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用药监护

合集下载

哪些人禁用、慎用和不宜服用氯吡格雷?

哪些人禁用、慎用和不宜服用氯吡格雷?

哪些人禁用、慎用和不宜服用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为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断药,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计数受体结合,抑制激活二磷酸腺苷与糖蛋白GP II B/IIIA复合物,抑制血小板聚集。

用于心肌梗死(从几天到小于35天),缺血性脑卒中(从7天到小于6个月),确诊的外周动脉性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①肾功能不全时不需要调整剂量,但经验有限,需慎用。

②妊娠期妇女避免使用。

③创伤、外科手术或其他病理状态使出血危险性增加者,接受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肝素、血小板计数糖蛋白IIb/IⅢ a抑制药或溶栓药物治疗者,出血性疾病(尤其是胃肠及眼内疾病)者慎用。

④用药期间监测异常的出血情况、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择期手术且无需抗血小板计数治疗者,术前1周停用本药。

⑤对本品过敏者、严重肝功损害患者、活动性病理性出血(如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哺乳期妇女禁用。

⑥偶见胃肠道反应(腹痛、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皮疹,皮肤黏膜出血;罕见白细胞计数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氯吡格雷长期服用,至少要知道这五点

氯吡格雷长期服用,至少要知道这五点

氯吡格雷长期服用,至少要知道这五点提起来氯吡格雷,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它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

被批准用于预防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血栓事件。

然而,是药三分毒,氯吡格雷也不例外,在治病的同时,也能“致命”。

因此,长期服用,至少要知道这五点。

一、用药时机依据氯吡格雷药物说明书,该药物一天服用一次,单次剂量为75毫克。

也就是说,氯吡格雷日剂量为75毫克。

服用时与或不与食物同服均可以。

国内仿制药物的一致性评价结果显示,餐后服用氯吡格雷,可以增加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但并不影响药效的发挥。

因此,氯吡格雷服用时,要么餐前服用,要么餐后服用,只要固定服药时间即可。

服用过程中不建议随意更换服药时间。

二、漏服后如何处理?众所周知,氯吡格雷是一个前体药物,本身并没有活性。

需要在肝脏CYP2C19的作用下,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而该代谢产物的半衰期为30分钟。

因此,出现漏服后,牢记两个“12”。

如果发现漏服时间距离服药时间小于12小时,则建议马上补服一次,不影响下次服药时间和剂量。

而如果发现时间距离服药时间超过12小时,就不建议补服,只需要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即可。

三、不良反应有哪些?研究表明,氯吡格雷长期服用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最常见的有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皮肤出血瘀斑等。

如果怀疑自己有出血,建议前往医院进行凝血相关的检查,如INR,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计数等。

四、能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正如前面所说,氯吡格雷需要经过肝脏CYP2C19的代谢后才能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

而奥美拉唑或艾司奥美拉唑是CYP2C19的抑制剂,会导致活性氯吡格雷代谢产物的浓度。

因此,不推荐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

但必须使用时,可以选用泮托拉唑或者雷贝拉唑。

五、停药时机使用氯吡格雷期间,切勿擅自停药。

因为过早停药会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

如果不得不停用,建议尽早恢复用药。

临床氯吡格雷药物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药物监控

临床氯吡格雷药物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药物监控

临床氯吡格雷药物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药物监控常规用药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成人常用剂量氯吡格雷用于以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二级预防,常用口服剂型为片剂,口服,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具体剂量用法如下:◆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 波心肌梗死)患者:应以单次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 开始(合用阿司匹林75~325 mg/d),然后以75 mg 每日1 次连续服药。

因为服用较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有较高的出血危险性,故推荐阿司匹林的每日维持剂量不应超过100 mg。

最佳疗程尚未正式确定。

◆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应以负荷量氯吡格雷开始,然后以75 mg 每日 1 次,合用阿司匹林,可合用或不合用溶栓剂。

在症状出现后应尽早开始联合治疗,并至少用药4 周。

◆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 小时之内漏服:患者应马上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若超过常规服药时间12 小时之后漏服:患者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儿童常用剂量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近期心肌梗死、近期卒中或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成人常用剂量氯吡格雷用于近期心肌梗死、近期卒中或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二级预防,常用口服剂型为片剂,具体剂量用法如下:◆口服,与或不与食物同服,推荐剂量为75 mg/d。

◆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 小时之内漏服:患者应马上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若超过常规服药时间12 小时之后漏服:患者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儿童常用剂量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肝功能损伤患者,无需调整用药剂量。

但肝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经验有限,所以,这些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

肾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肾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经验有限,所以,这些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使用说明书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使用说明书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使用说明书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使用说明书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

本使用说明书将为您提供关于氯吡格雷的详细信息,包括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和潜在的副作用。

在使用本药物之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并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使用。

一、药物作用氯吡格雷属于一类称为ADP受体拮抗剂的药物。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断ADP对血小板的刺激作用,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二、适应症氯吡格雷用于以下情况的预防:1.缺血性心脏病:对于患有稳定性冠心病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氯吡格雷可用于预防心肌梗死、中风和血栓形成。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心脏血管介入手术(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氯吡格雷可以降低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风险。

3.出血性中风:对于已经发生过非出血性中风的患者,氯吡格雷有助于预防再次中风的发生。

3.用法和剂量请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用法使用氯吡格雷。

通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口服一次氯吡格雷75毫克,建议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务必不要超过医生建议的剂量,也不要停止使用药物,除非经过医生的指导。

如果错过一次剂量,请尽快补充剂量,但不要一次服用双倍剂量。

4.注意事项在服用氯吡格雷期间,请注意以下事项:- 如果您需要进行手术或牙科手术,请提前告诉医生或牙医,因为氯吡格雷可能会影响止血能力。

- 如果您出现任何出血或瘀伤的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皮肤瘀伤,请立即告知医生。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告知医生或药师,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与氯吡格雷发生相互作用。

- 如果您怀孕、哺乳或计划怀孕,请在使用氯吡格雷之前告知医生。

- 氯吡格雷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良反应、头痛和乏力。

如果您遇到任何副作用,应及时告知医生。

氯吡格雷的使用需要注意4点

氯吡格雷的使用需要注意4点

氯吡格雷的使用需要注意4点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缺血等疾病的治疗。

合理使用氯吡格雷,能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事件发生;使用不合理,则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合理使用氯吡格雷,至少需要知道以下4点。

一、药代动力学特征氯吡格雷是一个前体药物。

氯吡格雷经过胃肠道吸收后,大部分(85%)经酯酶水解成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仅15%经过肝药酶转化为有抗血小板活性的硫醇代谢物。

牢记二点:1.CYP2C19作为关键酶,对氯吡格雷的活化至关重要。

2.85%的氯吡格雷经酯酶水解成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是CYP2C8强抑制剂。

二、避免与瑞格列奈合用格列奈类是临床常用的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可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国内已上市的格列奈类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瑞格列奈主要经CYP2C8和CYP3A4代谢;那格列奈主要经CYP2C9和CYP3A4代谢;米格列奈主要通过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排泄,极少量经CYP2C9代谢。

因为,85%的氯吡格雷经酯酶水解成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可显著抑制CYP2C8。

若氯吡格雷与瑞格列奈合用,可抑制瑞格列奈的体内代谢,使瑞格列奈血药浓度升高3.9~5.1倍,增加低血糖风险,因此氯吡格雷应避免与瑞格列奈合用。

三、能与哪些质子泵抑制剂合用?氯吡格雷可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

为了预防氯吡格雷引起的胃肠道损害事件,临床广泛合用质子泵抑制剂。

氯吡格雷是前体药物,在体内经CYP2C19转化后,才能成为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

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能和氯吡格雷竞争CYP2C19,导致氯吡格雷活性过程受阻,可能影响其抗血小板活性。

如果必须合用质子泵抑制剂,可选择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艾普拉唑等。

氯吡格雷(原研药)药品说明书:质子泵抑制剂药品说明书:四、餐前服还是餐后服?氯吡格雷的常规用法用量为:每次75mg,每日一次,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基本药物处方—氯吡格雷

基本药物处方—氯吡格雷

基本药物处方一氯毗格雷【制剂规格】75mg∕片【适应症】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

应用于有过近期发生的中风、心肌梗死或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治疗后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心肌梗死、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4%)、腹泻(5%)、腹痛(6%)、消化不良(5%)、颅内出血(0.4%)、消化道出血(2%),严重粒细胞减少(0∙04%)°与阿司匹林相似。

主要是大型临床试验(CAPRIE)中评价的结果。

该研究中氯口比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ASA相当,与年龄、种族和性别无关。

出血性疾病:胃肠道出血、紫瘢、淤血、血肿、鼻蚓、血尿、眼出血(主要是结膜出血)和颅内出血。

氯毗格雷治疗病人的严重出血发生率为1.4%。

血液系统:包括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严重血小板减少,均比较罕见。

【用法用量】波立维的推荐剂量为每天75mg,心血管疾病症状不是很明显,可2-3天服一次,就餐结束前与食物同服可减少对胃的刺激程度。

【药物相互作用】华法林:见注意事项。

肝素:在健康志愿者的研究中,氯毗格雷不改变肝素在凝血上的作用,不必要改变肝素的剂量。

同时服用肝素不影响氯毗格雷诱导的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果。

由于同时服用的安全性没有确定,因此使用应谨慎。

血栓溶解剂:近期发作的心肌梗死的病人,同时服用氯毗格雷,K-PA和肝素,评价其安全性。

临床出血的发生率与rt-PA和肝素同阿司匹林同时服用的发生率相似。

由于氯此格雷与其他血栓溶解剂同时服用的安全性没有确立,因此使用时应谨慎。

([注意事项])非留体解热镇痛药(NSALDS)健康志愿者同时服用蔡普生和氯毗格雷与潜在的胃肠道出血有关,由于缺少氯吐格雷与其他非将体解热镇痛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所以是否同所有非雷体解热镇痛同时服用均会提高胃肠道出血事件还不清除。

因此,非幽体解热镇痛药和氯毗格雷同时口服时应小心。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氯吡格雷说明书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氯吡格雷说明书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氯吡格雷说明书氯吡格雷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属于抗血小板药物。

它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

氯吡格雷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缺血性中风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氯吡格雷说明书中详细介绍了该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预防措施等内容。

首先,氯吡格雷主要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和预防。

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而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疾病。

氯吡格雷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改善心肌供血,从而减少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其次,氯吡格雷也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阻塞而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疾病。

氯吡格雷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保护心肌免受进一步的损害。

此外,氯吡格雷还可用于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发生。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颈动脉或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脑缺血的疾病。

氯吡格雷可以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发生。

在使用氯吡格雷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来使用,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般而言,氯吡格雷的初始剂量为75mg/天,口服,可以随饭一起服用。

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调整剂量和用药方式。

然而,氯吡格雷也有一些禁忌症需要特别注意。

对该药物过敏的患者禁止使用,同时还有当前或历史上曾经有出血倾向、严重肝功能损害、妊娠和哺乳期的患者也要慎用或不用。

此外,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其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在使用氯吡格雷期间,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的监测。

如出现胃肠道出血、鼻出血、牙龈渗血、皮下淤血等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总之,氯吡格雷是一种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在使用氯吡格雷时,医生和药师应详细了解该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等内容,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监测药物效果和安全性,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药学综合与技能丨常用药物的治疗监护(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治疗监护)

药学综合与技能丨常用药物的治疗监护(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治疗监护)

药学综合与技能丨常用药物的治疗监护(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治疗监护)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治疗监护用药原则抗凝血药:降低血液凝固性以防止血栓的形成,主要用于血栓性疾病的纺治。

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有三类,即维生素K拮抗剂、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1)维生素K拮抗剂主要有华法林钠(只有体内抗凝作用),作用强且稳定,且价格便宜。

其作用与肝素比,应用疗便、价格便宜且作用持久。

(2)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以起效迅速,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可防止急性血栓形成而成为抗血栓首选药。

低分子肝素主要有依诺肝素、那屈肝素钙、达肝素钠。

与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对延长凝血激酶(APTT)作用弱,血浆半衰期长2倍,对血小板功能、脂质代谢影响小。

(3)直接凝血酶拮抗剂包括凝血因子Xa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重组水蛭素和比伐卢定;另外,阿加曲班主要针对凝血因子Ⅱa和Xa因子抑制剂;合成戊糖和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有希美加群。

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

围绕激活血小板聚集的主要因素,抗血小板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为6个亚类:(1)环氧酶抑制剂主要有阿司匹林。

(2)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断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

(3)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目前临床应用的有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拉米非班。

(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

(5)血小板腺苷环化酶刺激剂主要激活cAMP水平,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药物有肌苷、前列环素、依洛前列素和西卡前列素。

(6)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主要有奥扎格雷钠。

根据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与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同时颁布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管理治疗最新指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包括三大策略: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一旦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尽快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抗凝血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吡格雷抵抗的药学监护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标准治疗方案中,氯吡格雷因能明显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线用药。

但近年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常规剂量就能得到相同的或理想的临床获益,部分患者血小板仍未得到充分抑制,PCI 术后短期(中远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 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如何进行药学监护是心血管临床药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1.内在因素的药学监护
对欲行择期PCI 术的患者,尤其冠脉多支病变或多次行PCI 术的患者,在具备监测条件情况下,临床药师可建议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由于氯吡格雷在肝内主要由CYP2C19、CYPlA2、CYP2B6、CYP3A4、CYP2C9 等基因编码同工酶参与代谢,部分患者存在CYP2C19 和P2Y12 基因多态性,CYP3A4 基础活性低、血小板激活途径的增加导致血小板高反应性以及炎性因子等影响,研究发现CYP2C19 等位基因携带者比野生型基因携带者更易发生CR。

研究认为CYP3A5 基因多态性是服用氯吡格雷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一个预测因素。

通过相关基因型的检测,从而确定患者是否为慢性代谢型或存在缺失型等位基因,通过测算氯吡格雷的初始剂量,或对已长期服用氯吡格雷仍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调整用药,帮助临床医生确定最佳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从而实现患者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避免急性血栓事件的发生
2 外在因素的药学监护
2.1 高危因素的药学监护:
高龄女性、高体重指数、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是导致CR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

年龄虽是不可抗拒的危险因素,但可提示临床药师重点关注老年尤其绝经后女性,体重指数超过25 kg/m 2的患者由于超重导致剂量相对不足,合并高血糖、糖尿病的患者发生血小板高反应的风险是不合并者的数倍,胰岛素抵抗的肥胖患者中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明显受限。

临床药师加强此类高发人群的健康教育,指导其进行有效的血糖控制,建议其积极改变生活方式,鼓励肥胖患者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和腰围,帮助其制订健康计划,提倡低盐低脂饮食,降低CR的发生。

严重的肝功能损害患者,由于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往往增加出血的危险,不宜使用。

患有慢性肝脏疾病,肝脏对氯吡格雷的代谢减慢;患有慢性消化道疾病时,肠道对氯吡格雷
吸收率低,药师可建议医生及患者积极纠正慢性肝病及消化道疾病,避免因自身疾病影响导致CR的发生。

给药时间的不恰当,同样影响氯吡格雷发挥抗血小板作用,CREDO 试验显示:PCI 术前>6 h 给予负荷剂量可明显减少早期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最小有效时间间隔是12~15 h。

鉴于此,临床药师应在择期PCI 术前提醒患者提前服用氯吡格雷负荷剂量,做到看药到口,急诊PCI 术前给予立即嚼服,以使药物迅速崩解,立即产生抗血小板作用,尽量保证在PCI 术前6 h 内服用,使CR发生的可能性尽量降至最低,且有效防止术中及术后急性血栓的形成。

提醒患者每天服药时间固定可有助于避免漏服、多服,如漏服时间在4 h 后内,可补服,4 h 后可不必补服,第2天按正常剂量服用,避免随意减少药物剂量、频次,甚至擅自停药造成血栓事件的发生。

2.2 药物相互作用的监护:
除水溶性的瑞舒伐他汀、兼容性的普伐他汀经CYP2C9 代谢的氟伐他汀外,亲脂性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均通过CYP3A4 代谢。

虽有研究显示联用并不增加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且降低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但综合考虑,临床药师建议临床选用影响因素较小的具有稳定斑块和强降脂作用的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

PPI 竞争性抑制肝酶系统影响氯吡格雷活化,易致CR,其中泮托拉唑与埃索美拉唑组导致氯吡格雷反应性降低作用最小。

且循证证据证实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PPI 抑制CYP2C19 的作用较强,影响氯吡格雷代谢水平,泮托拉唑不增加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临床药师可推荐使用泮托拉唑保护胃黏膜,降低胃肠道出血风险。

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如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I)、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利福平均会减少氯吡格雷反应,临床合并使用多种药物时,药师可建议规范使用或尽量避免使用,一定程度减少CR的发生。

2.3氯吡格雷加大负荷量或维持剂量时的监护
由于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梗患者基础血小板反应性依次增加,临床上通过增加负荷量( >300 mg)或维持量( >75 mg),使高危患者避免血栓事件的发生,尤其左主干病变或分叉病变、三支冠脉仅单支通畅的患者使用600 mg 负荷量,150 mg 维持量来降低CR发生率。

药师在参与药物治疗工作中发现,患者PCI 术后使用氯吡格雷预防支架内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时,维持治疗采用75mg,每天 2 次(150 mg/d),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血栓事件的生,同时增大了多器官出血风险,尤其伴消化道基础疾病的患者
常出现便血、尿血症状,临床药师对患者解释增加维持剂量对疾病的获益,同时伴发的出血风险,增加患者对PCI 治疗方案的充分理解,有利于院外的疾病管理,此外,临床药师对出血风险进行重点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症状,定时出血的监护:出血是氯吡格雷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紫癜、血肿、鼻出血、结膜出血和颅内出血,出血的发生率为9.3%,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1.4%。

临床药师可对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需进行出血监测,叮嘱患者观察大便颜色,定期进行潜血和血常规检查。

对疑似出血或有出血征象者,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治。

3 早期识别氯吡格雷抵抗
早期识别CR十分重要,可实现患者在发生血栓事件前给予个体化用药,虽然在服用氯吡格雷负荷剂量后6 h 可通过血小板聚集抑制或流式细胞仪等帮助确认CR,但检测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且具有局限性,目前仅为研究性使用。

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团队对用药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讨论,通过筛选并评估CR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对CR高危患者给予检测,帮助其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外,平时注意关注和监测血常规指标中简便易得的血小板参数,结合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早期识别,早期筛查,并及早进行临床和药学干预,对合并使用可能存在药物间相互作用的药物时,建议医生在同类药物间尽量选择对氯吡格雷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合并药物的使用影响氯吡格雷药效的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