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课时教育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响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课时)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能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响中能量变化的原由;(2)掌握吸热反响和放热反响的看法;2.过程与方法经过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剖析,培育研究、沟通、合作意识,从而学会剖析及办理问题的方法。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在对化学反响中能量变化看法的成立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和感知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亲密联系,建立正确的能量观、节能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要点、难点1.要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互相转变2.难点:(1)吸热反响和放热反响看法的形成;(2)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响中能量的变化。
三、教课方法:实验创建情境的理论研究法四、教课工具:多媒体、适合实验仪器、药品。
五、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兴趣实验:滴水滴火【思虑与沟通】为何棉花焚烧起来焚烧的三大体素【问题启迪指引】化学反响的特点是什么除了物质的变化还有能量的改变【发问】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还能够说明化学反响陪伴能量变化【追问】物质中储藏了化学能,经过化学反响能够实现与其余能量的变换,经过以上几个实例能够发现化学能能够转变为哪些能量【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发问】化学反响的实质是什么【举例说明】以氢气和氯气反响生成氯化氢气体为例,H-H 键和 H-Cl 键断裂形成 2 个氢原子和 2 个氯原子,1 个氢原子和 1 个氯原子从头以H-Cl 键从头联合形成2 个 HCl 分子。
【发问】回想氢气和氯气反响的条件和现象是什么爆炸的能量从何而来我们从化学反响的实质来研究一下【PPT展现】资料:在25℃和101kPa的条件氢气与氯气反响各个化学键断裂与形成时,吸收和放出的能量。
得出成键放出的能量大于断键汲取的能量,因此这个观看演示实验,察看现象。
思虑议论1.有新物种生成2.伴有积淀气体以及颜色变化1.煤炉取暖2.煤气炒菜,汽车靠汽油焚烧供给能量火箭的发射,烟花热能光能电能等旧键的断裂,新键的形成倾听并思虑光照条件下爆炸1.化学反响中能量的变化与化学键相关2.化学键断裂的过程要汲取热量3.形成化学键的过程要开释热量4.在同样条件下,断裂 1mol 化学键所汲取反响放出能量 ----以热能的形式。
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教案

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教案(一)第二章化学反应与热能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1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渐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体验科学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学习用图表表示化学反应放出能量和吸收能量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
重点:化学键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难点: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过渡:能源与材料、信息一起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人类文明始于用火-----热能的使用,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在影响全球经济和生活的各种因素中,能源居于首位。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能源,如液化气。
它在燃烧时放出热能。
那这些热能从何而来呢?本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先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揭示这些秘密。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问题: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小结: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爆炸。
这是因为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急剧膨胀。
提问:反应中的热量由何而来?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什么?讲:从化学键角度分析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
讲述: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
化学键是物质内部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中的H—H键和Cl—Cl键断开,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形成H—Cl键而结合成HCl分子。
1 mol H2中含有l mol H—H键,1 mol Cl2中含有1 mol Cl—Cl键,在25℃和101 kPa的条件下,断开1 mol H—H键要吸收436 kJ的能量,断开1 mol Cl—Cl键要吸收242 kJ的能量,而形成1 mol HCl分子中的H—Cl键会放出431 kJ 的能量。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第1课时,该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
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在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4》中均有安排,表达了知识生长与学习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要注意前后呼应与衔接,表现一种螺旋式上升形态。
学生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是建构完整的化学反应观点的一局部,也是下一节化学能与电能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掌握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判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体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形成吸热和放热的概念,感受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能量转化,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能量守恒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的水平,让学生拥有自主获取知识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化学反应吸热和放热的原因及判断方法。
四、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六、教学反思1.感性材料,理性分析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自热饭盒图片的展示为同学提供了感性材料,接着引导学生实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从生活中的事例去研究反应放热或吸热的原因,学生能够真心实意地参与课堂活动,这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充分提升。
2.充分理解学生,精心设计“理解断层”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教师应该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有基础性目标,又有开放性目标。
当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解释放热的原因时,他们求知的渴望便会产生和增长,正如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认知失调会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
3.教材的整合和学科思想的渗透化学键的拆开与形成和具体的能量数值联系在一起,定量计算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又要从物理学的相对能量高低与能量的转化的视角去理解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最后还要将两套判断标准有机的结合在一块,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去理解反应的反应热,显然难度较大,尤其是两套判据的整合。
化学能与热能教案.doc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高低是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3、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2、通过师生互动,增加师生感情。
教学重点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难点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探究式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情景引入]能源与材料、信息一起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人类文明始于用火——热能的使用,现代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在影响全球经济和生活的各种因素中,能源居于首位。
而我们又知道身边有哪些重要能源呢?(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煤、石油、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重要能源, 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怪类等有机物(煤中含有大量的碳),它们燃烧时放出热能。
你一定想知道,这种能量从何而来?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简单的燃烧实验:划燃一根火柴。
大家注意思考这么几个问题①这个过程有能量的转化吗?②这是个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③由此我们可知能量的转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关系呢?[解答]这说明了在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讲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
化学键是物质内部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在发生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思考讨论]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为例,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反应热量变化的本质(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O[板书]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关系[教师讲解]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中的H-H键和C1-C1键断开,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形成H-C1键而结合成HC1分子。
《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第1课时)◆模式介绍启发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容,围绕化学能与热能展开,即使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的必要基础。
本节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
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进程的入门知识。
同时,能源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能源对人类文明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思路分析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引入类比,启发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破与立”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进入理论思考教学→引发学生考虑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问题→进入实验探究教学→提出人类如何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问题→进入实际应用教学。
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理论的指导作用,启发学生从理论出发提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几种科学假设,然后设计实验对各种假设进行验证,以此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2.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重视利用能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在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1、2、3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实验进行加工,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中化学_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速搅拌混合物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2、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3、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4、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5、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讲解】注意事项: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在短时间内反应充分进行,使体系温度快速降低,将玻璃片上的水凝固。
实验中要注意两点:(1)将Ba(OH)2·8H2O晶体研磨成粉末,以便与NH4Cl晶体充分接触;(2)由于该反应属于固相反应,一定要在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以使它们很快起反应;(3)反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会造成学习环境的污染,所以要注意对氨气的吸收。
【投影小结】1、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2、玻璃棒的作用:搅拌,使混合物充分接触3、反应物成糊状的原因:结冰粘结【板书】结论: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实验三】酸碱中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板书】3、酸碱中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投影实验】实验步骤:在50 mL 烧杯中加入20 mL 2 mol/L的盐酸,测其温度。
另用量筒量取20 mL 2mol/L NaOH溶液,测其温度,并缓慢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观察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
盐酸温度/℃NaOH 溶液温度/℃中和反应后溶液温度/℃室温室温温度升高【提问】是不是所有强碱与强酸的反应都放热呢?下面让我们做一组对比实验。
【设疑】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讲解】由此可见,强酸与强碱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
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功能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容,围绕化学能与热能展开,即使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的必要基础。
本节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
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进程的入门知识。
同时,能源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能源对人类文明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 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有交叉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呈螺旋式上升形态。
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根据课程标准,只点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其主要原因,并笼统地将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不予深究。
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2.通过图像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吸热放热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形成吸热和放热的概念。
2.通过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化,体会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对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树立正确的能量观。
2.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重难点: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建设兵团市级优课)

化学反应与热能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能与热能》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的内容:本节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内容比较抽象;本节是学生继必修1建立了物质观基础上,首次学习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为定性研究,使学生初步建立能量观;定量研究将在选修4中进一步学习,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思维螺旋式上升的发展。
本节的学习为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山东师范大学的毕华林教授将化学基本观念分为三类:知识类、方法类、情意类,知识类的观念包括元素观、变化观、微粒观;方法类的观念包括分类观、实验观;情意类的观念包括化学价值观,由此建构的化学学科基本观念体系如图所示。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是能量转化的理论部分的开端,学生还没有形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概念,通过本节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来感受能量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能量以培养微粒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能量变化观,通过实验归纳常见的吸热、放热反应,建立分类观,探究实验培养实验观。
调查、收集资料,培养与人合作、热爱化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和实验,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并分析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
2、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3、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尝试与人合作,增强团队精神;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阅读教材,能够分析归纳化学反应变化的原因。
3、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我国及其我地区燃料使用情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2、通过阅读教材,能够分析归纳化学反应变化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3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培养阅读自学能力。
练习:
1.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
2.断开1molC—H键要吸收415KJ的能量,形成1 molC—H键要放出的的能量,1molCH4中含有mol C-H键,断开1molCH4中所有C-H键则要吸收的能量。化学键的和正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分析图像;
反应物断旧键吸收的热量少于新键形成生成物放出热量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由图1过渡到只用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表示的图像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通过对图像的分析的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联系生活实际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图像,类比
由生活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理性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2.能源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目前人类主要使用的能源是什么?
上新课检查学生完成查找资料情况。
ppt:播放能源危机视频
学生展示上网查找资料结果
让学生体会能源的重要性
过渡设问:
由类比,加深印象。
图3吸热反应: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教师引导分析:
点燃
蓝色实线表示反应物的总能量;
1.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时会释放能量,这与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
2.煅烧石灰石需要高温提供能量才能生成生石灰热能在分解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
思考讨论
从熟悉的反应引切入:
化学反应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过渡设问:
那么为什么化学变化会伴随能量的变化呢?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化学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有交叉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呈螺旋式上升形态。
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根据课程标准,只点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其主要原因,并笼统地将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不予深究。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2.通过图像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吸热放热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
阅读、交流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六、Βιβλιοθήκη 学设计思路: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作者:
———————————————————————————————— 日期:
ﻩ
《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容,围绕化学能与热能展开,即使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的必要基础。本节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进程的入门知识。同时,能源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能源对人类文明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形成吸热和放热的概念。
2.通过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化,体会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对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树立正确的能量观。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
B.会产生新的物质
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
D.必然伴随能量的变化
C
C
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
追问:通过上面的学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正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什么有的反应吸热,有的反应放热?
学生思考
培养阅读自学能力。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教师的引导分析图像
图1放热反应:
启发问题:
1.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什么结合的?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1.化学键。
2.表面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实质包含反应物分子内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产物分子中的化学键。
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开始解决问题。进而引入本节课主要内容。
推进设问: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有什么关系?
请阅读P3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学生汇报答案:
1.吸收能量;放出能量。
2.415KJ,4mol,1660 KJ,断裂,形成。
知识问题化,一方面对阅读起指导作用,一方面检查阅读自学效果。
引导学生对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小结:
1.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断键吸热,成键放热。
3.不同的化学键所具有的能量不同,能量的多少与化学键及其物质的量多少有关。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教师引导分析:
点燃
红色实线表示反应物的总能量;
左边上升的曲线表示反应物吸热断旧键;
右侧下降的曲线表示新键形成生成物放出热量;
蓝色实线表示生成物的总能量;
进一步推论:
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图2放热反应:
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4.断开1mol某化学键所需的能量与相同条件下形成1mol该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相等
归纳、小结,突出重点内容。
练习: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化学反应必然伴随能量变化
B.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
D.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特征之一
4.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