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公转现象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它们分别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更替等地理现象。
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轴线倾斜约23.5度,因此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在不同时间面对太阳。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意味着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大约24小时,即一天,这个周期决定了我们的日常时间单位。
地球自转导致了以下现象: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地球的一半始终面向太阳,这部分是白昼;而另一半背离太阳,这部分是黑夜。
地方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的高度角和时间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地方时差的存在。
2.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大约365.25天。
地球公转导致了以下现象:
四季更替: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轴线的倾斜,不同季节地球不同部位的倾斜角度不同,导致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变化,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昼夜长短变化:随着地球公转,昼夜的长短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冬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而在夏至时,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它们影响了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概念。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解释自转和公转的含义、原理以及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一、自转的含义及原理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中心轴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约24小时,又称为地球日。
自转使得地球上的阳光、月亮、星星等天体在不同时间出现在地平线的不同位置。
而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人们才能感受到昼夜的更替。
自转的原理是地球存在旋转力矩,由于地球上不均匀的分布的质量和地球的不规则形状所造成。
这个旋转力矩使得地球维持自转的状态,保持着稳定的自转轴偏移。
地球的自转轴偏离了地球公转轨道的法线,而是倾斜了23.5度。
这一现象造成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二、公转的含义及原理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被称为地球轨道。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周期为365.25天,这个周期被称为地球年。
公转的原理是地球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动。
地球离太阳较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离太阳较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地球的公转轨道并不是完全围绕太阳的圆形轨道,而是呈现出一定的离心率。
这个离心率造成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不同季节中的差异。
三、自转和公转的影响1. 昼夜的更替: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始终面对太阳,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夜晚。
昼夜交替的现象使得地球上的生物有了规律的作息时间。
2. 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圆形的,使得太阳光照地球的位置会有所变化。
这就导致了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3. 自然界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变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域的气候类型和生态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 时间计量的基准:地球的自转周期成为了时间的计量单位,即一天是24小时。
这一基准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时间体系。
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自转使得地球上的阳光、月亮、星星等天体在不同时间出现在地平线的不同位置,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则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时间计量的基准。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不仅进行着自转,还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进行着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公转则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和影响。
一、地球的自转自转指地球沿着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自转产生的结果是地球上的昼夜交替。
当地球的某一个地区正对太阳时,那个地区就是白天;相反,当地球的某一个地区背离太阳时,那个地区就是黑夜。
这种昼夜交替的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点接受到太阳的照射。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相当稳定的,每小时约为1670公里。
由于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所以地球不同纬度上的自转速度略有差异。
赤道上的自转速度最快,约为1670公里/小时,而两极的自转速度最慢,约为0公里/小时。
地球的自转还带来了科氏力的产生,科氏力使得大气和海洋运动起来,形成了风和洋流等现象。
同时,地球自转的偏转效应也使得地球上出现了离心力和科氏力的差异,导致了自然界中的一系列现象和规律。
二、地球的公转公转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约365.25天,这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椭圆的,被称为黄道。
地球的公转决定了地球所处的位置和距离太阳的远近,从而影响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地球在不同的季节里,与太阳的距离会有所不同。
在南半球夏季,地球远离太阳,导致该地区气温较低;而在北半球夏季,地球靠近太阳,导致该地区气温较高。
这样地球的公转轨道导致了北半球和南半球季节的交替变化。
公转还影响了地球的光照强度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分布。
公转轨道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不同季节时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不同,进而引起了气温的变化,影响了全球各地的气候。
总结起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影响。
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科氏力和离心力等现象,公转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气候分布。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固有的运动,是地球日常运行的基本原理。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旋转,完成一次自转周期为一天,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完成一次公转周期为一年。
这两个运动共同造就了地球的四季交替和昼夜更替,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前提。
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
地球的自转轴被称为地轴,它通过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且与黄道面夹角约为23.5度。
地球自转的速度在赤道上约为1670公里/小时,而在两极附近则相对较慢。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天,即24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我们能够观测到昼夜的交替。
当地球某一地区处于阳光直射时,该地区经历白天;而当地球某一地区背离太阳直射线时,该地区进入夜晚。
自转还造成了所谓的地球惯性力,使得地球上的物体在自转的效果下,具有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这些力对气候和天气模式也有影响。
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的椭球形轨道,其椭圆的一个焦点是太阳。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即365.25天(一闰年为366天),每公转一圈形成一个完整的回归年。
地球的公转是由万有引力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被称为黄道,黄道与地轴之间的夹角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不同地区的角度有所变化,因此造成了地球四季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共同效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决定了地球的各个区域的昼夜长度、季节变化和气候特征。
在自转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得到了阳光的照射,从而形成了温暖的气候区域;而没有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则形成了寒冷的气候区域。
同时,地球的自转也导致了地球的离心效应,使得赤道地区形成了较大的气旋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赤道地区的气候更加潮湿和炎热的原因之一。
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不同地区的太阳直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请解释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请解释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概念。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身的轴心进行旋转,而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心从西向东进行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轴被称为地轴,两极分别是北极和南极。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天的长度。
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从北极看向地球,地球自转的方向与指向北方的钟表指针方向相同)。
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的变化。
当地球某一部分面对太阳时,这一部分将被照亮,形成白天;而当这一部分背离太阳时,没有阳光照射,形成黑夜。
地球自转的速度不是恒定的,由于地球自转轴有轻微的倾斜,这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与昼夜长度的变化。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进行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其中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完成一周所需的时间为大约365.25天,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年的长度。
地球公转运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状,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是不同的。
当地球靠近太阳时,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大,气温较高,形成夏季;而当地球远离太阳时,太阳辐射量减少,气温降低,形成冬季。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础。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各个地方经历昼夜变化,而地球公转则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
这两个运动共同影响着地球的气候、温度分布和生物活动等。
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球系统的运作。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宇宙中的运动方式有两种: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而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自转是地球上一天分为24小时的原因之一。
地球自转的轴线被称为地轴,它通过地球的中心并延伸出来,分别穿过南北两极。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使得我们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这也是我们所处的坐标系旋转的速度。
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被称为椭圆轨道。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使得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绕太阳运动到夏至时,南半球会迎来冬季,而北半球则迎来夏季。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转给我们带来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白天我们可以享受阳光的照耀,进行各种活动,而夜晚则是我们休息和睡眠的时间。
自转还带来了地球上的时区划分,不同地区的时间是不同的,这方便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安排。
公转则使得地球的温度分布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接受太阳辐射较多的地区温度较高,而靠近极地的地区则温度较低。
这种差异导致了地球上多样化的气候和季节的交替变化,为人类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生活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总的来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所独有的特点,它们共同决定了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时间制度。
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和珍惜地球的运动,积极保护我们的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行的重要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包括定义、原理和影响等方面。
1. 自转的概念与原理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绕着一个虚拟的轴线,这条轴线称为地轴。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相对较快的,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自转使得地球的一面向太阳,另一面则被阴影所覆盖,形成昼夜交替。
同时,自转还引起地球的赤道部分稍微向外突出,使地球呈略微椭圆形。
自转的原理和具体机制与地球的内部构造和物理特性有关,超过范围,图像可能会出现变形。
2. 公转的概念与原理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着太阳轨道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一年,即365天。
公转使得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季节的更替。
当地球靠近太阳时,我们会感受到夏季的炎热;而当地球远离太阳时,我们则会迎来寒冷的冬季。
公转的过程也使得地球的黄道面倾斜,导致了不同纬度之间的温差和气候差异。
3. 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自转使得地球有了昼夜交替的节律,为生物提供了生活节奏。
昼夜交替也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植物得以生长和繁衍。
其次,公转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这对于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迁徙都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季节变化影响了植物的开花、结果、叶落等生命周期的转变,同时也影响了动物的觅食、冬眠等行为。
此外,自转和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球磁场、地球引力等也对生物圈的生存、迁移和导航能力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行的基本过程,自转使得地球呈现昼夜交替,公转导致季节的更替。
自转和公转对于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
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不断地进行着自转和公转,这两个运动对地球的气候、季节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以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我们常说的一天就是指地球绕一圈所需的时间。
地球的自转轴是一个想象的直线,称为地轴,地轴穿过地球的南北两极。
地球的自转带来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
在地球自转时,太阳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半,没有被照射到的一半面对着太阳的一侧就是黑夜,而受到太阳照射的一半则是白昼。
南北极之间有一个寒带,这里的地区由于地球倾斜,所以白昼和黑夜的时间不同。
地球自转还带来了地球的赤道膨胀和极地扁平化。
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使得地球的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要大,所以地球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5天,我们常说的一年就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将太阳放置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现出一个相对固定的倾斜角度,这个角度被称为地球轨道倾角。
地球轨道倾角的存在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太阳附近的时候,该地区就是夏季,太阳照射时间长;而当地球公转离太阳较远的时候,该地区就是冬季,太阳照射时间短。
由于地球公转轨迹的椭圆性质,春秋两季为变温季节。
地球的公转也带来了平年和闰年的概念。
由于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5天,所以为了与太阳的实际位置相对应,我们采用了闰年的概念,每4年设置一个闰年,多出来的0.25天被累积到4年中,让年份更为准确。
总结:地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重要的运动方式。
自转使地球产生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造成了赤道膨胀和极地扁平化;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和平年闰年的设定。
这两个运动使地球充满了生机和多样性,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挑战。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爱护我们的地球,共同守护这个美丽的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偏移规律: 南左北右赤道无, 纬度越高越显著。
下图虚线表示原始方向,在图上用实线画出偏转方向
北半球
南半球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形成四季和五带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自转平面---赤道面
黄赤交角:23.5° 公转平面---黄道面
区时: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 统一时间(又称标准时)。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
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 某地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移
昼长<夜长,纬度
俞高,昼逾长
俞高,昼逾短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所求点纬度 ±太阳直射点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纬度变化: 同一天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 纬线(90º)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
日期
一年最大值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
(6月22日) 以北地区
66.5°
地球轨道面(黄道面)
23.5°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3.5°N
夏至日(6.22)
春分日
0°春分日
秋分日 (3.21)
(9.23)
(3.21)
23.5°S
冬至日(12.22)
在示意图上画出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并在相应的
位置标出二分二至。
春分日
3月21日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秋分日 9月23日
6、7、8月—夏季 9、10、11月—秋季
12、1、2月—冬季
五带的形成
66.5°N 23.5°N
23.5°S 66.5°S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 四季变化明显
有阳光直射
四季变化明显 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
各圈层的特点:
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原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地球自转
晨昏线:
●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为昏线,由夜过渡到昼 的分界线为晨线
昼夜
昏线
2.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特点 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相差15°,地方
时相差1小时
时区和区时
时区: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 为24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 (12月22日) 以南地区
一年最小值 南半球 北半球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自转平面—赤道面 黄赤交角
公转平面—黄道面
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季节变化 纬度 变化
四季
五带
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
3、4、5月—春季
气候统计学上的四季
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大气圈
B A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C
例1: (1)在图中绘出晨(昏)线,并注明是晨线还是昏线。
(2)这一天太阳直射的地理纬度是_2_3_.__5_°__S ,在图
上用E标出太阳直射点。
E●
昏线
(3)图中C、D两点所在的平面叫_黄__道__面,目前 α角的度数是_2_3_.__5_°
地球位于 B点、附D近。 (3)当北极圈以内全部为极夜现象时,地球位于 A 点
附近。 (4)当地球处于A处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 变化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BB
C
C
D
D 图6—5
A
A
(5)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E点表示我国国庆节地球 绕日公转的位置。 (6)当地球绕日公转处于A点时,我国北方地区的 特征是 寒冷干燥 。 (7)当地球绕日公转处于C点附近,地中海沿岸的 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我国南方地区大多数河流的 河流水与地下水的相互关系是 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是 23.5°N,45°W ,B点的日出时间是 3 时。 (5)此时悉尼是 冬 季。再过三个月,B点的昼夜情
况是 昼夜平分 。
例4:下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6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图中 C 点附近。
(2)当北京(约北纬40°)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0°时,
例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所示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 。
(2)下列地点昼长为:A点12 小时,B点 24 小时。
(3)C点(23°26′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4)此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
(5)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是由23°26′N (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全球 有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66_°_34_′_S_(__南__极__圈__)__及__其__以__南, 地球公转速度 较 慢 (快、慢)。
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至
(北半球)
•
23.5°
春分 •
秋分 •
春分 • 0º
冬至
•
23.5°
昼渐长 昼(渐短 昼渐短 ( 昼渐长
昼 夜 等 长
昼 最 长 夜 最 短
北 极 圈 内 极 昼 )
昼 夜 等 长
昼北 最极 短圈 夜内 最极 长夜
)
昼 夜 等 长
昼长>夜长,纬度
例3: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 6 月 22 日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 15 时。A、B、C三点白昼最短的 是 C ,其昼长是 12 小时。
(3)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
是 A>C>B ,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C>A>B 。
地壳
岩石圈
➢由岩石组成,坚硬
➢厚薄不一,陆壳厚,洋壳薄
地幔(上、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 ➢其余组成是固态
地核(内、外核)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物质组成是液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水圈: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BB
C
C
AA
E ●
DD
图6—5
例5:读图,判断1-2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 )
A.0°,30°E
B.0°60°E
C.30°N,30°W
D.0°,120°E
2、此时北京时间和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分别是( D)
A.10时,12时
B.12时,16时
C.14时,16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