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二十三(西厢记)

合集下载

西厢记课件

西厢记课件

•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 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 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 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 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 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 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 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 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 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 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 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 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 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 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 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 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人物心理:
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 借景言情: 借景言情: 以情衬景: 以情衬景: 妙用修辞: 妙用修辞:
刻画方法:
B、对离别情境的 、 生动描写: 生动描写: 曲词中描写秋 景的组合意想 长亭路上[端正好] 斜晖霜林图: 筵席之中[脱布衫] 黄叶衰草图: 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离愁别恨: 离愁别恨: 忧心忡忡: 忧心忡忡: 惴惴不安: 惴惴不安: 埋怨不满: 埋怨不满:
经历艰难,始能结合, 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荒村雨露,野店风霜, 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异乡花草,再行栖迟, 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红楼梦》导读之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红楼梦》导读之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红楼梦》导读之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导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的回目为“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本回是全书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一是“大观园”从此成为贾府中一个青年人的乐园,一是宝玉与黛玉间的感情隐隐地现出“爱”的感觉。

先要说一个细节,贾政忽然得知宝玉身边有一个叫袭人的丫头,就不高兴起来,问是谁起了这样的名字,王夫人替宝玉遮掩说是贾母起的,但是,贾政却不信,一口断定:“一定是宝玉。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我们通常所谓“知子莫如父”,的确是正确不过的。

贾政对宝玉可谓知之甚深,他了解宝玉的为人与脾性,特别提到宝玉“不务正业”“秾词艳赋上作工夫”,这个评价是正确且准确的。

这里也要说说他们所住的屋子。

薛宝钗住在蘅芜苑中,蘅芜苑。

这处原名“蘅芷清芬”,元妃赐名“蘅芜苑”。

“蘅芜”是一种香草名称,在古代神话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汉武帝在延凉室中睡觉时梦到了李夫人给他一种名为“蘅芜”的香,汉武帝便从梦中惊醒,醒后仍可闻到衣服上枕头上留下的香气,而且这香气经过几个月都没有散去,武帝越是想要找到李夫人越是无法找到,于是就把这个延凉室改名为“遗芳梦室”。

这个室名其实还是很有讲究的,薛宝钗身上有一股特别的香味,宝玉曾经嗅到过,这种香味是因为她服用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留下的,“冷香”与武帝最初的室名是不是有某种关系呢?“延凉”与“冷香”,不正相合嘛。

而本回之后,贾母同刘姥姥等进大观园时,来到薛宝钗的“蘅芜苑”时,“只觉异香扑鼻”,也紧扣那香之奇异;再看“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那“雪洞一般”不也正是“延凉”吗?由此可以见得,薛宝钗这个居所的的确确应该是大有来头的。

林黛玉住在潇湘馆。

“潇湘馆”一名由元妃所赐,“潇湘”本为湘江的别称,在现在湖南省。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了这个概念,郦道元也曾用这一概念称湘水。

[《西厢记》原文及注解]《西厢记》原文及注解

[《西厢记》原文及注解]《西厢记》原文及注解

[《西厢记》原文及注解]《西厢记》原文及注解篇一 : 《西厢记》原文及注解原文地址:《西厢记》原文及注解作者:童菲第一节王实甫的《西厢记》王实甫生平及评价1(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

2(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3(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4(人之赋才,各有所近。

马东篱、王实甫,皆胜国名手。

马于《黄粱梦》、《岳阳楼》诸剧,种种妙绝,而一遇丽情,便伤雄劲;王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你称。

尺有所短,信然。

5( 世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顾不及王,要非定论。

《西厢记》[1]选注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一折[2][正末扮张生骑马引仆上开[3]] 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4]也,先人拜礼部尚书[5],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

后一年丧母。

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6],游於四方。

即今贞元十七年[7]二月上旬,唐德宗[8]即位,欲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9],过蒲关上[10]有一故人,姓杜名确[11],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后弃文就武,遂得武举状元,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着蒲关。

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却往京师求进。

暗想小生萤窗雪案[12],刮垢磨光[13],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14],满马春愁压绣鞍。

[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15]。

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16]。

[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17]。

将棘围守暖[18],把铁砚[19]磨穿。

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20]。

才高难入俗人机[21],时乖[22]不遂男儿愿。

空雕虫篆刻[23],缀断简残编[24]。

行路之间,早到蒲津。

这黄河有九曲,此正古河内之地,你看好形势也呵~[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25]。

西厢记ppt课件

西厢记ppt课件

杂剧
• 元曲
散曲
小令 套数
;.
16
关汉卿: 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救风尘》 《蝴蝶梦》《望江亭》
《倩女离魂》
白 朴:
《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
《汉宫秋》
;.
17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 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 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 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 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
64
拓展探究:
对比《苏幕遮》和《长亭送别》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碧云天,黄叶“斜地阳””二点句出,所一状高乃一薄低暮,之一秋俯景一,仰此,句展将现青了山际摄天入极画地面的,苍并莽使秋天景、。 此二句,由地眼、中山实、景水转融为为意一中体虚,景交,相而辉离映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18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佳佳期期饯饯行行26按照时间推移和情节的发展可以把全文分为哪四个部分
宝黛共读《》
;.
1
长 亭 送 别
王 实 甫
;.
2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
57
古道:

高考语文名著选择题(作品+作者+人物)专项复习(40部名著资料整理+50道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选择题(作品+作者+人物)专项复习(40部名著资料整理+50道习题)

高考语文名著选择题(作品+作者+人物)专项复习(40部名著资料整理+50道习题)1.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西游记》——吴承恩——玉面公主B.《三国演义》——罗贯中——司马懿C.《水浒传》——施耐庵——杜十娘D.《红楼梦》——曹雪芹——凤姐C杜十娘是《警世通言》中的人物,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孙二娘2.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警世通言》——冯梦龙——杜十娘B.《三国演义》——罗贯中——诸葛亮C.《红楼梦》——曹雪芹——林黛玉D.《水浒传》——施耐庵——成名D成名是《聊斋志异》中《促织》的人物3.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聊斋志异》——蒲松龄——成名B.《三国演义》——罗贯中——范进C.《警世通言》——冯梦龙——李甲D.《水浒传》——施耐庵——林冲B范进是《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人物4.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儒林外史》——吴敬梓——范进B.《聊斋志异》——蒲松龄——窦娥C.《水浒传》——施耐庵——武松D.《警世通言》——冯梦龙——孙富B窦娥是《窦娥冤》中的人物5.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吴敬梓——胡屠夫B.《聊斋志异》——蒲松龄——聂小倩C.《窦娥冤》——关汉卿——窦娥D.《警世通言》——冯梦龙——红娘D红娘是《西厢记》中的人物6.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吴敬梓——裴少俊B.《聊斋志异》——蒲松龄——宁采臣C.《窦娥冤》——关汉卿——张驴儿D.《西厢记》——王实甫——崔莺莺A 裴少俊是《墙头马上》中的人物7.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墙头马上》——白朴——裴少俊B.《聊斋志异》——蒲松龄——王文举C.《窦娥冤》——关汉卿——蔡婆婆D.《西厢记》——王实甫——张生B王文举是《倩女离魂》中的人物8.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墙头马上》——白朴——李千金B.《倩女离魂》——郑光祖——王文举C.《窦娥冤》——关汉卿——汉元帝D.《西厢记》——王实甫——张生C汉元帝是《汉宫秋》中的人物9.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墙头马上》——白朴——裴行俭B.《倩女离魂》——郑光祖——方鸿渐C.《汉宫秋》——马致远——王昭君D.《西厢记》——王实甫——孙飞虎B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人物10.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墙头马上》——白朴——裴行俭B.《围城》——钱钟书——方鸿渐C.《汉宫秋》——马致远——毛延寿D.《西厢记》——王实甫——高觉新D高觉新是《家》中的人物11.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墙头马上》——白朴——祥林嫂B.《围城》——钱钟书——孙柔嘉C.《汉宫秋》——马致远——呼韩邪单于D.《家》——巴金——高觉新A祥林嫂是《彷徨》里《祝福》中的人物12.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彷徨》——鲁迅——鲁四老爷B.《围城》——钱钟书——赵辛楣C.《汉宫秋》——马致远——周朴园D.《家》——巴金——高觉民C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人物13.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彷徨》——鲁迅——贺老六B.《围城》——钱钟书——苏文纨C.《雷雨》——曹禺——鲁侍萍D.《家》——巴金——杜丽娘D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人物14.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彷徨》——鲁迅——孔乙己B.《围城》——钱钟书——唐晓芙C.《雷雨》——曹禺——周萍D.《牡丹亭》——汤显祖——杜丽娘A孔乙己是《呐喊》里《孔乙己》中的人物15.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呐喊》——鲁迅——孔乙己B.《围城》——钱钟书——王利发C.《雷雨》——曹禺——鲁大海D.《牡丹亭》——汤显祖——柳梦梅B王利发是《茶馆》中的人物16.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呐喊》——鲁迅——阿QB.《茶馆》——老舍——王利发C.《雷雨》——曹禺——玛蒂尔德D.《牡丹亭》——汤显祖——柳梦梅B玛蒂尔德是《项链》中的人物17.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呐喊》——鲁迅——闰土B.《茶馆》——老舍——常四爷C.《项链》——莫泊桑——玛蒂尔德D.《牡丹亭》——汤显祖——格里高尔D格里高尔是《变形记》中的人物18.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呐喊》——鲁迅——华老栓B.《茶馆》——老舍——秦二爷C.《项链》——莫泊桑——哈姆雷特D.《变形记》——卡夫卡—格里高尔C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中的人物19.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呐喊》——鲁迅——杨二嫂B.《骆驼祥子》——老舍——虎妞C.《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克劳狄斯D.《变形记》——卡夫卡——赫列斯达可夫C赫列斯达可夫是《钦差大臣》中的人物20.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呐喊》——鲁迅——六一公公B.《骆驼祥子》——老舍——娜拉C.《哈姆雷特》——莎士比亚——雷欧提斯D.《钦差大臣》——果戈里——赫列斯达可夫C娜拉是《玩偶之家》中的人物21.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呐喊》——鲁迅——翠翠B.《玩偶之家》——易卜生——娜拉C.《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奥菲莉亚D.《老残游记》——刘鹗——铁英A 翠翠是《边城》中的人物22.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边城》——沈从文——天保B.《玩偶之家》——易卜生——海尔茂C.《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乔特鲁德D.《钦差大臣》——果戈里——吴荪甫D 吴荪甫是《子夜》中的人物23.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边城》——沈从文——傩送B.《官场现形记》——李伯元——甄守球C.《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有二伯D.《子夜》——茅盾——吴荪甫C 有二伯是《呼兰河传》中的人物24.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边城》——沈从文——顺顺B.《官场现形记》——李伯元——戴凤莲C.《呼兰河传》——萧红——有二伯D.《子夜》——茅盾——赵伯韬B戴凤莲是《红高粱》中的人物25.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边城》——沈从文——于小芹B.《红高粱》——莫言——戴凤莲C.《呼兰河传》——萧红——小团圆媳妇D.《子夜》——茅盾——杜竹斋A于小芹是《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26.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小二黑结婚》——赵树理——于小芹B.《红高粱》——莫言——余占鳌C.《呼兰河传》——萧红——冯歪嘴子D.《子夜》——茅盾——王一生D王一生是《棋王》中的人物27.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小二黑结婚》——赵树理——二诸葛B.《红高粱》——莫言——沈世钧C.《呼兰河传》——萧红——王寡妇D.《棋王》——阿城——王一生B沈世钧是《半生缘》中的人物28.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小二黑结婚》——赵树理——三仙姑B.《半生缘》——张爱玲——沈世钧C.《呼兰河传》——萧红——水生嫂D.《棋王》——阿城——脚卵C水生嫂是《荷花淀》中的人物29.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小二黑结婚》——赵树理——金旺B.《半生缘》——张爱玲——顾曼桢C.《荷花淀》——孙犁——水生D.《棋王》——阿城——白嘉轩D白嘉轩是《白鹿原》中的人物30.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小二黑结婚》——赵树理——樊家树B.《半生缘》——张爱玲——顾曼路C.《荷花淀》——孙犁——水生D.《白鹿原》——陈忠实——白嘉轩A樊家树是《啼笑因缘》中的人物31.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A.《啼笑因缘》——张恨水——樊家树B.《半生缘》——张爱玲——祝鸿才C.《荷花淀》——孙犁——林震D.《白鹿原》——陈忠实——鹿子霖C林震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人物32.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啼笑因缘》——张恨水——沈凤喜B.《半生缘》——张爱玲——何梦霞C.《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林震D.《白鹿原》——陈忠实——白孝文C何梦霞是《玉梨魂》中的人物33.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啼笑因缘》——张恨水——何丽娜B.《玉梨魂》——徐枕亚——何梦霞C.《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刘世吾D.《白鹿原》——陈忠实——姚木兰D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的人物34.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啼笑因缘》——张恨水——关秀姑B.《玉梨魂》——徐枕亚——白梨影C.《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倪焕之D.《京华烟云》——林语堂——姚木兰C倪焕之是《倪焕之》中的人物35.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啼笑因缘》——张恨水——胡玉音B.《玉梨魂》——徐枕亚——筠倩C.《倪焕之》——叶圣陶——蒋冰如D.《京华烟云》——林语堂——曾荪亚A胡玉音是《芙蓉镇》中的人物36.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芙蓉镇》——古华——胡玉音B.《玉梨魂》——徐枕亚——林英子C.《倪焕之》——叶圣陶——金佩璋D.《京华烟云》——林语堂——牛素云B林英子是《城南旧事》中的人物37.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芙蓉镇》——古华——秦书田B.《城南旧事》——林海音——林英子C.《倪焕之》——叶圣陶——王乐山D.《京华烟云》——林语堂——孙少平D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38.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芙蓉镇》——古华——胡玉音B.《城南旧事》——林海音——秀贞C.《倪焕之》——叶圣陶——克罗德D.《平凡的世界》——路遥——孙少平C克罗德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39.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芙蓉镇》——古华——高老头B.《城南旧事》——林海音——兰姨娘C.《巴黎圣母院》——雨果——克罗德D.《平凡的世界》——路遥——孙少安A高老头是《人间喜剧》中的人物40.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人间喜剧》——巴尔扎克——高老头B.《城南旧事》——林海音——唐·吉诃德C.《巴黎圣母院》——雨果——埃斯梅拉达D.《平凡的世界》——路遥——田润叶A唐·吉诃德是《唐吉坷德》中的人物41.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人间喜剧》——巴尔扎克——葛朗台B.《唐吉坷德》——塞万提斯——桑丘C.《巴黎圣母院》——雨果——卡西莫多D.《平凡的世界》——路遥——别里科夫A别里科夫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人物42.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人间喜剧》——巴尔扎克——葛朗台B.《唐吉坷德》——塞万提斯——桑丘C.《巴黎圣母院》——雨果——简爱D.《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别里科夫C简爱是《简爱》中的人物43.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人间喜剧》——巴尔扎克——贝姨B.《唐吉坷德》——塞万提斯——阿廖沙C.《简爱》——夏洛蒂·勃朗特——罗切斯特D.《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柯瓦连科C阿廖沙是《童年》中的人物44.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人间喜剧》——巴尔扎克——安娜B.《童年》——高尔基——阿廖沙C.《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圣·约翰D.《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布尔金A安娜是《安娜·卡列琳娜》中的人物45.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安娜·卡列琳娜》——托尔斯泰——安娜B.《童年》——高尔基——阿库林娜·伊凡诺夫娜C.《简爱》——夏洛蒂·勃朗特——阿黛勒·瓦朗D.《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达西D达西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46.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安娜·卡列琳娜》——托尔斯泰——卡列宁B.《童年》——高尔基——卡希林C.《简爱》——夏洛蒂·勃朗特——海伦D.《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达西B海伦是《海伦·凯特》中的人物47.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及作品中的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阿Q正传》——老舍——假洋鬼子B.《包身工》——夏衍——芦柴棒C.《项链》——莫泊桑——玛蒂尔德D.《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凤姐A《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doc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doc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赏析部分原文: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

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自主学习:1、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2、“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与“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意思?3、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林黛玉一种怎样的心境?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知识链接:1、本回主要内容:元春编次大观园题咏,贾政领命勒石。

周氏央事,凤姐遂意,贾芹得管铁槛寺。

元春再谕众姐妹入园,宝玉随进读书。

贾政传,宝玉为难,金钏奚落。

贾政严词叮嘱。

众人分派入住,宝玉整日作诗画外务。

因宝玉静中生烦,茗烟寻外传传奇。

桃花树下读《会真记》,宝玉逢黛玉葬花。

被宝玉引书中语做比,黛玉气恼。

袭人觅宝玉回房请安,黛玉独听戏文,神痴落泪。

2、作品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

北京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名著阅读(附解析)

北京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名著阅读(附解析)

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为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先进》)(1)颜回从师学习有哪些特点?请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2)关于“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有人认为孔子表达了对颜回的遗憾,有人说“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也有人说是“遗憾而又深喜之”。

对于此句中孔子的态度,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1)谦逊沉静,善于倾听;默默思考,独自钻研;触类旁通,付诸实践;学而不厌,坚持不懈。

(2)答案示例一:学问之道,贵在问,多问才能教学相长,并获得真知。

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感到遗憾,“非助我者”清楚表明了态度。

答案示例二:颜渊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可见他对孔子的教诲闻语即解,心解力行,无所不悦。

因此,孔子此语实为赞颂其聪慧颖悟,深喜其“不愚”。

答案示例三:学问之道,贵在问,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说“非助我者”,感到遗憾;但颜渊对孔子的教诲无所不悦,因其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孔子亦喜其“不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形象及相关内容的概括能力。

结合“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可知颜回整天听孔子讲学,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说明他谦逊沉静,善于倾听;结合“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可知颜回能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发挥,说明他自己进行了思考,吸收了老师教给的知识,说明他默默思考,独自钻研;结合“回也闻一以知十”可知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连子贡和孔子在这方面都自叹不如,说明他能够触类旁通,付诸实践;结合“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可知颜回听孔子说话从不懈怠,说明他学而不厌,坚持不懈。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西厢记》原文及鉴赏【导语】:【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根无线,如蓬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二十三)——《西厢记》阅读【作者简介】王实甫(1260—1336),字德信。

大都(今河北定兴县)人。

元代杂剧作家。

《录鬼薄》列他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王实甫作杂剧十四种,今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等三种。

散曲存世不多,出语俏丽,委婉含蓄。

【创作背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

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

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

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

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

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内容简介】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

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

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

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

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

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

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

【作品主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人物介绍】崔莺莺崔莺莺出身名门贵族,是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

在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中,她内心强烈地追求着爱情和幸福。

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张生的痴情和才华博得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养,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达爱情的苦恼。

张生解普救寺之围,本应与她结为夫妻,但老夫人的变卦,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反抗的意识开始觉醒。

她逐渐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美满结合。

[6]张生(张君瑞)张生先父官礼部尚书,可见他也是书香门第出身,自幼在此环境熏陶下,勤奋学习,学成满腹文章以求金榜题名。

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因此“书剑飘零,游于四方”。

由此可见,张生的愿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时。

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抛向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辛与努力置于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追求自由爱情放在第一要务。

于是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在普救寺英雄救关,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却遭崔夫人拒绝,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赶考,未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建立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来见崔夫人;驳落啊,休来见崔夫人”的确,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红娘红娘不仅仅是一个裨女,而且是剧里剧外的联络人,她作为作者代言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着剧情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红娘奔走于崔、张之间,周旋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中,老夫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维护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要打破它,就需要红娘这样具有大胆的反抗精神而又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侠气角色,她见义勇为,情缘反礼,愿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因此,她在剧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老夫人老夫人是一个多苦多难的、已经衰败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长。

丈夫刚刚去世,能够担负起家庭支柱的小儿子尚且年幼,显赫的相府之家转眼之间变得只剩“至亲三四口儿”,而客居萧寺,后面会遇到什么麻烦,她一无所知。

老夫人的丧夫之痛和对未来世事难料的苦楚,不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莺莺小姐所能体会和理解的。

老夫人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她的一段“子母孤霜途路穷”的唱词,反映了她对门前冷落、世态炎凉的感伤,这对老夫人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由于她痛感门庭冷落、处境凄凉,所以她特别想为女儿寻一段既可以维持崔家贵族之家的社会地位,又能给女儿带来幸福的婚姻,因而,如张生这般之人断然不是老夫人的理想人选。

【艺术特色】一、结构宏伟,布局合理,娴熟发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

西厢记的故事在元代初期已经广为流传,《西厢记诸宫调》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王实甫对这一故事,精心结构,合理布局,突破元杂剧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人独唱的体制,独创了五本二十一折的规模。

剧本主线突出,围绕主线,层层展开矛盾,使全剧波折迭起,悬念丛生。

剧情的演进,常给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

情节的发展变化,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同时人物性格又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具体依据。

汤显祖评论“赖婚”一事:“此出夫人不变一卦,缔婚后趣味混同嚼蜡,安能谱出许多佳况哉,故知文章不变不奇,不宕不逸”。

这其实是对《西厢记》起伏跌宕,不落窠臼的赞誉。

二、根据人物性格,成功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这是贯穿全剧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就是反对门阀观念、藐视封建礼教和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与维护门阀利益、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家长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另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这是次要矛盾,随着莺莺突破心理障碍,和张生私结终身,他们的矛盾也随之消失。

这三个年轻人的矛盾是由顾忌、猜疑、矜持和不信任造成的。

对莺莺和张生来说,封建意识的负担也是造成他们之间冲突的原因。

三人之间的矛盾,是以人物性格为基础展开的。

他们的性格是由于三人不同的身份、处境、教养、个性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由于他们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步调有紧有慢,方式也各不相同,造成了他们之间的误会、猜疑、担心等冲突,有时甚至达到了十分难堪、互相捉弄的程度。

他们在冲突中加深了互相了解,也显示出每个人独特的个性。

三、语言的个性化特色十分突出。

《西厢记》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十分突出的个性特色。

张生的语言爽朗热烈,抒发其胸臆开阔清丽、洒脱不俗,表现痴情,描写急切,夸张感叹,带有青年书生的特点,富有喜剧色彩。

红娘的语言,锋利、俏皮、泼辣、爽快,俗语方言脱口而出,符合一个聪明机智、助人为乐的下层婢女的身份。

莺莺的语言,深沉幽雅,显得钟情、旖旎、犹疑、凝重、矜持、蕴藉,不失相国小姐的大家风范。

老夫人的语言板滞僵硬,惠明的语言豪爽朴素,郑恒的语言庸俗粗鄙。

四、吸收融化古代诗词中的优美诗句,用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为剧本增添了优美动人的艺术魅力。

元杂剧的曲词,本身具有诗词的抒情特点。

王国维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古诗词之佳者,莫不如是,元曲亦然。

”朱权说王实甫的曲词:“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肯定王实甫的曲词具有诗的语言和意境。

五、《西厢记》艺术上的第一大特色,是运用“寓庄于谐”的手法,刻画各个面目不相同的喜剧是典型。

如莺莺的“假意儿”(需要借助红娘的帮助,又假装斥责;主动约会张生,见面却又要怒斥一番;)、张生的以丑显美(爱情热情大胆,近于痴狂;长期书斋禁锢,相当迂腐,关键时期,依靠红娘从中帮助)、红娘的机智幽默(月下烧香,看出莺莺对张生的心意;拷红,假装帮老夫人出谋献策,反拷取胜)。

老夫人看似满口仁义,实质虚伪、狡诈。

动机与效果背离。

内外矛盾、因果相违。

六文辞优美,诗意浓郁。

如开篇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及“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种以景传情,生动而又准确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佳句比比皆是。

a、把古典诗词含蓄凝炼的语言与民间通俗流畅的口语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既优美典雅又生动活泼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b、诗剧般浓郁的抒情意味。

c、个性化的特点很突出,人物语言都切合身份和性格。

如张生的语言坦直而含稚气,常带夸张,显出痴狂的个性;莺莺的语言含蓄而矜持,常带感伤情调;红娘的语言则俚俗率直,爽朗泼辣,妙语连珠,俏皮可爱:老夫人的口吻则常露冷酷专横。

【佳句积累】1、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2、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3、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

4、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5、情已沾了肺腑,意已惹了肝肠。

6、郎才女帽合相仿。

眉儿浅淡思张敞,春色飘零忆阮郎。

7、翠裙鸳绣金莲小,红袖鸾销玉笋长。

8、纵然酬得今生志,着甚支吾此夜长。

9、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

10、今生难得有情人,前世烧了断头香。

11、闲寻方丈高僧语,闷对西厢皓月吟。

12、料想春娇厌拘束,等闲飞出广寒宫。

13、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

14、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15、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16、惺惺的自古惜惺惺。

17、扑刺刺宿鸟飞腾,颤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

18、空撇下碧澄澄苍苔露,明皎皎花筛月影。

19、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

20、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21、林下晒衣嫌日淡,池中濯足恨鱼腥。

22、好句有情联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23、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

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24、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