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浅谈小说的比较阅读
教学论文: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散文情感与小说对比手法的研究

教学论文: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散文情感与小说对比手法的研究近几年,伴随鲁迅的作品一路走来,从区级优质课的《风筝》到市级展示课的《阿长与山海经》到省优质课的《社戏》到全国创新大赛的《雪》,还有协助别人备课的《故乡》,鲁迅这个1米6的身高的巨人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直到震荡起和谐的灵魂之音。
读鲁迅的散文和小说是两种皆然不同的情感,他的散文温暖而纯净,如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面,是他心底永远的一方精神净土;他的小说则深刻而犀利,如一幕幕无声的悲剧,是他作品的最强音与主旋律。
更能理解鲁迅的孤独与力量,那种共鸣和孤独又触及了思想和灵魂的最柔软处,迫使自己不得不写点什么,以当做心灵的慰藉。
最近几年的课堂总是把学生对鲁迅的感觉渲染得由最初的惧怕转向了喜爱,特别“鲁迅周”的教学,以“印象•鲁迅”为主线,分为“初印象——再印象——深印象”三个步骤,更有效拉近了学生和鲁迅的距离,鲁迅的精神如一颗火种种植在学生的心中。
教学步骤:第一阶段: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体会鲁迅人间温暖的一面,撰写读后心得。
第二阶段:阅读鲁迅的小说,体会鲁迅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撰写读后心得。
第三阶段:阅读有关鲁迅的评论性文章,深刻了解鲁迅的地位及后人对鲁迅的评价。
第四阶段:以“我心中的鲁迅”为话题,作文一篇。
第五阶段:作文欣赏,合作学习,再次深化对鲁迅的认识。
一、阅读鲁迅的散文就是阅读鲁迅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读到一个充满着故乡情结的温暖、重情而富有责任感的鲁迅。
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穿越时空慰藉灵魂的力量,那种遥远的温暖便化作了一种精神的力量,鼓舞作者在孤独与彷徨中前行,在黑暗中呐喊。
他的散文大多完成于1924——1926年期间,1926年,此时的鲁迅已经46岁了,他在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到中年的他为什么要将笔触伸向遥远的异国和美好的童年风景呢?这我们就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解读,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和通缉,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辗转到厦门、广州,在这期间他倍感孤独,他需要一种前行的力量,需要一种温暖来支撑,于是他将笔墨触及到了江南的故乡及生命中给予他温暖的人,故乡——江南始终是他精神世界里的一方净土。
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教学法论文

初探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教学法摘要:作者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教学法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比较阅读教学法的作用,并对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教学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比较阅读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非对立的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事物的异同、优劣或高下,帮助人们准确区别事物,认识事物。
我们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集中起来有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叫做比较阅读。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能打开思路的闸门,可以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并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辨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迁移思维能力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1]。
1 、比较阅读教学法的作用 1.1比较阅读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文学可以使学生间接地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学习人生经验,提高其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不是很紧张的,有充足的时间去多读书,但其文化基础又常常使他们不知从何下手。
作为语文教师正好可以用比较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到既让学生读,又读得有的放矢。
比如在讲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让学生们去比较性地读读她的《一剪梅》,从中真切地体会到作者人生前后不同的境遇下不同的词风。
这样在无形中扩大了阅读面,扩展了视野。
1.2比较阅读可以提高阅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催化剂。
有了兴趣学生会主动地学习。
在教学法中使用好催化剂,灵活高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适当使用比较阅读方法,减少学习的压力与枯燥,提升学习兴趣,在游戏一样的阅读中掌握文学、语言知识。
如在学习《唐诗四首》时不妨对两首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进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上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在这种比较、质疑、分析的思考过程中,学生潜在的好胜心与表现欲在活泼的气氛中表现出来,学习的兴趣自然大大地增强了[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一、同主题的文章比较阅读同主题的文章相比较,更能比较突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内容。
比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和清朝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比较阅读,这两篇小说的主题都是反映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
1.这两篇小说的相同点是1.1身份相同范进中与孔乙己同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都出身于贫苦人家,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通过科举考试,走读书做官之路,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1.2追求相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人生信条。
范进几乎一辈子都在参加科举考试,考到胡子发白,才中了秀才。
可是,一旦中举,就时来运转了。
别人来攀亲带故,称兄道弟,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世态如此炎凉。
而孔乙己也是考了半辈子,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着。
可是,他至死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社会上的人对他除了取笑之外,没有丝毫的同情与怜悯。
1.3共同的主题《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主题是都是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从而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2.这两篇小说的不同点是2.1生活的时代不同范进中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科举制度盛行。
因此,他还有中举的机会,可以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孔乙己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民国的初期,科举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土壤,又不能?m应时代的要求,走上新的人生之路。
2.2最终的命运不同一个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一个是穷困潦倒,冻饿而死。
2.3艺术风格的不同《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运用了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的手法。
《范进中举》运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一是对范进这样醉心功名的读书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二是对世人趋炎附势,拍马巴结的丑态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孔乙己》是运用冷峻的白描手法,刻画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的形象。
主要是通过他两次出场的外貌描写,揭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既有同情,又有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八年级语文小说分析与评析

八年级语文小说分析与评析小说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向读者传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
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接触到了一些经典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本文将从分析和评析的角度,对八年级语文小说进行探讨。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丰满的人物形象为主线,通过对四大家族的兴衰和宝玉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
在《红楼梦》中,作者巧妙地描绘了贾宝玉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既是一个感性、柔弱的少年,也是一个富有智慧、机智勇敢的人。
通过对贾宝玉内心矛盾的描写,曹雪芹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鲜活的人物形象。
同时,贾宝玉的爱情经历也成为小说的重要线索之一,他与林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与薛宝钗之间的婚姻选择等情节,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爱情、婚姻等话题的思考。
此外,小说中的宝黛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也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林黛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热情的女性形象,她与贾宝玉的情感纠葛、与王熙凤之间的对立等情节,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力量。
薛宝钗则是一个嫣然一笑、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她与贾宝玉的婚姻选择,也引发了读者对传统价值观与个人意愿之间的思考。
二、《西游记》《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对他们在西天路上所遭遇的种种艰险和困难的描写,展现了人性、道德、勇气等主题。
在《西游记》中,作者以孙悟空这个巧妙的人物形象为突破口。
孙悟空是一个聪明、机智、勇敢、有善心的猴子形象。
他以他的机智和力量,解决了师徒们面临的各种危机和难题。
同时,孙悟空也是一个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公正的形象,他反对奸诈、欺凌和不公正的现象。
通过对孙悟空的描写,吴承恩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勇气、正义、善良、智慧的精神价值。
此外,小说中的其他形象也具备了各自的特点。
初一语文小说阅读与分析

初一语文小说阅读与分析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述,通过作者的叙述和刻画,以及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在语文学习中,初一学生开始接触小说,并学习如何进行小说的阅读与分析。
本文将从小说的基本特点、阅读方法和分析要点等方面来探讨初一语文小说阅读与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作者对人物、社会和生活等问题的观察、思考和感受。
初一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创作的重要元素,通过对人物性格、形象特征以及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读者可以关注故事的起承转合、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以及结局的冲突和发展等方面。
3.语言风格:小说在叙述方面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描写细腻、场景切换、对白等,初一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可以留意作者的语言运用。
二、小说的阅读方法在初一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有效的阅读方法来理解和欣赏小说作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小说阅读方法:1.整体阅读:在开始阅读之前,可以先通读全文,了解整个故事的结构和基本情节,对故事的发展和背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注意细节:在阅读过程中,要着重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展开、语言的运用等细节,从细节中去感受作者的用心和表达。
3.思考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思考一些问题,如: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人物形象有何特点?故事情节是否合理?通过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索和理解小说的内涵。
4.多角度审视:初一学生在阅读小说后,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作品,如情感角度、社会角度、人物角度等,提升对小说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三、小说的分析要点在初一语文学习中,分析小说是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小说分析的要点:1.主题分析:初一学生可以思考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比较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文学作品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或形式相近的两篇或多篇文学作品组合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认识的教学方法。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二、比较阅读的内容文学作品比较阅读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可以是对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对不同作者同一类型作品的比较,还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可以是相同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题材、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似的作品进行比较。
常见的比较方式有以下几种:相同题材作品比较;主题相近或相似的作品比较;同一体裁作品的比较;表达方式相近或相似的作品比较;诗歌意境的比较;重要词句含义的比较等。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比较内容和方式。
三、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比较阅读材料,设计教学方案。
其次,要向学生介绍比较阅读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实施阶段(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阅读时,要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为下一步比较分析做好准备。
(2)找出异同,分析原因。
在比较分析时,要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可以通过列表或举例等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3)讨论交流,深化认识。
在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通过讨论交流,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
(4)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比较阅读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3.巩固阶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与比较阅读有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研究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比较阅读的优势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听、说、读、写四个大的方面,学生还需要掌握丰富的读音、字词、标点等知识,一些学生对语文常常感觉枯燥、繁琐,进而生出厌恶之情。
尤其是阅读理解,由于存在过于应试化的弊端,更让许多同学疲于应试,而丧失了原有的阅读兴趣。
而比较阅读法通过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进行比较,抓住“比较点”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不时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常常是抓住文章深度挖掘、条分缕析,将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法做到触类旁通。
而掌握比较阅读法后,它可以以一篇带多篇,使语文复习系统化。
同时,比较阅读法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类比联想能力,知识点能够形成体系,把厚书读薄,而在复习过程中,他们从“信息库”中提取信息的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学生,从而做到厚积而薄发。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的鉴别涉及一部作品的中心思想、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并对其给予正确的赏析、抽象和概括。
这除了与学生阅读量和知识储备有关外,在技巧方面,还离不开学生对文学作品经常进行比较联系。
这是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孰优孰劣,知道孰优孰劣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品位。
二、比较阅读的训练过程1.正确选取比较点笔者认为,比较点的选择体现我们进行比较的意图,因此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对象来筛选确定比较点。
至于比较点的内容,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发现主要有主题思想、题材选择、创作意图、故事情节、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等)和写作技巧(结构特点、详略安排等)。
小说阅读与鉴赏[论文]
![小说阅读与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f7d3295901020207409c45.png)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摘要: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
鉴赏小说有要点,文章作用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说阅读鉴赏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
那么,如何鉴赏一篇小说呢?1.以人物为核心小说是写人的,必然展示鲜明的性格,而人物的性格命运无不反映社会面貌。
因此,读小说不仅要准确掌握人物的个性特征,还要透过这些特征了解社会。
分析人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
如在《宝黛初会》中对王熙凤的描写。
写服饰,先概括了通体形象: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再作铺张的描写,从头饰、颈饰、裙饰、服饰四个方面极力铺陈。
这种浓墨重彩的描写,既显示出了她的华贵、得势,又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
这样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2)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如《孔乙己》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3)注意人物行动的描写。
人物性格和人物行动是统一的,行动细节的分析常是把握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药》写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嚷”,“抢”,“扯”,“裹”,“塞”,表现出康大叔不耐烦的心情;“抓过”,“捏一捏”则写出他抓钱数钱的熟练动作和贪婪,凶恶的灵魂。
(4)注意人物心理的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提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大量的心理描写,就揭示了她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通过心理描写的分析,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进而了解小说的主题。
2.抓住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说的比较阅读
浅谈小说的比较阅读法
摘要: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欣赏小说,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和写作手法以及不同小说之间的异同点,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中找出规律,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抓共性,找规律,同中求异,挖掘个性。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会常常发现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有相似的性格,但每个人物又有个性。
或是不同的小说表达相同的主题,或是写法相近的几篇小说表达不同的主题。
因此,老师在教学小说阅读时有必要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比较阅读是将文章内容本身,不同文章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对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加以比较、分析,从而深化理解文章的一种阅读方法。
一、抓共性,找规律。
抓共性,找规律就是通过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不同人物或不同文章的共同特征。
阅读时比较小说中的人物或是几篇小说中运用相同的手法,能够发现文学创作中的一些规律。
例如学习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的变化,得出:商业的社会,金钱的关系,扭曲了像“我”的父母这样一些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人的精神,使他们淡漠了对人甚至亲人的爱和同情,使他们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
菲利普夫妇对“富于勒”是“赞”、“盼”,而对“穷于勒”是“骂”、“躲”。
在对比中突出人物的形象,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种写法的理解,在教学中不妨将本文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九年级下册契诃夫的《变色龙》放在一起进行欣赏。
读《范进中举》,通过分析主人公范进在中举前后不同的表现,很容易发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对人的摧残:中举前对功名苦心追求,而老年中举后却欢喜得疯了。
通过分析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得出胡屠户嫌贫爱富的性格:范进中举前,对范进又挖苦又骂。
中举后,对范进溜须拍马。
《变色龙》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随着狗的主人不断变化,对赫留金的态度也不断变化,表现其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听说狗的主人有地位,则“批狗护人”,听说狗的主人没地位,则“批人护狗”。
这三篇小说都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很容易掌握这种写作手段,那么自己在写作文时就不会感到“黔驴技穷”了。
为了了解更多的知识,还可把九年级下册鲁迅先生的《孔乙已》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对两篇文章中的三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
孔乙己与范进:
两人同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主题相似。
孔乙己没有取得任何功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还要自命清高,不肯自食其力,因此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吞噬了,悄无声息;范进虽然历经失败而老年中举,却也欢喜得疯了,一反一正,其根源却是同一个,结果也差不多。
丁举人与张乡绅:
权势不算高的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与地位自然就与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别。
孔乙己到他家偷东西,他逼孔乙己写伏辩,还吊着打,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其冷酷凶残可见一斑。
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可以看出。
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五十两银子、三进三间房子的贺礼,虽不算重,对范进来说,却不算轻,为结成联合战线,共同鱼肉乡民,张乡绅极尽拉拢之能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通过科举考试,求取了功名,就改变了原来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通过科举青云直上以后,一部分人的思想异化了:像丁举人也好,张乡绅也好,手段不同,实质一样。
因为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唐宋大盛。
无怪唐太宗看见士子进场考试,喜形于色地说:“天下士子入吾彀中”了。
中也好,不中也好,统治者都便于掌控了。
短衣帮与胡屠户: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
所以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短衣帮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处于被压迫被凌辱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怜可悲,因此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揭孔乙己最痛的伤疤,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胡屠户是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
范进中举之前,被他视为“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 ,连中了秀才也是沾了他的光;对范进希图中举,又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什么“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啦,什么“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啦,一派粗鄙的话,不堪入耳,骂得范进狗血喷头,扮演的就是短衣帮的角色。
这种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
通过上述三组人物的对比,学生更容易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各自的境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于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
二、同中求异,挖掘个性。
同中求异,挖掘个性就是对小说情节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对小说写法进行分析,掌握谋篇布局的方法。
如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对上述小说进一步研读,便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同是吃牡蛎
丈夫: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妻子: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
丈夫摆出高雅的绅士风度要请自己的太太和儿女们吃牡蛎。
他的绅士风度纯粹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虚荣心。
他的妻子明明因怕花钱反对他的建议,却偏要掩盖实质,说“我怕伤胃”,并以男孩子不可惯坏为理由,显得她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
两相对比,妻子比丈夫更有心计,更精明。
同是盼于勒
丈夫: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妻子: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同样是盼,妻子在盼中带有赞美,并且赞得甜腻。
正因为妻子希望更大,所以下文的失望更惨。
同是见于勒
丈夫: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妻子:骂于勒“贼”,骂“讨饭的”,还说:“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菲利普先生和于勒毕竟还有血缘关系,面对此情此境,竟不知所措。
妻子比丈夫显得更镇定、更冷酷无情。
此外,《范进中举》和《孔乙已》相比,主题相似,文中人物的性格也差不多,但表现手法却大相径庭:《范进中举》主要采用了对比、夸张的方法,而《孔乙已》运用的是白描手法。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了解到小说中人物各具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以及小说不同风格的表现手法,成为小说中独特的“个性”,从而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