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节气一览表
全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全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中国传统农历中,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反映不同季节的变化和农业活动的规律。
这些节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以下是全年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表。
立春: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是春季的开始。
立春这天,天气逐渐转暖,寒气渐退,大地开始回春,万物苏醒。
人们在这一天会吃春饼、踏青和点燃爆竹,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雨水: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表示降雨量逐渐增加,大地开始春耕准备。
人们在这一天会祭拜神灵,以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是春季气候变暖的标志,表示蛰伏的动物逐渐苏醒。
这一天,人们会吃春笋、点缀家庭,以迎接春暖花开的到来。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是春季的中点。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赤道,昼夜平分,预示着白昼逐渐变长。
人们在这一天会祭拜祖先,表达对春天的感激。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是扫墓祭祖的时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墓地扫墓、烧纸、祭拜祖先,以缅怀先人,祈求安宁和幸福。
谷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是春季向夏季过渡的节气。
这一天,田间地头的作物进入了生长的关键时期。
人们会吃新米,感恩大自然给予的食物。
立夏:每年的5月4日或5日,是夏季的开始。
这一天,大地万物开始茁壮成长,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
人们在这一天会吃“柿香蕉”,祈求平安和富饶。
小满:每年的5月19日或20日,意味着五谷开始进入抽穗期,即将成熟。
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祈求稳定和平安。
芒种:每年的6月4日或5日,表示麦类作物开始抽穗。
人们在这一天会吃新麦和草莓,以庆祝丰收的开始。
夏至:每年的6月20日或21日,是夏季的中点,为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人们会在这一天向太阳下拜,祈求健康和平安。
小暑:每年的7月6日或7日,夏季到来后温度逐渐升高。
人们在这一天会吃冷饮、避暑,以防暑病的发生。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是夏季最热的时期。
人们在这一天会吃清凉食品、吃香橙,以消暑驱暑。
历年节气表

以下是历年节气表(以公历时间为准):1. 春季-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19日-惊蛰:3月5-6日-春分:3月20-21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0日2. 夏季-立夏:5月5-7日-小满:5月20-21日-芒种:6月5-6日-夏至:6月21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1-23日3. 秋季-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8日-秋分:9月22-23日-寒露:10月8日-9日-霜降:10月23-24日4. 冬季-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日以上是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表,它们分别代表着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时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和养生意义。
例如,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气温回暖,春雷乍动,万物复苏,是春季重要的养生时节。
清明则标志着季节由暖转温,天气多变,是呼吸道和皮肤疾病高发的季节。
此外,二十四节气还与传统文化、民俗、饮食、养生等方面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上述四季二十四节气,还有七十二候或者三候,这表示的是黄河流域一年里不同节气里的物候现象。
三候一般指五个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即代表“五天”的时间。
例如,“小暑、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大雪”等。
这些节气反映了黄河流域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气象面貌,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同时,这些节气也与传统文化、民俗、养生等方面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历年节气表包括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或三候等不同的时间节点,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
了解和掌握这些节气规律,对于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维护身体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

二十四节气表简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时间单位,那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路径和地球自转的规律而确定的,它们分布在一个年度中,每个节气之间相隔半个月。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和应用,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的周知和深思熟虑,也体现了他们和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此,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二十四节气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春节(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开始。
立春一般在2月4日或5日。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立春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春天的象征,还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前夜。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在家里贴年画、做饭、扫除等等,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立春后的下一个节气是雨水,一般出现在2月18日或19日。
这一天的雨水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时候,也是田地开始潮湿和湖泊开始积水的时候。
雨水的到来标志着寒冬渐渐消退,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
接下来是惊蛰,一般在3月5日或6日。
惊蛰代表了春雷开始响起,春天的到来更加显著。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品尝新鲜的春笋,这是中国人迎接春天的传统方式之一。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3月20日或21日,它标志着昼夜平分,春天正式到来。
春分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暖和,万物复苏。
同时,它也是我国传统农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时刻,比如耕地、播种等等。
接下来是清明,它通常出现在4月4日或5日。
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它不仅代表了一个节气的名称,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前夜。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到墓地祭拜祖先,清扫墓地,烧纸钱和食物供祭,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将在此跳过几个节气,进入夏天的节气。
芒种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6月5日或6日。
在芒种时,农民开始收割早稻,工作的节奏也逐渐变忙。
芒种一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一个节气,也是夏天真正到来的标志。
夏至是夏季的中心点,它通常出现在6月21日或22日。
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白天最长,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
中国节日节气大全及寓意

中国节日节气大全及寓意我国传统节日和节气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气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按照阴阳五行学说把一年划分为24个节气的历法。
每个节气都寓意着一年四季变化和生产生活规律。
一、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2.元宵节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3.清明节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传统节日节气表

节日/节气信息表中国传统节日1.除夕(每年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2.春节(正月初一)3.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4.清明节(每年4月4日-6日)5.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7.中元节(每年七月十五)8.中秋节(每年八月十五)9.重阳节(每年九月初九)10.腊八节(每年腊月初八)11.春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12.填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13.龙抬头(每年二月初二)14.上巳节(每年三月初三)15.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16.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17.九毒日(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18.姑姑节(每年六月初六)19.财神节(每年七月廿二)20.寒衣节(每年十月初一)21.秋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22.下元节(每年十月十五)二十四节气1.立春(每年2月3日-5日)2.雨水(每年2月18-20日)3.惊蛰(每年3月5日-6日)4.春分(每年3月19日-22日)5.清明(每年4月5日-6日)6.谷雨(每年4月19日-21日)7.立夏(每年5月5日-7日)8.小满(每年5月20日-22日)9.芒种(每年6月5日-7日)10.夏至(每年6月20日-22日)11.小暑(每年7月6日-8日)12.大暑(每年7月22日-24日)13.立秋(每年8月7日-9日)14.处暑(每年8月22日-24日)15.白露(每年9月7日-9日)16.秋分(每年9月22日-24日)17.寒露(每年10月7日-9日)18.霜降(每年10月22日-24日)19.立冬(每年11月7日-8日)20.小雪(每年11月21日-23日)21.大雪(每年12月6日-8日)22.冬至(每年12月21日-23日)23.小寒(每年1月4日-6日)24.大寒(每年1月19日-21日)中国现代节日1.元旦(每年1月1日)2.植树节(每年3月12日)3.劳动节(每年5月1日)4.五四青年节(每年5月4日)5.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6.建党节(每年7月1日)7.建军节(每年8月1日)8.教师节(每年9月10日)9.国庆节(每年10月1日)纪念日1.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每年9月18日)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3.孔子诞辰纪念日(每年9月28日)4.香港回归纪念日(每年7月1日)5.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6.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纪念日(每年11月7日)7.抗美援朝纪念日(每年10月25日)8.台湾光复节(每年10月25日)9.辛亥革命纪念日(每年10月10日)10.西安事变纪念日(每年12月12日)11.澳门回归纪念日每年(12月20日)12.孙中山纪念日(每月3月12日)西方节日1.愚人节(每年4月1日)2.感恩节(每年11月第四个周四)3.平安夜(每年12月24日)4.黑色星期五(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五)5.万圣节(每年11月1日)6.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7.父亲节(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8.情人节(每年2月14日)9.复活节(每年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10.母亲节(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世界节日大全1.国际麻风节(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2.世界湿地日(每年2月2日)3.世界抗癌症日(每年2月4日)4.国际气象节(每年2月10日)5.国际母语日(每年2月21日)6.反对殖民主义斗争日(每年2月21日)7.世界居住条件日(每年2月最后一天)8.国际海豹日(每年3月1日)9.世界青光眼日(每年3月6日)10.妇女节(每年3月8日)11.世界肾脏日(每年3月第二个星期四)12.国际警察节(每年3月14日)13.国际消费日(每年3月15日)14.国际航海日(每年3月17日)15.世界社会工作日(每年3月第三个星期二)16.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每年3月21日)17.世界儿歌日(每年3月21日)18.世界森林日(每年3月21日)19.世界水日(每年3月22日)20.世界气象日(每年3月23日)21.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每年3月24日)22.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23.世界戏剧日(每年3月27日)24.国际医生节(每年3月30日)25.国际枕头大战日(每年4月2日)26.国际儿童图书日(每年4月2日)27.世界自闭症日(每年4月2日)28.世界卫生日(每年4月7日)29.世界高血压日(每年4月7日)30.世界帕金森日(每年4月11日)31.世界血友病日(4月17日)32.国际古迹遗址日(每年4月18日)33.世界儿童日(每年4月第四个星期日)34.世界地球日(每年4月22日)35.世界读书日(每年4月23日)36.世界防治疟疾日(每年4月25日)37.世界知识产权日(每年4月26日)38.世界安全日(每年4月28日)39.国际劳动节(每年5月1日)40.世界防治哮喘日(每年5月第一个周二)41.世界新闻自由日(每年5月3日)42.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每年5月15日)43.世界红十字日(每年的5月8日)44.国际护士节(每年5月12日)45国际家庭日(每年5月15日)46.世界电信日(每年5月17日)47.国际博物馆日(每年5月18日)48.全国文化发展日(每年5月21日)49.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每年5月22日)50.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每年5月26日)51.国际维和人员日(每年5月29日)52.世界无烟日(每年5月31日)53.世界牛奶日(每年6月1日)54.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55.世界海洋日(每年6月8日)56.世界无童工日(每年6月12日)57.世界献血日(每年6月14日)58.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每年6月17日)59.世界难民日(每年6月20日)60.国际奥林匹克日(每年6月23日)61.国际禁毒品日(每年6月26日)62.联合国宪章日(每年6月26日)63.国际体育记者日(每年7月2日)64.国际合作节(每年7月第一个星期六)65.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每年7月8日)69.国际青年日(每年8月12日)70.国际扫盲日(每年9月8日)71.世界预防自杀日(每年9月10日)72.世界急救日(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73.国际民主日(每年9月15日)74.世界清洁地球日(9月的第三个周末)75.国际臭氧层保护日(每年9月16日)76.国际和平日(每年9月21日)77.世界停火日(每年9月21日)78.国际失智症日(每年9月21日)79.世界无车日(每年9月22日)80.国际爱牙日(每年9月20日)81.国际聋人节(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82.世界海事日(每年9月的最后一周)83.世界旅游日(每年9月27日)84.国际翻译日(每年9月30日)85.世界住房日(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86.国际老年人日(每年10月1日)87.国际音乐节(每年10月1日)88.世界海事日(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89.世界动物日(每年10月4日)90.世界教师日(每年10月5日)91.全国高血压日(每年10月8日)92.世界邮政日(每年10月9日)93.世界精神卫生日(每年10月10日)94.世界镇痛日(每年10月11日)95.世界视力日(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四)96.世界关节炎日(每年10月12日)97.世界60亿人口日(每年10月12日)98.世界保健日(每年10月13日)99.国际标准时间日(每年10月13日) 100.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每年10月13日) 101.世界农村妇女日(每年10月15日) 102.国际盲人节(每年10月15日)103.全球洗手日(每年10月15日)104.世界粮食节(每年10月16日)105.世界消除贫困日(每年10月17日) 106.世界厨师日(每年10月20日)107.世界骨质疏松日(每年10月20日) 108.世界传统医药日(每年10月22日) 109.世界发展信息日(每年10月24日) 110.世界勤俭日(每年10月31日)111.吉尼斯世界纪录日(每年11月9日) 112.世界青年日(每年11月10日)113.世界糖尿病日(每年11月14日) 114.国际宽容日(每年11月16日)115.国际大学生节(每年11月17日)119.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每年11月29日) 120.世界艾滋病日(每年12月1日)121.世界残疾人日(每年12月3日)122.国际志愿人员日(每年12月5日)123.国际民航日(每年12月7日)124.世界足球日(每年12月9日)125.国际反腐败日(每年12月9日)126.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每年12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127.世界人权日(每年12月10日)128.世界强化免疫日(每年12月15日)信息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24节气时间表

24节气时间表关键信息项1、 24 节气名称2、每个节气对应的具体日期3、节气的气候特点及对农事活动的影响11 24 节气的介绍24 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111 节气的划分依据24 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地球每公转 15°对应一个节气。
112 节气的重要意义24 节气反映了季节、物候、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2 春季的 6 个节气1、立春:通常在 2 月 3 5 日。
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开始解冻。
2、雨水:2 月 18 20 日。
此时降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3 月 5 7 日。
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4、春分:3 月 20 22 日。
昼夜平分,气候温和,雨水充沛。
5、清明:4 月 4 6 日。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6、谷雨:4 月 19 21 日。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21 春季节气的农事特点春季是播种的季节,在这几个节气中,农民需要抓紧时间进行春耕、春播,同时要注意防范春寒对农作物的影响。
13 夏季的 6 个节气1、立夏:5 月 5 7 日。
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2、小满:5 月 20 22 日。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3、芒种:6 月5 7 日。
此时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需要及时收割。
4、夏至:6 月21 22 日。
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炎热的夏天来临。
5、小暑:7 月 6 8 日。
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6、大暑:7 月 22 24 日。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131 夏季节气的农事特点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季节,农民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
14 秋季的 6 个节气1、立秋:8 月 7 9 日。
中国24节气传统节日表格的内容特点风俗

大暑
7月22日左右
夏季最热,气温达到高峰。
喝凉茶、涂香油、吃瓜果、避暑、饮食保健等。
立秋
8月7日左右
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采摘水果、赏秋景、祭月、品尝秋菜等。
处暑
8月23日左右
暑气渐消,温暖逐渐减退。
食白菜、赏秋景、守夜、湿婆祭4节气传统节日的表格,包括每个节气的名称、日期、主要内容特点以及相关的民俗风俗。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化的示例,实际的节气内容可能更加丰富和多样。
节气
日期
主要内容特点
相关风俗
立春
2月3日左右
春季开始,阳光渐长,万物萌发。
吃春饼、祭灶、贴年画、踏春、放风筝等。
雨水
2月18日左右
雨水增多,气温逐渐回暖。
立冬
11月7日左右
冬季开始,气温继续下降。
吃鸭、冬日养生、霜降节气习俗等。
小雪
11月22日左右
气温寒冷,雨雪逐渐增多。
喝雪茶、赏雪景、吃饺子、冬季养生等。
大雪
12月7日左右
寒冷达到高峰,降雪较多。
吃麻雀馅饼、冬日防寒保暖、享受温泉等。
冬至
12月21日左右
白昼最短,冬季正式开始。
吃汤圆、吃饺子、祭祀祖先、养生等。
贴雨神、吃春饼、踏青、祭祀祖先等。
春分
3月4日左右
白昼和黑夜等长,春季转盛。
打春牛、踏青、吃春盛、扫墓、插柳等。
清明
4月4日左右
春季气温适宜,清明扫墓。
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祭祖、吃青团等。
谷雨
4月19日左右
粳稻开始抽穗,雨量增多。
求雨祈年、祭祀土地神、吃薏苡仁、浸糯米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日一栏一月一日元旦二月十四情人节三月八日妇女节五月一日劳动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农历)六月一日儿童节七月一日建党节八月一日建军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十月一日国庆节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农历)大年三十除夕(农历中国传统节日与节气12月29 除夕与家人团圆的日子正月初一春节新的一年的头天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灯节,赏灯,做灯时间不一清明节拜祭祖先的日子五月初五端阳节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七月初七七夕又名情人节,牛郎会织女八月十五中秋节花好月圆,两团圆九月初九重阳节与家人友人外出登山,远游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人日: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
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叫春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清明前二日。
《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
但依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
清明:就是清明节。
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除不祥,叫做修。
但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
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浴佛节: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
端午(端阳):五月初五日。
《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
(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
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
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
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
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
七夕:七月七日。
《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大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中元:六月十五日。
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人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教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等迷信活动。
中秋:八月十五日。
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为九是阳数,百月都逢九,所以称重阳。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
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时汝南恒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
冬至:就是冬至节。
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
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
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
腊日:腊是祭名。
《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疲。
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正月初一:春节(又名: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又名: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名: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四月初: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名: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七月初七:七夕节(乞巧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二月二十二:冬至腊月(十二)初八:腊八节腊月(十二)廿三:祭灶日(又名:小年)腊月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节气是什么意思?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节气时间的阳历与农历对照立春:2007年02月04日 (农历12月17日)雨水:2007年02月19日 (农历01月02日)惊蛰:2007年03月06日 (农历01月17日)春分:2007年03月21日 (农历02月03日)清明:2007年04月05日 (农历02月18日) 谷雨:2007年04月20日 (农历03月04日)立夏:2007年05月06日 (农历03月20日) 小满:2007年05月21日 (农历04月05日)芒种:2007年06月06日 (农历04月21日) 夏至:2007年06月22日 (农历05月08日)小暑:2007年07月07日 (农历05月23日) 大暑:2007年07月23日 (农历06月10日)立秋:2007年08月08日 (农历06月26日) 处暑:2007年08月23日 (农历07月11日)白露:2007年09月08日 (农历07月27日) 秋分:2007年09月23日 (农历08月13日)寒露:2007年10月09日 (农历08月29日) 霜降:2007年10月24日 (农历09月14日)立冬:2007年11月08日 (农历09月29日) 小雪:2007年11月22日 (农历10月13日)大雪:2007年12月07日 (农历10月28日) 冬至:2007年12月22日 (农历11月13日)小寒:2008年01月06日 (农历11月28日) 大寒:2008年01月20日 (农历12月13日)注:节气与公历日期相近霜降:2007年10月24日(丁亥年庚戍月辛卯日)霜降节气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可见霜降是开始见霜的意思。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
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
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霜的出现表明地面最低温度已达0℃以下,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初霜,初霜愈早对作物危害愈大。
我国各地的初霜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推迟的。
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我国东部北纬30°左右、汉水、云南省北纬2°左右的地区要到12月初才开始见霜;而厦门、广州到百色、思茅一带见霜时已是新年过后的1月上旬了。
明天立春立春:2008年02月04日/星期一/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八日/丁亥年癸丑月甲戍日立春的含义及由来: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我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
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
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
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立春的农谚风俗:立春也称“打春”,就是冬至数九后的第六个“九”开始,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农谚更有“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的说法。
“立”有开始之意,立春即为春季伊始。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
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所以有农谚道: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等。
每年立春日,大部分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
在《明宫史·饮食好尚》中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
” 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而兴于唐。
民间老百姓在立春之日喝春酒,吃春饼,打春牛。
附:二十四节歌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