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尧)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一)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定位与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1.2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二、教学方法2.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2.2 实践环节安排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3 互动与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发表观点,通过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途径。
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3 素质目标四、教学安排4.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8次案例分析、8次小组讨论。
4.2 进度安排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
五、课程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环节表现、期末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
5.3 反馈与改进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六)六、教学内容与教材6.1 教材本课程选用《环境工程原理》教材,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
6.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其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作用。
2. 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提高学生的环境法制观念。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环境调查、监测、评价和环境工程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环境数据收集、处理和报告撰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 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意愿。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在团队中沟通、协作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体系,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本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环境、环境问题、环境工程定义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环境标准、环境法规和环境伦理等。
2. 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技术,如脱硫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等。
3. 环境监测与评价:介绍环境监测方法、环境质量评价原理及方法,包括水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等。
4. 环境规划与管理:讲解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等。
环境工程原理 教案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教案标题:环境工程原理教案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环境工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大纲:1. 环境工程概述a.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环境工程原理a. 水污染控制原理i. 水质标准和监测方法ii. 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b.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i.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ii.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措施c. 固体废物处理原理i. 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ii. 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理d. 环境监测与评估原理i. 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ii. 环境评估的步骤和指标3. 环境工程案例分析a. 案例1:水污染控制i. 污水处理厂设计和运行ii. 水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b. 案例2:大气污染控制i. 燃煤电厂的大气污染控制ii. 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c. 案例3:固体废物处理i. 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管理ii.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4. 环境工程实践a. 实验1:水质监测和污水处理实验b. 实验2:大气污染物测量和控制实验c. 实验3:固体废物处理实验教案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对环境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环境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验实践:通过实验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和探索环境工程的技术和方法。
4. 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对环境工程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案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案例分析和实验实践进行交流和分享。
2.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环境工程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工程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参考资源:1. 《环境工程原理》教材2.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3. 环境工程案例和实验指导书教案拓展建议:1. 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2. 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政策,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3. 掌握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具备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环境治理工程设计;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现状进行监测、评价,并提出改善措施;3.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等方式,提高沟通、表达、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2. 增强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激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思维活跃,对环境保护有一定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及成因;环境工程的基本任务、方法和技术。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述2. 水污染治理技术:介绍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技术;重点讲解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水污染治理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阐述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技术;重点介绍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大气污染治理4.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讲解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5. 环境监测与评价:介绍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技术;讲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程序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题目:填料吸收塔一、课程设计的意义与目的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一个总结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选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解决某一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它也起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课程设计不同于平时的作业,在设计中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决策,即自己确定方案,选择流程,查取资料,进行过程和设备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核算,经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
所以,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益实践。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该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训练和培养:1. 查阅资料,选用公式和搜集数据(包括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和从生产现场中搜集)的能力;2. 树立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注意到操作时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正确设计思想,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迅速准确的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4. 用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
二、设计资料(一)、设计题目:清水吸收氨过程填料吸收塔设计(二)、设计条件:1、气体混合物成分:空气和氨;2、氨的含量:(1)5.6%,(2)5.1%,(3)4.5%(体积);3、混合气体流量:(1)2000m3/h(2)3000m3/h、(3)4000m3/h;4、操作温度:293K;5、混合气体压力:101.3KPa;6、回收率:(1)99%,(2)99.5%,(3)99.9%。
7、所用填料:乱堆塑料鲍尔环,规格自定。
(三)、设计内容:1、确定吸收流程;2、物料衡算,确定塔顶、塔底的气液流量和组成;3、选择填料、计算塔径、填料层高度、填料的分层、塔高的确定。
4、流体力学特性的校核:液气速度的求取,喷淋密度的校核,填料层压降△P的计算。
5、附属装置的选择与确定:液体喷淋装置、液体再分布器、气体进出口及液体进出口装置、栅板。
环工原理课程设计

环工原理课程设计“环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涉及到环境污染与环保技术的高级本科课程,它主要涉及到环境污染的原理、特性以及控制手段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其相关因素,在实践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设计“环工原理课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
在环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可以设置以下几个目标: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污染的原理及相关控制方法;②培养学生的分析、创新能力,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③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④使学生对环保事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为未来的环保事业奠定基础;⑤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的环保人才。
2.教学内容环工原理课程设计中考虑到的内容需要给予重视,涵盖理论和实践方面,包括:污染的概念、类型和影响;污染源的分类及特点;环境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处理和修复技术;污染源控制管理;环保法规及相关政策。
感性认识措施:联合学生环保团体,让学生去实际参与社会活动,进行宣传教育。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观察一些对环境有害的实验操作,带领学生去进行调查研究、样本采集等实践活动。
理性认知措施: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性认识,探究环境污染发生的原因,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此外,还可以聘请专家到课堂上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环保行业的状况。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购合课程内容进行教学,采取如下方式来进行:●以课堂授课、教案编写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广互动教学活动,增加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好地对环保行业有一个全面了解;●注重实用性,创设场景式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教案标题:环境工程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掌握环境工程中常用的处理技术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环境工程中的处理技术和方法。
教学难点:1. 环境工程中的处理技术和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实例。
3. 实验室和实践环境。
教学过程:1. 导入环境工程的概念和意义(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工程的定义和作用。
- 介绍环境工程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环境工程原理的讲解(15分钟):- 介绍环境工程中常用的原理和理论,如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
- 解释这些原理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3. 环境工程处理技术和方法的介绍(20分钟):- 介绍环境工程中常用的处理技术和方法,如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
- 分析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4. 环境工程案例分析(2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的环境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 鼓励学生讨论和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5. 学生实践和实验(30分钟):- 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实践和实验活动,例如废水处理实验、空气质量监测等。
- 指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进行总结。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如参观环保企业、参与社区环境改善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深入探讨特定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和竞赛活动,提升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评价。
2. 实践和实验报告评价。
3. 小组项目研究报告评价。
环境工程教学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及成因;2. 学生能掌握环境工程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应用范围;3. 学生能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理解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简单的环境工程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环境工程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行动;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3. 学生通过学习环境工程,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述2. 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3. 环境工程主要技术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4. 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我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管理与政策法规5. 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教材章节:第五章 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6.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进行简单的环境工程实验,如水质检测、大气污染监测等;教材章节:实践活动安排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第二周:环境工程主要技术方法;第三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四周:实践活动及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学院:专业: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时间:目录1.任务书------------------------------------------------------------32.概述--------------------------------------------------------------43.设计方案的选择----------------------------------------------------5(1)换热器类型--------------------------------------------------5(2)物流的选择--------------------------------------------------5(3)水和煤油的流向----------------------------------------------6(4)管子的排列方式----------------------------------------------64.确定物理性质数据--------------------------------------------------65.设计计算----------------------------------------------------------7(1)计算总传热系------------------------------------------------7(2)计算传热面积------------------------------------------------7 6.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8(1)管径尺寸和管内流速的确定------------------------------------8(2)管程数、管数和壳程数的确定----------------------------------8(3)接管尺寸的确定----------------------------------------------9 7.总传热系数及传热面积核算------------------------------------------9(1)壳程对流传热系数---------------------------------------------9(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10(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11(4)总传热系数及传热面积----------------------------------------11(5)传热面积裕度------------------------------------------------118.设计结果汇总-----------------------------------------------------129.换热器结构简图和工艺流程图(附图纸)-------------------------------1210.设计评述--------------------------------------------------------1311.参考文献--------------------------------------------------------13任务书:煤油冷却器的设计1、设计任务处理能力: 20万吨/年设备型式: 列管式 2、操作条件(1)煤 油:入口温度 140℃ 出口温度 40℃ (2)冷却介质:循环水 入口温度 20℃ 出口温度 40℃ (3)允许压降:不大于0.1MPa (4)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C m W Ckg kJ c sPa m kg oc opc c c ⋅=⋅=⋅⨯==-/14.0/22.21005.7/82543λμρ(5)每年按33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1.概述在工程中,要实现热量交换,需要一定的设备,这种交换热量的设备统称为热交换器,也称为换热器。
在环境工程中,冷水的加热、废水的预热、废气的冷却等,都需要应用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在换热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结构紧凑,坚固耐用,传热效果好,而且能用多种材料制造,因此适应性强,尤其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中,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
列管式换热器在操作时,由于冷、热两流体温度不同,使壳体和管束的温度不同,其热膨胀程度也不同。
如果两者温度差超过50℃,就可能引起设备变形,甚至扭弯或破裂。
因此,必须从结构上考虑热膨胀的影响,采用补偿方法,如一端管板不与壳体固定连接,从而减小或消除热应力。
列管式换热器有以下几种:1.固定管板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两端管板和壳体制成一体,结构比较简单、紧凑、造价便宜。
当管壁与壳壁温差较大时,由于两者的热膨胀不同,产生了很大的温差应力,以至管子扭弯或使管子从管板上松脱,甚至毁坏换热器。
为了克服温差应力必须有温差补偿装置,一般在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50℃以上时,为安全起见,在外壳的适当位置上焊上一个补偿圈,当壳体和管束热膨胀不同时,补偿圈发生缓慢的弹性变形来补偿因温差应力引起的热膨胀。
但壳程压强超过0.6Mpa时由于补偿圈过厚,难以伸缩,失去温差补偿的作用,就应考虑其他结构。
因此这种换热器适用于两种介质温差不大,或温差较大但壳程压力不高,及壳程介质清洁,不易结垢的场合。
2.U形管式U形管式换热器每根管子均弯成U形,流体进、出口分别安装在同一端的两侧,封头内用隔板分成两室,每根管子可自由伸缩,来解决热补偿问题。
特点是管束可以自由伸缩,热补偿性能好;双管程,流程长,流速高,传热性能好;承压能力强;管束可以从壳体中抽出,且结构简单,造价低。
但其管数少且易短流。
故仅适用于管壳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而管程介质不易结垢,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情形。
3.浮头式换热器的一块管板用法兰与外壳相连接,另一块管板不与外壳连接,以使管子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但在这块管板上连接一个顶盖,称之为“浮头”,所以这种换热器叫做浮头式换热器。
其优点是:管束可以拉出,以便清洗;管束的膨胀不变壳体约束,因而当两种换热器介质的温差大时,不会因管束与壳体的热膨胀量的不同而产生温差应力。
所以能适用于管壳壁间温差较大,或易于腐蚀和易于结垢的场合。
但其结构复杂、笨重、造价高限制了它的使用。
4. 填料函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结构比浮头式简单,造价也比浮头式低。
但壳程内介质有外漏的可能,壳程中不应处理易挥发、易燃、易爆和有毒的介质。
根据任务书要求,设计一列管式煤油换热器,处理能力为每年20万吨,具体操作条件包括: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冷流体进口温度20℃,出口温度40℃;允许压降不大于0.1MPa;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2.设计方案的选择(一)换热器类型操作条件指明,热流体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冷却介质入口温度20℃,出口温度40℃,允许压降不大于0.1MPa。
由于不存在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情形,故无需选用U形管换热器;由于煤油是易燃物质,故不宜选用填料函式换热器;根据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有较大温差(50℃以上),最大允许压降也不高,故可选用浮头式换热器或带补偿圈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而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相对于浮头式换热器结构简单、造价便宜,故为首选。
(二)物流的选择操作条件中冷却介质为循环水,在运行过程中,随着挥发水量的消耗,水中各种杂质的浓度也会相应增大,结垢的概率也会同时增加,而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要求壳程介质清洁,不易结垢,故应采用冷却水走管程,煤油走壳程。
(三)水和煤油的流向对于流向问题,可比较逆流和并流时的平均温差。
逆流时,有:△T1=(40-20)℃=20℃,△T2=(140-40)℃=100℃℃℃T T T T T m 7.4920100ln 20100ln 1212,=-=∆∆∆-∆=∆逆并流时,有: △T 1=(40-40)℃=0℃, △T 2=(140-20)℃=120℃120ln 120ln 1212,⇒=∆∆∆-∆=∆℃T T T T T m 并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逆流的平均温差较并流的大。
因此,在换热器的传热量Q 及总传热系数K 相同的条件下,采用逆流操作可以节省传热面积,减少设备费;或可以减少换热介质的流量,降低运行费。
因此,此处优先考虑逆流操作。
为了强化传热,列管式换热器的管程或壳程常常为多程,流体经过多次折流后流出换热器,使得换热器内流体流动形式偏离纯粹的逆流和并流。
(四)管子的排列方式管子的排列方式有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两种。
和正方形相比,等边三角形排列比较紧凑,管外流体湍动程度高,表面传热系数大。
正方形排列比较松散,传热效果较差,但管外清洁较方便,对易结垢的流体较适用,此处管内流体为水,故可不考虑结垢的问题,因此管子排列可选用三角形错列的方式。
3.确定物理性质数据定性温度:一般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流体煤油的定性温度为 ℃T 902401401=+=管程流体水的定性温度为 ℃T 30240202=+=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煤油在90℃的部分物性数据如下:物性 密度ρo(kg/m 3)比热容Cpc (kJ/(kg ·0C)) 粘度μo (Pa ·s) 导热系数λo (W/(m 2·0C)) 煤油 8252.220.0007050.14水在30℃的部分物性数据如下:物性密度ρi(kg/m 3)比热容Cp i (kJ/(kg ·0C))粘度μi (Pa ·s) 导热系数λi (W/(m 2·0C)) 水995.74.1740.00080070.61764.设计计算(1)计算总传热系数热流量:)/(01.7)/53.25252243301020m 70s kg h kg ==⨯⨯=(传热量:Q o =m o C pc t o =25252.53×2.22×(140-40)=5.61×106kJ/h=1557.24 kW 平均传热温差:=∆'m t 71.49204040140)2040()40140(2121=-----=∆∆∆-∆Int t In t t (℃)而 5204040140t -t T -T R 1221=--==167.0201402040t T t t P 1112=--=--=由《换热器设计手册》图1-3-6查得校正系数为0.883,所以修正后的传热温度差为C .8943.7149883.0t t om t m =⨯=∆⋅=∆∆ϕ冷却水用量:67.18)/kg (72.67201)2040(174.41061.56==-⨯⨯=∆=h t c Q w ipi o i (kg/s )由《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表1-6,查得水与煤油之间的传热系数在290-698w/(m 2.o C),初步设定K=500w/(m 2.o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