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

合集下载

供热技术标准汇编

供热技术标准汇编

供热技术标准汇编供热技术的大规模发展,将使供热领域的从业人员(管理和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呈快速递增之势.书名:供热技术标准汇编页数:806 页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7月一、基础标准GB/T 1028—2000 工业余热术语、分类、等级及余热资源量计算方法GB2586-1991 热量单位、符号与换算GB/T 4270-1999 技术文件用热工图形符号与文字代号GB/T 6425—1986 热分析术语GB/T 13611—1992 城市燃气分类GB/T 16732—1997 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计量单位及符号GB/T 16803—1997 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术语GB/T 17050-1997 热辐射术语二、管理与方法标准GB/T 1921—2004 工业蒸汽锅炉参数系列GB/T 2587-1981 热设备能量平衡通则GB/T 2588—2000 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GB/T 2589—1990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3166-2004 热水锅炉参数系列GB/T 3484-1993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 3486-1993 评价企业各理用热技术导则GB/T 4272—1992 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GB/T 6423—1995 热电联产系统技术条件GB/T 8174-1987 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与评价GB/T 8175—1987 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B/T 10180—2003 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GB/T 10820-2002 生活锅炉热效率及热工试验方法GB/T 12712—1991 蒸汽供热系统凝结水回收及蒸汽疏水阀技术管理要求 GB/T 13234—1991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 13468—1992 泵类系统是能平衡的测试与计算方法GB/T 13471—1992 工业用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与旋涡泵系统经济运行 GB/T 13471-1992 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GB/T 14909-2005 能量系统(火用)分析技术导则GB/T 15316-1994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T 15317-1994 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GB/T 16320—2001 节能产品评价导则GB/T 15587—1995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 15910-1995 热力输送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 15911—1995 工业电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GB/T 15912-1995 活塞式单级制冷机组及其供冷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 15913-1995 风机机组与管网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 15914—1995 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GB/T 16614-1996 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GB/T 16615—1996 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GB/T 16616—1996 企业能源网络图绘制方法GB/T 17471—1998 锅炉热网系统能源监测与计量仪表配备原则GB/T 17719—1999 工业锅炉及火争加热炉烟气余热资源量计算方法与利用导则GB/T 17225—1998 中小学校教室采暖温度标准GB 17790—1999 房间空气调节器安装规范GB/T 17954—2000 工业锅炉经济运行GB/T 18282-2001 生活锅炉经济运行GB/T 140—2001 供热管道保温结构散热损失测试与保温效果评定方法三、产品标准四、太阳能供热标准内容简介为了满足全社会供热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迎接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的到来,增强全社会各部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供热节能和环保意识,提高供热领域的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让全社会理解使用供热技术的重要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现特编辑出版。

蒸汽节能措施

蒸汽节能措施

蒸汽节能措施摘要蒸汽节能措施是指通过优化蒸汽系统设计和运行方式,减少蒸汽能量的浪费,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蒸汽节能措施,包括通过减少蒸汽泄漏、改进蒸汽管道绝热和隔热等方法,来提高蒸汽的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

引言蒸汽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热能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发电、加热、加工和驱动各种设备。

然而,蒸汽的产生和利用往往会导致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采取蒸汽节能措施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蒸汽节能措施1. 减少蒸汽泄漏蒸汽泄漏是造成能量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蒸汽泄漏:•定期检查和维护蒸汽系统中的阀门、管道和接头,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部件;•采用高品质的密封材料,如橡胶垫片、密封圈等,确保蒸汽系统的密封性;•定期进行蒸汽系统的气密性检测,发现泄漏问题及时修复。

2. 改进蒸汽管道绝热和隔热在蒸汽输送过程中,管道的绝热和隔热能力直接影响能源的利用效率。

采用以下方法改进蒸汽管道绝热和隔热:•在蒸汽管道外部添加绝热层,减少热量的损失;•使用高效断热材料,如玻璃棉、岩棉等,提高管道的隔热效果;•定期检查和维护管道绝热层,及时修复受损部位。

3. 优化蒸汽系统设计蒸汽系统的设计合理性对于节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优化蒸汽系统设计的一些建议:•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蒸汽的供应量和压力,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能耗问题;•选择具有高效能和稳定性的锅炉和发生器等设备;•配置蒸汽系统的热交换设备,如换热器和回收装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蒸汽热能。

4. 建立蒸汽系统的监控与管理机制蒸汽系统的监控与管理是保证蒸汽节能效果的关键。

以下是建立蒸汽系统的监控与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安装蒸汽系统的监测仪器和设备,实时监测蒸汽的流量、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分析蒸汽系统的工作数据,及时发现异常和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复;•建立蒸汽系统的定期检查和维护计划,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节能效果的持续改善。

监测、测试标准

监测、测试标准

监测测试标准一、监测标准1、GB15136-2009《节能监测技术通则》;2、GB/T15317-2009《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监测》;3、GB/T15319-1994《火焰加热炉节能监测方法》;4、GB/T15318-2010《热处理电炉节能监测》;5、GB/T15910-2009《热力输送系统节能监测方法》;6、GB/T15911-1995《工业电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7、GB/T15912.1-2009《制冷机组及供制冷系统节能测试第1部分:冷库》;8、GB/T15913-2009《风机机组与管网系统节能监测》;9、GB/T15914-1995《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10、GB/T16664-1996《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11、GB/T16665-1996《空气压缩机组及供气系统节能监测方法》;12、GB/T16666-1996《泵机组液体输送系统节能监测方法》;13、GB/T16667-1996《电焊设备节能监测方法》;14、GB/T 17471-1998《锅炉热网系统能源监测与计量仪表配备原则》15、GB/T 25328-2010《玻璃窑炉节能监测》16、GB/T 16811-2005《工业锅炉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与监测》17、GB/T 17471-1998《锅炉热网系统能源监测与计量仪表配备原则》18、GB/T 18345.2-2001《燃气轮机烟气排放第2部分:排放的自动监测》19、GB/T 24560-2009《电解、电镀设备节能监测》20 、GB/T 24561-2009《干燥窑与烘烤炉节能监测》21、GB/T 24562-2009《燃料热处理炉节能监测》22、GB/T 24563-2009《煤气发生炉节能监测》23、GB/T 24564-2009《高炉热风炉节能监测》24、 GB/T 24565-2009《隧道窑节能监测》25、GB/T 24566-2009《整流设备节能监测》二、性能试验、测试标准。

DB 37-T 102-2007 供热管网和用热设备热能利用监测规范

DB 37-T 102-2007 供热管网和用热设备热能利用监测规范
5 测试项目
5.1 保温结构表面温升。 5.2 疏水阀漏汽率。
6 测试方法
6.1 保温结构表面温升的测试 6.1.1 保温结构表面温升测试参数包括:
1
DB37/T 102-2007
a) 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 b) 测点周围的环境温度和测点周围的风速。 6.1.2 测试应在供热管网和用热设备正常运行工况下进行。 6.1.3 测试应在供热管道和用热设备投入运行不少于 8h 后,且供热管道和用热设备内介质参数基本保 持稳定 1h 后开始。 6.1.4 室外测试应避免在雨、雪天气下进行,应避免日光直接照射或周围其它热源的辐射影响,否则 应加遮阳装置,且稳定 1h 后再测试。 6.1.5 测试时测点周围风速不应大于 3.0m/s。 6.1.6 在热力主干管道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管段作为测试区,每个测试区段其长度不应少于 20m,沿 测试区长度均匀布置 5 个测试截面,其中 1 个测试截面应布置在弯头处,否则应增加 1 个弯头测试截面; 每个测试截面沿管道外表周长均匀布置 4 个温度测点,取其算术平均值。 6.1.7 环境温度测点应按照下列原则布置: a) 架空管道测试应在距离测试截面保温结构外表面 1m 处; b) 敷设在地沟中的管道测试应在测试截面的管道与沟壁之间中心处。 6.1.8 风速测点位置与环境温度测点相同。 6.2 疏水阀漏汽率的测试 6.2.1 把通过疏水阀的凝结水和泄漏蒸汽的混合物排入盛冷水的计量桶中,测出混合物的焓值,用热 平衡法计算漏汽率。
ICS27.060.30 J98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102-2007
代替 DB37/T 102-1990
供热管网和用热设备热能利用监测规范
2007-11-29 发布
2007-12-01 实施

蒸汽节能降耗的措施

蒸汽节能降耗的措施

蒸汽节能降耗的措施蒸汽在很多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发电、制造、加热等。

然而,由于能源资源的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节能降耗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能够有效降低蒸汽耗能的措施,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负荷。

首先,通过蒸汽网络系统的优化布局可以实现节能降耗。

一个合理的网络设计可以减少蒸汽的流动阻力、损失和泄漏,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

对于大型工业企业来说,使用高效的蒸汽管道和设备布局来优化蒸汽流动路径,减少管道长度,减小阻力损失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减少漏汽的发生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定期检查和维护蒸汽系统的管道与设备,可以有效地减少能量泄漏,进而减少能源的消耗。

其次,在蒸汽发生和传输过程中,合理利用余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节能措施。

许多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热,可以通过热交换器来回收利用。

这样可以将废热转化为可用热能,省去额外的能源消耗。

在工业系统中,可以将废热用于加热建筑、发电或其他工艺过程中,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第三种措施是改善蒸汽的压缩与传输过程。

蒸汽在被使用之前需要通过压缩来增加其能量密度,然后通过输送管道将蒸汽传输到目标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蒸汽的能量消耗。

例如,在蒸汽压缩中使用高效节能的压缩机,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同时,通过采用优化的输送管道和绝热材料,在蒸汽传送的过程中尽量减少热能的损失。

此外,蒸汽系统的定期维护和监测也是确保节能降耗的重要措施。

对于蒸汽系统而言,定期检查和维护可以帮助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解决。

通过对设备进行清洁、润滑、紧固和更换损坏零件等工作,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能源的浪费。

同时,定期监测蒸汽系统的性能,并及时对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耗费。

最后,加强人员培训和意识提高也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

提高员工对节能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培训他们掌握蒸汽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技能,可以减少人为操作和管理上的失误,从而减少能源的浪费。

节能评估工作资料汇编

节能评估工作资料汇编

节能评估工作资料汇编目录TOC\o"1-3"\h\z\u一、基础通用2(一)法律法规2(二)政策2(三)标准5一、基础通用(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3、《民用建筑节能条例》;4、《公共机构节能条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10、《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6号令);1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2年本)》(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第9号令);12、《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展改革委第65号令);13、《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2004年第17号令);14、《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15、《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计量器具管理办法》。

(二)政策1、《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2、《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3、《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发展改革委2022年第36号公告);4、《“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推广目录(第一批)》(发展改革委2022年第5号公告);5、《“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推广目录(第二批)、(第一批)部分型号的变更信息》(发展改革委2022年第6号公告);6、《“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推广目录(第三批)、(第一、二批)部分型号的变更信息》(发展改革委2022年第23号公告);7、《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二批)》(发展改革委2022年第24号公告);8、《“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推广目录(第四批)》(发展改革委2022年第5号公告);9、《“节能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目录(第一批)》(发展改革委2022年第7号公告);10、《“节能惠民工程”高效电机推广目录(第一批)》(发展改革委2022年第16号公告);11、《“节能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目录(第二批)》(发展改革委2022年第19号公告);12、《“节能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目录(第三批)》(发展改革委2022年第26号公告);13、《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1999年第7号令);14、《关于印发<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0]1256号);15、《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环资[2004]2505号);16、《“十一五”十大重点工程实施意见》(发改环资[2006]1457号);17、《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年)》(发改环资[2007]199号);18、《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下达2022年度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任务量的通知》(发改环资[2022]1278号);19、《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2004年);20、《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2005年);21、《矿井水利用专项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2006年);22、《关于发布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96号);23、《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质检量联[2005]247号);24、《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三批)》(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第33号公告);25、《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四批)》(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第34号公告);26、《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22]26号);(三)标准综合1、《地方节能监察标准建设(上、中、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地方有关标准);2、《能源统计工作手册》,中国统计出版社(能源统计基本概念);3、《工业余热术语、分类、等级及余热资源量计算办法》(GB/T1028-2000);4、《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GB/T2587-2022);5、《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GB/T2588-2000);6、《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22);7、《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3484-2022);8、《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3485-1998);9、《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3486-1993);10、《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4272-2022);11、《产品电耗定额制定和管理导则》(GB/T5623-2022);12、《用电设备电能平衡通则》(GB/T8222-2022);13、《热处理合理用电导则》(GB/T10201-2022);14、《企业节能量计量方法》(GB/T13234-2022);15、《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GB/T13471-2022);16、《合理润滑技术通则》(GB/T13608-2022);17、《能量系统(火用)分析技术导则》(GB/T14909-2005);18、《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15587-2022);19、《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GB17167-2006);20、《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GB/Z18718-2002);2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22)。

对现行节能监测国家标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对现行节能监测国家标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G /191 9 5I业 电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 BI 5 1 1 9 ( ' -
G /I9 2 19 《 塞 式单 级 制 冷 机 组 及 BT 5 1 — 9 5 活 其制 冷 系统 节能 监测方 法 》
G / 19 3 19 《 BT 5 1— 9 5 风机 机 组 与管 网 系统 节 能 监测 方法 》
单位 能源 利用状 况进 行监 测 的通用 技术 原则 ,适 用 于制 订专 项节 能监 测技术 标 准和对 用 能单位 进行 的 节能 监测 工作 。现 已发 布 的十 四项标 准 中 ,包 括综 合指 导性 监测 标准 二项 .单 项用 能设 备与 系统 监测 标准 十二 项 , 具体 发布 的各项 标 准是 : 119 、9 4年 第一批 发 布 的国家 标准是 : 共 四项 ) ( G 1 3 — 4 节 能监测 技术 通则 》 B 56 9 ( G /13 7 9 工 业锅 炉节 能监 测方法 》 BT5 1 — 4《 G /1 3 9 9 火焰加热炉节能监测 办法》 BI 1 1 - 4《 "5
目名称 和监 测方 法不 同 , 以温 度参 数为 例 , 表 面温 如
关 于节 能监 测 中计量 仪表 准确 度规 定 ,仍 以温
度 参数 测量 为例 , 表一 中可 以看 出 。 从 八个节 能监 测
度 的测 量 , GB 13 7 9 工 业 锅 炉 节 能 监 测 在 / 5 1 — 4《 T1 方 法 》 G / 1 3 9 9 《 焰 加 热 炉 节 能 监 测 办 和 BT15 1 — 4 火
G /1 6 5 19 《 气 压缩 机 组 及供 气 系 BT 6 6 —. 6 空 9 统 节能监 测方 法》 G / 16 6 19 《 BT 6 6 — 9 6 泵机 组 液体 输 送 系统 节

节能节材 标准目录)

节能节材 标准目录)

节能节材标准目录1. GB/T15587——1995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2. GB/T2589——1990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3. GB/T13234——1991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4. GB12723——1991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定额编制通则5. GB/T17166——1997 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6. GB/T3485——1998 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7. GB/T13471——1992 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8. GB/T5623——1985 产品电耗定额制定和管理导则9. GB/T3486——1993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10. GB/T7119——1993 评价企业合理用水技术导则11. GB/T15512——1995评价企业节约钢材技术导则12. GB/T12455——1990 宾馆、饭店合理用电13. GB/T17167——206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14. GB/T6422——1986 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导则能量平衡15. GB/T3484——1993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16. GB/T3794——1993 企业能量平衡技术考核验收标准17. GB/T8222——1987 企业设备电能平衡通则18. GB/T12452——1990 企业水平衡与测试通则19. GB/T16614——1996 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20. GB/T16615——1996 企业能量平衡表绘制方法21. GB/T16616——1996 企业能源网络图绘制方法(作废)22. GB/T6421——1986 企业能流图绘制方法(作废)23. GB/T2587——1981 热设备能量平衡通则24. GB/T2588——2000 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25. GB/T 13467——1992通风机系统电能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26. GB/T 13468——1992泵类系统电能平衡的测试与计算方法27. YS/T118.4——1992重有色金属冶金炉窑热平衡与计算方法(干燥回转窑)28. YS/T118.10——1992重有色金属冶金炉窑热平衡与计算方法(铜熔炼反射窑)29. YS/T118.15——1992重有色金属冶金炉窑热平衡与计算方法(铜转炉吹炼)节能监测30. GB/T15316——1994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31. GB/T15317——1994 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32. GB/T15318——1994 工业热处理电炉节能监测方法33. GB/T15319——1994 火焰加热炉节能监测方法34. GB/T15910——1995 热力输送系统节能监测方法35. GB/T15911——1995 工业电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36. GB/T15912——1995 活塞式单级制冷机组及其共冷系统节能监测方法37. GB/T15913——1995 风机机组与管网系统节能监测方法38. GB/T15914——1995 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39. GB/T16664——1996 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40. GB/T16665——1996 空气压缩机组及供气系统节能监测方法41. GB/T16666——1996泵类及液体输送系统节能监测方法42. GB/T16667——1996电焊设备节能监测方法43. GB/T16811——1996 低压锅炉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与监测44. GB/T17357——1998 设备及管道绝热层表面热损失现场测定热流计法45. GB/T17358——1998 热处理生产电耗定额及其计算和测定方法46. GB/T17471——1998 锅炉热网系统能源监测与计量仪表配备原则47. GB/T17719——1999 工业锅炉及火焰加热炉烟气余热资源量计算方法与利用导则48. GB/T8174——1987 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与评价49. GB/T16617——1996 设备及管道保冷效果的测试与评价50. GB/T 17751——1999 运输船舶能源利用监测评价方法51. GB/T 18566——2001 运输车辆能源利用检测评价方法52. GB/T 10820——2002生活锅炉热效率及热工试验方法53. GB/T 18293-2001电力整流设备运行效率的在线测量54. SY/T5264——1996油田地面主要生产系统能耗测试和计算方法55. SY/T6275——1997石油企业节能监测综合评价方法节能技术56. GB/T4272——1992 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57. GB/T6423——1995 热电联产系统技术条件58. GB/T8175——1987 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59. GB/T11790——1996 设备及管道保冷技术通则60. GB/T12712——1991 蒸汽供热系统凝结水回收及蒸汽疏水阀技术管理要求61. GB/T15321——1994电厂粉煤灰渣排放与综合利用技术通则62. GB/T15586——1995 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63. GB/T16618——1996 工业窑炉保温技术通则64. GB/T17367——1998 取水许可技术考核与管理通则65. GB/T 17719——2000 工业锅炉及火焰加热炉烟气余热资源量计算方法与利用导则66. GB 12497——1995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67. GB/T 13462——1992工矿企业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导则68. GB/T 13466——1992交流电气传动风机(泵类、压缩机)系统经济运行通则69. GB/T 13469——1992工业用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与旋涡泵系统经济运行70. GB/T 13470——1992通风机系统经济运行71. GB/T 17954——2000工业锅炉经济运行72. GB/T 17981——2000空气调节系统经济运行73. GB/T 18292——2001生活锅炉经济运行74. GB/T 19065——2003电加热锅炉系统经济运行75. GB 19153——2003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76. GB 19210——2003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77. GB/T 12712-1991蒸汽供热系统凝结水回收及蒸汽疏水阀技术管理要求78. GB/T 13608——1992合理润滑技术通则79. GB/T 17145——1997废润滑油回收与再生利用技术导则80. GB/T 16716——1996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通则81. GB/T 16288——1996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82. GB/T 17728——1999浮油回收装置83. GB 18455——2001包装回收标志84. GB/T 19515——2004道路车辆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计算方法85. GB/T13586——1992铝及铝合金废料、废件分类和技术条件86. GB/T13587——1992铜及铜合金废料分类和技术条件87. GB/T13588——1992铅及铅合金废料、废件分类和技术条件88. GB/T13589——1992锌及锌合金废料分类和技术条件89. GB13590——1992钢渣矿渣水泥90. GB18046——2000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91. GB50050——1995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规范92. GB/T14549——1993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93. GB/T15543——1995 电能质量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94. GB/T13475——1992建筑构件稳态热传递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95. GB/T10295——199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96. GB/T17795——1999建筑绝热用玻璃棉织品97. GB5237.4——2004铝合金隔热型材98. GB13544——2000烧结多空砖99. YB/T057——1994低热钢渣矿渣水泥100. YB/T801——1993工程回填用钢渣101. YB/T802——1993冶金炉料用钢渣102. YB/T022——1992用于水泥中的钢渣103. SY/T6375——1998石油企业能源综合利用评价方法104. JG/T7——1999延时节能照明开关通用技术条件节约评价105. GB/T17358——1998 热处理生产电耗定额及其计算和测定方法106. GB/T19944——2005 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定额及其计算和测定方法107. GB 18613——2002中小型三项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108. GB/T16780——1997 水泥企业能耗等级定额109. GB/T4352——1984灾祸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限制110. GB/T4353——1984载客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限制111. GB/T27412——1993复摆颚式破碎机能耗指标112. GB/T18820——2002 工业企业产品取水定额编制通则113. GB/T 18916.1——2002 取水定额第1部分:火力发电114. GB/T 18916.2——2002取水定额第2部分:钢铁联合企业115. GB/T 18916.3——2002取水定额第3部分:石油炼制116. GB/T 18916.4——2002取水定额第4部分:棉印染产品117. GB/T 18916.5——2002取水定额第5部分:造纸产品118. GB/T 18916.6——2002取水定额第6部分:啤酒制造119. GB/T 18916.7——2002取水定额第7部分:酒精制造120. GB17896——1999荧光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121. GB 19576——2004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122. GB 19577——2004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123. GB 19761——2005 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124. GB 19762——2005 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125. GB 19153——2003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126. JB/T3565——1992长轴离心深井泵效率127. JB/T50151——1999 炼钢电弧炉炉座能耗分等128. JB/T50152——1999 炼钢平炉能耗分等129. JB/T50153——1999 锻造加热炉能耗分等130. JB/T50154——1999 热处理炉能耗分等131. JB/T50155——1999 冲天炉能耗分等132. JB/T50156——1999 电磁焙烧窑炉能耗分等133. JB/T50157——1999 棕刚玉冶炼电炉能耗分等134. JB/T50158——1999 工业锅炉房能耗分等135. JB/T50159——1999 压缩空气站能耗分等136. JB/T50160——1999 氧气站能耗分等137. JB/T50161——1999 发生炉煤气站能耗分等138. JB/T50162——1999 热处理箱式、台车式电阻炉能耗分等139. JB/T50163——1999 热处理井式电阻炉能耗分等140. JB/T50164——1999 热处理电热裕炉能耗分等141. JB/T50165——1999 感应熔铜炉能耗分等142. JB/T50166——1999 感应熔铝炉能耗分等143. JB/T50167——1999 熔铜燃料炉能耗分等144. JB/T50168——1999 熔铝燃料炉能耗分等145. JB/T50169——1999 碳化硅冶炼电炉能耗分等146. JB/T50170——1999 白刚玉冶炼电炉能耗分等147. JB/T50171——1999 陶瓷磨具烧成窑能耗分等148. JB/T50172——1999 树脂磨具硬化炉能耗分等149. JB/T50173——1999 火花塞窑炉能耗分等150. JB/T50174——1999 电镀工序能耗分等151. JB/T50175——1999 电碳焙烧窑和石墨化炉能耗分等152. JB/T50176——1999 绝缘材料制品加热工序能耗分等153. JB/T50177——1999 铅蓄电池化成工序电耗分等154. JB/T50178——1999 电力电容器真空浸渍工序能耗分等155. JB/T50179——1999 木材蒸汽干燥室能耗分等156. JB/T50180——1999 蒸-空锻锤车间锤群能耗分等157. JB/T50181——1999 供热系统节能分等158. JB/T50182——1999 箱式多用热处理炉能耗分等159. JB/T50183——1999 传送式、震底式、推送式、滚筒式热处理连续电阻炉能耗分等160. JB/T50184——1999 砂型干燥炉能耗分等161. JB/T8993——1999大型发电机寿命管理数据库导则162. JB/T10217——2000组合式变压器163. JC569——1994玻璃马赛克能耗等级定额164. JC570——1994玻璃纤维制品能耗等级定额165. JC712——1990建筑卫生陶瓷能耗等级定额166. JC432——1991平板玻璃能耗等级定额167. JC713——1990烧结砖瓦能耗等级定额168. JC52——1993石墨产品能耗等级定额169. JC520——1993适应玻璃电耗等级定额170. JC710——1990水泥制品能耗等级定额171. JC522——1993岩棉能耗等级定额172. JC571——1994油毡能耗等级定额173. JC523——1993纸面石膏板能耗等级定额174. JC431——1991铸石能耗等级定额175. YS/T109.2——1992铝加工企业产品能耗176. YS/T103——2004铝冶炼企业产品能耗限制177. YS/T104——1992镍冶炼企业产品能耗178. YS/T102——2003铅、锌冶炼企业产品能耗179. YS/T105.2——2004锑冶炼企业产品能耗180. YS/T109.1——1992铜加工企业产品能耗181. YS/T101——2002铜冶炼企业产品能耗182. YS/T108——1992重有色金属矿山生产工艺能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GB/T15914-1995)第一节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 标准规定了蒸汽加热设备能源利用状况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合格指标。

本标准的能源利用状况是指输入热能的合理性(即蒸汽的品位);设备的有效能量的水平(即热效率的高低);各项损失热量的合理性;设备管理操作水平,设备所生产产品产量及其单位产品能耗水平。

2. 标准适用于汽功率≥325kW(0.5t/h)。

蒸汽加热设备包括四大类:a. 蒸煮设备;b. 蒸发与蒸馏设备;c. 蒸汽加热干燥设备;d. 综合用汽设备。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把蒸汽加热设备的用汽功率定在≥325kW(用蒸汽量≥0.5 t/h),小于这个用汽量的就不进行热效率监测了。

但遇到特殊情况,如某企业蒸汽加热设备很多,但每台用汽量小于0.5 t/h,总的用蒸汽量却大于10 t/h,则仍可进行监测测试项目的监测,同样可以评价其蒸汽加热设备的能源利用水平。

3. 标准不适用于蒸汽动力设备。

因为本标准未包括蒸汽动力设备的效率测试与计算方法,如汽轮机(发电)、蒸汽机车(运输)和蒸汽锤等节能监测方法,这些更为复杂需另行制订监测标准。

第二节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项目1. 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应检查热效率。

a. 企业所提供的热效率测算数据应以专业监测单位的监测报告为依据。

b. 蒸汽加热设备热效率监测时间间隔不超过三年。

新投入的蒸汽加热设备应对其进行热效率监测验收。

之所以要求对新投入生产使用的蒸汽加热设备应及时进行热效率监测验收,是要了解新投产的蒸汽加热设备的额定性能指标与实际调试出的生产性能指标是否相符合;安装有什么缺陷;是否符合节能型设备的条件;其运行热效率是否达到额定指标,能否达到节能监测的合格指标要求,即作到对新投产的蒸汽加热设备心中有数。

本标准中的检查项目是参照<<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法>>标准制定的,就是将设备复杂和测算难度大的项目只作检查项目,检查是否进行过测试;是否做到了合格指标;不合格时是否进行了复测;是否超过规定的节能监测周期。

2. 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测试项目。

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测试项目是从各类设备的热平衡损失项目中最能反映其损失热量参数中选取的,这些现场测试项目的测试可随时进行或定期进行。

因此本标准把这些主要参数作为节能监测的测试项目。

这样既免去那些繁锁的计算,又能反映出蒸汽加热设备的能源利用水平。

2.1 蒸煮设备的节能监测测试项目。

a. 疏水温度(间接蒸煮设备)b. 乏汽温度。

c. 溢流水温度。

d. 设备外表面温度。

2.2 蒸发与蒸馏设备的节能监测测试项目。

a. 疏水温度。

b. 回馏比偏差(蒸馏设备)。

c. 末效乏汽温度(蒸发设备)。

d. 设备外表面温度。

2.3 干燥或综合用汽设备节能监测测试项目。

a. 疏水温度。

b. 排汽温度。

c. 溢流水温度。

d. 设备外表面温度。

e. 乏汽温度。

以上各类蒸汽加热设备的监测测试项目均符合GB15316-1994《节能监测技术通则》规定的节能监测的内容。

主要考核评价用能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运行状况。

用能设备的实际运行效率或主要运行参数应符合该设备的经济运行要求。

第三节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1. 节能监测用仪表及其准确度见表1。

表1 监测仪表及其准确度要求节能监测用仪表的选择和使用原则:a. 节能监测用仪器、仪表、量具和设备应与所从事的监测设备项目相适用。

b. 节能监测用的仪器、仪表、量具和设备应在满足准确度前提下,尽量采用先进的和便携式的。

c. 节能监测用的仪器、仪表、量具和设备应考虑其可靠性和经济性。

d. 根据GB6422-1986《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导则》关于“测试分级”规定,节能监测属一级测试(设备热效率)和二级测试(监测测试项目),其监测结果综合不确定度应≤5 %。

因此仪器、仪表、量具和设备的准确度选择应满足以上测试级别要求。

e. 节能监测使用的仪器、仪表、量具和设备应在法定计量检定合格周期以内,过期的应按时进行送检。

f. 根据以上原则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仪及其准确度应满足表1所列要求。

2. 监测条件与时间2.1 监测测试项目时间,规定在设备热工况稳定或周期性设备达到用汽高峰时进行测试,时间应不少于一小时。

节能监测测试项目应在生产正常、设备运行工况稳定的条件下进行。

生产正常的含义包括:①是正式生产,不是试验性生产;②生产用能源和原料供应正常;③设备生产负荷或产量与平时基本相当,不能在监测测试时人为的调整生产负荷。

工况稳定的含义包括:(1)在监测测试时设备不应是刚开始运行状况,应经过一定时间,使设备的蓄热达到稳定后进行;(2)设备的生产负荷及主要运行参数没有大的波动;(3)对于连续性生产设备,供入蒸汽量应为稳定均衡的状况;(4)对于周期性生产设备在用汽量达到高峰段时期进行监测测试。

监测测试项目的监测时间一般为1小时,测试参数的取数可连续读取也可间接读取。

2.2 对热效率,连续生产的设备在热工况稳定后测试二小时;周期性生产的设备测试一个生产周期。

在测试热效率时,同样要求应在生产正常和设备热工况稳定时进行。

对于连续周期性生产设备,其测试也应在生产几个周期以后进行,并且测前周期的停顿时间间隔应与以往一致。

对于间隔时间相当长的周期性生产设备,可任意选一个周期性进行其热效率的监测。

3. 蒸汽加热设备检查项目3.1蒸煮设备的热效率。

3.2 蒸发与蒸馏设备的热效率。

3.3 干燥或综合用汽设备的热效率。

4. 蒸汽加热设备测试项目的监测方法4.1 疏水温度的监测打开蒸汽加热设备的疏水阀后的旁通阀门(应在监测前安装),用温度计每20分钟测试一次,取其算术平均值为疏水温度;凡蒸汽直跑者为该项监测不合格。

间接加热的用蒸汽设备,其蒸汽凝结水的疏水带走的热量,一般为蒸汽供入热量的10~15 %,如果疏水阀门的性能不好,漏蒸汽率高,则疏水损失热量比率将增加;如果疏水阀门已损坏,造成蒸汽直跑,则浪费的蒸汽量有可能超过额定的蒸汽供入量。

因此本标准规定,凡有蒸汽直跑者(无论是疏水阀损坏还是其它原因)的蒸汽加热设备,则该项目监测指标肯定不合格,应立即维修或更换疏水阀门,保证蒸汽加热设备正常运行。

对于正常运行的蒸汽加热设备的疏水温度的监测测试方法为:在监测期开始时,打开蒸汽加热设备疏水阀后的旁通阀门(如没有旁通阀门的应在监测前安装好),设置一个容量不小于2L的容器,使疏水径流容器,用数字温度计测试疏水平均温度,每20分钟测试一次,取监测期内各次(不少于四次)的算术平均值为监测测试期疏水温度。

对于有冷凝水回收利用的封闭系统的用蒸汽加热设备的疏水温度就不必进行监测测试了。

4.2 泛汽温度的监测在蒸汽加热器的最末吸热面的乏汽出口0.3m处,用温度计每20分钟测一次,取其算术平均值为乏汽温度。

乏汽温度的监测对于一般的蒸煮设备、蒸发设备、综合用汽设备的乏汽温度,只要设备运行正常,一般排出乏汽的温度均会小于或等于100℃。

对于一些特殊蒸汽加热设备,如制药行业的发酵缸的空缸消毒和实物消毒工艺过程,乏汽温度必然会超过100℃,对于这类设备,应建议企业在不影响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乏汽热量回收利用(在目前技术和工艺条件下,可暂不把这类设备的乏汽温度列入监测项目)。

乏汽温度的监测方法为:在蒸汽加热器最末吸热面的乏汽出口的0.3m处,用数字温度计每20分钟测一次,取其算术平均值为监测测试的乏汽温度。

4.3 溢流水温度的监测在容温溢流水出口,用温度计每20分种测一次,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溢流水温度。

对于蒸煮设备和综合用汽设备,当用蒸汽加热水,对物料进行连续洗涤时,溢流水会带走一定的热量,因此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洗净度后,应按工艺要求控制好对水的最高加热温度和连续溢流水量,排放的溢流水温度应控制在小于或等于45℃,以达到既保证产品质量又节约蒸汽和水的目的。

溢流水温度的监测测试方法为:在容器(溢流洗涤首槽)的溢流水出口,用温度计每20分钟测试一次,取其算术平均值为监测测的溢流水温度。

4.4 排气温度的监测在烘干设备排气处0.3m以内的测孔中用温度计每20分种测试一次,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排气温度。

对于干燥设备和综合用汽设备,为使干燥汽化的水蒸汽分子能迅速离开被干燥物料,以保证干燥过程的高效和连续进行,有的干燥和综合用汽设备没有排气装置,排气温度应控制在适当的温度。

排气温度的监测测试方法为:在干燥设备和综合用汽设备的排气管道出口0.3m以内的测孔中,用数字温度计每20分钟测试一次,取其算术平均值为监测测试的排气温度。

4.5 回流比偏差的监测用超声波流量计测出蒸馏塔的平均回流量,测出蒸馏塔的平均馏出液量,并计算出回流出值。

再与规定的回流比相减,求出回流比偏差。

对于蒸馏设备其回流是进行连续生产和保证产品(馏出液)质量的措施,回流比小了会影响馏出液的纯度,回流比大了则会减低产量和浪费能源。

在此回流比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在最佳值状态,在满足产品(馏出液)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控制在额定范围之内。

回流比偏差的测算方法如下:在蒸馏塔顶的回流直管段上,用超声波流量计测试出监测期内平均回流量,同时测出监测期内的平均馏出液量y4,按下式求出回流比R h:R h= (M h-y4)/M h ×100% (1)式中:R h—蒸馏设备的实测回流比,%;M h—蒸馏设备的实测平均回流量,kg/h;y4—蒸馏设备的实测平均馏出液量,kg/h。

监测测试出的回流比R h与蒸馏设备额定回流比R N的相对回流比偏差按下式计算:σ= ︱R N- R N︱/ R N×100% (2)式中:σ—蒸馏设备的回流比偏差,%;R h—蒸馏设备监测实测的回流比值,%;R N—蒸馏设备额定的回流比值,%。

4.6 设备外表面温度的监测设备外表面温度测点应具有代表性,以1~1.5 m2设一个测点,在热工况稳定后测试,用表面温度计测得的各点外表面温度,取其最大值为监测实际值。

蒸汽加热设备外表面温度的测点布置应具有代表性。

无论是有保温层的还是无保温层的,在设备的外表面每1~1.5 m2内应设一个温度测点,在距蒸汽进口法兰周围0.3 m的园周内不应设测点。

对于连续性生产蒸汽加热设备,用表面温度计每20分钟测试一次,求出每个测点各次算术平均值,以各测点的最高平均值为该设备的表面温度监测值。

对于周期性生产的蒸汽加热设备,在加热测度达到工艺要求并处于稳定状态后,用表面温度计测出各点平均温度值。

取各测点的最高平均温度为该设备的外表面温度监测值。

第四节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合格指标节能监测合格指标的确定是以合理用能杜绝浪费为原则,同时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如果节能监测合格指标制定得太高了会使大多数设备可能不合格,企业难以适应;若节能监测合格指标制定得太低了,则不能促进技术进步,达不到促进节能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