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好嘴杨巴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精品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精品课件(人教版)

地位低下
这里有怎样的“奇人”? 杨七的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活。 一般茶汤是把秫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做香味
在表面,愈喝愈没味儿。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洒上 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见了 底都有香味。
他另一手绝活是,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 杖压碎。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 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 嚼头了。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 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
他人:转危为安 自己:赏银百两 威名大震
杨巴的“奇”在什么地方? 杨巴的“奇”在于:随机应变,处乱不惊
品味语言
• 1、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 在嘴上。(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句式整齐,每句押韵,且短句的字数逐步增多,在意思表 上有推进的效果。
装可怜求饶,但自认茶汤有脏东西,中堂大人仍不 饶。
( 杨巴)“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
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 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此时说话难度?
情势紧急,要敢说; 左右为难,要巧说; 时间紧迫,要快说。
杨巴说话的艺术? 杨巴说了这话的效果?
一是“不知道”:前面明明说“猜 儿却说“不知道” 二是“不爱吃”:让中堂大人明白 又留足面子。
杨七的“奇”在于小吃制作中的构思的奇妙和手艺的精 巧
这里有怎样的“奇人”?
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 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 一落碗中, 眉头忽地一皱,“啊? ” 面上顿起 云,猛然甩“手哼“!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 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课件

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课件

提出问题
为什么杨巴的嘴巴 这么厉害?
除了杨巴的嘴巴之外,还有 什么其他的因素呢?
这个故事最富有哪 些文化特点?
这个故事和中国文化之间又 有哪些的联系呢?
故事最后的结果昭 示了什么?
这个结果又给了我们什么方 面的启示呢?
潘盈
一个十分漂亮的姑娘,是杨巴 和阿虎的朋友兼顾客。她是一 个善良真挚的女孩子,深爱着 杨巴并时常帮助他。
情节和环节
1
杨巴的老本行
杨巴在街头上表演并快速地用自己的口才吆喝自己的表演。
2
故事的发展
在一次表演中,杨巴打赌要看见女神潘盈的本貌,结果被成功拆穿。
3
死亡的人民币
在推销商品时,杨巴收到了一张「死亡的人民币」,而这张「死亡的人民币」也暗示 着故事最后的走向。
戏曲类型
《好嘴杨巴》是一出独幕 曲,而这个独幕曲又属于 相声的一种,因此这出戏 的情节和表演手法都非常 有趣。
主要角色
杨巴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分善 口的乡音说唱艺人。他用自己 的言辞帮助别人解决难题,同 时也忽悠了很多人。
阿虎
杨巴的徒弟,他不善言辞,而 且头脑简单,容易上当。但是 他非常勤劳和实诚,是个值得 信赖的人物。
寓意深刻
故事不仅仅是一出轻松有趣的演出,它内涵着很多哲学和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1 嘴巴的力量
嘴巴说出来的话往往会 对人的心境产生非常大 的影响。
2 言辞的辨别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 们应该学会辨别言辞的 真伪和正确性。
3 珍惜信任
信任是非常宝贵的,我 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品行 来赢得别人的信任。
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
嘴巴说出来的话能够影响人的心境,这就是《好嘴杨巴》。本课件将向您介 绍这个有趣的故事。

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

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

好嘴杨巴
冯骥才
复述故事内容
课文讲述了天津街头两位卖( 茶汤)高手杨七和 杨巴 ,杨七是一个( 手艺 )好的人,杨巴是一个 ( 口才 )好的人. 在给 ( 李中堂)进献茶汤中, ( 杨巴)的一句话化解了李中堂错把碎芝麻当脏 土的危机,让杨家茶汤名满津门.
一句话概括故事(主要人物+事件)
杨巴巧嘴一张,化解了李鸿章误把碎 芝麻当黄土的危机。
——巧妙对答
在下文的语境中,假如你是那个小男孩,该如何 礼貌机智地对老妇人说? 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5岁的小男孩去租房, 他们对房子很满意。房东是一位老妇人,她淡淡 地说:“我从不把房子租给带小孩子的家庭。” 夫妇俩大失所望。可是小男孩又敲开了房门,满 面春风地说:“____________。” 老妇人听了 哈哈大笑,愉快地把房子租给了他们。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 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 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 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 非! 好?
探究“好”在何处
从当时的形势 从他人的反应 从说后的效果 从这句话本身
一、从当时的形势
1、是谁发火了?“中堂”这个这 个官大吗? 2、火发得大吗?请在文中找到有 关的描写。
动作、神态——火气之大
面对高高在上、怒火中烧的中堂 大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敢 于第一个站出说话,实在是 ——勇气可嘉!
二、从他人的反应
思考:请概括众官员、杨七和杨巴的 不同表现。
细 致 的 心 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 抢在前头说。 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 理 描 转两转三转,主意来了! 写 用众人的呆若木鸡 衬托 ——杨巴心思敏捷
闷头 mēn 沏好茶qī 硌牙 gè
秫米面 shú 一撮
cuō

俗世奇人好嘴杨巴佳句赏析

俗世奇人好嘴杨巴佳句赏析

俗世奇人好嘴杨巴佳句赏析?
答:《俗世奇人》中的“好嘴杨巴”以其独特的说话技巧和智慧为人称道。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佳句的赏析:
1.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赏析:这句话充分展示了杨巴的机智和应变能力。

面对李中堂的愤怒,他迅速想到解决办法,用一句“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化解了危机,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谦卑和诚恳,成功平息了李中堂的怒火。

2. “中堂大人,这乃是碎芝麻掉进了茶汤里,是芝麻的香气,不是脏东西。


赏析:杨巴的这句话不仅解释了茶汤里出现“脏东西”的原因,还巧妙地将其转化为芝麻的香气,既消除了李中堂的误会,又让他对茶汤有了新的认识。

这种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正是杨巴的智慧所在。

3. “小人该死,小人该死!”说着一个劲地磕头。

赏析: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充分表达了杨巴的谦卑和诚恳。

在知道自己犯错后,他没有找借口推卸责任,而是直接承认错误并磕头谢罪。

这种真诚的态度赢得了李中堂的谅解和尊重。

4. “那茶汤上浮着一层碎芝麻,看着像脏东西,可那是压碎的芝麻粒啊!”
赏析:杨巴的这句话巧妙地解释了茶汤上浮着的一层碎芝麻看起来像是脏东西的原因。

他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将一场潜在的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中。

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和
丰富的经验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和口才。

总之,《俗世奇人》中的“好嘴杨巴”以其独特的说话技巧和智慧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

他的机智、应变能力和口才都让人印象深刻。

好嘴杨巴五篇范文

好嘴杨巴五篇范文

好嘴杨巴五篇范文第一篇:好嘴杨巴《好嘴杨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探讨文章主要人物杨巴的说话艺术;二、分析人物的“好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三、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会运用多样说话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出“好”:(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

(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复述性阅读:、快速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落序号,(提示:删选信息法)课文讲述了天津街头两位卖高手杨七和扬巴 ,杨七是一个的人,杨巴是一个人.在给进献茶汤中,的一句话让杨家茶汤名满津门.二、研究性阅读:1、文章刻画了好嘴杨巴和杨七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请说说两人各“奇”在什么地方。

(采用跳读的方式,快速将文中体现两位奇人高超手艺的语句勾划出来。

)学生 1阅读文本,然后要求学生简单地将“绝活”介绍给大家听。

先品读杨七的奇,书上有两个“绝活”。

(提示:二—四自然段重点写了谁?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他呢?)明确:“杨七”之奇就在手艺奇。

(同时板书)他的茶汤制作手艺无人能比、独行天下的手艺令人称奇;而杨巴的“绝活”绝在何处?作者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

请细读课文(6---15段)(采用多种朗读方法:男女生分读、学生个别读)情节之奇中品析好嘴杨八之“奇”。

“中堂”是个什么官?李中堂来到了天津,官员们举荐了哪种小吃?为何单单举荐杨家茶汤?杨七杨巴进献茶汤与往日有何不同?李中堂为什么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火暴的李中堂了呢?(学生齐答)找到对李中堂的描写,并用一个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俗世奇人》——《好嘴杨巴》教案

《俗世奇人》——《好嘴杨巴》教案

《俗世奇人》——《好嘴杨巴》教案《好嘴杨巴》教案教学目标:1.在复述、想象中感受跌宕的情节和“津味”语言,提高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

2.在小组合作环境下,理解“好嘴”的含义,提高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

3.:对“好”能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出“好”:(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你认为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

(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

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天津话讲述;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

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1.小组探究。

2.全班讨论。

(参见“文本简析”部分)3.教师总结。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学生不一定认识很全面深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

俗世奇人好嘴杨巴

俗世奇人好嘴杨巴

现今社会中,我们已然不需要用杨 巴这样的好嘴来求得生存,但是有这样 的随机应变、处变不惊能力,在生活中 一定是可以化解很多困难的。我们试着 来挑战一下自己,看我们能不能快速有 效解决危机。
在《泥人张》中说:“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
但在《好嘴杨巴》中却称赞了一个手上没有绝活只是巧 于辞令的杨巴,而忽略了真正有绝活的杨巴,作者的观 点前后是否矛盾? 旧时代的手艺人除了面对同行之间的技术竞争和商业竞 争之外,时常还要面对来自旧时代官方的压力。他们要 生存下去,就必须发展出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好嘴杨 巴》一篇在表达上忽略了真正有绝活的杨七,但并没有 否定杨七的价值。或许在作者看来,杨七和杨巴各自的 特长都是茶汤生意能够维持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杨七的 “奇”主要是构思的奇妙和技术的纯熟。杨巴的“奇”则 超越了单纯的手艺人的技巧,这种嘴上的功夫和应对的 机敏,也是手艺人在旧时代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时局中能 够存身立足的需要。
杨七的“奇”在于小吃制作中的构思的奇 妙和手艺的精巧
这里有怎样的“奇人”?
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
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 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啊? ”眉头忽地 一皱, “哼!” 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 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 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
是心里面想,早就听说太后老佛爷写的“福”字不错,何不趁机讨要一幅字呢?
杨小楼心里面是这么想的,于是乎他一边叩头谢恩,一边壮着胆子说:“叩谢老
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看来,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真是不错,居然没有发怒。
这个时候的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福’字给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小结:
• • • • •
课文概说 1,概括内容:人物,事件 2,概括情节: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 3,概括人物:性格,感情倾向 4,概括主题:内容加思想 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作业
• 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试分析《泥人张》
擀面 gǎn
秫米 shú
教学目标
一、学习概括文章的方法 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文概括
• • • • 1、人物,事件. 2、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 3、性格,感情倾向 4、内容加思想感情.
• • • •
1,概括内容: 2,概括情节: 3,概括人物形象: 4,概括主题
以《口技》为例子 1、概括内容:人物+事件 例子;本文讲述了一位口技艺人表演一家人由睡到醒,由 醒到睡,失火救火的过程的故事 2、概括情节: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 开始表演------表演由睡到醒-------表演由醒到睡------表演 失火------表演救火-------表演结束 3、概括人物形象:事件,性格, 本文通过记叙一位口技艺人表演一家人由睡到醒,由醒 到睡的,失火失火救火的过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技艺 高超,表演惟妙惟肖,沉稳老练的口技艺人形象。 •4概括主题:内容加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记叙一位口技艺人表演一家人由睡到醒,由醒 到睡,失火救火的过程的故事,赞美了口技艺人技艺的 高超,和劳动人民超强的智慧。
概括人物形象:性格,感情倾向
• 本文的杨巴以伶俐的一张嘴化解李宗堂误把芝麻当成脏物 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随机应变,处乱不惊的民间艺人形 象。
概括主题:内容加思想感情
• 参考:本文讲述了杨巴以机智伶俐的一张嘴化解李宗堂喝 茶汤时误把芝麻当成脏物的的故事。赞扬了杨巴的随机应 变,处乱不惊。也表现了民间艺人处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不 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意说明】
1.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故教学活动围绕“好”字展开。

2.本文内容浅显,学生阅读往往自感一望而知,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

3.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学生非常喜欢,所以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好材料。

4.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和《泥人张》并行处理,也可单篇突破。

因是略读课文,所以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5.也可把本文作为语言材料,用编演课本剧、说书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

(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七、李鸿章。

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

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

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

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

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

这需要“巧说”。

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

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

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

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

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

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

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

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

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四、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

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

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

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

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五、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

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说明:这种补白式的阅读,是一次集人物理解、情节把握、语言运用的综合训练。

可以先处理练习二中3、4两道小题,让学生体会一下“津味”的语言风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