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施方案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是指在农村地区对部分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以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加快,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工作目标1. 退耕面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确定退耕面积,确保完成年度退耕任务。
2. 还林还草面积: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需要,确定还林还草面积,确保完成年度还林还草任务。
3. 生态效益: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工作内容1. 制定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时间节点等内容。
2. 资金保障:加强资金投入,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顺利实施,保障资金到位。
3. 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4. 技术指导:组织专业人员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5. 督导检查:建立健全的督导检查机制,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工作保障1. 政策支持:依法依规推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2. 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资金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3. 人员保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确保工作人员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4. 环境保障:加强对工作区域的环境保护,确保工作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五、工作机制1. 领导责任制:建立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领导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
2. 组织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工作。
2024年乡镇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2024年乡镇退耕还林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田资源的连片性逐渐丧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农田资源,恢复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退耕还林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二、目标2024年乡镇退耕还林工作的目标是在乡镇范围内完成2万亩的退耕还林任务,确保农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实施步骤1. 制定退耕还林计划根据乡镇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环境状况,制定具体的退耕还林计划,确定退耕区域和还林品种。
2. 宣传动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农民普及退耕还林的好处和意义,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 资金筹措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拨款,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资金来源,实施资金专项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效益。
4. 动态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退耕还林计划,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强监督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
五、具体措施1. 引导农民转型通过提供培训和转岗安置等措施,引导农民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和农村旅游等产业转型,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 建设退耕还林基地在乡镇设立退耕还林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帮助农民实施退耕还林工作。
3. 引入企业参与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乡镇退耕还林工作,以承包或租赁的方式,合理利用退耕地,种植经济作物或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4. 强化政府支持加大政府对乡镇退耕还林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乡镇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
六、预期效果1. 保护农田资源通过退耕还林工作,减少耕地面积,有效保护农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农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与范围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东经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
全县总面积3573.6km2。
(2)地质、地貌岷县在地质构造上属西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北秦岭海西褶皱带,经历了中生代的雁山运动隆起和新时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格局。
其岩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陆交汇相互层的灰岩、砂岩、泥岩等为主,岷峨山、摩折梁及闾井乡下草地出露的花岗岩类,为印支运动的侵入岩,黄土层以洮河流域较为深厚。
岷县境内北秦岭山地横贯全县,构成山丘重叠沟脉纵横的地势,海拔在2040—3934m之间,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起伏较缓,东西狭长,最宽处120km,南北最窄处15km。
境内山多川少,山地坡度在15--45°之间,若以狭义的陇南山地(即洮河以东和渭河以南的西秦岭山地)作为划分依据,则有两个地貌区。
西部洮河流域山原区:在班哈山以西多高山环绕,如达拉梁、木寨岭、岭罗山等,均系海拔3000m以上山地。
其中达拉梁主峰海拔3872m,遮面崖上的通天柱为最高点,海拔3934m。
地貌属高原形态,地表切割较小,相对高差在747—934m之间,山地上生长林木较多。
洮河河谷沿岸宽而浅,上迭马以下是洮河切割形成的川台地,为优良的农耕地带。
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山地区:在吊沟梁班哈山一线以东的岷峨山、摩折梁均超过海拔3000m以上,马坞乡的油房庄海拔为2040m,为全县最低点,其余地区在海拔2200—3000m之间。
本区气候高寒阴湿,山地阴坡分布森林,一些河谷和平坦开阔地,可种青稞、油籽、燕麦等及一些牧草耐寒作物,草场面积较大,且水草丰茂规划为全县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地区。
2023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

2023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2023年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旨在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恢复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
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程,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2023年完成我国全面退耕还林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实施全国范围内的退耕还林项目,使得退耕面积达到预定目标。
2. 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质量。
3. 促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
4. 推动农田造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实现农田多功能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的双赢。
二、工程内容及实施步骤1. 制定退耕还林规划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情况,制定全面规划,并考虑到各地农民的意愿和经济状况。
规划应明确退耕面积、植被恢复目标、财政资金投入、监测评估等内容。
2. 宣传和培训加强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知和参与度。
组织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3. 资金投入和管理加大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工程资金的到位和有效利用。
建立资金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和约束,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4. 优化农田造林模式推动农田造林,充分利用农田的多功能性,提高农民的收益和生产力,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农田造林模式,如草木混交、果木种植、柚园生态化等。
5. 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进展和成效进行监测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做出相应调整和改进,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1.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工程的推进。
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
2.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向退耕还林项目投入,推动工程的持续发展。
2024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方案

2024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方案2024年退耕还林工程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保项目,旨在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推动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我对2024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方案的一些建议:一、项目背景分析1. 土地资源压力: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已经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2. 生态环境状况: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 环境保护意识: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逐渐提高,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支持度也在增加。
二、总体目标和原则1. 总体目标: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2. 原则:- 全面规划:考虑生态环境需要和区域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退耕还林方案。
- 科学管理:结合生态学原理,做好退耕还林的土地评估和植被恢复工作。
- 多元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
三、具体工作内容1. 土地调查和评估:对退耕还林的项目范围进行土地调查和评估,确定哪些土地适合退耕还林。
2. 农户激励措施:为农户提供合理的补偿和激励政策,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程。
3. 林地规划和设计:根据退耕还林的目标和要求,制定详细的林地规划和设计方案。
4. 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工作,并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例如水土保持和草地恢复等。
5. 综合管理和监测:建立健全的退耕还林管理体系,监测森林资源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情况。
四、项目推进机制1. 制定具体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和任务。
2. 打造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退耕还林的联合推进机制。
3.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方信息交流和沟通。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五、预算和资金保障1. 制定合理的资金投入计划,保证项目的基本运行和推进。
2. 利用政府专项资金和国内外捐助资金,提供项目所需的经费支持。
3. 设计资金使用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有效。
退耕还林抚育管理方案

退耕还林抚育管理方案一、目标。
咱搞这个退耕还林啊,目标就是让退了耕的土地重新长满绿油油的树,把生态环境变得倍儿棒,让小动物也有个安乐窝,空气变得更清新,像个天然大氧吧似的。
二、抚育管理内容。
# (一)幼林抚育。
1. 除草松土。
在幼林时期,那些杂草就像调皮捣蛋的小毛孩,老跟小树苗抢吃的(养分)和住的地方(空间)。
咱得定期(大概每年2 3次)把杂草给拔掉,就像清理家里的杂物一样。
松松土呢,就好比给小树苗做做按摩,让它的根能舒舒服服地呼吸,茁壮成长。
除草的时候可不能太粗鲁,得小心别伤到小树苗的根和茎,就像给宝宝擦脸得轻柔点一样。
2. 浇水施肥。
小树苗就像小婴儿,渴了就得喝水。
特别是在干旱的时候,得给它们浇浇水,不过也不能浇太多,不然会把它们给“淹死”。
一般根据天气和土壤的干湿情况来定,要是土都干得裂口子了,那就赶紧浇水。
施肥也很重要,就像给小树苗加餐。
可以用一些有机肥料,像农家肥啥的,每年春季和秋季施一次肥就行。
施肥的时候,要在树苗周围挖个小坑,把肥料放进去,再埋上土,就像给小树苗偷偷藏个小宝藏。
3. 补植。
有时候小树苗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被小动物不小心踩坏了,或者本身就长得不好夭折了。
这时候就得进行补植。
咱得找跟原来树种一样的树苗,在合适的季节(一般也是春季比较好)把它种到空缺的地方,让这片林子看起来整整齐齐的,像排好队的小士兵。
# (二)成林抚育。
1. 修枝整形。
当林子长大了,有些树枝就像乱长的头发一样,又乱又影响美观。
这时候就得给树修修枝。
把那些干枯的、病弱的或者长得太密影响其他树枝生长的枝条给剪掉。
就像给大树理个发,让它看起来精神抖擞。
不过修枝也得有个度,不能把树的“胳膊腿”都砍光了,得保留一定的树冠,保证树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就像给人理发不能把脑袋剃光一个道理。
2. 病虫害防治。
树林子里也会生病长虫,就像人会感冒发烧一样。
咱得经常去林子里头溜达溜达,看看有没有树叶发黄、有洞洞,或者树干上有没有奇怪的东西。
2024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

2024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旨在通过减少农业用地,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____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____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____年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完成3000万亩的退耕还林任务。
具体目标如下:1.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恢复退耕还林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 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并确保农民在退耕还林过程中稳定就业和增收。
3.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退耕还林工程的进展情况,确保工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二、实施步骤____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步骤如下:1.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退耕还林的区域和任务量,并制定具体的目标和指标。
2. 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增强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度,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3. 在退耕还林区域进行现状调查和评估,确定退耕范围和还林植被种类,制定退耕还林方案。
4. 组织农民参与退耕还林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支持,确保农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工程,并从中受益。
5. 加强退耕区域的土地治理和恢复工作,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提高土地的质量和生产力。
6. 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掌握工程实施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确保工程实施的顺利进行和良好的效果。
7. 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向社会公众宣传和分享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和经验,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支持度。
三、工程保障为保障____年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保障工作: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程的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工程实施的协调和统一。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方案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方案
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从2021年起至2025年期间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实施面积为800万公顷的退耕还林。
一、背景
在不断的城市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居民数量逐渐增加,对产生粮食的土地空间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对农村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同时,土地的利用率依旧较低,大量的荒地使得土地资源浪费,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实现耕地资源的保护,中国政府从2000年起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
经过几轮的推动之后,自2002年到2020年底,全国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到28000万亩以上。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退耕面积不断扩大,而再造林面积有限,特别是自然气候和地形等客观条件限制下,有些地方再造林效果不佳,这就需要再次制定更加详细的退耕还林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标
1、面积目标
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总退耕面积为800万公顷。
其中,东北三省及内蒙古、黑龙江、西藏、新疆、青海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是重点区域。
2、质量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岷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与范围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东经103° 4「29〃一104 ° 59 ' 23〃,北纬34° 07’ 34〃一34° 45’ 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
全县总面积3573.6km2。
(2)地质、地貌岷县在地质构造上属西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北秦岭海西褶皱带,经历了中生代的雁山运动隆起和新时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格局。
其岩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陆交汇相互层的灰岩、砂岩、泥岩等为主,岷峨山、摩折梁及闾井乡下草地出露的花岗岩类,为印支运动的侵入岩,黄土层以洮河流域较为深厚。
岷县境内北秦岭山地横贯全县,构成山丘重叠沟脉纵横的地势,海拔在2040—3934m之间,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起伏较缓,东西狭长,最宽处120km,南北最窄处15km境内山多川少,山地坡度在15--45 °之间,若以狭义的陇南山地(即洮河以东和渭河以南的西秦岭山地)作为划分依据,贝y有两个地貌区。
西部洮河流域山原区:在班哈山以西多高山环绕,如达拉梁、木寨岭、岭罗山等,均系海拔3000m以上山地。
其中达拉梁主峰海拔3872m,遮面崖上的通天柱为最高点,海拔3934m地貌属高原形态,地表切割较小,相对高差在747—934m之间,山地上生长林木较多。
洮河河谷沿岸宽而浅,上迭马以下是洮河切割形成的川台地,为优良的农耕地带。
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山地区:在吊沟梁班哈山一线以东的岷峨山、摩折梁均超过海拔3000m以上,马坞乡的油房庄海拔为2040m,为全县最低点,其余地区在海拔2200—3000m之间。
本区气候高寒阴湿,山地阴坡分布森林,一些河谷和平坦开阔地,可种青稞、油籽、燕麦等及一些牧草耐寒作物,草场面积较大,且水草丰茂规划为全县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地区。
(3)气候岷县属半湿润性大陆气候,其特点是高寒半湿润,垂直梯度及水平差异变化较大。
据县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岷县年平均气温5.7 C ,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为16.1 C,最冷的一月平均温为-6.9 C,历年极端最高平均气温28.8 C,极端最低平均气温-20 C。
无霜期123天,早霜期10月17日,晚霜期5月1 0c 大部分海拔高地区的各项气温更低,无霜期更短,高山区则无绝对无霜期。
只有洮河河谷的维新、堡子等地气温较高,无霜期可达145天,海拔在2800m以上的地区,无霜期不足80天。
年日照2229.6小时,平均日照为6.11小时,一般只有可照射时数的一半,太阳辐射总量为125.9千卡/cm2。
由于海拔高,降水比较充足,年降水达596.5mm东半部较西半部为多,雨季雨峰达316.3mm,七、八、九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3%这三个月,阴雨过程强度大,是为灾害性天气。
雹灾平均每年达17次,成灾11.5次,以六月、七月最频繁,夏秋收割的七、八月成灾严重。
(4)土壤岷县土壤包括13个土类,19个亚类,45个土属,54个土种。
土壤类型多样,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
土壤类型结构受水平地带性尤其受纬度地带性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向水平分异。
土壤分布情况是:西北部洮河流域有黑土、麻垆土、黄绵土等,西南部主要有亚高山草甸土、山地暗棕壤土、黑垆土等,东部主要有黑土、灰褐土、黑钙土、山地草甸土等。
其中黑土占全县总面积的47.29%,为主要土壤,黑垆土占全县总面积的16.7%,山地暗棕壤土占全县总面积的3.85%,黑钙土占全县总面积的3.45%,灰褐土占全县总面积的6.66%。
这五类土壤的分布共计占全县总面积的77.95%。
由于地表水土流失严重,肥沃土壤多被雨水冲刷,肥力下降,公顷产量低而不稳。
(5)水文全县分两大流域,三个水系,共有大小二十二条河流。
主要河流有洮河、迭藏河、纳纳河、闾井河、湫山河、燕子河等。
其中:黄河流域洮河水系的迭藏河发源于马烨林区,渭河水系的闾井河穿过马沿林区;长江流域西汉水系的燕子河横穿马沿林区。
地表径流主要是大气降雨,占71.20%。
其中迭藏河年均径流量在3.98万m3左右,径流模数8.56m3/S ;闾井河河宽6—10m总长54.8km,河床比降14.6%,年平均流量4.05m3/ S;燕子河河宽5—8m水深50cm年均流量5m3/ S,林区内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6)水土流失现状由于受地形、地貌、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度以及区域性降水比较集中、降雨强度大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437.76km,占总国土面积的96%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015吨/a - km,沟壑密度达1.2-2.0km/km2,侵蚀总量达2068万吨。
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不仅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7)植被岷县受高寒阴湿气候的影响,大部分地区植物覆被较好。
按植被垂直分布特点,可分为五个植被区。
一是洮河川台人工植被区,海拔在2200—2500m之间;二是山地半干旱草原植被区,海拔在2400—2600m左右;三是森林草原植被区,海拔2600—3000m之间;四是亚高山灌丛草原植被区,海拔在3000—3400m 左右;五是草甸草原植被区,海拔在3400—3700m之间。
从植被的水平地域分布看,县境东南部的犀牛江(西汉水)支流,湫山河流域和西南部的秦许等地,由于纬度偏南,分布针阔叶混交林,且发育差;县境北部洮河沿岸及纳纳河以北,则为典型的草原。
黄土梁咀呈斑块“岛吠”,镶嵌在草原景观之中。
山地遍布森林褐土,垂直带变化颇为显著,在海拔2700m以上的山地,一般广布山地草甸,局部有沼泽化草甸点缀。
(8)野生动植物资源1. 野生植物资源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是天然的绿色基因库。
木本植物有乔灌木树种27科,44属,92种。
主要有云杉、冷杉、落叶松、油松、华山松、侧柏、杨树、旱柳、白榆、朿U 槐、臭椿、红桦、康椴、栎、花椒、杏、桃、樱桃、枸杞、苹果、梨等。
灌木树28种,主要有沙棘、柠条、紫穗槐、箭竹、红柳、珍珠梅、卫茅等。
草本植物有87科,324属,646种。
其中牧草约有500种,优良牧草主要有珠芽蓼、羊茅草、多节雀麦草、针茅草、塘谷耳黄、紫羊茅、赖草、短柄草、管叶野碗豆、紫花苜蓿、发草、密生台草、老芒麦草、苏叶草、草木樨等。
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
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 种,即银缕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分别是岷江柏木、秦岭冷杉、紫椴、冬虫夏草、星叶草、鹿角蕨、扇蕨等。
岷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称,药材种类繁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有237种。
其中经鉴定的有164种。
如当归、党参、贝母、大黄、黄苓、红芪、黄芪、羌活、冬花、独活、柴胡、益母草、车前子、牛籽、防风、半夏、猪苓等。
2. 野生动物资源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4种。
其中国家一类珍稀保护动物有云豹和绿尾红雉2种;二类保护动物有岩羊、苏门羚、斑羚、麝、马鹿、黑熊、猞猁、穿山甲、蓝马鸡、猫头鹰、水獭、石貂等12种。
(二)社会经济状况根据统计年鉴,全县辖18个乡(镇),310个村(居)委会,至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48.20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8013 万人,农村劳动力23.1501万个,人口自然增长率5.56 %。
总户数为115691户,其中城镇户8114户。
2013年度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12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93990万元,占35.6 % 第二产业64800万元,占24.8 %,第三产业102500万元,占39.6%。
农业总产值75669万元,其中牧业产值17152万元、林业产值230.46万元。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15547元/年,农业居民消费水平3028元/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3803元。
近几年全县电力发展较快,新修建的古城、清水电站已发电,龙王台和坎丰电站电力已与全国并网,全县实现村村通电。
已实现了县乡通讯程控化,开通了移动、联通、电信等网络。
目前程控电话用户30147户,移动用户29411户,互联网用户4800 户。
(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情况2000-2014年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42.3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18.48万亩、荒山造林22.88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
退耕还林(草)涉及全县17个乡镇、209个行政村、3.0354 万农户、13.96万农村人口。
任务完成均占计划的100%造林保存率达到85%以上,面积核实率、合格率、株数保存率及工程综合管理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分年度完成情况:2000年完成退耕还林0.5万亩,荒山造林0.8万亩;2001年完成退耕还林0.4万亩,荒山造林1.0万亩;2002年完成退耕还林2.8万亩,荒山造林3.5万亩;2003年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荒山造林6 万亩;2004年完成退耕还林0.5万亩,荒山造林5万亩;2005 年完成退耕还林4.08万亩,荒山造林0.3万亩,封山育林0.5 万亩;2006年完成退耕还林0.2万亩,荒山造林1.0万亩;2007 年完成荒山造林3.0万亩;2008年完成荒山造林0.3万亩,封山育林0.2万亩;2009年完成荒山造林0.38万亩;2010年完成荒山造林0.7万亩,封山育林0.3万亩;2011年完成荒山造林0.2万亩;2012年完成荒山造林0.2万亩;2013年完成荒山造林0.3万亩;)在工程实施中,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方针,坚持“面积实,质量优,成活高,管理严” 的技术标准,整合项目资金,连片综合治理,先后完成了二郎山1万亩和闾井镇绿色长廊10公里混交林精品示范点,全县10000亩以上工程4处,5000亩以上工程11处,1000亩以上工程30处,成为岷县生态形象改善的样板和典型。
(四)历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情况岷县2008 —2014年全县累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8.7755万亩(其中补植补造 4.1223万亩;林产品基地建设3.9022万亩;薪炭林基地建设0.75万亩。
)项目实施后,提高了我县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保存率4-6个百分点,既达到了巩固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的目的,又提咼了森林覆盖率,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对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退耕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创造社会财富,从根本上解决了退耕农户的生存环境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增加了有林地面积,提高林地质量标准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环保功效,改善生态环境。
林产品基地建设涉及2273户,平均每户2.6亩,项目建成后五年开始进入盛果期,每亩可沙棘果40公斤,每公斤按20元计算,每户可产生经济效益2080元,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创造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