波雷洛、马赛托以及剧中的主角唐璜都是男低音,特别是唐璜角色可以是男低音饰演,也可以是男中音饰演,这是音乐家莫扎特非常独到的一面。 5、从人物性格出发,还采用了意大利喜歌剧那种轻快、俏皮和急口令式的演唱风格,如咏叹调《夫人,请听我说》,使剧情更加戏剧化,增加了可看性 三、歌剧《唐璜》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是充满一种勇敢精神的18世纪风俗喜剧,莫扎特把这部作品称为“二幕喜歌剧”。作品将讽刺与狂飙运动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以最快和最直接的写作手法直接切入主题情节。在第一场中出现了企图不轨的思想和行为,紧接着是挑战、决斗、和临终前的挣扎、对神灵的亵渎、罪犯的潜逃以及复仇的誓言等等,步步扣人心弦。在所有发生的事件中,都是以剧中人物唐璜为中心。唐.璜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温柔多情,但一贯表现出贵族的傲慢态度,习惯于用他自己的方式行事,表现的是个反面人物,但似乎又使人与于同情。他冲破传统的束缚,蔑视社会道德,独自一人站在现实社会的对立面,所有的人物都围绕他而存在,突出了他的主角地位。 剧中唐.璜一共面对三个女主角。第一个女性是唐娜·埃尔维拉,在帷幕升起之前,她就被拐骗,而后又逃走。剧中表现了这个被侮辱的女性的愤怒,但她心地善良,想饶恕唐.璜,愿意拯救唐.璜,并劝说年轻的塞利娜同唐.璜在一起。这段乐曲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咏叹调,这一严肃的音乐形式同整部歌剧表现的轻佻情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个女性是唐娜·安娜,她那充满情感的生活相当复杂。安娜的父亲死于唐.璜的剑下,在父亲被杀害之后,她表现出极大的义愤和子女对父辈之爱,发誓要追杀凶手为父报仇。她的未婚夫唐.奥塔维奥参与了这一行动。唐·奥塔维奥是剧中维护合法爱情传统的唯一角色,他反对放荡不羁的行为。他的两段男高音咏叹调《来自他的沉默》和《我的心肝宝贝》非常抒情动听。 第三个女性是塞利娜,天真和轻浮全部集中在她身上,她忠诚于自己的新婚丈夫,但对唐.璜殷勤讨好也感到欢欣。塞利娜具 从歌剧《唐.璜》看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 文/李明月 2010年 第 11 期

歌剧赏析

赏析课程中歌剧的欣赏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常常有人说,外国歌剧实在是太难欣赏了:歌唱家们一个劲儿地卖力气地唱,听者却有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除了其中有几首常见的咏叹调还能听出“好听”来,其他的简直就忍受不下去。的确,在不知道台上演员表现什么、为什么而歌唱的情况下,来听一整部歌剧,是会产生苦恼的。这很正常。试想一下,我们请一个从来没接触过中国戏曲的外国人去剧院听一晚上京剧,而又不作任何讲解,他也会大感困惑的。最多,他能感受到京剧的味道挺新鲜,演员扮相挺漂亮,动作挺有趣,再往后看,就坚持不了多一会儿了——这和我们听西欧歌剧时的情景是一样的。那怎么办呢?面对困惑的、但十分渴望能听懂歌剧、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 并领略其中奥妙的大学生们。我想给予一下几点建议——下面我会从了解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掌握歌剧的要素,来浅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歌剧,从而来提高我们歌剧欣赏的水平,通过欣赏歌剧,来启迪和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 当今,歌剧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现象,为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喜爱。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值得去思考和回味。作为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来说,欣赏歌剧首先应该在了解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掌握歌剧要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歌剧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一、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歌剧有“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之说。这是指在舞台表演,并有舞台布景和服饰的,以角色歌唱为主导,以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为推进剧情发展为主要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它如同诗歌、戏剧、音乐那样在实践中开展;又如同绘画、雕塑、建筑、舞蹈以及戏剧那样在空间构建;它即像戏剧、舞蹈那样,以语言或人体形态作为传递信息媒介,而且更以抽象音符的运动作为表现思绪心态的手段。简单地说,歌剧是在舞台上用演唱来表演的戏剧,通常配有连续不断地音乐。歌剧是最激动人心、最投入的,通常也是最壮观的艺术形式。它把歌曲、戏剧、舞蹈、舞美设计等所有了不起的技艺融为一体。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门类截然不同。电影、戏剧、芭蕾和音乐会都不能与之相比。 二、歌剧的要素 歌剧中显而易见的要素:独唱演员、合唱队、导演、指挥、乐队、芭蕾。 歌唱演员是歌剧里的明星。除了要有很深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外,还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 合唱作为歌剧音乐的一种形式,有其特殊的表现功能,为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可替代。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恢宏的、深沉的、优美的合唱歌曲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许多歌剧舞台上的合唱音乐,作为音乐会的重要曲目,激荡着听众的美感。 舞台导演。导演负责一台演出的各项舞台要素:制定演出的总体风格,排演舞台动作,和与

22911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资料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与其歌剧的关系研究 ——以奥菲欧为主要分析对象 选题意义 蒙特威尔第是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的伟大作家,集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风格与威尼斯乐派的音乐风格于一身,他以这些传统为出发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用以创作的每一种体裁都进行了革新,发展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个性鲜明的新风格,是欧洲歌剧的奠定人。他的歌剧创作不仅带来新的变革与风格特征,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他的牧歌情意盎然,技巧纷陈,自成一完美的音乐世界,因此许多人以"具有表达力的不和谐音"相称。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更符合现代人对歌剧的概念。就我们的观点来说,出现于蒙特威尔第之前的音乐,甚少具有斐然的个人风味,唯独蒙特威尔第在这方面显得出类拔萃。他那强而有力、风味盎然,又能将心境表达淋漓的声音,藉着清晰直接的方式,赞颂著人生的喜怒哀乐。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分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以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索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创作背景,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手法,试图探究欧洲早期歌剧体裁发展和变化之内在联系与演变轨迹。追寻在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交替之时,作曲家创作这部歌剧所运用音乐手法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及客观原因,以及对后世歌剧的影响。了解蒙特威尔第牧歌音乐中的多样性,对我们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综述 对于蒙特威尔第的研究,国内的资料不少。但是已出版的著作,包括翻译的著作在内,大多是对蒙特威尔第做大概的介绍,国内对于蒙特维尔第牧歌的研究,就目前所知,除了王次炤等翻译的约翰·阿诺德的《蒙特维尔第牧歌》外,几乎没有一本有关蒙特威尔第本人及其牧歌研究的专著,其他对其牧歌的研究也只是散见于各类相关论文中或有关蒙特威尔第的传记、作曲技法研究中的简略介绍,多数是普及型读物;与之相关的音像作品的匮乏,也让研究陷于停滞,因此还留

浅析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

浅析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 ——以浪漫主义时期为例 学院: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班级:09级一班 姓名:宋颖 学号:12009244067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对声乐发展的影响 意大利歌剧的诞生 1597年,意大利作曲家培里(1561-1633)和科尔西根据诗人里努契尼的脚本写出了第一部单声的抒情音乐戏剧《达芙妮》,但因其乐谱没有保存下来,故把现存的歌剧《优丽狄茜》作为第一部。1600年,培里和卡契尼两人各自为里努契尼的脚本《优丽狄茜》写了音乐,成为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歌剧。 第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欧洲近代歌剧的奠基人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他第一个使歌剧戏剧化,并把歌剧的音乐形式定型化。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与《优丽迪奥》题材相同,但不侧重抒情而侧重戏剧力量。1637年,威尼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公开演出的歌剧院,使歌剧从宫廷娱乐转变为面向公众的艺术。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威尼斯歌剧乐派,歌剧被引向更深广的发展。 意大利歌剧诞生后;对欧洲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歌剧这个新生音乐艺术品种很快在欧洲各国普及发展,一直非常兴盛,歌剧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也日趋丰富。几百年来,在意大利传统歌剧的直接影响下,激发了诸多文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神妙的灵感、动人的想象,他们用精湛的技巧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歌剧作品,这些作品以它们动人的剧情、美妙的诗句、丰富的曲调,及其迷人的歌声、精湛的表演、宏大的场面和布景体现了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特有的艺术形式,所以,意大利歌剧自诞生至今,始终兴盛不衰、引人入胜。并以她特殊的风格和始创者的姿态傲然屹立在世界歌剧之林。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 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并影响了欧洲各国。18世纪下半叶,曾被称为音乐古国的意大利远远落后于德奥音乐的发展,浪漫主义思潮在意大利是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它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并使18世纪末颓废了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浪漫主义思潮是时代的潮流,它使意大利歌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

略谈从文艺复兴走向巴洛克的蒙特威尔第歌剧

略谈从文艺复兴走向巴洛克的蒙特威尔第歌剧-音乐论文略谈从文艺复兴走向巴洛克的蒙特威尔第歌剧 白永欣[1] 白宁 歌剧在文艺复兴的摇篮中悄然诞生,并经过无数音乐家的养育、历代人们的爱戴与关注茁壮成长至今日,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经过岁月的淘洗,以不同的姿态现世,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以绝对成熟的姿态在世界音乐之林屹立至今。 一、蒙特威尔第歌剧的孕育环境 文艺复兴之前最常出现的音乐剧目有牧歌剧、田园剧、幕间剧以及假面剧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秉承着努力为音乐发展探索新道路的信念,冲破复调音乐的束缚,开创“单声歌曲”,意大利新音乐风格取代了以复调经文歌为代表的尼德兰音乐风格。虽然宗教音乐仍然占统治地位,但世俗音乐的发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为歌剧的诞生奠定了音乐基础。歌唱、演奏、舞台表演、布景、服装等诸多因素的结合使得这种以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剧艺术的轮廓开始逐渐清晰起来,在“卡梅拉塔”社团推动下,艺术家们秉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结合对古罗马、古希腊的文明和学术进行的研究,高举推崇古学的旗帜,实践着自己的文艺创作,歌剧的概念被逐步确立,史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在艺术家们理想中诞生了。歌剧的诞生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人们也以极大的热忱接纳这一新兴音乐形式。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宫廷中盛行的娱乐传统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歌剧属于人文主义者的宫廷歌剧,绝大多数的演出隶属于宫廷中待客的豪华娱乐,其题材没有摆脱田园剧、宗教剧的束缚,这也是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

导思想相一致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歌剧题材没有离开当时戏剧题材,所以人们是在一个相熟的戏剧背景下,以不同的视角接受、审视一种新型的音乐戏剧形式,既陶醉于相熟戏剧的新的音乐生命,又沉迷于戏剧文化的坚实根基。 尽管“卡梅拉塔”成员们新的音乐思想、手段很早就付诸实践了,14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这种新风格的试验作品,但所有的工作进展是相当缓慢的。这时期,艺术家们还是用传统的方式来创作音乐戏剧。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芙妮》问世后,佩里又携手卡契尼创作了《尤丽迪茜》。再有嘉利阿诺的《梅杜罗》、《奥苏拉》等,但均已失传,尚存的有他和佩里合作的《佛罗拉》。这一时期歌剧的脚本内容十分严肃,具有鲜明的戏剧张力和诗歌品位。由于受古希腊和古罗马戏剧的启发,音乐也遵照“卡梅拉塔”艺术家们对单音歌曲的原则处理,旋律更活跃,和声更丰富,低音部的处理更合理化,独唱部分是咏叹调与自由式歌曲轮廓形成日后类似宣叙调和咏叹调结合的咏叙调形式,成为一种不间断地“通奏体”。合唱的地位也逐渐被提升,常与剧情结合在一起。所以逐步形成了歌剧音乐伴随着戏剧,诗歌紧跟着故事,音乐紧跟着诗歌,音乐戏剧冲突鲜明的音乐特征。歌剧音乐架构被逐步搭建与确立。 歌剧诞生之初,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是在摸索中前行,但歌剧并不是凭空出世的,其音乐积淀及戏剧基础是由来已久的,也就是说——其形式虽然新颖,但其内容的社会文化、音乐的体裁形式都没有远离人们的视野,一切的得来都像是约定俗成的。但是,人们逐渐疑虑,未来如何发展?发展的宗旨与方向该如何倚重?人们需要时间思考,需要时间反思,更加需要先行者的引领…… 二、蒙特威尔第歌剧 静观蒙特威尔第漫漫六十余年的乐坛往事,不难发现他所处的位置是一个特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