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1病区中医一般护理中医得一般护理,其内容包括生活起居得护理,饮食得调护,情志得调护与二便得调护等、第一节生活起居得护理一、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二、生活起居有常三、劳逸适度四、锻炼身体五、戒不良习惯第二节情志护理一、情志护理得基本原则(一)诚挚体贴(二)因人施护(三)避免刺激二、情志护理得一般方法(一)劝说开导:就就是通过正面说理,让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得情节失调,就是“生乃不固”得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开导与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与情志。
(二)交心谈心:通过病人对护理人员得信任,询查清楚患者真正致病得原因、(三)移情相制:移情就就是注意力得转移。
相制,即就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得精神状态得一种精神疗法。
(四)顺情从欲:顺从病人得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得需要,这就就是“顺情从欲”。
(五)顺应四时:根据天人相应得观点,四时季节气候不同而调摄精神情志亦应随之而不同。
(六)气功调神第三节饮食调护饮食调护就是指在治疗病人得过程中进行营养膳食方面得护理、一、食物得性味与功效二、膳食分类与作用(一)一般性饮食1、普食2、半流3、流食(二)治疗性饮食1、低蛋白饮食2、高蛋白饮食3、高热量饮食4、低热量饮食5、低脂饮食6、低盐、无盐饮食三、中医饮食调护得原则中医饮食调护得原则,应以清淡、有节、杂食(不偏嗜)、辩证施食等为宜、(一)清淡:就是指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蔬菜、豆类、植物油为辅调配得饮食称为清淡饮食。
(二)有节:就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合理饮食、饮食得冷热、软硬相宜,定时用,食量适度。
(三)杂食:就是指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偏嗜、(四)辩证选食:根据病人体质与病证得性质给以合理饮食,如寒证应以温热性质类饮食;热证应以寒凉性质类饮食;虚寒应以温补类饮食;实证应宣散消导类得饮食等等。
四、饮食宜忌(一)食药配伍:就就是指食物与药物相配伍后来调护疾病得一种方法。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1病区中医一般护理中医的一般护理,其内容包括生活起居的护理,饮食的调护,情志的调护和二便的调护等。
第一节生活起居的护理一、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二、生活起居有常三、劳逸适度四、锻炼身体五、戒不良习惯第二节情志护理一、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一)诚挚体贴(二)因人施护(三)避免刺激二、情志护理的一般方法(一)劝说开导:就是通过正面说理,让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的情节失调,是“生乃不固”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开导和引导病人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情志。
(二)交心谈心:通过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询查清楚患者真正致病的原因. (三)移情相制: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 (四)顺情从欲: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其心身的需要,这就是“顺情从欲"。
(五)顺应四时: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四时季节气候不同而调摄精神情志亦应随之而不同。
(六)气功调神第三节饮食调护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进行营养膳食方面的护理。
一、食物的性味与功效二、膳食分类与作用(一)一般性饮食1、普食2、半流3、流食(二)治疗性饮食1、低蛋白饮食2、高蛋白饮食3、高热量饮食4、低热量饮食5、低脂饮食6、低盐、无盐饮食三、中医饮食调护的原则中医饮食调护的原则,应以清淡、有节、杂食(不偏嗜)、辩证施食等为宜。
(一)清淡:是指主食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以蔬菜、豆类、植物油为辅调配的饮食称为清淡饮食。
(二)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合理饮食。
饮食的冷热、软硬相宜,定时用,食量适度.(三)杂食:是指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偏嗜.(四)辩证选食:根据病人体质和病证的性质给以合理饮食,如寒证应以温热性质类饮食;热证应以寒凉性质类饮食;虚寒应以温补类饮食;实证应宣散消导类的饮食等等。
四、饮食宜忌(一)食药配伍:就是指食物和药物相配伍后来调护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护理常规范文

中医护理常规范文中医护理常规是指中医学中的一系列护理方法和技巧,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常规注重人的整体健康,以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为基础,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运行等方法来维护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护理常规的方法和技巧。
1.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强调“药食同源”,即通过食物来治疗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可根据不同体质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饮食方法,如饮食调节、药膳疗法等。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的质和量,不宜过量或过食辛辣、油腻等食物,同时要平衡膳食,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
2.气功调理: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运动及意念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常见的气功方法有吐纳、功法和养生功等。
气功调理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调节身心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
3.中药浴:中药浴是使用中药煮水或中药包煮水后将其加入浴盆中,在温水中泡浸身体。
中药浴通过药物的渗透和体外享受来起到保健和治疗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舒缓疲劳等。
4.按摩推拿:中医按摩推拿是利用人手对人体的穴位、经络进行刺激,达到调理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常见的按摩手法有拨、揉、捏、推、波等。
按摩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等。
5.中药内服:中医常用中药内服来治疗疾病。
中药内服是按照中医理论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煎煮后口服。
中药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平衡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6.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利用针刺在穴位上,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方法。
针刺可以刺激穴位,激活经络,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等。
7.中药外用:中医常常使用中药外用来治疗皮肤病等疾病。
中药外用是将合适的中草药外用于患病部位,起到治疗和保养作用。
中药外用可以消炎、杀菌、止痒等。
中医护理常规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饮食调养、气功调理、中药浴、按摩推拿、中药内服、针灸疗法和中药外用等方法,可以维护和促进人体的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常规虽然可以辅助治疗,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个体体质,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督。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3篇汇编-精品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3篇汇编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畅、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依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
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
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
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察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改变,觉察非常,及时汇报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成效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觉察非常及时汇报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喝吃、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 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依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
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依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 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成效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喝吃护理、指导喝吃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风(脑卒中)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言语表达等情形。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的常规有:
1. 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询问和观察,了解病情发展和病史情况。
2. 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身体温度和体重等生理指标,判断病情并作出治疗决策。
3.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饮食调理。
4. 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推拿、艾灸、拔罐等手法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5. 调理患者的饮食,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适当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营养摄入的平衡和多样性。
6. 对患者进行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改善患者体质。
7. 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8.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度劳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9.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10. 提供预防和康复知识,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
好的饮食习惯。
中医科常规护理

中医科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二、颈椎病护理常规三、肩周炎护理常规四、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五、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常规六、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的康复护理常规七、面神经炎护理常规八、滑膜炎护理常规一、一般疾病护理常规1、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干扰,限制探视时间。
为确保病人安全,避免空间放置障碍物,室内物品摆放合理。
2、做好入院介绍,包括有关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探视制度、陪护制度、病房环境、健康宣教等。
3、新入院病人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做好入院评估及护理记录单的记录。
4、按医嘱分级护理,通过评估确认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其实施护理。
5、同一种疾病的病人,应尽量安排在同一病室,以提供互相交流及训练的机会。
6、卧床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二、颈椎病护理常规【概念】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椎体、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导致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和脊髓受累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好发于中老年人和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
【评估要点】颈椎病的评估可以从疼痛程度、颈椎活动范围进行单项评定,亦可从症状体征以及影响ADL的程度进行综合性的评定。
其中,针对疼痛程度,可以采用VAS划线法,针对颈椎活动范围,可以采用方盘量角器进行颈椎屈曲、伸展、侧弯、以及旋转度的具体测量。
【护理措施】(一)颈椎病患者的睡枕要求:颈部姿势对颈椎病症状有明显影响,其中睡眠姿势影响尤大,如长期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常常表现为睡眠中或睡醒后晨起时颈项不适、落枕、头昏、头痛或顽固性失眠等症状。
合理的枕头对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十分重要,合理的枕头必须具备两项:科学的高度和舒适的硬度。
合乎人体生理状况的枕头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曲线造型符合颈椎生理弯曲;枕芯可以承托颈椎全段,使颈肌得到充分的松弛和休息;枕芯透气性良好,避免因潮湿而加重颈部不适。
(二)纠正颈姿:由于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病理基础。
故长期伏案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合理调整头与工作面的关系,不宜长期低头伏案看书或工作,也不宜长期仰头工作,因为两者都可破坏颈椎的生理平衡,造成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劳损或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的松弛而影响颈椎的稳定。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

积聚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是指在中医体系下,通过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对病患进行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常规是中医护理的基础,是中医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医护理常规的原则中医护理常规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个体化原则: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和生活环境,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防病为主原则:重点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整体护理原则:强调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对身体整体的调养和疾病的综合治疗。
4.因时制宜原则:根据季节、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调整护理计划和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需求。
二、中医护理常规的内容中医护理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包括进行节制性饮食、增强机体的消化功能、调养脾胃等。
2.按摩推拿:采用适当的按摩、推拿手法,刺激腧穴和经络,调节气血流通,促进机体的健康。
3.草药养生:通过饮用中药调理,以起到补益阴阳、调理气血、清除病邪等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4.精神调养:通过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和疾病,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5.锻炼养生: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进行有氧锻炼和体能训练,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6.睡眠调理: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促进身体的恢复和调整。
三、中医护理常规的重要性中医护理常规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免疫力:通过中医护理常规的实施,可以改善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气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预防疾病:中医护理常规注重对身体的全面调养和维护,能够及时发现健康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促进康复:对于已经患病的人群,中医护理常规能够通过养生保健和综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1 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史及预防接种史。
2)咳嗽性质, 伴随症状, 神志及意识等。
3)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4)患儿心理状况。
5)辩证: 初咳期, 痉咳期, 恢复期(脾气亏虚证, 肺阴亏虚证)2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执行呼吸道隔离3)避免接触异味, 煎炒, 辛辣, 烟熏等刺激物, 以免加重咳嗽。
4)避免直接吹风。
5)对幼小患儿在阵咳时要轻轻抱起, 轻拍背部。
2 病情观察, 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咳嗽的时间, 性质及痰的色, 质, 量以及呼吸, 神志, 面色等情况。
2)出现高热不退, 气急鼻煽, 紫绀, 烦躁不安, 喉间痰鸣时, 应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3)出现痰中带血, 目睛及鼻腔出血时, 应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4)咳时两眼凝视, 屏气或抽搐不停者, 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或成药均在饭前服, 药丸或药片药碾成粉末, 温开水调服。
4 饮食护理1)饮食易消化, 富于营养, 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2)忌油腻, 海腥发物或过甜过咸之品。
5 情志护理1)组织轻症儿童游戏娱乐, 以分散注意力, 保持心情愉快, 减少发作。
2)做好烦躁哭闹患儿的情绪调护, 可采用患儿喜欢的方式, 如讲故事, 听儿歌等。
6 临证(症)施护1)初轻咳时, 可将患儿坐起或站立, 或侧卧位, 必要时吸痰。
2)服药, 哺乳, 以防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3)出现剧烈咳嗽, 呼吸困难时, 及时给氧。
3 健康指导1)合理计划免疫接种, 预防传染病。
2)让患儿家属了解本病知识, 将患儿及时隔离。
3)掌握缓解咳嗽的简单方法。
4)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5)寒冷季节或气候骤变外出时, 应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十九瘾疹多由禀性不耐或对某些物质敏感所致。
以皮肤瘙痒, 搔之出现红斑隆起, 形如豆瓣, 堆累成汁, 发无定处, 忽隐忽现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皮肤。
荨麻疹可参照本病。
1 护理评估1)感受外邪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常规
李文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护理。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
意义:
《内经》中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近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说明要保持健康长寿,就得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否则就会影响人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有生。
做好生活起居护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病床安置:安置病床应根据病证性质不同而定。
如寒证、阳虚证者,多有畏寒怕风,宜安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内,使病人感到舒适;热证、、阴虚证者,多有恶热喜凉之求,可集中在背阴凉爽病室内,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心静,利于养病。
•2、病室环境:安静的环境有助于病人休养。
噪声的刺激常使病人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响而心悸不已。
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一切噪杂之声
•4、光线适宜:一般病室内要求阳光充足,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
但不宜让日光直射病从面部。
但不同病证对光线要求也不一样。
如热证、阳亢病人,光线宜暗;痉证、癫狂证者,强光可诱发痉作,应用黑窗帘遮挡。
•5、动静相宜:患病后,需要适当的静心休养,以休体养息,培育正气,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但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适当增加活动量。
通过适当活动,可使经络通畅,关节滑利,气血营卫调和,增强体质和抗邪能力。
尤其是恢复期或慢性病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更应注意动静结合,但应以不感劳为原则。
对虚证、体弱者,虽以静养为主,但也应在床上或室内行内养功、放松功等活动。
•6、气象护理:四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衰老和死亡。
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素问。
四气调神篇》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阴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说明生活起居中对天时地理和四时之令,只能调之、和之,顺天而行之。
因此,要根据四进气候变化,做好气象护理。
如在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应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寒,万物都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发泄,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这样的作息时间才有利于健康和养息。
•此外,要随四进寒热温凉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
春时不可遇天气转暖而顿减衣被,即不致暴伤;夏天炎热,不要纵意当风,更不应在屋檐下、过道、穿隙破窗下纳凉或睡觉,以防“贼风”所袭。
夏天多困意,但不可令久眠,久眠则神昏。
冬天严寒,不可轻出,触冒风寒。
以上的气象护理,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情志护理
何为七情?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亦称为“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
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
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
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
”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
《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情志护理的定义
•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以及由些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1、热情诚恳、全面照顾
人在患病后,常有恐惧、紧张、苦闷、悲哀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新人或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
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
除自己的语言、态度外,还应重视病室环境和病人周围的人和事,全面进行照顾。
如主动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安置优雅舒适的病室等,使病员感到如同家里一样温暖、亲切和舒适,能很快安下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
某些对治疗缺乏信心而终日忧心重重的病员,可安置与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治疗效果理想的病员在一起,以相互开导、启发和影响,可去忧解烦,增强其信心。
2、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
病人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各人的性格、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情况和病证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因此,护理人员要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1)新入院病人,由于环境陌生和生活不习惯,心情多显紧张或有忧虑,担心自己的病、工作或学习,对治疗有恐惧感。
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其疑虑和困难。
(2)危重病人,病情急、痛苦大,多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悲观和忧伤,尤须耐心安慰和开导。
讲清情志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和利弊,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3)慢性病或生活失去自理的病人,精神上压力大,考虑生活、工作和预后。
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做好生活护理,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也可请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
对住院时间长而思念新人的病人,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以解思念之情。
有条件亦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和怡情悦志。
(4)对易发怒生气的病人,更应耐心,注意态度和语气,待其情绪安定后再慢慢进行劝导和安慰。
3、中医还有关于“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的情志治疗方法即“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
在护理上也可适当用之。
第三节中医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的基本要求
(1)、饮食有节,适时定量
饮食要适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更不能暴饮暴食。
(2)、合理膳食,不可偏嗜
三餐安排合理,做到饭、菜的色香味形俱全,美味可口。
忌肥甘厚味,嗜食偏好。
(3)、重视脾胃,注意卫生
注意食物宜新鲜,忌生冷,不洁的食物,防止病从口入。
(4)、辩证施食,相因相宜
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调护原则
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1)、食物的性味
●寒性食物:绿豆、苦瓜、冬瓜、丝瓜、西瓜
●热性食物:葱、姜、蒜、辣椒、白酒、狗肉
●温性食物:糯米、羊肉、鸡、鲤鱼
●凉性食物:鸭蛋、莲子、海带、柠檬
●平性食物:玉米、红薯、牛奶、蚕豆、香菇
(2)、食物的功效
●有降脂、降压、防止血管硬化作用的食物:海藻、山楂、黑木耳、茶叶、荷叶、芹菜
●有消炎作用的食物:大蒜、冬瓜籽、菠菜根
●有解毒作用的食物:番茄、绿豆、生姜、醋
●有降糖止渴作用的食物:南瓜、山药、茭白、苦瓜
●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西瓜、冬瓜、黄瓜、苦瓜、绿豆、扁豆
●有祛湿利水作用的食物:西瓜皮、冬瓜皮、绿豆
●有强健脾胃作用的食物:生姜、鸡内金、麦芽、陈皮
●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核桃仁、芝麻、香蕉、蜂蜜
●有镇咳祛痰作用的食物:梨、萝卜、橘子、白果
●有止血作用的食物:花生内衣、黄花菜、木耳、藕
●有涩肠止泻作用的食物:大蒜,焦麦芽、炒陈皮、莲子、炒山药
●有驱虫作用的食物:槟榔、南瓜子、椰子、胡萝卜
●有生奶作用的食物:鲫鱼、猪蹄、鱼头、生南瓜子
●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大枣,花生、桂圆、荔枝
•服药饮食宜忌
•一般忌口: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肉、酒、腥臭等不易消化,有刺激性的食物。
•特殊忌口:服补药后,忌食浓茶和萝卜。
皮肤病,忌食海腥食物。
疮痈肿毒,忌食虾、蟹、羊肉、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用药护理及其他护理,请听下次讲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