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

合集下载

阳和汤方剂配方

阳和汤方剂配方

阳和汤方剂配方阳和汤【方剂出处】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配方组成】熟地黄一两(30克);白芥子炒,研,二钱(6克);鹿角胶三钱(9克);肉桂去皮,研粉,一钱(3克);麻黄五分(2克);姜炭五分(2克);生甘草一钱(3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

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或脱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痰核、瘰疬等属于阴证者。

【方解】阳和汤证为阳虚血弱,寒凝痰滞,气血不畅,痹阻肌肉、筋骨、关节、经脉所致。

营血虚弱,寒凝痰滞,气血不畅,故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见全身虚寒证候;寒为阴邪,故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均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阳补血以治其本,散寒通滞以疗其标。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阴血,填精益髓,此为“阴中求阳”之法,使阳气生化有充足的物质基础;配用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药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用肉桂、姜炭温阳散寒通血脉,以治其标,共为臣药。

用少量麻黄,开腠理,以宣散体表之寒凝;用白芥子祛痰除湿,宣通气血,可除皮里膜外之痰,两药合用,既宣通气血,又令熟地黄、鹿角胶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综观全方,补阴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药与滋补药配伍,使寒湿得宣而不伤正,精血得充而不恋邪,用治阴疽,可化阴凝而布阳和,故名“阳和汤”。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阳和汤为治外科阴证之痈疽疮疡的著名方剂,以患部不红、不热、漫肿、酸痛、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阳和汤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肿等属血虚寒凝者。

【使用注意】阳证疮疡忌用。

【方歌】阳和熟地鹿角胶,白芥桂姜麻黄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阴疽疮疡服之消。

阳和汤治阴疽

阳和汤治阴疽
之 阴邪 大 白于 天下 , 见不 得 阳 ) 匕 消散 , 阴 证
悉解 , 故以“ 阳和 ” 名之 , 可 滑 名 剐 其 实 当代 中 医 临 床 应 用 阳 和 汤 方 剂 , 主要治疗 骨结 核 、 腹 膜 结核 、 乳核 、 慢性 骨髓 炎 、 骨膜 炎 、 慢 性淋 巴结 炎 、 类 风湿 性 关节 炎 、 血 栓 塞 性 脉 管 炎 、肌 肉 深 部 脓 疡 等 属 血 虚 寒 凝 阴 征 者 , 可 获 回 阳 救 逆 之 效 。 常 以患 部 漫 肿 尤 头 , 皮 色
有追风祛湿之功效。
治 咽喉 痛 ( 咽 部 干 燥疼 痛 、 有异物感 , 急、 慢 性 均
可 ) : 酽缘茶 水约 1 0 0毫 升 , 加 入 半两蜂 蜜搅 匀 , 每 日 分
几 次漱 喉 并 慢 咽 下 , 每 日一 剂 , 连用 3 ~ 5天 , 消炎镇 痛 ,
湿润咽喉 , 治急 、 慢 性 咽 喉 炎。 忌 烟 、 酒及 刺 激 性 食 物 。
4 6
l f 2 0 1 4 . 0 4 】 l
方 中重用 熟地 , 滋 补 阴血 , 填 精益髓 ; 配 以
血肉有情 之 品鹿 角胶 , 补 。 肾助 阳 , 强壮 筋骨 , 两
者 合用 , 养血 助 阳 , 以治 其 本 , 共 为 君 药 。寒 凝 湿滞 , 非 温 通 而 不 足 以化 , 故 方用 姜炭 、 肉桂 温 热 之 品为 臣。姜 炭温 中 , 破 阴通 阳 ; 寒 在营 血 , 肉桂 入 营 , 温 通 血 脉 。佐 以麻 黄 , 辛温 达卫 , 宣 通 经络 , 引 阳气 , 开寒结 ; 门芥 子祛 寒 痰 湿滞 ,

阳和汤治阴疽
口 刘 长 稳

阳和汤的功能主治

阳和汤的功能主治

阳和汤的功能主治介绍阳和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以下是阳和汤的主要功能主治:1.收敛作用–阳和汤具有收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出血症状较明显的疾病。

–适用疾病:急性出血性疾病、崩漏、痔疮出血等。

2.温阳作用–阳和汤具有温阳的作用,可以调理阳气不足的人体,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适用疾病:阳气不足、气虚体质、免疫力低下等。

3.暖胃作用–阳和汤具有暖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寒引起的消化不良,促进食欲和消化功能。

–适用疾病:胃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4.养阴作用–阳和汤具有养阴的作用,可以调理阴虚体质,改善阴虚所引起的身体不适。

–适用疾病:阴虚体质、口干舌燥、烦躁易怒等。

5.清热作用–阳和汤具有清热的作用,可以用于清热解毒,治疗热性疾病。

–适用疾病:热性疾病、发热、口腔溃疡等。

6.活血化瘀作用–阳和汤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

–适用疾病:瘀血、淤血、瘀血性疾病等。

使用方法以下是阳和汤的使用方法:1.口服–阳和汤可以口服,剂量根据具体疾病和个人情况而定,需遵循医生的建议。

2.煎煮–阳和汤需要进行煎煮才能服用,具体的煎煮方法可以参考中医处方或咨询中药师。

3.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阳和汤。

–严禁超量使用,遵循医生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总结阳和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收敛、温阳、暖胃、养阴、清热和活血化瘀等多种功能主治。

它可口服,需要进行煎煮才能服用。

在使用阳和汤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剂量,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需谨慎使用。

阳和汤治疗寒湿的案例

阳和汤治疗寒湿的案例

阳和汤治疗寒湿的案例
寒湿是指人体内部湿气过重,且容易受寒。

这种体质容易引发关节痛、疼痛、疲劳等
不适。

阳和汤是中医学中治疗寒湿的有效方剂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宫颈病患者的治
疗案例。

患者王女士,53岁,身高155厘米,体重65公斤。

因宫颈糜烂、寒湿体质等病症来
到瑞安市中医院。

她的主诉是腰酸背痛、关节疼痛、易疲劳。

王女士平常爱吃寒凉食物,
如西瓜、冰淇淋等。

她的舌苔白厚、脉弦滑。

中医师经过诊断后,认为王女士属于寒湿体质。

针对其症状,方案为使用阳和汤治疗。

方剂的配方为:当归、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白术、桂枝等7味中药。

王女士跟着医生的指示,每天早晚服用阳和汤,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在治疗
过程中,她也跟医生积极沟通和交流,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一个月的治疗过程中,王女士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她感觉自己的气色有所改善,关
节疼痛得到了缓解,睡眠质量也明显提高。

总结:以上案例表明,阳和汤对于寒湿体质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但是,在服用
药物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如果您有类似的体质和症状,建
议您及时就医,寻求中医师指导,以便获得最佳效果的治疗。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阳和汤是中医古方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解表汗剂中的一类。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包括:麻黄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大枣12克,生石膏15克,苏子9克。

这七味药物相辅相成,具有温阳散寒、开表散邪、解毒散热的功效。

下面逐一解析各种药物的作用及配伍关系。

1.麻黄麻黄味甘、性微温,具有宣肺、解表、发汗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肺炎、哮喘等病症。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是辅助桂枝引阳,扶正祛邪。

与桂枝配伍能显著增强发汗的作用,加快病邪的排出。

2.生姜生姜味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散邪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与炙甘草共同调和其他各种药物的性能,协同发挥整个方剂的功效。

3.炙甘草炙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解毒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协同生姜调和各种药物的性能,增强其他药物的作用。

4.桂枝桂枝味辛、性温,具有散寒、发汗、疏风解表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阳气上升,提高体表温度,促进发汗。

5.大枣大枣味甘、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诸药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方剂的口感,提高服用的舒适度,同时增加方剂的补益作用。

6.生石膏生石膏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生津、解毒清热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清热降温,以达到解热的效果。

而生石膏又属于中药温清调和的药物,它能化解方剂中的桂枝和麻黄的燥热之气,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7.苏子苏子味辛、苦,性微温,具有宣肺止咳、开窍醒脑等功效。

在阳和汤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麻黄发汗,增加方剂的开窍效果。

总的来说,阳和汤的标准配方是按照中医理论的方论来配制的,各种药物之间互相促进、协同发挥。

阳和汤具有温阳解表、发汗解毒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胸闷、身疼等症状较重的患者。

但需注意,对于体质虚弱、肝肾不足、血虚等病症患者,阳和汤的用药应慎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

阳和汤是一种中医药方,起源于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发热等症状。

阳和汤的配方由黄芪、麦冬、五味子等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功效。

下面是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药材成分:•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麦冬:具有滋阴润肺、清肺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五味子:具有润肺止咳、益肾安神的作用。

•清半夏:有止呕降逆、祛湿化痰等药理作用。

•牡蛎:能滋阴养血、安神补肾。

•薄荷: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散热的功效。

•人参:具有益气养阴、提神健脾的作用。

2.配方比例:•黄芪:6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清半夏:6克•牡蛎:12克•薄荷:6克•人参:6克3.煎煮方法:将以上药材放入药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煎煮约30分钟至药液颜色变浅,味道醇厚即可。

过滤药渣,取汁液服用。

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及该药材的作用在中医药学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下面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中国药典》:列举了阳和汤所用的药材和配方比例,并描述了该药方的气味、性味、功效和适应症,可作为参考。

中医药文献:多篇医药文献在论述感冒、咳嗽、热毒等症状时提及阳和汤的应用。

这些文献通过临床实验、观察等形式验证了阳和汤的疗效和适应症。

临床指南及临床实践经验:一些医学指南和临床经验总结了阳和汤在治疗感冒、咳嗽、鼻塞等症状时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可以提供临床医生参考。

临床实验研究:一些临床实验对阳和汤的药效进行了评估和研究,通过药效学、药代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角度阐述了阳和汤的作用机制。

医学期刊论文:许多医学期刊发表了针对阳和汤的临床研究结果、实验室研究、药理学研究、临床数据分析等,这些论文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中医医院和中药企业的官方网站:一些中医医院和中药企业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相关中医药方的介绍和应用指导,其中包括了阳和汤的标准配方及其相关信息。

总之,阳和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其标准配方由黄芪、麦冬、五味子等药材组成。

【方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

【方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

【方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组成] 1、熟地黄一两(30g) 2、麻黄五分(2g) 3、鹿角胶三钱(9g) 4、白芥子二钱(6g),炒研5、肉桂一钱(3g),去皮,研粉 6、生甘草一钱(3g) 7、炮姜炭五分(2g)[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

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方解] 阴疽一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

阴寒为病,故局部肿势弥漫、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可伴有全身虚寒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

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君药熟地黄、鹿角胶,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重用;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

二药合用,温阳补血。

臣药肉桂、姜炭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

佐药白芥子、麻黄,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少量麻黄,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

方中鹿角胶、熟地黄得姜、桂、芥、麻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黄、鹿角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

使药生甘草,解毒、调诸药。

综观本方,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治疗阴疽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名“阳和汤”。

[运用]1.辨证要点阳和汤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兼气虚不足,加党参、黄芪等甘温补气。

阴寒重,加附子温阳散寒;肉桂可改桂枝,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作用。

3.现代运用阳和汤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阴寒凝滞者。

4.使用注意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不宜使用本方。

马培之云:“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

【沈绍功:52首奇方】心悸、提心率28

【沈绍功:52首奇方】心悸、提心率28

【沈绍功:52⾸奇⽅】⼼悸、提⼼率28阳和汤宁⼼悸“阳和汤”,出⾃清《外科证治全⽣集》,由熟地、⾁桂、⿇黄、⿅⾓胶、⽩芥⼦、姜炭、⽣草7味组成,系治疗“阴证疮疡”名⽅。

功能温阳散寒,和⾎通滞。

⼼悸有快慢之分。

缓慢型⼼悸常责之于⼼阳不振,温煦失养,治当温阳⽴法,正合阳和汤的⽅意。

故临床⽤阳和汤治缓慢型⼼律失常有效,但宜化裁:以⿅⾓霜、桂枝,温阳散寒。

熟地、炙⿇黄,和⾎养⼼,振奋⼼阳。

炮姜温中散寒。

合成温阳散寒,养⼼宁悸之⽅。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临床应⽤还应加减:如有⾼⾎压和⼼衰者,以蛇床⼦代替⿇黄;⼼动悸甚者选加川芎、⽯苇、⽣龙牡、羌活;形寒肢凉选加仙灵脾、菟丝⼦、蛇床⼦;胸闷不舒,选加全⽠蒌、薤⽩、乌药;⽓短乏⼒选加⽣芪、仙鹤草、扁⾖⾐;腰酸膝软选加⽣杜仲、槲寄⽣、川断。

“阳和汤”这是外科的⽅,内科⼤夫⽤阳和汤来宁⼼悸。

尤其是治疗缓慢性的⼼律失常,它两个主证:⼀个是温阳散寒,有⾁桂、⿇黄,它有⿅茸或者⿅⾓可以改成⿅⾓霜、⽩芥⼦和炮姜,这⾥⾯主要⽤3个药:⿅⾓霜、⾁桂和泡姜;另外和⾎通滞⽤熟地。

假如⾼⾎压⼼衰的病⼈引起⼼律失常,加蛇床⼦;⼼悸厉害的,加上川芎、⽯苇、龙牡和羌活。

⼼悸⽤羌活⾮常特殊,从药理来讲,羌活⾥⾯的⽣物碱,能纠正⼼律失常;从中医来讲悸呀属于风,当然是内风,但中医的悸原⽣态,内风和外风息息相关,所以⽤羌活来平悸⽌悸不⽭盾,药理⼜能抗⼼律失常,所以这是⼀个特殊⽤药。

怕冷的加仙灵脾、菟丝⼦、蛇床⼦;胸闷、⼼悸的厉害加全⽠蒌、薤⽩和乌药;⽓短的加⽣芪、仙鹤草和⽩扁⾖;腰酸的加⽣杜仲、槲寄⽣和川断。

缓慢型的⼼律失常昨天我讲了,西医没办法,它认为这是个保护性的措施,不要吃药,实际上不是不要吃药,它是没有药。

⽤中医温阳的办法,阳和汤加减有效。

当然⼼律失常,甭管快速型的慢速型的,⾮常容易复发,复发的原因就是精神因素,⼼悸的病⼈⼼慌的时候,特别的紧张,特别害怕,怕⼼脏乱跳,跳了停跳,停跳就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和汤
〖方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一两(30g)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麻黄五分(2g)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二钱(6g)姜炭五分(2g)生甘草一钱(3g)〖用法〗以上八味共为细末,开水送服一钱(3g),日二次。

临床效果胜过水煎服。

〖用法〗水煎服。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主治〗阴疽。

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方解〗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见一系列虚寒表现。

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者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

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方用姜炭、肉桂温热之品为臣。

脾主肌肉,姜炭温中,破阴通阳;寒在营血,肉桂入营,温通血脉。

佐以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两味合用,既能使血气宣通,又可令熟地、鹿胶补而不滞。

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

综观全方,其配伍特点是补血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与滋腻之品相伍,宣化寒凝而通经络,补养精血而扶阳气。

用于阴疽,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化阴凝而布阳气,使筋骨、肌肉、血脉、皮里膜外凝聚之阴邪,皆得尽去,故以阳和名之。

〖运用〗
1.本方为治疗阴疽的常用方剂。

以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无热,脉迟细或沉细为证治要点。

2.如兼气虚不足,可加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效果更佳。

3.用本方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血虚寒凝者。

加减阳和汤
加减阳和汤用于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主治寒凝气滞,瘀阻经脉。

加减阳和汤--尚尔寿方
【处方】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

【功能主治】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主治寒凝气滞,瘀阻经脉。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尚尔寿方
强心名方阳和汤
清代名医王洪绪在前人的基础上,编著了《外科证治全生集》一书,并创立了以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同时,将家传秘方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犀黄丸等公诸于世。

直到今天,这些方剂都还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一书,是体现王洪绪阴阳为主的辨证论治法则的代表方剂之一。

方药:熟地黄30克,麻黄1.5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炒后研细)6克,肉桂3克,生甘草3克,炮姜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开腠理,解凝滞,行气血。

主治:骨槽风、流注、脱骨疽、鹤膝风、乳癌、结核、石疽、贴骨疽,以及一切阴疽等证(见注解)。

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临床实践上,阳和汤在中医治疗阴疽证方面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在此之前,中医治疗痈疽多重视以病灶部位所归属的经脉论治。

而王洪绪根据祖传经验,一反常规,不光以部位命名,而且以痈疽的阴阳、寒热、虚实性质来辨证施治。

他认为“药不对证,枉死者多”。

而红肿称痈,痈多发于六腑,为阳实之证,是因气血热而导致毒滞;白陷则称疽,疽好发于五脏,为阴虚之证,是因气血寒而致毒凝。

治疗上,如果将痈疽混而治之,则是不对的,必须根据阴虚、阳实分开治疗。

而阳和汤正是治疗阴疽的代表方剂。

该方主要具有滋补精血、散寒解凝、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功能。

方中麻黄,味辛性温,可开腠理;炮姜、肉桂,辛热,可解除寒凝;白芥子能祛皮里膜外之痰(编者注:并非吐痰的“痰”,而是一种体液);熟地黄、鹿角胶能温补精血;甘草可解毒、调和诸药。

在王洪绪看来,阴毒之证是由于气血虚寒,毒痰凝滞所致。

毒若发至五脏,就是所说的阴疽。

如果治疗中不能充分温通经脉以解散寒凝,或者不能温补气血,那就不能完全化除毒肿。

有人曾问:“麻黄、肉桂、炮姜都是‘发’药,冬日服用还好,那要是在夏天呢?"王洪绪对此
的解答是,方中如果没有麻黄就不能开其腠理,没有肉桂、炮姜就不能解去凝结,而且即使在酷暑,这三味药也不能缺其中任何一种。

另外,方中最神奇的一点在于,它合理利用了各种药物的相互作用,使“麻黄得熟地不发表,熟地得麻黄不凝滞”,互相之间起到了扬长避短的协同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实,阳和汤能强心利尿,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白细胞,并有激素样作用,还可保肝,利胆,抑菌,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调节性腺功能。

由于它具有多种作用,使它的临床应用远远超出《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所述的治疗范围。

据临床资料报道,目前以本方加减治疗的中西医病种达40多种,涉及到内、外、骨伤、妇、五官、肿瘤、内分泌等科,除了治疗下颌骨骨髓炎、肢体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末梢神经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慢性支气管炎、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冻伤、乳腺炎、咳喘、痛经等疾病也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随着阳和汤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正确理解该方的功能、主治,对于提高阳和汤的临床疗效,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凡属血虚寒凝,而致经脉不通,气血不畅,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病症均是阳和汤的治疗范围。

临床上这类患者应该具备虚、寒、痛这三方面的表现。

该方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