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先生作品

合集下载

《爬山虎》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爬山虎》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爬⼭虎》现代⽂阅读理解+答案 ——语⽂阅读是语⽂学习的⼀⼤板块。

⽆论在考试还是在平⽇的积累中都⾮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的⽐例。

为快速提⾼同学们的阅读能⼒,店铺给⼤家整理了中考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答题⽅法,希望对同学们的语⽂学习有帮助。

《爬⼭虎》阅读理解附答案 ⑴地锦,俗名爬⼭虎,我与它有着⼀段不解之缘。

⑵那⼀年夏天我患脑⾎管病住进医院,⽣命虽⽆危险,但恢复期间的⾏⾛锻炼却是不胜其苦的。

医院内有⼀个草⽊蓊郁的花园,园的四周有上部开着花格⼦窗的矮围墙。

在开头那些忧伤灰暗的⽇⼦⾥,我每天抱着病恹恹的⾝⼦,腋下拄着双拐,绕着围墙根艰难⽽缓慢地⾏⾛。

⑶有⼀天,我刚⾛不多远,便靠着路旁⼀棵梧桐树歇息,感到再难迈出⼀步。

这时我⽆意中朝围墙根投去⼀瞥,只见⼀株幼⼩的爬⼭虎爬在墙根上,绿绿的,虎虎有⽣⽓。

我忽然对它产⽣了⼀种不同往常的亲近感。

我第⼀次如此贴近地凝视它。

这才发现,它的绿莹莹的枝蔓上长有卷须,卷须先端发育成⼩的吸盘,爬上墙后分泌粘液死死地吸附在壁上,植株借以顽强地向前⽣长。

这使我从爬⼭虎的⾝上分明读到⼀⽚炽热的情感,倾听到⼀种向前趱(zǎn,快⾛)⾏的呼唤。

⑷这以后,我与爬⼭虎成了朝⼣相伴的朋友。

我在围墙外拄拐绕⾏,它在围墙上攒劲前⾏。

⽆论是草露未晞(xī,⼲)的清晨,归鸟啁啾(zhōujiū,鸟叫声)的黄昏,还是⽉光如⽔的静夜,我绕墙⾏⾛时总是在爬⼭虎前长久地伫⽴,和它作⽆⾔的亲近之谈,后来竟⾄有“⼀⽇不见,如三秋兮”之感。

尽管那年夏天酷暑难当,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步⼀步往上蹿,出落得枝叶茂密,绿茸茸地爱煞⼈。

⑸⼀⽇,⼏个顽⽪孩⼦在围墙根“藏猫猫”,恶作剧似的将爬⼭虎的枝蔓从墙壁上提拽下来。

当我发现悲惨地跌落在地上的爬⼭虎的时候,我想我的⽆⾔的朋友这回⼤概是完了。

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去把它托起,将它的卷须上的被损伤了的吸盘重新摁附在墙上,将被弄得零乱不堪的叶⽚重新理顺。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

艾芜先生及其作品艾芜说他“因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总想脱去封建社会的束缚,要像鸟儿一样到天空里去飞翔。

”同时,也为了“逃婚”,毅然放下将完成的学业,在1925年夏天从成都出走,以流浪汉身份用双脚踏上昆明、保山、八莫、曼德勒、仰光等滇缅许多地区。

1930年4月经马来亚到新加坡出席共产党会议。

回仰光后,与友人创办《新芽小报》,因报道缅甸达拉瓦底县的农民起义,遭殖民地主英国驱逐出境。

1931年1月遭押上英国人的船经马来西亚、香港、厦门,后到上海(1931年4月)。

西南边睡前后六年的流浪生活,让艾芜饱尝了流浪的苦楚。

饥饿、死亡、忧郁、前路茫然等人生苦汁他都尝尽,但这也让他真切地了解西南边睡下层人民的生活苦况,见识了奇异的环境、奇异的社会、奇异的人、奇特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哲学。

在流浪过程中,艾芜不是滇缅不幸的下层人民生活的旁观者,他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

因此,他以人民为本位,从正面表现劳动人民的独立自主意识。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以主体意识鲜明的方式突出人物坚强的生命力,并着力描绘南国人民的艰辛苦楚。

艾芜初到上海因工作与生活没有着落而仿徨,再一次陷入困境。

幸好,遇上老同学沙汀,得到他的鼓励与支持,后来也得到鲁迅的指导,才让他铁下心走文学创作的道路。

1932年,在丁玲的介绍下,艾芜加入了左联,从此和文字、文学创作的关系更为紧密。

在这过程中他不断的自我学习、锻练、积极创作、投稿,虽然日子过得窘迫,但从没有放弃写作的念头。

1933年3月艾芜遭国民党军阀逮捕入狱,6个月的牢狱生活,让他看清楚许多事情。

出狱后,他铁下心,努力朝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并在1933年冬,将他的作品集成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共收入八篇小说一《人生哲学的一课》、《山峡中》、《松岭上》、《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我们的友人》和《我的爱人》。

艾芜一生著述丰富,写有500多万字的作品。

艾芜先生作品集

艾芜先生作品集
《百炼成钢》
长篇小说
1958
《夜归》
短篇小说集
1958
《初春时节》
散文特写集
1959
《艾芜选集》
1959
《欧行记》
散文集
1959
《浪花集》
评论集
1964
《南行记续篇》
短篇小说集
1978
《艾芜短篇小说选》
1981
《艾芜近作》
评论、散文集
1981
年份
作品
备注
1934
《山中牧歌》
短篇小说集
1935
《南国之夜》
短篇小说集
1935
《漂泊杂记》
散文集
1935
《南行记》
短篇小说集
1936
《夜景》
短篇小说集
1937
《春天》
《丰饶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说
1937
《芭蕉谷》
短篇小说集
1939
《海岛上》
短篇小说集
1939
《逃荒》
短篇小说集
1939
《萌芽》
短篇小说集
1941
《文学手册》
文艺理论
1941
《杂草集》
散文集
1942
《荒地》
短篇小说集
1942
《黄昏》
短篇小说集
1943
《冬夜》
短篇小说集
1943
《爱》
短篇小说集
1943
《缅甸小景》
散文集
1943
《江上行》
《我的幼年时代》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

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散文作品阅读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繁人。

1921年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以下是艾芜所著的散文作品3篇,欢迎阅读!怀大金塔【1】在向仰光奔驰的火车上,首先看见高矗于绿荫丛中,远远就对旅人露出一脸微笑的,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在离仰光驰往印度洋的轮船上,回头来大都市的轮廓已经消失了,却突然望见耸立蓝空,仿佛依依惜别的,也是你的姿影啊,大金塔!这些我都记得,但尤令我永远不会忘掉的。

是当黄昏之际,落日挂在你的腰畔,群鸦都从菩提荫中噪起,散在晚红的西空,旋成点点的黑星,飞舞在你的身边,这时呵,遥见你那慵倦的样子,唉,怎样地使人起着兴亡的感慨!或是深夜散步于绿漪湖畔,望着你通身围着灿烂的珠光,湖水里也映着你柔和的金影,那满透出舞女要赴夜会似的神情,又怎样地令人感到高兴!如今你的足下,大理石铺就的道上,那些献花献香的盛况,还是一如当年的么?那些着白衣花裙的善男信女,被我叫做拜金主义者的,还是当着晴美的节日,在你下边且歌且舞,兴趣不减于往昔的么?主张暴力革命绝食死在狱中的憎人巫威塞牙。

在你身边举行火葬的悲壮日子,你还记得么?喊着Slmongoback的行列,通过了繁华的都市,绕到你的足下,散成头颅的海波,作着祈祷和演讲的示威日子,你还记得么?五千印度码头工人的大罢工,弄到整个都市都成了死灭的凄愁景况。

而你那里的香化,’也显出了从来未有的暗淡样子,你还记得么?大金塔啊,这些我都记得的,而且令我很是怀念的。

请你抬头替我望望,那些点缀在金色稻田中的茅屋,是否还在冒出血红的火冠,乌黑的烟柱?那些闪现于绿色森林中的棕黄面影,是否还在把画有神和蛇的白旗,继续地竖了起来?一别三年的大金塔呵,请你提起足尖,为我望一望吧。

伙铺【2】一到有墟的地方,就看见人家壁上,贴有“中伙安宿”一类的纸招。

这类人家,便叫做伙铺。

正午时候,你可以进去单煮午饭,即是路上一般人喊的“打中伙”。

天挨晚边了,你可以进去住宿。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寒冷也是一种温暖迟子建①年是新的,也是旧的。

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

⑦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

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

8.第①段中用“老”字修饰“日子”的好处是 __________(2分)9.第④段是文章中重要的过渡,请联系全文分析这段过渡包含的两个层面。

”。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2分)语言形象,通俗但新颖;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奠定全文深沉忆旧的基调(答出其中一点,意对即可)9.(4分)(1)承上启下,由对家乡生活的叙写转到对居港生活的叙写;(2)拓展立意空间,由自然界的寒暖转到文化、社会领域的寒暖。

10.(6分)A D11.(2分)形象地表现了艾芜先生及其作品成就的辉煌,寄寓了作者的赞美、崇敬之情。

12.(3分)本文描写蔬菜为渲染家乡生活的温馨,四季分明,蔬菜丰富,与下文香港的“苍凉、陈旧”作对比,表现“寒冷”中的一种温暖;《想北平》中的蔬菜描写,是为了表现北平“接近自然”这一平民化的特点,表达对北平的感恩、喜爱与怀念。

(答对一点2分)13.(4分) 这句话强调:⑴寂寞中的大师作品,具有一种恒久、深厚的品质;⑵浮躁浅薄的时代,大师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与亲切(2分)。

“寒冷”与“温暖”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放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获得新颖警策的艺术效果。

(2分)或:结尾使用感叹号,将反问句变为感叹句,增强了抒情力量(2分)。

或:照应第②段、第⑧段的相关语句以及标题,“又”字体现了对主旨的深化(2分)。

(句子的含义2分,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各1分,或语言形式及其效果各1分,或结构形态及其作用各1分)8.试题分析:“老”,是旧的,是有资质的,强调生活中总有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

用“老”来修饰“日子”,有一种怀旧的味道。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艾芜先生

艾芜先生

祖父设馆教书,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家庭贫苦,他小学未毕业。1921年考入免费的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受《新青年》和创造社一些刊物的影响,对蔡元培《劳工神圣》的思想奉为圭臬,为逃避包办婚姻,于1925年夏天离家南行。以后六年间,他徒步到昆明,做过杂役;他流浪缅甸克钦山中艾芜
艾芜
,当过马店伙计;他漂泊东南亚异国山野,与下层劳动者(赶马人、抬滑竿的、鸦片私贩以至偷马贼)朝夕相处。后来,他到缅甸仰光,病倒街头,为四川省乐至县人万慧法师(书法家谢无量的三弟)收留。以后,他当过报社校对、小学教师、报纸副刊编辑。
中篇小说
1944
《秋收》
短篇小说集
1945
《锻炼》
短篇小说集
1945
《童年的故事》
短篇小说集
1946
《我的旅伴》
短篇小说集
1946
《丰饶的原野》
长篇小说
1947
《故乡》
上下集,长篇小说
1947
《艾芜创作集》
短篇小说集,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时代》
中篇小说
1948
《烟雾》
短篇小说集
1948
《乡愁》
中篇小说
1948
《山野》
长篇小说
1949
《一个女人的悲剧》
中篇小说
1953
《艾芜短篇小说集》
1958
《新的家》
短篇小说集
1955
《幸福的矿工们》
报告文学
1958
《艾芜中篇小说集》
1958
《百炼成钢》
主要著作
1934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他的作品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曾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意在改变国民精神。

他曾在北大、北女师大任教。

1927年起定居上海,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伟大转变。

鲁迅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7本、小说集3部、散文和散文诗集各1部。

先后选入教材的有: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呐喊自序》、《拿来主义》、《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灯下漫笔》(节选)等。

【周作人】(1884-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人的文学”,30年代和林语堂一起倡导“闲适幽默”小品,著有《自己的园地》、《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现代著名诗人,工于旧诗,尤长于七言,诗词具有爱国精神。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作家、学者。

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北大教授,五四初期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影响很大。

曾在古代文学史、哲学史方面做过一些开创性工作。

主要作品有《胡适文存》。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

著有诗集《扬鞭集》和《回声实验记录》等专著。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

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

曾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回国后组织“创造社”,开展革命文艺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联主席、中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现代文学史的作家们及其作品

现代文学史的作家们及其作品

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

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名文。

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

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

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芜先生作品
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

四川新都人。

中共党员。

1927年后在云南、缅甸做劳工,曾任报馆校对、副刊编辑、教师,1931年参加左联,从事专业创作,任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

1949年历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文化局长,四川省文联临时党组成员,省作协筹备组组长。

四川省政协常委,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

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山野》、《故乡》、《百炼成钢》、《夜景》、《海岛上》、《南行记续篇》、《夜归》、《春天的雾》、《艾芜中篇小说选》、《艾芜短篇小说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南国之夜》、《艾芜文集》(10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