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创作特色

合集下载

纪录片《寻找手艺》创作分析

纪录片《寻找手艺》创作分析

纪录片《寻找手艺》创作分析
《寻找手艺》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手艺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对不同手艺人和手艺工作室的采访和观察,展示了这些传统手艺的技术、历史、文化、产业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和变迁。

本文将对该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和思想意义进行分析。

首先,该纪录片采用了较为传统的纪实手法,即通过采访和观察实地记录手艺人和手艺工作室的生活、工作和环境等情况。

这种方式不仅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手艺的真实性和深度,还能够体现出导演和制作团队的严谨和敬业精神。

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也融入了一定的艺术性手法,如摄影技巧、音乐等元素,让整部纪录片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具有一定的享受性和独特性。

其次,该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技艺,让观众对传统手艺的重要性和卓越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能够引导人们反思今天中国传统手艺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促进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另外,该纪录片对传统手艺与现代工业生产的关系和互动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探讨,呈现了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相依存的新发展态势,提醒人们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纪录片《寻找手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表现特色的纪录片,它通过对中国传统手艺的全面呈现和探讨,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也为推动中国传统手艺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思路。

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创作特色探究

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创作特色探究

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创作特色探究二十年来,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香港越来越繁荣,同内地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化。

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特别推出反映香港回归20年历程的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

该纪录片由《开启归途》《神圣时刻》《凝聚共识》《同舟共济》《同心圆梦》五集构成,每集30分钟,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展现了今日香港魅力。

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紫荆花开》以时新的创作理念、成熟的表现手法和精良的制作水准完成了一部高水平的叙事作品,为这个特殊纪念日献上了最深的祝福。

一、以“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为主题,回顾历史,观照现实对于影片创作而言,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至关重要。

主题提炼就是对材料进行研究,从中挖掘出深刻内涵。

提炼主题的过程就是寻找角度、分析事实、寻找线索的过程。

⑴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正值20年节点之际,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应运而生,登陆央视,关注香港自回归以来20年的风雨历程。

它以“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为主题,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由来,展示了“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宏大的叙事主题需要精心布局叙事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从现代意义上来阐释,不仅是纪录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同时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以各种手段有层次、有逻辑地安排纪录片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

⑵《紫荆花开》在整体的创作构思上坚持“以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回溯历史”,通过分集设计,前两集回顾历史,后三集聚焦现实,每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精心设计结构布局,形成连贯的“叙事点”。

具体来看,前两集《开启归途》和《神圣时刻》从历史记忆入手,故事化地讲述了香港回归的历程以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由来。

后三集《凝聚共识》《同舟共济》和《同心圆梦》则从现实思考的角度切入,呈现了自香港回归祖国20年以来,在“一国两制”指导下的伟大征程。

浅析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的创作手法

浅析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的创作手法

浅析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的创作手法摘要:随着短视频风潮的来临,传统的电视节目大受干扰,《早餐中国》以短时频的形式创新了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上线之后,大受欢迎,获得了一致好评。

本文就从创作角度、创作方式以及创新式的艺术表达对《早餐中国》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方式;创作角度;《早餐中国》正文:一、独特的选题角度,用早餐展现人生风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三餐也随着社会的节奏日益改变,不难发现,我们日常的正餐正在日益统一化,各个地方的美食特色逐渐消失,慢慢的被外地的口味占据。

但是唯独早餐是这三餐中的清流,它或许是你楼下独一份的口味,又或许是街角小巷传出来的香味,总之,它是你在自己家乡才可以品味的,是你在异乡怀念的,它彰显着你当地特色,代表着家乡的味道,是你在怀念家乡的一份印记。

纪录片《早餐中国》就是抓住了这一角度,用简单却风味十足的早餐作为了主题,这些早餐店位于街边一角,有的甚至名字都没有,但却是几代传承,独有的口味,是周围市民流连忘返的地方,非常贴合“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的主题。

据了解《早餐中国》的拍摄团队在确定好早餐种类之后,会进行调研以及探店试吃,以此来寻找最有代表性的早餐店,而由于摄制团队中有比较多的南方人,所以在第一季的时候所呈现的早餐都是南方的食物,像湖南长沙的肉丝粉,福安的水煎包,广东的猪血汤等。

由此可见,早餐对于像摄制团队这样的游子来说就意味着故乡。

在这些店铺中,有的是传承下来的老店,有的是家庭经营,有的则是夫妻档。

一间铺子,一种生活,热气腾腾的美食之下,是人生的态度的选择与体现。

《早餐中国》不仅是拍美食,还是拍人生,镜头中除了对于美食的本貌的呈现,还有做早餐的人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湖南肉粉夫妇,店里再忙,也会腾出时间亲自接送小孩,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感在肉粉之间升华;贵州酸粉里老夫妻的“人生如牙齿和舌头一样难免磕磕碰碰,人生没有不吵架的”的至真哲理;再有福建福安水煎包之下的夫妻浪漫生活的态度。

纪录片分析

纪录片分析

6、纪录片中的声音: 同期声、解说词、音乐、音响。 1. 同期声: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被记录下来的现场声。 2. 解说词: 作用:是解说型纪录片的结构框架,使纪录 片具有完整的叙述能力,有助于电视叙事方式更加精炼集 中,客服画面的局限性,揭示深层次主题,使画面更加真 实、自然,也可以使零散的镜头形成一条主线。 3. 音乐 作用:展现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时代特征;起 到段落间的连贯链接作用(承 上启下);渲染气氛、营 造氛围; 反应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以及内心情感。 注意: 如果有音乐一定要留意音乐内容。 4. 音响: (1)再现时空的真实感、交待环境; (2)突 破画面局限,扩大信息量;、 (3)反衬主人公的内心世 界。
7、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是也是评论 任何类型的片子通用的。
回顾:电影特性分析的角度有哪些?
范文连接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纪录片的特点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本性应当是客观 物质现实的复原。 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 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 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 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 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 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 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纪录片分析
一、何为纪录片 二、纪录片的特点 三、纪录片的类型 四、纪录片分析
讨论:纪录片与电影的区别在哪里?
1.表现特点 (纪实vs虚构) 2.制作技术手段(前期、后期) 3.叙事形式 4.从表演上来看 5.创作意图 (比较客观vs主观) 6.拍摄方式
纪录片的含义? 把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用镜头记录下来!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 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 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 或电视艺术形式。

分析纪录片电影《地球:神奇的一天》的创作特色

分析纪录片电影《地球:神奇的一天》的创作特色

《地球:神奇的一天》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英合拍电影。

它是由BBC出品,范立欣导演、严歌苓作为中文旁白编剧、成龙配音的一部自然纪录片,它以一天中太阳的轨迹作为串联整个故事的主线,讲述了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在日月交替、随着太阳的起落中出生、成长的故事。

由于其作为口碑极强的《地球脉动2》的再度制作,它画面的制作精良,动物有趣的日常生活作为内容的精彩呈现,高级摄像装备的控制和使用,使得这部自然纪录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放出消息就引来了大量的关注。

因为它本身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写实是它的主要特点,但是在这部《地球:神奇的一天》当中,情节的选择、镜头的运用、配音的突出、音效的结合,都赋予了这部纪录片不一样的生命,其也为我国纪录片的投入制作提供了模范的积极意义。

它也让我们看到了,纪录片除了枯燥的写实描述,还可以这么的有趣。

一、画面结构完整(一)本片构图清晰,丰富多变在本片的开始,运用了一系列远景作为本片的开头,在这一系列的远景镜头的使用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构图是十分标准的。

一方面,它有效地运用了线条这个构图元素在构图中产生的作用。

例如,草原上成群的马儿形成了一条”S”曲线,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延长、变化的特点,并产生了虚渺、广阔的感觉。

影片当中还有一个场景是熊猫妈妈领着熊猫宝宝,沿着森林中蜿蜒的小路散步,也是以一个“S”曲线的路线呈现在画面当中,这种手法丰富了画面的结构,使其变得不那么单一和呆板,产生了一种“新”的感觉。

本片除了曲线在构图方面的使用外,在斜线方面也使用了多次。

例如在介绍独角鲸的生活时,冰川在太阳的照射下,产生了裂缝,并由裂缝慢慢的扩大变更成了河道,而被憋在冰川底下的独角鲸终于可以在河道中透透气的画面就是利用了河道作为画面的斜线,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纵深感。

另一方面本片还常用“井”字构图法和中心构图法,既突出了主体,又时常变化构图方式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二)主体突出,方法多样每一个用来叙事画面都需要主体的呈现,然而突出主体的方法又有很多,使用起来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纪录片《乡情》的创作特色

纪录片《乡情》的创作特色
样 , 件 的 叙 述 , 物 形 象 的 塑 造 。 是 由 一 个 个 的 细 节 逐 事 人 都
片子 将 近四 分 之 一 处 公 布 , 理 论 上看 , 不 符合 电视 节 目 从 是 制作 的 一般 原 则 的 。 是 制作 成成 片以 后 , 着 却 没 有别 扭 但 看 的感 觉 , 仿 佛 是一 位 神 秘 人 物姗 姗 来 迟 。 后 终 于 揭 开面 就 最 纱一样。 此外 , 乡情 》 叙 事 结构 是 由明 暗 两 条 主线 构 成 的 。 < 的 其 中 一条 是 事 情 的发 展 线 索 ,也就 是李 山一 家 人搬 迂 前后 的
全 过程 ; 一条 暗 线 是 感 情 线 索 , 另 也就 是 “ 乡情 ” 线 索 . 的 说
渐 完 善 的 , 乡情 》 面 就 有 不 少细 节值 得 玩 味 。 《 里
1文稿 的 细 节 : 品 中 对 李 山 老 人 形 象 的塑 造 。 子 的 . 作 片 前 面 说 :这 天 下 午 , 李 山 从 街 上捡 了一 个 废 纸 葙 子 拿 回 “ 家。 后 面 又提 及 :这天 上 午 , 山的 四儿媳 妇磨 了豆 腐 , ” “ 李 等
方 。 这是 因为 。 距 山 庄 三 十公 里 外 的 青 龙 河 下 游 . 在 正在 兴
建 一座 大型 水库 。 痰 的 河 水 . 迅 将会 吞 没 他们 世 代 生 息 的 家
圆。 ” 后 正 式 介 绍事 件 的主 人 公 李 山和 他 的家 人 。 述 李 然 叙
山 一家 商量 第二 天 移 民抽 签和 晚 辈 送 行 的事 情 。直 到 片 子 第 6分 3 O秒 左 右 的地 方 , 开 始 提 起 村 子 的地 名 : 李 山所 才 “

探讨纪录片《第三极》之《一方热土》的艺术特色

探讨纪录片《第三极》之《一方热土》的艺术特色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探讨纪录片《第三极》之《一方热土》的艺术特色田洋(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00)摘要:纪录片《第三极》之《一方热土》通过对勃勃生机的生灵刻画、厚重内涵的器物描述具象展现了西藏地区的真实图景。

虽然人与自然是纪录片的经典题材,但是该片通过宏大与细腻相结合的镜头语言、恰到好处的解说词设置和细节衍生的淳朴情感表征将遥远的西藏拉近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使之成为了富有艺术魅力却同样可爱可亲的具体实在。

关键词:第三极纪录片人与自然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0(c)-0180-03Discussion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cumentaryA Hot Land of The Third PoleTIAN Yang(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Province,610000China)Abstract:The documentary A Hot Land ,which is a representative part of the series The Third Pole ,shows a vivid and natural image of Tibet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vibrant creature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heavy and meaningful artifacts.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a classic topic of the documentary,this film brings the remote Tibet closer to our life in an extraordinary way through the lens language combined with grandeur and delicacy,the appropriate commentary setting and the simple emotional representation derived from details,making Tibet become a definitely lovely concrete reality full of artistic charm.Key Words:The Third Pole;Documentary;Human and nature;Artistic characteristic作为一部自然科学类的纪录片,《第三极》之《一方热土》从“生灵”与“器物”两方面真实地将西藏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凶猛和最慷慨的蜂群等关于“生灵”的介绍使得当地人群与自然的联系与沟通更加紧密,而关于藏纸的制造和活字印刷法的描述又将人文思想推至另一个高度,即通过“器物”展现出当地人对自然馈赠的利用与反馈。

人类学纪录片艺术表达手法

人类学纪录片艺术表达手法

人类学纪录片艺术表达手法
人类学纪录片以展现人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独特性为核心,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人类学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富有感染力和洞察力的影像语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人类学纪录片艺术表达手法:
1.叙事结构:人类学纪录片通常采用丰富的叙事结构,从多个角度呈现主题,增加观众的
观影体验。

例如,非线性叙事、多线索交织等手法,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2.视觉风格:视觉冲击力是纪录片的重要元素,人类学纪录片也不例外。

通过高清摄影、
精细的灯光和色彩调整,以及独特的镜头运用,如近距离特写或空中拍摄,可以展示人类生活的细腻与宏大。

3.音乐与声效:音乐和声效能够为纪录片营造氛围、增强情感。

人类学纪录片中,原生态
的音乐和声效是常见的元素,它们帮助呈现不同文化的独特韵味,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4.交互与参与: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学纪录片鼓励观众参与和交互。

例如,通过现场采访、
观众投票或线上互动,纪录片制作人与观众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使观众有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纪录片的主题。

5.跨媒介整合: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学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跨媒介整合的方式。


如,结合动画、图表、文字等元素,解释复杂的人类学理论或现象。

通过这些艺术表达手法,人类学纪录片能够更生动、更深入地展现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导观众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类”长纪录片佳作的主要创作特色纵览本届长纪录片获奖优秀作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色、共性与进步,一是节目内容更具“深刻内涵”;二是节目表述更注重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三是节目叙事方式更“多样化”。

1、节目内容更具“深刻内涵”:“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另一部分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话语权去影响社会舆论”。

因此,中外的纪录片作者在拍摄题材的选择上及节目内容的主题思想表达上都颇费心血。

由湖北电视台张以庆编导的《幼儿园》和中央电视台王宇编导的《童年时我在流浪》在题材选择和节目内容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上都做到了内涵深刻、发人反思、给人启迪。

《幼儿园》和《童年时我在流浪》属同类社会题材,前者为儿童问题片,后者属问题儿童片。

张以庆的《幼儿园》让观众在他营造的轻喜剧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反思时下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所共同面临、应共同负责、需共同解决的幼儿成长教育中普通存在的弊病及问题;王宇的《童年时我在流浪》营造的悲情氛围令观众明确清醒地感悟到问题儿童的成长教育,不仅仅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的关注、帮助,更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两部片子的内容所反映和探讨的都是极其严肃的社会主流问题。

大连电视台李汝建的长纪录片《老宅2003》,纪录了在每个中国大城市都有的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但是,透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中国社会一百年来的一个发展进程、一段历史、一种生存状态,老宅浓缩了我们现今时代正在发生的变化。

虽然百年老宅在记者拍摄结束后已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消失了,但本纪录片将老宅里的人和事、老宅所承载的生命印迹、老宅所反映的现实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都定格在了历史的瞬间。

长片组的评委们一致认为,本片并没有消极地去讲阴暗面,而是客观、真实地介绍了变化中的社会已影响和改变着老宅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我认为,这部片子区别于过去那种从表面去关注弱势群体的纪录片,它从独特的角度传达了其深刻的内涵。

中央电视台程勇编导的《你想要什么》用最简捷的社会调查式方法,随机采访了百余人,面对记者提出同样的问题,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种年龄的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达,不仅为观众真实地展现了一幅现代社会的世俗画,更有意义的是透过人与人之间看似简单的提问和回答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较为丰富的内涵,从而使我们从一个侧面对当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实产生思考和感悟。

与反映社会问题类节目相比,让节目在思想内涵上更加深刻也表现在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重大时政事件进行报道的纪录片中。

在众多表现去年“非典”事件的纪录片中,有两部优秀纪录片制作精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一部是凤凰卫视与北京电视台的4位编导联合制作的长纪录片《北京一日》,另一部是杭州电视台4位编导联合制作的长纪录片《呼吸》。

两部片子以不同的表现形式纪录了在北京和杭州两座城市里发生的抗“非典”战役。

在《北京一日》里,制作机构同时派出了五个摄制组奔赴抗“非典”中最受社会大众关注的不同层面,以一天从早到晚的时间为叙事方式,纪录了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影响力的不同机构里的特殊人物的特殊故事,故事背后的内涵极富思想性和震撼力。

《呼吸》一片采用备忘录日记笔体梳理回顾了那段特殊的历史。

它选取大事件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为纪录对象,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再现历史、叙述故事,它以三条叙事线索平行交叉而有序地介绍了主体:地方政府的危机处置机制;医疗卫生部门与时间赛跑挽救“非典病人”;被隔离群众的“非典”生活。

该片叙事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节目内涵的丰富及深刻使其富有艺术的“生命力”。

这两部节目的主题无疑对今天需要民族凝聚力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和影响。

2、节目表述更注重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最具人情味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

在这个方面,本届获奖的优秀作品都有着共同的进步和突破。

纪录片《幼儿园》里伴随着“好一朵茉莉花”那天使般稚嫩美妙的童声演唱,透过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脸庞、两小无猜般纯洁的友情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话语,创作者传达着人们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怀念与追求;纪录片《童年时我在流浪》,我们从故事主人翁命运的变化之中,感受到了创作者不仅在纪录事件,而且还饱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真心、真情、真爱去救助流浪儿,以及呼吁社会改变不良社会现象的责任感、使命感。

令长纪录片评委们特别欣赏的就是这种以平民的心态和平等交流的关系进行创作的工作方式。

上海纪实频道江宁、姜伟编摄的长片《小小读书郎》里,我们同样感受到了创作者和节目故事所饱含的真心、真情与真爱。

因为编导具有的爱心,才有可能抓住远离上海发生于福建偏远山区的这个拍摄题材,让人由衷地感悟到:虽然孤儿们被亲身父母所抛弃,但是有了许多富有爱心的善良人们的精心照料,孤儿不孤,她们身心健康。

尤其是节目故事的结尾,画面上7个小女孩高高兴兴上学的背影,伴随着主人翁明修师傅起点题作用的画外音也极富社会教育意义:“培养她们上学,学好知识,好回报社会上这么多有爱心且帮助过她们的人”。

属同样的题材,重庆电视台摄制的《陈小梅进城》是反映当今中国农村城镇化社会变革中,一个普通山区农家女孩求学成长史的命运变化故事,最打动人心的还是爱心传递和陈小梅懂得回报社会与父母“养育之恩”的传统亲情与美德。

3、节目叙事方式更“多样化”:一是人物传记片叙事方法有突破。

由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艾辛编导的长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找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叙事手法和角度,一改过去人物传记片编年体的结构程式,将毛泽东一生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叙事背景,以平民化和生活化的视角,首次披露的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和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人性化”故事叙述,使观众感受到了伟大的人格魅力,让毛泽东从“神坛”上走下来了,从而拉近了领袖与人民的距离。

这是“新影”已做的第5部有关毛泽东的人物传记片,它与同类型同题材的大型人物纪录片相比,运用了新颖的突破传统的叙事手法,这是本片最成功之处。

二是“社会调查报告体”的叙事方法使社会类节目更鲜活、更真实、更深入。

纪录片《老宅2003》的作者在社会类题材的叙事手法上做了大胆、独特的镜头语言形态的创新和探索。

该片运用“社会调查报告体”的叙事方式使内容更真实、更深入、更鲜活。

作者采用的六个章节的“分段式”叙事结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老宅里几十户平民的生存境迁、生命步履以及他们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艰辛和愿望。

他们主要采用了摄像和访谈由一人同步完成的创作方式,用跟移的拍摄方法,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长镜头组合来纪录老宅里一家一户的生活。

长纪录片的评委们一致认为这种用真心、真情、真感觉去创作的探索精神值得提倡,是纪录片创作手法“多样化”的有益尝试。

上海纪实频道的梁子和干超靠自编自拍自己录音制作的《房东蒋先生》又是另一种风格的“社会调查报告体”的纪录片。

拍摄者以租房者身份与被拍摄者房东蒋先生近距离接触,对蒋先生六十年的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做详细的调研,这种对特殊人物的纪录也从特殊的视角见证了上海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各种变迁。

虽然这种与被拍摄者共同生活的体验式、调研式的创作方式早已在国外纪录片和电影故事的创作中运用过,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专业纪录片人中还是少见的,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三是“侦探故事片”的创作手法运用于法制纪录片,使节目更具可视性、娱乐性和说服力。

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祁少华编导的《狙击英雄》和该片姚宇编导的《血字》都属同类题材中创作手法新颖、独到的精品纪录片。

《狙击英雄》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都面临极大的难度和挑战,主创人员找到了最成功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全片基本依靠“真实再现”来推进故事进程,其“真实再现”历史故事的水准很高,创作者对历史场景、人物历史形象及历史故事的叙述都按历史的原貌来设计、演绎,再现的真实程度几乎达到了“真假难分”的收视效果。

近几年,以侦探破案为题材制作的纪录片很多,怎样才能做出新意、做出特点?纪录片《血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它突破了以往侦探片的叙述方式和拍摄模式,也是主要依靠“真实再现”来推进故事。

我们认为该片故事构思严谨、结构巧妙,借用层层设置悬念再层层揭秘的侦探电影故事片的手法来展开和推进本片,讲述案情“一波三折”,使故事充满了悬念、猎奇、紧张、刺激等“娱乐化”元素而增强了“可视性”。

四是将“情绪线”作为一种主要的叙事手法增强作品的感召力。

作为此次参评的优秀纪录片,每部片子都有其独到的讲述故事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悲、欢、喜、怒等“情绪”作为一种明显的“内在”与“外在”叙事线索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该片99%的镜头都来自同一个屋檐下,故事要精彩也很不容易。

张以庆找到了很好的“情绪元素”作为“外在”的叙事主线来影响观众的收视情绪。

在纪录片《老宅2003》、《童年时我在流浪》、《小小读书郎》、《呼吸》、《北京一日》、《血字》、《新藏线上》都有其令人感动的符合本题材的或明显或含蓄的“情绪”叙事手法的优秀表现。

二、“人文类”长纪录片呈现新的创作形态及发展趋势:纵观本届参评的“人文类”题材的长纪录片,比往届同类作品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是,与“社会类”题材的纪录片相比,特别优秀的作品数量还是较少。

怎样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与多种电视艺术创作手法相结合,达到“寓教于乐”的观众收视效果?怎样找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完美的结合点?真正能够更多地进入国际评奖和国际市场销售的热门题材就是“人文类”和“自然类”纪录片,纪录、保存和挽救“正在消失的文明”的“人文类”纪录片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我认为,更应好好地研究该类题材优秀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规律,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受观众欢迎的创作技巧,提高我国“人文类”纪录片的品质。

尽管目前我国的“人文片”创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我们对勇于参加难度极大的此类节目制作的机构和创作人员的探索精神还是非常敬佩。

从此次参评的优秀“人文类”长纪录片来看,有以下两方面主要的、突出的创作特色。

1、注重并运用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手法,融入大众“娱乐化”元素。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该类题材的创作风格还是比较多样的:有纪实性与科考性巧妙结合的创作风格;有将科学性与故事化、纪实性完美结合的;有运用“故事化”手法,基本靠“真实再现”讲述历史文化的。

在此次的参评作品中,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宫一宁编导的《凤棺迷魂》不愧是现时中国“人文类”纪录片的精品。

本片是历经9个月精心制作的考古纪录片,它大量使用了考古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从考古挖掘、考古发现、考古论证三个层面,追踪纪录了考古人员针对一座一千年前的契丹古墓的研究全程。

本片讲述了一段曲析的考古经历,推测着一个契丹无名女尸神秘的身世和离奇的死因,从而再现了契丹古老久远的风俗与历史片断。

为了避免一般考古题材拍摄的枯燥无味,将专业史学知识与平民视角找到最佳结合点,全篇以一个考古专家塔拉为主要人物不断地作问题的提出、猜测、解疑、定论等全部叙事过程,并且将“真实再现”的“故事化”情节与人物访谈中讲述的真实故事有机地融为一体,将“真实再现”的情景与考古科学研究中的发现以动画特技效果融为一体,从而形成视觉效果的互补、互动和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