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研究_甘志华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18VXK002);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登峰计划(产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 库基础研究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状况评估研究”(2020G04)。 作者简介:陈晓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北京 100836)。
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若干重大问题
政治承诺。进入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时期,中国经 济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必然表现为区域间巨大的 不平衡性。工业化不可能表现为所有地区在同一 时期内实现同步发展,加之大国在自然空间和经济 空间方面的差异就更加表现为不同地区的发展有 先有后,甚至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表现出巨大的 速度差距和成就落差。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提升基础研究能力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作者:盛朝迅易宇韩爱华来源:《开放导报》2021年第03期[摘要] 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基本依托,对于改变传统“模仿型”创新路径、推动前沿基础技术突破、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等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成果产出、基础研究顶尖人才培养、基础研究设施与环境等方面,与发达经济体相比,离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不少差距。
建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优化基础研究设施条件和环境,加强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为基础研究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基础研究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新发展格局构建。
[关键词] 基础研究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新发展格局科技自立自强[中图分类号] F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1)03-0056-09[作者简介] 盛朝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创新驱动;易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投资经济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韩爱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统计学。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提出新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百年变局、开拓发展新局的主动调整,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关键在于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经济活动在国内各个环节、产业、部门和区域之间的循环畅通与高效配置。
其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招和必由之路。
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基本依托,对于改变传统“模仿型”创新路径、推动前沿基础技术突破、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

*通信作者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XDA 21000000)修改稿收到日期:2022年3月30日专刊: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S&T Supporting Realization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新技术综合示范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引用格式:朱汉雄, 王一, 茹加, 等. “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4): 559-566.Zhu H X, Wang Y , Ru J, et al. Thoughts on regional path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y under “dualcarbon” goals.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4): 559-566. (in Chinese)“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朱汉雄1 王 一1 茹 加2 曹大泉2 任晓光1 何京东2 陈海生2 蔡 睿1 刘中民1*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 1160242 中国科学院 重大科技任务局 北京 100864摘要 在典型区域推动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能源技术(以下简称“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是中国科学院支撑“双碳”目标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
文章从“技术集成示范”和“典型区域示范”2 个特征论述了开展“双碳”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意义,并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已有研究布局,提出了适合中国科学院推进“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的多能融合理念及其 4 条主线,分别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
整合创新资源 攻克关键技术——记东莞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邱会中

优秀员工。日
子科 技有限公 司是 联盟的常务理 事单位和秘 书长 单位 , 邱 会 中在联盟 中担负 了日常的事务管理工作 ,对于联盟各项
工作 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接第 2 上 8页 )
从事节能技术 的研究 以及节能产品的开发。在短短两个月 时间里就合作开发了多项节能技术 。 , 如 合作开发 了城市低 温废热 / 阳能复合 利用混合工质热泵研制项 目。该研究 太 项 目主要包含 以下几个特 色 :一是研制 高效 的废 热收集设 备; 二是开发城市废热 / 阳能复合技术 ; 太 三是制造 出节能 样机制备 ;四是提供 工程 示范 。正是企业科技特 派员的加 盟, 使该公 司的研发项 目得 以迅速推进 , 占了市场先机 J 抢 对于企业科技特 派员的工作表现 ,尹 宏文给 予了高度 评价。她认为 , 企业特派员到公司后 , 首先深入 调研企 业的
发挥桥梁作用 , 动校企 合作 推
电子科技大学是我 国电子信息学科 的知名高校 ,它在
技术 。 协助公司 自主研 制了首次定位加速模块 , 使首次定位
2 广 科 o。总 。 6 l 东 技 D。 第 ’期
通信 、 D P  ̄ 了解更多? I S (t C、 请见本期【 科技热词扫描 】、 )计算机 软件等领域有丰富 的学科资源和人才资源 。在 学校 科技处
交流 , 并协助理 事长单位 于 2 0 年 1 月 5日, 08 2 联合 4 个 高校 及 9 个企业 ,共同组成 “ 卫星导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
盟” 。联盟的成立 , 有利于整合我 国卫星导航领域 的国家重 点建设 高校 、 科研机构和相 关龙头企业资源 , 便于联合实施 卫星导航领域 的技术创新 ,对帮助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突破 国外技术壁垒 , 大做 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做 东莞泰斗微 电
创业创新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推进作用

27第2卷 第16期产业科技创新 2020,2(16):27~28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创业创新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推进作用雷益龙1,吴晓晖2,杜秋颖1(1唐山市科技企业孵化行业协会,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青创空间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河北 唐山 063000)摘要: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社会如今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之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始着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这也成为现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创新创业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所具有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发挥创新创业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产学研用;实践体系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16-0027-02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现需要多方联动,而想要实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有效联动,则需要通过创新创业增强协同性。
科研院所的研发需要做到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结合国际先进科技,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优势,促进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并协同育人。
企业需要注重自身的研发投入,引入人才,促进生产智能化、产品高端化、流程绿色化,通过创新不断提升。
而高校方面则需要加强面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其实践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产学研用的各方、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创新创业推进产学沿用融合的积极意义产学研用是一种合作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了企业生产、学校教学、科学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等多个方面,使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研发创新以及成果转化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以科研带动教学、发展产业,为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提供创新知识和创新成果支撑。
就高校教育而言,产学研用结的意义在于将企业、科研机构所拥有的资源引入到人才培养之中,在巩固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
年科技部工作计划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年科技部工作计划加强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部工作计划是指通过对科技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计划。
作为国家级部门,科技部承担着引领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其工作计划的编制与落实对于提升国家科技实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基础研究是加强科技创新的核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研究,才能产生具有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
因此,在新的一年,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在前沿领域深入探索,推动科学前沿的突破和重大创新的实现。
二、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科技部将推动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强科技创新要素的协同与合作。
这包括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的机制,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是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科技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合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科技部将加强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管理和支持,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并鼓励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科技创新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共进。
作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科技部门,科技部将加强与国际科技组织和国家的合作,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和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事务,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进程。
五、加大对科技企业支持力度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举措科技企业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的主要力量,科技部将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研发资金支持等措施,激发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等措施,科技部将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与数据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与数据目录1. 新质生产力发展概述 (3)1.1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4)1.1.1 产能与生产力的区别 (4)1.1.2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5)1.2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意义 (6)1.2.1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7)1.2.2 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 (9)1.2.3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因素 (10)2.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11)2.1 指标选择的原则 (13)2.1.1 科学性 (14)2.1.2 系统性 (15)2.1.3 可测性 (16)2.1.5 可比性 (17)2.2 指标体系设计 (19)2.2.1 科技进步 (21)2.2.2 劳动者素质 (22)2.2.3 物质资源利用 (23)2.2.4 信息化程度 (24)3.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若干数据收集与处理 (25)3.1 数据获取的途径 (26)3.1.1 公开的统计数据库 (28)3.1.2 企业调研与访问 (29)3.1.3 第三方研究和咨询报告 (30)3.2 数据分析方法 (31)3.2.1 统计分析 (32)3.2.2 聚类分析 (34)3.3 数据验证与质量控制 (36)3.3.1 数据一致性检验 (37)3.3.2 缺失值处理 (38)3.3.3 异常值检测与处理 (40)4.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的方法学探讨 (42)4.1 不同测度方法的比较 (43)4.1.1 产出法 (44)4.1.2 投入法 (46)4.1.3 影响系数分析法 (47)4.2 测度指标的量化与归一化 (48)4.2.1 标准化处理 (50)4.2.2 权重分配及指标量化 (51)5.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结果的应用 (52)5.1 区域间的生产力水平对比分析 (54)5.1.1 按行政区划对比 (55)5.1.2 按经济类型对比 (56)5.2 行业内的生产力水平解析 (58)5.2.1 制造业 (59)5.2.2 服务业 (60)5.2.3 新兴高技术产业 (61)5.3 生产力发展聚类与区域协同发展策略 (63)5.3.1 生产力水平的聚类 (64)5.3.2 不同生产力水平区域的协同发展建议 (65)1. 新质生产力发展概述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能力,还包括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答案

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平台2024年公需课答案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1()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环节。
[ 单选题:5 分]A 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B 生态系统多样性C 科技创新D 科技成果转化试题解析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2根据《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规定,科研成果(与转化)的内容不包括()。
[ 单选题:5 分]A 学术论文质量B 科研获奖情况C 学术著作质量(部分学科)D 专利转化情况(部分学科)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3下列选项中,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差异,描述不正确的是()。
[ 单选题:5 分]A 工程学科更倾向于合作研发和直接创业B 医学中,临床研究倾向于专利申请和许可,非临床研究倾向与更多企业合作C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利和许可相对不重要D 社会科学倾向个人联系和人员流动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回答错误421世纪10年代,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为()。
[ 单选题:5 分]A 信息技术B 生物技术C 纳米技术D 低碳技术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回答错误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出台的相关法规与规范性文件不包括()。
[ 单选题:5 分]A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B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C 《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D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6下列选项中,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作价投资程序,描述正确的是()。
[ 单选题:5 分]A 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向目标公司移交完整的技术资料;向目标公司转移知识产权,办理相应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备案B 向目标公司移交完整的技术资料;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向目标公司转移知识产权,办理相应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备案C 备案;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向目标公司移交完整的技术资料;向目标公司转移知识产权,办理相应的权属变更登记手续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7《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不分等级,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5期科学管理研究Vol.31No.5 2013年10月SCIENTIFIC MANAGEMENTRESEARCH Oct.2013文章编号:1004-115X(2013)05-0016-03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研究甘志华,刘翀(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0)摘要:分别以政府的宏观角度和企业的微观角度为视角,对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宏观上要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布局调整和树立企业主体地位,微观上要增加非研发性费用比重和创新参与费用比重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创新资源;管理体制;配置机制;配置效率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A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resources and integraton researchGAN Zhi-hua,LIU Chong(Management School of Anhui University ofTechnology,Anhui Maanshan243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macro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s and micro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this paper studies high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problems.It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optimize the layout adjustment and establish enterprises’dominant position at a macro lev-el,to increase the cost proportion of non-R&D and innovation at a micro level.Key words:innovation resources;management system;allocation mechanism;allocation efficiency1引言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已经成为促进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实现对创新资源分配和利用的优化,对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改革进程,管理体制尚不完善、资源配置缺乏整体布局、配置主体责权不明、配置与使用效率低下等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的深层矛盾日益显露。
许多企业也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纷纷建立机构进行内部研发和外部采购,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达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研究综述国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
Hahn,Yoon-Hwan(1999)在其研究工作中总结道:科技与发展的联系并不紧密,有一个错位的矛盾。
Brans-comb,Lewis M.(1992)指出,创新不仅依靠企业或者个人,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政府的政策刺激对企业及新型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刺激作用。
Smits,Ruud,Leyten,Jos,Hertog,Pim Den(1995)同样强调政府在创新工作中的作用,政府不仅应该大力收稿日期:2013—03—04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84);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3A035);上海晓庄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委托项目(2013qywt01);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12xjrcpy01,2013xjsjjd01,2013xjzy02)作者简介:甘志华(1979-),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课题组成员,副教授,安徽省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点核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区域经济;刘翀(1975-),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课题组成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评价。
支持,还应该积极鼓励〔1〕。
CohenLinda(1994)则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创新工作的过程。
Segerstmm,Paul S.et al.(1999)也强调了政府的作用,他指出政府应加大R&D补贴,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刺激企业的领导者积极开展创新资源整合工作〔1〕。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整合进行了研究。
吴林海等(2001年)提出在中国的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宋河发等(2005)从中国的科技资源分配系统出发指出了中国目前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些缺陷,目前中国科技资源的发展并不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应该改变中国目前创新体系的现状。
张敏荣(2007)总结与对比发达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做法与经验,认为中国应将组织体系改革摆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首要位置,中国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
刘玲利(2007年)对建立在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样本基础上的数理分析、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缺少面板数据的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李龙一(2003年)则对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总结和划分。
开放式的创新对企业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仅仅依赖开放式创新,没有对创新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必将失去创新固有的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单纯的吸收外部技术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更加注重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
3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具有政治、经济和社会三项职能,而政府的资源配置和集成职能就包含在经济与社会职能之中,政府对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责无旁贷,并主要从3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对公共产品的资源配置。
政府对公共基础的和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领域进行资源配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资源合理流动。
二是调整战略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这里主要指深化科研机构改革,通过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科技金融政策,调整区域资源空间配置,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
三是加强微观领域管理与规制,将企业培养成创新主体。
杜绝科技资源垄断与不正当交易,保护科技人员权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持高科技企业,激发企业创新热情,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等〔1〕。
在微观层面上,陈钰芬、陈劲(2009)提出企业创新投入分为内外两个部分〔2〕。
内部投入分为研发投入(R&D)和非研发投入(NRD),后者又包括新型产品的产出准备费(NP)、试销费(NM)和员工培训费(NL)。
外部投入分为创新参与费用和技术购买费用,前者包括涉及用户(UE)、供应商(SE)的创新费,后者包括种子资金和风险资本(VE)、知识产权支付金(IPE)和技术并购费(TAE)。
邓峰(2011)通过构建创新绩效模型MaxU=U (X,Y),X+Y≤C,对创新投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认为企业在创新投入资本一定的情况下,对于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3〕。
U表示创新绩效,X、Y和C分别表示内部与外部创新投入总和,以及企业投入的创新费用总和。
这里选取生产函数模型中最典型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来模拟绩效函数,参数则分别代表内部研发创新和外部知识投入的产出弹性。
当数据列确定后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并计算关联序。
对于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下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可对关联系数求加权平均值。
最后,依据各观察对象的关联序,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灰度关联分析法得到的评价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与综合集成的薄弱环节,进而根据结果,针对性地对其改进和完善。
4实现路径4.1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创新资源配置和集成的统筹与协调当前我国创新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管理权力过分集中与高度分散之间的矛盾、资源配置模式单一导致的创新资源重复配置与闲置浪费之间的矛盾、资源配置仍以指令性计划为主与市场配置作用不足之间的矛盾等。
因此,必须将理顺管理体制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
一是成立国家创新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形成步调一致的创新管理格局。
二是科学分配各层级创新资源配置与集成的管理职能,切实解决低效、重复和分散等问题。
进一步下放权力,突显中观层面的管理主体地位,适当给予微观层面创新资源配置与集成的灵活度。
三是做好中央与地方管理的衔接与协调,明确各自重点,提高配置与集成效率。
四是推动管理创新,构建新型、高效的工作机制。
4.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对原有科研力量和布局做出战略性调整深化科研机构调整,重点在于明确以提高创新71第5期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研究能力为目标,突破职能交叉,打破行政壁垒,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院所制度,实现创新资源配置的高效配置和有效的综合集成。
一是推动科研机构的整合和重组。
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呈现数量多、规模小、人均投入低等问题,不利于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难以形成创新积聚优势。
要通过调整、联合、合并与重组,集中优势力量,提升创新能力。
二是推动制度建设,深化机构改革。
对科研机构分类指导,对从事公益、基础和前沿研究的科研机构,要对组织制度进行特殊设计,而对于明确改制的科研机构要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与综合集成,有效提高创新能力。
三是合理界定产权关系。
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策配套,操作性强,才能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的情况。
4.3紧盯产业发展趋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成为必然选择,企业必将在科技创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是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的中小企业相比较大企业更具有创新热情,因此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出台有利于保护中小企业创新的法律法规,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创新。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逐步把企业培养成真正的创新主体。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联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流向创新研发和产业聚集,通过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提升集成应用和成果转化收益。
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提升企业在创新产业与行业中的影响力。
将创新要素纳入产权制度的改革之中,可以依靠利益驱动引导企业创新。